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快乐地较量--博弈与心计

阅读指南:

“囚徒困境”是非常普遍而有趣的简单抽象思维,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活动最形象的比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有一句幽默的话:“你可以将一只鹦鹉训练成经济学家,因为它所需要学习的只有两个词:供给与需求。”博弈论专家坎多瑞(Kandori)引申说:“要成为现代经济学家,这只鹦鹉必须再多学一个词,这个词就是‘纳什均衡’。”

在零和博弈中,心理上的相互猜测和推诿,成为博弈双方作出判断的主要诱因。

人与人的对局,其实是一种心理的博弈。假如说话办事不懂策略,或者因为受到他人的诱惑而不能以冷静的头脑应对,那么就很容易陷入别人布下的陷阱。

无形的手--囚徒困境

关键词:囚徒困境

重要概念:囚徒困境(Prisonen's 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精彩案例:审讯犯罪嫌疑人诚实的大双小双

1950年,数学家塔克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在给一些心理学家作演讲时,讲了一个囚徒困境的案例。

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作案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单独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那么证据确凿,两人就都被判有罪;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则两人各被判刑8年;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

如果用表格的形式来将上述情形表现出来,那么我们的思维会更加清晰:

AB 坦白 抵赖

坦白 -8,-8 0,-10

抵赖 -10,0 -1,-1

这个案例被称为囚徒困境博弈。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这样的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首先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事双方都会怀疑对方会出卖自己以求自保,其次才是亚当.斯密的理论,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那么,这两个人很可能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坦白,我抵赖,我就得坐10年牢,坦白最多才8年;他要是抵赖,我就可以被释放,而他会坐10年牢。综合以上情况考虑,不管他坦白与否,对我而言都是坦白了划算。”实际上,两个人都会这样盘算,因此,两个人在最后都选择了坦白,结果都被判8年刑期。

这个例子影射到现实生活中也很有意思。大双小双姐妹俩一起偷了妈妈的一百元钱,事后妈妈发现钱不见了。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她们进行了一番教育后,要求两人诚实地交代谁偷的钱。可是两个孩子脾气犟,大有“打死我也不说”的势头。无奈之下,爸爸出面了。他笑嘻嘻地领着大双进了另一间屋子,对大双说:“大双,好孩子,诚实的孩子最乖,爸爸妈妈也最疼。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诚实啊!你要是勇敢地承认错误,爸爸妈妈绝对不会惩罚你,还会表扬你勇敢。但是你要不承认错误,以后可就没人疼你了。因为小双肯定会在你之前承认错误的,她最听妈妈的话了,你也知道。”而客厅里,妈妈也对小双进行着此番教育。结果,大双小双几乎同时承认了错误。

可见,“囚徒困境”是非常普遍而有趣的简单抽象思维,可以说是对人类社会活动最形象的比喻。它准确地抓住了人性的不信任和需要防范这一点,利用人们多疑的心理活动,像一只无形的手,指挥着人们作出选择。从个体的角度来说,背叛是最好的选择,但背叛也会导致不理想的结果。

铁心不合作--纳什均衡

关键词:纳什均衡

重要概念: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其定义为: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战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精彩案例:两个店主围棋定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有一句幽默的话:“你可以将一只鹦鹉训练成经济学家,因为它所需要学习的只有两个词:供给与需求”。博弈论专家坎多瑞(Kandori)引申说:“要成为现代经济学家,这只鹦鹉必须再多学一个词,这个词就是‘纳什均衡’。”由此可见,纳什均衡在现代经济学中极其重要。

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是我们可以从“纳什均衡”中引出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有这样一个例子,张嫂、王嫂分别在街对面开了个小店,卖些水果。一天,几个顾客结伴而来,先到了左边张嫂的铺子,问芒果多少钱一斤,张嫂说5元。几个顾客中的两人又到了右边王嫂家的铺子,王嫂也说5元。这时,有人就对王嫂说:“刚问了对面的大姐,人家才3元5角钱一斤。”王嫂一听,心里琢磨了一会儿,最终相信了顾客的话,并说:“我家的水果新鲜的,不过3元5角钱一斤也能卖你。”

于是,又有人对张嫂说:“我朋友在对面问的,3元5角钱一斤卖我们。”张嫂着急了,心想:这个价格每斤赚得不多啊,那王嫂看来是存心要挑衅了,好,我就陪陪她。于是,张嫂为了招揽这群顾客,又说:“你们要是买得多,我3元钱一斤卖给你们。”

最终,王嫂没卖出去芒果,但是认为自己并不屑去赚一点点薄利,所以不后悔;张嫂卖出去了芒果,尽管只赚回了本钱,但她认为自己没有损失什么;而顾客呢,自然也很满意最后的结果。

可见,纳什均衡是指一个不会令人后悔的结果,无论其他人怎样做,各方对于自己的策略都很满意。在纳什均衡中,你不一定满意其他人的策略,但你选择的策略应是对付对手的最优策略。纳什均衡中的各方决不会合作,而且总是认定自己无法改变对手的行动。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纳什均衡的定义为: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策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纳什均衡是随处可见的,要想赢取最终的利益,就得博弈彼此的心计。

围棋可能是世上最简单的游戏,同时也是最复杂的博弈。它大约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但到现在我们也未必真正弄明白了它。围棋有最简化的棋盘--纵横各19条线编织而成的一张网;最简化的棋子--只分黑白两色;最简单的规则--轮流下棋,两气活棋,空多者胜,再加上一些“劫争”之类的补充规定,一个对围棋一无所知的人也能在几分钟内学会,可是它的玄妙却又超过了任何一种棋类游戏。如果你在围棋上下过一些工夫,你就一定能悟到不少博弈的制胜理论。在下围棋时,围棋的19×19的361个交叉点就是围棋对弈者所得的总和,所以围棋棋手非输即赢,且坚决不合作。

从博弈角度来看,围棋棋手间是一种坚决不合作的博弈形态,也就是纳什均衡。围棋初段到九段的差别取决于他们策略选择技巧的高低。比如过分的“骗招”、“本手”与“缓招”之间,一般都会选择“本手”。招法过分如不遇反击,可能占到便宜,如遇反击则可能吃亏,因此如果两人下棋水平差不多,应考虑到对手的反击手段。对手也会考虑到在追求利益过程中不可能占尽便宜。这就是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如果两人的策略是抢占实地,假设一方获得外势,另一方获得现实利益,而结果相当于互有所得,那双方就愿意那样下棋。为了获得现实利益,获得外势双方都要考虑将来的发展,这就形成了一个双方的“均衡”。当然,从具体布棋效果来看,如果一步棋能考虑到对手的各种反应而依然成立,对手也用同样法则找到了这步棋的应对方法,那么就可以说双方达成了“均衡”。

生活中有太多关于纳什均衡的例子,实际上,纳什均衡的思想其实并不复杂,在博弈达到纳什均衡时,局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不可能因为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而增加利益。于是双方为了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选择了某种最优策略,并与对手达成一种暂时的平衡。而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双方的心理博弈占了很大的成分。

“推皮球”的心理--零和游戏

关键词:零和游戏

重要概念:游戏者有输有赢,但整个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

精彩案例:三个和尚没水喝公司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养路的人

前面已经提到过零和博弈,实际上,零和博弈也可称做零和游戏。零和游戏是指游戏者有输有赢,但整个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零和游戏,人们通常将其看做是“推皮球”的心理。

零和游戏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话说山上有一座庙,庙里住着一个小和尚。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的净水瓶添水,夜里守护着庙宇,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平静。不久,庙里来了个高个子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小和尚挑来的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不满,就叫他去挑水,但精明的高个子和尚觉得自己一个人去挑水两个人吃,实在有些吃亏,于是便要求小和尚与他一起去抬水。由于两人都怕吃亏,因此两人每次只能合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这样两人才能心安理得。后来,庙里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了。小和尚和高个子和尚就叫他自己去挑水,结果胖和尚只打来够自己一人喝的水,并独自将其喝光了。从此,这三个和尚谁也不挑水,你推我,我推你,像推皮球一样,久而久之,三个和尚就没水喝了。

无独有偶,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国一家公司有七个部门,这七个部门平时各司其职,员工相处得还算融洽。有一次,公司有一个大项目需要这七个部门共同参与,并且要从这七个部门当中选择一个领头部门,专门负责策划此项目,其余六个部门则执行。结果,这七个部门都害怕担当责任,且害怕其余六个部门不听使唤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都相互推让,谁也不愿意独挑大梁。后来,公司干脆撤销了这个项目计划,着手对部门之间进行改革和调整。不少人因为此次事件而被炒了鱿鱼,或换做他用,新一批的人员将他们的位置取而代之。

实际上,这些例子就提示了“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但整个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零和游戏”受到关注,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存在与“零和游戏”类似的现象,胜利者的光环背后隐藏的是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零和游戏”的博弈思路来看,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设想某段公路需要两人养护,由于道路情况不好,这里与外界的交通比较困难。现在假设养护这段路,两人都能得到“3”的好处,而养护路的成本相当于“4”。那么要是没有人从中协调,任由两人各自打着是否养护路的小算盘,其博弈形势就如下:

如果两人联合养路,每人分摊成本“2”,各得好处“3”,两人的最终受益是“1”;

如果一人养护路而另一人坐享其成,那么养路的一家付出“4”而得到“3”,最终受益是“-1”,而不劳而获的可以白白获利“3”;

如果两人都不养路,那结果自然为零。

经过一番瞻前顾后的考虑,以及互相猜测、左右权衡,两人终于决定都不养路。结果,上级部门只得重新派一组人来负责此事。而那两人也毫无利益可得。

可见,在零和博弈中,心理上的相互猜测和推诿,即我们常说的“推皮球”,成为了博弈双方作出判断的主要诱因。

吃着碗里的,赞着锅里的

关键词:赞他心理

重要概念:赞他心理,就是指总觉得别人的东西是好的,认为自己的东西不如人。如果将这种心理运用到博弈中,往往就会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容易受到引诱或上当受骗。

精彩案例:换红包购物抽奖

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那样的称赞别人的话。比如:“你的裙子真漂亮,多好看啊,比我的好看多了。”“你看你这月奖金比我多多了。”“为什么别人的总比我的好呢?”……这就是赞他心理,好比人们常说的“吃着碗里的,赞着锅里的”。

赞他心理,就是指总觉得别人的东西是好的,认为自己的东西不如人。如果将这种心理运用到博弈中,往往就会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容易受到引诱或上当受骗。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甲、乙两个员工在同一公司里干了整整一年,到年底的时候老板为了奖励他们,分别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个密封好的红包。甲、乙二人很高兴,各自打开红包,看到自己红包里装着5000元钱,但并不知道对方的红包里装着多少钱。

这时老板对甲、乙二人说:“红包里的钱,要么各是5000元,要么各是8000元,要么一个5000元,一个8000元。你们如果愿意跟对方掉换红包,我就可以给你们当公证人,不过,你们每人要给我100元的公证费。”

甲心想:假如我跟乙交换红包,若他是5000元,我就相当于亏了100元公证费;如果他的红包里是8000元,扣除公证费100元,我就会净赚2900元,而这两种可能性各占50%。和乙交换是划算的。

乙的想法跟甲一样,也觉得换红包是划算的。于是,甲、乙二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愿意换。”

结果,当二人把红包换过来一看,才知道自己上了当。实际上,两个红包里都只有5000元钱,他们不得不各自给老板100元的公证费。那么,为什么老板可以轻而易举地使两个员工上当受骗呢?

其实,这是一次员工和老板互动的心理博弈,局势在变换,而双方的思维也应该随之变化,如果不能够敏锐地洞察局势,就很容易遭受失败。一开始的时候,老板提出他们的红包里或者是5000元,或者是8000元,问他们是否愿意交换,这时,甲和乙的推理分析是没有错误的,因此他们都选择了愿意交换。而此时,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既然甲愿意交换,那么乙就应该意识到,甲的红包里肯定也是5000元,否则他是不会愿意交换的,这样的话,就代表两个人的红包都是5000元,交换对双方没有任何益处。而甲听到乙说愿意交换时,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两个人都够明智的话,就应该选择拒绝交换,这样他们就都不会受到损失。但是他们过分渴望得到对方可能拥有的8000元的红包,因而没有意识到这些,最终被老板“算计”。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待和考虑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理智分析,提防别人的陷阱。尤其不要吃着碗里的,赞着锅里的,让人抓住了你贪婪的毛病。

在现实生活中,各大商店、购物网站经常举办一些有奖购物活动,或是花样繁多的抽奖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抓住了人们贪婪的心理,把顾客引诱过来,使其为了获得一些具有诱惑力的小奖品而购买价格相当的商品。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大奖,即使有大奖,也要顾客的消费值达到一定数额。但总会有很多人上当。

张大伯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日子过得清清淡淡,但也乐在其中。有一天,他刚从女儿家拿来一条新的凉席,还没进家门,就看见隔壁老王头一只手抱着一卷凉席,另一只手拎着一大包洗衣粉高高兴兴地回来。便问:“我说,老王头,今儿个怎么这么高兴啊?”老王头乐呵呵地回答说:“商场搞凭购物小票抽奖活动,我去商场买了个凉席,没想到抽到了一包洗衣粉作为奖励。我说,这洗衣粉单买也得29元一包啦!”

听着老王头的话,张大伯又羡慕又动心。心想:“这老王头太令人羡慕了。不行,我也要去抽奖。”

于是,张大伯到了商场,按相关规定花190元买了一条凉席,然后凭购物小票去参加抽奖,结果什么奖品也没抽到。回家后,张大伯后悔不已!

实际上,即便抽到了洗衣粉等奖品,张大伯也是不划算的,因为商场在搞活动时,故意抬高了凉席的价钱。而人们在思考时往往会陷入一叶障目的境况,因艳羡别人的好处而引起贪婪心理,作出错误决定。所以总会有很多人上了商场的当。

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与对方的行为相互影响,那么彼此之间就会构成一个博弈局势。身处博弈之中,你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落入别人的陷阱。人与人的对局,其实是一种心理的博弈。假如说话办事不懂策略,或者因为受到他人的诱惑而不能以冷静的头脑应对,那么就很容易陷入别人布下的陷阱。

“聪明”反被“聪明”误

关键词:聪明反被聪明误

重要概念:现实生活中,受自己的贪婪心理影响,人们总自作聪明,作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决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精彩案例:作假账的会计师捕鱼悲剧

美国数学家图克曾说:“每个人从自己收益最大化出发来考虑问题,最终往往落得两败俱伤的结果。个人的理性算计,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局。”

的确,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精明一点,聪明一点,使自己不受损失,使自己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然而,这种自以为聪明的想法,反而使人们受自己的贪婪心理影响,导致利欲熏心,最终作出损人不利己的决策,并且越描越黑。

众所周知,会计师的职责就是担任公司和股东之间的仲裁者,理论上讲,这些会计师应该保证公司诚实地公开其商业活动,这样,股东才能在投资方面作出明智的决定。可是,会计师都受雇于一个团队,即公司。一般来说,会计师在道德上有义务确保公布的报表内容准确无误,但又希望对他们所审计的公司伸出援手,以取得这些公司的信任。这里所说的援手,实际上就是替公司做假账的行为。

可想而知,一旦有会计师不诚实,为公司而做假账,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琼斯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会计,刚进公司不久就因诚实的品性而受到公司重用。琼斯十分感谢公司的信任和培养,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年。一次经济危机促使公司业绩直线下降,而各种税款又纷至沓来。就在公司快支撑不住的时候,领导吸引来一部分资金,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但这也不是长远之计。

这个时候,领导与琼斯的见面次数也多了起来。一天,领导来找琼斯查账目的时候,对琼斯说:“琼斯,你是对公司最忠心的员工,现在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必须开源节流呀。有些账目上和税款上,你看能‘动’就‘动动’,争取减少公司的支出呀。”起初,琼斯认为这种要求有些无理,这不明摆着要自己犯法吗?于是就委婉地拒绝了。可没多久,领导又来了,这次领导塞给琼斯一万块钱,要知道,此刻这一万块钱是多么的重要,能买很多货物作为储备呢。看琼斯有些心动又犹豫不定,领导发话了:“放心吧,出了事我不会让你一个姑娘家来承担,公司一定会负全责。”

想起三年来公司对自己的信任,想到这一万块钱和领导的“信誓旦旦”,琼斯竟然答应了。

琼斯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不多久,其做假账的行为就被发现,而当初“信誓旦旦”的领导,早已闻风而逃,没了踪影。

实际上,做假账是很多会计师都遇到过的事情,也是他们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愚蠢行为。但凡做假账的会计师,似乎都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我们知道,资源,只要是大家共有,就会被滥用。假设有一个水域,鱼量很丰富,并且每个人都有权捕捞。不过如果捕捞过度,这个水域就会失去它的再生功能。但遗憾的是,人们还是选择了大肆捕捞。

某个小渔港盛产鱼,当地人以捕鱼为生。近两年,该水域的鱼越来越少,有关部门已经明确规定人们不准在此渔港捕鱼,并立即实行放养小鱼,以保证资源的持续发展。但是,渔夫们还是偷偷捕鱼,并且越来越猖獗。最终,水域里一条鱼也没有了,他们也因此背负起违反规定的罪名,并受到了惩罚。

显然,从渔夫的角度来讲,过度捕捞可能才是他们的优势策略。假设你是1000名渔夫中的一员,并且你可以任意选择多捕或是少捕。当然,如果人们都捕得很多,水域里的鱼就会很快被捕光。可是,如果只有你选择少捕,情况也不会有任何改善。因此,无论是基于长期利益还是短期利益的考虑,你都会选择大肆捕捞,以增加捕鱼量。由于每个人都过度捕捞,这个水域的鱼很快就会消失,最终大家都没有鱼可捕。如果所有的渔夫都少捕,大家就可以相互得利。但这不太现实,因为渔夫们往往会采取自私的做法,最后使每个人都无鱼可捕。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可见,在博弈中,我们除了要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之外,还要学会顾及别人的利益和大家共同的长远利益,学会适可而止,不要自以为聪明,最终却适得其反。

无人能敌的心机

关键词:心机

重要概念:心机指心思、谋略。在博弈中,心机重的人往往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精彩案例:建立“腹诽”之罪“立皇子杀生母”

有人说,博弈其实博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机与心计。历史上许多心机重的人,几乎都成为了成功者。汉武帝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中国古代,皇权至高无上,而相权也曾一度与皇权平起平坐,这样的现象让皇权的拥有者们不得不担心自己的权力被削弱,因而重锤打压相权。强化皇权,基本上就成了皇帝们必须做的事情,中国历史上强化皇权最厉害的一位帝王,恐怕非汉武帝莫属了。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一个实行盐铁营政策的皇帝。因此,汉武帝又被称做“千古一帝”。

如此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加强皇权的办法自然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少不了残酷的手段。汉武帝重用酷吏张汤,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腹诽罪。当时的朝廷明文规定“令下腹诽者死,诽谤圣制者当诛”。汉武帝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言论罪,而按照这样的判罪方式,基本上不用任何证据就可以判一个人满门抄斩,所以,在这样的逻辑下,除了皇帝,没人可以肯定自己是安全的,甚至很有可能自己睡了一觉后就已经成了腹诽罪犯。这一点,与武则天当政时期实行的告密制,多少有些相似。

汉武帝时有位叫颜异的大臣,一日与人聚谈的时候,听到有人议论起皇帝下的某项诏令,只是嘴唇动了一下,其实并没有说什么,但却因此被治罪。张汤上奏说颜异身为高官,见到诏令有问题而不向上级禀报,反倒在肚子里诽议,罪责该死。于是,颜异只是动了一下嘴唇就招来了杀身之祸。

汉武帝历来求贤若渴,他多次下诏求贤,然而,作为皇帝,他的心思似乎让人捉摸不透。和所有皇帝一样,只要当他觉得有人会威胁到皇权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将辛苦得来的贤士踢出朝廷甚至处死。当时的大儒家董仲舒曾写了一篇文章,准备上书汉武帝劝其注意上天灾异警示,要勤政爱民。结果主父偃偷出了董仲舒写的这篇文章给汉武帝看,称董仲书是在诽谤汉武帝不勤政爱民。汉武帝看完龙颜大怒,接受了主父偃召集儒生探讨的建议。

在大殿之上探讨,汉武帝拿出文章给众儒生看,但却故意不说此文章的作者是谁,同时言语里透露出对文章的不满,众位儒生慑于皇权威严,于是都开口批判,甚至说出了此文章有“讥讽当朝”的罪名。汉武帝时期,腹诽者都是死罪,更不用说有“书面证据”了,于是汉武帝马上要用“讥讽当朝”的罪名来处死董仲舒。这时众儒生才明白过来,纷纷为董仲舒求情,汉武帝觉得已经达到了打击言论的目的,于是免除了董仲舒的死罪。死罪虽然是免了,但董仲舒再也不敢上书汉武帝,劝其勤政爱民了。可见,汉武帝的心机,是一般人难以猜透的。

汉武帝到了老年,决定立小儿子刘弗陵为皇位继承人,却又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处死。这一举动让普通人百思不得其解,当有人问他为什么“立皇子杀生母”的时候,他回答说:“这不是你们这些愚憨的人所能理解的。从前国家之所以乱亡,正是由于主少、母壮,女主独居,淫乱自肆,没人能够阻止她。没听过吕后的故事吗?所以要先除掉这个隐患。”这足以可见汉武帝无人能敌的心机!

尽管汉武帝为加强皇权采取的种种做法招来了一些非议,但从博弈的角度来讲,汉武帝加强皇权的种种做法是很有效果的。他所建立的“腹诽”之罪将反抗直接扼杀在萌芽阶段;通过“立皇子杀生母”,又有效地预防了后宫对朝政的干涉,强化了皇权。可以说,汉武帝的心机在博弈中是制胜的关键。

令人望而生畏的心计

关键词:心计

重要概念:心计指计谋,心里的盘算。心计高深的人,往往在博弈中会获得胜利。

精彩案例:朱元璋的五个计策

一场博弈中,谁会成为真正的赢家,其实往往要看谁更有心计!历史上很多有心计的名人,虽然招致了不少非议,但都成为了最后的赢家。所以我们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心计的人才会博弈。而历史人物中,朱元璋便是一个博弈高手,他心计高深,手段高明。

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的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

纵观朱元璋一生,毁誉参半,是非功过,难有定论。但总的来说,从乞丐到皇帝的转变,使他成为了一个大赢家。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君主,他最热衷于控制皇权,他可以说是历代皇帝中控制皇权的佼佼者。为了让朱家的江山永固,他与许多有功之臣展开了一场博弈较量,最终凭借高深的心计成为整场博弈中的最大赢家。

为控制和加强皇权,朱元璋首先想到的是削弱李善长的力量。早在朱元璋称吴王期间,李善长就任右相国。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十一月,授予李善长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等要职,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一时间,李善长荣宠无比。然而,李善长为人招摇,“外宽和,内多忮刻”。在中书犯事被刘基绳之以法后,反倒告了刘基一状,导致刘基告老还乡。之后更是嚣张跋扈,忘乎所以。朱元璋早就萌发了除他之心。

于是,朱元璋使了一个计策,先是在洪武四年正月,假借李善长身体欠佳为由,让他回家养病,之后派他监督修建中都,又迁徙江南富户十四万户到中都命他管制,使李善长远离权力中心。而在这期间,朱元璋开始了令人目眩的动作,他先是提拔了李善长的弟弟为太仆,然后又让其弟的两子为群牧所官,洪武九年,又和李善长结成了亲家,让李善长的儿子娶了临安公主。可以说,朱元璋此时成功地制造了依然信任李善长的假象,但暗地里却在逐渐削弱李善长的势力。仅仅一个月后,御史大夫便弹劾李善长,称其子有失礼之罪,于是,朱元璋顺理成章地削去了李善长的岁禄。

朱元璋的第二个计策就是扶植胡惟庸,当然,其目的是为了牵制李善长,但是胡惟庸却是一个比李善长更加跋扈的人,朱元璋对他也是一忍再忍,直到最后才处置他。从头到尾,胡惟庸对于朱元璋来说,无非是个可利用的小人,比方说借刀杀人的时候,胡惟庸就是最好的刀。

朱元璋的第三个计策是除刘基,而除刘基最好的方法,自然是借刀杀人。平心而论,在朱元璋讨伐天下的过程中,刘基功劳最大,他曾救过朱元璋的命,而且此人颇有才华。然而,也正是他的这些经历,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朱元璋怀疑他会夺走朱家天下,因此处心积虑地要杀他而快之。在天下安定后,刘基对朱元璋来说已无大用,下刀的时机也成熟了。正在这时,胡惟庸进言说刘基相中了一处名叫“谈洋”的地方,说那里风水好,于是想将祖坟迁过去,这样刘家的子子孙孙都可以永享富贵,甚至可以称王称帝。朱元璋实际上本不信刘基有异心,然而刘基的能力又是他所忌惮的,于是就借胡惟庸之手除掉了刘基。好一步借刀杀人的棋。

朱元璋的第四个计策是除掉小人胡惟庸,这么多年来,朱元璋表面宠信胡惟庸,实际上早就厌烦了此人。在刘基死后,胡惟庸的不臣之心慢慢地暴露出来,朱元璋更加迫不及待地要砍了他。于是,朱元璋故意逼胡惟庸生造反之心,并只用了一件小事就治了胡惟庸的谋反之罪,且在这次“谋反”中,一批功臣宿将皆被杀害。

朱元璋使出的第五个计策,也是最后一个计策便是杀光当年跟随他出生入死的武将功臣。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以廖永忠私穿有龙凤图案的衣服为由将其杀死。之后又以各种理由将武将功臣一一杀之。

朱元璋是有名的善使心计的皇帝,抛开他的功过不管,我们只看在博弈中,只要能够达到目的,他是不择手段、处心积虑的。其实,如果你所使用的方法可以让你成功,那么你就是博弈的胜利者。

为什么你感觉生活不公平

关键词:与生活博弈

重要概念: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历经千辛万苦,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地摸爬滚打,不断地在与人、与生活的博弈中,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人生道路漫长而曲折,充满艰辛与险恶。因此,与其在面对困难时怨天尤人,不如勇敢承担,勇敢面对。

精彩案例:兄弟俩的不同命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最大的博弈似乎就是与生活的对抗。有的人从小就决心为了生活而奋斗、拼搏,而有的人,二十几岁了还只会消极怠倦,骂着苍天过日子。平时,我们总是会听到有人怨天尤人:

“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人家什么都有,有车、有房、有美女,而我却只有一个破工作!”“唉,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老天就是不公平,我辛辛苦苦地干活,却拿着最低的薪水!”…… 人们为什么总是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呢?表面上,这是人们的一种不满情绪的宣泄,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错误的心理在作祟。这些人总是把目光过多地集中在自己所受的苦难以及别人所获得的成功上,而看不到别人所经历的挫折。这样的人,除了成天抱怨,就是得过且过,绝对不会主动想想为什么别人可以赚那么多,而自己不可以呢?

但凡成就大事的人,几乎不曾抱怨过现实生活,他们的眼中,生活是美好而充实的。只有那些得过且过、怨天尤人的人才会感觉生活对他们不公平。

我们随时都可以碰到这样的人:他们似乎专门在等待某个人强迫自己工作;他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广博才识与能力,竟然毫无所知;他们一点儿也没计算过自己身体里究竟藏着多少才智与力量,遇到任何事,只知拿出一小部分力量来敷衍;他们似乎情愿永远守在空谷,不肯攀登山巅;他们不愿睁开眼来,把广大而宏伟的宇宙看个清楚。

大概是40年前,南非某个贫穷乡村里,住了兄弟二人,他们无法忍受恶劣的环境和穷困的生活,便决定离开家乡,到外面去谋发展,由于乘船时出了一些意外,兄弟二人分开了。最后大哥到了富庶的旧金山,弟弟则到了穷困的菲律宾。

40年后,兄弟俩又幸运地聚在一起。今时今日的他们,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做哥哥的,在旧金山虽不用担心吃不饱饭,但也只能做些洗衣做饭的脏活累活养家糊口,至于事业,更是无从谈起。

弟弟呢?居然成了一位享誉世界的大银行家,拥有菲律宾相当数量的山林、橡胶园和银行。同样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为什么兄弟二人在事业上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

兄弟相聚,不免要谈谈分别以来各自的境遇。哥哥说,我们有色人种到白人的社会,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唯有用一双手煮饭给白人吃,为他们洗衣服。总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我们有色人种统统顶上了,靠双手挣钱,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事业上却不敢有什么奢望。

看见弟弟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做哥哥的,不免羡慕弟弟的幸运,问起弟弟这些年的经历。弟弟说:“没有什么幸运可言,初到菲律宾的时候,我做些低贱的工作,后来发现当地的人有些是比较懒惰的,于是便把他们放弃的事业接下来,慢慢地不断收购和扩张,生意便逐渐做大了。”弟弟又说:“我知道环境恶劣、生活困苦,但我从未退缩,我总是告诉自己,如果我能在与生活的博弈中得到什么,那么我就成功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不公平,雄心控制了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自己的视野、事业和成就。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曾说:“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任何学习,都不如一个人在受到屈辱时学得迅速、深刻、持久,因为它能使人更深入地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使人得到提升、锻炼,从而为自己铺就一条成功之路。

罗曼.罗兰曾说:“只有把抱怨别人和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你只有感谢曾经折磨过自己的人或事,才能体会出那实际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视角不同,心态不同,人们看问题的观点就不同,因此产生的心理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庸人在苦难面前只看到了自己的疼痛,所以抱怨,而天才在苦难面前看到了希望,因此学会了感谢。

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成就一番事业,都必须历经千辛万苦,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地摸爬滚打,不断地在与人、与生活的博弈中,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人生道路漫长而曲折,充满艰辛与险恶。因此,与其在面对困难时怨天尤人,不如勇敢承担,勇敢面对。 tXz1boCqrHvef9FOrvGJLvzJ1ktOHNs257yN+52q5VU68bL5bm78sXT6TNS4q4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