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绿肥红瘦--后花园里的明媚与忧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我宁愿相信,这首词同样是少女李清照的心情笔记。

敏感而多情的青春期少女李清照,内心深处有着一份别样的寂寞与感伤。也许,她曾经在胭脂般红艳的海棠花下流连。那海棠花曾有“女儿棠”的美称,像极了娇慵美艳的少女。也许正是对着那海棠花,饮酒,吟诗,赏花。所以经过一夜雨疏风骤,她对那海棠花的命运委实有种忐忑不安的牵挂。问问那卷帘的丫头,却说园子里的海棠花儿还是老样子,没什么变化。李清照却无奈地一笑:知否知否,应是绿叶丰润,红花萎瘦。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说完,也许她还会轻轻地叹息一声:难道我的未来会像那萎落的海棠花儿一样吗?

春天里的少女心境是明媚的,也是忧伤的。那些天边的流云,那些霎时的风,霎时的雨,那些阳光下曾经盛开的花朵却转眼间凋零。敏感、多情的心总会随着这些四季流转而悸动,随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鸟去鸟来而伤感。

这个时候的李清照一定正是那个骚动不安的年龄,正陷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茫和惆怅之中。她会忽而欢笑,忽而忧伤,忽而莫名地叹息,忽而唧唧喳喳,说个不停,忽而又沉默不语,静若处子。就像少年时曾经是儿时玩伴的女孩,曾经是同桌的那个爱笑爱哭的女生,就像那些穿着时尚衣裙走过街头斑马线的城市青春少女。

古今的青春少女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她们都在豆蔻年华里成为人间风景。

少女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有着天生的诗人气质,较之寻常民间女子自然又多了一份玲珑心。“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曾经惊叹于她的才华。“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诗情袭来的时刻,少女李清照就像那夜里的乌鹊,激动得不得了,内心的激情躁动不安,美妙的灵感拍打着翅膀热烈地包围着她,星光一样闪闪烁烁。让她非拿起笔洋洋洒洒写个酣畅淋漓才觉得痛快,才释然心安。

这样一个活得率性、元气饱满的生命,这样天性奔放自由的女孩子,在她萌动的青春期里,自然会见花动心、逢雨落泪。那些时光流转的细枝末节,那些人们时常忽略的地方,总是能牵惹着少女内心的潮起潮落。就像那后花园里的雨疏风骤,海棠花的绿肥红瘦,总让一位纤弱清瘦的少女心思婉转,多情牵挂。

谁也猜不透这个少女的心中所想,泪从何来。那卷帘的女孩子也是全然不知她在想些什么。

也许只有上帝知道,这个女孩子长大了。她的生命通体吸收了天地日月的灵气,一种生命本真的意识在悄然萌动、觉醒。

也许正是在这个时候,她还写下了一首《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色深,

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窗外,那后花园里阳光灿烂,绿影幢幢,洋溢着一派深浓春色。阁楼中的少女却慵慵地懒卷重帘,任那楼阁之中暗影沉沉。她倚楼不语,轻拨瑶琴,琴声里传递的是一份深闺里的寂寞和默默的期待。期待着什么?她自己也许都说不清楚。

你看那缕缕轻云逸出了远岫,薄暮从四面轻轻合拢,更兼以细风吹雨,轻阴漠漠。让少女李清照敏感地察觉到:春深日暮,风雨袭来,那些树枝上雪白的梨花眼看就要凋谢了。那美好的春景就要结束了。

于是,瑶琴声里,透露出一份风雨之下惜花怜花之情,也透露出一份少女内心的隐秘忧伤。

这种对花开花落、时光流逝的忧伤与焦虑,也许常常在诗词中涌现。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孟浩然的感受。对风雨春夜的落红满含怜惜之情,诗里跃然而起的是一颗仁者慈心。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这是韩偓《懒起》中对落花的关切。然而如题所言,他仍懒懒地、舒适地侧卧在床上,只是卷帘一望而已,仪态慵闲从容。

与许多以红颜女子口吻写春愁秋感闺怨词的男性词人不同,李清照的词是从自身的女性生命体验出发,显得真实、细腻而深刻。在女性词人的作品里读不到那些男性词人假托的矫情和男性视角的赏玩态度,有的只是一种生命情感与渴望的真实书写,对自己命运体验的从容思考。

所以,少女的惜花之情直接与她对自身未来命运的关切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莫名的寂寞与忧伤,指向生命最终的依归。那花就宛然是女人生命的一个隐喻,摇曳在红尘中,随风轻轻摆动,经历着一样风雨和悲欢。

正如《古诗十九首》中《冉冉孤生竹》所道:“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这里说的正是闺中女子对青春易逝的哀伤:蕙兰含英,蓓蕾初绽,如若此时不采,蕙兰也将随同秋草而凋萎了。郎君哪,不要错过了时光。我就在这里等待你那迎娶的轩车!

唐时的杜秋娘曾有一首:“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尽了青春易逝,美丽难以保鲜。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云:“有佟氏姬人名艳雪者,一绝甚佳,其结句云:‘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两句诗更写出了一种女人心中难言的悲怆。

美人迟暮,对古代红颜女子而言大概是永远难以挽回的悲哀。

不知为什么,读到这首绿肥红瘦的婉约词,会禁不住想起梅艳芳的那首《女人花》:

我有花一朵,种在我心中,含苞待放意幽幽

朝朝与暮暮,我切切地等候,有心的人来入梦

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女人花随风轻轻摆动

只盼望有一双温柔手能抚慰我内心的寂寞

我有花一朵,花香满枝头,谁来真心寻芳踪

花开不多时啊,堪折直须折,女人如花花似梦

也许,才情过人的女孩子都有这种天生的敏感。记得同样是才女兼美女的林徽因讲过,十六岁的她在伦敦读书时,常常在下雨天一个人看着天井里滴落的雨水,寂寞无聊地遐想,遐想生活会出现奇迹,希望有个人来陪陪她。不料,真的有一位浪漫诗人叩响了林家寓所的大门,出现在白衣黑裙、学生短发的少女林徽因的生活里。那时伦敦的雨真像一个童话的梦境。

那么这雨疏风骤、红瘦绿肥的春日里,同样寂寞的少女李清照有谁来陪一陪呢?

在李清照这首《如梦令》词里,“绿肥红瘦”一语是照亮全词的精妙之笔。

“绿”是叶,“红”是花,是两种色彩的鲜明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稀少零落,是两种情态和形状的对比。平平常常的四个汉字,这么一搭配组合显得如此色彩鲜明、生动可感。再一细想,那“红瘦”正好表明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万木繁绿的盛夏即将来临。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澹,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藏一话腴》有云:“李易安工造语,《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李清照笔下的随意一抹,嫣红可人的海棠花也从此有了个雅称: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的女人花啊,在红尘中寂寞地开放,多情地摇曳,谁能安慰她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C2nlGRh36vzI6LAjcN9ZHGwdUAaK4QdAEZG1bc8h2Ua8UDIe7XEha5o4/JGJL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