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用之于民的社会福利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但老百姓在承担纳税义务时,也要做个明白的纳税人。对于税收,既不要感到恐慌,也不要认为与自己无关。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一个公民都要缴税。但是,很多人对税收并不熟悉,人的一生要缴纳哪些税,一共要缴纳多少税金,有很多人搞不清楚。
税收是国家存在并维持国家机构运转的物质基础。税收并不是通过向老百姓平均摊派取得的,而是通过对法律规定的某些行为、收入和财产征收一定的份额而取得的。
因此,税收分为许多税种,每个税种都有具体的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和计税方式。中国目前有22个税种。它们是: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以下简称“城建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契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烟叶税、关税、船舶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筵席税。其中最后两个税种已经停征了,但是还没有取消。因此,实际上只有20个税种在为国家筹集税收。
作为普通老百姓,对于这么多税种,可能有些知道,有些还不太熟悉。这是因为,有些税是我们直接或亲自缴纳的,有些税则是在“不知不觉”中缴纳的。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现在有一套住房准备出售,此时你会发现税收离自己非常近,当然,这时需要缴纳的税种视不同情况而定,具体来说可分为:
1.卖出的住房如果自用不足5年,就要按房屋卖价的5.5%缴纳营业税及附加税费,按房屋卖价缴纳1%的个人所得税、0.05%的印花税。如果房子属于非普通住房,还要按房屋卖价的1%缴纳土地增值税。举例来说,你的房子不是普通住房,卖了100万元,则需要缴纳55000元的营业税及附加税费、10000元的个人所得税、10000元的土地增值税、500元的印花税,共计75500元。
2.卖出的非普通住房如果自用超过了5年,需要按房屋买卖差价的5.5%缴纳营业税及附加税费,按房屋卖价缴纳1%的个人所得税、0.05%的印花税。例如,假如你的房子当初是60万元买进的,现在100万元卖出,那么需要缴纳22000元营业税及附加税费、10000元的个人所得税和500元的印花税,共计32500元。
3.卖出的房屋是普通住房,自用超过了5年,并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那么卖房收入将免缴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假设所卖房价款还是100万元,你只需要缴纳500元的印花税。
很多人都觉得税收和自己没有关系。这样说来,如果不做个体经营,或者也不卖房子,是不是税收就和自己没关系了呢?当然不能这么认为。拿个人所得税来说,这是与个人收入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税种。工资所得是人们的主要收入,其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由所在单位代扣代缴。如果你的月工资为4000元,那么你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235元。
除了本职工作以外,个人所得税依然会来到你身边。如果你在业余时间,发表了一篇文章,应得稿费1000元,而你实际得到的可能只有972元,那是因为报社或杂志社代扣了28元的个人所得税。
如果你在工作之余从事咨询、设计、家教、表演等劳务活动,所得收入也要被代扣个人所得税。如果你在银行的存款取得了利息,不论利息有多少,都需要缴纳利息税。你若购买的是国库券或金融债券,所得利息是免税的。
如果你是彩民并有幸中了大奖,且中奖金额超过10000元,则需要按中奖金额的20%纳税。如果你手中的发票中了奖,奖金超过800元也需要纳税。
除了个人所得税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也会涉及到税收。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含税价,即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包含着国家收取的税款,换句话说,人们通常看到的商品价格主要是由生产该商品的成本费用或商家的进价、厂商的利润、国家收取的税金三部分组成。所以,你买东西吗?只要你买东西,税收和你依然有关。
因此,我们在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同时,也为其中包含的税款埋了单。比如:去超市购物,那里所有商品的标价都是含税价格,购买任何一种商品的同时也意味着购买者向国家缴了税。以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盐来说,假如1袋1斤装的盐价格为2元,其中就包含大约0.2元的增值税和大约0.03元的城建税;而每瓶3元的啤酒包含大约0.44元的增值税、0.12元的消费税和0.06元的城建税。
你花100元买了一件衣服,则其中包含14.53元的增值税和1.45元的城建税;你用100元买了一瓶化妆品,那么其中的税款除14.53元的增值税外,还包含25.64元的消费税和4.02元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你若是吸烟者,那么对国家的贡献就更大了,假设香烟每包8元,其中大约4.70元是向国家缴纳的消费税、增值税和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如果你花10万元买了一辆汽车,那么在买车的同时,你已经承担了14530元的增值税、2500~4300元不等的消费税(汽车的排量不同,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也不同),以及1700~1800元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也就是说,车价的18.73%~20.63%是国家收取的税款。另外,以汽油每升为4.90元计,则其中包含约0.714元的增值税、0.20元的消费税、0.09元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三者占油价的20.4%。假如你每月的汽油开支是400元,其中81.60元是向国家缴纳的税款。
如果去餐馆吃饭,最后结账时不论付多付少,你所付餐费的5.5%是营业税及附加税费,如果你使用的是一次性木筷,还会包括些许的消费税。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朋友老张吃饭要发票的生活经历。一次,老张去一家火锅店吃饭,结账时老张要发票,服务员态度很好地说抱歉,现在没有发票了,要不你把店里电话记下,等有发票你来拿。
老张可不是一般人,他当时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说:“你把我的电话记下,你什么时候有发票,你来找我拿钱。”当时服务员就生气了,可是老张说:“你不用生气,既然你不肯来找我要这次的饭钱,那么你凭什么让顾客来取发票?”服务员乖乖地把发票开给了老张。
老张在告诉我这件事的时候,还颇有感慨地说,大部分的人没有要发票的习惯,尤其在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家乐福等处,更不愿去费工夫要发票。回顾我国商品零售总额:7000亿;餐饮娱乐消费:6000亿,共13000亿,扣去农村消费、团体消费(国家买单)、大宗消费(家电等必须开票),还有约4000亿现金流动。按5%的税率(餐饮娱乐税率更高),每年流失的税收约200亿。这里面就有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的漏税。
漏税就来自于我们不肯要发票,老张说他已经习惯了要发票,他认为这是自己力所能及最简单的爱国方式。这些税收,会流向我们的希望工程或国防建设。在当今全球化的市场中,如果我们爱国,就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至于老张为什么比一般的人都敏感呢?这其实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老张由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考入大学,后来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在他看来,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税收。
当若干年后,他回老家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家乡也发展了:小镇面积大了,楼房高了,街道宽了,路面净了。公园、广场、小区院落,都成为人们户外活动的好场所。每天清晨,人们迎着朝阳,沐浴清风,来这里打太极拳、打篮球羽毛球、跳舞跑步健身,也能够过上丰富的文化生活。
那些庄户人的生活也在一天天地变新变美:政府拿钱培训农民,发放种粮、农机补贴、饲养母猪补贴,农村学校免除学杂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所有这些面广量大的民生保障都要靠强大的税收做基础。所以老张由衷地感激所有纳税人和税务工作者,而他也身体力行,对税收格外认真。
很多人认为欧洲一些国家好,羡慕那些政府向全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要知道,这种福利制度并不完全是社会富裕的自然产物。国家福利不是免费午餐。
政府自己凭空造不出钱来,高福利必然以国民的高税收来支持。欧洲国民的税负远高于中国,中国人的怨气却远远高于欧洲。这与税制不合理、税收与福利的不对称有关,但文化因素也不容忽视。人们更愿意把钱留在自己手里,而不愿意交给政府。国民普遍地不愿意在国家这么一个庞大的团体内部分享彼此的财富,人们不习惯如此紧密的团体生活。
其实,税收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对于税收,我们既不要感到恐慌,也不要认为与自己无关。请大家在承担纳税义务时,也要做个明白的纳税人。
消费者信心指数--为什么老百姓不花钱
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
目前,世界经济趋颓,中国要真正启动内需,确保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增长,在目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必须改变目前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以及再分配不断向政府倾斜、财富越来越向国家转移和集中的趋势。只有真正实现“让利于民”和“藏富于民”了,才能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逐步富裕的同时,让全体国民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这样才能够彻底消除目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需不足的瓶颈问题。
为何国人的“内需”始终拉不动?难道我们的同胞也像高老头一样,舍不得花钱?难道中国老太太真的比美国老太太弱智?否!中国老太太不敢花钱,是因为她们从来没有对自身财务保障感到安全。对未来会怎么样,始终心里没有底。
中国人不爱花钱,并不是受我们传统的节约思想的影响这么简单,关于这个问题有着多层的因素。
从常年居高不下的储蓄率来看,中国人其实可以为消费作出更多的贡献。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用罗素的话说,是因为他有理性,为了未来的福利,可以牺牲眼前的享受。中国人之所以要在负利率的当下坚持存钱,是由其他原因决定的。换句话说,他牺牲了眼前的享受,并不完全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出于无奈。
第一个原因是经常被提到的--大多数中国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或者社保水平很低。农村居民和没有退休金的城市居民,必须自己筹划养老。他们所能够依靠的,一是子女,二是储蓄。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能够享受较高水平的退休金,而对企业退休职工来说,如果仅靠退休金生活,生活质量就会比工作时大幅下降。为养老而储蓄,是中国人继“养儿防老”之后的第二个最深入人心的养老方案。
中国一直没有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有利于人员流动的社会保障制度。比如,一个湖南的农民工在深圳打工期间,要用30%的收入来缴纳社会保险。但等他老了,深圳方面不会付退休金给他,因为他在深圳只工作了几年就回老家去了,没有达到连续缴费的最低年限。他也不能把自己的保险账号带到湖南去继续缴费,因为湖南和广东是两套社保体系,互相不能对接。所以他离开深圳的时候,只好把打工所得的20%(统筹部分)白送给深圳市政府。这种制度性的弊病妨碍了社保制度实现其预定的目标。
除了“存钱防老”,中国人还必须“存钱防病”。
我想到了前几天小王经历的一件事。他由感冒引起的急性扁桃体炎居然支付了将近五百元的医疗费。事情是这样的,小王感冒了,感冒又引起了扁桃体急性发炎,连吞咽都很痛,就去医院检查。接诊的医生常规检查完了就开药,总共加起来五百元。小王问那个医生,需要这么多药吗?医生说:“你是急性的感冒,所以要打点滴,给你开的药也都是些消炎的,还有维C维、B这些都是必需的。”
在这些药的作用下,小王的身体好了,可是为了这笔医药费他心里一直很后悔去医院看病。其实,生活中,为医药费苦恼的大有人在,越来越贵的医药费让很多患者在医院面前望而却步,很多人开始习惯有了病“自己扛”。看病贵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医院背离了公益性,转而纯粹追求经济利益。
除了上面两点之外,昂贵的教育收费当然也是中国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于政府在公共事业上投入不足,一个理性的国民就必须克制眼前的消费,而把大部分收入存进银行,以备未来生活所需。
现在有一个令人很奇怪现象是不花钱的并非是那些有着巨大生活压力的中年人,而是很多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正在缩减自己的消费。我的一个朋友小刚,他有着令很多人羡慕的职业,在大城市做软件开发,这是一份高收入的工作,然而小刚却时刻面临着被裁员的压力。他必须缩减消费,为不可知的未来作准备。
小刚和妻子的收入加在一起,每月可以达到2万人民币。以年龄和工作资历来看,他们属于城市中大有希望的一群人。他们自己显然也明白这一点,因此对家庭财务有着长远的安排。
小家庭执行着严格的财务规划。每月的房租占去了总收入的20%、个人消费占到25%,余下资金全部存入银行,极少购买奢侈品,也没有旅行计划。至于投资,他们选择将家庭总资产的四分之一拿出来买了股票。
他们计划在2008年买房。春天,小两口参加了春季房展会,准备寻找一套交通比较便利的房子,预算120万。那时候,能使他们中意的房子,价格显然太高了。下半年房价下跌,这本来是个好消息,不幸的是,坏消息是跟着好消息一起来到的。
先是他们的投资出现了亏损。他们持有的股票的账面价值,累计几乎亏掉了一半。这让他们的家庭总资产突然缩水十分之一。接着,小刚所在的行业开始频繁地传出公司要倒闭和裁员的消息。他已经明显地感觉到潜在的失业压力。
最终,小刚和太太决定调低购房预算以规避风险。他们决定买一套80万以内的房子。这样一来,即使他不幸成为裁员的对象,他们的家庭也不至于出现财务危机。
总的来说,中国的裁员远远没有美国严重,而且主要出现在外资公司。供职于外资企业的人平均收入较高,全球蔓延的裁员计划当然会影响到消费。幸运的是,中国的这部分人数不会很多。
和小刚相比,学经济的老张似乎运气更差。大学毕业后,他在大城市奋斗多年,攒起一笔可观的积蓄之后,老张在去年选择了移民加拿大。他原本打算先在加拿大政府开办的免费语言培训班学习一阵,加强英语能力,就算是工作多年后的一个长假。但坏消息接踵而至。首先是他在中国投资的股票亏了80万。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金融风暴之后,加拿大的工作看上去遥遥无期,他现在不知道“长假”到哪一天才是尽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片面地为了扩大内需,把责任全部归结到“不花钱”的人们身上,很多时候,这并不是人们的习惯与责任。
当然,我们也不要认为自己国家的生活不如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的人们的生活。经过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发现欧美国家经济下滑得比较厉害,而中国反而有一个比较好的情况,比全球的平均数要高。我们发现实际上中国的消费者对就业前景是比较乐观的。举个例子,在中国只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他们会担心将来失去就业的机会,但是欧美国家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觉得失去自己的工作会影响很大,从而会影响到他们的消费意愿。
而且,中国政府在努力。在危机中采取积极负责的态度,根据试点结果进行调整保持了经济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