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探索宇宙的星际之旅(2)

原来月亮也偷东西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相距约38.4万千米。人类已经用望远镜详细地观察了月球,对月球地形几乎是了如指掌。它是地球的卫星,可以说是与人类最亲密的星球,千百年来人类不知给月亮赋予了多少形象和寄托。那些美丽的传说、优美的文章和诗句反映了地球人对它的热爱,但你知道实际上月球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吗?

月亮的一些小动作已经为人们所认识,比如它能悄悄地“偷走”地球的能量。地球上的潮汐现象多数是月亮引起的,由于月亮绕地球旋转,地球上的海洋受到月球的引力牵引作用,面对月亮的一面就会出现潮汐。而同时地球远离月球的一面也出现一个高潮,这是因为月球对地球的牵引作用大于月球对地球水体的作用,从而使这一面的海水向外“鼓”。在满月和新月时,太阳、月亮和地球在一条线上,这时的潮汐很大,即朔望大潮。而月亮最初和最后的月牙时,会形成较小的潮汐。月球的牵引不但引起潮汐现象,而且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通过牵引,地球的自转能量被月球“偷走”了,因此每隔100年,地球自转速度就会减慢1.5毫秒。

因为月亮每年从地球取走一点儿能量,所以它自转的速度会逐渐加快,利用这个能量它在自己的轨道上向外偏离3.8厘米。天文学家已经证实,月球刚形成时与地球相距是22530千米,而现在距离已经拉大到450000千米,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还在变大,也就是说月亮正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溜走。

但是地球还是有能力留住这个长期为伴的月亮的,因为月球进入地球引力圈后,受到很多力的作用才使其在卫星轨道上绕行,即地球引力、太阳引力、潮汐力和原始大气的阻力,它们联合起来俘获了月球。一般来说,飞进地球引力圈的小天体,包括月球在内受到最大的力就是地球引力。当然地球引力自己并不能使俘获后的小天体轨道呈椭圆形,还要加上太阳引力才能使小天体轨道发生改变。在地球引力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进入地球引力圈内的小天体的轨道也不完全是椭圆形的,而且飞行若干周之后必然脱离引力圈跑掉,不可能留在卫星轨道上。但月球并未脱离地球引力圈跑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原始大气的阻力在起作用。地球引力圈内的原始大气阻力对飞来的月球起了急剧的制动作用,使月球失去一部分能量,轨道半径变小,便跑不掉了。那么大气阻力使月球轨道半径越来越小,最终为什么没有掉在地球上呢?因为当月球飞进地球引力圈时,原始大气已开始逐渐飘散,月球所受到的大气阻力越来越小,原始大气消失后,月球所受阻力也随之消失,因而轨道半径没有变小,最终也不会掉到地球上。此外在潮汐力作用下,月球旋转速度加快,离心作用强化,轨道反而向外推移。正是在这四种力的作用下,月球在被俘后既未掉到地球上来,也没跑到引力圈外去,始终在卫星轨道上运行,与地球长期相伴。

原来月亮与地球除了“感情”因素外,还有如此多的关联,丝丝缕缕的微妙关系使地球与月亮长期为伴。

月亮背面隐藏的秘密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欣赏月亮的美,并赋予它很多美好的寓意和传说。然而我们看到的却一直是月亮的同一面,为什么看不到月亮的另一面呢?因为月球自转和围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所以人们始终只能观测到月球的半个球面。

那么月亮的背面究竟有什么呢?有人认为月亮的背面也许存在水和空气,重力也比正面大;也有人说背面是广阔而又明亮的环形山;还有人大胆预言,月亮正面的中央部分是高地,而背面的中央部分则是一片“大海”。

为了弄清楚月亮背面隐藏的秘密,人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了“月球-1”号探测器,在月亮表面6000米的高空拍摄了照片。同年10月4日,前苏联又发射了“月球-3”号探测器,它于10月6日开始进入月球轨道飞行,7日转到月亮背面7000米的高空。当时太阳照射月亮背面正是拍摄的大好时机,于是月亮背面第一批照片问世了。原来月亮背面和正面差不多,绝大部分是山区,只是颜色稍红一些。1966年美国向月球发射了太空船,其拍摄的照片更清晰地显示了月球背面的地貌,从上面可以看到很多形状不一的圆丘,科学家猜测这可能是熔岩作用的结果。结合科学仪器和宇航员带回的月亮岩石分析,科学家们认为月亮地貌的形成,是火山活动和陨星撞击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月亮背面的秘密远非如此简单,随着科学观测的深入,月亮背面怪事不断出现。第一件就是月球最长半径和最短半径都在月亮背面;第二件是月球的正面集中了所有的月瘤。所谓月瘤就是月球表面重力比较大的地方。月球上既有这种区域也有很多重力偏小区,但奇怪的是,这些异常区都在正面,背面一处都没有。月球正面与背面的这些差异是怎么形成的?自从发现月球背面秘密后,人们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至今已形成几种不同见解。

一种观点是,地球引力使月球发生了类似潮汐的现象,导致正背面的差别;一种观点认为是巨大的温差造成的差异,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月亮发生日全食,这时月球正面温度会急剧下降,因此形成温差,反复的温差最后引起正背面的差异。

这些答案到底能不能解释月亮背面的现象,月亮背面还隐藏着什么秘密,也许还需要进一步观测和研究。

月球是外星人的中转站吗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日益深入,尤其对月球的勘察和观测更深入,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我们逐渐认识到月球上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1871年,英国天文学家毕尔特为人类留下了月球探测结果报告,这份资料至今仍保存在皇家天文学会内。报告中谈到许多观测现象,其中有些至今仍是个谜。比如毕尔特在月球的高原火山口处观测到规则的几何图形移动体及不明光信号。1963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福莱克斯塔夫天文台观测到,月球上有一种巨大的闪光移动的物体,长达5千米,宽300米。这种物体总共有31个,它们按严格的几何图形移动。1968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了月亮上的一些异常细节,这些资料是4个世纪的观测结果。无独有偶,这份公布的报告中也有不少难解的疑团,比如出现移动的闪光物体、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加深的彩色深沟、时隐时现的某种“墙”。其中包括1956年11月26日观测到的庞大闪光物体,即我们说的“马尔泰十字架”。

这反复出现的闪光物体到底是什么呢?

为了解释这个奇异现象,各国天文学家致力于此并提出各自的看法。20世纪60年代初,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宣布,他用专门的仪器观测到月球表面之下有巨大的适于生物生存的洞穴,其中最大的洞穴估计有100立方千米;苏联天文台台长朱普尔科夫.捷契教授也有过这样的假说。然而这些假说仍然存在很多争论。

另一方面,航天技术先进的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当时各路媒体对此进行了大范围报道,从宇航员背带的颜色,到他们将吃些什么点心等。但报界只字不提这次飞行采用了微型导线及银质板,上面用电解方法标有以下材料:用74种语言书写的向外星文明的呼语、人权宣言中的摘录、埃森那哈会议通过的空间宇航法典摘录、美国总统的呼语、美国航空航天局呼语及无线电波。

“阿波罗-11”号第一次载人登月成功,当时乘载的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及科林斯。当“阿波罗-11”号到达月球轨道时,机舱内只留下科林斯,而登月舱“猎户星”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上月球表面,通过双波双通道联系。其中一个主要通道伴有电视传真,第二通道为备用,同时美国航空航天局也可以接收到信号。据他们回忆说,当他们刚一接触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在话筒里就叫喊道,他处在一个大的震荡之中,唯一来得及完成的是打开备用通道,他称当时自己看到旁边有一个火山口,有几艘宇宙飞船停放在那里。飞船非常之大,而且在监视着他们。接着他惊慌地喊叫:“请发令给科林斯,作起飞准备。”而奥尔德林则较为平静,他开动了主通道,着陆后抓起无色的月球土壤,并拍下彩色影片,记下了所有的情节。幸亏沉着的奥尔德林用主通道转播了一切,并开动了备用联系通道,但在备用通道里他说:“我看见了某些发光的石块。”

“阿波罗-12”号发射时,休斯敦宇航中心发出一系列校正指令,才使宇宙飞船调整方向对准月球飞行,因为有一个不明飞行物曾跟随其后。后来,宇航员在值班日记中写道:“至今我们还弄不懂,跟在后面的到底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不明飞行物在飞船旁边飞过,热浪、光亮冲击了飞船。”

接下来的“阿波罗-13”号原计划飞行任务是在月球表面引爆“原子地雷”装置,目的是造成小小的月震,就此获取月球结构的资料。一切已准备就绪,但不幸的是飞船发生了爆炸。据说UFO当时就在飞船旁边。后来专家评论说,看样子外星人预测到月球被我们的核装置毁坏对他们是不利的,外星人不欢迎这种爆炸,因为月球看来是他们的中转基地。

月球,这颗围绕地球运转的行星,这颗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难道真的是外星人的中转站吗?

夜空为什么是黑的

“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也许你会说因为地球自转,背向太阳的一面没有太阳照耀就是黑夜。这样说是因为你把太阳当成唯一的发光体了。但无限的宇宙,充满了无数个恒星构成的星系,我们看到的满天繁星,都是会发光发热的“太阳”。对无限而浩瀚的宇宙而言,一颗恒星的光芒的确很微弱,但是无数颗恒星的光芒合起来应该是非常明亮的,夜空也应该是一片光明的,可事实上为什么却是黑的呢?

牛顿曾把物质、时间、空间分隔开来,说宇宙像一个存放物质的容器,在这个无限大的容器中,到处布满了天体,运动的永远运动、静止的永远静止。到了20世纪,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和哈勃定律的问世,人们发现牛顿的学说是错误的。事实上,时间和空间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互相影响的,它们存在的形式由物质和物质的运动决定,宇宙在不断地膨胀着。

这些理论为解释黑夜现象提供了依据。美国天文学家哈勃观测发现,几乎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即宇宙像正在充气的气球一样不断膨胀着,越来越大。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而去的速度越快。与此同时,星系辐射到我们这里的光就会减弱。而距离我们很远很远的河外星系,可能会以光速退行,以至发出的光传不到我们这里来。因此,虽然宇宙是无限的,但光可以照到我们这里的天体数量是有限的。只要那些有限的天体射到地球上的光比太阳少,地球上的光亮就只取决于太阳,加之地球自转,于是产生日夜交替现象。

但是,宇宙为什么会膨胀呢?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个温度极高、体积极小的原始火球,在距今大约200亿年前,不知什么缘故,这个火球发生了大爆炸,在大爆炸中诞生了我们的宇宙。随着空间膨胀,温度降低,物质的密度也逐渐减小,原先的质子、中子等等结合成氘、氦、锂等元素。后来又逐渐形成星系、星系团等天体。宇宙形成的早期,星系碰撞、合并是很普遍的现象,那时宇宙刚刚开始膨胀,还比较小、比较拥挤,星系繁多。当时大量小星系下雨般落到其他星系中,渐渐形成像银河系这样较大的星系。宇宙的状态是逐渐膨胀,就像一个在不断充气的气球,它里面的星系也逐渐彼此分离。经过200亿年的“分离”才变成今天这个模样。根据天文学家的推测,我们的宇宙将来有一天会停止膨胀,然后转为收缩,直至收缩到大爆炸前的原始火球状态;接下来会出现新的大爆炸,急剧膨胀,然后收缩。这种循环可能会不断地重复进行,宇宙处于这种来回震荡式的变化之中。

原来黑夜之所以黑是因为我们只有太阳的照耀,那些本该照耀地球的恒星在远离我们,那些本来能照到地球的光在逐渐消失。

美妙绝伦的极光

极光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极光一般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高空的夜晚,瞭望夜空中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光辉,那轻盈飘荡、忽暗忽明的景象,不禁让人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自然界中还没有哪种现象能与之媲美。任何画笔和语言都很难绘出和形容那严寒的北极上空飘忽跃动、变幻莫测的炫目之光。

在我国能看到北极的极光,那么在人们眼里极光是什么样子的呢?极光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形状不一,绮丽无比。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烟花绽放般转瞬即逝;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极光形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极光色彩万千,变幻无穷,有的特别明亮,掩去星月的光辉;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丝。有的极光似飘动的彩带,飞天的水袖;有的极光则淡定闲适,静静绽放。其实很多看过极光的人都会用“无法形容”来描绘它,也许极光真的美到超越我们的语言能力,人在它面前只能惊叹、震撼,失之言语,而永驻心里。

科学家则从另一个角度看极光。乘宇宙飞船穿越地球南北极上空时,从遥远的太空望向地球,会看到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环,光环处在连续变化中,时而向赤道方向伸展,时而向极点收缩。光环时明时暗,处在午夜部分的最宽最明亮。科学观测结果表明,极光最常出现在南北纬67度附近,在极光区域内几乎每天都有极光活动。据统计,极光形态特征大概有五种: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弧;有弯曲褶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条。

梦幻般的极光许多世纪以来让人们充满神秘感,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古代,因纽特人认为极光是鬼神引导死者灵魂上天堂的火炬。我国古代没有极光这个词,人们根据极光的不同形状来称呼,比如天狗、刀星、开天眼等。13世纪时,人们则认为那是格陵兰冰原反射的光。到了17世纪,人们才称它为北极光。随着科技的进步,极光的奥秘也逐渐被揭开。原来这美丽的景色是太阳与大气层合作表演出来的作品。极光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也与太阳喷发出的高速带电粒子即太阳风有关。太阳风在地球上空环绕地球流动,以大约每秒400千米的速度撞击地球磁场。地球磁场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因此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沿着地磁场这个“漏斗”沉降,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冲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

其实极光不仅是一个光学现象,而且是一个无线电现象。用雷达进行观测研究,发现它会辐射出某些无线电波。甚至有人说极光能发出各种声音。也许针对极光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期待瑰丽的极光带给我们更多神奇的体验和更多惊奇的真相。

美丽的流星雨

大多数人都看到过星空中的流星雨,那么什么是流星雨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流星雨的产生是流星体与地球大气层相摩擦的结果,流星体就是小行星群体。流星群往往是由彗星分裂的碎片产生,因此,流星群的轨道常常与彗星的轨道有关。成群的流星就形成了流星雨。美丽的流星雨看起来像是流星从夜空中的一点迸发并坠落下来,这一点是流星雨的辐射点。人们通常以流星雨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用这个来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的天空区域内,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此外我们熟知的还有猎户座流星雨、宝瓶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

也就是说流星雨是由于彗星等天体破碎而形成的。那么,流星雨的发生都与彗星有关吗?我们知道,每年流星雨规律地发生是因为地球精确地在每年某个时间拦截某一特定的彗星轨道。历史上很多场流星雨都十分壮观。比如,1899年的一次大流星雨1小时内出现10多万颗流星。追溯历史还有很多次流星雨记载。总之,每年共有约24个规则的流星雨发生,它们几乎都与彗星有关。

流星雨因其壮观的景象和好听的名字一直被视为美好的天外之物。按成分流星雨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石质的陨星,含有硅酸盐。这种流星雨含有球粒结构,石质陨星是最常见的,占总数的65%;第二种是铁质陨星,它是一种金属陨星,由铁和镍构成。这种流星雨占总数的31%;第三种陨星含有一半金属,一半硅酸盐,占总数的4%。

在太阳系中,除了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之外,还有彗星、小行星以及一些更小的天体。小天体的体积虽小,但它们和八大行星、矮行星一样,在围绕太阳公转。如果它们有机会经过地球附近,就有可能以每秒几十千米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其上面的物质由于与地球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巨大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引起物质电离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流星。

有的流星是单个出现的,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偶发流星每天都会产生。流星雨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的不同,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流星雨的规模也大不相同。有时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颗流星,但它们看起来都是从同一个辐射点发出的,因此也属于流星雨的范畴;有时在短短的时间里,在同一辐射点中能迸发出成千上万颗流星,就像节日中人们燃放的礼花那样壮观。流星雨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有多种颜色。一个流星的颜色是流星体的化学成分及反应温度的体现,钠原子能发出橘黄色的光,铁为黄色,镁是蓝绿色,钙为紫色,硅是红色。

暗物质是什么

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发光的星体,它们构成了各种各样的星系家族。但宇宙中除了发光星体外,还存在一些观察不到的暗物质。1915年,爱因斯坦根据他的相对论得出一个推论,即宇宙的形状取决于宇宙中物质的多少。他认为宇宙是有限封闭的。按这个推论来算,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必须达到很高,但目前可观测到的宇宙密度,却比需要值小100倍。这就是说宇宙中有大量物质“失踪”了,我们无法观测到,科学家把这些“失踪”的物质叫暗物质。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能观测到的只有10%左右,有90%下落不明。仿佛幽灵一样的暗物质无法捕捉到,用望远镜也看不到。那么暗物质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最初人们猜测暗物质是弥漫在宇宙空间的气体,但实际测量结果证明,宇宙空间的气体太少了,不足以说明暗物质的存在。接着人们猜测可能是宇宙尘埃,弥散的宇宙尘埃会引起星光昏暗,但测量后发现宇宙尘埃只占星系团中恒星质量的1%。也有人提出暗物质可能是黑洞,这种体积极小而质量极大的天体由于引力极强,能够吸附附近的一切物质,包括光辐射。但实际上黑洞的数量过少,不足以解释暗物质的存在。

这些猜想都逐渐被否定,随着研究的深入,宇宙中一种神秘粒子--中微子进入人们的视线。中微子目前已经被证实是存在的,而且数量极为庞大,虽然质量尚不明确,但只要它有很小的质量就足以支撑暗物质的存在。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经过大量推算,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大胆提出,物质世界里有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正是这种粒子带走了宇宙中失踪的那部分能量。1933年美国物理学家命名这种粒子为中微子,1956年科学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

如今,科学家已证明某些中微子具有某种质量,这就是说,大量中微子可能就是缺失的宇宙物质,或者至少是其中一部分。但是,中微子的质量真的能对宇宙的物质组成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吗?这仍然是宇宙留给我们的未知领域。

宇宙中的黑洞与白洞

仰望夜空时,我们能看到很多美丽的星星,这些发光的天体让人感觉亲切。其实,在一望无际的宇宙中,还有很多不发光的天体。美国宇航局曾经发射了高能的天文观测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被认为消失了的星体仍然能放出宇宙射线,而且还很强烈。科学家认为这就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黑洞。黑洞让人陌生而害怕,因为它吸引着宇宙中的一切。

随着研究的成熟,黑洞已经为世人所认识。而太空中还有一种与黑洞相反的物质,叫做白洞。它也是一种特殊的天体,有一个封闭的边界,可以向外部提供物质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的任何物质和辐射。白洞是一个很强的引力源,它还会和它周围的物质发生激烈的碰撞,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白洞和黑洞一样,充满着神奇的色彩。

最让人们感兴趣的问题是,黑洞和白洞是如何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科学家们对此有很多见解。

有人认为黑洞是巨大星体演变而成的,并且极有可能是由恒星转变而来的。宇宙早期的星云物质由于自身的引力作用而收缩成恒星,在收缩过程中,气体温度上升并使恒星发光,当温度升高到一个极点时,就会发生“热核聚变”。聚变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使恒星气体的压力进一步升高,并达到足以平衡恒星内部引力的程度,于是恒星的收缩停止下来,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稳定地燃烧;当恒星耗尽了这些能量之后,又重新开始收缩,最后逐渐凝结而形成了黑洞。还有一些人认为黑洞是由小型黑洞集合而成的,每一个早期气体云团的中心后来都发生了坍缩,最终形成了超级黑洞。

关于白洞的形成,多数天文学家认为,当宇宙诞生的那一刻,即当宇宙开始大爆炸时,由于爆炸的不完全和不均匀,可能会遗留下一些超高密度的物质暂时没有爆炸,这些遗留下来的致密物质就成为新的局部膨胀的核心,也就是白洞。目前,关于白洞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还没有被观测结果所证实。

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科学家都把黑洞和白洞当做两种不同的物质来研究,不过,有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白洞很可能就是黑洞。这等于说黑洞在这一端吸收物质,而在另一端则放射物质,就像一个巨大的时空隧道。最初提出这个理论的正是著名的英国天体物理学家霍金。1974年,他在研究黑洞的过程中发现,黑洞的蒸发使黑洞的质量减小,从而使黑洞内部的温度升高,这样又促使蒸发进一步加剧,这一过程持续下去,黑洞的蒸发就会不断加强,最后以一种猛烈爆发的形式结束。这个过程正好就是白洞不断向外喷射物质的过程了。霍金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年,他的理论给天文学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目前,关于黑洞和白洞的奥秘仍然需要继续研究,相信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揭开神秘的宇宙蕴涵的无数秘密。

寻找彗星的家

彗星是星际间物质,也被人们称为“扫帚星”,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彗星是灾星,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洪水、瘟疫等灾难联系在一起。我国2000多年前就有关于彗星的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天文略论》里写道:“彗星为怪异之星,有首有尾,俗象其形而名之曰‘扫把星’。”现在,利用望远镜我们平均每年可发现10多颗彗星,但肉眼可见的大彗星却不多见。彗星的样子很特别,它的主体部分是个球形,即彗核,核外的雾状包裹层叫做彗发,两者合称彗头。

彗星是个很奇特的天体。历史上第一个被观测到的周期性出现的彗星是哈雷彗星。1704年哈雷认识到它是周期性的,周期是76年。历史记录表明自从公元前240年开始,它每次通过太阳时都被观测到了。最近一次是在1986年通过的,哈雷彗星现在已经广为人知。离太阳很远时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谱单纯是反射太阳光的光谱。当彗星进入离太阳8个天文单位内时,它的亮度开始迅速增长并且光谱急剧地变化。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组成彗星的固体物质突然变热。

从古至今,彗星的故事和传说很多,人们对这种天体充满了好奇,但最让人们不解的是,彗星是如何形成的。这同样是宇宙留给人类的难题,研究至今,科学家们形成了以下几种看法:

由奥尔特云形成。1950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对41颗长周期彗星的原始轨道进行统计后认为,在冥王星轨道外面存在着一个硕大无比的“冰库”,或者说是一个巨大的“云团”。这个云团一直延伸到离太阳约22亿千米远的地方。奥尔特认为太阳系里所有的彗星都来自这个云团,因而人们把它称为彗星云或奥尔特云。奥尔特云离太阳系很远,那里大约有1000亿颗彗星。

碰撞后的产物。这个假说认为,太阳系内某两个天体碰撞或太阳系内天体爆炸后,形成了许多碎片及更多的彗尾物质尘埃,而许多同一轨道的碎片结合到一起就形成了彗核,伴随的尘粒在接近太阳时就形成了彗头和彗尾,这种说法比较可信,因此被很多人接受。

来自木星喷发物。大多数周期彗星的轨道远日点都在离木星轨道不远处,由此可推测,彗星很可能是由木星内部向外喷发一些物质而形成的。彗星的化学成分确实也与木星大气成分相近,这一点支持了喷发说。然而,要想喷发物质,就必须达到60千米/秒的速度,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喷发物摆脱木星引力而飞向太阳系的轨道。但这一速度在木星上很难达到。所以,这个假说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证实。

由复仇星发出的。太阳有一颗姐妹星,叫复仇星。复仇星在绕太阳旋转的轨道上周期性地把致命的彗星释放到地球上,使地球上扬起迷漫持久的尘埃,环境发生剧变,致使生物从地球上消亡。且每隔2600万年,当复仇星离太阳最近时,引力就使彗星从奥尔特云中飞出,其中一部分便飞到地球大气层中。

以上几种说法,都只是猜测,缺乏证据,因此关于彗星的形成仍然是个谜。

寻找宇宙智慧生命

自从有UFO这个说法后,人类就不断地猜测或者说是希望宇宙中有其他智慧生命存在。茫茫的太空中,除了地球是否还有其他文明呢?无穷的宇宙中,人类是否真的是孤寂的旅者?无疑,探索地外文明和地外智慧生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课题。

发现的脚步和研究的动力始终在鼓励人们去探索。1947年6月24日,一个美国商人阿诺德驾着一架小飞机在华盛顿上空飞行,突然他发现一组巨型不明飞行物,以超快的速度与他一起在空中翱翔。阿诺德的有关目击报告引起了公众的浓厚兴趣,从此“飞碟”或“UFO”便流传开来。他的报告发表后,美国各地有很多人声称发现了类似的不明飞行物。时隔不久,1947年7月上旬一个清晨,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维尔镇,牧场主拉索尔发现农场地上散落着许多奇异的碎片和一个破碎的庞然大物。美国军方还没来得及封锁消息,关于“飞碟着陆”的新闻就已经传开了。此后军方解释说那些碎片是一个损坏了的气象气球,但这种说法使不少人坚信这是军方的掩饰,人们还是认为这些碎片来自外星。这就是20世纪寻找外星文明史上著名的“罗斯维尔事件”。

此后关于UFO的传闻遍布世界各地,不断有这方面的报告:1954年夏,美国军方雷达曾多次在华盛顿上空发现不明飞行物,空军出动战机后,不明飞行物迅速消失。1978年11月,科威特石油公司7名技术人员在一个工作点附近,发现地面上停留着一个圆柱形的庞然大物。7分钟之后这个不明怪物又平稳起飞,消失于夜空中。后来一个月里科威特境内连续发生了4起类似事件的报道。1978年12月22日下午,澳大利亚空军飞行员发现了时速1800千米的不明飞行物;同时南太平洋地区多处都有类似的报告,此事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新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也屡有UFO的目击报告。1998年10月3日中午,云南昆明市的韩建伟在该市西北郊用摄像机拍摄到了一段不明飞行物的录像。这段约两分钟的录像资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近20年来,中国收集到有关目击资料和案例五千余件。迄今为止,世界上不明飞行物的目击案例已逾十万件,每年还以平均三千余件的速度递增。

难道世界真有这么多UFO出现吗?科学调查表明,大部分UFO报告都是由人类活动和地质、天文、大气和生物发光等现象引起的,并不能证明有地外文明光顾地球。可以计算一下,一艘飞船从几十光年到几百光年以外的星系飞临地球,就算以接近光的速度飞行,其每秒钟所需的能量也相当于一颗650万吨级的原子弹,而从离太阳系最近的星系运送一吨的物质到地球,如果以接近光速运送的话,它所要的能量就将超过目前地球上人类全年的能耗的1000倍!所以说不可能有这样的飞船。

但人类还是一厢情愿地相信UFO就是地外智慧生命驾驶的飞船,来到地球寻找伙伴,或者传达某种宇宙信息。也许人类真的不愿意孤单走在浩瀚宇宙中,希望找到其他生命的信息。

“请指示我们到第四宇宙”

长久以来,人类一直以为自己是孤寂的旅者,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但不明飞行物以及外星人出现的传闻,使我们重新认识和定位我们自己和整个宇宙。关于不明飞行物和外星人的讨论一直让人们很感兴趣。比如我们知道,中外很多古书中都有不明飞行物的记载,世界各地经常有邂逅UFO的事件发生,确凿的飞碟残片及其着陆地点被频频曝光…… nDbZIDKDUYgDBFxdsE/9lAD8K4947YRNVfQuXdNiwG/KQ467Q5ge755Me2Bj3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