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建立属于自己的软件公司(1)

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有着个人的远见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他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抓住成功的机遇。正是由于比尔-盖茨抓住了与蓝色巨人IBM的合作机会,使他搭上了成功者的顺风车,拥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微软借助IBM的东风,销售量快速增长。而且相对于其他竞争者而言,由于微软的操作系统软件是最早批量进入到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因此赢得了广大个人计算机用户的认同,成为个人计算机的标准操作系统。微软公司因而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长为闻名于世的微软帝国。MS-DOS系统在80年代已经成为了计算机的标准操作系统。1981微软公司的收入已经达到1600万美元。比尔-盖茨也因此作为新闻人物出现在1982年的《财富》杂志上。微软公司实现了它发展中的第一次飞跃。

1.走出创业的第一步--微软公司的诞生

1975年7月,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创建微软公司,全名是微型计算机软件公司,简称为微软公司。

根据盖茨和艾伦的协议,微软公司的权益分配比例为:比尔-盖茨为60%,保罗-艾伦为40%。艾伦主攻技术,而盖茨则以商业为主。从这个协议上也可以看出比尔-盖茨绝不屈居第二的争强好胜的性格。微软公司成立的时候,比尔-盖茨还不满20岁,保罗-艾伦也年仅22岁。

公司成立后,他们与罗伯茨公司签订了合作合同。他们把自己编写的软件专有权授予了罗伯茨公司。在这份合同中,比尔-盖茨对软件的开发者、销售者和使用者的权利与义务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定,显示出盖茨过人的法律才能。后来这个合同甚至成为了软件行业的合同范本。

罗伯茨主要是靠硬件来赚钱的,但是硬件产品如果没有软件产品作支撑,就没有任何用处,为了能让他的硬件能有个好销量,他的销售策略是,如果单买软件的话需要支付500美元,而硬件和软件一起买的话,软件只需要支付150美元。本来他认为这是一个能促销他的硬件产品的好办法,可是没想到,很多顾客都认为单买软件的价格比计算机本身还要贵,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他们遭到了客户的报复行为。一些电脑爱好者大量复制了罗伯茨打印在纸带上的程序,然后把它们免费发放给他人,这让盖茨和艾伦蒙受了很大的损失。盖茨看到这种情况后,清楚地看出软件依靠硬件销售产生的弊端。他下定决心,今后要想办法建立起独立的软件产品。

就在罗伯茨的公司在计算机行业风光一时后,其他大公司也开始涉足计算机行业,开发个人电脑的硬件产品。而罗伯茨生产的计算机硬件产品质量欠佳,经常出现问题,在大公司介入后,很快失去了竞争优势。

在罗伯茨公司依然还用纸带输入程序的时候,IBM公司已经开发出了磁盘驱动器。为了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盖茨和艾伦又开始编制适合于磁盘驱动器的软件产品。经过连续十天不间断的工作,他们终于将适用于磁盘驱动器的程序编制了出来。为了展示他们的新产品,也为了促销产品,罗伯茨开始在美国进行巡回展示,他们在一辆旅行车上装一台牛郎星8800计算机和盖茨他们开发的软件产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进行宣传。比尔-盖茨和艾伦也一同前往,他们和公司的几个工程师来到当地的计算机俱乐部或是大学校园等地进行计算机系统操作演示。他们边了解用户的反应边进行技术改造和开发。整个宣传过程让比尔-盖茨受益匪浅,他们一方面了解了顾客的情况和需求,另一方面也学到了不少商品促销的知识和办法,积累了一定的商业经验。

紧接着,罗伯茨开发出新的存储器产品,比尔-盖茨他们也同时编写出了相应的软件程序。于是两个公司又签了一份新的合同协议。依照协议规定罗伯茨公司如果单独卖出软件的话,微软公司将收取一半的费用;如果和硬件一起卖的话,微软按版本收取30-60美元的费用。

就这样盖茨开创了一个软件产品独立销售的先例。这样,虽然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智力劳动,但是投入生产后,它们的复制是无极限无成本的,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微软公司就是依靠这样的方法,积累起了大量的财富。

一次,一个计算机迷拾到了一条罗伯茨公司丢弃的程序打孔纸带,另一个内行人索科尔进行了大量的复制,并把它们免费送给了计算机俱乐部的成员。这件事情让比尔-盖茨非常恼火,他在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封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在信中他提到:“计算机的硬件大家必须通过购买才能获得,但是软件产品却遭到了大量盗版和复制,这是对软件编写者的不尊重,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编写程序,寻找错误,可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这封公开信发表后得到了300人的回应,有人同意盖茨的看法,认为盗版的行为是不对的;有的则对比尔-盖茨的看法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软件产品并不值那么多钱,软件程序就应该共同分享。这次盗版事件让比尔-盖茨的经营意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他发现独立软件产品更容易受到侵害,所以如果让软件成为硬件全部成本的一个部分,将会减少一定的盗版风险。于是,他和罗伯茨签订了第三份合同,把自己的软件产品许可证一次性以3.12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罗伯茨公司,两年内付清。这样罗伯茨公司就可以根据卖出的计算机的数量平摊费用。

在此期间,艾伦也彻底辞去了罗伯茨公司的工作,和盖茨一起为微软工作。艾伦回来后,他们又重新协商签署了一份权益分配协议,比尔-盖茨增加至64%,保罗-艾伦则为36%。

微软公司依靠和罗伯茨公司的合作慢慢地发展起来,公司开始有了几十万美元的赢利。这个时候比尔-盖茨和艾伦开始想办法拓展公司的业务范围,让公司能有进一步的发展。比尔-盖茨凭借着自己丰富的软件知识和良好的口才,很快就收到了通用电气、花旗银行等大企业的订单。

1977年2月,比尔-盖茨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正式向哈佛大学办理了退学手续。他还把当年滨湖中学的计算机小组成员维兰德和同学麦克唐纳招到微软公司来,后来阿伯特-朱和史蒂夫-伍德通过贴在大学校园里的招聘广告来到了微软。就这样,几个年轻人组成了微软的主力军。他们租了一套公寓作为办公室。在公司创立之初,办公室里甚至没有像样的家具,他们经常一边工作一边大声地放着摇滚乐,这个由年轻人组成的微软公司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公司对员工的工作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研究和开发软件,员工可以按着自己的方式随意工作,唯一的要求是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在公司中,比尔-盖茨和艾伦与所有员工一样都是软件的开发人员,他们都编写了大量的程序代码。身为公司领导的盖茨还需要管理公司,如拟定合同、核算工资、付公司税务、制订销售方案等等。在工作紧张的时候,他们经常不分昼夜地工作,累了就靠在椅子上睡一会儿,醒了之后接着干,饿了就吃点汉堡或比萨,微软公司就是凭着这样一股拼命的精神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在创业之初,微软公司的员工基本上都是技术人员,对于管理方面的杂事,都没有什么耐心。盖茨曾经雇用过一个年轻的女秘书来管理公司的一些杂务,可是她除了做自己的分内工作外,对其他事情一概不理,使得盖茨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要为这方面的事情分心,于是盖茨就把她辞退了。

于是,盖茨让伍德去招聘一个能够尽心尽力地照料公司内务的秘书。伍德向盖茨递交过几个年轻人的应聘资料,可是盖茨看了后都不是很满意,这时伍德向盖茨推荐露宝,就这样露宝来到微软公司工作。当时露宝已经42岁,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她重新走向社会,出来工作。

在她到微软上班后,就有人嘱咐她不要让任何人随便进入公司的计算机房。一天她发现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公司的计算机房,马上就去向伍德报告。结果伍德告诉她那个年轻人就是董事长。露宝问伍德:“董事长今年多大了?”

伍德告诉她:“21岁。”这让露宝非常吃惊,因为在她印象中董事长都是中年人,没想到盖茨这么年轻就当上了董事长。她很快发现,公司的这个董事长虽然年轻,但是非常有才华和能力,具备成功人士的优秀素质。露宝发现盖茨具有惊人的记忆力,能把他看过的号码都清楚地说出来。

随着微软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大,经常会有其他公司的老板来找盖茨谈生意。他们经常会在电话中询问在机场如何认出比尔-盖茨,露宝此时就会回答说:“非常容易!只要你看到一个年纪看上去只有16岁左右,长着一头金发,戴着眼镜的男孩子,各方面看起来有点与众不同的就是他。”

露宝发现微软公司与其他公司不同,作为老板的盖茨和艾伦,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假如需要在第二天早上会客,他们就在公司的办公室睡到天亮。盖茨因为工作经常到外地出差。

为了能多一些时间工作,盖茨往往在飞机要起飞的最后时刻,才开车向机场飞奔而去,为了能及时赶到,沿途盖茨经常超车,有时甚至还闯红灯。他每次都把汽车在飞机场的停车场放好,然后再让露宝到机场取回。一般盖茨进入机场时,机场的地勤人员已经开始收拾登机扶梯了。比尔-盖茨因为驾车超速,收到过不少罚单。

露宝在微软负责发工资、记账、接订单、采购、打印文件资料、照顾公司员工的生活等,几乎什么都干,很自然地就成为了微软公司的总管家。

一次,有一个软件工程师发现自己昨天编号的程序纸不见了,便从办公室里叫嚷着冲出来,他很不高兴地问露宝,有没有把他的程序扔掉。露宝说:“没有呀,我没看到过有什么程序呀!”

后来露宝才知道,原来是清洁工把这位软件工程师写在废纸上的程序当做垃圾扔掉了。这让这位工程师非常郁闷,因为那可是他的灵感之作呀!为了避免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露宝为清洁工制订了新的制度,那就是在办公室里,清洁工只清除垃圾桶里的东西就可以了,其他地方的东西不要随便去动。可是,问题接着又来了,清洁工后来连办公室桌上的空饮料瓶都不敢去碰,没过多久,办公室里的空瓶子就堆积如山了。于是,露宝又只好向清洁工解释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因为露宝对员工细心照料,所以盖茨和其他员工对露宝都有了很强的依赖性,当微软公司要搬往西雅图市,露宝因为家庭原因不能走时,盖茨还为露宝写了一封有着很高评价的推荐信,让露宝能够很容易地再找到一份工作。临别的时候,盖茨对露宝说:“微软公司永远为你留着空位,随时欢迎你的到来。”三年后,露宝说服了丈夫,全家搬迁到西雅图,又重新回到微软工作。

2.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成功机遇

1977年4月15日,在旧金山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博览会”。美国的众多计算机企业都纷纷到这里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尔-盖茨当然不会放过这个了解计算机未来发展的机会。在这次展会中,有一个软件产品吸引了比尔-盖茨的注意,那就是由加里-基尔代尔博士推出的一种计算机操作系统。这种操作系统更加便于使用者的操作。因为对于普通的计算机使用者来说,他们没有程序员那样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希望计算机能有更简便的操作方法,最好是一个操作系统能控制所有的软件,这样他们打开计算机后就可以按照最简便的操作方法使用计算机的各项功能。也就是说越简便越通用的操作系统越容易向大众普及。在当时,计算机产业刚刚兴起,每个公司为了保持自己公司产品的独特性,都各自采用了一套操作系统,使得软件公司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为他们各自的操作系统编制出各种软件,这些操作系统的互不兼容使这些软件应用的范围十分有限,不利于推广和销售。盖茨和艾伦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曾在一个计算机刊物上发表过文章,认为计算机能不能广泛地应用,在于软件的应用,如果生产硬件的制造商们能制订一个统一的系统操作标准,那么每一个新开发出来的软件都可以直接通过这个系统与硬件相连,既有利于广大用户的应用,又有利于减少软件开发商的工作量,使得计算机更容易普及,对硬件开发商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

因此,比尔-盖茨才对基尔代尔的操作系统非常关注。他知道个人计算机的腾飞主要依靠微处理器和计算机操作系统,抓住了它们就等于抓住了计算机行业的两大摇钱树。

加里-基尔代尔于1942年出生于西雅图,他对计算机有极大的兴趣,在华盛顿大学学习了计算机科学专业,1967年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后,继续攻读研究生课程,在1969年初获得了硕士学位,此后参军,在海军研究生院教了三年的计算机科学课程。1972年他又获得了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紧接着他被分到海军研究生院,担任计算机讲师,主要从事软件方面的研究。在学校他的工作十分出色,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软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1976年在妻子的鼓动下他离开了海军研究生院,创办了数字研究公司。初建公司时他们并没有希望公司能挣到多少钱,没想到当年他们公司就赚了将近80万美元。在发展初期,公司的收益几乎每年都翻一番。到了1981年,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520万美元,三年后销售额甚至达到了4460万美元。

比尔-盖茨在参加完计算机博览会后亲自上门拜访基尔代尔,并和他成为了朋友。正是基尔代尔的操作系统为微软成就自己的霸业奠定了基础,让微软成为软件行业最大的赢家。

这次在旧金山举办的第一届计算机博览会,罗伯茨并没有参加,因为他根本看不上这些年轻人。他没有看到别人有超越自己的危险,而是紧抱着“牛郎星”不放手。为了和他们唱一出对台戏,罗伯茨自己举办了“牛郎星”计算机展会,结果他的展会失败了,会场上冷冷清清的,根本无人问津。正是由于罗伯茨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不肯听取他人的意见,公司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最后他不得不将公司卖给了一家叫佩克特的公司。

在佩克特公司买下罗伯茨的公司后,他们根据罗伯茨和盖茨的协议,认为BASIC语言软件的专利权属于他们所有,不允许微软公司与其他任何公司合作。即使把所得收入的一半给佩克特公司也不行。而这时比尔-盖茨已经拉来了包括英特尔在内的大批客户,这一下子让盖茨有些为难了。于是,一场关乎微软发展命运的诉讼官司开始了。其实在罗伯茨掌管公司的时候,他就曾为微软公司与其他公司合作的事情打过官司,只不过现在的情况愈演愈烈,最后法院向微软公司发布了禁制令,也就是说微软在案件结束前不得动用软件销售的所得资金及进行相关软件销售,直到法院作出最后的裁决为止。

在五六个月的漫长等待中,比尔-盖茨看着自己眼前的一笔笔生意都做不成,心里十分着急。慢慢地,微软公司的资金开始有些周转失灵,盖茨甚至向员工借了几千美元。这次官司的胜负直接关系着微软公司的未来发展,决定着微软的生死命运,如果失败了,别的公司可能会趁机开发出更好的软件来替代微软,微软公司就会彻底垮掉。

在这场官司中,盖茨充分发挥了他在法律方面的才能,在父亲的帮助下,于1977年9月份,微软公司终于获得了胜利。法院判定微软公司享有软件的使用权和销售权。微软公司从此终止了和微型仪器公司的合同。

比尔-盖茨对于产品的标准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经举过录像机制式之战的例子。1975年,索尼公司推出了第一台BETA格式的家用录像机,BETA格式的录像带较小,体积和较高的清晰度让它在市场上出尽了风头,可是索尼公司后来为何会在美国的市场竞争中失败呢?因为它固步自封,过分执著于BETA格式的录像带,没有顺应市场的发展潮流。在1976年,日本JVC公司推出了VHS格式的录像机,它在录制时间以及磁带的大小上都比索尼公司的BETA格式录像机更具有优势。虽然在录像质量上,BETA比VHS更为出色,但是用户更为关心的是录像带的容量,当时一盘BETA格式的录像带只能录一个小时,而VHS格式的录像带可以录三四个小时,完全可以录下一场电影或是足球赛,显然这对消费者来说是更具吸引力的,而且JVC公司开发出VHS格式后,允许其他录像机生产厂家只要缴纳少量的使用许可费就可以使用,这让VHS格式很快就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当人们看到很多录像机都是VHS格式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以为VHS格式的录像带是一种标准,于是人们更愿意多收藏VHS格式的录影带。在消费者和厂家的相互促进下,生产厂家便加速生产VHS格式录像机或录像带,后来在市场数量上已经占优势的JVC公司又想办法提升了VHS的清晰度,就这样使他们在技术上也占了优势,VHS格式逐渐把BETA格式的录像机挤出了市场,从此便一统天下。比尔-盖茨认为计算机产品也同样如此,要想战胜对手,一方面要实现技术的兼容性和标准化,从而有利于推广给消费者,便于大量生产,另一方面只要你的产品比对手再稍微优秀一点,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微软公司在创立初期就是以销售BASIC语言为主,并且以BASIC语言为牛郎星8800计算机打开了市场,所以当时的计算机爱好者也常常用BASIC语言自行开发小型的软件,免费分发给广大的计算机爱好者。微软是少数几个BASIC语言的生产商,很多微型计算机生产商在其系统中大多采用微软的BASIC语言,微软能够根据计算机处理器的发展不断改造BASIC语言程序,使它与之相适应,并且不断开发出新的电脑软件来使一些制造商为了确保与现有的微软产品兼容,开始采用微软BASIC语言以及其他功能。正是在这种循环下,微软BASIC语言程序逐渐成为了市场上的公认标准,微软公司也逐渐占领了整个市场。

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有着过人的远见和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这使他能够把握住时代脉搏,抓住成功的机遇。

3.带着新希望,回到西雅图

20世纪70年代,美国计算机行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的计算机公司,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新品牌计算机问世,有很多公司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1978年年初,佩克特公司在收购了微型仪器公司后,由于产品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存在质量方面的问题,公司濒临破产。阿尔伯克基作为微型计算机发展的中心城市早已经风光不再,计算机中心已经转移到了美国的硅谷。然而,此时微软公司决定将公司搬迁到西雅图去。

最初对于公司搬迁到什么地方这个问题,盖茨和艾伦发生了争执,盖茨认为应该将公司搬迁到硅谷去,因为那里已经成为计算机产业的中心,大批计算机业的知名公司如英特尔、苹果公司等等都在那里,已经开发出操作系统的基尔代尔的数字研究中心也在那里,比尔-盖茨想和他们的研究中心进一步合作。

艾伦则认为,人才对于计算机软件企业非常重要。在硅谷找到一个优秀的程序员并不难,但是由于周边的公司比较多,还有专门的“猎头公司”帮企业挖墙脚,这些程序员很容易跳槽,流动性太大了。他们只要走到马路对面去,就可以找到新的工作。如果微软搬到西雅图,虽然找高级的程序员相对来说要难一点,但是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可以为他们提供大量的计算机人才。而且微软公司的大部分员工都是西雅图人,回到家乡人心会更稳定。

艾伦还把公司搬迁的事情告诉了盖茨的父母,让他们帮忙说服盖茨,艾伦甚至对比尔-盖茨说,如果不回到西雅图,他就要离开微软。比尔-盖茨了解艾伦是一个不求名利,只想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的人,所以经过认真考虑之后,盖茨第一次改变了自己的主意,决定将微软搬到西雅图去。

1978年3月,微软公司将迁到西雅图的正式方案下达,计划在年底实行。微软的员工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兴奋和激动,他们仿佛已经看到西雅图那迷人的风景,看到家乡的亲人在向他们招手。于是,他们高兴地跳起来喊道:“我们就要回家啦!”

这时的微软公司的账户上已经有了几十万美元的存款。微软公司不用再借用别人的计算机来编写程序,终于购买了一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微软公司也开始扩大自己的软件合作范围,开始和一些唱片公司合作,进一步把自己的软件向零售市场推进。而这时硬件产品的发展也十分迅猛,1978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8086型16位微处理器,它的内存已经达到了1MB,芯片的功能更加强大。英特尔公司在机器还没做出来的时候抢先发布了这个消息。微软公司为了能够抢得先机,像以往一样在没有看到机器的情况下,根据处理器的说明书来为它设计软件。但是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很可能会白干。正是凭借着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设计的软件获得了成功,公司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在11月的时候,微软公司的年终销售额已经突破了100万美元。微软的员工也由最初的几位发展到十几位。1978年11月7日,在即将迁往西雅图之际,微软公司为了纪念在阿尔伯克基一起奋斗的日日夜夜,给最初的11名员工团队拍了一张集体合影。他们满怀着信心和希望,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西雅图。

比尔-盖茨的父母看到儿子回到家乡后,非常高兴。在这几年的时间里,盖茨从哈佛退学,到创办自己的公司,到其公司遭遇官司及财务危机,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其父母的心。由于盖茨的母亲知道盖茨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平时只知道工作,所以他现在能回到家乡来,他的父母非常开心,他们还为微软的员工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酒会。

微软公司迁回西雅图后,在临近华盛顿湖的地方租下了国家银行大楼八层的一部分。比尔-盖茨的总裁办公室可以俯瞰整个华盛顿湖的美丽风光。

微软公司在西雅图开始走上新的征途,而微软的员工们很快又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微软公司在迁至西雅图之前曾经与一个日本年轻人西胜彦进行过交谈和合作。西胜彦曾经是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他并没有遵循父亲的意见去经营自家的私立学校,而是凭借着自己对计算机的喜爱,创办了一家计算机公司,同时还出版着一份计算机杂志。当西胜彦听说美国有一个微软公司后,特意打电话找到了比尔-盖茨,想和他们进行软件方面的合作。比尔-盖茨和西胜彦在通过电话后不久就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个计算机展销会上见面了。估计他们之前都不会想到彼此对计算机的发展前景竟有着惊人相似的看法--他们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微型计算机将会像电视机一样进入每一个普通人的家庭。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他们两个人越谈越投机--初次见面他们就谈了整整八个小时。

比尔-盖茨对西胜彦说:“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微软公司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软件公司。”

西胜彦希望能成为微软公司的亚洲代理,于是两个人当即签下了一份高达1.5亿美元的交易协议。西胜彦回到日本后,将日本电气公司的主管渡边先生引荐给了比尔-盖茨。经过在美国的亲自考察,渡边决定和微软公司合作,于是日本电气公司开始大规模地生产微型计算机。

在微软公司迁回西雅图的这一年,日本电气公司经过技术整合将美国三种先进的计算机机型融于一体,生产出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PC8001。这台计算机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很快就赢得了日本消费者的欢迎,进而轻松地占领了日本市场。于是,比尔-盖茨亲自来到日本和西胜彦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计算机贸易展览会。在展览会上比尔-盖茨发表了有关计算机技术前途的演讲,经过新闻的播报他很快就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4.微软公司的第一次飞跃--

与蓝色巨人的合作

微软在日本的业务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和盛气凌人的美国硬件生产企业相比,日本的硬件生产企业则非常谦虚--为了能让自己的产品有很好的实用功能和足够的市场亲和力,他们总是征求微软公司的意见。在日本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中,微软产品的身价无形之中被抬高了,使得微软公司在日本的收入比美国国内还高,微软公司在日本的大放异彩引起了美国商用计算机巨头IBM公司的注意。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于1911年创立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公司,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0多万名员工。因为他们的员工身穿蓝色制服,所以该公司有“蓝色巨人”之称。该公司创立之初主要从事商业打字机业务,后来涉足计算机行业,在50年代研究出了电子真空管计算机,后来积极进行尖端的计算机研究,成为了美国空军的电脑主要承包商,同时也是当时美国最大的计算机生产公司。

在70年代,虽然IBM已经控制美国和欧洲大部分的计算机市场,但是他们主要占据着大型的计算机市场,对微型计算机并没有涉足。在1980年,苹果公司推出的“苹果二号”计算机占领了微型计算机市场后,IBM才清醒过来,决定开发个人计算机。于是,他们制订了“象棋计划”--决定与其他公司秘密合作。在处理器方面他们选择了英特尔公司的芯片,而在软件方面,微软公司则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在他们搜集相关材料时微软公司的名字总是反复出现。经过分析研究之后,他们认为微软公司在软件行业有很大的潜力和一定的地位,所以决定和微软公司合作。

1980年8月的一天,比尔-盖茨接到了IBM公司打来的电话。刚开始的时候,盖茨并没有十分在意,以为最多只是哪个业务员来商谈软件买卖的事情,可是当IBM公司告诉比尔-盖茨将派公司董事长的两个全权代表来微软公司洽谈时,比尔-盖茨才意识到事关重大,于是他连忙取消了原定的约会,叫来了艾伦和鲍尔默,来迎接IBM公司代表的到来。 JQi8IaS/AxCgtN1RpPByCQ9Qz2Cq4bWW6YSbQwRVF3XyJB6t6uLWC5zo9w9LPW2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