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无奇不有的自然奥秘(3)

“白发魔石”

田恩宏,辽宁本溪人,业余爱好就是收集石头,家中收藏了一屋子的奇石、怪石,爱石成痴在当地都出了名,当地人都称他为“石痴”。田恩宏每到一处就到当地的古玩市场上逛一圈,见到中意的石头田恩宏宁可肚子挨饿也要掏空身上的钱把石头买下来。1987年,好像命中注定一般,田恩宏到青岛出差时看见了一块非常独特的石头,这块石头正是前文提到的“白发石”。他几乎是对“白发石”一见钟情了,当下就掏钱买了下来。

田恩宏回忆到,当时第一眼看到这块石头,就震惊于石头上居然长满了像人的头发一般的白色丝状物,他意识到这块石头绝不简单。除了外形有些奇特之外,“生发石”与普通鹅卵石并无两样,通体呈乳白色,高约二十厘米,直径约十五厘米,形状宛若人的头部。“生发石”的奇特之处在于,石头的一面生有“白发”,数量有上千根之多。远远望去,白色“须丝”俨然一头飘逸的长发,加上形状酷似人头,乍看之下,和“白发魔女”没什么两样。这些须丝虽像头发,却是中空的,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细孔,长度从5厘米~10厘米不等,比人的头发略粗一些。

兴冲冲地把“白发石”带回家中,田恩宏带着它遍访专家,却始终没有人能够弄明白这块石头究竟是什么东西,一个不解之谜更是困扰了田恩宏许多年--石头上为什么会长出头发呢?而在最初两年里,这些“白头发”像是长在人身上似的,竟然还在不断地变长。通过两年内的照片比对,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白头发”确实变得长了一些,粗度也有所变化。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这块石头是活的吗,这个有生命力的“怪物”究竟是动物、植物还是别的什么生物呢,或许是某种不为人知的外星生物?田恩宏刨根问底,希望能够遇到有识之士为他答疑解惑。他走访过不少奇石收藏家,也到过一些科研单位,连续几年在展览中蝉联金奖,石头的名气越来越大,可是“生发石”的身世之谜却始终没能破解。

“身世之谜”终被解

事情在将“生发石”送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进行鉴定之后开始有了转机。“生发石”让研究人员大呼神奇,却也无能为力。不过73岁的老专家、中科院院士魏江春却提供了一条线索,他怀疑,“生发石”的发须可能是某种海洋生物,建议将“生发石”送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带着最后一丝希望,田恩宏把“生发石”带到了位于青岛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最终破解了这个困扰田恩宏许久的难题。

一开始的时候,海洋所的专家们推测它是一种海洋植物,特别是在最初的两年之后“白发石”的须丝不再生长让研究人员相信这是海洋藻类植物,生命力十分旺盛,能够在两年的时间里离开海水继续生存。但长期从事海藻系统分类与研究工作的专家否定了这种猜测,因为通过把“发须”浸泡在盐酸中发现,发须中不含钙质。

难道“生发石”竟然是一种动物?排除了是海洋植物的推测,“生发石”被初步认定是一种生活在潮间带的海洋生物,是海洋生物附着在石块上后慢慢生长逐渐形成的,并由于某种原因被转移至浅海生活所致,而非石头长出的“头发”。专家们通过对“生发石”进行仔细观察后进一步推断,以它这种生活方式和生长状态,不可能是其他动物,“生发石”的发须应该是无脊椎动物中比较高等的一种--头盘虫,属于半索动物门。

头盘虫最基本的构造是,虫体附着在石头或者贝壳上面,然后虫体的分泌物逐渐形成一根细细的管子,虫体头部的构造像个圆盘子,所以叫头盘虫。那么,这块“生发石”到底是不是海洋动物头盘虫呢?这种头盘虫又是属于哪一种呢?问题接踵而至,需要科学家们更加深入地探索下去。

通过在解剖镜下面对“生发石”的发须进行观察发现,这种头盘虫的管和其他18种头盘虫都不一样,比较特殊。难道这是一种新的头盘虫?

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对比检测,“生发石”的身世之谜终于揭开了,科学家鉴定其为半索动物门羽鳃纲头盘虫属的一个新种,定名为多板直管头盘虫。

从无脊椎动物是怎么进化到脊椎动物一直都是科学界没有解决的问题。半索动物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动物类群,它的研究对整个动物界的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椎,整个身体结构和脊椎动物都有很大的差别,无脊椎动物的神经都在腹部,而包括人在内的脊椎动物都有一根脊椎在背后。从体型上来看,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这个转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一直还是个谜。

哥斯达黎加石球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人乔治.奇坦在中美洲南部的哥斯达黎加一处人迹罕至的三角洲热带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发现了漫山遍野的石球。这些石球大小不等,最大的石球直径达2.4米,重16吨,最小的仅有数公斤重。球面异常光滑,光可鉴人,上面刻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图案,有直线的,有斜线的,还有三角形的等,相互交织。石球外形浑圆、近乎完美,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要知道,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此地的时候并没有发现石球,它们好像一夜之间从天而降一般出现在这里。

哥斯达黎加石球直径误差小于1/100,准确度接近于球体的真圆度,石球表面各点的曲率几乎完全一样,直径误差小于0.01,简直是非常理想的圆球。一位科学家盛赞巨型石球是“巧夺天工,近乎完美的上乘之作。即使用现代的卷尺和铅锤线来度量也找不着半点瑕疵”。从大石球精确的曲率可以知道,制作这些石球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和高超的雕凿加工技术,还要有坚硬无比的加工工具及精密的测量装置。否则,便无法想象他们能够完成这些杰作。

远古时期的哥斯达黎加人虽然不乏能工巧匠,然而,打磨如此硕大的石球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从采石、切割到打磨,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不断地转动石块。要知道这些石球平均重达十几吨,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凭一些简陋的原始工具能完成吗?要知道,即便是现代的机械都不一定能够保证每个石球如此完美。

据考查,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制成。令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并没有花岗岩石料,最近的花岗岩石矿也远在迪奎斯河三角洲40公里~50公里以外的山坡,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制作者留下的痕迹。那么,石匠是怎样移动巨型石块的呢?如果石匠是在矿场内就地雕制石球的话,把制成品运送下坡时就得极为小心才行。你能想象,在没有现代机器的协助下,运送巨型石块有多困难吗?

面对这样奇特的现象,人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是什么人制作了这些了不起的巨大石球?所必需的巨大石料如何运到这里?究竟用什么工具加以制作?如果这些石球是在其他地方雕刻完毕后再运送到此处,那古人又是如何在没有大型运输工具的帮助下完成这一奇迹的呢?此外,还必须要修建足够宽敞的道路才行,但是在周围考察了很久,科学家们也没有发现道路的遗迹。

虽然古代的石球在其他国家,如智利、墨西哥及美国也时有发现,但哥斯达黎加的石球有着太多的惊人之处。首先,石球的雕制一丝不苟、圆浑匀称、石面光滑,且总有20颗或以上的石球被放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石球被排放成几何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和直线等,而且时常指向地球的磁北位置。

面对这样奇特的现象,对于石球的摆放是天然的还是故意为之的,专家们的意见分歧很大。有人根据当地印第安人中流传的传说:宇宙人曾经乘坐球形太空船降临这里,认为这些大石球是宇宙人制作的,并按照一定的位置和距离进行了排列,布置成模拟某种空间天象的“星球模型”。但是,今天有谁能理解这个“星球模型”的真正涵义呢?又有谁能知晓在这些大石球中,具体是哪一个代表这些天外来客生活的故乡呢?这样的猜测很有噱头,但找不到确切的证据。有的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大石球是远古时代当地人信奉的太阳神、月亮神等的雕像;有的考古学家认为,大石球可能是古人墓葬的标志,因为曾在古墓穴中发现过小石球。至于石球原来的用途,恐怕谁也说不准。它们也许是某族长或某乡某镇的身份、地位象征,也可能是宗教或仪式的标志。也许有一天,考古学的新发现能解开哥斯达黎加这个关于石球的不解之谜。

它是外星人制造的吗?

自从瓦什卡奇石被发现以后,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争议,到底是陨石残留,还是天外来客的工艺品呢?科学家年复一年地研究,却一直没有办法得出结论。

瓦什卡奇石是在1967年夏天由前苏联的几个工人偶然发现的。几个朋友相约去瓦什卡河钓鱼,在岸上发现一个拳头大小的物体,发出明亮的白光。这个物体散发出奇特的气味,几个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很是好奇地打算锯开。没想到刚用锯子轻轻一蹭,这个物体立刻迸出白色的火花。

研究机构用一系列光谱测定法对这一被命名为“瓦什卡拾物”的物体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个物体是稀土元素混合物,其中铈含量占67.2%,镧占10.9%,钕占8.78%,还有含量不多的铁和铬以及混杂其中的含量不超过0.04%铀和钼。围绕这块奇石,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是:它是不是人工制造的?对此,世人分歧很大。

研究稀土元素的专家得出结论认为,这块合成物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制造的。因为顾名思义,铈、镧、钕等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而人们却在一小块物体中测出了含量多得惊人的稀土元素。再说,如果不是人工制造出来的,那么这些元素是不会这么结合在一起的。另外,铀的含量竟比正常水平高出140倍,而且人们没有发现里面有铀的分解物。因此,可以更有把握地说,这块奇异的混合物是人工制造的,大概是在10万年前被生产出来的。

有专家提出不同意见,他们指出制造这一合成物的条件只有在我们星球以外才能存在。地球上的氧通常会与铁起反应,使金属发生氧化。因此,所有混合物中都会有氧化的痕迹,但是在这一物体中却没有发现这种痕迹。任何由稀土金属构成的合金中都一定会有诸如钙、钠这些常见元素的混合物,即使是经过最先进的净化后获得的标准样品,利用激光分析方法也能测出这些元素,而在“瓦什卡拾物”中却找不到丝毫钙和钠的痕迹。专家们确信,在现有的工艺水平条件下,是不可能获得不含这些杂质的合金的。组成这块混合物的各部分纯净得出奇,专家们确信,目前地球上的工艺水平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可见“瓦什卡拾物”乃是外星人遗留在地球上的。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只不过是陨石的碎片。持这种看法的人指出,1908年6月30日在东西伯利亚的石泉通古斯卡河落下陨石后,在那里的苔藓层也发现稀土金属含量增加。在陨区生长的树木中,铀的含量比远离陨区中心的树木高600倍,所以说,瓦什卡奇石只是外星球的陨石碎片而已。

还有专家持另外的看法,首先否定了瓦什卡奇石是外星人遗物和陨石碎片的观点,它的年龄不会超过30年,而并非有人所说的有10万年。在30年前人类已经拥有观察宇宙空间的全套设备,如果是外星人或天外来客的产物,不可能不被发现。随后,专家们指出瓦什卡奇石实际上只不过是“黑闪电”的产物。而所谓“黑闪电”,其实是大气中的一些活泼的化学物质,它具有巨大的能量,在发生爆炸时能产生一万多摄氏度的高温。当“黑闪电”作用到土壤和矿物后就可能发生烧结和熔炼,从而“制造”了这块奇特的怪石,它本身也可能在那里沉积,以致一碰就发出了不寻常的亮光。

可以说,上述几种不同的观点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和不足,因而一时还很难在学术上取得一致意见,争论还得继续进行下去。

杀人的石头

石头也能杀人,这不是一个玩笑,而是用鲜血的代价换来的血淋淋的教训。我们所说的石头杀人并不是用石头作为凶器,而是指带有强烈辐射的石头会损坏人体机能,致人死命。这些石头五颜六色,颜色很是鲜艳,但就像美丽的毒蘑菇一样,虽然好看,吃进肚子里却会要人命。美丽的外形和迷人的色彩是这些石头掩饰自己杀手身份的最佳选择,人们通常会被其外表所吸引,从而丧失了戒心。当我们看到奇怪的石头时,记住,请勿靠近,更不要贴身存放。在印度尼西亚有一名男子在采矿过程中发现一块闪烁着奇异色彩的石头,就悄悄地把石头收藏起来。谁知过了几天,这名男子的眼睛开始不断流泪,看东西也出现幻影。医生诊治后发现他的眼睛受到强烈射线的辐射,刺激过大。除了眼睛,身体其他部位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辐射伤害,患癌症的几率比普通人高上了数百倍,他的后半生前途未卜,生死难测。

石头杀人的神秘现象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马里境内,流传着一种可怕的传说:耶名山上有一块杀人石。耶名山是马里境内的著名山峰,风景秀丽,雄伟壮观,耶名山的西边有一片茂密的大森林,林中有巨蟒、凶残的鳄鱼、狮子、老虎等繁多的野生动物。然而,在耶名山的东麓,却极少有飞禽走兽的踪迹,当地土著居民对这个地方既恐惧、厌恶,又非常敬畏。想知道原因,这就得从那场地震说起了。

1967年春天,耶名山附近发生了一场强烈地震。远远望去,震后的耶名山东麓笼罩着一层飘忽不定的七彩光晕,特别是雷雨天,那光晕变幻不定,显得绚丽多彩。当地的土著传说,神秘的光晕就是震后从地缝中透出来的神奇光芒,因为在那里藏着历代酋长的无数宝藏。这个说法刺激得所有人蠢蠢欲动,很多人前去探宝,却一去不回。马里政府为了澄清事实真相,探清失踪人员的去向,派出了以阿勃为首的探险队,一行8人进入耶名山东麓进行实地考察。

探险队员刚来到山脚,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在电闪雷鸣中,不只是阿勃,其他的队员都清晰地看到不远处那片山林的上空被一层光晕所笼罩,光亮炫目。光晕的颜色不断变幻,由红色到金黄色,最后又变成碧蓝色。暴雨之下的光晕,更是姹紫嫣红。雷雨刚停,阿勃下令探险队马上进发,迫不及待地要探清究竟。一路上,他们发现路边躺着许多死人。这些死人的身躯扭曲成各种姿势,口眼不受控制地歪斜着,显得极其痛苦,显然他们生前都经历了可怕的事情。从尸体的僵硬程度来看,这些人已经死去很长时间,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在这炎热、蚊虫肆虐的地方,尸体竟没有一具腐烂。这些人可能是不听劝告偷偷进山寻宝的,可是他们怎么都死了,而且死得如此莫名其妙和痛苦?

探险队分散到四处搜寻线索。突然间,一名队员发现一道七彩光芒从一条地缝里射出,色彩不断地变幻着。莫非这里真的有历代酋长留下的宝藏?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挖掘,人们终于从地缝中清理出一块重约五千公斤的椭圆形巨石。这块巨石是半透明的,上半部透着蓝色,下半部泛着金黄色的光,不仅如此,巨石通体又呈嫣红色。探险队员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巨石挪到土坑边上。这时一名队员突然叫道:“我看不清东西了!”另一位队员也说:“啊,我手脚都动不了了,不好,我的四肢发麻,全身无力!”队员们纷纷开始抽搐,一个接着一个相继栽倒。此时,只有一直在旁边监工的队长阿勃还能保持清醒,他想这可能与那块巨石有关。

想起那些躺倒在路边痛苦死去的尸体,阿勃满腔恐惧,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坚持了下来,他强拖着开始麻木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向山下走去,准备去报信。刚刚到达山脚,他终于坚持不住了,一头栽倒在地上。不知道过了多久,有行人路过,发现昏迷的阿勃。送到医院里抢救之后,他清醒了过来,挣扎着虚弱的身体告诉人们在耶名山上发生的事。医生为他做了详细的检查之后发现,阿勃受到了强烈的放射线的照射,辐射的程度可以与核反应堆相媲美了。

接到报告,有关部门立即派出救援队赶赴山上准备抢救其他7名探险队员,但无一生还。而那块使许多人丧命的“杀人石”,却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从陡坡上滚下了无底深渊。世界上的很多科学家们想解开“巨石杀人”之谜,但因找不到实物而无法深入研究,这就使得“杀人石”成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题,耶名山也成了生命的禁区。

流血的石头

在南京明故宫的午门,有一块很是引人注目的石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血迹石”。在青灰色的石面上,夹杂着一团团红褐色的斑纹,乍一看,就像是鲜血渗透到石头中去了。传说血迹石在下雨天里还会渗出一摊摊血水。民间相传,血迹石里的血迹就是明朝巨儒方孝孺当年头撞阶而死时所留下的,下雨天时的血水就是方孝孺对明成祖朱棣的沾满血泪的控诉。真的是这么回事吗?民间传说很多时候都会把历史故事与一些神奇的现象联系起来,是真是假我们暂不追究,那你知道“血迹石”为什么会流血吗?

实际上,“血迹石”在中国还不止一块,它们各有各的神奇之处。

福建省石狮市祥芝镇祥运村村后的小山上有一块神奇的石头,每当下雨的时候,这块石头就会渗出红色的液体,血红血红的,像极了鲜血,当地人都把它称作“吐红石”。更神奇的是,当石头“吐红”时,那就意味着台风即将来临,村民们只要一看到石头“吐红”,就知道天气要变化了,渔民就赶紧收拾东西上岸,再也不敢出海。这个不知道什么时候注意到的神奇发现,让渔民们有了可靠的台风预报系统,成了当地人生命的保护神。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偏偏在石头“吐红”之后还要出海,结果就一去不复返了。鲜血的代价证明了这块石头的神奇之处,可是让人不解的是,这块石头为什么会“吐红”,而且偏偏是在台风来临之前呢?

苏州虎丘也有一块渗血的石头,叫“千人石”,每到滂沱大雨之后,都从岩石中渗出“血水”。传说千人石下即是吴王阖闾的坟墓。吴王生怕修建自己坟墓的工匠们泄露内情,引得贪心的盗墓贼让自己死后也不得安宁,就把所有的工匠都捆了起来,一个个地在千人石上杀掉,因此人们说,那是工匠的血浸透了千人石的缘故,一下雨,就渗出来了。淡淡的“血水”,使人们同情那些能工巧匠的悲惨命运,痛恨吴王的残暴行径。且不说传说的真实与否,千人石历经两千多年,为何至今还在“渗血”呢?

其实石头会流血并不神秘,其中奥秘都是由于血迹石特殊的构造和石质所造成的。血迹石里含有大量的铁的物质,在经历了千万年的风化和氧化之后,形成了红色的氧化铁,每当下雨的时候,氧化铁就会随着雨水,顺着石头裂缝渗出表面,成了人们所看到的“血液”。更具体地说,血迹石是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沉积岩中常见的石灰岩构成的。这种血迹石是在海底形成的,当时海底死亡生物的骨骼中含有的钙质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相作用,便出现了绛褐色的团块和条纹,经过成岩作用,便形成了血迹石。此后由于地壳变动,海底的血迹石变成了山上的石块。所谓血迹石,实际上是紫红色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吐红”、“渗血”都是因为石头内部的氧化铁被雨水淋溶出来,就好像石头在流血一样。

地板上的鬼脸

地板上的那些“鬼脸”成了西班牙中部山区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贝尔梅兹村村民玛利亚一辈子都不愿提起的噩梦,但现实让人无奈,她不得不和“鬼脸”同处一室,用尽各种办法也不能让它们消失。更诡异的事情是,当玛利亚去世之后,她出生的旧房子里也出现了一张抹不掉的“鬼脸”。

1971年8月的一天清晨,玛利亚.戈梅兹.克马拉起床为全家人准备早餐。当她走进厨房时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劲,等她仔细查看了整个厨房之后,才发现厨房的地板上突然出现了一处模糊的印迹,看起来很像一张人的脸,恐怖阴森。吓得惊叫连连的玛利亚试图将“鬼脸”擦掉,可是怎么也擦不掉这个牢牢印在地板瓷砖上的“鬼脸”。被尖叫声给惊醒的家人纷纷跑到厨房里,也被这个诡异的鬼脸惊呆了。最先反应过来的是玛利亚的儿子米古埃尔。米古埃尔将长了“鬼脸”的瓷砖敲碎之后扔到河里,还觉得不放心,干脆又将厨房地板的瓷砖全部更换。全家人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

事与愿违的是,第二天早晨,玛利亚绝望地看到在同一个地方竟再次出现“鬼脸”,而且更加清晰。玛利亚让儿子米古埃尔再一次敲碎瓷砖重新铺设,仍然于事无补,“鬼脸”隔天又一次出现在同一个位置。

让人无法置信的事情接连发生,似乎要挑战玛利亚全家人的勇气,不久后,厨房地板上又接二连三出现多个“鬼脸”,而在此后多年里,这些“鬼脸”的位置不断地移动,用玛利亚的话来说,“那情形,就仿佛有一群幽灵正举行鬼魂会议一般。”整个房屋都被一种诡异的气氛所笼罩。事情传得越来越远,惊动了市议会的议员,一支调查队奉命前来调查。

这支“超自然现象”研究小队的人员将玛利亚家的房间地板全部换掉,又将整幢房子封锁了3个月。在这3个月内,没有一个人能够进入房间内,这确保了没有人能够从中做手脚的可能。然而,不出所料地,房间内依然出现了大量的“鬼脸”,而且装在屋内的录音装置还录制到大量怪异的语言和悲苦的呻吟。人们都相信,这是“鬼脸”们在交谈,也有可能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呼救声”。

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这些“鬼脸”极有可能是有心人画上去的,但研究人员彻底检查过这块地板之后,却发现这些脸孔根源于水泥内部,而不是画在地板表面上的。无法解释的现象并没有让科学家们气馁。他们从地板上向下挖掘,试图在地底找到问题的答案。经过几个星期的挖掘,在地板底下发现了一些人的骸骨。调查发现,这里曾经是一个中世纪罗马人修建的坟场,埋葬了大量的尸体。难道是屈死的冤魂在作怪?严谨的科学家们并不相信这样离奇的说法,不过他们也没有更好的解释。

在玛利亚去世之后,事情更加扑朔迷离。在玛利亚出生的屋子里,竟然也出现了一张“鬼脸”。这种匪夷所思的怪事成了村民们谈论的热点,说法千奇百怪,还有村民认为这些“鬼脸”是玛利亚所召唤的,要不然怎么她一去世,“鬼脸”也出现在她出生的房间里呢?

神奇的乐业天坑群

从天空中鸟瞰,连绵的群山中突然裸露出一个巨大的坑洞,好像大山对着天空张开了嘴巴。峭壁如斧劈刀削般森然直立,围成坑洞的四壁。站在坑顶向下看,不由得心跳加速,生怕一不小心就掉了下去。这种巨大的坑洞叫“天坑”,是大自然展示给人类的神奇造化之谜。

天坑,地理上命名为“喀斯特漏斗”。目前全世界已有中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墨西哥等国家发现了天坑,而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天坑数量最多的国家。坐落于我国重庆市奉节县的小寨天坑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天坑,而广西乐业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一般的天坑都是单独的一座,而乐业境内却是天坑成群。在方圆5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就已发现天坑17个,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天坑,被称作“天坑博物馆”。

大自然什么时候造就了乐业天坑?

由于乐业天坑群中最大的天坑--大石围底部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桫椤,有人据此推测,大石围应形成于恐龙时代,即距今6500万年前。但这个推测有许多可商榷之处,因为桫椤虽然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但其并不一定与恐龙同时灭绝,在广西其他地方也发现了桫椤便是一个明证。另外,乐业天坑群如果形成于恐龙时代,那么在几千万年的地壳变化中,这些天坑又是凭借什么作用来保持原貌的呢?

从调查的情况看,乐业天坑群在形成过程中遭遇了剧烈的地壳抬升运动。乐业县位于云贵高原的第二级,根据我国地形的生成原因,专家们认为,这次抬升运动便是发生在新生代第四纪的著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距今约300万-400万年前,就是这次造山运动塑造了我国的地形,也生成了云贵高原。

天坑成群分布,难道是巧合?

乐业天坑为什么会成群分布?面对这个问题,专家们推断与乐业县特殊的地质构造有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乐业地区有大面积的碳酸盐岩,符合“岩体必须是可溶的”这一天坑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二,乐业充沛的降雨是形成天坑的最活跃因素,雨水沿裂隙溶蚀岩体,形成地下水系统,由于地下水长时间对岩层的不断侵蚀、搬运,逐渐形成巨大的地下空洞。地壳运动时,整个岩层也相应垂直塌陷。

第三,乐业附近的地质构造是很少见的“S”形旋钮构造,这种特殊的构造,使岩层产生了深度很大的张性裂隙。这一推断解释了与乐业邻近的具有同样地质条件的凌云、田阳、西林等县为什么没有出现天坑的原因。

第四,乐业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麓,受造山运动的影响,地表不断往上升,而地下河系统不断向下侵蚀,才会使天坑越来越深。 d9d+DXlt32Ihfz5/Qv9685McdDll05hvO+dDaVlGHsJ1TtWOJCuPl2jE8cTrJfP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