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卷

尚洁与太洁

中国人一向以不爱干净闻名于世界:身体不经常洗浴,衣服不经常洗涤,随地吐痰,用衣袖擦鼻涕,道路不洒水清扫,听任厕所散发难闻的气味,饮用的水也不过滤澄清,患上传染病的人也不知道隔离。这样不爱干净,小则损害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大则酿成一个地方的疾病流行。这是我辈所痛心疾首的,希望大家都能够以崇尚干净为目的来互相鼓励。

不过,崇尚干净也要有一定的尺度。沐浴洒扫,这是一个人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公共卫生的清洁,则要靠共同的约定而加以实行。如果不遵循一个正常的限度,就会矫枉过正,带来很多弊端。

南朝宋的何佟之一天洗十几遍澡,还觉得不够干净;元代倪瓒的痰盂要频繁地换水,帽子、衣服每天要擦拭几十次,住所前后的树木石头也要频频冲洗擦拭;清代洪景融洗脸,常常从早上到中午还没洗完。这些都是因太爱干净而浪费时间的人。

南齐的王思远如果看到来拜访自己的客人衣服脏乱不干净,便不靠近他,如果客人容貌庄重、衣服整洁,就与之促膝而谈,等待客人走后,他还要让两个仆人轮流擦拭客人之前坐过的地方。更甚者如庾炳之,在来做客的士大夫还没走出门时,就让人擦拭清洗客人坐过的床了。宋代的米芾不和人共用手巾和器具。这都是太爱干净而妨碍了他人的例子。

如果去各地采访风土人情,教化劝导野蛮落后的地方,挽救孤寡贫困的人民,治疗看护患病的病人,这些情况下我们都不得不走进不干净的地方,接触不干净的人。假如都因为太爱干净的缘故而裹足不前,那么文明就没办法流播散布,人道主义也会灭绝无存了。汉代苏武被囚在匈奴,居住在洞穴之中,把雪和毡布在一起吞下肚。宋代洪皓被囚在金,用马粪燃火,烘烤面团来吃。宋代赵善应在路上遇到生病的人,必定收养照顾,亲自为他们煮药。瑞士的沛斯泰洛齐收养了五十余个乞丐儿童,在一个房间里教育他们。这些人比起王思远、庾炳之之流如何呢?

爱干净的道理,一定要推己及人。前秦时,苻朗和朝廷官员大摆宴会,让很小的儿童跪着张大嘴,把唾沫吐到他们嘴里,让他们含出去,还将这些小孩称做“肉唾壶”。这种蒙昧良心的事情,简直不用说了!南朝时期宋代谢景仁住的地方极为干净整洁,他每次吐痰,都要吐到身边仆人的衣服上。吐完后,便让仆人去清洗。尽管谢景仁不像苻朗那样残忍,也仍然是放纵自己而蔑视他人。汉代郭泰每次出行住在旅馆时,都要亲自洒水扫地。第二天他走后,再来住的人看到后都说:“这必定是郭有道昨晚住宿过的地方啊。”这才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榜样。

互助与依赖

西方寓言说:“有非常不幸的甲、乙二人,甲生来眼瞎,乙身有残疾不能行走,两人相依为命:甲背着乙走路,而乙为甲指示行路的方向,如此便可以互相减轻对方痛苦的境况。”甲眼睛看不到路乙则帮他指示方向,乙不能行走甲则背着他走路,这便是互助的涵义。

何谓互助?甲方的义务,是乙方的权利,同时乙方的义务,也便是甲方的权利;互相都有所付出,互相都能从中获益。将此道理推而广之,便有了分工合作的制度,一个人所需的衣食住行等东西,乃是出自于其他很多人的生产,而这个人自己的劳动成果,也要返还给社会,供给社会大众的需要。这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形式很复杂的互助。

如果一个人不尽义务,只攫取他人义务工作产生的劳动果实来作为自己的权利,这便是依赖了。

我国旧社会依赖之风最为盛行。乞丐固然是被人们鄙夷轻视的,然而纨绔子弟、官吏亲属、闲散食客、官府冗员,以上这些无所事事又要依靠别人来生活的人,哪一类不是跟乞丐差不多的人呢?

《礼·王制》记载:“瘖聋、跛躃、断者、侏儒,各以其器食之。”春秋时晋国的胥臣说:“驼背者,让他俯身敲钟;身有残疾不能俯视的,让他拿玉磐演奏;身材矮小的,让他表演杂技;眼睛瞎的,让他演奏音乐;耳朵聋的,让他掌管烧火。”这些身有残疾的人,尚且能够以一种工作来养活自己,更何况那些身体健康强壮没有疾病的人,难道不以要依赖别人养活自己为耻辱吗?

过去的慈善家喜欢赈济布施贫困的人民。他们的本意是很美好的,但这种乐善好施的事情却容易助长他人的依赖心理。如今则变成出资金设立贫民工艺厂取代以往布施的做法。遇到饥荒的年份,用提供给人民工作的方式来代替赈济。对于监狱里的犯人,也要迫使他们从事生产劳动,至于工作的酬劳先替他们存起来,犯人还可获得利息,等他们出狱后这些钱可以作为他们谋生的资本。以上都是可以杜绝依赖之弊端的好事。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不能不依赖他人的养活,如果他能勤于学业,等到他长大之后,工作劳动所获得酬劳足以偿还以前所欠下的债务,还会有所剩余。假如人们平时勤于劳动,勇于节约,将余钱积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即使到了衰老疾病的时候,他也有能力自给自足,而不至于累及旁人。这便是自助的意思,这和互助的涵义是不相悖的。

爱情和淫欲

爱全世界的人类,这是普世的博爱,纯粹只具有伦理学上的意义。又有一种特别的爱,只在男女之间产生,这便是爱情,爱情既包含了伦理意义上的爱,也包含了生理意义上的爱。生理上的爱,常常因人不同而有专一、滥情、长久、短暂的差别。自从有了夫妻制度以来,爱情才变得坚贞牢固。这便是用伦理上的爱容纳生理上的爱,而后才有了纯洁的爱情。

纯洁的爱情,何必仅限于夫妇之间呢?既然有所爱的人,就必须为所爱的人保持自己的健康,平准自己的心态,完善自己的品格,美化自己的名誉,为自己将来的幸福作准备。凡此种种,依照今天的社会制度,唯有夫妇之间才能担当。若是在夫妇关系之外,放纵生理上的爱欲,对于所爱之人的命运却漠然不顾,这就算不上是爱情,而是淫欲了。淫欲的例子有以下这些:

一是纳妾。小妾,大多是贫苦人家的女儿,不得已被卖才成为小妾。她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人,却被等同于商品一样,这使人于心何安?一样是人,却不能有与爱她们的人同等的身份,而被视为奴隶,于心何安?一旦纳妾而导致原来的夫妇之间不断出现怀疑猜忌,破坏家庭内部的和谐;有的放纵正妻虐待小妾,有的宠爱小妾而疏远正妻,种种罪恶,都因纳妾而产生。稍微有良心的人,怎么忍心做出纳妾的行为呢?

二是嫖妓。妓女,大多是贫苦的青年女子受人诱惑或被人压迫,不得已而从事这种勾当的。社会上的人都将她们看做是没有人格的人。我辈同情怜悯她们还来不及,又怎能忍心对她们动邪念呢?有人为喜欢的妓女赎身,这固然是拯救她们的方法之一;然而把她们赎出来之后,又不帮她们慎重选择一个好伴侣,而是将她们纳为小妾,这就是好事不做到底,又让自己陷入到罪恶之中了。

三是通奸。凡是曾经犯下通奸之罪的人,无论男女,都要为社会普通大众所鄙视。尤其是女子,往往因为通奸而断送了自己终身的幸福,严重的还因此自杀,更严重的因此而被杀。我辈每每想到这些,能不为之心惊胆战,而以通奸为必须严厉禁止的事情吗?

其他不纯洁的爱情不可以发生的理由,大部分也都是如此,可以从以上的阐述中推论而出。

方正与拘泥

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为一个人如果什么事情都干的话,就是没有主张、没有标准,只是依照外部的诱导或压制而行动,这样是不足以立身处世、担当大任的。故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又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的就是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都决不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说的是视、听、言、动这些行为,无一不要遵循规则。以上讲的都是方正这一品质的内涵。

从前南朝梁代人明山宾家里曾非常贫穷,他只好卖掉所骑的牛。卖完拿到钱后,他对买主说:“这头牛曾经有漏蹄的毛病,治好很久了,但我怕它以后会复发,所以不能不告诉你下。”买主听后连忙退还牛,取回钱。唐代吴兢和刘子玄负责撰写拟定《武则天实录》,讲到了张宗昌诱使张说诬陷魏元忠的事情。后来张说做了宰相,读到这段话,心里很不高兴,知道是吴兢写的,于是当着吴兢的面假装自然地说道:“刘子玄记载魏齐公(魏元忠)的这件事情,为何不稍微用点曲笔委婉掩盖下呢?”刘兢说:“子玄已死,不能让他在地下还受到污蔑。这段话实际是我写的,草稿都还在。”张说屡次动用个人关系请求刘兢修改下这段实录,刘兢推辞说:“如果徇私情遵照您的请求进行了修改,那这还能叫做实录吗?”最终他也没有修改。以上例子,一则是宁愿失去到手的钱也不肯欺骗人家,一则是既不污蔑朋友,也不畏惧强权。这都是方正不阿的人的例子啊。

然而也有因为方正的缘故陷入拘泥的情况。南朝梁代刘进的兄长刘献每次从隔壁叫他,他都要系好衣带、衣冠整齐才出来和兄长说话。三国时吴国的顾恺之有一次病得很严重。他妻子来看他,他让身边的仆人扶起他来,戴好帽子、穿好衣服后才见妻子,又催促妻子赶紧回去。以上的行为虽然都是出于恭敬礼貌的初衷,然而以兄弟夫妇这么亲密的关系,还如此繁文缛节,也做得太过了。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这是正确的。然而《孝经》也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孔子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陷父于不义。”从以上可知,对于儿子一定要听父亲命令的这种说法,也不能过于拘泥。官吏应当谨守法令,这是正确的。然而汉代汲黯经过河南时,看到平民百姓遭遇水灾的有一万多家,便临机行事,持着使节下令发放官府仓库里的粮食来赈济贫民,回朝廷后又请皇帝治罪,因为他擅自更改了皇帝的命令。汉武帝认为汲黯的行为是好的事情,所以免去了他的罪名。宋代的程师孟提点夔部,看到当地没有备荒的粮食,于是请求设立仓库储粮;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就开仓赈济贫民,如果还不够,就私下假借朝廷的名义开放其他仓库储存的粮食,根本不等朝廷的旨意。官吏们很怕,报告说这样做不行。师孟说:“一定要等到朝廷的旨意才开仓放粮,那些饥饿的百姓要全饿死了。”于是不等旨意直接发放了粮食。这些都可以说是不拘泥于成规定见的人。

谨慎与畏葸

果敢的反义词是畏葸,鲁莽的反义词是谨慎。知道果敢与鲁莽的不同,就会明白谨慎是不同于畏葸的,这是可以举一反三说明的。现在我再用事实来证明谨慎和畏葸的差别。

孔子,乃是我国最为谨慎的人,曾说过:“谨而信。”又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孔子想要实现自己的主张,于是游历各个诸侯国。他到了匡这个地方,当地的人以为他是阳虎,派士兵把他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而孔子却仍然弹琴唱歌不停歇。孔子离开匡,又到了曹国和宋国,他和弟子们在大树下讲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左鬼右崔)想要杀孔子,锯断了孔子讲习的那棵大树。孔子又经历郑国、陈国等国家而到了蔡国。陈国、蔡国的大夫,相约派出那些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围在野外,断绝孔子的粮草,使得孔子七天吃不到熟的食物。孔子在这种情况下还照样讲课唱歌而不停止。解围之后,孔子又去了楚国和卫国,最后应鲁哀公的聘请又返回了鲁国。孔子并不因为匡国、宋国、陈国、蔡国等这些地方遇到的艰难险阻就中断他的行程。他写《春秋》,把自己的学说口授给弟子。孔子认为凡是有关讽刺、讥笑、褒扬、隐讳、抒情、贬损等的文辞,都不好出现在书本上。这是孔子谨慎的表现。然而《春秋》里面,孔子对于该表扬的事情照样表扬,对于该贬低的事情照样贬低。吴国和楚国的君主自称为王,《春秋》中却将他们贬称为子。践土会盟实际是晋侯召来周天子,《春秋》却对此隐讳为:“天子狩猎于河阳。”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在一开始撰写《春秋》时就是抱着无所畏惧的态度的。所以说:“慎而无礼则葸。”这讲的是谨慎和畏葸的差别。人们常说:“诸葛一生唯谨慎。”指的是诸葛亮乃是我国最为谨慎的人。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然而诸葛亮南征各郡,在五月时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他北伐魏国,六出祁山,担忧粮草跟不上,又分出一部分军队进行屯田来补充粮草。诸葛亮一开始就不因为谨慎而惧怕征战。唯独魏国的司马懿,一面在蜀国东部以险据守,令两军不得交战,又在卤城前面登山安营扎寨,不肯出战。这就是贾诩、魏平所说的畏惧蜀军如同害怕老虎一般。

况且,哪个地方没有危险的事情呢?进行物理化学方面的实验,有爆炸的危险;操作运动机械,有被轧伤的忧虑;坐车有可能遇到翻车;坐船有可能遇到风浪滔天;救火有可能把皮肤烧得焦烂;服侍病人要防备被传染。对于这些事情如果全都因为害怕而裹足不前的话,那一个人和木偶又有什么差别呢?关键是要懂得其中的道理规律,预先作好防范措施。孟子说:“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汉代的谚语说:“前车覆,后车戒。”这才是真正的谨慎之道,谨慎是一开始就不应该被那些胆小怕事者拿来作为借口的。

有恒与保守

假如有一个人最开始学习法语,没过多久又改学英语,没过多久又改学俄语,像这样的人他能精通哪怕一个国家的语言吗?肯定不能。假如有一个人原本打算学习木工,不久又改学铸造金属,再去改学制革的工艺,像这样的人,最终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匠吗?肯定不能。事情无论大小,器具无论是精致还是粗糙,想要达到办事情或造器物得心应手的境界,就必须经历很多次的反复练习。如果做一下停一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话,即使曾经学过的东西,也会很快忘得一干二净。例如我们幼年的时候,手啊,口啊都没有太多的能力,只有经过两三年不间断的练习,才能达到口可以说话、手可以把握东西的地步。更何况其他一些更复杂的学问和技艺呢?所以人们做事不能不持之以恒。

从前巴律西制造瓷器,花了十八年的时间作试验才取得成功。蒲丰写作《自然史》,历经五十年才写成。布申学习绘画,从十几岁开始一直学到老。假如这三个人都是做了不久就改行干别的事情去了,也就不可能成名立业了。

可喜的是,这三人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并非因为他们保守而不求上进。巴律西用了数百件陶器,多次改进新窑,在这些陶器上涂以新的涂料来作试验。多次试验之后终于将栗色的陶器变白了,可算是大功告成了;但他又反复试验了八年,才造出了更为精美的瓷器。巴律西又在这些瓷器上精心地描绘了花卉虫鸟的图案,一切完成妥当后,这样的瓷器才被世人所珍重。蒲丰的《自然史》,原稿修改了十一次而后才公之于世。布申一开始跟着他家乡的画工学习绘画,将画工的技术全部学到手后,师傅已经无法再教他了;布申仍不满足,就去了巴黎,得以目睹学习美术界的洋洋大观;可是他仍不满足,立下志愿想去罗马,因为贫穷的缘故,第一次只到达了佛罗伦萨就不得不返回了,第二次到了里昂停止,第三次才终于到达罗马,得以在罗马综观古人名作。他又学习解剖学,以古人所造雕塑为摹本进行绘画,向朋友借来绘画的著作阅读,如此这般,他绘画的技艺才大为进步。晚年时,法王召唤他,让他在巴黎的画院任职;最后两年,他又辞职再次前往罗马;等到布申老年生病之时说道:“我年龄虽然大了,但我追求精益求精的上进之心却更加奋发激昂,我一定要使自己的绘画技艺达到最高的境界。”假使让巴律西只试验成功白色的陶器就满足了,蒲丰的《自然史》写成初稿就自我满足了,布申对于从乡村画师那里或在巴黎学到的东西感到自足了,那么这些人著述或作品的价值,又怎么能达到如此名扬天下的地步?他们都可谓是有恒心而又不保守的前例。没有恒心的人,做事情东张西顾、心有旁骛,没有一定的原则。保守的人,只在一块很小的地方原地踏步,徘徊不前,而且常常照着前人已有的足印走路。有恒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向着一定的目标努力进步。以上就是这三种人的区别。

文字

人类的思想之所以能够高出其他动物,而且不断进步,是因为人类有复杂的语言,同时还有整齐划一的文字来记载语言。语言虽然足以表达标识思想,但如果没有文字记载语言,那么要记忆所说过的话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人们说话时不仅限于简单的字词;而且语言传播不远,也不能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自从有了文字帮助记忆和传达语言,一切过去的思想就都能保留下来作为将来的财富;交换知识的范围也可以达到无论多远都能实现的地步。这就是思想之所以能一天天向着更为高深的境界进步而不会停止的原因。

中国的文字笔画以象形为主,由笔画组合而成文字,其基本的构字法有会意、形声等,一个字基本只有一个音节。西洋各国的文字,以字母记录读音,将字母组合成单词,一个单词大多不止一个音节。这是中西文字大概的不同之处。

字词组合成句子,句子组合成段落,段落组合成篇章,这就是所说的文章了,也可以单称为“文”。文章有三类:一是叙述的文章,一是描写的文章,一是辩论的文章。叙述的文章,有的叙述自然现象,有的叙述古往今来的人物事件,比如自然科学的记载、历史记载等等,都属于这类。描写的文章是用来描写人类感情的,如诗、赋、词、曲等,都属于这类。辩论的文章,是用来证明真理、纠正谬误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著作,古文中的论说辩难等,都属于这类。这三类文章常常互相杂合,如历史文章常常掺杂着论断,诗歌有的也是叙述故事。我们写信有时候叙述事情,有时又表达感情,有时还辩论道理,三种类型的文章,在写信时都被随时拿来采用。今天的报纸,有论说、有新闻、有诗歌,则是三种类型的文章都兼而有之的创作。

图画

我们视觉所看到的,都是平面。依赖皮肤触觉的帮助,才能感受到立体。建筑、雕刻,是平面和立体互见的艺术类型。舍弃立体,只取平面,而在平面之中,仍还有立体感的艺术类型,则是图画。

立体感从何而来呢?答案是:起源于远近事物的大小比例,明暗的层次掩映。西方人更加用绘影写光的绘画技巧,使画中景物更加接近自然。

图画的内容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宫室、山水、宗教、历史、风俗。图画内容比起建筑、雕刻艺术来更为繁多复杂,又含有音乐及诗歌的意味,尤其能感动人心。

给图画上颜色,要用水彩,中外都是如此。西方人的油画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至今仍盛行于世。也有不上颜色的图画,如水墨画,用墨笔来渲染画中景物的浓淡。再如白描,纯用细笔勾勒事物形象外廓。这种不上颜色的图画,其打动人心之处纯粹在于用绘画的形式和笔势等技巧;上色的图画,其打动人心之处则在绘画的形式、笔势等技巧之外,还有色彩的刺激。

中国的画家,学画多从临摹旧作入手。西洋画家,学画多从描写实物入手。所以中国画重写意,除肖像画外,多以画家自身任意构思,即使是名山大川的山水画,也多是画家凭借自身记忆画出来的。西洋画重写实,凡人物必有模特范本,山水必有真实景物,即使是理想派的作品,也是先有蓝本,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增损和润色。

中国画与书法有紧密的渊源,二者中多含有文学的意境趣味,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西洋画与建筑、雕刻有密切联系,再加上科学的观察、哲学的构思,所以中国画以气韵取胜,善于绘画的人大多既工于书法又能填诗作词。西洋画以技能和意蕴取胜,善于绘画者有的兼通建筑、绘画两种艺术,而且西洋画的发展常与科学、哲学的进步相伴随。中国的绘画艺术起始于上古三代虞、夏之时,极盛于宋代,其后从事于此的人较少,但绘画名家仍是人才辈出。西洋的绘画艺术起始于古希腊时期,在14、15世纪获得发展,极盛于16世纪。近三个世纪以来,西方教授绘画的艺术学院大为齐备,画家众多,而标新立异的人才也层出不穷。

音乐

所谓音乐,乃是用一定的规律,组合很多种声音,用以达到娱乐听觉而感染情绪的目的。音乐的载体有两种:一是人声,也就是歌曲。二是乐器,自古有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即所谓的“八音”;今天常用的,是金(如锣、铙)、革(如鼓)、丝(如琴、筝)、竹(如箫、笛)这四种材质的乐器。音乐中所用的音,以一秒钟三十二颤的频率为最低,八千二百七十六颤的频率为最高。其中又划出各自不同的阶层,比如从二百五十颤到五百一十七颤的频率为一阶,五百一十七颤到一千三十四颤的频率又是一阶,这就是音阶。一个音阶之中,我国古人选取其中五个音用来作曲,后来又增加为七音和九音。西方人今天所通用的,则是七个正音,五个半音,一共十二音,即西洋音乐中的十二平均律。

音与音相连续,每个音所占的时间长短都不一样,这就是音符。以最长的全音符为基本单位,以它为准依次缩减,有二分之一音符、四分之一音符、八分之一音符、十六分之一音符、三十二分之一音符以及六十四分之一音符。同一音符,因为演奏乐器的不同,而在相同之中也会有所差异,这便是音色。

不同的音,有的可以配合得非常和谐,或者相隔八位,或者相隔五位,或者相隔三位,这称为谐音。

组合各种高低音阶,用音符时值来协调,用和弦来修饰,用适合的音色来应和,组成曲调,这就是音乐。所谓音乐,是用有节奏的音符变动作为一个系统,而又一点儿不会凝滞、断续的声音艺术。音乐在生理上,有调节呼吸节律、帮助血脉流动的功能。而在心理上,人生的共通体验,社会的大千变化,宇宙的洋洋大观,都可以从音乐中意会领悟。这便是音乐可以感人至深,而能轻易起到移风易俗作用之所在。

戏剧

在宏伟壮丽的建筑之中,有雕刻、装饰及图画,用以象征自然的景物。再加上歌舞的表演,音乐的唱和,集合各种艺术的优点,从而使得观众心领神会,油然而生身临其境之感,这不就是戏剧才有的功能吗?我国戏剧起源于古代的歌舞和俳优;到唐代开始有了专门的教育;到宋、元时期开始有了完备的剧本;到今天,戏曲之中较为高雅、声调较为沉郁的,唯有“昆曲”,却不为现代人所喜好,于是“汉调”及“秦腔”兴起取代了“昆曲”的地位。汉调也被称为皮黄,即所谓的西皮和二黄。秦腔也称为梆子。

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那时候就已经分为了悲剧、喜剧两种,各自都有著名的戏曲作品。今天的西方戏剧,则大致分为歌舞剧和话剧两种。歌舞剧又分为三种:一为正式歌舞剧(Opera),全部都用歌曲,而题材性质常常倾向于悲剧方面;二为杂体歌舞剧(Opera-Comique),除了用歌曲,还兼有对白,其内容多在悲剧中又掺杂有喜剧的性质。三是小品歌舞剧(Operette),内容题材全部为喜剧性质,也是歌曲和对白兼具,情节结构较为轻佻。话剧又分为两种:一为悲剧,一为喜剧,都是没有歌舞,不用音乐唱和,全靠剧中角色表演时的言语行动,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习惯一样。今天我国所谓的新剧,就是仿照西方的话剧而创作的。西方人将戏剧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方式,所以戏剧中设置周全。剧中的歌曲唱词以及对白,都是著名的文学家所编写的;有的学校甚至用戏剧剧本作为语文课的教科书。戏剧的乐谱则是著名的音乐家所谱写的。戏剧的演员,都按照其本身特性所适合扮演的不同角色,而在专门的学校研究排练,这样才能深刻揣摩体会剧本的内涵真意,用适当的神情将之表演传达出来,够感人至深,而能起到教育社会大众的功效。由戏剧的方式演化出来的艺术形式,还有一种影戏:只有图像而没有声音,其感化力虽然没有戏剧那么巨大,然而名家所编创的电影,也能以剧中人物的种种动作,描绘传达某种内涵意境;而且对于自然的美景,科学的成果,影戏尤其可以刻画其中层累曲折的过程状态,可以弥补图画书本所不能表达的内容。这也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有力的形式。

诗歌

人都有感情,如喜、怒、哀、乐、爱、惧、怨恨、急迫等,凡一切心理上的状态,都是感情;感情产生于内心,则用声音表达出来,于是有哎、呀、啊、嗨、吁、嗟、呜呼、咄咄、呵呵等词,称为感叹词。

尽管如此,感情的产生是由于人的内心和外界事物发生了联系。其中有的外部事物成为感情发生的原因,有的外部事物成为感情所希望的结果。感情的程度,有时由弱变强,有时由强变弱,有时又由这一种情绪而突变为另一种情绪,有时还汇合很多种不同的情绪而熔于一炉。因此有很多感情绝不是简单的感叹词所能描写表达的,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复杂多变的语言来形容这些感情。于是诗歌就产生了。

所谓声调,就是韵和平声、仄声。“平声”是指语言中位于长短缓急之间的声调。最长最缓的声调被称为“去声”,较短较缓的声调称为“上声”,最短最缓的声调称为“入声”,这三种声调合称为“仄声”。

所谓语言,就是词句的组合。我国古代的诗歌,最早每一句多为四言;其后每一句多为五言、七言,而以八句组成一首的,称为律诗;十二句以上的,则称为排律。四句的五言诗或七言诗,称为绝句(绝句偶尔也有每句六言的)。古体诗则句数没有一定的标准。诗歌的字句有确定的规格,唱诗的人为了应和乐曲的节奏,有时不得不将一个字的音调延长为对应几个音,有时又不得不将几个字压缩为一个音,于是又产生了专门依照歌曲韵律的长短变化而写作的诗歌,古代称之为乐府,后世则称之为词。词里面节奏复杂而语句通俗的称为曲:词中所用的字,不但要分辨平声、仄声,还要分别清音、浊音,这样词才能和演唱时的曲调相和谐。

古人将诗按性质分为三种:风、雅、颂。风,完全用于表达感情;雅,表达感情之外还兼有叙事功能;颂,用来赞美歌颂功德的。后世的诗歌也不外乎这三种类型。和诗歌体裁类型相似的还有赋和骈文。这两种文体对声调的要求都不如诗歌那样严谨。赋要用韵,而骈文则不必用韵。

历史

历史,是记载已经过去的社会现象,用以给后来人垂戒启示的学科。我们读历史,从中获得古人的知识,以古人的知识为基本的依据,加以进一步的研究,这便是人类知识能够不断进步的原因所在。我们读历史,从中了解古人的行为,分辨其中的是非对错,探求其中的成败得失,学习其中对的和成功的事情,以其中错的和失败的事情为戒,这便是人类道德和事业能够不断进步的原因所在。以上都是历史的有益之处。

我国的历史书籍,过去分为三种体裁:一为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为君主写作《本纪》,为其他重要人物写作《列传》,又作有《表》用以记录皇室贵族世系和国家大事,作有《志》以记载典章制度:如《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都是这一体裁。二是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顺序记录事件,方便读者考察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如《春秋左氏传》及《资治通鉴》等书都是这种体裁。三是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记录一件事情,从头至尾极为完整,便于考察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如《尚书》及《通鉴纪事本末》等书都是这种体裁。这三种体裁的历史书籍都是以政治为主,其他各方面的事情都是附属于政治事件之中的。

现代新体裁的历史著作不再偏重政治,而是注意考察人类文明进化的轨迹。凡是风俗的变迁,实业的发展,学术的盛衰,全都分门别类梳理考察其发展源流,而又综合论述历史发展的统一体系。这就是文明史。

又有有关某一学科的专门性历史记载,如哲学史、文学史、科学史、美术史之类。这些都是文明史的一部分,我国纪传体旧史中的《儒林外史》《文苑》等传,以及其他如《宋元学案》《畴人传》《画人传》等书,都属于这一类的史籍。

地理

地理,是用来考察地球的位置区划,及其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的学科,可以分为三个门类:

一是数学地理:如地球和太阳以及其他行星的关系,地球的自转、公转的规则等,都属于数学地理的范畴。上面说的三个方面也是地球会有日夜之分、春夏秋冬之别的地理原因。

二是天然地理:如土壤的性质,山脉、河流的走势,动物、植物、矿物等各种物产的分布,气候的变化情况,雨量、风向的比例等,都属于天然地理的范畴。我们的外貌、性情、习尚以及职业,往往会因为居住地的不同而互相有所差别,这都是因为天然地理的因素所造成的。

三是人文地理:又可以分为两种:其一,关于政治,如地球分为若干个国家,其中有法国等。一个国家之中,又划分为若干个省,如法国有八十六个省。还有不编为省的地区称为属地,法国有越南及美洲、非洲、澳洲等各洲的属地。其二,关于生计,如物产的丰富贫瘠,铁道、运河的交通,农、林、渔、牧的区域,工商业的大都会等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这两种,都是地理和人们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地方,所以称之为人文地理。

凡是记载这样的各种地理门类现状的著作,称为地理志,也叫做地志。综合记载全地球的地理状况的,称之为世界地志。仅限于一个国家地理状况的,称为某国地志,如《法国地志》等,都是这类书籍。地理书籍如果没有地图,就很难阐述清楚,所以地志著作必定都有地图,而地图则不必都附载于地志书中,也有单独出版发行的地图册。 xtO1rD7F+2aZIvatTkbP+xpZrXwaaw7QWkD56bC1WBnXaVMuQ0Wu24RCCnGxOw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