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无奇不有的自然奥秘(2)

懂人话的“喊泉”

在人迹罕至的内蒙古阿拉善腾格里沙漠有一口泉,泉眼在“听”到人的喊声后,马上就能涌出泉水,泉水还会随着周围的声响或者人的喊叫声而变大变小。这个沙漠的年降水量只有60毫米~200毫米,这里居然有涌泉本就令人称奇,而涌泉还是“声控”的,就便是奇上加奇了。泉水本是无生命的东西,怎么可能听得懂人类的语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喊泉”并不大,只有六十平方米左右,看似很普通,当人们来到泉边,对着泉中央的泉眼大声呼喊时,奇异的现象似乎真的出现了--泉中央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涟漪渐渐扩散开来,泉水开始往外冒。当人们安静下来时,泉水也就慢慢地退去。但奇怪的是,泉水喷涌的程度并没有牧民们所说的那样有两米多高。

当地的媒体先后对“喊泉”做了报道,消息传出后,许多游客更是特地远道而来,为的是能亲身感受闻声涌泉的神奇现象,但疑问也越来越多,这一切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当你大声喊叫的时候,它的泉水就会有变化,它哗哗地往外喷,但是过一会儿它就平静了。对闻声涌泉的奇怪现象,人们都感到疑惑不解,弄不清楚原因。

在水稍子附近居住的牧民中,流传着有关这口泉众多版本的传说。相传几百年前有一个喇嘛在距此60公里处的“太阳湖”边用铜壶取水,一不小心铜壶掉到了水里。几天后,有一个牧民竟然在这里发现了铜壶,方知两地地下水系相通,因此得名“通湖”。随着沙漠化日益严重,“喊泉”早已不再和太阳湖相通了,人们原先认为“喊泉”水来自于太阳湖的猜测就无法成立了。

有专家提出“声波震荡说”,认为“喊泉”是因为喊声较大而发生震动,一震动,含水的地层重新组合排列,泉水也就喷涌出来。声音越大,震动幅度就越大,水量随之就更大;等到声音停止,泉水就自动回到含水地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就像拧湿毛巾一样,湿毛巾水分很多,可就是不滴水,只有拧一拧水才能出来,“喊泉”的秘密正在于此。喊声产生声波,水面承受的声波产生压力,形成闻声涌泉的声波理论,似乎已经破解了喊泉之谜,但真相并没有这么简单。

在几次试验中,“喊泉”有时会随着喊声涌出水来,有的时候并没有,而更奇怪的是,有时候不喊也会往外冒水。声波图显示喊声的声波跟泉的活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只是由于某种偶合加上人们的心理在起作用。

专家又把目光投向了“喊泉”周边特有的地理环境上。沿着“喊泉”所在的地质断裂带向前走,我们发现时断时续的涌泉现象,在整条断裂带上都有存在。据专家们推测,二百多万年前,黄河古道曾流经腾格里沙漠,而涌泉现象则是由地质构造断裂带造成的。这些泉眼位于一条大的地质断裂带上,地势是南高北低,地形低洼的地方就形成若干个泉点,从东南向西北延伸,泉点呈线状分布,一直到七十公里以外的地方。而最高处为东南部的贺兰山主峰,水不断地从高处向低洼处渗透,透过空隙往上涌,形成涌泉。

与其他的泉水不同的是,由于这些泉眼位于沙漠的腹地,因此它们的泉眼处有大量的泥沙,与泉水混合形成泥浆。泥浆的比重大于清水的比重,那么对下面的正常流动就起到一个阻碍的作用。这个泉眼里的泥水通过沙粒的混入和沉淀改变了比重,所以泉就会出现间歇性的流动现象。泥浆由于自身的重力会产生沉淀,阻碍泉水的涌出,由于水头在贺兰山,有一定的高度,当水压差足够大时,又能将泥沙顶开,泉水会再次涌出地表。这种周期性上涌的泉水,我们称之为间歇泉。在泉水将要涌上地面之前,处在将溢未溢的临界状态,呼喊声传入泉眼中,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声学作用,如共鸣、回声、声压等,洞内水面承受声压压力,诱发了泉水冒出,形成了呼之而涌的状态。

探寻云南的四大毒泉

中国经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是虚构的,但需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所谓“文学来源于现实”,作者罗贯中并非胡思乱想,随意发挥。也许有些内容让人难以置信,然而现实中却有它们的影子,比如书中曾描绘了“四大毒泉”的故事,那么,四大毒泉是怎么回事呢?

书中讲到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在第四次灰溜溜地被放回来之后,孟获到秃龙洞主朵思大王跟前哭诉诸葛孔明欺人太甚。不料秃龙洞主朵思大王夸下海口,要让蜀兵“一人一骑不得还乡”。朵思大王为何如此胸有成竹呢?原来秃龙洞附近有四个毒泉,“一名哑泉,其水颇甜,人若饮之,则不能言,不过旬日必死;二曰灭泉,此水与汤无异,人若沐浴,则皮肉皆烂,见骨必死;三曰黑泉,其水微清,人若溅之在身,则手足皆黑而死;四曰柔泉,其水如冰,人若饮之,咽喉无暖气,身躯软弱如绵而死”。果然,蜀兵喝了哑泉水,一个个指着自己的嘴巴就是说不出话来。

孟获所在的部落位于今天云南境内,那云南有没有这样的四个毒泉呢?

在云南保山市腾冲县城东北有个小石塘村,这里有一处毒气泉远近闻名,当地人说如果有鸟儿从这个泉水的上方低空飞过,就会不打自坠,一个个被“扯下来”毒死,“扯雀泉”由此得名。有人认为扯雀泉就是小说中的“柔泉”。经过分析,发现扯雀泉喷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氢,这两种气体会导致人昏迷、中毒死亡。在泉的周围经常能看到一些被熏死的老鼠和鸟类的尸体。有专家做实验将一只活公鸡放入泉坑,鸡马上变得迟钝呆滞,90秒钟后大口喘气,8分钟后毙命。如果人走近扯雀泉,会感到鼻眼受到强烈刺激,而且会头晕恶心、手脚无力、呼吸急促。如果时间再长一些,“咽喉无暖气,身躯软弱如绵而死”的情况并不难预料。这样的实验结果让人们相信,朵思大王的“柔泉”并不是信口雌黄的。不过,《三国演义》上提到的柔泉并非温泉,而是其水如冰的冷泉。那么,云南有没有冒出毒气的冷泉呢?看来还需要进一步勘察调查。那其他的三种泉水存在吗?

从小说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所谓“灭泉”,很可能是水温极高的温泉。云南全省已发现了四百八十余处温泉,是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的省区之一。那么温泉的温度究竟有多高呢?有“热海”之称的腾冲县,90℃~105℃以上的沸泉就有十来处,其中以硫磺塘沸泉名声最大,水温始终保持在96℃以上,俗称“大滚锅”,罗贯中借朵思大王之口说“与汤无异”实在是名副其实。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有人真的掉进去,难免“皮肉皆烂,见骨必死”。

有人推测,所谓“哑泉”,可能是含硫酸铜(胆矾)--俗称为“胆水”的泉水。云南处在“三江多金属成矿带”的主体位置上,整个云南省内铜矿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最早的东川铜矿自东汉起就开始开采。虽然矿石中铜的硫化物不会溶于水,在微生物氧化硫硫杆菌等的作用下,变成硫酸铁和硫酸,氧化、分解和溶解了矿石中的其他金属,形成硫酸铜溶液(胆矾),于是就产生了这种“胆水”。

胆水饮后引起的铜盐中毒症状是:呕吐,恶心,腹泻,说话不清,最后虚脱、痉挛而死,与《三国演义》上描写的很相像。专家估计救了诸葛亮部下性命的安乐泉,大概就是碱性水,使铜盐产生不溶性沉淀物。蜀军饮了此泉就等于洗了胃,减轻了中毒症状。当然,“哑泉”是胆水泉的说法,也不过是人们的猜测而已,至今还没有发现类似的泉水。

至于与“黑泉”相类似的“水微清,人若溅之在身,则手足皆黑而死”的泉水,至今也没有找到,还是个难解之谜。

会呼吸的泉水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上游搭各加地区流传着这样一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当地喷泉喷发时的动人情景:

“在一系列短促的喷发和停歇之后,随着一阵撼人的巨大吼声,高温气、水突然冲出泉口,即刻扩展成直径两米以上的气、水柱,高度达二十米左右,柱顶的蒸汽团继续翻滚腾跃,直捣蓝天,景象蔚为壮观。”

很显然,这不是普通的喷泉,这种泉叫间歇泉。

间歇泉是一种热水泉。平日里,泉干水涸,滴水不见,静似穹空,一旦喷泉涌波,就爆发出隆隆声响,震撼山谷。大约一个时辰之后,又销声匿迹,山空欲睡,万籁俱寂。或一日多次,或多日一次,多在清晨、午间、暮昏出水。这种泉的泉水不是从泉眼里不停地喷涌出来涓涓流淌着的,而是一停一溢,好像是憋足了一口气,才狠命地涌出一股子来。喷发的时候,泉水可以喷射到很高很高的空中,形成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水柱,看起来十分壮观。

间歇泉喷出来的时间并不长,喷了几分钟、几十分钟以后就自动停止,隔一段时间,又会发生一次新的喷涌。如此循环,喷喷停停,停停喷喷,间歇泉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在英文中,把间歇泉叫做“geyser”(盖策),从冰岛语音译而来。它的原意也是间歇泉的意思。原来,冰岛是一个间歇泉非常集中的国家。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的一个山间盆地里,有一片很有名的间歇泉区。“盖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间歇泉,这个泉在平静的时候,是一个直径20米的圆圆的水池,清得发绿的热水把圆池灌得满满的,并且沿着水池的-个缺口缓缓流出。可是,这种平静的局面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突然暴怒起来。只见池中清水翻滚,池下传出类似开锅时的呼噜声。很快,一条水柱冲天而起,在蔚蓝色的天幕上飘洒着滚热的细雨。据说,盖策的喷发高度可以达到70米。因为这个间歇泉很有名,渐渐地,“盖策”就成了世界上对间歇泉通用的称呼了。

在整个世界上,这种壮观的间歇泉不是很多。比较集中的地区除了上面谈到的我国西藏和冰岛以外,还有美国落基山间的黄石公园、新西兰北岛等地。

美国的黄石公园一向以间歇泉闻名于世,一些远道而来的旅游者到黄石公园去,主要目的就是想看一看那里的间歇泉。黄石公园里有一个叫“老实泉”的间歇泉特别有趣。这个间歇泉不仅喷发猛烈,而且特别遵守时间,总是每隔一小时左右喷发一次,从不提前,也从不迟到,所以才得了这个“老实”的美名。但是后来由于地震,它不再那么守时了。

新西兰北岛怀蒙谷间歇泉以喷发的高度而闻名,最大高度可达450米。可惜好景不长,现在的怀蒙谷已经停止了喷发。

间歇泉为什么喷喷停停?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科学家经过考察指出,适宜的地质构造和充足的地下水源是形成间歇泉最根本的因素,此外,还要有一些特殊的条件:首先,间歇泉必须具有能源,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地区的炽热的岩浆活动是间歇泉的能源,因而它只能位于地表稍浅的地区;其次,要形成间歇性的喷发,它还要有一套复杂的供水系统来连接一条深泉水通道。在通道的最下部,地下水被炽热的岩浆烤热,但在通道上部,泉水在高压水柱的压力下又不能自由翻滚沸腾。同时,由于通道狭窄,泉水也不能进行随意的上下对流。这样,通道下面的水在不断地加热中积蓄能量,当水道上部水压的压力小于水柱底部的蒸汽压力时,通道中的水就被地下高压、高温的热气和热水顶出地表,造成强大的喷发。喷发后,压力减低,水温下降,喷发因此暂停,为下一次新的喷发积蓄能量。

尽管科学家已经帮助我们认识了间歇泉的秘密,但当我们站在这些壮观的间歇泉面前时,我们仍然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倾倒于间歇泉的气势恢宏。

房间里的神秘水滴

诗仙李白在诗里写到“黄河之水天上来”,说的是水从中国西部的群山上蜿蜒而出,汇聚在小溪里,奔腾到黄河中,终于成了壮丽雄伟的黄河水,这就是黄河水的来源。不仅仅是黄河,世界上所有河流、湖泊、海洋里的水都能找得到它的源头,可是这世界上却有些水,彷佛凭空出现的一样,怎么也找不到它们是从哪里出来的。这些水并不像露水,是由水蒸气凝结成的,轻轻一弹就从叶子上掉落下来;也不像汗水,是从人体内通过汗腺分泌出体外的,洗个澡,身体凉快了也就不会再流汗了。它们从家具里出来,从地板里出来,似乎源源不断。

1873年2月初,家在英国的兰开夏郡埃克斯顿一座民居楼里的威廉发现了一个很不可思议的现象,没有下雨,不是阴天,晴空万里的天气里整个房间受潮了似的不断地淌出水来,怎么用拖布擦拭也没办法拖干净,屋子里的一些家具都被水泡坏了,整间屋子都湿漉漉的,墙纸泡得不成样子,皱巴巴地粘在墙壁上。地板上的瓷砖也是,一天下来房子里潮湿得不能住人。可让人惊奇的是,房子的顶棚完全是干的。

滴水的房子并不是个别事例。在1955年9月的一个早晨,住在维尔蒙特的温造尔附近的沃特曼(Waterman,意为“水人”)一家的家具上出现了水滴,桌椅上、厨房里、书柜里、床上……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一滴一滴的水珠,整个房子好像漏雨了一样,到处都湿淋淋的。沃特曼夫人发现后,立刻拿抹布拭去这些“水珠”,可是好景不长,水滴很快又出现了。水滴有大有小,数量很多,一个水珠滴落下去,另一个水珠紧接着就出现了。父亲把一盘葡萄从一个房间端到另外一个房间时,忽然发现盘子里竟装满了水。这些水究竟是如何涌现出来的呢?负责这个地区的工程师们按出售房子的条例检查了所有的烟囱、屋顶和墙壁,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烟囱没有破裂,表面又绝对干燥,屋顶上没有积水更没有裂痕,墙壁同样完好无损,可为什么水还在不断地涌现呢?事情真是太神奇了!我们至今也无法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怪石能“报时”

你听说过岩石能报时吗?你也许不会相信,但在澳大利亚中部阿利斯西南约三百四十公里的乌卢鲁国家公园中,就有这么一块能“报时”的怪石--艾尔斯巨石。这块石头的个头十分惊人,从土著给它所起的名字就能看出一二,“乌卢鲁”在阿南格族土著语中是“庇难及和平的地方”,或是“土地之母”的意思,可见它在土著人心目中的地位。它在荒漠中拔地而起,高384米,周长9公里,据称还有2/3以上埋藏在沙漠里,仅其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就可能有几亿吨重,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单体巨石。艾尔斯巨石可谓澳大利亚第一地貌奇观。它平地突起,无草无木,甚至没有泥土。由于体积太大,在一百多公里外就能看到它。要想拍下它的全景,要在20公里以外。

大块头也有大智慧,这块巨石通过每天很有规律地改变颜色来告诉人们时间的流逝,仿佛是大自然中一个爱漂亮的模特,随着早晚和天气的改变而“换穿各种颜色的新衣”。黎明前,艾尔斯巨石穿着一件巨大的黑色睡袍,安详地躺在那广博无垠的大地之中,一副朦胧惺忪的模样。日出时,巨石穿上了浅红色的外衣,一副少女出水芙蓉般的娇媚;到了正午,巨石则穿上了橙色夏装,一副朝气蓬勃、火辣辣的强悍;傍晚夕阳西下,巨石则又穿上了深红或酱紫色的秋装,一副千锤百炼、如火燎原的成熟;夜幕降临前,巨石则又穿上了黄褐色的晚礼服,一副高贵显赫的端庄;夜幕降临后,巨石则脱掉了所有的时装,与大地融合在了一起,一副休闲懒散的模样;风雨前后,巨石则又披上了银灰或近于黑色的大衣,一副深沉、宁静、刚毅木讷的厚重。万一遇到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山雨欲来风满楼时,那就毫无办法攀登巨石和观赏她那变幻多端的色彩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另一番壮观景色--你可以尽情地观赏壮观瀑布中的巨石。风雨中,巨石则又换上了硕大的黑色蓑衣,迎接着暴风雨的考验,大雨过后,无数条瀑布从蓑衣上急淌直下,一派千条江河归大海的壮观景象。偶尔风雨过后,彩虹高悬天边,又好似给巨石镶嵌上了一条巨型的五彩发带。总之,很难用语言把巨石变幻多端的色彩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最奇特的是,艾尔斯巨石并非每次都会变幻不同的颜色,它很有规律,从不变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块随着时间变化颜色的石头就成了当地居民的“标准时钟”,人们根据它一日三次的颜色变化来安排农事以及日常生活。

怪石除了随太阳光的强度不同而改变颜色外,还会随着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幻形象:时而像一条巨大的、悠然漫游于大海之中的鲨鱼的背鳍;时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乌黑发亮的潜艇;时而像一位穿着青衣、斜卧在洁白软床上的巨人……

关于艾尔斯巨石百变颜色的缘由众说纷纭,许多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都对巨石所处的气候、地理条件做了周密的调研,而且还仔细分析了石头的成分,根据推断与考证,地质学家们认为艾尔斯巨石主要由红色砾石组成,其含铁量相当高,岩石表层的氧化物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反射太阳光线。此外,巨石处在沙漠中,周围没有物体挡住阳光,天空终日无云,空气稀薄,阳光可以直接照射到石头上,因此随着阳光不同角度的照射,它会不断地变化其颜色。这种奇妙变幻的光影,给艾尔斯巨石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与神奇。而怪石变幻其形象则是由于太阳光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活动而产生反射、折射的数量及角度的不同,这种变化反映到人眼,即成为怪石幻形。

这样的解释虽然不能完全让人信服,可是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科学家们的思路。我们相信,这个疑问一定不会成为未解之谜的,不远的将来,或许亲爱的读者你就会完全解开这个难题。

随风起舞的石头

一块重达二百多吨的石头能被风吹得颤颤巍巍,左摇右摆吗?你也许不会相信,但在福建的东风岛,就有这样神奇的现象。

东山岛,位于福建省东南部,风光旖旎,东山岛的闻名,除了美丽的热带海滨风光外,还因为岛上有一块天造地设的奇石--风动石,自古以来名扬中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多少风流名士曾在这里题词。

风动石,高4.73米,宽4.57米,长4.69米,重200多吨,形似一只硕大的雄兔,斜立于一块卧地磐石上,两块石头互相接触的面积仅有数寸见方,与风动石巨大的身躯相比,可谓是针尖大小,几无立足之地。神奇之处也就在于此,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风动石就毫无特色可言。兀自屹立的奇石怪峰屡见不鲜,其形状之俊秀,地势之险峻,皆不输于风动石,那风动石究竟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呢?

每当海风从浩瀚的大海吹来的时候,强劲的气流使得风动石微微晃动,令人看了觉得岌岌可危,滚落下去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可是亿万年间却始终安然无恙。风一旦停止,巨石也随之平稳如初。

风动石不仅在风的吹拂下可以摇晃,而且人力也能使其晃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探奇访胜的游人,或合力以双手推之,或以两足蹬之,都只能使它摇摇晃晃却不至了翻倒。如果找来瓦片垫在石头底下,当然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位置,只要轻轻一推,风动石就会晃动起来,摇动的幅度、轨迹清晰可见。有时,来到这里的游客兴致勃勃地仰卧地上,用双腿蹬住风动石,一用力,只见偌大的奇石前后晃动,颠簸不止。

风动石虽然摇摇欲坠,却在地震中安如泰山。1918年2月13日,东山岛发生了一次7.5级的地震,岛上的山石纷纷滚落下来,风动石却不动如山,安然无恙,十分神奇。除了地震,风动石在军舰面前也不逊色,日寇侵华时,曾用钢绳套住巨石,开动军舰,企图把它拉倒,然而也是枉费心机,正如明朝程朝京所咏叹的那样,“万夫欲举移不动,天风撼之动不休”。

这块奇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人猜想它是外星人抛下的石玩,让地球上的人类开开眼界。也有人说这是造山运动的杰作,之所以摇而不倒,是因为重心低和相贴面小的缘故。但是,石大底小,摇摇晃晃,重心偏低而又不断转移,何低之有?况且接触面小,更容易放置不稳。这些说法不过是猜疑而已,缺乏科学论证。

风动石历经沧桑,依然斜立如故,留给世人一个难解的谜。

浮在水面的“浮石”

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时常会看到一种漂浮在海面上呈褐色、黄色、乳白色或玻璃光泽的浮石,渔民们称它为“佛石”。他们认为石沉大海乃天经地义之事,而石浮海面纯系佛力所托。每当渔民在海面上遇到浮石,就会小心翼翼地拾起来,将它“请”到船上早已设好的“神台”上供奉起来。渔船远航之前,他们总要到浮石前祈祷一番,而海上幸运的脱险者总要加倍渲染“佛石”的力量。

居住在非洲尼日尔河沿岸的渔民们,经常采用一种小型灵便的棕红色渔船进行捕鱼。但是这种渔船既不是用木头制作的,也不是用铁皮做成的,而是用一块块奇特的棕红色石头拼接起来的。

这些石头怎么能不沉入水中,还能够载人呢?这种神奇的石头又是怎么颠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呢?我们都知道“石沉大海”这个成语,意思是说像石头那般掉到大海里,很快沉入海底,比喻毫无消息或不见踪影,原来世界上居然有浮在水面的石头,看来不能千篇一律地说“石沉大海”了。

古代人面对如此奇特的事物,总是无法看清楚隐藏在背后的科学道理,就会认为是鬼神捣的鬼,加以供奉祭祀,或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其实这些疑问在今天看来,并不神秘。

一般的石头密度比水大,根据基础物理学原理,如果把普通的石头扔到水里,由于它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小于其重力,就会迅速下沉。这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也就有了“石沉大海”这一涉及岩石学的成语。然而,石头的种类很多,有一种石头与众不同,称为浮石,是火山岩。石头上遍布气泡,而且比重很小,能浮于水面,故得此名。若把浮石扔到水里,不仅不会下沉,而且会像一般木头那样浮在水面。这是因为在火山喷发时,火山灰和岩浆在喷向空中的同时还放出大量气体。这些气体像人吹肥皂泡那样向高温的糊状岩浆里吹,形成许许多多的小气泡,使其比重大大减小。当这种岩浆落到地面并降温凝固后,就形成了浮石。把它扔到海里,自然不会出现“石沉大海”的现象。

浮石内部基本上是气泡,大大小小的气泡占到浮石的78%之多,宛如现代的泡沫塑料一般。“佛石”之所以能漂浮于海面,当然不是“佛力”所托的缘故。尼日尔河上的石头船也是基于这样的原理,浮石浮力很大而不会下沉,加上本身比重很轻,还有坚实耐用的特点,所以当地人都用它作为造船的材料,用以载人运货。完整的大浮石被凿成“独木舟”,小块的浮石用缆扎成石排。如果不仔细观察,还真看不出这种渔船是用石头制作的。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现代科学让我们看清了世界,看清了奥秘。

石头也会生蛋

山崖会不停地生出石蛋来,这事情说来谁也不信,可是在贵州就有这么一处峭壁,每隔三十年就会自动掉落出一些石蛋,而且形状特别像恐龙蛋,纹理、大小、颜色都和恐龙蛋化石十分神似,这是怎么一回事?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究竟是谁赐予山崖神秘力量,巍巍陡崖里又藏着怎样的千年之谜呢?

在我国贵州省三都县有个叫姑鲁寨的水族村,每户人家门前都有几个圆滑的石蛋,这些石蛋大小不一,非常沉重,小的也有几十公斤,大的有上百公斤。这些石蛋是从何而来,为什么村民都把它当做“宝贝”呢?原来,村中登赶山上有个会生石蛋的石壁--产蛋崖。在靠近溪边的一壁上,平整的岩壁三三两两地排列着向外突出的圆溜光滑的石蛋。大大小小的几十个石蛋布满了整个悬岩,就像一排母鸡按先后顺序生蛋一样,有的刚刚露头,有的已经生出了一半,有的已经发育成熟,眼看就要与山体分离。石蛋为青赤色,表面有如水断面般的纹路,纹理清晰。最后石蛋会自己脱落下来,滚落到河滩上,经河水的冲洗和河中碎石的碰撞与摩擦,越发显得光滑圆润。据当地村民讲,一只石蛋要经过三十年左右才能出生,所以能亲眼看到石蛋降生是吉祥有福的福兆。

这些石蛋,大多是圆形或椭圆形,颜色中带一些淡黄,很像恐龙蛋,无论从形状还是从大小上看,石蛋和恐龙蛋化石都很相似;虽然没有恐龙蛋化石的蛋壳结构,但石蛋的纹路和恐龙蛋化石因长期风化形成的纹理也极为相似。如果这些石蛋果真是恐龙蛋的话,那问题就出现了:恐龙最早出现在中生代,侏罗纪时种类和数量最多。三都这个地方是5亿年前的古生代的寒武纪时形成的岩层,恐龙蛋怎么可能先于恐龙而出现在寒武纪地层里呢?经过专家的调查,这些石蛋极有可能不是恐龙蛋化石。因为恐龙蛋通常是有“蛋壳”的,但这些石蛋没有“蛋壳”,内部的结构比较均匀,不具备恐龙蛋的基本特征。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外形又为何呈规则的蛋状?石蛋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慕名而来的许多游客对此大惑不解,啧啧称奇,有的外国游客为了弄清石蛋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还特地敲开看个究竟,但最终也没有找到答案。对于岩石生蛋这一奇观,地质学家们考察后做出了不同的分析。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陈龙生先生认为,因此处山岩处在“下泥盆纪”地质层上,它的形成已有四五亿年,在岩石最初的形成阶段和此后的挤压中,由于原始成分的差异和形状的不同,在地质运动中逐渐产生了石蛋;又有的地质学家分析认为,这一现象可能是沉积礁石透镜状的岩石,由于与周围岩石不同,经过亿年的沧桑风雨,它们相继脱离原岩石而产生;还有的地质学家与生物学家通过对石蛋外表纹路的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岩石中含矿物质的差异在地壳中受地热形成一种结晶体,在地热运动中逐渐脱离原岩石;贵州的地质学家认为,当地在久远的年代是汪洋大海,有些物质在压力的作用下被挤压成球状,当沧海变桑田后,由于球体的密度与其周围物质的密度不同,周围的岩石风化较快,球体失去依托,于是脱壳而出,形成了“石蛋”。他们的分析均有道理,但至今没有一个成为科学的最后论断。

2005年,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总工程师王尚彦博士,解开了这个谜题。王尚彦采集了产蛋崖上的岩石样本及周边类似的岩石样本,并广泛勘查了三都县附近的岩层。通过分析测定,他发现产蛋崖的石壁是由一种泥岩构成,而石蛋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灰岩成分。经过对岩石特性的充分测定和反复实验,王尚彦告诉人们,在距今5亿年前,当时贵州三都地区是一片深海海底。一些游离在深海软泥中的碳酸钙分子在特定的物理化学作用下逐渐凝聚成坚硬的结核。同时,上层沉积物的不断压实,使软泥和结核都变成了深埋海底的岩石,软泥成了泥岩,而结核成了石蛋。再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它们最后露出地面。当石蛋形成并露出地面后。在漫长的时光中逐渐风化,但由泥岩构成的崖壁的风化速度要比由结核形成的石蛋的风化速度快30年,因此每隔30年,当外部的泥岩层层风化、完全剥落后,石蛋就慢慢露了出来,并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落下山崖--这就是产蛋崖千年石生蛋的秘密所在。

虽然产蛋崖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但这种神奇的地质现象仍然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前去参观,如果有机会,你也一定要去看一看,亲眼看看这些历经沧海桑田的石头。

“白发石”的身世传奇

电影《白发魔女》里练霓裳满头白发随风飘飘的情景成为中国观众记忆里一道熟悉的画面,可是你能想象一颗普通的鹅卵石上居然长出一头飘逸的“白发”吗?这颗鹅卵石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又或者只是人工伪造的普通石头呢?这块石头隐藏了什么样的奥秘?二十年来,奇石的主人东奔西走,希望揭开“白发魔女”的身世之谜,收藏家啧啧称奇、爱不释手,也难倒了不少科学家…… V913eHYt5xYdeHb8B8JS9xRnmByaJ3B6n1JM3GFW/BzK/U1kpx3IrvEHWXRcqKB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