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闲品漱玉词:李清照词传
孟斜阳

引: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

追怀古代红颜的悲情人生与心灵历程

我站在猎猎风中,恨不能

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

我独爱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

每每听到屠洪纲唱的《霸王别姬》总是让人热血沸腾,一种男儿豪情油然而生。而那一句“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爱你那一种。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却又为悲壮情怀平添一份娇媚与苍凉。

自古美人爱英雄,所以平日里千娇百媚的虞姬到了四面楚歌、生离死别之际,毅然拔剑自刎,以身殉那心中所爱的悲剧英雄。

而每每这时,我却常常会听到一位弱女子发出的声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声音来自孱弱而颓废的南宋时代,一位同样仰慕英雄的美丽女子。

如果她生在秦末乱世,一定会爱上项羽。因为偏安苟且的南宋君臣中竟然没有那样的真男子、大英雄,汉民族没有了悍勇的抗争血性。靖康之难时,堂堂大宋王朝的后宫三千佳丽和千万民间女子尽被异族掳掠而去,汉家女儿被玷污被侮辱,让青史蒙羞!

在《飘》中,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斯佳丽被称为“乱世佳人”,绝世红颜在离乱之中的辗转流离令人怜惜。霸王帐下美丽的虞姬当然也是乱世佳人,芳魂香消玉殒叫人叹息。而这位宋代的女子也是一位在兵荒马乱、家亡国破中度过一生的乱世佳人。

她美丽如花,她才情惊世,她心高于天,她叫李清照。

李清照,多么美丽的名字。她就像一轮宋朝的月亮,那清寒皎洁的光芒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直抵达今天人们的眼眸。

李清照,曾经是我少年时代一个摇摇曳曳、水袖云飘、顾盼有情的红颜之梦,一个美丽的古典幻象,一如昆曲《牡丹亭》中翩若惊鸿的杜丽娘,一如那大观园里冰雪般美丽娇弱的林潇湘。

其实,她不是杜丽娘,也不是林黛玉。她从那大宋繁华东京的《清明上河图》里走来,从白衣卿相柳七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走来,从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苏子身边走来。

她在那薄薄一册《漱玉词》的文字间轻轻一转身,花瓣一般洒落在了千年后的滚滚红尘。

初读《漱玉词》的时候,还是个青涩的十七八岁高中生,金庸、琼瑶和三毛正流行于菁菁校园,而学生间传抄李清照和李后主的词也是乐此不疲。

记得一位同班女生曾经在送我的一本精美笔记本上抄下了李清照的一首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一读之下,蓦然惊艳:这是一首让青春期男孩子读来怦然心动的词。

词中,这位想来也不过今天高中生年龄的官宦家少女,正在那后花园里荡着秋千。

花开三月,杨柳拂风,阳光轻盈地穿过繁密的枝枝叶叶照进了小院。暖洋洋的日子里飘荡着一丝娇慵温软的女儿气息,一丝青涩梅子的芬芳。玲珑文字之外好像听得见那来自秋千架上的清脆笑声。

不久,那秋千架上的少女就香汗淋漓,湿透衣衫,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是春日风物,也正是那少女薄汗晶莹的娇美情态。

也许,这时正有那青衫白扇的少年书生到家里来。她害羞地急于回避,头上金钗斜溜,鞋子都来不及穿。少年望着她翩若惊鸿的去影,心里怅然若失。怎料她快走到闺门时却又回过头来粲然一笑,装作嗅着那枝头的青梅。其实她的一双莹莹妙目正悄悄打量着那少年的模样。目光闪闪烁烁,好奇中有几分笑意,也许还有几分戏谑。

“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少女乍一回头的刹那风情,顿然让人心头一荡,好像也嗅到那一缕青梅的气息。

年轻时的情感是不需要理由的,仅仅这一首词就让人爱上了词中情窦初开的少女,也爱上了少女李清照。

从此,李清照在我心中永远是个露浓花瘦、春衫轻薄、情怀婉约的少女,永远在秋千架上欢笑、衣袂飘扬的佳人,那个倚门嗅青梅的女孩子。哪怕她隔了近千年的时空,哪怕她美人如花隔云端。

爱如果真需要理由,那么我独爱她名门闺秀的高雅气质;爱她秀外慧中,聪明如冰雪的才气;爱她多情婉约的女人韵味;爱她笔下玲珑文字后面晶莹剔透的美丽慧心。

是呵,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

追忆逝水年华,青春如歌,已然远去。

重读《漱玉词》,心头漾起的是别一番滋味。常常想起青春笔记本上那娟秀美好的字迹,常常想起那个遥远的诗一般的梦,想起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

正如《漱玉词》是李清照一生的镜像影集。读李清照,是在读一个宋朝红颜的生命史诗,其实也是在读自己的青春时光。那些早融入生命记忆深处的文字,常常在不经意处唤起对往事的回忆。所以,李清照的词其实不需要更多的解释,它们自身如同青花瓷一样精致,被心灵小心翼翼地收藏。这里的文字只是一个男人对一位古代红颜跨越千年的追慕,也是对自己青春岁月的缅怀,对一个美丽幻象的挽歌,也是一份可有可无的心灵随笔。

尽管《漱玉词》的主人已经不在人间好多年,但那长长短短、平平仄仄的文字就是她留在世间的倩影。

于是一抬头间,我会发现,她并没有远去。她依然云鬓高挽,眉眼盈盈,隐隐有一袭书香盈袖。

是的,天空也许没有痕迹,但鸟儿曾经飞过。住世的文字便是她不朽的芳魂。 X1YZ9AjxNkNFBKtKJrhXh6CHXTHXQby3ERdQU/GWdW2bToUVJ0rn4GX0YcH+iR2H



第一章少女的天空--欢乐自由的文字会跳舞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在遥远的记忆里,一个宋朝的少女划着轻舟,在重重叠叠的绿叶与红花间破浪而来。

那女孩子脸儿微红,妙目惺忪,似有醉意。然而,小舟却在莲叶藕花间盘桓难进,打着旋儿。她四下里张望,一脸迷茫,糟糕,迷路了。“争渡、争渡”,正当她奋力划桨催动兰舟时,四下里却扑棱棱惊飞了水滩边的大群水鸟。

望着那些纷纷拍着翅膀轰然起飞的大群野鸭和鹭鸶们,少女却开心地咯咯笑了。那笑声在宋朝的天空飘荡,而西天的斜阳将一抹胭脂般的嫣红映在了少女如花朵般的笑脸上。

那真是如诗如梦的黄金岁月呵。

在水墨画一般的诗性荷塘里,少女李清照就这样活得像三月天的阳光一样灿烂,像天上飞过的鸟儿一样自由。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她的天性就这样无拘无束地舒展着,就像那溪亭的一朵盛开的荷花,纯净而美丽。她的青春生命像一道雨后的虹,绚烂而灵妙。

记住,那是在宋朝的溪亭,济南城西的百亩荷塘里,从那里飞扬开来的欢快笑声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清晰地传到我们的耳畔,也把一份纯真的快乐和明亮的心情传给了我们。让我们今天为生存而疲累而沧桑的心灵也像她一样变得快乐而年轻。

少女的情怀总是诗。李清照的一首《如梦令》,也许是一个古代婉约女子生命最初的开端。欢乐中溢出的是女性生命原生态的激情:纯净,无邪,明朗,亮丽。

读着这样流淌着欢乐的文字,心头就像跳起了一支摇曳生姿的华尔兹。吟罢一抬头,我仿佛眼前一个婷婷袅袅、身姿轻盈的少女正笑着从宋朝的荷塘边走来,一种忘情的欢乐在古典文字格律间轻舞飞扬。

据说少女李清照的这些闺中词流传出去后,轰动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

只是,我总在想,少女清照“误入藕花深处”的一刻,曾经是怎样的忙乱,是怎样的迷茫,是怎样的无助。“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一幕,她的心情也许是淡定而欣然,还有一丝对年少时光的怀念。

然而,“误入藕花深处”的那个少女,长大后又焉知会不会误入比那溪亭更大更深广的藕花深处呢?

误入一个变乱时代的红尘最深处,似乎注定是一个女人的悲剧宿命。

好了,我们还是收起这些沉重的话题。李清照现在还年轻得像一朵待放的花蕾,青春的藕花深处荡开的是一串欢快的笑声。

快乐着是美丽的。

年少时,我曾经很喜欢那种调子像阳光一样明朗清澈的诗词,喜欢那种晨露般清新而明亮的语句,喜欢那种自然朴素的风格。

五代词人李珣的一首《南乡子》就与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有着同样明朗欢快的调子:

乘彩舫,过莲塘。

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

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看吧,一群欢声笑语的年轻游女正乘坐着彩船归来,在碧绿莲塘中穿行而过。她们的歌声和笑声惊起了一对对正在酣睡的鸳鸯。红绿相映的荷塘,加上被惊飞的鸳鸯,画面可谓“活色生香”。那些游湖的少女们相互依偎、笑语盈盈,个个都显得窈窕可爱。阳光炽热起来,她们折了一叶叶圆圆的荷叶来遮蔽那耀眼的晚照,水面上支起了一把把碧绿小伞。

词中洋溢着女孩子们无拘无束,相互嬉戏的青春情趣。最后一句“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一个自然、妩媚而颇有情趣的动作表现了少女们的美好情态,像一帧清新幽雅的人物小照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我相信,行走在南方的五代词人李珣一定深深爱上了那片土地,那些山水,那些花草,那些美丽的南方儿女。在他笔下,那些采莲少女们青春的笑声、欢乐的歌声都那么生动、清新、明亮,像朝露,像溪泉。这让人不禁联想到《诗经》中传来的那些遥远古老歌声。

北宋词人晏殊也有一首意境相似的《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宋词大辞典》参照)

清明时节的一个片断。春日里,采桑女的心境也这般轻快,燕子飞、梨花落、碧苔生、黄鹂叫、柳絮轻,少女的欢笑荡漾在清明时节的天际,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明净画面。

那些来自宋朝民间的少女们在采桑路上相逢了。她们一边玩着斗草的游戏,一边唧唧喳喳地说笑不停。“我是说呢,昨天夜里刚刚做了个好梦,肯定今天有好事发生。可巧,原来是我斗草赢了!呵呵”。

最后的“笑从双脸生”一句如同电影里的脸部特写,以一张巧笑盈盈的脸儿收束全篇,意犹未尽,令人难忘。

快乐着是美丽的。

在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心情始终是那么明朗,那么轻松。哪怕在秋天也是愉快的: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人们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这首秋词却写得明朗而亲切,清新灵动,处处流露出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少女情怀。

兰心蕙性的少女清照眼里,“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湖水浩渺无际,水上芙蓉花都已凋零。这景象似乎是应当让人惆怅的。然而,“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尽管秋暮红稀,但眼前的蓝天白云,明山秀水,一望无垠,仍那么令人心怡。这眼前的湖光山色依然令人欣喜,心头洋溢着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和美好。词句间似乎让人触摸到一颗纯真喜悦的少女之心。这里,她不说自己面对湖光山色感到亲切,反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近。正像李白所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像辛弃疾词中的意韵:“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莲子成熟,丰盈而充实,清露点点,滋润得花草丰茂。最后一句颇有些天真奇趣:“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些鸥鹭像是她的老朋友,只因为她马上要回家了,似乎生了她的气,都头也不回地飞开了。这种孩子般的稚气奇想,让人忍俊不禁,百般怜爱。

这首秋日湖上之作,写得笔致清妍,含情吐媚,宛如一幅湖上秋色图。清代词人彭孙通《金粟词话》称赏清照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这是“易安体”的本色。在她少女时代的这首小词中已然表露:“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口语入词,妥帖清奇,语词间藏有说不出的欣喜、快乐。将自己爱湖光色山的感情却说是“水光山色与人亲”;将自己的流连不舍用“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来表达,可谓曲尽人意。但此词又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缠绵蕴藉,而直说“秋已暮”,径夸“无穷好”。不隐晦又不直白;既有景物的描绘,又有感情的抒发,既有隽永深长之味,又有敞亮欢快之情。

这样的秋日景象是美好的。这样的秋天在少女李清照的眼中也是单纯的、明朗的。这当然象征承平时期宋朝和平富庶,也来自官宦之家的庇荫,更源于老父将她视若掌上明珠的慈爱与宽容所致。所以,这个世界最初投给她的是一个温暖而亲切的怀抱,她回报给这个世界的是清新、健康、焕发青春活力的笑容。

这样的秋天,是人生中难得的爽秋,是令人情怀舒展的朗秋,是少女的秋天,是美丽人生的开始。

快乐着是美丽的。

欢乐的笑声是少女们的美容师,那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天籁之声,是生命最本真的原生态。

沾染了那些古代少女笑声的文字哪怕尘封千年,也一样在今天人们心中风生水起,活色生香。 X1YZ9AjxNkNFBKtKJrhXh6CHXTHXQby3ERdQU/GWdW2bToUVJ0rn4GX0YcH+iR2H



第二章绿肥红瘦--后花园里的明媚与忧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我宁愿相信,这首词同样是少女李清照的心情笔记。

敏感而多情的青春期少女李清照,内心深处有着一份别样的寂寞与感伤。也许,她曾经在胭脂般红艳的海棠花下流连。那海棠花曾有“女儿棠”的美称,像极了娇慵美艳的少女。也许正是对着那海棠花,饮酒,吟诗,赏花。所以经过一夜雨疏风骤,她对那海棠花的命运委实有种忐忑不安的牵挂。问问那卷帘的丫头,却说园子里的海棠花儿还是老样子,没什么变化。李清照却无奈地一笑:知否知否,应是绿叶丰润,红花萎瘦。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说完,也许她还会轻轻地叹息一声:难道我的未来会像那萎落的海棠花儿一样吗?

春天里的少女心境是明媚的,也是忧伤的。那些天边的流云,那些霎时的风,霎时的雨,那些阳光下曾经盛开的花朵却转眼间凋零。敏感、多情的心总会随着这些四季流转而悸动,随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鸟去鸟来而伤感。

这个时候的李清照一定正是那个骚动不安的年龄,正陷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茫和惆怅之中。她会忽而欢笑,忽而忧伤,忽而莫名地叹息,忽而唧唧喳喳,说个不停,忽而又沉默不语,静若处子。就像少年时曾经是儿时玩伴的女孩,曾经是同桌的那个爱笑爱哭的女生,就像那些穿着时尚衣裙走过街头斑马线的城市青春少女。

古今的青春少女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她们都在豆蔻年华里成为人间风景。

少女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有着天生的诗人气质,较之寻常民间女子自然又多了一份玲珑心。“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曾经惊叹于她的才华。“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诗情袭来的时刻,少女李清照就像那夜里的乌鹊,激动得不得了,内心的激情躁动不安,美妙的灵感拍打着翅膀热烈地包围着她,星光一样闪闪烁烁。让她非拿起笔洋洋洒洒写个酣畅淋漓才觉得痛快,才释然心安。

这样一个活得率性、元气饱满的生命,这样天性奔放自由的女孩子,在她萌动的青春期里,自然会见花动心、逢雨落泪。那些时光流转的细枝末节,那些人们时常忽略的地方,总是能牵惹着少女内心的潮起潮落。就像那后花园里的雨疏风骤,海棠花的绿肥红瘦,总让一位纤弱清瘦的少女心思婉转,多情牵挂。

谁也猜不透这个少女的心中所想,泪从何来。那卷帘的女孩子也是全然不知她在想些什么。

也许只有上帝知道,这个女孩子长大了。她的生命通体吸收了天地日月的灵气,一种生命本真的意识在悄然萌动、觉醒。

也许正是在这个时候,她还写下了一首《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色深,

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窗外,那后花园里阳光灿烂,绿影幢幢,洋溢着一派深浓春色。阁楼中的少女却慵慵地懒卷重帘,任那楼阁之中暗影沉沉。她倚楼不语,轻拨瑶琴,琴声里传递的是一份深闺里的寂寞和默默的期待。期待着什么?她自己也许都说不清楚。

你看那缕缕轻云逸出了远岫,薄暮从四面轻轻合拢,更兼以细风吹雨,轻阴漠漠。让少女李清照敏感地察觉到:春深日暮,风雨袭来,那些树枝上雪白的梨花眼看就要凋谢了。那美好的春景就要结束了。

于是,瑶琴声里,透露出一份风雨之下惜花怜花之情,也透露出一份少女内心的隐秘忧伤。

这种对花开花落、时光流逝的忧伤与焦虑,也许常常在诗词中涌现。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孟浩然的感受。对风雨春夜的落红满含怜惜之情,诗里跃然而起的是一颗仁者慈心。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这是韩偓《懒起》中对落花的关切。然而如题所言,他仍懒懒地、舒适地侧卧在床上,只是卷帘一望而已,仪态慵闲从容。

与许多以红颜女子口吻写春愁秋感闺怨词的男性词人不同,李清照的词是从自身的女性生命体验出发,显得真实、细腻而深刻。在女性词人的作品里读不到那些男性词人假托的矫情和男性视角的赏玩态度,有的只是一种生命情感与渴望的真实书写,对自己命运体验的从容思考。

所以,少女的惜花之情直接与她对自身未来命运的关切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莫名的寂寞与忧伤,指向生命最终的依归。那花就宛然是女人生命的一个隐喻,摇曳在红尘中,随风轻轻摆动,经历着一样风雨和悲欢。

正如《古诗十九首》中《冉冉孤生竹》所道:“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这里说的正是闺中女子对青春易逝的哀伤:蕙兰含英,蓓蕾初绽,如若此时不采,蕙兰也将随同秋草而凋萎了。郎君哪,不要错过了时光。我就在这里等待你那迎娶的轩车!

唐时的杜秋娘曾有一首:“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尽了青春易逝,美丽难以保鲜。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云:“有佟氏姬人名艳雪者,一绝甚佳,其结句云:‘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两句诗更写出了一种女人心中难言的悲怆。

美人迟暮,对古代红颜女子而言大概是永远难以挽回的悲哀。

不知为什么,读到这首绿肥红瘦的婉约词,会禁不住想起梅艳芳的那首《女人花》:

我有花一朵,种在我心中,含苞待放意幽幽

朝朝与暮暮,我切切地等候,有心的人来入梦

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女人花随风轻轻摆动

只盼望有一双温柔手能抚慰我内心的寂寞

我有花一朵,花香满枝头,谁来真心寻芳踪

花开不多时啊,堪折直须折,女人如花花似梦

也许,才情过人的女孩子都有这种天生的敏感。记得同样是才女兼美女的林徽因讲过,十六岁的她在伦敦读书时,常常在下雨天一个人看着天井里滴落的雨水,寂寞无聊地遐想,遐想生活会出现奇迹,希望有个人来陪陪她。不料,真的有一位浪漫诗人叩响了林家寓所的大门,出现在白衣黑裙、学生短发的少女林徽因的生活里。那时伦敦的雨真像一个童话的梦境。

那么这雨疏风骤、红瘦绿肥的春日里,同样寂寞的少女李清照有谁来陪一陪呢?

在李清照这首《如梦令》词里,“绿肥红瘦”一语是照亮全词的精妙之笔。

“绿”是叶,“红”是花,是两种色彩的鲜明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稀少零落,是两种情态和形状的对比。平平常常的四个汉字,这么一搭配组合显得如此色彩鲜明、生动可感。再一细想,那“红瘦”正好表明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万木繁绿的盛夏即将来临。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澹,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藏一话腴》有云:“李易安工造语,《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李清照笔下的随意一抹,嫣红可人的海棠花也从此有了个雅称: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的女人花啊,在红尘中寂寞地开放,多情地摇曳,谁能安慰她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X1YZ9AjxNkNFBKtKJrhXh6CHXTHXQby3ERdQU/GWdW2bToUVJ0rn4GX0YcH+iR2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