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改变做事习惯(1)

习惯微不足道,但习惯对我们的影响却极为深刻,做事拖拖拉拉、自私自利、爱抱怨挑剔、喜欢撒谎、爱慕虚荣、爱出风头、过分依赖;做事冲动、自制力差、沉迷网络、挑嘴偏食、顽皮好动;做事半途而废、自卑自闭、缺乏耐性、怕生胆怯、喜欢破坏、爱讲讲话、懒惰、心浮气躁、随意浪费、嫉妒、乱发脾气、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随意插嘴……这些习惯看似平常、却能影响我们的一生。

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误导,“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才是真理。

人生中最大的敌人是谁?或许有很多种答案,有的人说是竞争对手,有的人说是自然条件,有的人说是金钱……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在我国,自古就有一句名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于是,人们也便有了一种习惯,认为:“不成功都是上天不给机会,环境没制造良好的条件。”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在很多情况下,对许多人来讲,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于人。

一个人能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并不是要靠老天,而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自己。一个人的幸福只有靠自己来创造,人生的道路怎样走也只有自己来决定,自己把握。虽然,外部环境、天时地理,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最根本的、最关键的还是“成事在人”,而不是“成事在天”。

著名作家二月河只有高中学历,但他不因为自己是一名高中生而自悲,而是坚持刻苦学习和写作,笔耕不辍,大器晚成,终以写作成“皇帝系列”小说而一举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大作家,令人仰慕。

青岛港的起吊装卸工许振超,论文凭,他仅是个中学生;但论业绩、论人品、论贡献却是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所不及的,他干出了世界一流的工作业绩,受到了党和国家的表彰,成为了新时期当代工人的楷模。

其实,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那些自持“成事在天”的人,之所以做不成大事,或做成了一件事就归结于“天”的人,一是反映了他们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二是说明他们不实事求是;三是他们为了找个为自己没干成事或干不成事的推卸理由。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有的人爱宣传这种“成事在天”的思想,因为这种思想容易误导人,使人悲观,影响人们积极做事、正确干事的思想情绪。

生活中,有不计其数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甚至从未体验过成功,最关键的是缺乏对人生目标的坚持。

你应该知道,每个成功的过程中都有很多不如意,你只有一个个地战胜它们,才能够达成自己的心愿。如果你轻易在困难面前认输、退却,那你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你的潜力也会受到限制,所以要不断地努力,凭毅力与韧性去追求所期望的目标,战胜这种中途放弃的不良习惯,无论如何也不要在中途放弃希望。

王文京是一个从一介穷书生发展到拥有高达数十亿元财富的商界精英,他一手缔造的用友软件也牢牢占据着中国财务软件的领导地位。当他谈及自己的创业经历时,王文京用最简单的语言概述他的精华:“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坚持。”

王文京说,经营一个企业和做很多事一样,就是要把最基本的东西做好。那些最基本的东西看起来很简单,每个人都懂,但恰恰很多人没有把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做好。产品要做好,服务要做好,要善待员工……这些全是常识,是基础性的东西,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重要的不是现在的起点高还是低,现在的规模大还是小,重要的是要去做。哪个企业都是从小发展起来的,认准方向、把握机会、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大发展。”

有一些人,当他们经过多次努力去行动、去尝试,可还是没有达到他们理想中的状态,于是他们就放弃了,又回到以前的那种状态,而采取一种“认命”的态度,这是最可悲的。不管做什么事,不仅需要深思熟虑后的果敢决定,更需要有一种为实现自己的决定而作出无悔的、不懈努力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又如何能成就大事?

一位哲人说,人这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很了不得。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百折不回的人,才会成功。很多人都说自己为了成功,付出了许多努力,尝试了很多次,可就是不见成效。但他们所说的很多次,只不过是三次或五次,因为不见成效,结果就放弃了再尝试的念头。

你是否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你是否想做一个“了不起”的人?那你就应该用一辈子坚持把一件事做好。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这就是极富人生哲理的思考。

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心理背景和价值观,你永远不可能调整自己让所有的人都接受你。你应该倾听自己内在的、良知的声音,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然后勇往直前。

你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创业者,不是由别人来评定的,它只源于你的内在本质,你的本质是什么,你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这一切,你只能靠自己的内心和直觉来发现。所以,你必须倾听自己的内在呼唤。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勇敢做你自己才是你应该做的,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的快乐。喜鹊搭了个窝。邻居们都跑来参观它的新家。

八哥说:“很漂亮,不过柴草铺得太厚了点。”

喜鹊听后,忙用嘴衔掉些柴草下去。

鹦鹉说:“很结实,如果能用石头加固一下那就会更好了。”

喜鹊也是言听计从。

乌鸦又说:“很暖和,不过如果用今冬的流行色--黑色粉刷一下,效果一定不错。”

喜鹊也点头称是。

可是,冬天来了,喜鹊住在它的小窝里,脚底透风冷得瑟瑟发抖,寒风袭来,小石子松动脱落砸伤了它的脚。更可气的是,小孩子竟把它的窝当成了马蜂窝,用竹竿使劲地捅。

喜鹊只好飞离它的窝,到别的地方去搭建新窝了。喜鹊因为失去主见,才会被别人左右,光考虑别人就会使生活乱作一团。你要独立不被左右,就要学会思考和衡量,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人们可以随大流,但不可以无主见。如果你习惯性地随大流,那你就有可能形成思维定式,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即便有,也不敢表达自己的主见,而没有主见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有个人一心一意想升官发财,可是从年轻熬到斑斑白发,却还只是个小公务员。这个人为此极不快乐,每次想起来就掉泪,有一天竟然号啕大哭起来。

一位新同事刚来办公室工作,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到底为什么难过,他说:“我怎么不难过?年轻的时候,我的上司爱好文学,我便学着作诗、学写文章,想不到刚觉得有点小成绩了,却又换了一位爱好科学的上司。我赶紧又改学数学、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学历太浅,不够老成,还是不重用我。后来换了现在这位上司,我自认文武兼备,人也老成了,谁知上司又喜欢青年才俊,我……我眼看年龄渐高,就要退休了,一事无成,怎么不难过?”

可见,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多么索然无味,丧失自我是多么的悲哀。

人要是没了自己的主见,经不起别人的议论,那么就会一事无成,最后连自己也许都不知该怎么办了。活着应该是为了充实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旨意。没有自我的人,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这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所以活得很累。

从前,有一个士兵当上了军官,心里甚是欢喜。每当行军时,他总喜欢走在队伍的后面。

一次在行军过程中,他的敌人取笑他说:“你们看,他哪儿像一个军官,倒像一个放牧的。”

军官听后,便走在了队伍的中间,他的敌人又讥讽他说:“你们看,他哪儿像个军官,简直是一个十足的胆小鬼,躲到队伍中间去了。”

军官听后,又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他的敌人又挖苦他说:“你们瞧,他带兵还没打过一次胜仗,就高傲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真不害臊!”军官听后,心想:“如果什么事都听别人的话,自己连走路都不会了。”从那以后,他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了。

如果你期望人人都对你看着顺眼、感到满意,你必然会要求自己面面俱到。不论你怎么认真努力、去尽量适应他人,能做得完美无缺,让人人都满意吗?显然不可能!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只会让你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顾虑重重,活得太累。

如果你经历过一些事情,你会发现,别人的意见不应该成为你决定的最后依据。很多时候,别人的意见是错的,不为什么,只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的意见,都是出于他自身的价值观。

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去展出。画旁放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涂上记号。”晚上,画家取回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

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他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画家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可这次,他要求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改变别人的看法总是艰难的,改变自己总是容易的。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仅是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不可能强求统一。讨好每个人是愚蠢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与其把精力花在一味地去献媚别人、无时无刻地去顺从别人,倒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做事上。

有时自己改变了,也能恰当地改变别人的看法。一味地在乎别人的随意评价,而自己却不努力自强,人生就会苦海无边。别人公正的看法,应当作为我们的参考,以利修身养性;别人不公正的看法,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以免影响今后生活的心情。

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心理背景和价值观,你永远不可能调整自己让所有的人都接受你。你应该倾听自己内在的良知的声音,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走自己的路!

就是这样,别人的目标不重要,别人的道路不重要,别人的价值观不重要,你的生活才最重要,要活就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做任何事都倾听自己的内在呼唤。

敢于突破“经验”,成功的希望更大

经验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或体验,它往往会对我们有所帮助,但如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一味地抱着“经验”不放,完全被“经验”所束缚,那么你很可能会被“经验”所害。

经验,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和思想结晶,是人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有的人也常以据有“丰富的经验”甚为自豪,但在实际运用中,光凭着“丰富的经验”来解决问题,那恐怕就有些不妙了,有时经验也可能会是毒药。

有一次,一艘远洋的海轮不幸触礁,沉没在了汪洋大海里,幸存下来的9位船员经过拼死奋斗终于登上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才幸免于难。

然而,在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却面临着另一项更加艰巨的考验,这座小岛上除了石头之外一无所有。面对糟糕情形,船员们根本找不到任何一点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曝晒下,每个人都唇焦舌燥,他们急需找到可饮用的淡水,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他们看看四周全是海水,他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喝了反而会使口渴加剧,根本不能饮用。现在,9个人唯一的生存希望是老天爷下雨或别的过往船只发现他们,这样他们就有救了。可是,天空根本没有任何一点下雨的迹象,也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岛。渐渐地,8个活着的船员支撑不下去了,他们相继死去。

当最后一位船员渴得再也无法支撑下去的时候,他决定饮用海水。他跳进小岛上一个圆形的水塘内,“咕嘟咕嘟”地就喝了一肚子。可就在船员喝水时,他发现这里的水竟然一点儿都不觉得苦和咸,恰恰相反,这里的水却又甘又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许这是自己被渴死之前的幻觉,但是如果能在这种幸福而甜美的梦幻中死去也不至于感到痛苦,于是他静静地躺在岛上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然而,当这名船员一觉醒来之后,却发现自己仍然还活着。他惊喜万分,于是他每天靠喝这岛边的海水度日,最终等到了救援的船只。

后来,人们经过化验发现,这座小岛本是一座死火山。所以这个圆形的水塘就是原来的火山口,下面涌出的泉水根本不是海水,而是来自地下深处的涌泉。

谁都知道“海水是咸的,根本不能饮用”,这是先人们的宝贵经验,也是所有海上生活的人的基本常识。但是,前面的8名船员被渴死了,而突破经验的最后一名船员却得救了。可以说,那8名船员不是死于“环境”,而是死于“经验”?

从正面来看,“丰富的经验”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异常情况解决起来确实能得心应手。但从反面来讲,当经验成为了人的习惯性思维,继而又由习惯性思维转变成了习惯性行动,那么经验的危害就不容小视了。所以,这时候只有敢于突破“经验”,才能有生存和成功的希望!

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但是并不能一味地去套用。有一个人从事蔗糖生意。他每次在运货的时候都会有些蔗糖掉在地上,而从不收拾。他的妻子每次都会将这些蔗糖收起来放在仓库里。

后来有一年,甘蔗的收成不好,蔗糖也就相应的供应紧张,不久之后他便没货可卖。而此时,蔗糖的价格也迅速涨高。正当他慨叹没有货源时,他妻子告诉了他这件事,并说已经收集了大约四十几袋的蔗糖原料,于是他大大的收入了一笔。

这件事迅速传遍了当地。

一家报亭的老板娘也对此进行效仿,她每次趁丈夫不在时便将当日的报刊杂志收藏一些。一年之后,她得意地将此事告诉了丈夫。听后,丈夫气愤地说:“这些过期的书报,现在谁还要啊?”

这个事例就告诉我们,别人的经验也许非常好,但是并不一定就适合直接拿来用,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作决定,千万不能盲从。

世界万物,任何事情,都会有利的一面也会有弊的一面。因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所以经验也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经验性的思维有时就像一块蒙眼的青纱,它会紧紧地束缚人的创新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的思维固化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不再去探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此以往,不但不利于人的成长与进步,更有可能造成误判误解,那么产生失败的结果也就理所当然了。有一次,一家鞋业制造公司派甲、乙两个业务员去开拓市场。甲、乙两人都满怀信心,希望能够开创一个良好的市场局面。

一天,他们来到了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这是一个很少与外界接触的地方,而且他们惊奇地发现,在这个岛国里竟然没有一个人穿鞋--从国王到贫民、从村姑到贵妇,竟然无人穿鞋子。

甲业务员看后说:“上帝啊,这里竟然没有一个人穿鞋子,他们根本没有穿鞋子的习惯,我们还如何把鞋子推销给他们呢?这里根本就没有市场,我们明天就回去吧!”

然而,乙业务员看后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太好了!这里的人都不穿鞋,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啊!我不但不会回去,还要把家搬来,在这里长期住下去!”

于是,甲离开了,而乙则留了下来。

一年之后,岛国上的居民都穿上了鞋子……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新情形就在你的面前,只不过不能只依靠经验,一味地凭着经验做事,盲目囿于以往的经验,让自己鼠目寸光,看不到成功的曙光。

习惯,是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相同的事情,不断重复、不断思考养成的。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它就会像模块固化在人的思维当中,很难打破了。所以,人应该养成善于突破经验的习惯。

当这种习惯成为了你思维的一部分,以后遇到困境与难题时便会自然而然的引用这种思维方式,从而化解难题。否则,只囿于经验而无法自拔,那我们也必然会被经验缠得死死的,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遇到问题,先把经验放一边,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思量。只有打破经验,方法才会更加合理、才会更实用,人生才会更有生命力。

要有眼光,懂得未雨绸缪

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必具备超前意识,都必须学会未雨绸缪,练就“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慧眼。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目标,却常常因为选择的道路不同,走路的方式不同,结果也有了天壤之别。

无论对于任何事,人在做事时都应该养成未雨绸缪的习惯,做事有目标、有计划,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一位太太,为了熬出一锅美味的好汤,他邀请了邻居家的太太来做指导。

她买齐了材料,正准备生火烧水,邻居太太却说:“这个不锈钢锅不适合熬汤,你还是再去买一个陶锅,熬出来的汤会美味一些。”于是,她匆匆忙忙地解下了围裙,跑了出去买陶锅。

陶锅买回来了,她便把陶锅放在火上正要烧水,谁知邻居太太又说:“我想起来了,我有一组餐具很配这个陶锅,等我一下,我回家找找去。”于是,邻居太太便急匆匆地跑回家了。

过了一段时间,邻居太太终于满身大汗地把餐具拿过来了。

然而,正当烧水之际,邻居太太又看了看准备入锅的材料,摇了摇头说:“不行,这肉片切得太大了,不容易入味,我得把它切小一点才行。”

好不容易拿出了菜刀,才切了没两下,邻居太太又说了:“这菜刀不锋利了,得赶紧磨一磨才好。”

于是,她丢下菜刀,回家去把磨刀石拿过来。等到磨刀石拿来以后,她又发现,要磨利刀子,必须用木棍固定一下才方便,所以她又连忙出外寻找木棍,找了好半天都不见踪影。

在家里等待的这位太太只好先把原料下锅,一边煮一边等。直到邻居太太气喘吁吁地拿着木棍跑回来时,锅里的原料早已熟透,可以开始吃饭了。

如果说目标是我们人生方向,那么明确的、合理的计划就是我们启动目标前进的钥匙。制订了合理计划,你就可以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办起事来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并且,做事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对获得成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正勤奋地磨着牙,这时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吧!”

野狼根本没有一点理会狐狸的意思,一句话也不说,似乎狐狸不存在,继续磨着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

这时,狐狸又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

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世界经济有高峰也会有低谷,人生的事业也会有起有落。所以,人在做事之前,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行动上,都要为逆境做好准备,不要一遇到打击就变得束手无策,阻碍了前进的步伐。

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必具备超前意识,都必须学会未雨绸缪,练就“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时慧眼。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目标,却常常因为选择的道路不同,走路的方式不同,结果也有了天壤之别。

遇到问题,在轮廓都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之前,便一股热血冲上了脑门,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埋头蛮干,或是一阵乱枪打鸟,都不是高明之举。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解决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从何处着手,做同样一件事有的人轻而易举、事半功倍,有的人却是累得满头大汗、事倍功半,关键就在于是否看对了方向,搞对了顺序,顺水推舟自然省时省力,若是搞错了方向,自然会做事毫无头绪,吃力又不讨好。

成功也有快捷方式,那就是找对目标,用对力气,多累积有利的条件,绕开不利的因素,让事情总是有条有理、有顺序、有节奏、这样才会做得有滋味,又有成绩。做事必须深思熟虑、布置周密,若不仔细分析轻率从事,只会困难重重,难以成功。中国有句老话:“吃不穷,喝不穷,没有计划就受穷。”做事有计划,能做到未雨绸缪,这样才会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实现目标。正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按照自己的目标前进,有计划地做事,他就已经赢得了成功的一半。任何微小的工作,无论多么枯燥沉闷,都会使我们更加接近最终的胜利。这就是一个人养成行动计划习惯的重要性。因此,你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列出你拥有哪些资源。你的资源包括你的专长、嗜好、时间、财富、环境,最重要的是你所认识并可能愿意助你一臂之力的人。

--列出你和目标之间的障碍。当你写下目标,并全力以赴去追求时,“障碍”突然出现,该怎么办?事前预防,胜于事后治疗。

--订出实现重要目标的每一步骤。从你的第一步该如何做才会成功开始,当达到了这个目标时你是什么样的感觉,都要仔细列出。一定要记得,你的计划必须是当前的任务,千万不要好高骛远。

--写下你不能马上实现的目标,找出不能实现的原因,以便确实地去认识它。你要剖析自己的个性,看看有什么原因会妨碍你前进,要找到执行计划的方法,毕竟你不能一人做两人的事,要学会专注,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计划好每一天的生活。你希望和谁在一起呢?你要做什么?你要如何开始这一天?你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起床开始,一直到上床休息,全天都要有妥当的计划。

--要知道“计划没有变化快”的道理。有人常抱怨,当他正按计划行事时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事情,结果使自己的计划化为泡影。因此,你的计划要像出行一样,可以选择坐飞机,也可以选择坐火车,或者坐汽车,由于选择不同,也应有不同的计划,不能误点。所以,你要有多套计划。

消灭“差不多”,认真对待每件事

“差不多”心理要不得,消灭“差不多”心理,完善自己的责任意识系统,把事情尽可能地做到尽善尽美,那么我们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便能指日可待。

人总有一种习惯,总认为不管什么事只要做到“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么叫真。

很多人总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做事态度。因此,只做事而不能做成事的人大有人在。不少人看起来一天到晚很忙,似乎有做不完的事,却忙而无效。因为,在做事时,他们总认为“差不多”就好了。

看看我们的身边,为什么我们有时和别人一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追及原因,就是我们做事时的每一个环节还不够“认真”。同样是人,只能说别人在这个细节上做的很好,而我们对自身的要求,只是感觉差不多了就可以了,感觉没必要付出那么多的心血,最后自己为自己说情、自己为自己开脱,于是就真的差不多了。

有一个故事这样讲的:临近黄河岸边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偶尔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那么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随即拉着老农一起下田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水暴涨。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始而渗透,继而喷射,终于冲决长堤,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和田野。

这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的来历。

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大多的日子,很显然都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对于敬业者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花大力气做好小事情,把小事做细,就是他最大的胜利。

对于一个认真的人来说,“差不多”就意味着“差很多”。越是细小的地方他会越精心,因为恰恰是小小的细节折射了很多的东西,销售员注意细节会让客户感受到一种责任,从而赢得信任与长期合作;财务人员注意细节,会减少公司资金漏洞及时挽回损失。关注细节不是小事大作,因为事情都是积累的,今天一件事情做不到位,明天得到的就是一大堆的“差不多”工程,最后的结果就是自食苦果。

一步不到位,以后就是步步不到位,最后当你看到漏洞无法弥补的时候,那就是你自己对自己的惩罚。第一遍不把事情做好,第一次不把小事做好,以后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

要想从“做事”到“做成事”,首先要做到的是:一定要消灭“差不多”,仔细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件小事。

一些人认为“差不多”就好了,只要自己感觉良好就可以。其实,这对于外行来看可能还可以,但内行一看就不行了。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最讲认真。”人只要“认真”起来,那么什么事我们都可以做得很好,如果对自己要求只有“差不多”,那出来的成果也肯定是“差不多”。所以,你一定要明白:“差不多就等于不好。”

成与败,说起来好像十分遥远。但事实上,往往就只差那么一点点。一位大师曾经说过:“如果你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尽力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总有一天,你能够随心所欲从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反之,如果你凡事得过且过,从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么你永远无法达到成功的巅峰。

两个乡下人,一同来到一座大城市,都选择了卖菜,并且在一个市场上,摊儿还挨着摊儿。都是卖菜,可几年之后,却卖出了天壤之别。一个卖成了蔬菜批发商,手里有二百多万;另一个因生活无着落,只好回到了乡下。

拿两个卖菜的人而言:成功者每天也在卖菜,但他每天都要拿出一点时间把黄菜叶子和烂根去掉,弄得水灵灵的好看;失败者却从来没有理会过这一点儿,卖菜怎么能没有黄叶子和烂根!因此,成功者每天总是把菜摊儿收拾得规规矩矩,把菜码放得整整齐齐,让人看着就舒服;失败者只把菜往地上一摊,爱怎样怎样!成功者每天要多卖半小时,尽力全部卖出;失败者认为无所谓,今天卖不动,还有明天。

就是这些细微的差异,天长日久,两个乡下人,一个在城里站住了脚;一个只好回到乡下。

做事并不难,人人都在做,天天都在做,难的是把事情做成功、做成事。做不成事,即使是“差不多”,那也是失败。很多人做了不少事,付出了很多精力,当工作完成到99%就放松了。成功就在于最后的一哆嗦,被忽略的10%恰恰是至关重要的。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做好最后的1%,成果才会显现出来,少一点都不行。

这就是关于成功与失败的不等式:

100-1≠99

100-1=0

不注意1%,就会功亏一篑,1%的错误也会导致100%的失败。

去掉“不可能”,改为“我怎样能”

当你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面对具体的工作和任务时,你的大脑里去掉了“不可能”三个字,取而代之以“我怎样才能”时,那么可以说你已经养成了积极进取的习惯了。

在沙漠中,一位父亲向随他一同打猎的三个孩子发问。

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什么了?”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以及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摇头说:“不对。”

父亲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父亲又摇头说:“不对。”父亲又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三。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骆驼。”父亲高兴地点了点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目标确立之后,就必须心无旁骛,集中全部的精

力注视目标。有人说:“态度决定了你的所为,态度决定了过程的优劣,态度决定

了事的成败,态度决定了结果的好坏,态度决定了一切。”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日本武士,有一次他将要面对一股实力比他的军队强十倍的敌

人,但他决定打赢这场仗。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部下,部下们却都表示出了十足的怀疑。

他率领部队经过神庙,于是他停了下来,对部下说:“我们在神庙前用硬币占卜一下吧,如果硬币正面朝上,那就表示我们能赢,否则就是输,那我们马上撤退。”

武士拿出硬币,当众抛出。大家睁眼一看,正面朝上。大家欢呼起来,充满勇气和信心,恨不得马上上战场投入战斗。最后,他们大获全胜。

一位部下说:“感谢神的帮助。”

武士说:“这是你们自己打赢了战斗。”

他拿出硬币,大家一瞧,原来硬币两面都是正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要想赢得胜利,就不能总把眼光放在不可能上,因为这样只会让你徒增烦恼,还会影响你的身心健康。结果,你就会觉得万事不顺。

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有人选择向上攀登,过得更好;有人则局限于眼前,觉得这样就够了!于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正如明人陆绍珩说,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要敢于“放开眼”,而不要动不动就皱眉头。

失明的双目无法阻挡海伦.凯勒用对生活的热爱观察世界;不健全的大脑无法扼止舟舟用对未来的憧憬指挥交响。在大多数人看来,他们都是“不可能”的。

生活在平淡中进行,你的态度决定了你要过怎样的生活。你可以抱怨,只因今天阴雨绵绵;你也可以安慰,因为花草树木得到了浇灌;你可以哭泣,只因玫瑰花下有刺;你也可以微笑;因为刺上开着娇艳的玫瑰;你可以满腹牢骚,因为你不得不辛勤工作;你也可以庆幸至少你还有工作;你可以唠叨,因为家务的繁重;你也可以满足,因为至少你还有一方温馨。

人生在世,只有区区数十年。选择反面,你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以失败告终;而选择正面,你的一生将灿烂无比、精彩绝伦。贫困的家境是困不住志坚者的翅膀的;低微的出身也无法阻碍志高者跨越的步伐。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态度面对现实,决定了不同的结果。

美国知名激励导师安东尼.罗宾斯说:“每天大声地喊出自己的目标,你将对自己奋斗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当目标一次次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它将慢慢地进入你的潜意识,激励你,给予你抵达目标的勇气和决心。”

能否获得幸福、繁荣与成功的人生,完全要看是否能做到正确的选择。人生中有对自己有益的因素和无益的因素。为了获得健康与活力,必须要能看出哪些是有益的因素,哪些是无益的因素,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学会化“不可能”为“我怎样能”。

有一名女子87岁的父亲,在过马路时被撞身亡。死后解剖的结果,发现她父亲身体里潜伏着会发展成重病的病源。但在他生前,那样的病症并没有出现。

医生对他的女儿说:“令尊的身体里潜伏着足以恶化引发各种疾病的病因。事实上就是20年前去世也没有什么奇怪,可是听你说来,令尊快到90岁时还很活跃、很有精神,这真令人惊讶。”

她回答说:“先父每天早晨习惯说:‘今天将会是美好的一天。’如果有人指出某种不祥的征候,先父一定会回答说:‘我有信心。’”

很显然,这位父亲在自己的身体里具备了活跃的生命力。虽然体内有病因,但还是非常有活力。他所拥有的信念、精力、意愿以及热爱人生的心,压制住了疾病的蠢蠢欲动。

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再大的困难也能迎刃而解。实际生活中,那些平庸者就是缺乏持之以恒的好习惯,才被成功者抛在了身后。所以,人们要克己自律,严格地要求自己,面对困难绝不可轻言放弃。

给自己设定一个很高的目标,然后带着创造奇迹的心态去为此而努力。莎士比亚曾说过:“千万人的失败,都失败在做事不彻底上。往往做到离成功还差一步时,便终止不做了。”这句话确实精辟入微,倘若做事方式显得婆婆妈妈、畏首畏尾,遇到困难逃之夭夭,再容易的事也会成为困难和阻力。

“二战”期间在纳粹集中营中生存下来的维克托.弗兰克尔说:“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只看你是认为“能”还是“不可能”,你选择了“能”那就有可能成功;倘若选择了“不可能”那必定是失败,因为你在未失败之前已经败给自己了。你想,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失败者,又怎么能应对人生的各种问题,又怎能作正确的判断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关键就在于这个人是选择了“能”,还是“不可能”! sinFSLI2XTBcBasLdWs2uEGFnEWUQoF/kNs7GudhYISsUYrAqH2cryg4DLNS+h4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