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你的内心是否足够强大?(2)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道坎

戴尔.卡耐基认为,人活着就是一场场跟合伙人、跟事业、跟生命的谈判,而谈判是双方相互妥协的艺术。这种妥协不是保守、不是消极,而是一种积极的进步。想实现这种妥协,需要手段,更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去支撑这种手段。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由于心理不够强大,在这种与合伙人、事业、生命谈判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地对待妥协,一直奔波在心理的黑暗深处,看不到妥协背后的光芒,结果产生一系列消极的情绪。

这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认知,缺少一个能够正视一切的强大的心脏。

缺少一个正视一切的大心脏,是因为人的心理有一道坎,这道坎阻碍了很多人的前行。

一个人的心理,主要由“动物性”、“社会性”、“个人性”三种心理组合而成,动物性充斥着野蛮,社会性则是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是一种维持秩序的需要,至于个人性,则是一种特殊的感情,属于心灵的产物。

“动物性”、“社会性”、“个人性”三种心态,有着很大的差别,动物倾向于野蛮,社会性倾向于集体,个人性则倾向于善良。从“动物性”过渡到“社会性”,再从“社会性”过渡到“个人性”,每次过渡都有着一道界限分明的坎。

以生活中的布料为例,一块黑白颜色、界限分明的布料,单纯地看,黑色和白色有着本质的区别,中间有一道明显的分界线,似乎黑色与白色之间,有一道再分明不过的坎。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从微粒的角度来说,黑色与白色之间会有一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区域,这片区域连接着这块布料,从黑布跨到白布上,需要迈过黑布与白布之间的区域,这片黑白不分的区域,就好比心理的那道坎。

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之间有一道坎,“社会性”与“个人性”之间,同样有道坎,能不能跨过这道坎,则是考验很多人的重要因素,尽管这道坎属于心理层面的一个部分,就好比黑布与白布之间的界限,也属于这块布的一部分。

来说一个故事:

一个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整天念叨着自己一无所有,抱怨自己不是富二代,没有一个有亿万财富的爸爸。

这天,他碰到了一位智者,智者听完年轻人的抱怨,问年轻人想要多少钱才满足,年轻人说最少要一千万。

智者听后说,我现在给你一万砍掉你一只手,你愿意吗?

年轻人说当然不行。

智者又说那我给你一百万砍掉你的一只胳膊,你愿意吗?

年轻人以不容商量的口吻说,绝对不可能。

智者接着又说,我给你五百万砍掉你一条腿,你愿意吗?

年轻人急了,说智者在和他开玩笑。

智者笑了,最后说:“这样吧,我给你一千万,你把命给我留下得了。”

年轻人一听大怒,吼道:你疯了吗,我的命才值一千万?

这时智者微微一笑说道:年轻人,我给你一千万你都不肯成交,也就是说你不只有一千万,那你还天天抱怨什么呢?

一无所有与一千万之间是如此接近,而人的心理却无法跨过这道坎。这是心理弱小的表现,容易被眼前的一片树叶挡住目光。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当自己意气风发、大展身手之时,便会感觉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甚至自己一无所有,却看到了成功时的自己;而一旦遇到困境、举步维艰之时,就觉得生活失去意义,甚至感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即便身处金字塔的顶部,内心却已经跌入万丈深渊。

这是心理弱小的最直观的体现。

在人的潜意识中,他们希望被重视,希望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然而,潜意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那道坎,挡住了很多人。如果你忽略潜意识,你就永远无法发挥它们的作用。潜意识就好比是一无所有的人,发挥作用就好比是自己身上的各处器官,器官可以随时发挥作用,无奈却因为跨不过心理的那道坎,器官能够转化为财富的作用也就无法得到体现。

生活中,能不能跨过这道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事业。

内心弱小的人,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无是处是你在心里将自己定位为一无是处,一无所有是你将自己的躯体定格为一无所有。一旦确定了基调,你就已经徘徊在一无是处、一无所有的怪圈中了。

从外界因素来说,每个人心中的一道坎,可能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会认为那个坎是越不过去的。比如,一叶障目中,一片小小的树叶,居然挡住了所有的可能实现的希望。同样,在现实中,仅仅2米高的一堵墙,在心理弱小的人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的确,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内心弱小的人来说,就有可能是那座难以逾越的坎。

事实上,这道坎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不一样的。在有些人的心中可能是蟑螂、老鼠之类的,一见到就失声尖叫;又或者是高处的地方,一到就会两腿发软,浑身无力。

在外界某些因素的影响下,那堵墙变得那样高不可攀,那么陡峭险峻。渐渐的,我们自己都开始不相信自己,放弃了。在那样微不足道的一堵墙面前,内心弱小者完全禁锢了自己。

消极的心理与积极的心理同样属于情绪的一种,两者之间存在着一道坎,越过这道坎,你就走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比如,消极的另一面是积极,消极与积极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就像白布与黑布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旦跨过那条界限,消极就会被积极取代,进而在积极的心理下,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泰勒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我们每个人拥有90%的积极情绪因子,而只有10%的消极情绪因子。然而,这10%的消极情绪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90%的积极情绪。也就是说,消极的心理容易遮住所有的快乐,在消极心理的作用下,原本快乐的心情会全部消失。

消极的对面就是积极,尽管都处于一道坎的两边,但效应却是完全不同的。

可悲的是,我们很少有人能够跨越这道坎。

是什么在操纵我们?

很多人由于缺乏必要的认知,缺少一个能够正视一切的强大的心脏。你心理弱小的主要原因,是你内心深处的恐惧感。恐惧大都因为无知与不确定感而产生。

比如:在进行一场演讲之前,你会感到心跳加快,手心冒汗。这些表现是因为内心恐惧,造成了心理的滞塞、言辞的不畅、肌肉过度痉挛,从而严重影响了你接下来的演讲效果。

再比如:外面伸手不见五指,电闪雷鸣,你一个人在家。除了电视节目发出的声音外,整个房间非常安静。突然,屋里的一个门关上了,并发出“砰”的一声。

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呼吸加速,心跳加快,全身肌肉也骤然绷紧。

不过你马上就意识到那是风,没有人试图闯进你的家门。

在那一瞬间,你感到非常害怕,并做出好像生命遇到了危险时的反应。你的身体表现出一种“对抗或逃避”的状态,这是一种对任何动物的生存都非常重要的反应状态。

不仅仅是动物界,在植物界同样有这种现象,比如含羞草。

然而,实际上,有时候根本没有任何危险发生。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强烈的反应呢?恐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世界著名生物学家普利赛经过研究发现,恐惧是大脑中的一系列反应,从某个令人紧张的刺激开始,并以释放出可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绷紧以及其他反应的化学物质结束,这些反应也称为“对抗或逃避”反应。这种刺激可能是公开演讲、抵在你喉咙处的一把刀,或者是潜意识里不愿意看到的东西。

人的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器官,有超过一千亿个神经细胞,这些错综复杂的神经细胞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信息传递网络,运行得紧张而有序,而这个网络是我们所感、所想和所为的一切事情的起点。其中的某些信息传递导致感知和行为,另一些则产生自动反应。而恐惧反应几乎是完全自动的:我们并未有意识地启动它,甚至直到出现恐惧之后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因为大脑中的细胞会不断传递信息并触发反应,所以大脑中至少有几十个外围大脑区域与恐惧有关。但是研究发现,大脑的某些特定区域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比如,大脑中的海马状突起,主要是用来存储和检索感知记忆,处理刺激组合以建立场景。研究发现,如果海马状突起的部门有很好的延伸性,它能够产生恐惧,也能够消除恐惧。

这种恐惧感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也就是说,人们的内心弱小,多半是由于恐惧感的存在。除非我们能克服恐惧,否则我们在心理上还是弱者。

每个时代都有一种流行性传染病,而社会价值排序,便是现代被标榜为文明社会的一种流行性的传染病。

生活在当前的社会中,我们的身心常常有不能维系的危险,就像一架豪华的新型飞机,尽管配备了最先进的设备,但因载重超过机身的承重量,在突发状况下,出现意外是不足为奇的。这种超过机身的承重量的现象,就属于社会价值排序的表现形式。

简单来说,社会价值排序就是社会的固有观念,大学生一定要比民工挣得多,做官一定要有官架子,世界首富一定比普通人生活得幸福,种种价值观念,就是在遵循某种社会价值排序的规则。

在这种社会价值排序中,很多人就为自己的心理弱小打开了大门。

比如:你出身名牌大学,必然要比普通大学学历的人待遇要好,生活得更幸福,这种情况下,一旦对方有超过你的势头,你会感到紧张、不安,一种受到威胁的心理会油然而生。

心理长期处于这种情形下,就势必会制造伤害、焦虑、愤怒、自卑和羞辱,因为按照这个规律,在这个社会之内,只有位于最高端的人,在人群中才能获得绝对的心理优势。

这种社会价值排序必然会造成内心弱小的结果。

“一个假自我的人,是无可救药的,无论别人如何赞美他,因为那不是真正的自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巴德鲁博士如此说道。

在社会上,我们习惯去掩饰缺点,展现优点,将自己的优点全部展现在众人面前。这是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实现有效沟通的手段。

然而,如果这种“自我”过度地脱离了真实的自己,则会出现相反的作用。

美国社会学家布洛维说:“我们的生活太忙碌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日复一日地在赶路,以至于我们很少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样,我们就会不断被很多东西推着走,或者追逐着眼前的东西而去,而我们的灵魂早已落后在我们匆匆赶路的身影后面无影无踪。没有了自己的灵魂,我们的生活就交给了外物去控制。我们是不是也放缓脚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

一个人过度地去掩饰真实的自己,躯体上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只是社会上的东西驻扎在自己内心的“复制品”。开始之初,人们会对复制品感兴趣,但兴趣过后,就会对此嗤之以鼻,因为复制品是廉价的。

比如: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研究星座、血型、属相的命运及性格特点,并乐此不疲地对照自己的血型、星座、属相,参照具体的标准,会认为说得“很准”。其实,这些标准就是假自我,在潜意识中受到暗示。好比看到一件喜欢的衣服时,不会想到自己的体型是否适合这件衣服的尺寸大小,而是以衣服的尺寸大小来衡量自己的体型。即便是身体很胖,也会在潜意识里将自己的身材缩小尺寸,满足这件衣服。看到关于血型、属相、星座的标准后,会将这些介绍融入到自己的性格中,即便是一大段无关痛痒的话,但只有一句切中你想表达的话,你都会觉得说得“很准”。

这种“参照帽子去想象脑袋的尺寸”的心理,让许多可以成为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容易被你视而不见。

这种“假自我”需要精神强力的支持,这种现象在心理上就会形成虚空,让人的内心失去防御能力,这也是心理弱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大哲学家尼采很早就提出,他觉得人们是多么可怜地做着一道道问题下的奴隶,一道摆在那里的问题,一定要具备一个确定性,才能停止后人追逐的脚步。因此,他提出一句警语:不要被确定性吞没。

只有能够遵守这句格言的人们,才能得到生活的愉快和生活的意义,要知道人们的心理弱小,和人们千方百计寻找事情的确定性是分不开的。

因此,现代心理学家说:世界上最不幸的事,便是占人类半数的人都在寻找确定性,这种心理对整个人类心理的影响是何等之大?

比如,现在一些被认为能力不如别人的人,都在努力奋斗以证明他们其实比其他人优秀,而在这些优秀者之中,他们也同样在和他们竞争,正在确定他们才是真正的优秀者

人性的缺陷,当我们无法确定一种东西,我们就不会感觉到安全。

被确定性吞没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无法体验到自己在世界面前的力量的人。

世界上有多少悲剧,多少恐怖,都是因为别人言行的作用而发生的,这些恐怖和悲剧,就算莎士比亚也不能描写其中万分之一。

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实际上和愚昧同一意义,而且这种愚昧,是野蛮人和暴徒的愚昧:因为他们对自己与别人认识不清,由别人而无视自己,由无视自己而后悔不已。

每当我们从事一件事情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许多或反对或赞成的意见。他们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有的赞成我们的做法,有的却将我们所要做的事说得漆黑一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顾虑别人的看法和议论。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们就可能半途而废,甚至事情还没做就夭折了。

别人的种种意见,让我们充满怀疑,怀疑的不是别人的意见,而是自己,考虑别人的意见超过自己,结果疑惑丛生,使自己心神不定。

比如:你计划独立创业,项目规划都已经具备,准备付诸实践时,一个异议的声音:这个项目具体实施很困难。接下来,举几个莫须有的事例,然后再分析它的根源,最后来一句总结性的话。总而言之,他的出现证明了一个现象:你的周围出现了反对的意见。

如果你内心弱小,会辗转反侧思考他的意见,然后不得已放弃你的所有的准备。

结果,别人的一句话,就否定了你全部的努力,你无能?他能力过人?

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一条路,自己的路就要自己坚持去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有时候,人需要一点儿执著和一点儿固执。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到达自己梦中的地方。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而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自己这个舞者。

简单的玩具,不简单的价值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希尔顿在自己的作品中,这样写道:

在这个丢失信仰的社会中,每天,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你的耳膜,游行、人权、贷款、银行、利息、汽车,矿难、篮球,话题多得永远也说不完,沸沸扬扬地在美国的各个角落。可是,偶尔短暂的平静,心里就会觉得空落落的,好像有什么不对,是我有病还是社会出了问题。也许,我们感觉到不对的恰恰是--简单的玩具背后的不简单的价值。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开题:

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节假日,总能收到许多千篇一律的祝福短信,找遍了所有的信息,都看不到自己的名字。除了发送者的姓名不一样之外,其余都是一样的,这让我一度怀疑手机是不是染上了病毒,在无限制地复制自己。

对这样的信息,你会如何处理?

如果你将这些信息复制一下,然后群发,收到的祝福变成了一种负担,送出的祝福也变成了一种负担,何必呢?

这些信息发到了我的手机里,命运已经注定--或许蚍蜉的寿命比它还要长一些吧!出于礼貌,我回复简单的几个字:节日快乐!当然,我会附上他的姓名,表示看我的信息时能够看到自己的名字。

在90%的情况下,我希望这种信息不再出现。但铃声响过之后,我比以前更坚信我的希望变成失望了。

即便被复制的信息说服了,但我却固执地坚持着我本来的意见。

这是一种玩具,玩不了这种玩具,或者不想用这种玩具玩耍的人,在竞争中只能被淘汰出局,成为被淘汰者。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玩具如何玩耍,起决定作用的是制造玩具的人,而不是玩具。如果你沉迷于玩具,则会非常容易忽略玩具背后的价值。

再来说几个奇怪的现象:

我认识一位叫威廉的英国小伙子,他特别喜欢中国的京剧,不远万里,从英国赶来学习京剧。威廉来中国跟随一位京剧老师学习,除去上课的时间之外,其余的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学习经济。

威廉很努力,花了三年的时间,学得认认真真,甚至有很多次催着老师教他,把老师累得半死,可结果也就学个一点半星,咦咦哇哇半天,要么就是音不对,要么就是腔不对。上台迈脚,总也不对路数,自己着急,老师也跟着着急。

希腊有一种精美的绣花手巾,白色的布品织上蕾丝般的花纹图案,非常美丽,桌巾、床单、围裙,还有小件的手帕、头巾等,有种希腊特有的白色的美感。希腊奥运会期间,一个朋友到那里去,喜欢上了这种手工艺,努力学习这种绣花手艺。由于时间有限,她购买了一本学习这种绣花手艺的书籍,又找了一个懂希腊语的朋友帮忙翻译成中文,努力学习。

然而,两年过去了,她依旧是只掌握一点皮毛。绣出来的东西无论如何也达不到那个标准,大家都不知道是差在哪里,最后只好放弃。

当今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汽车技术都很先进,但德国和日本是汽车技术最为发达的两个大国。尤其是日本生产的汽车,质量更是一绝。日本汽车的生产程序与各国的生产程序没有任何不同,都是先生产出散件,然后再组装。美国、英国、中国,为了省钱,向日本人提出批量生产零件,自己组装。然而,这几个国家组装的日本车,却怎么也比不上日本人自己组装得精良。

很多人怀疑原因出在组装技术方面。为此,派人去学习组装技术,然而,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可学的名堂。各个部件的零件是一样的,组装机是一样的,程序也是一样的,组装顺序和动作都是一样的。然而回到国内,组装的汽车还是不如日本人的。

原因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京剧、绣花手艺、组装汽车技术,这些简单的玩具,为什么有些人能做有些人却总是揣摩不透呢?

20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名词:看不见含量。正是看不见含量的存在,影响着同一事物的不同结果。比如,威廉学习京剧,朋友学习绣花艺术,日本企业组装汽车,之所以同样的努力达不到相同的效果,就是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人文素质甚至世界观与潜意识起着决定作用。在事物的表层,这些因素却是无法洞见的。同样的表层现象,内含却有着天壤之别,其中的差距甚至是致命的。

以京剧为例,在学唱京剧的过程中,京剧人的内心世界,始终装满了京剧的传统艺术,血液里流淌着京剧的神韵。有一种潜在的京剧风韵指挥着他们。而没有潜意识中的神韵意识,充其量只能是模仿,模仿得再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当今科学的发展,让许多领域都已经无秘密可言。然而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技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正像有人说的那样:东和西,到底有多远,谁也不知道。其实这是一个内心世界的问题,心差多远,东和西就差了多远。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眼睛所能看见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许多看不见的含量,才是决定事物或某项艺术的最终因素。

内心世界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就。简单的玩具中,蕴藏着不简单的价值,当你有足够能力和智慧去支配某种行为时,尽管你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收获的却是寥寥无几。

这可能不是你的能力问题,也不是你不够努力,更多的是这种行为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如果你无法参透这种行为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这只能说明你的内心很弱小,无法强大到能够揣摩出真正的不简单的价值。

要做到掌握不简单的价值,需要认真思考玩具背后包含的价值。然而,正像希尔顿所说的那样,“这个丢失信仰的社会让我们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有什么不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社会上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让我们在这种规则中不断碰壁,不断摔倒,为了早日摆脱这种环境,我们学会了复制,学会了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完成复杂的任务。原装与复制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断碰壁、不断摔跤让人们变得急功近利,变得内心弱小,内心弱小时所采取的行动是无法理解玩具背后的价值的,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渐渐让强大的内心世界变得弱小。 PHfgi8OlL4OgdrkcsqLjXiKH1KCVIxms87el3974Afctv6Nxm+EFQJmxyDhoF31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