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神秘的现象
李问渠

第一、探索宇宙的星际之旅(1)

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太阳并不是银河系的中心,太阳系还存在一颗X行星,地球是由星云形成的,金星和火星上都发现城市遗址……关于浩瀚的宇宙你知道多少?人类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智能生命体,UFO频繁造访地球,外星人留下了来过的证据,月球是外星人的中转站……这些你相信吗?让我们开启探索宇宙的星际之旅吧!

宇宙是如何诞生的

关于宇宙的起源,自古以来有很多观点。在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里,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中国古代神话认为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世界。但这些只是神话和传说,不足为信。古往今来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科学假说。

一种假说认为宇宙是永恒的,既无始又无终。虽然一些恒星会死亡,星体也会发生变化乃至爆炸,但新的天体会不断产生,随之产生新的星系,因而宇宙的总质量似乎是始终不变的。这种假说认定宇宙是相对稳定的,在大尺度范围内,各种星体之间处于一种力和物质的平衡状态。

另一种假说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论。这种观点目前最为流行,大爆炸理论是美国天文学家在20世纪提出的新理论。基本观点是,宇宙曾有一段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的过程。大约在200亿年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天体的物质都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密度极大、温度高达100亿摄氏度的原始火球。当时的天空充满了辐射,恒星和星系也并不存在。后来某种未知的原因,使原始火球发生了爆炸,火球中的物质喷发到四面八方,并逐渐冷却下来,密度也开始降低。大约1万年以后,氢原子和氦原子产生,这期间散落在空间的物质开始局部联合,这些物质凝聚成了星云、星系和恒星。大部分气体在星云的发展中变成了星体。

虽然大爆炸理论为人们广泛认可,但近年来,它也面临挑战和冲击。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观测后发现,宇宙正在迅速膨胀,其速度比大爆炸理论所认为的还要快。以这个速度推算,宇宙可能只有80亿年的历史。而银河系的一些恒星却比这个年龄大得多,银河系的历史就有可能长达160亿年。难道恒星比宇宙还要老?这简直无法想象。一种可能是对恒星年龄估算不正确,另一种可能是宇宙大爆炸理论错了,还有一种可能是有某种未知的力量在加速宇宙的膨胀。

此外,对于宇宙起源的第一种假说也开始有人质疑。他们提出宇宙有限观,认为宇宙会经历膨胀再收缩,最后消散。这大约要经过800亿年,现在过去160亿年了,宇宙中的一切将在以后的600多亿年里逐渐向中心聚拢,当时空都到了尽头,宇宙就不存在了。

宇宙到底是什么东西?宇宙从何而来?它究竟是无限的还是终将消亡?浩瀚的天际和神秘的宇宙等待人类的进一步研究和发现。

银河系有哪些秘密

如果说太阳系是一户人家,地球与其他七颗行星是太阳的子女,那么银河系就是这户人家所居住的城市。这个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个城市的中心是什么呢?

先来回顾一下人类对天体认识的演变过程,古希腊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16世纪,哥白尼经过观察和推算,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18世纪,赫歇尔认为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20世纪,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发现太阳只是在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离银河系中心还有几万光年。于是“银心”成了天文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但是,银心处充满了尘埃,观测很困难,要想了解银河系中心的真相并不容易。

首先探索到的方法是,接收尘埃无法阻挡的红外线和射电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天文学家通过红外线和射电波送来的大量信息来观测银河系的内部结构。最早从事此项研究的美国工程师詹斯基认为,银心好像不是一个简单的恒星密集核心,很有可能是质量极大的矮星群。1971年,英国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的中心可能存在黑洞,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00万倍。20世纪8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探测到围绕银心高速运转的气体流,而这种气体流离银心越远,速度越慢,他们认为这是黑洞影响的结果。但这一说法遭到了苏联天文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此说证据不足,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银心可能是恒星的诞生地,因为其中有大量的分子云,总质量为太阳的10万倍。天文学家对银心是否有黑洞的问题争论不休。

不过,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银河系有四条对称的旋臂,其中人马座旋臂、猎户座旋臂、英仙座旋臂三条靠近银心。太阳系就位于猎户座旋臂上。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第四条旋臂。1976年,法国天文学家绘制出了这四条旋臂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目前人们对银河系整体结构已有了初步了解,但对银心的问题还存在争议,同时各方证据也不够充分,有待于进一步探测和发现,只能说我们揭开了银河系的面纱,但还没有看清楚它的真面目。

金星上的城市遗址

人们可能都听说过火星上曾经有人居住,不管信不信,根据考证火星上也确实有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但你听说过金星上可能也有人住吗?

在布鲁塞尔的一个科学研讨会上,苏联科学家尼古拉.里宾契诃夫却披露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他说金星上曾有2万个城市的遗迹。苏联的宇宙飞船已经发现金星表面散布的城市遗迹。这些遗址形状类似马车轮,中间的轮轴可能就是繁华的大城市,还有一个庞大的公路网,将这2万个城市连接在一起。他的依据是苏联宇宙飞船飞过金星表面所扫描到的图像。但他提供的这些照片不是十分清晰,很难辨认这些建筑物的具体形状。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射的探测器发回的照片也显示了金星上的废墟。经分析有2万多个。这些废墟建筑呈三角锥形金字塔状。事实上每个城市都相当于一个巨型金字塔,没有门窗。人们猜测也许地下有出入口。这2万多座巨型金字塔摆成了很大的马车轮形。

难道金星上真有人居住过?要知道金星的自然环境很严酷,它的表面温度高达近500摄氏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到90%,经常降腐蚀性极大的酸雨,时不时刮起猛烈的特大热风暴。金星周围还被浓密的云层包围,因此它不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时人们不相信,以为是探测器出了问题,或者是大气层干扰造成的海市蜃楼幻象。但经过反复验证、深入研究,断定其就是废墟。这些城市废墟有可能是高智能生物留下的。从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可以看出这是个伟大的文化遗迹,但是金星表面环境很差,人类还不具备派宇航员去实地考察的条件。根据掌握的资料科学家甚至猜测,也许金星和火星一样,都经历过文明毁灭的悲惨命运。迄今为止,月球、火星、金星都已经找到了文明遗址。原来太阳系不只是地球有生命存在。

但金星上的城市废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隐藏着多少秘密呢?希望实地探测那一天能够早点儿到来,让人类揭开这个谜团。

天狼星为什么会变色

天狼星是大犬星座中最亮的星,也是夜空中一颗比较明亮的星,其亮度在天空中排行第六。天狼星和地球相距8.7光年,因此人们很早就开始观察它了,但令人不解的是它的颜色问题。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书籍里记载它是“红色的”,但今天人们发现的天狼星却是一颗白色的星。天狼星为何会变色呢?有人认为,这不过是视觉错误造成的结果。天体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天狼星接近地平线的缘故。接近地平线的星球,总呈现红色,犹如朝阳和落日的颜色。

很明显这种说法不能令人信服,斯地劳瑟和伯格曼这两位德国天文学家提出了异议。他们以6世纪的史料为依据,即法国历史学家格雷拉瓦.杜尔主教写给修道院的训示手稿中有关天狼星的记载。这份资料里谈到天狼星是“红色的”。要知道在罗马的上空天狼星仅在地平线停留几分钟。因此德国天文学家认为,古代不同时期和国家的人观测到的这些现象,不是视觉错误,很可能是天狼星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

那么天狼星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1834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发现,天狼星在天空中移动的轨迹是波纹状的,而不是像其他恒星那样沿着直线行进。根据这种现象,贝塞尔推测,天狼星实际上是个双星,但还无法观测到天狼星的伴星在哪里。1862年,美国光学家克拉克发现了这颗伴星,终于证实了贝塞尔的推测。他观测到主星即天狼星A是一颗普通的白色星球,亮度十分微弱;伴星即天狼星B是一颗白矮星。由此可以看出,天狼星的颜色是由天狼星B起主导作用。

天狼星的伴星是一颗白矮星,它的表面温度很高,大约为23000摄氏度,因而看起来呈白色;因为体积小,所以光度也很小。在天文学上,把这种光度很小的恒星称为“矮星”,白色的矮星就称为“白矮星”。从现有的星球演变理论得知,白矮星是天体中一种变化较快的巨星。它的前期阶段是红巨星,那时核心温度高达1亿摄氏度,十分明亮。而随着内部的燃烧变化,内部燃料逐渐耗尽,它就暗淡下来。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几万年。就是说白矮星是由红巨星演变而来的。

所以,天狼星的伴星在红巨星阶段,人们看到它是又红又亮的星,而随着伴星逐渐变成白矮星,天狼星也就跟着改变颜色。假如事情真是这样,那还有一个让人惊讶的现象就是,天狼星的伴星演变速度太快了,仅仅2000年时间,它就完成了从红巨星变白矮星的过程。这在恒星演化史上绝无仅有。如果天狼星改变颜色真的是这个原因,那么伴星演变速度为什么这么快?如果不是这个原因,那么天狼星又为什么会改变颜色?也许,人类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探讨。

土星的美丽光环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最漂亮的要数土星了。因为土星的外围有一圈美丽明亮的光环。土星这道光环很宽,但却很薄,并且没有一处和土星相接,沿着赤道围绕在土星四周。土星的光环让人们很好奇,也带来无限遐想。但是,这道光环到底是什么?怎样形成的呢?

最早追溯到17世纪的伽利略,他用望远镜观测土星时发现土星旁边有东西,好像土星长了耳朵似的,当时他以为那是土星的卫星。半个世纪后,惠更斯用精密的望远镜看清了土星旁边的东西“有环围绕,既薄且平,不和土星接触,而与黄道相交”。后来天文学家卡西尼认为,这个环状物可能是像铁圈一样的同心环。1785年,拉普拉斯指出,环的各个部分与土星中心的距离是不同的,所以受土星引力场的吸引程度也不同;这种差异迟早会将环拉开,形成一系列薄环。

进入20世纪,研究往前进了一大步。198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近距离观测了土星环。发现土星环比人们以往认为的要复杂很多。环状物近看就像一个采石场,堆积着大大小小的石块,中间还夹杂着冰块。虽然远看它是一个同心环,但靠近仔细观察,发现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环,中间有残缺的,有呈锯齿状的,有呈辐射状的,还有的扭在一起。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将这么多物质集结在一起呢?“旅行者”1号发现,F环的内外两侧各有一颗守护卫星,A环外侧轨道也有一颗卫星。据此科学家推测,正是这几颗处在关键位置的小天体阻止了土星光环中的物质向外扩散。但这只是猜测,没有充分证据。

为进一步解开这个难题,2005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意大利航天局合作发射了“卡西尼”号星际探测器,对土星进行近距离观测。根据“卡西尼”号收集的资料显示,土星光环中不仅存在先前发现的几颗小卫星,还存在一系列小卫星。甚至只在一个土星光环中就可能存在千万颗小型卫星。据此科学家分析,土星环可能是由一些古老天体的残骸构成的。

迄今为止,关于土星光环还没有定论,但探索和研究也没有停止过,相信有一天,人们会了解土星美丽光环的真面目。

火星适合生命生存吗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它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这颗红色行星让无数天文学家充满了研究兴趣,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向火星发射了探测器,期望在它上面找到更多适合生存的条件,那么火星真的能成为人类的第二个家园吗?

火星伴随地球运转了亿万年,除地球之外,火星是太阳系中气候最宜人的一颗行星。火星宜人的气候有生长细菌等原始生命形式的可能。而且火星上面的沟渠和其他地理特征,说明数十亿年以前的火星表面上曾经有液态水流动。而且火星与地球之间还有很多相同之处:它也是一颗固态的岩石质行星,半径大约是地球的一半;火星上也有覆盖在两极地区的白色极冠,其大小随火星季节而变化。用高倍望远镜还可以观测到至少几百千米的明亮或黑暗区域,其中明亮而呈橘黄色的区域称为“大陆”,几乎占火星总面积的六分之五,黑暗区域称为“海洋”。火星表面上的地理特征和地球也很相似,主要为环形山和火山,此外火星赤道地区的巨大的峡谷很引人注目,峡谷壁十分陡峭,有明显的边界,并显示出陷落和山崩的迹象。更神奇的是火星上四季分明,一天也约为24小时。所以火星被人们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太阳系中除地球以外最适合生存的地方。

人类很久以前就认识了火星并开始进行探测活动。1962年11月,苏联发射了“火星”号系列探测器,1964-1977年美国发射了“水手”号和“海盗”号两个系列共八个探测器。1976年7月和9月“海盗”1号、2号先后在火星表面成功软着陆,实现了人类对火星的亲密接触。陆续发射的这些探测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测活动,特别是进行了生物探测实验,结果表明,火星上大概不存在生命。人类的探测活动揭示了火星的真面目,那是一个如月球般荒凉、遍布陨石坑的世界。尽管如此,火星地表与地球的相似仍然使人们愿意相信火星曾经拥有过生命,主要的理由就是火星上有存在水的迹象。水是生命之源,即使火星不曾有过生命,只要那里有水,人类就觉得备感亲切。因为在浩瀚的宇宙中,太阳系里与地球为伴的最可能的星球就是火星。2003年,美国向火星发射了两台探测车,欧洲航天局发射了一台登陆器,日本发射了一台探测器。这些探测器与之前发射的形成多个探测器共探火星的壮举。这些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火星地质历史、调查水在火星上的作用、判断火星过去的环境是否适合生命生存。

多年来人们一直坚信火星上存在高等生命,比如“火星上的运河”、“火星人大战”、“火星上的狮身人面像”这些猜测都是人类对火星美好的期望。但是随着研究和观测的深入,人们逐渐失望了。几十年来发射的30多个探测器,并没有在火星上找到智慧生命,甚至连最低级的微生物也没找到。那么真实的火星到底什么样子?它距离适合生存有多远?迄今为止,人类观测到的真实的火星是一个荒凉的世界,它表面几乎不存在液态水;火星表面温度很低,有时可达零下100摄氏度;火星大气中含有99%的二氧化碳,几乎没有氧气。

这颗与地球如此相似的星球为什么没有孕育出生命?还是它曾经有过生命而灭绝了?抑或是目前人类对其探测得不够彻底?神秘的火星以及其他星球等待人类深入的探测和发现。

地球是如何诞生的

地质学家通过分析岩层来推断地球的年龄,因为地层好比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一本书,通过对古老岩层的测定,人们得知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从人类开始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就一直在猜测地球是怎么诞生的。

古代人们相信上帝创造了地球。他们认为地球和整个宇宙都是依神或上帝的意思创造出来的。我国古代则认为是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这个世界。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其实要了解地球的起源,就必须了解太阳的起源,因为地球和太阳的起源是分不开的。早在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就提出了星云说。他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庞大的旋转着的原始星云形成的。太阳是太阳系中最早存在的星体,原始的太阳比现在大得多,它由一团炽热而稀薄的物质组成,经过长期冷却和自身引力作用,原始太阳变得致密,体积也逐渐缩小,旋转速度加快。而当它的旋转速度超过中心引力时,周围物质即星云和其他物质开始离开太阳,形成无数个同心圆状轮环,就是行星的轨道。由于离散的物质间相互碰撞和吸引渐渐形成不同的团块,大团块再吸引小团块就形成了行星。相同的道理,行星周围的物质按同样的过程形成了卫星。这就是拉普拉斯星云说。该学说认为整个太阳系包括太阳本身在内,是由同一个星云通过万有引力作用而逐渐形成的,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另一种说法是气体潮生说。它是1930年英国物理学家金斯提出的。根据他的观点,原始太阳是个炽热的球状体,由稀薄的气体物质组成。一颗质量比原始太阳大很多的星体,从远处飞过来,飞快掠过它身边,在其引力作用下原始太阳出现了突出部分。以后的岁月里原始太阳慢慢恢复自身平衡。那个突出的气流,冷却凝固后分成若干部分,又各自聚集物质形成行星。地球便是其中之一。

关于地球的起源还有许多假说,如碰撞说、潮汐说、宇宙大爆炸说等等。但星云说一直居统治地位。许多天文学家认为地球和太阳系的起源是原始星云演化的结果。原始太阳和行星都是由此演化而来的,进而形成整个太阳系。

地球中心是空的吗

地球是一个空心的球体,里面住着一群高度文明的生物,这种说法你听说过吗?你相信吗?如今“地球空洞说”已经为世人知晓,并有相当一部分人坚信这一观点,很多科学家从不同学科角度入手,对其进行观测和研究。一般认为地球两极有通向地球内部世界的入口。但这种说法还是缺乏证据,只是层出不穷的神奇故事在流传着。

传说在古代普鲁士曾有一座修道院。1138年,修道院发生了一连串怪异的事件,三四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发现藏在修道院地下室的葡萄酒被人偷喝,院长对此大惑不解。因为地下室的大门晚间都会有人巡视,而且地下室四面密封,根本无法进入。一天早上,院长到地下室巡视,发现葡萄酒瓶被打开,而这时他发现酒窖对面的黑暗角落有东西在动。院长立刻叫人捉小偷,小偷被捉住了。但令人惊讶的是,那个小偷竟是一个样貌丑陋、皮肤黝黑的小矮人!然而更意外的是,当时人们发现这个小矮人是从地洞里来的。人们搬开地洞入口的石盖,发现里面有很深且不知通向何处的深洞。所有人都吓得瞠目结舌,没有一个人敢下去看个究竟。小偷被关押起来了,但主教知道后命令赶走小偷,认为他是个不祥的恶魔。最后小偷顺着地道返回到他的地底世界了。

难道真的有地下世界吗?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地下就是地狱,总是与邪恶和阴暗联系在一起。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的地球物理学家认为地球的结构是:地壳、地幔、内部地核、岩浆。而这个正统的权威的观点也受到了挑战,有人认为地球不是实心的,进而提出“地球空洞说”。

比如美国古代地球研究学家恩.多利鲁博士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地球的结构是岩石、熔岩、洞穴和地底道、地下水道、巨大洞穴、重金属。而且地球的中心不是岩浆,而是直径160千米的大空洞。这一说法虽然缺乏证据,但很多人开始相信地球到处都有地下道的存在。比如巨石叠造而成的印加首都,那里曾有过很多狡猾的怪盗,每次警方追捕怪盗到城角的地方,怪盗就会消失不见。后来终于抓获一名怪盗,据他交代原来城镇地下有很多地道,他们就是从那些地道逃走的。后经有关方面调查,得知城镇有一条通往玻利维亚的通道,而著名的狄瓦那可神殿地下走廊甚至可延伸至北方的厄瓜多尔和墨西哥。

而卫星拍回来的照片使“地球空洞说”有了新进展。人造卫星“艾沙”7号拍回来的照片显示,北极圈附近有一个黑色的部分,有可能就是地底空洞的入口。1968年1月,美国气象卫星又拍摄到北极有一个开口洞穴的照片。后来陆续有各种线索,为地球空洞说提供证据,但都没有发现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有价值信息。所以争议一直都在,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也一直在这个问题上徘徊。

神奇的地球自转力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虽然它也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它对于人类来说却是独一无二的。众所周知,地球在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同时也绕地轴自转。因为周而复始的公转和自转,地球上才有了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将“地球自转”等同于“地球自己转”。认为这是地球自身的行为,并未更多地意识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因此也没仔细质疑过地球自转的动力来源。地球无故不会转,它内部没有动力!如今,很多科学家开始致力于地球自转动力的研究。人们所说的地球自转,只是在描述地球自身绕日运行的姿态,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而言,每24小时旋转一周,相对于恒星的位置而言,每23小时56分旋转一周,这是现行时间标量的依据,是太阳日和恒星日日长的由来,也是地球出现朝、昼、暮、夜的原因。然而,地球为什么会自转呢?自转的动力从哪里获得?科学暂时能给出的解释是,地球之所以自转,是因为它在以每小时10万多千米的速度绕日公转,在公转途中遇到太阳风的侧面推力,使高空产生等离子西风环流,高空西风又推动地面西风和向东涌的洋流,进而推动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而要弄清地球自转现象背后的全部原因则还需要未来的深入研究。

牛顿的第一推动力虽然可以解释部分现象,但这个理论本身也是推断,所以还是无法通过它来得出确切结论。牛顿发现并总结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用一生时间不懈地研究和探索第三推动力。后来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必须有第三推动力,以人类发射的卫星为例,苏联与美国曾向太空发射过探测太阳辐射的人造卫星,他们设计了镜头对准太阳,并让卫星围绕太阳公转。但结果是,卫星在太空摇摆不定,镜头东摇西晃,根本无法给太阳拍照。卫星为何在没有预设任何惯力的情况下旋转呢?一次次失败使科学家们对传统的太空观念产生了怀疑,即太空除引力、磁力之外,必还有第三种力。如果不是这样,太空中的物体,包括地球,无故自己不会转。但要找到这个原因还需要研究。

其实地球自转是很多复杂运动的组合,地球要围绕太阳公转,同时它还随太阳系一道围绕银河系运动,并随着银河系在宇宙中飞驰。因此可以说地球是在整个宇宙中运动不息。地球自转究竟有哪些动力因素,只能逐渐来发现了。

探寻太阳系的X行星

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很渺小,太阳系也很渺小,甚至银河系都是渺小的。但庆幸的是地球还有7个兄弟行星相伴,而且人类目前已经基本了解这7个太阳系家族成员。按距离太阳的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并开始了不懈的探索。

正是这种探索精神让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逐渐清晰,也对以前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比如一些科学家认为,海王星不是太阳系最远、最后的一颗大行星,太阳系还存在第9颗行星。也有人称这第9颗行星为“X行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种说法并深入研究。为什么人们这么热衷于是否存在X行星的研究呢?因为当初天王星、海王星的发现,就是大胆猜测和不懈探索的结果,人们希望这次同样可以。

让我们回顾一下天文学家发现天王星的过程。1781年3月13日夜晚,德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一个恒星旁边有个模糊斑点,经观察这个斑点在不断移动。这说明它不是恒星,赫歇尔认为它是一颗彗星,并写了一份报告递交英国皇家学会。这个发现轰动了欧洲,许多天文学家都来计算它的轨道,但在计算和观测轨道过程中人们发现它不符合彗星的特点,而是一颗行星。又经过大量观测和研究,最终人们承认它是太阳系的另一颗行星,命名为天王星。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令人兴奋的。后来人们开始预算天王星的体积、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发现天王星是一颗庞大的行星。在推算天王星运行轨道时发现理论轨道与实际轨道有偏离,于是又有天文学家大胆断言,天王星之外还有别的干扰行星。终于1846年9月,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发现了海王星。

这说明了人类的理论猜想是可以变为现实的。

科学是无止境的,随着人们对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深入观测,发现它们的实际轨道与理论值出现偏差,根据以前的经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还有未知天体干扰这两颗行星。然而海王星已经距离地球很远了,要在浩瀚星空找到一颗陌生的且更遥远的行星非常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找到了这颗星,命名为冥王星,它距离海王星16亿千米。通过对冥王星精密的推算,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影响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运转偏离的数据,远远大于冥王星的质量。就是说冥王星不可能对它们产生科学家原本预想的影响。那么是不是还有第9颗大行星呢?

于是X行星预言应运而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先后发射了很多探测卫星,它们围绕太阳系诸行星,甚至飞出太阳系去寻找X行星。虽然至今仍未找到任何存在迹象,但天文学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当然,也有科学家认为,是别的因素影响了天王星和海王星运转,并不存在X行星。还有科学家相继提出了很多可能的影响因素。但人们还是不懈地在广阔的宇宙中寻找X行星,也许为了大胆的预言实现的那天,也许为了多一颗行星来陪伴地球,也许为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太阳的末日什么时候到来

太阳是我们这个星球赖以生存的能量源泉,没有太阳,人类和其他动物、植物都不能生长,生机勃勃的地球将是一片死寂。太阳带给人类家园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那么有一天,太阳会衰老死亡吗?

我们知道太阳在发光发热的同时消耗大量能量。平均每秒有6亿吨氢聚变为氦,然后太阳向外辐射出一部分能量。地球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循环、云雨形成等都是太阳的功劳。太阳的氢聚变已经持续46亿年了,这个过程氢不断减少,氦不断产生。那么持续下去太阳的未来会怎样呢?科学告诉我们,恒星演变过程就是中心核内的氢开始燃烧直到全部生成氦。恒星存在的时间长短是根据各自质量而定的。星体膨胀速度与产生的热量成正比。就是说星体产生的热量越多,膨胀的速度越快,存在的时间也越短。科学家预言,太阳最多可存在100亿年的时间。

恒星最后会变成红巨星,到了这个阶段恒星将膨胀到原来体积的10亿倍,因此称为巨星,而红是因为恒星膨胀,外表越来越远离中心,温度也随之降低,发出的光也偏红。如果照这样推测,太阳最后膨胀10亿倍,足可以吞掉地球等其他太阳系行星。红巨星阶段过后会演变成白矮星。恒星外部迅速膨胀,氦受到反作用力向内收缩,温度会升高,内核温度最终将达到1亿多摄氏度,由此引发氦聚变,氢经过几百万年的燃烧将消耗殆尽。此时的恒星结构复杂,震动剧烈,整个恒星呈现不稳定状态。此时白矮星便于红巨星内部诞生了。白矮星体积小,密度高,质量大,亮度低。因为没有热核反应来为单星提供热量,所以白矮星一边发光,一边降低温度。等到了100亿年左右,白矮星将最终完全冷却,变成巨大的黑矮星晶体,孤单飘浮于黑暗的太空中。

科学家认为太阳在50亿年后将变成红巨星,届时地球一切生命都会灭亡,这个阶段会停留10亿年,那时的光亮将是今天的几十倍,整个天空将都是太阳。此后太阳继续膨胀,而且速度加快,然后它将吞没太阳系所有星体。那时太阳会剧烈抖动,大量物质会脱落跌进太空,剩下的部分缩为白矮星。

不过“世界末日”还很遥远,我们了解了整个演变过程,也许能够对生命引发更多的思考。

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水星离太阳最近,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为5791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0.387,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水星离太阳更近的行星。那么太阳这个最近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地球上很难看到水星,这是因为它和太阳之间的视角距离不大,这使得水星经常因距离太阳太近,淹没在耀眼的太阳光之中而不得见。即使在最适于观察的条件下,也只有在日落后的夕阳余晖里和日出前地平线上才能看到,这时它仿佛在太阳的两边摆动。

水星的公转和自转在太阳系里也是很独特的。水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5791万千米,水星在轨道上的平均运动速度为48千米/秒,是太阳系中运动速度最快的行星。它绕太阳运行一周只需要88天,水星自转周期是59天。地球每自转一周就是一昼夜,而水星自转三周才是一昼夜。水星上一昼夜的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176天,水星自转一昼夜也正好公转了两周,也就是说水星上的一天等于两年。

水星上只有微量的大气,大气极其稀薄。通过观测人们发现水星大气中的气体分子与水星表面相撞的频率很高,甚至高于大气中的气体分子间的相撞频率。也许由于这些原因,水星应被视为是没有大气的。水星上白天气温非常高,平均地表温度为179摄氏度,最高为427摄氏度,最低为零下173摄氏度,因此水星上也不可能存在水。

通过探测卫星拍回的照片,人们发现水星的表面和月球很像,表面满布着环形山、大平原、盆地、辐射纹和断崖。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开始为水星上的环形山命名。把水星表面最显著的冲击性环形山称为卡路里盆地,它是水星上温度最高的地区。此外,水星上的环形山有上千个,这些环形山比月球上的环形山的坡度平缓些。水星地形大多数是起伏的,科学家猜测其原因是,几十亿年前水星的核心冷却收缩引起了外壳起皱。

美国发射的“水手-10”号在1974年3月、9月和1975年3月分别探测了水星,并向地面发回5000多张照片,为了解水星提供了珍贵的信息。“水手-10”号飞船还探测到水星有磁场,而且是一个强度为地磁场百分之一的全球性磁场。水星磁场的发现说明,其内部很可能有一个高温液态的金属核,因为只有核心液态金属流动才能产生磁场。目前估计水星的核心不足以热到来液化镍铁合金,但是它应该可以液化一些熔点低的物质,比如硫。

但水星是一个很小的天体,它真的会有磁场吗?由于第一次“水手-10”号仅拍摄到水星表面的37%,所以人类对水星的了解还很少。第二次飞越水星时,它距水星表面最近时在4.8万千米左右,对水星磁场没有发现什么新的情况。为了取得包括磁场在内的更加精确的观测资料,科学家们对探测器的轨道作了校准,使它第三次飞越水星时,离水星表面只有327千米,而且更接近水星北极。观测结果令人很满意,水星确实有一个偶极磁场。水星的偶极磁场与地球的很相像,极性也相同,即水星磁场的北极在水星的北半球,其南极在南半球。

随着人类探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对水星的探测力度会更大,终有一天人们会更清楚地认识水星--这颗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tBYafQ/CHqOkUEgw53IWAKfot3QEmwsmRGnuGHsTghG2O5Tx0IcwOzifr+uxEXZ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