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嘉诚商道真经
李问渠

第一章 自古雄才多磨难--李嘉诚谈人生磨砺(1)

人的志向是由儿时的幻想到以后成长中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也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就涉及到两个环境:其一是你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现实生活所给你的。这两个环境就是你无法抗拒的,他们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磨砺你意志的过程。

别样家教传授做人道理

李嘉诚如是说:人的志向是由儿时的幻想到以后成长中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也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就涉及到两个环境:其一是你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现实生活所给你的。这两个环境就是你无法抗拒的,他们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磨砺你意志的过程。

精彩解读

李嘉诚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曾祖父开始到李嘉诚的父亲,都是以教学治学为生涯。在书香世家里长大,李嘉诚具有了许多成功人士具备的良好的品质和素养。在传统文化下成长,李嘉诚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从而铸就了他的成功品质。

据李氏族谱载,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市)。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原。从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传至李嘉诚这一辈,正好第10世。1928年7月29日(农历6月13日),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汕地区韩江之畔的祖屋里。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在李家门前还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贡旗,以记其事。李氏家族,世代教学治学,闻名乡里,深得四野乡村人崇敬。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也是饱学之士,无奈未能求得功名,只好在村中做了一个教书先生。20世纪初,软弱无能的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人民痛苦不堪。同时,西方的先进文明成果也逐渐渗透进来。饱读四书五经的李晓帆梦想教育救国,他毅然送儿子李云章、李云梯东渡扶桑(日本)留学,一个学商科,一个念师范,他们学成回国后,分别在潮州、汕头从事教育工作。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从小聪颖好学,1912年(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无缘继续求学,他便受莲阳懋德学校之聘,开始了执教生涯。他学识渊博,教学有方,深得上司的赏识及当地百姓的好评,在乡邻四野颇受尊重。1935年春,他被聘请为庵埠宏安小学校长。

李嘉诚早期接受的教育就来自于父亲李云经的传统文化教导。深厚的家学培养了李嘉诚许多优秀品德。不可否认,这些优秀品德对他后来的发展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如何,有时的确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李嘉诚3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等。李嘉诚正是在这些童蒙读物中,最早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5岁的时候,李嘉诚在父亲的引导下,祭拜孔圣人,进了潮州北门街观海寺小学念书。当时新文化运动已经历10多年的风风雨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正在经受工业革命的洗礼。而这个学堂俨然还是以“之乎者也”为内容的传统教学。在这样的古旧学堂里,李嘉诚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诗文,他对陌生的诗文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千古流传的爱国诗篇,他虽然似懂非懂,竟也能沉醉其中。

就是在这所学堂里,李嘉诚初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当时课堂的墙壁上,贴着一副醒目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天看,天天念,这对联早已烂熟于心。虽然根本不懂得何谓“国事”,但是对于一个5、6岁的孩子来说,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后来,李嘉诚在课外的书籍里逐渐接触很多爱国教育的诗文。李氏家族古宅里的藏书阁,给小小年纪的李嘉诚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每日放学回家,李嘉诚便泡在藏书阁,孜孜不倦地阅读诗文。他涉猎甚广,《诗经》、《论语》、《离骚》、唐诗、宋词、元曲……他尤其喜欢文天祥、陆游、岳飞、辛弃疾等人的诗词,渐渐地,他也能体味出其间的豪情与忧愤。在书房的小小天地里,李嘉诚常做着状元及第、衣锦还乡的美梦,他对那些精忠报国之士尤其敬佩不已。他还经常缠着父亲给他讲解不懂的诗文、历史背景、人文故事等。

李嘉诚的父亲虽居住在世外桃源般的潮汕,但是时刻不忘着为国效忠。他重义轻利,热衷于教育事业,希望能通过教育振兴中华。他在李嘉诚小的时候,就经常给他灌输爱国思想。李嘉诚从小就聪明好学,不仅悟性极高,而且还勤勉刻苦,深得父亲的喜欢。到了1934年,李云经受聘担任宏安小学校长不久,李嘉诚便转入宏安小学就读,从此父子俩有机会天天相聚。父亲时常向他讲起日本侵占东三省的暴行。随着父亲娓娓的话语和忧郁的神色,李嘉诚仿佛看到忧国忧民的屈原,仰天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壮怀激烈的岳飞,仰天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还有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杜甫,在寒冷的秋夜,对着自家的破茅屋,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父亲的这种爱国精神时不时地激励着少年时的李嘉诚。年少的他,将父亲奉为自己的楷模。李嘉诚父亲的许多优秀品质就这样慢慢地渗透到李嘉诚的内心。父亲不仅知识渊博,而且还忧国忧民。深受其影响的李嘉诚就暗地里立志: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

可以看到,李嘉诚后来在商业道路上许多做人的品质,都来自他儿时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他父亲的影响。父亲教给李嘉诚丰富而珍贵的做人道理。比如“贫穷志不移”;“做人需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等。父亲的熏陶和教育,李嘉诚永志不忘,并延展为从商的准则。李嘉诚是有口皆碑的儒商。

一个人要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就必须有远大的志向。立志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作用。立志就是制定人生的大方向,有了方向,在人生的奋斗之中才不至于迷失。这个大志向跟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立志宜高远,这样,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自尊自爱;即使身处贫贱也不会自轻自贱,而力求改善不利处境,以获得受人承认的成就和受人尊重的地位。

有记者问李嘉诚,你今天的成功说明你是一个非常有志向的人,你认为志向是不是天生的李嘉诚回答说,以哲学的角度而言,事物都是发展的。人的志向是由儿时的幻想到以后成长中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也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就涉及到两个环境:其一是你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现实生活所给你的。这两个环境就是你无法抗拒的,他们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磨砺你意志的过程。就拿我自己来说,童年的时候,父亲教育我要学习礼仪或遵守诺言,而我呢,也受到父亲的熏陶,自小便很喜欢念书,而且很有上进心。那时候,我就暗暗地发誓,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桃李满天下的博学多知的教师。但是后来环境一改变,贫困的生活迫使我孕育一股更为强烈的斗志,就是要赚钱。可以说,我拼命创业的原动力就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来。当我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我要肩负家庭的重担,因为我是长子,而父亲并没有留下什么给我们,所以读书是绝对不可能了。赚钱是迫在眉睫的必须,这样志向就有了改变。而且,在接下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日子里,我有韧性,能吃苦,因为我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勤备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诚可靠,反而一路进步,薪金也一路增加。

智慧小语:追究一个成功人士的成功之处,家庭背景往往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中国人历来都重视家传,很多家庭都有“耕读传家”的训条。家庭是一个人的启蒙学校,一个人的性格、人格素养,以及做人准则,都是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培养的。虽然说家庭背景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日后的人生道路,但是家庭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来说,还是举足轻重的。

乐观者与悲观者的不同

李嘉诚如是说:乐观者在困难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苦难。

精彩解读

李嘉诚回首往事,如是描绘他少年时的心态:

“小时候,我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文化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都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了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李嘉诚来到人世时,世界已不太平。尽管此时北伐已取得辉煌的胜利,而中国依旧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世界经济经历长久繁荣后,接踵而来的是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殖民主义帝国为了转嫁经济危机,更多的把眼光瞄向了地大物博的中国。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中日战争全面开始。1939年6月,潮汕沦陷,日寇横行,宁静而美丽的潮州城变成了一片废墟。李云经携妻带子前往香港投靠妻弟庄静庵。庄静庵是香港的富商。此时,内地战火纷飞,兵荒马乱,香港却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成为战时内地人所向往的避难所。1940年冬天,李嘉诚一家就踏上旅程,准备去香港度过这艰难的生活。当时去香港也是要穿行枪林弹雨,翻越重重的封锁线。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来到目的地香港。

李云经的妻弟庄静庵,幼年在潮州乡间读私塾,小学毕业后,像众多的潮州人一样离家外出闯荡。1935年,27岁的庄静庵来香港涉足钟表业,从最简单的布质、皮质表带做起,一步步做大。他的产品质优价廉,深受代理商和消费者欢迎。后来开始兼营钟表贸易,购入瑞士钟表,再销往东南亚各国。等李嘉诚一家来到香港的时候,庄静庵为他们腾出住的地方,然后设家宴为他们洗尘。但是面对姐夫一家的困境,庄静庵却根本没有提起让姐夫李云经上他的公司做职员,因为他不会把公司人事与亲戚关系搅和在一起。庄静庵从来都是在商言商,即便对自己的家人也是这样。而当时他自己正忙于扩大经营规模,资金分外紧张,家庭生活仅属小康。姐姐一家的到来无疑会成为庄家的负担。

生性清高的读书人李云经也没有向自己的妻弟求情,于是打算自己出去找工作。庄静庵极表赞成说:“香港时时处处都有发财机会,就怕人懒眼花,错过机会。潮州人最能吃苦,做生意个个都不错。我认识好些目不识丁的从潮州乡下来的种田佬,几年后,都发达了起来。”

但是对于李云经这个儒家读书人来说,在大商业社会的香港找工作确实不容易。几经碰壁之后,李云经后来终于在一家潮商开的公司做上了小职员,算是找到了一家人谋生的工作了。

小小年纪的李嘉诚还没有彻底地看到这个动荡的时局,商业社会里这冷漠的人情世故。在潮州逃难的时候,李嘉诚以前虽然常从书中读到有关国破家亡的描述,但没想到此种凄惨景象这么快就降临到了自己的头上。美好的童年生活彻底结束了。日本人横行潮州,逼得潮州人四散逃亡,很多人都妻离子散,这凄惨的情景还有父母脸上愁苦忧伤的表情,深深印在李嘉诚的脑海里。到了香港以后,他又看到清高的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辗转在商业社会的各个角落,吃尽了苦头。在李云经终于承认“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候,他开始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以及对儿子的教育观。在这样的现实生活里,李嘉诚不可能再去向父亲请教古书上的问题了。父亲慢慢地接受这样的现实后,李嘉诚就得到了父亲另外一种教育。他不再以古圣先贤的风范训子,而是要求嘉诚“学做香港人”,从而融入香港的商业气氛之中。李嘉诚还通过舅父看到了商业社会的实用主义。这些经历使李嘉诚感受颇深。他小小年纪虽然不会明白这一切人情世故的根源,但是这些人情世故对他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商业社会的冷酷无情对一个少年来说是灾难,但它催人早熟,对日后的一代巨商来说又未尝不是福音。商业社会是现实而理智的,它迫使少年李嘉诚丢掉幻想,自我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人生总要碰到逆境和顺境,真正的成功都是从逆境中磨练出来的,因此不惧怕逆境是一名大商人必须锻炼的能力。

智慧小语:“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更能激发一个人的奋斗力量,成就一番事业。

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

李嘉诚如是说:我认为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精彩解读

逃难到香港去的李嘉诚一家,生活过得的确很拮据。当时父亲李云经的工作只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靠他那样的收入是难以维持一家人生活的。改变对儿子的教育模式之后的李云经面对事实,他要求李嘉诚首先“学做香港人”。首要的交际工具是语言。香港的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粤方言,潮汕话属闽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香港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这是香港社会的一种重要语言工具。李嘉诚看到自己家庭的困境,还有父亲的殷切希望,他不会知难而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攻破英语难关。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几倍的努力,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放弃对英语的学习。李嘉诚因为从小好学,比较善于学习,记忆力也比较好,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努力,他终于逾越了英语难关,能够较熟练运用英语书写与会话。

后来,父亲辞世,弟妹尚幼,加上时局动荡,世态炎凉,这一切都促使李嘉诚早熟。李嘉诚毅然辍学,勇敢地挑起了这个重担。在这期间他坚持不收舅父的钱供他继续上学,而是独立地外出找工作。那种艰辛对一个只有14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难以承受。但是李嘉诚还是坚强地撑下来了。

李嘉诚看到,在那个社会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学习应该是一辈子的事。任何人,如果想成大事,可以没有学历,但不可没有学识。即使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李嘉诚还是没有放弃一丝一毫学习的机会。少年辍学的李嘉诚比别人更能体会到学习机会的难得,而大多数人有着良好学习条件却不知道珍惜,这或许就是他们不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吧。环境迫使李嘉诚早熟,年少的他过早地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但是,他意识到没有知识,只是靠给人送茶水,给人家当学徒,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他处处留心,抢时间学知识,做人处事俨然是一个成年人。

在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期间,每天十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他也从不间断坚持业余学习广州话和英语。同时还在打工的期间不停地学习经商和做人的诀窍。

在茶馆当跑堂,他给自己定了两门必修课。一是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二是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腰包。茶楼也是一个传播生意信息的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在钟表厂当学徒时他经常偷偷地向师傅学艺。李嘉诚利用自己所学,时刻关注着钟表业的市场信息。经过半年的观察分析,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对钟表业现状和未来的成熟看法。

李嘉诚年少位卑,骨子里却有股不屈的傲气,渴望出人头地,像舅父、像茶楼遇到的“大粒佬”,干一番大事业。虽是在战时,科技的力量无所不在。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然而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最终败在美国手里,无不与科技有一定的联系。进入和平年代,科技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在工作期间,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生活的艰辛已经使李嘉诚的意志逐渐坚强起来,尤其在学知识方面,他更是有着顽强的毅力。他咬紧牙关,坚持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既然定下了目标,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实现它。他把工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学习上。

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最重要的还是勤奋,是后天不懈的努力。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坚强性格,以及他永不服输的精神,使他在后天的学习中表现出超常的能力。后来李嘉诚在创业中奇招百出,就是他善于观察善于学习的结果。

智慧小语:“不磨难不成佛”。出身寒微的人在贫困的家境中更容易感受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上进好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且还要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中怎么样去奋斗,才能融进身边的大环境中,给自己闯出一个出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凡是成大事者,都是一定要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心智的,因为这样才能更坚强。

运气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李嘉诚如是说:坦白一点说,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赚钱。投入工作十分重要,你必须对你的工作、事业有兴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精彩解读

李嘉诚有这样一句名言:“真正的人才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当然这片天地是靠自己闯出来的。”少年时期的李嘉诚就显示了他不服输,敢拼敢干的自主精神。

李云经过世后,李嘉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业,承担起养活全家人的重担,这对于一个14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现实。但是,严酷的事实摆在面前,他不得不去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也是他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所决定的,必须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必须遵循父亲的遗愿,支撑起这个家庭。他这种坚强和自立是他的父亲李云经遗留给他的精神财富。

当时,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已经答应让李嘉诚进他的钟表厂做工了,但是李嘉诚不愿依赖舅父的照顾,决心自己找工作。他想起父亲的遗言及平日的要强行为,坚定地说,“我不进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他不想多受他人的荫庇和恩惠,哪怕是亲戚。李嘉诚确实有几分倔犟,两天来遭受的种种挫折,不但没把他击垮,反而使他产生了一个顽强的信念:我一定要自己找到工作!母亲终于被儿子的坚毅所打动,同意李嘉诚再去找一天工作,但她又说:“事不过三,第三天还找不到的话,就一心一意进舅父的公司做工吧。”

谁知次日正午,李嘉诚就在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一份工作--但他还不能上班,老板要李嘉诚找一位有相当资产和信誉的人担保。李嘉诚兴冲冲跑回家,跟母亲说起这事。最好的保人,就是做中南钟表公司董事长的舅父。舅父不在家,嘉诚又等不及,母亲就随嘉诚先去茶楼看看。母亲见了老板,向他诉说家庭的不幸。老板动了恻隐之心,竟同意母亲为儿子担保。于是李嘉诚就有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正是这样一种挑战困难、永不言败、敢于进取的性格,促使李嘉诚一步步走上商界的巅峰。

太多的苦难练就了李嘉诚倔强的性格。他不愿意接受舅父的荫庇,他要自己找工作。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出人头地。他要凭自己的实力和努力闯出自己的路,而不愿依靠他人的恩赐生活。这充分显示了李嘉诚独立、自信、不服输的品质。这份自强自立的性格,使李嘉诚终成大器。而这恰恰是成大事者所必备的品质。是人才未必都能成大事,但成大事者必是人才。

智慧小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没人帮你是命运的公平。命运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但是不管在任何时候,就算是在人生的最低谷阶段,还得靠自己,不能去依赖别人。自强自立,应该是每一个商业人士必须具备的要素。

伟大来自微不足道的开始

李嘉诚如是说: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精彩解读

经过艰苦的努力,李嘉诚终于进了茶楼做煲茶的堂仔。因此就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开始体会到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想做的,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通过李嘉诚求职这件事,舅父不再怀疑外甥独立谋生的能力。不过,还不敢预料李嘉诚今后会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他送给了李嘉诚一个闹钟,希望他能好好地把握时间。而当时的李嘉诚,也不敢有宏愿大志。眼下最现实的,是好好做这份工,养活母亲和弟妹。

在茶楼工作当堂倌都是很辛苦的。从天蒙蒙亮了开始到半夜人寂时,每天的工作都在15小时以上,都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因为广东人习惯喝早晚茶。店伙计按照季节的不同,必须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准备茶水茶点。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调快时间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今日。他做任何事,都走在时间的前面。到茶楼打烊时,夜已经很深了。这样的工作对一个才十四五岁的少年,实在是太累太乏了。李嘉诚曾对儿子谈他少年的经历:“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茶楼的工作很可以锻炼人的社会能力。首先,每天15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练就了李嘉诚的意志和毅力,长时间的跑堂奠定了李嘉诚日后当行街仔(推销员)的脚力基础;其次,茶楼是一个浓缩的社会,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李嘉诚在这里学会了察言观色。这些,为李嘉诚日后的从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李嘉诚绝不放过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绝佳场所和机会。在茶楼里,李嘉诚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他从中了解了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不少事,在家庭,在课堂,闻所未闻;不少说法,与先父和老师灌输的一套,大逆相忤。李嘉诚发现,世界原来是这么错综复杂,异彩纷呈。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又因为先父的训言刻骨铭心,他在纷纭变幻的世界没有迷失自我。他在努力干好每一件事的同时,给自己定了两门必修功课。其一是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其二是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腰包。

李嘉诚对顾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麦、谁爱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有一本账。能赢得顾客并能让顾客乖乖掏钱,自然也获得老板的欢心。李嘉诚成为春茗茶楼加薪最快的堂倌。

不仅仅是赚钱,更重要的是李嘉诚学到了一套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自觉养成观察人的习惯,使他赢得了作为一个堂倌十分出色的业绩,并迅速地了解了社会和各式人等。同时茶楼也是一个生意人聚集的地方,处处留心的李嘉诚获得了许多生意信息,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成事在天,谋事却在人。要从商,必须得用心。这是李嘉诚在小小的茶楼得到的重要商业启示。就当时而言,李嘉诚训练察颜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主要是为了干好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后来,他这种本领却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他了解客户的真实需要、驾驭客户心理的绝招。可以说,若无这项本领,他绝不可能有后来的辉煌。

在茶楼时,李嘉诚遇到了终生难忘,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饭碗危机”。这次危机让李嘉诚明白了怎么做人。做人需要善,经商也得善。

一天,一位生意人在大谈生意经,李嘉诚听得入迷,竟忘了伺候客人茶水。待听到大伙计叫唤,才慌里慌张地持茶壶为客人冲开水,结果不小心洒到茶客的裤脚上。当时的李嘉诚还是个不太懂人情世故的孩子,第一次遇到这种事,他情知不妙,吓得一脸煞白,呆若木鸡。老板立即跑过来,正待斥责李嘉诚,不料那生意人茶客却为李嘉诚开脱说:“不怪他,是我不小心碰了他。”

茶客走后,老板对李嘉诚说:“我知道是你把水淋了客人的裤脚。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错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说不定就能大事化小。这客人心善,若是心恶,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

母亲知道后,说:“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李嘉诚再也没见过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为巨富后对友人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从这件小事上,李嘉诚学会了知恩图报,以后以善从商成为了李嘉诚商业生涯的准则。

智慧小语:命运是公平的,它虽然不会按照你的愿望给你所想要的,但是命运会提供你得到它的条件,它需要你去识别,去利用。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都是一个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得到了一个体验人生,积累经验的机会。都要将它视为训练自己的毅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手段,还要处处留心,在这份实践工作中学习积累本领,而不应该怨天尤人,觉得这份工作太低贱。大凡成功的商人多数都是从最低等,最累的工作做起,从而逐步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和本领。 19iv0rjm+Iw4UKg+laJxGIA3UZdhpgPUiIPA9Ce+W6R5jpsb3IkATYSg08uz55O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