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苏格拉底在战场上体现出来的勇敢,没有在和平时期丢掉,他的勇敢同样体现于在立法机关当议员期间。他的勇气,让他不仅不畏惧死亡,而且敢于同公共的荒谬舆论进行抗争。他敢于公然藐视某个暴君,更敢于公开蔑视广大的暴民。阿格纽战斗结束后,雅典人的英雄、指挥战斗的海军司令却被审判,原因是他没能打捞那些死难者的遗体。所有人对此非常愤怒,只有苏格拉底一人站在良知和公义的一边,为这位将军辩护。这下惹恼了暴民们,苏格拉底在立法机关的职务被解除了,而那位将军最终还是被判处死刑。

随后,苏格拉底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为了向人们宣扬他的思想--人类应当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理论,他时常出现在市场上、手工作坊里、学校里。为了给人们一个当头棒喝,有段时间,他以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的面貌不断发问,试图把人们从对自然的形而上学的玄想中解救出来,因为这种思考导致人们陷入了无法解脱的怀疑与混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当时人们最热衷的问题之一,当然今天依旧还可以碰到这种问题。但是苏格拉底试图改变人们的视线,引导人们把注意力转向内心世界。当人们都在祈求神明给自己赐福的时候,他则坚信今生和来世获得幸福在于个人的道德品行。

苏格拉底四处讲学,吸引了一大批人,这些人中有年轻学生,也有渴望获得智慧的人。苏格拉底讲学的目的是为了宣扬智慧,而不是为了金钱或其他利益。他有一个弟子叫亚里斯提卜,出于感激和尊敬要将一大笔钱给他,苏格拉底拒不接受。他宣称自己希望获得的奖励不是金钱,而是希望看到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收益,并免于遭到来自他人的迫害。

与人进行口头辩论是苏格拉底学习和教导的主要方式。他说:“书本没法教育人们,因为它既不能提出问题,也不能解答问题。书本上能提供的,只是我们早已明了的东西。”他努力把事物分解成最小的单元,逐一进行分析,还原其原始真相,以此为基础来寻找真理的明确标准。他把美德当做一门学问来讲授,因为美德具有统一性和系统性。他对这种观点持赞成态度:哲学的唯一价值,在于能教会我们关于道义的责任和宗教的希望。他对各种非正义和愚蠢的观念痛恨不已,对它们从不手下留情,经常把它们批驳得体无完肤。在政治学上,他赞成精英政治,认为只有少数智者适合领导人民,而民选政府低劣的处事能力为他所蔑视。

正直而智慧的苏格拉底被控告了,那年他72岁。有人罗列了他以下的罪状:传播邪恶的知识并毒害年轻人的心灵;亵渎宗教,引进新神学而不接受国家规定的神学。因为这些罪名,苏格拉底被审讯,并被判处死刑,关进了死囚监狱。在监狱中,苏格拉底泰然自若,照样与他的朋友们谈论他喜爱的话题,一谈就是30天之久。他曾有机会从狱中逃跑,这是克里图为他安排的,但是他拒绝了,也因此断送了自己继续活下去的希望。在狱中,他谈到了死亡和灵魂,以及其他的话题,如勇气、美德、自我克制、绝对的美好--如自己的孩子们和妻子。

临死之前,他宽慰那些悲伤流泪的朋友,责备他们不该抱怨法庭的不公判决。他说,面对他这么一个临死之人,他们不应该抱怨。他已经活了很多年,即使再怎么留恋尘世,死亡也必将遵循自然的进程而到来。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因为拥有了信仰,所以能把死亡当成一种新生的仪式,他能热情地拥抱死亡。监狱看守把毒酒放到了苏格拉底面前,这是他的最后时刻了。他没有丝毫的做作,像平时喝酒一样安然地举起毒酒杯,一饮而尽。毒酒夺去了这位72岁的智者的生命。“我们朋友的最终结局就是这样,”菲尔德说,“也许可以这么讲,他是我所有认识的人当中,足可称为最有智慧、最公正和最好的人。”

“他的这些美德以及他的命运,成为后代人极为珍贵的回忆,”列维先生说,“但他的表率作用没能让后人获益多少,他的宽容的精神也未能被后人继承。现在,学校的孩子们和雄辩家们谈论的道德主题之一就是‘苏格拉底’,但我更希望这个名字体现出它无与伦比的道德影响力!”

苏格拉底没有为我们留下一本书、一篇文章,然而通过他的杰出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录,我们可以依稀领略他的言行与风度。感谢他们的记录,可以让苏格拉底的行为、讲课、失误和死亡等经历成为人类的不朽遗产。柏拉图亲炙苏格拉底的教导共10年,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就在其《对话录》中将老师的观点一一阐发。但《对话录》中观点很多,哪些属于苏格拉底,哪些是柏拉图自己的,已经很难辨识。苏格拉底死时,柏拉图已届不惑之年,他远走西西里去讲学,因此结识了狄奥尼西奥斯一世。这位叙拉古的专制暴君不能容忍柏拉图大胆表述自己的自由政治观念,下令要处死柏拉图,幸亏暴君的弟弟狄奥出面求情,柏拉图才死罪得免,但却被暴君下令卖身为奴。随后,一位朋友出钱买下柏拉图,并将之释放,柏拉图这才重获自由。

回到雅典后,柏拉图开始像他的老师一样,不求回报地开始他伟大的教育事业。这段历史没有必要详述,我们只需要知道,柏拉图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于教导人们认识真理、道德和职责。他把美德划分为四个基本的部分:(1)审慎与智慧;(2)勇气、坚贞和刚毅;(3)克制、斟酌和自制;(4)正义和正直。对美德的这种划分,就构成了他道德哲学的基础。他说:“让所有的公民,不管是哪个阶层,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意者,不管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让他们都忠诚于自己的职责,然后心满意足地休息吧。”这些话语,提供了多少教益足供未来时代的人们学习啊!

柏拉图的后半生,就在他的学园里平静度过。被后人奉为经典的《对话录》,是柏拉图对自己的生活、对所有生不逢时者的一种安慰。因为这些,后人尊称他为“圣人柏拉图”。他把追求真理当做人类最伟大的目标,并身体力行。在对待神明的态度上,柏拉图类似于苏格拉底,认为神明是仁慈、正义和智慧的,并将这些与人类事务联系起来。卡莱尔式的诗不为柏拉图所爱,他曾经唯一赞赏过的诗属于一种哲学,讲述的是关于道德的内容。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柏拉图生活的时代,在耶稣降世前400年。柏拉图被后人称赞为“预言了基督教时代的天才预言家”,这个赞誉出自柯勒律治;而孔德·梅斯特尔说过:“未求教于柏拉图之前,任何一个大问题都不要轻易扔掉。”

《新约全书》给人类提供了一种美好的生活理想,然而若是有些人要在生活中努力践行这种理想,那会是非常辛苦的。相较于压在我们身上的某些事情,我们觉得还有很多更好的事情值得做。职责随时随地都在你的肩膀之上,不管你存在梦想或是懒惰,都必须要去履行。有一句箴言包含着丰富的关于健康和幸福的哲理:“不管你适合做什么,都要竭尽全力地去做它。”一个人不管命运如何,只要努力履行了自己的职责,那他就是在向上的道路上前行。

曾经有一个陷入了极度绝望中的人,仰天痛呼:“仁慈善良有屁用啊!你不可能是善良的,即使你是善良的,也丝毫不能给你带来半点好处。”说这话时,他已经丧失了希望、正直和信仰。其实,细小的善良之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随时都可以碰到、都可以做到,我们完全有义务和责任去完成它。善良、信仰和正直是我们最可贵的能力,我们没有权力把这些能力报废,没有权力去毁掉自己。

对伟大的事物,我们知道要讲究信义,同样的信义我们也应给予渺小的事物。造物主赋予了我们各种天赋,我们有必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我们不怕在履行职责的道路上孤单行走,因为我们是遵照良知发出的指令行事。我们可以具备诚实、正直、勤奋的品格,这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负责。我们应当讲究信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有一个买主要买一个奴隶,他们之间有一个对话,奴隶的话震惊了所有的人。买主问奴隶:“如果我买了你,你会对我保持忠诚吗?”奴隶回答道:“无论你是否买我,我都是忠诚的。”

在格拉斯哥的巴洛尼教堂,马克利奥德博士曾给工人们做过一次布道,在布道中,他给品格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标准,这是一个以建立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的品格为目标的标准。他说:“阿尔伯特国王留给世人的财富中,‘品格’是最有价值的。他明白许多穷人的心理,他们觉得自己不可能拥有品格。他驳斥了这种看法,他告诉人们,一个人只要有能力,不管他是男是女,是富有是贫困,上帝垂怜,地球上最崇高的东西--品格就绝不会与他们无关。他们的后代会成长起来,然后他们会感谢上帝,因为上帝让他们的父母是虔诚之人。”

品格的塑造,有赖于忠实履行细小的职责,包括自我牺牲、自我克制、善良的爱等职责。家庭是品格的主要支柱,家庭气氛会深深影响每一个人的行为,或者是好的影响,或者是坏的影响。“于小事讲信义者,可托以大信义之事;于小事不讲信义者,不可以托以大信义之事。”播下仁爱的种子,收获仁爱的果实,同样,播种正直和信用,收获更多的正直和信用。一些细微的仁爱之行动,远比一些含混不清的词汇,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然而短暂的生命可以锤炼出高贵的品格,永世流芳。

美好的事物不会消失,它们永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任何事物都会消亡,包括生命,所谓死亡,不过是用另一种存在形式替换了现在的存在形式。每一种美好的品行和典范都不会消逝,它们被人类世世代代传承不休。当那些承载美好事物的具体的东西消亡后,其实,美好的行为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根、发起了芽,未来无数人的品行和意志,将被它影响和塑造。高贵工作的标准不能由时间来衡量,我们现在的欢乐,将被未来无数代人共同分享。一个村子,一个城市,甚至整个民族的德行,可能会因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德行而得到提高。歌德说:“眼前的每时每刻,都是一尊威力巨大的神。”美好的品行让人们幸福,让人们的思想圣洁化,一旦这种思想付诸实践,无数代人将会受其影响。那播种在地里的细小种子里,生长出了最美好的果实;良知的内在指导,加上由职责给予的规训,造就了人类最美好的品格。

严厉的立法者!可你有着

慈祥的神情和宽厚仁爱

我们不知道,世上的什么

有你脸上的微笑那样美;

花坛上的花在你面前笑,

馨香在你的落脚处飘摇;

你呀,使星星不越出轨道;

最古老的天空也因你而显得新鲜奇妙。

培养坚强的精神意志

一切尽托于上帝,

在生活的道路上尽忠职守;

坚定地遵循主的教诲,

你必获得荣耀。

--路德

去行那高尚之事,

不要只做些白日梦,耽于幻想,

这样,不论生抑或死,

人生之歌都庄重堂皇。

--查尔斯·金斯利

啊,人世间的劳作者,

蛮荒的地球,

在你们有力的臂膀下屈服,

就如一切恶行,

必都屈从于魔鬼的符咒;

年轻的水手、士兵,以及学生,

你们辛勤耕耘接受磨难的锤炼,

获得生活的技艺。

不要嫌弃技艺的粗鄙,

它蕴涵无穷生机、赫赫伟力,

必开出甜美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生活的颂歌》

如果一个人真正意识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那么毫无疑问,他会立即采取行动。我们唯一有能力支配的东西,就是我们的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就有什么样的习惯,也就会成就什么样的性格。

当然,履行职责的过程绝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我们做出很大的努力,克服过程中的重重困难、道道阻力。也有的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却迟迟不能展开有力的行动。这些在责任面前犹豫不决、再三徘徊的人,臆想着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自己吓退了自己。这类人普遍善于思考,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却总是沉溺于幻想、不见乎行动。一个辛勤的劳动者告诉你:“不需要什么幻想,也不需要什么理解,你只要去做就行了。”

履行自己职责的时候,控制个人喜好固然重要,但有时避免沽名钓誉却显得更为艰难。如果一个人在行动前总是要顾虑别人怎么看待,那迎接他的肯定是失败,注定一事无成。可是如果换一个想法,问问自己:“我是在完成我的职责吗?”那么,他就能在自己的意志外面穿上一层坚固的甲胄,时刻准备迎战别人的误解、舆论的围攻,即使千万人非之,也一样往前。克莱特勒教导我们:“对善举,我们要坚定信心;对恶行,我们要坚决抵制。失败的人,比始终不敢行动的人要好得多。”

家庭是责任道德最主要的一课堂。一个小孩呱呱降世,这时,他是不能自立的,在健康、营养、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都要依赖别人。经过父母的引导,孩子像吸收营养一样吸收各种思想,服从、自制、友善、忠实和快乐这些素质就开始生长了。一个孩子的意志,好的方面肯定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和引导,坏的方面同样如此。

意愿的习惯性方向就是目标。我们知道,幼年时期如果能形成正确的目标,就会终生受益。诺瓦利斯说过:“所谓性格,就是意志的定型状态。”而意志一旦成型就很稳定,甚至会终生不变。一个真正有着自己意志的人,如果把行善作为自己坚持的目标,那么,世俗的名利对他而言就是可有可无的。在行善的过程中,他就能得到良心的满足,他就会获得“非凡的成就”,他会得到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报酬。

如果省略目标的方向不谈意志,它就只是一种持久力,一种坚定不移、不屈不挠和强大耐力而已。可是,如果一个人拥有坚强的意志,而在品格方面却缺乏正确的引导,那么,意志越强,他所带来的灾难也就越大。那时候,他就会专制残暴如恶魔,他就会滥用自己的力量,丝毫不懂得约束和节制。他将煽惑他所统辖的无数臣民的激情,引发他们对战争的狂热,并以征服、破坏和施行暴政来满足自己的意志。这种不受约束的意志,已经产生了一个亚历山大,还产生了一个拿破仑。亚历山大甚至痛哭流涕,因为再没有哪个王国可以让他征服;而波拿巴在征服了欧洲之后还不满足,又把战火蔓延到了俄罗斯的雪地。他说:“战争造就了我,我的生命也只有战争才能维持。”而当这个毫无道德原则的人完成了他破坏的工作之后,便被欧洲人扔到了孤独的小岛上。

对有的人来说,拥有坚强的意志是一种灾难,但是,如果坚强的意志能与行善的愿望相结合,那无疑是他自己也是人类的福音。这样的人可以激发别人的内心的良知和善良,可以影响别人的行动。他能让别人轻而易举地接受自己的观点,懂得履行职责的重要性,他率领人们保护好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他引导舆论扬善弃恶。他总是能在自己的每个行动中留下烙印,因为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总是有着使不完的精力,他对自己选择的道路是那么坚定。他所在的小圈子,他所生活的社会,甚至他所属于的那个民族,都将因为他的出现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氛围。在胆小害羞的人看来,他代表着快乐;在游手好闲的人看来,他代表着社会对自己的指责。面对前者,他给予他们希望让他们坚强地站立起来;面对后者,他以自己作为表率,敦促他们改邪归正。丁尼生有诗句表现了坚强的意志的伟大:

哦,附着了生命力的意志坚定不移,

当一切似乎都被摧垮,

我们再次站起,因为有意志的磐石为根底,

良知渗透于我们的行动,使动机纯正。

我们可以从尘埃中提升,

因为有一个声音在教诲,

因为有一只手在操纵,

我们虔信上帝,

他与我们的事业同在。

自制源于信仰,

只有接近那我们所共爱的

支配行动的心灵,

忠诚才得以证明。

社会是复杂的,除了两种人--有坚强的意志,但是却有着或良好或歹毒的意愿之外,还有更多的人,他们意志薄弱甚至根本没有自己的意志。他们毫无个性,既缺乏崇尚邪恶的强力意志,也缺少追求美德的坚定信念。他们只是各种观点和意念的俘虏,在各种意念之间摇来摆去,而没有自己恒久的坚持。他们似乎永远在原地不动,不前进也不后退,只凭着风吹来的方向而摇晃:风从此方向吹来,他们左右摇摆;风从彼方向吹来,他们依旧左右摇摆。任何一种精神都可以俘获他们,任何一种意志都可以以他们为傀儡。他们既不会珍视更谈不上对什么有所坚持,从来不知“认真”二字的含义。这种人在每个社会中,都是绝对的大多数--他们意志薄弱、缺乏思考、逆来顺受、消极被动,他们是无关紧要的人。

因此,改善和磨炼自己的意志,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缺乏坚强的意志,就无独立自主的可能,就做不到持之以恒,就是一个扁平的、没有鲜明个性的人。缺乏坚强的意志,我们就无法获取真理所应有的力量,我们就无法辨认道德的正确方向,就不可能让自己从无价值的傀儡手中解脱出来,而只能作为别人手里的玩物。要注意,果敢的品格不是智力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的,哲学家只擅长讨论,而果断的人更重视行动。培根说:“对某件事不能做出决定,这本身便是一种决定。”--就是“什么也不做”的决定。

“青少年时期是锻炼意志的最恰当的时机”,洛克曾说,“在一定的时期之内,我们能够扩展自己的心胸,吸收并储备大量的知识,让理性驾驭住激情的野马,在内心形成正确的原则,这些对未来生活至关重要的各种素质的塑造,就在这样一个特定时期内完成。这个时期,只限于青少年时代那短短的几年之中。如果我们在这期间疏忽大意,那将是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甚至是一种犯罪。而如果我们能够把握这个时期,事物将按照它的规律发展,我们的感情受到控制,我们的意志成为我们战胜一切苦难的最强大武器。反之,当有一天欲望开始膨胀,我们将无法控制自己。”

在一次和洛克的谈话中,沙夫茨伯里一世伯爵阐明了他关于人的品格与行动的观点。他认为,智慧不在人的头脑之中而是在人的心灵深处。人有的时候之所以会采取愚蠢的行动,会把生活搞得乱七八糟,不是由于他缺乏判别是非好坏的能力,而是在于他的意志让他太过刚愎自用。他们太过于理性,面对任何事情都要思考再三、再三思考,他们要考虑每一种可能性,考虑到每一个细节,但是这样一来他们就做不出任何决定,采取不了任何行动。如此,知识就成了阻碍行动的绊脚石。当拥有了一种精神和理解的力量之后,意志才会采取行动。因为引导行动的是精神,使人生活充实的也是精神。

实际上,学习识文断字之类的知识并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么重要,学习与善行及幸福没有丝毫关联。而且恰恰相反,知识有时还会破坏人性,使人自矜自满、自高自大。文学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作家有可能产生一些伟大的思想,以此影响各个时代的人,但是,他们当中却很少人能采取行动从而成为道德的楷模。

在地质时代,无数大山同时出现在地球表面,但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在人类社会,没有力量能使整个族群一同得到升华。人类精神道德的进步,只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人的进步,而个体的进步,是群体升华得以实现的可靠保证。教师和牧师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给人群灌输一些思想,从而影响人们,但是否有效、能否让人们采取行动,却还要看每个个体的精神力量。每个想要拯救自己的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别人的帮助只能是辅助的,决定性的力量还在于自己。巴特勒博士指出:“通过外部行动可以形成肉体的习惯,而精神的习惯,是通过一次次把内在的意志付诸实践形成的。通过把意志运用到实践,就形成了服从、诚实、公正和仁慈等美好品格。”

关于巴特勒,斯蒂温芬先生在其新著中指出:“仅就道德方面而言,他的观点是让人感动的;而且就这方面而言,他的伟大也是无可置疑的。他在自己的著作《推理》和《训诫》中,很明显把布道的中心点放在了‘良心’上,对这个概念奉若神明。他用‘职责’解说所有的行动。他是乐观的,哪怕有成千上万的疑虑和烦恼,他都始终坚信通过道德,一切秘密终将揭晓,任何问题都能解决。”

学校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人的行为不会受到纯粹的智力开发的任何影响,一个人的不良嗜好也不可能通过死记硬背一些信条去解决。才智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要发挥作用,必须借助于隐藏在它后面的力量--包括情感、自制、自律、想象、热情和其他各种能增加品格力量的因素。这些原则的形成不是在学校,而是在家庭中就已经完成了的。一个令人感到压抑、不能给人教益又没有道德原则的家庭,还不如没有。而学校的作用,则在于培养人的服从和纪律习惯。只有家庭,才是培育美德的温床。相对于学校和团体的活动,家庭中的日常事务更接近我们的生活,对我们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调查显示,一个人形成性格和建立信心的最主要时期,是在家庭里受教育的那段时间。

老年人的职责是进行充分的家务培训,而青少年的本分,则是遵循父母的教导并培养自身的才干。教育是一份崇高而具有权威性的事业。基佐认为,世界上最伟大、最让人崇敬的学校是基督教。自我牺牲、崇高的品德和可贵的思想,只有在宗教教义中才能得到。宗教激发并渗透于人的良心,使得生活充满了光辉和希望,让我们不至于在怨天尤人中虚掷年华。

“获得自由是培训的根本目的,”一位伟大的作家说过,“你越早让一个儿童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你就能越早地让他变得成熟。”杜潘洛普殿下曾经说过:“我尊重年幼的儿童的自由,尤甚于尊重成人的自由,因为成人有自我调节能力和防卫能力,小孩却是全不设防的。只要想到我们的任何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可能对小孩造成很大的影响,我就会分外的小心翼翼,避免把我的意志的烙印留在他们身上。”

家庭里有一个原则不容模糊,否则立刻就会招致麻烦,那就是父辈的权威和家庭的独立自主不能遭受丝毫损害。这一原则受损,就超出了基督徒情感的底线,他们会奋起抗争,直到恢复这些权威。然而,并非只有经过斗争才能取得自由,服从、自制和自我管理等,都能达到自由的理想状态。这些品德无法靠教育灌输,榜样的示范作用远胜于语言的说教。所谓言传不如身教,而相应的身教也更为困难一些。因为好的习惯是逐渐形成的,所以最良好的影响往往是慢慢产生的,这是人性发展的过程所决定的。

道德的本质要求是产生正确的行动。仅仅有良好的意愿是不够的,因为它无法保证总能带来善行。最重要的是有坚定不移的行动,坚持不懈地做一件又一件的好事,能给旁观者带来一种无声而有力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力量之大,我们甚至无法估量。在圣·保罗教堂的演讲中,利登牧师意味深长地告诫年轻人,人生的真正目的是工作。他说:“行动和耐力构成人的生命,高尚的行为和持久的耐力筑就人生成就的基石。当然,劳动并不仅仅是指体力方面的劳动,还包括思想精神的劳动,真正的思想活动虽然不动声色,但耗费着人的精力、为社会创造价值,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劳动。一个人如果终其一生都好逸恶劳,让道德处于昏睡和浑噩的状态,这是一种堕落。生命的崇高,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高尚的劳动是生命的导师,好吃懒做则是败坏肉体、灵魂和良心的恶棍。世界上邪恶、悲惨之事,论其起源,十有八九可以归结为懒惰。只有劳动,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和进步。而那些手握至高无上的特权的人,总也无法摆脱悲惨命运的纠缠。惩罚一个懒惰的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永远年轻,当他看到身边的人逐渐衰老、死亡,他就会呼吁死神的到来以解脱自己没有意义和价值的生命。卡莱尔指出:“世界上最弱小的生物,集中所有的力量于一件事,也可以把这件事做得很漂亮;世界上最强大的生物,若是分散精力于诸多事务,一事无成就是其必然的命运。”

面对人生中的许多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克服?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办,我告诉你,用你坚实的劳动战胜它们吧。所有的驱除恶魔的咒语加起来,也不能比劳动更为奏效。精神和肉体一旦懒散下来,就会生锈腐蚀,只有劳动能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高尚的劳动者都会认同这句话:“宁愿工作而死,不愿因懒惰而锈蚀生命。”席勒曾说,完成一些基本的职责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并且,他还说,“你不可能指望通过美感来完成你的任何一个职责。”

在我们所没有想到和注意的地方,最大的困难往往就突然到来。这样的情形是令人痛苦的,然而上帝安排这一切,也许是为了磨炼你的心性、检验你的实力。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毫不气馁地继续前进,能经受住这突然袭来的考验,我们就会为自己完成了自己的职责而心满意足,从而获得心灵的平静。诺曼·麦克劳德说:“日常生活中那些一地鸡毛般的、令人痛苦的战争,是世界上最野蛮的战争。我们因它们的伟大而伟大,因它们的悲哀而悲哀,因它们的胜利和失败而获得同样的胜利和失败。所有的荣耀、失败和胜利,属于它们,同时也属于我们。”

学习道德原则最好的学校,是经受磨难。当不可避免的困难迎面而来,勇敢而愉快地面对它们,是我们唯一应该做的事。亚里士多德不是告诉过我们“与其说幸福在目标之中,不如说幸福在精神之中”吗?要想战胜困难,只能与之搏斗,舍此之外别无他法。决心实现某一目标,实际上就是对完成此目标具有强烈的信心。才智和能力,只有通过磨炼才能得到提升,在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个人的生命品质得到升华。

有些人因为愚蠢而失去了很多机会,在回忆录中留下令人痛苦而又难忘的篇章,然而这些失败,却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埃比尼泽·埃利洛特说:“一个忠实于自己的人,只要拥有强壮健康的身体,就不会没有成功的机会。为了能帮助年轻人,我想调查一千个下定决心努力奋斗的人,并对他们进行统计和计算,看看成功者和失败者各有多少。我认为,失败者不会超过总人数的百分之一。”人类的成功总是来之不易的,需要很多次的失败才能奠定一次成功的基础。很多时候,人们在事业的开始就遭受到失败,然后又是接踵而来的失败,你一次次地克服它们,直到最后,一切困难都不能对你构成威胁,成功就会如期而至。

既想获得成功,却又不愿承担相应的的代价,这种妄图鱼与熊掌兼得的心理,标志着他的软弱和懒惰。只有甘之如饴地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你想要拥有和值得拥有的东西,这就是实践的力量,也是力量的奥秘。“一个人也许宁愿付出辛苦的劳动,也不愿享用那不劳而获的果实。因为如果不劳动,他的全部才华就没有运用和发挥的机会,才华处于委靡和昏睡状态,生命处于无聊和痛苦之间。我们如果把目光放长远,就会发现,尽情地运用自身的才能,这件事本身就能产生极大的幸福。劳动所得的收获,远比直接获取的收获要大得多。”

据说有一位勤于职事大法官,把每一次依法办事的机会都当成快乐,他从来没有贪赃枉法,从不做任何违法的事。终其一生,无论去做什么事情都全力以赴,打起十分精神、用上十二分努力。如果某次他辛勤的劳动没有换来成功,却迎来了失败,他也从不气馁、自责,因为“尽吾力也而不至者,可以无悔矣”。

我们对自己的劳动有坚定的信心:只要我们播撒下善良的种子,总有一天,种子会生根发芽,成为美好的行动。一个人在定下自己最初的目标之后,上帝也会来帮助他实现。确实,仅凭自身那微薄的力量,我们完不成任何事情。我们工作的停滞之处,就是他人工作的起点,他们的继续努力,会使我们的工作离完美更近一步。因此,我们必须留下一个美好而坚实的基础给后来者,以使我们的事业得以延续、得以传承。已经做得好的,正在被好好做,并为将来做好准备,所有的时代就此贯通,不可分割。

很少有人觉得,自己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是毫无用处的,他们生存着,只是因为他们接受了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这一事实。他们没想过,在他们出生前和去世后,世界不会有丝毫变动。人,只有选择了善良,选择了美好的生活方式,才能让生活有价值,才是他活着的理由。反之,有人选择了邪恶与懒惰,就让自己变得一无是处。他们耗费时间和金钱换来了什么呢?他们是否向这个世界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呢?他们是否给别人带来一些好处呢?他们的一生是否纠缠在懒惰、自私和贪图安逸之中从而变得可有可无呢?快乐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吗?游手好闲的人看着快乐从自己面前翩翩飞过,却总也抓不住;懒汉们望着幸福的背影渐行渐远,却总也追不上。快乐和幸福是工作和劳动的酬劳,与懒散和平庸者无缘。

1868年8月,美国伊利诺伊州卡普诺镇有个不得志的年轻人,感到活着是一件无聊也无价值的事,就决定在众人面前结束自己的生命。除了在智力方面这个年轻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外,他对其他东西一无所知,他不知道什么叫职责、美德和信仰。对来世的报应,他同样毫无恐惧,因为他同时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他将在一次演讲后,用枪射击头部自杀,如果有人要听这次骇人听闻的演讲,需用一美元买一张入场券。这笔收入的一部分,将用在他的葬礼上,剩下的钱用来购买三个英国唯物主义者的著作,并将之赠送给市镇图书馆。当天,大厅里面挤满了人,都等着看这次奇异血腥的“表演”。他遵守了自己的诺言,在演说结束后,用大口径手枪对准头部,然后扣动扳机。他的生命就这样终结了,带着一身鲜血急匆匆地站到了上帝的面前。 6l9kUYKnuw2QenqEOcqkfMnBO2wayBdSZppFuRwBCyMvbVCGZkU1cWT8arR2oGI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