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间神话与传说
有人可能会设想,这些信仰崇拜历史悠久,宗教节日又富于诗情画意,那么中国古代的神话创作一定不胜枚举,美不胜收。然而,如果我们去除那些陈词滥调和穿凿附会的虚构之后,中国的神话和神话人物几乎贫乏到了极点,与地中海和印度的丰富神话系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神话贫乏的原因难道是中国的语言吗?因为在这种语言中,对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没有分别的词法,不利于短语的修辞连缀,而这正是神话创造的首要条件之一。而且,在古汉语中,动词完全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什么语法规则会预先设定把自己看做个人化的主动的动作施加者。为什么词汇应该有人格化区分呢?实际上,最早的宗教与混乱的情感、复杂的图像很难加以区分。任何神圣的力量都不是以人格化形式出现的,不论是圣地,还是祖先都不是被赋予人性化象征的不同实体。一旦人们意识到人格化的力量,就会很容易用描述自己的语言来指代圣--许多神话即使不是由于修辞连缀的应用,也至少是因为人格化词语的使用才得以存在。中国的大部分神话都附着于各个地域的宗教崇拜之上,而当封建社会土崩瓦解的时候,地域性崇拜也随之消亡。由于一系列事物的快速消亡,当神话失去了崇拜系统这一支撑体系的时候,神话也就从社会记忆中逐渐消失了,随之消失的还有大量描述过去事物的传说。同样的命运也可能会落在那些乡村的民间传说上,因为文人学士蔑视传说,不屑于收集整理它们。只有那些直接记载传统古老节日情感的神话,能够作为节日的记忆从远古一直保留下来。这些神话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因是其所表达的情感回应了永恒的理想,并在农历中作为传统节日的一部分幸存下来。
例如织女的神话故事就是这种情况。那是一个关于星宿的神话,其神话背景里的天帝和王母已经成为了农民心中的神灵,它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关于乡村星宿崇拜的唯一证据。农历的发明及精心完善就是因为人们深信所有人类行为都是大自然的一种回响,如果不把星宿人格化,围绕农历的信仰系统就无法形成:我们看到彩虹,就已经联想到大自然的华丽婚礼。织女的传说就在类似这样的场景中诞生了。长久以来,作为年轻农妇的象征,织女是一颗孤独的星星,她一年到头辛勤劳动;离她不远但同样孤独的另一颗星星是牛郎星,他在天宫耕作田地--不论何地,男女性别分工各司其职都是必要的。隔在他们之间的是令人生畏的银河。每年一次,他们停下手里的工作,重聚在一起:就在此刻,天宫中的织女渡过银河与牛郎相会,庆祝他们的结婚周年纪念日。这时人间的鸟儿也来参加结婚周年庆典,喜鹊在婚庆中陪伴其左右。如果此时它们头上的羽毛秃了,那是因为它们聚集在深水里,用身体为织女搭桥。由于织女对婚姻的忠诚,她成为了女红和婚姻的庇护神:在七夕的这天晚上,也就是天宫里结婚纪念的日子,中国妇女为了求子会做个小纸人,让它轻飘河面上;为了求得娴熟的女红技艺(“乞巧”),她们借着织女的星光穿针引线。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在整个中国历史之中的织女形象,那么她的面前会摆放着水果和鲜花的供品,她那庄严的画像被描绘在墓室的墙壁上,她在困苦中仍然坚持孝道,这都是因为历法给了她这样的一个地位,也是因为即使在一个妇女总是大门不出的时代和地点,在贵族住所的围墙里,仍然有一个花园,里面池塘溪水、山石树木,让人联想起圣地的宗教仪式场所。在花园里,有关古老节日的记忆可以通过一些季节仪式得以保存。织女的传说至今犹如当初那般纯洁无邪,在日本全境也仍然广为流传,新的元素也不断地加入其中,其诗情画意的浪漫真情跨越了几个世纪,使我们几乎亲眼见到那古老的宗教习俗。这个传说命中注定不能得到古代神学家的喜爱,他们不愿谈起它,既不知道也不希望为这个传说作一个宗教正统的解释。但也因此,织女传说也不受宗教迂腐的苑囿,在男性心中保持着永恒的魅力。
织女传说的核心情感历久弥新,表达了女性纯洁、勤奋和多子多福的家庭理想。关于龙的神话尽管混杂了别的内容,并且用途复杂,但也流传了下来,还有与之相关的龙舟节也仍然流行。雨水是农耕民族最大、最贴近的需要。在众多古老的节日中,跨越溪流的目的之一就是祈求雨水,这种跨越溪流的活动也是男孩和女孩的歌曲对唱。当女性没有参加公共节日的权力时,仍然要有两组人在神圣的溪流边对唱祈雨:其中一组合唱队不得不选择由刚离开母亲家庭的年轻人来担任,他们仍然在女性的养育之中。从那时候起,人们认为合唱时有节奏的舞动是在模仿龙的动作,以求龙离开冬季的蛰伏之地,飞到天庭,普降甘霖;通过模仿神龙的习惯动作,人们祈求也是敦促神龙遵从他们的风俗。但是人们也认为雨是由一阴一阳两条异性的龙打斗和交配而产生的,人世间的季节婚礼和水中竞赛就是与神灵世界的交流互换。这些竞赛以不同的方式开展,有时候是赛龙舟的形式,在日历中也有特定的日子留给了此类竞赛。在赛龙舟的习俗中,所保留下来了龙神的神话仍然是中国人信仰的一部分。
这两个广泛流传的神话主题均是源于圣地节日庆典的某一方面。从那些众多热闹的节日庆典、采摘鲜花、攀登高山、趟过溪流、爬上岩石、围拜神树等活动中,将会涌现出多少神话传说啊?有时候这些神话被用做教条论断的素材,也就退化成学究气十足的东西:像阴阳、彩虹和黄泉就是如此。有时候封建宗教的神学家们收集了一些神话元素(我们以后将看到家谱的传说和不可思议的遇神而受孕的故事是如何产生的),将其吸收并融入正统的官方教条之中,很快就使这些神话的魅力和感召力消失殆尽,它们迟早也会像那些教条一样被人遗忘。还有些传说,其主题大多与动物相关,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生自灭;而这些关于动物的神话却构成了中国民间传说产生的基础,于是新兴宗教就常常具有民族宗教和民间宗教的外表。今天我们如何才能在混杂的元素中梳理出原有产生和发展的线索?在诸如三足鸟、玉兔、青蛙、月下老人、月宫桂树、凤凰、麒麟、龙、极乐世界、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洪水、支着天的神龟、扶桑树、仙鹤、灵狐、老虎和刺猬等所有这些神话传说中,大众的想象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道教的发明、佛教徒和其他宗教参与其中,又对传说起到了什么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