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初涉仕途--官道风云变幻,切忌摇摆不定投鼠忌器(1)

1.自幼聪颖,相貌堂堂,少年中举,前途无量

李鸿章小时候非常聪明,反应迅速,才思敏捷。

道光八年,也就是1828年,李鸿章才六岁,他开始在父亲李文安开设的私塾中读书学习。每当酷夏之时,他总会到池塘边玩耍。有一次,他正与几个小伙伴在池塘前玩得不亦乐乎,私塾先生周菊初也来到了池塘边。当时正值三伏天,十分炎热,因此,见到池塘清澈的周菊初先生就脱下衣服准备下水洗澡。他把衣服脱下挂在树枝上,随口吟出一句诗“千年古树为衣架”,李鸿章在旁边一边玩耍,一边附和道“万里长江作浴池”,李鸿章当时是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但是这一回答却让周菊初老先生备感欣慰。于是他就四处打听这个孩子是谁家的,心里很喜欢他,想教他读书。

最终老先生方知这个小孩是自己的好朋友李殿华的孙子,李文安家的二公子李鸿章,于是周菊初亲自到了李文安家准备收下这个学生。李文安也想要自己的儿子大有作为,而且他早就听说周菊初老先生的名声,心里也一直想要大儿子李瀚章和二儿子李鸿章跟随这位大儒学习。因此李文安就将李瀚章和李鸿章叫到书房,对他们进行“对对子”考试。李文安看到书房的账本,随口说出上联:“年用数百金,支付不易”,李鸿章听到后迅速以“花开千万朵,色彩无穷”来对下,而李瀚章却没有对出。接着,李文安又出一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这时李瀚章以“雨洒羊皮一片腥”相对,不过李文安却摇了摇头,说意境不美。李鸿章思考了一会儿又对出:“日照龙鳞万点金。”李文安听后心里非常高兴,他觉得李鸿章对的句子不但工整而且有一种气魄蕴藏其中。也许周菊初老先生的赏识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李文安给李鸿章改了名字,让他和哥哥一起拜周菊初为师。

李鸿章原名叫做李章铜,李文安给他新取的名字叫“鸿章”,按照家谱“文章经国,家道永昌”之意命名,他希望李鸿章能够“宏图大展、文章经国”。后来,李鸿章真的实现了父亲李文安的愿望,不过这些是与李鸿章个人的奋斗分不开的。

李鸿章六岁之时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合肥名士徐子苓和堂伯仿仙都是他的老师,在他们的指导下,李鸿章饱读经史,从而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的基础。李鸿章聪明好学,在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念完《四书》。周菊初老先生也十分喜欢他,经常在外出时把他带在身旁。他不仅聪明、幽默,并且十分爱面子、狡猾和精明。几年之间,李鸿章就已经成长为一翩翩少年,他相貌堂堂,在学习上也是日有长进,不过少时的李鸿章还很顽皮。

有次,他和几个同学正在教室里玩叠桌子的游戏,他以宰相自居,高高地坐在上面,对下面的同学发号施令,恰好这一幕被李文安和同村的王生先生看见了。李鸿章看见自己的父亲和老师,心里有些害怕,于是坐在高高的桌子上,战栗着不敢下来。老师王先生以李鸿章对出下联就不挨罚为条件出了一个上联:“三下下到地”,李鸿章对出“一飞飞上天”。王先生听后非常高兴,他亲自将李鸿章扶了下来,并未责罚。而李文安内心更是高兴,儿子李鸿章的下联不仅工整,并且有一番气势,远远胜过他的大哥李瀚章。而男子汉的霸气和志气也在这小小的少年心中蕴藏。

李鸿章小时候的学习,注重应付科举考试。由于他天资聪明再加上他的老师教导有方,李鸿章在义理、经济之学方面进步很快,制艺技巧也还不错。尽管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和他的三位老师都对“宋学”很感兴趣,但是从李鸿章早年留下的著作中并没有发现“宋学”或“汉学”之类的东西。李鸿章很会写文章,在诗歌辞赋上有很深的造诣,内容以亲情和友情为主。他的早期诗词有一种“雄健的风格”,优美华丽。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鸿章年满18岁,他考中秀才。此时的李鸿章相貌堂堂,身材高大,引人注目。三年后,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当时正在京城担任官职的父亲李文安望子成龙心切,写信给李鸿章,要他在京城住下,准备参加来年顺天府的乡试。时满21岁的李鸿章见了父亲的信内心也是阵阵激动,因为他也一直想要出人头地,准备在科场上大展拳脚。在他进京之前所作的《入都》十首能够代表他当时的心情,并且在当时广为流传。下面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篇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他日燕台南望处,天涯须报李陵书。

少年时期的李鸿章风度翩翩,学有所成,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随着李鸿章在科场上的成功,他人生的第一次机会终于来了,冥冥之中似有天定,李鸿章注定将在晚清历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有为少年入翰林,三千里外觅封侯

《入都》十首表现了李鸿章对京城的期待以及他的某些期望。初来北京,李鸿章感觉这里的人物风景与其他地方大有不同。这里车水马龙、商铺林立,有一股说不出的气派,让他更感兴趣的是京城的诸多名士以及从全国各地来京参加顺天府考试的莘莘学子。

此时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正在京城担任刑部郎中,经父亲的安排,李鸿章见到了李文安的“同年”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时任戊戌翰林。他在理学、考据学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因此在当时的士林中颇有名气。而集聚在京城的各省学子们,都以曾国藩马首是瞻,无不想与其结交。这些学子们还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诗社,由曾国藩担任社长,每隔一段时间举行一次集会。李鸿章拜见曾国藩并以其为师,从而影响了他的一生。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和求学的态度都被李鸿章所仿效,为他今后在官场上沉浮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在父亲的引领下,拜访了吕贤基、王茂荫等皖籍京官,同时他还认识了很多今后同榜中第的举人、进士。李鸿章一直与这些高中的人保持密切的联系,而且这些同年也在各地担任要职。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话虽如此,李鸿章来京后却一直没有忘记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他经常给母亲写信,习称为《禀母》函。京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李鸿章皆以家书的形式寄给母亲。这些家书情真意切,真实生动,是李鸿章成长的见证。即使日后李鸿章在京城中担任要职,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给母亲写家书的习惯。

李鸿章志存高远,他的“三千里外觅封侯”的愿望也终于在道光二十四年变得现实起来。这一年,即1844年,在乡试中,李鸿章成绩优秀,考中举人,在所有参加考试的学子中位居第48位。这一年,母亲李氏要求李鸿章回家与周氏结婚,李鸿章听从母命,于1844年与周氏完婚。

1845年,李鸿章参加乙未恩科会试,此次本科会试的同考官为曾国藩。但是李鸿章却没有通过,然而他的诗文却得到了老师曾国藩的赏识。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说李鸿章虽然在乙未恩科会试中失败,但是其人的才华却相当出众,将来一定大有作为。

1847年,李鸿章再次参加会试,被点为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进修)。

1850年,李鸿章庶吉士散馆(毕业),由于他的成绩优秀,改授翰林院编修。1851年,李鸿章任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

1846年,由于李鸿章的祖父李殿华去世,父亲李文安回家守孝,在三年之后,李文安重新返回京城做官。两人一起在京城共同生活了5年,他们一起研究学问、结识朋友。李鸿章在翰林院任职,因此他有机会读到大量的宫廷藏书,这进一步丰富了他的知识,开拓了他的思维。同时李鸿章从1850年起就开始认真地研究经史子集,他写有《通鉴》一书,里面有很多他自己独到的认识和心得。

曾国藩的眼光是独到的,李鸿章的作为也并没有令这个韬光养晦的大政治家失望。后来李鸿章历任北洋大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等职,所谓是“封疆大吏”,位极人臣,一生纵横捭阖,是非功过也成了人们说不尽的话题。

总之,李鸿章进入翰林之后,学识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早年经历为他日后叱咤官场奠定了基础。无论怎么说,官场如战场,有高潮也有低谷,李鸿章抓住这次机遇走向了他人生的仕途之路,使他逐渐在晚清历史上崭露头角,在惊涛骇浪中朝着他的梦想而一步步走去。

但是,太平天国的猖獗,却给这个正在翰林用心读书注史的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次危机,同时也是李鸿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

3.太平天国的崛起,受君命回乡操办团练

1851年冬,洪秀全带领“拜上帝教”会众以及广大乡民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以有福同享、有田同分、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来建立“太平天国”。刚刚坐上皇位的咸丰皇帝在太平军的威胁下也是担惊受怕、坐立不安。

咸丰二年(1852年)6月12日,曾国藩获准回家探亲,不过是以江西乡试正考官的身份而出京的。李鸿章起得很早,亲自送老师到卢沟桥。曾国藩回家之后,不到半年时间,太平军就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向北方进攻。湖南长沙久攻不下,因此被太平军舍弃,他们出洞庭、占岳州,顺江而东,紧接着攻打湖北武昌。

咸丰皇帝得知湖南驻军溃败、武昌将要被太平军占领时,不得不在危难中发出一份诏文:江南江北在籍官吏,各尽其能,举办团练武装,对抗“逆匪”。

李鸿章所在的翰林院表面上悠闲沉静,但是太平军一路北上的消息仍旧传入了这些翰林们的耳朵,他们再也沉不住气,编史撰文是更不可能了,而且他们一见面就会情不自禁地议论起当前的战事。李鸿章得知太平军这些日子势力越来越强大,也是忧心忡忡,而且他也会时不时地倚在窗前思考最新的战局。然而有一天,当他听到同一屋的邓文恭说到武昌已经被太平军占领、湖北巡抚常大淳被杀等消息时,更是愁眉紧蹙。

李鸿章没有想到太平军的实力会如此之大,政府军居然不能与之抗衡,他已经无法再静下心来处理公务,他的脑中一片混乱:督师大臣赛尚阿大学士因为与太平军作战失利已被革职查办;广西提督向荣所统辖的绿营官兵也不是太平军的对手。现在外面天寒地冻,洪秀全或许会在武昌停留一段时间,但是过年之后太平军就会顺江而下,不到十天安庆就会受到威胁。安庆不仅是安徽的省会城市,也是李鸿章的老家,他内心的忧愁不能用言语表达。

1853年3月,太平军已经大举进入安徽。省城安庆已经被太平军攻占,抚台蒋文庆也已经毙命。如果照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整个安徽省即将全部沦入太平军的管辖范围之内。情急之下,李鸿章就找到了他的上司吕贤基,要求他恳求皇上派兵镇压太平军。

吕贤基,字鹤田,安徽旌德人,他也算是李鸿章的老乡。李鸿章为翰林院编修时,就时时为吕氏当下手,负责准备笔墨纸砚等。吕贤基先是任职于翰林院,以编修转御史,选任工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两人见面之后就确定给咸丰皇帝上奏折,第二天咸丰皇帝就要求吕贤基回到安徽,和安徽巡抚一起负责团练、防剿等事情。由于李鸿章才华出众,因此吕贤基选中李鸿章与他一起回乡操办团练。于是,一介书生的李鸿章便跟随吕贤基回到安徽,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李鸿章乃一介书生,对团练之类的武事根本提不起兴趣。然而,皇帝金口已开,李鸿章别无选择,他只能硬着头皮去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回到安徽之后,李鸿章必须得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安徽阶级斗争异常尖锐,既有南京的太平军步步紧逼,又有以捻军为主体的群众反抗,当时的安徽局势用“内忧外患”来形容最恰当不过。同时还有官宦之间的相互争斗,让一直在“象牙塔”之内研究学问的李鸿章有了很深的体会和教训。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让李鸿章更苦恼的是他从来没有接触过团练和指挥战役等事情。古代有很多投笔从戎的故事,而李鸿章却没有想到自己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李鸿章认为太平军迟早是要被政府军打败的,回乡办理团练“抗匪”也只是暂时的,只要国家安定下来,自己还是会回到翰林院继续编纂史书。不过,眼前的团练之事却需要认真对待,否则自己工作失职是不能返回京城的。但是,对于眼前的工作,李鸿章是一筹莫展,他不知道如何实行战略计划。面对内外交困的情形,他的心在颤抖,空有报国之志,奈何自己只是一个读书人。李鸿章手中一无权、二无兵、三无饷,对军事更是一窍不通。年轻的他第一次在现实面前困惑不已,无可奈何。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安徽也和其他地区一样,其地主缙绅纷纷举办团练,镇压农民起义。这些团练里面比较有名的有桐城马三俊,庐江吴廷香、吴长庆父子,合肥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刘铭传、解光亮、李鹤章等人。他们各怀心思,根本不能团结到一起。还有些团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和土匪没有区别。

李鸿章回到庐州,面对家乡团练“寇至则相助,寇去则相攻”的局面,内心感到十分失望,他虽然有心杀敌,但无奈现实残酷,靠家乡的团练来抵御太平军的进攻是不可能的。

而当时安徽在政局上有三个最重要的人物,其中之一是吕贤基,另外两个则是巡抚李嘉端和帮办团练的兵部侍郎周天爵。

李鸿章高涨的政治热情在现实面前终于冷静了下来,他把自己为国家出力的焦灼的心情逐渐变为具体的行动,于是,他首先在周天爵处入幕。入幕是清朝青年学子获得进入官场高层资格的通行证,李鸿章与周天爵有着独特的关系。当时,太平军正忙于南京的外围阵地,势力并未进一步深入安徽腹地。而安徽境内的农民武装捻军却乘势而起,他们杀富济贫,来无影、去无踪,成为了安徽政府的巨大隐患。于是,在周天爵的领导下,消灭捻军成了李鸿章的主要任务。捻军原本只是在经济上与政府进行斗争,并未涉及政治,但是由于受到太平军的影响,捻军的队伍也逐渐壮大,他们也成了清政府的“眼中钉”,必须将其予以铲除。

李鸿章与周天爵一起参加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消灭捻军的战役:一次是镇压定远陆遐龄起义,另一次是镇压活跃于颍州、蒙城、亳州交界处的陈学曾、纪黑壮起义。

由于镇压捻党有功,不久之后,安徽巡抚李嘉端就开始让李鸿章独立地指挥军事活动。

1853年6月,李鸿章手下已经拥有一千多名兵勇,他们都是由李鸿章在各个地方团练部队征集而来。同年8月,李鸿章的这支千余人的军队首次战胜了一小股太平军,李鸿章也因此小有名气。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安徽巡抚李嘉端还专门上奏清政府给予李鸿章“六品顶戴、蓝翎”的奖励。清政府同意了这一请求。但是咸丰皇帝的奖励并未让清军的士气有所提升,在面对太平军大将石达开的进攻之下,清军的防御战线不堪一击。

李鸿章就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不仅对军事一窍不通,还要勉力支撑,最终却因为石达开部的打击而让他无家可归,异常狼狈。 J6YB1LBOJjo2WEjXlsmf6ozAJqKTHAS+Qd7+wAH1AMe7TmNaJxXRCcc1C5HaG7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