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袖珍馆2:张居正传
杨雯婧

第一章天才少年--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

1.张居正的家族史

张居正于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初三在荆州府江陵县出生,而他的祖籍却并不是在这里。张居正的家谱十分简单,只能向上推算到元末。张居正在他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里记载,张家族谱上的远祖是张居正的七世祖,名为张关保。张关保是南宋抗金名将张浚的后人,家住凤阳府定远县,就是现在的滁州。张关保与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与明朝的开国名将李善长也是同乡。在元朝末年张关保加入了红巾军的队伍,和乡亲们一起造反。在这期间,张关保一直追随朱元璋打天下。

据张居正的记载,张关保是一个非常忠厚老实的人,一直踏踏实实地做一名小兵,以至于在徐达以及汤和做了开国元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张关保还一直是徐达麾下的小兵。后来,张关保在一次战役中立下了军功并得到了封赏。那是在一次渡江战役中,徐达及其麾下成员的目的是要占领采石矶,在攻占的过程中,张关保非常英勇,率先冲入敌阵勇猛杀敌,最后成功地占领了采石矶。战役结束后,张关保得到了封赏。在后来的战役中,他又屡屡立功,受到了非常多的封赏。张居正在《先考观澜公行略》中也为张太保的功绩感到自豪。张居正说:“张关保,国初以军功授归州安御千户。”就这样,张关保因军功而被授予了军职并分配到了荆州府的归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秭归。

当时的明朝实行军分区的军事制度,和现在的军分区是一个性质,就是在各府的要地设立卫,而卫就是指整个的一个军分区。卫下设立五个千户,每个千户直接管辖一千二百多人。由此看来,当时的地方军事将领的势力非常大。另外,那个时候千户是一种世袭的荣耀,可以代代相传。而张关保的千户荣耀只传到了后辈第四代,到了张居正那一代便更无缘了。

张关保的儿子叫张唐,张唐有两个儿子,长子名为张旺,次子名为张诚(张居正的曾祖父)。按照传统只有长子才能继承千户,如果没有出现特殊的情况,次子不能继承千户。张诚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早早地就从归州搬到了江陵自己谋生路,李白诗句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江陵”就是这个地方。

张诚迁往江陵不久就成家立业了。一开始他的生活十分简朴,随着他的努力,日子越过越好,家庭也逐渐成了一个小康之家。但可惜的是,张诚与荣耀无缘,他认为自己不能光宗耀祖,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张诚有三个儿子,长子名为张钺,次子名为张镇,第三子名为张。张诚三个儿子的名字都带有金字旁,也都和青铜器有关,因为青铜器是国之重器。但是让他失望的是,三个儿子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他的一腔热血也被浇灭。张诚的长子张钺经商,第三子张也能勉强维持生计。唯独次子张镇(张居正的祖父)每天吊儿郎当过日子,没人愿意与他交往。张诚反而最喜欢张镇,对张镇非常溺爱。有了父亲的溺爱,张镇变得更加游手好闲,结交了一群不学无术的狐朋狗友。但是张镇也有优点,传闻他非常讲义气,为人也比较豪爽,有大侠的风范。后来张居正在执政那段时间里也颇有他爷爷当年飞扬跋扈的风范。

张镇只顾着自己玩乐,一直没有正式的生计。在他刚刚成家的时候,日子十分拮据,但幸运的是,他谋到了一个好差事,就是到江陵的辽王府内做侍卫。由于儿子的种种表现,张诚知道自己的梦想是没有办法实现了,因此又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后来,张镇也有了儿子,就是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这个名字是张诚起的,其含义就是文治武功、公卿名相。张诚希望孙子将来能通过科举来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被祖父寄予厚望的张文明一直刻苦读书,但是他似乎与荣耀无缘--他参加了七次科举考试,每一次都以落榜告终。张文明有四个儿子,长子是张居正,直到张居正考中进士,张文明也没有考中举人。最终,张文明放弃了科举考试,一心栽培儿子。

2.荆州神童张白圭

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初三,张居正呱呱坠地。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在《文忠公行实》中这样记载:张居正的母亲赵氏在怀胎十二个月的情况下生下了张居正。通常妇女怀胎十月就能生下孩子,而赵氏的情况被大家认为是祥瑞--这个孩子将来必定不凡。

张敬修的文章中还记录了两个梦,据说在张居正出生前的一晚,他的祖父张镇和曾祖父张诚两人都做了十分古怪的梦。

张镇那晚梦到家里突然出现很多水,整个屋子都泡在水里,张镇非常奇怪,于是问下人:“哪里来的这么多水?”下人回答说:“水是从张少保地里流过来的。”那时候的少保是一个官职,是太子少保的简称,宰相有同等地位。这让张镇更是疑惑,祖孙三代连举人都没有考中,哪里来的少保一说?

张居正的曾祖父张诚梦到自己半夜在院子里散步时,看到院内水缸里飘上来一只特别大的白乌龟。黑色的乌龟常见,而白乌龟确很少见。古人认为,看到稀有颜色的动物是一种吉祥之兆。张诚十分激动,他认为张家马上要出圣人了。

孩子出生后,第二天张诚为孩子起名为白圭,白圭与白乌龟谐音。张白圭也就是后来的张居正。

张白圭的出生给全家带来了希望,他被全家视为掌上明珠并给予万分宠爱。张白圭也不负众望,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在张白圭不到两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奶娘抱着他在院内玩耍,这时,他的堂叔龙湫正在读《孟子》,这引起了小白圭的兴趣,他待在旁边认真地听着。龙湫看到此情景就跟小白圭说:“孩子,大家都说你聪明伶俐,但是如果不识字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天才。你看我这本书上有两个字‘王曰’,也就是王说的意思,如果你不认识这两个字就算不上是天才。”其实龙湫只是想逗孩子玩,因此并没有把这件事记在心里,更没指望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能记住这两个字。而结果却在他意料之外。第二天,奶娘再次抱着小白圭来到院子玩耍,龙湫又在读《孟子》。这时,小白圭晃晃悠悠地朝堂叔走去,龙湫把小白圭抱在怀里,接着小白圭指着堂叔手中的《孟子》说到:“王曰。”小白圭的这个举动不仅让堂叔十分惊讶,也令全家人感到十分不可思议,因此家人更加肯定地认为小白圭是个小天才。

在之后的日子里,小白圭便开始学习认字,五岁开始读书作诗,七岁就知晓六经大义,十岁的时候就能够写诗词,小白圭也成为荆州府赫赫有名的小神童。在十二岁的时候他参加了荆州府的考试,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考中了秀才。其实,民间还有关于这件事情的传闻。

当时的考官是名叫李士翱的荆州知府。在张白圭参加考试的前一天,这名知府做了一个十分古怪的梦,他梦到天帝让他转交给一个小孩一个包袱,他打开包袱后看到一块玉玺,而那个小孩就在旁边,梦里孩子的长相也特别地清晰,因为只是个梦,所以知府李士翱并没有放在心里。

考试结束后,李士翱开始阅卷。当他看到张白圭的考卷时,对张白圭的文采十分赞赏。在荆州府公布成绩的时候,知府李士翱第一个念出了张白圭的名字,而他突然想起自己之前做的那个梦:白圭就是白的玉印啊!他突然醒悟过来,接着他让张白圭走上前来。这时,李士翱十分肯定他就是梦中的那个孩子。李士翱十分的疑惑:他现在已经叫白圭了,我怎么还要把玉印交给他呢?

最终,李士翱想了一个办法,他对张白圭说道:“张白圭,我已经看过你的考卷,非常不错,你将来一定是一个人才,只是你这个名字虽然也很不错,但是比较适合用在小时候,如果你功成名就用这个名字就不太合适了。这样吧,我帮你改个名字。”对于这个要求,张白圭欣然接受,何况由主考官来给自己改名字也是一种荣耀。于是,李士翱就给张白圭改名为--张居正。之后,李士翱还鼓励张居正刻苦读书,将来报效国家。

李士翱是张居正人生中的第一位恩师,他还向湖广提督学政田顼极力地推荐张居正。田顼为了考验张居正,让张居正当场做文章。张居正的表现非常出色,最终被田顼接纳。由此,张居正告别了张白圭的孩童时代。

古人有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也有这样一句话:“官正则民服。”而这两句话正是李士翱对张居正的殷切期望。他希望张居正做一个为民谋福的清官。事实证明,张居正没有辜负李士翱的期望。

3.是何原因导致神童落榜

嘉靖十六年(1537年)八月正值中秋,三年一度的乡试也在这天举行。那时候的乡试就是省级的考试。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高考每年考一次,而乡试是三年才有一次。因此,乡试是才子们准备很长时间也盼望很长时间的考试。当时的明朝有两京十三省,而考点仅有十五个,考试的内容也十分有难度。考榜上的第一名称为“解元”,大家所熟悉的唐伯虎就曾经考中过“解元”,并且为此感到十分骄傲。只是考中“解元”时的唐伯虎是二十七岁,而张居正参加考试时只有十三岁。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神童张居正最低也会考中举人。结果却出乎意料,张居正竟然落榜了,这个结果是张居正也没有想到的。那么当时信心满满的张居正为何会落榜呢?

原来,在八月的一天,武昌城内聚集了很多学子,这次乡考是学子们梦寐以求的。考试的场面非常壮观,而湖广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顾对这次考试十分重视。这是顾自三年前上任举办的第一次乡试,因此他非常重视。他也希望学子们发挥所学,考出优秀的成绩以报效国家。而且,如果考试中出现了栋梁之才,对作为湖广巡抚的自己也是十分光彩的事。

乡试在紧张中结束后,考官们开始认真阅卷。顾也不再见客,独自坐在院中等待乡试结果。突然他想起了一年前的一件事,那时候学政曾经跟他说过有一名天才少年名叫张居正,年仅十二岁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秀才的头名。顾此时心中就想,不知道学政所说的那名少年是否参加了此次乡试。

当顾正在想着这次乡考时,阅卷的考官出现在他的面前,并且激动地向顾作关于考试结果的汇报:“这次考试真是人才了得啊!”接着,便把一叠试卷放在了顾面前。顾等不及的问:“这次考试的第一名是谁?”考官想了想说道:“真令人想不到,这次乡试的第一名竟然是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年轻秀才,名字叫……”“叫张居正是吗?”没等考官说完,顾就答了出来。对此,考官十分诧异,而顾哈哈大笑,说道:“我已经想到了!”然后顾拿出了张居正的考卷仔细阅读,他发现年纪小小的张居正竟然能写出气势恢弘的文章。对此,顾连连叫绝,并且立刻让人去通知张居正前来。这个泛着浓厚书生气的男孩令顾十分喜爱。

顾问张居正:“张居正,你年纪那么小,长大后有什么志向和抱负呢?”张居正想了想回答道:“学生常听父母言及,昔行曾祖父生平急难振乏,常愿以其身为褥荐,而使人寝处其上,使其有知,绝不忍困其乡中父老。学生当以曾祖为效尤,宏愿济世,不仅以身为褥荐,即有欲割取我耳鼻,当亦乐意施与!”张居正的这番话让顾十分震惊,顾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年竟然有如此大论。顾还想考考他,于是他指着院子墙边的翠竹说道:“你可否以竹为题,即刻作一首五言绝句?”张居正看了一眼翠竹,在顾一口茶喝完之前便说道:“绿遍潇湘地,疏林玉露含。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这里的“凤毛”是指一个有名的典故: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名叫谢灵运,谢灵运的孙子谢超宗十分有才华。谢超宗在担任新安王刘子鸾常侍的时候,经常写一些精彩的文告,因此孝武帝经常夸赞他有“凤毛”,而右卫将军刘道隆听到这种称赞后却以为谢超宗有罕见之物,于是就到谢家寻找,却从未找到。后来“凤毛”就用于对稀少珍贵之物或者珍稀之人的称赞。张居正这首诗的意思是:我要以竹子为品格,扬凤毛之才,登上百尺的竿头,一展我的青云之志。这首诗也完整的表现出了张居正小小年纪的宏伟目标和志向。

顾在听完张居正的诗后,完全被震撼了。随后,他现场作诗赠与张居正,诗中称赞张居正“今看十岁能长赋,何用从前咤陆机”。

乡考成绩出来后,张居正的成绩果然名列前茅,大家都认为张居正必然居于乡试头名,但是张居正落榜了,而造成张居正落榜的人竟是十分欣赏张居正的巡抚顾。

原来,在公布成绩之前,朝廷派下来主持此次乡考工作的赵御史积极准备公布成绩的一切事宜。这时顾走了过来对他说:“张居正的确是个人才,将来一定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这次不能录取他!”“为什么?”赵御史吃惊地问道。顾回答道:“从塑造人才方面来看,现在还不能录取他。因为他仅有十三岁,而过早地进入官场有可能让他成为第二个王维,只会在官场上舞文弄墨、吟风弄月,而对国家真正的需求却没有什么贡献。现在他年纪还小,应该让他多经历一些挫折,多经历一些困难,这才能成功地把他塑造成真正的人才。”听完这些话后,赵御史想了想,觉得确实有道理。其实,在顾表示了自己的想法后,其中的一位官员便极力反对,这位官员说:“不能由一些未知的事情就作此结论。从考卷上来看,张居正的水平是最高的,如果这次不录取他,那么就违背了这次考试公平的原则。这么年轻的人才也就此埋没了。”但是,赵御史却听从了顾的意见,张居正就这样与头名擦肩而过。

4.胸怀如此之坦荡

从后来的结果看,顾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如果神童不经历磨难,就会容易自骄自傲,时间久了便会成为泛泛之辈,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王安石的《伤仲永》里的方仲永;东汉末年,陈韪曾评价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中也是同样的含义。而顾也是考虑到这些方面,如果张居正第一次参加乡试就稳稳地拿一个头名,那么他极有可能因此而懈怠。顾认为应该让他经历一次挫折,这样他就会更加发奋地读书,他的前途也就会越来越好。

可是,在这样的打击下,在所有人寄予厚望的前提下,落榜后的张居正又是作何感想的呢?有史料记载,落榜之后的张居正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认为顾完全是为自己着想。后来,张居正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到了这件事,他说:“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这些话的意思是,我当时还小,不知道将来会有怎样的结果,但是我十分确定的是,顾巡抚的好意。此后的这些年,我一直想报答他,哪怕是鞠躬尽瘁、以死相报。

如果成年人说出这些话并不奇怪,但是当时张居正年仅十三岁便有如此大的胸怀,这就不得不让人钦佩。张居正对顾的好意记在心里,一直希望找一个机会报答他。在落榜后的第三年,十六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了湖广的乡试。结果不容置疑,他顺利地考中头名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举人。中举后的张居正没有骄傲,而是特意前往了顾的府中道谢。顾在看到张居正之后感到非常意外并且十分高兴。他解开了一直不离身的犀带并将其送给了张居正,并且对张居正说:“古人云,大器晚成,此为中才说法罢了。而你并非中才,乃大才。是我延误了你三年功名,使你直到今天才中举。但是你千万不要自满,更不要就此不求进取。”张居正谦虚地回答道:“学生一直谨记您的教导,大人实乃学生的再生父母,指点之恩没齿不忘!”

张居正在晚年时,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仍然回忆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张居正在信中写到,顾第一次见到他之后,连连称赞他为“神童”、“国士”,并且将他当“小友”,还在与同僚的交谈中多次提到张居正,称赞他是治国的“相才”,甚至可以与历史上众所周知的李邺侯(唐朝宰相李泌)相提并论。有一天,顾邀请张居正到府中吃便饭,然后特意让自己的小儿子顾峻与张居正相见,并且对儿子说:“这位就是荆州有名的张秀才,如果将来他担任要职,你可以去求见,他会念在昔日老友的儿子的情分帮你一把。”后来,再次回忆起这些事情时,张居正已经权倾朝野了,他经常跟好友说这段恩情令自己没齿难忘。在后来顾去世以后,顾家家道中落,张居正经常照料顾家的后人。对张居正来说,这样也是报答当年顾对他的知遇之恩。 KUOcg/EbuSVlDawc8UO7LE1rbQSmgRQmj/tVA4uxwZOG9X2M/pNFVp7S8KsYdP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