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少女的天空--欢乐自由的文字会跳舞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在遥远的记忆里,一个宋朝的少女划着轻舟,在重重叠叠的绿叶与红花间破浪而来。

那女孩子脸儿微红,妙目惺忪,似有醉意。然而,小舟却在莲叶藕花间盘桓难进,打着旋儿。她四下里张望,一脸迷茫,糟糕,迷路了。“争渡、争渡”,正当她奋力划桨催动兰舟时,四下里却扑棱棱惊飞了水滩边的大群水鸟。

望着那些纷纷拍着翅膀轰然起飞的大群野鸭和鹭鸶们,少女却开心地咯咯笑了。那笑声在宋朝的天空飘荡,而西天的斜阳将一抹胭脂般的嫣红映在了少女如花朵般的笑脸上。

那真是如诗如梦的黄金岁月呵。

在水墨画一般的诗性荷塘里,少女李清照就这样活得像三月天的阳光一样灿烂,像天上飞过的鸟儿一样自由。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她的天性就这样无拘无束地舒展着,就像那溪亭的一朵盛开的荷花,纯净而美丽。她的青春生命像一道雨后的虹,绚烂而灵妙。

记住,那是在宋朝的溪亭,济南城西的百亩荷塘里,从那里飞扬开来的欢快笑声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清晰地传到我们的耳畔,也把一份纯真的快乐和明亮的心情传给了我们。让我们今天为生存而疲累而沧桑的心灵也像她一样变得快乐而年轻。

少女的情怀总是诗。李清照的一首《如梦令》,也许是一个古代婉约女子生命最初的开端。欢乐中溢出的是女性生命原生态的激情:纯净,无邪,明朗,亮丽。

读着这样流淌着欢乐的文字,心头就像跳起了一支摇曳生姿的华尔兹。吟罢一抬头,我仿佛眼前一个婷婷袅袅、身姿轻盈的少女正笑着从宋朝的荷塘边走来,一种忘情的欢乐在古典文字格律间轻舞飞扬。

据说少女李清照的这些闺中词流传出去后,轰动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

只是,我总在想,少女清照“误入藕花深处”的一刻,曾经是怎样的忙乱,是怎样的迷茫,是怎样的无助。“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一幕,她的心情也许是淡定而欣然,还有一丝对年少时光的怀念。

然而,“误入藕花深处”的那个少女,长大后又焉知会不会误入比那溪亭更大更深广的藕花深处呢?

误入一个变乱时代的红尘最深处,似乎注定是一个女人的悲剧宿命。

好了,我们还是收起这些沉重的话题。李清照现在还年轻得像一朵待放的花蕾,青春的藕花深处荡开的是一串欢快的笑声。

快乐着是美丽的。

年少时,我曾经很喜欢那种调子像阳光一样明朗清澈的诗词,喜欢那种晨露般清新而明亮的语句,喜欢那种自然朴素的风格。

五代词人李珣的一首《南乡子》就与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有着同样明朗欢快的调子:

乘彩舫,过莲塘。

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

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看吧,一群欢声笑语的年轻游女正乘坐着彩船归来,在碧绿莲塘中穿行而过。她们的歌声和笑声惊起了一对对正在酣睡的鸳鸯。红绿相映的荷塘,加上被惊飞的鸳鸯,画面可谓“活色生香”。那些游湖的少女们相互依偎、笑语盈盈,个个都显得窈窕可爱。阳光炽热起来,她们折了一叶叶圆圆的荷叶来遮蔽那耀眼的晚照,水面上支起了一把把碧绿小伞。

词中洋溢着女孩子们无拘无束,相互嬉戏的青春情趣。最后一句“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一个自然、妩媚而颇有情趣的动作表现了少女们的美好情态,像一帧清新幽雅的人物小照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我相信,行走在南方的五代词人李珣一定深深爱上了那片土地,那些山水,那些花草,那些美丽的南方儿女。在他笔下,那些采莲少女们青春的笑声、欢乐的歌声都那么生动、清新、明亮,像朝露,像溪泉。这让人不禁联想到《诗经》中传来的那些遥远古老歌声。

北宋词人晏殊也有一首意境相似的《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宋词大辞典》参照)

清明时节的一个片断。春日里,采桑女的心境也这般轻快,燕子飞、梨花落、碧苔生、黄鹂叫、柳絮轻,少女的欢笑荡漾在清明时节的天际,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明净画面。

那些来自宋朝民间的少女们在采桑路上相逢了。她们一边玩着斗草的游戏,一边唧唧喳喳地说笑不停。“我是说呢,昨天夜里刚刚做了个好梦,肯定今天有好事发生。可巧,原来是我斗草赢了!呵呵”。

最后的“笑从双脸生”一句如同电影里的脸部特写,以一张巧笑盈盈的脸儿收束全篇,意犹未尽,令人难忘。

快乐着是美丽的。

在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心情始终是那么明朗,那么轻松。哪怕在秋天也是愉快的: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人们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这首秋词却写得明朗而亲切,清新灵动,处处流露出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少女情怀。

兰心蕙性的少女清照眼里,“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湖水浩渺无际,水上芙蓉花都已凋零。这景象似乎是应当让人惆怅的。然而,“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尽管秋暮红稀,但眼前的蓝天白云,明山秀水,一望无垠,仍那么令人心怡。这眼前的湖光山色依然令人欣喜,心头洋溢着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和美好。词句间似乎让人触摸到一颗纯真喜悦的少女之心。这里,她不说自己面对湖光山色感到亲切,反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近。正像李白所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像辛弃疾词中的意韵:“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莲子成熟,丰盈而充实,清露点点,滋润得花草丰茂。最后一句颇有些天真奇趣:“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些鸥鹭像是她的老朋友,只因为她马上要回家了,似乎生了她的气,都头也不回地飞开了。这种孩子般的稚气奇想,让人忍俊不禁,百般怜爱。

这首秋日湖上之作,写得笔致清妍,含情吐媚,宛如一幅湖上秋色图。清代词人彭孙通《金粟词话》称赏清照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这是“易安体”的本色。在她少女时代的这首小词中已然表露:“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口语入词,妥帖清奇,语词间藏有说不出的欣喜、快乐。将自己爱湖光色山的感情却说是“水光山色与人亲”;将自己的流连不舍用“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来表达,可谓曲尽人意。但此词又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缠绵蕴藉,而直说“秋已暮”,径夸“无穷好”。不隐晦又不直白;既有景物的描绘,又有感情的抒发,既有隽永深长之味,又有敞亮欢快之情。

这样的秋日景象是美好的。这样的秋天在少女李清照的眼中也是单纯的、明朗的。这当然象征承平时期宋朝和平富庶,也来自官宦之家的庇荫,更源于老父将她视若掌上明珠的慈爱与宽容所致。所以,这个世界最初投给她的是一个温暖而亲切的怀抱,她回报给这个世界的是清新、健康、焕发青春活力的笑容。

这样的秋天,是人生中难得的爽秋,是令人情怀舒展的朗秋,是少女的秋天,是美丽人生的开始。

快乐着是美丽的。

欢乐的笑声是少女们的美容师,那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天籁之声,是生命最本真的原生态。

沾染了那些古代少女笑声的文字哪怕尘封千年,也一样在今天人们心中风生水起,活色生香。 Kltzs+H5mH8JD218oKSTuXQK8SgqUeNooB6ss2S0aHAT47ORy3xEu9PtBD0nw44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