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非常言
李异鸣

第一 史景

林则徐开展虎门销烟,英国人不服,与清朝在广东开战,不胜而北击福建,又败,再北击渤海湾天津。渤海湾是清朝内海,完全可以水陆夹击痛歼英军,而道光帝吝惜银两,不愿再与英军开战,致使英军得地得款。大清赔列强的银两越多,人家来打大清的军队也越多。英法德日美俄,个个狼吞虎咽。几十年后,清朝就亡了。

道光帝派人审问英俘,所提问题是:“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很难受。清史记载:“上退朝后,伏首于便殿阶上,一日夜未尝暂息,侍者但闻太息声,漏下五鼓,上忽顿足长叹。”

道光病重时,将奕詝、奕訢一起召到榻前,以便决定究竟由谁来继承皇位。两位王子事先都向各自的师傅讨教对策。奕訢的师傅旬秉恬教奕訢说:“上如有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奕詝的师傅杜受田则很会揣摩皇帝的心理,他献计道:“阿哥如条陈政,知识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奕詝如法炮制,道光帝果然大悦,说皇四子仁孝,于是把奕詝定为皇太子。

1860年10月18日,接到命令的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点燃了罪恶之火。一个曾参与英军罪恶活动的牧师在追忆中写道:“焚烧的命令发布后,不久就看见了重重的烟雾由树林里蜿蜒曲折升腾起来。顷刻间,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了一缕缕的浓烟密雾。不久,这缕缕的烟,聚成一团团的烟,又集合成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向外爆发出来,烟青云黑,遮天蔽日。”

1861年11月2日,咸丰帝尸骨未寒,慈禧便联手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次日即在密云抓住头号政敌肃顺。肃顺非杀不可,但用什么罪名杀,却颇费周章;大臣们密商了三日,想出这么几条:一、矫传遗诏,自封顾命大臣--这条已被史料证伪;二、擅坐御座--这条无法证实,也不可证伪;三、“于传取应用物件,抗违不遵”--这是唯一一条可以落实的罪名。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这对坚持洋务运动的奕訢来说刺激很大。他总结过去:自自强新政以来,虽“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而迄今仍并无自强之实”。他忧患未来:“以一小国之不驯,而备御已苦无策,西洋各国之观变而动,患之濒见而未见者也,倘遇一朝之猝发,而弭救更何所凭。”为此,他呼吁全国应“上下一心,内外一心,局中局外一心,自始至终,坚苦贞定,且历之永久一心,人人皆洞悉底蕴,力事讲求,为实在可以自立之计,为实在能御外患之计,庶几自强有实,而外侮潜消”。

1873年,同治帝下旨重修圆明园。第二年,工程全面铺开,内外重臣普遍认为这是劳民伤财之举,恭亲王奕訢也屡屡谏阻重修圆明园。同治帝大怒,以奕訢“召对失仪”、“无人臣礼”为由,下旨降奕訢为郡王,并撤去一切职务。翌日,慈禧出面,“加恩赏还”奕訢亲王世袭罔替。此后,奕訢对慈禧更加俯首帖耳。

光绪二年(1876)6月,朝廷决定为两宫皇太后册封徽号。按惯例,册封大典由大学士捧上册宝。此次,两位太后同时册封,用人必然要比以往多,于是礼部上奏,要求派大学士16名。这一奏折闹出了笑话。大学士为辅臣首列,是正一品官。其地位崇高,因而朝廷授受历来审慎。按例大学士只有4名,加上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合计是6人。礼部是掌管礼仪的衙门,奏折中凭空多出了10名大学士,此等疏忽,尤为不该。当时翁同龢为光绪帝的老师,在日记上写了三个字:“可笑也。”

光绪十六年(1890),清德宗(载恬)皇帝举行大婚盛典,各国国家元首和驻北京使节纷纷致贺。大英帝国维多利亚女王送来的贺礼是一座供玩赏的自鸣时辰钟,钟上用汉字镌刻着一副贺联:“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贺者无心,受者有意。慈禧一见“日月同明”的镌字后,立马脸就拉长了。当即指示大太监李莲英将英国时辰钟搬出大殿,匿迹避忌。德宗皇帝知道后,觉得英国女王的贺联,并非有意嘲弄朝廷。弃之不展,有碍中英外交关系。但在慈禧的怒颜威慑下,未敢进言缓颊。

慈禧太后忙做60大寿,翁同龢等大臣上奏要求,能不能寿诞从简,节约宫中开支以补充前线的军费,慈禧听后不悦道:“谁要是令我一时不快乐,我就要他一生都不快乐。”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割让台湾岛和辽东半岛;赔偿军费白银2万万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国民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得自由从事各项工艺制造,仅纳人口税,各项机器,得自由装运入口,日本在中国制造的货物,与进口货物一样,免征一切杂捐。

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国作礼节性的访问。在欢迎会上,按照国际惯例,要演奏宾、主两国国歌。李鸿章临时编制了一首七绝诗,以充国歌,其词曰:“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后来人们称它为《李中堂乐》。

1903年,俄国公使夫人向慈禧赠送沙皇照片。德龄在她的回忆录中记道:“我们忙着准备一切,等候渤兰康太太光临。大约在十一点钟光景,她来了,先由我妹妹在会客厅接见她,然后引她进仁寿殿见太后。太后登了宝座,皇帝坐在太后左边,我站在太后右边做翻译。太后穿着黄缎绣袍,上面绣着彩凤和‘寿’字,还镶着金边,满身挂着鸡蛋般大的珍珠,手上戴着许多金镯、金戒指和金护指。我妹妹领着渤兰康夫人进殿,夫人就向太后行礼,太后也与她握握手,夫人呈上沙皇全家的相片。太后讲了一篇措辞极美的欢迎辞,并谢了沙皇帝后的盛意。我都替她翻成了法语,因为大使夫人不懂英语。太后又命皇帝与夫人相见,于是皇帝与她握握手,并问俄皇帝后安好。于是太后走下宝座,带大使夫人到她的宫中,在那里她们谈了约有十分钟。太后又命我引夫人见皇后。”

1906年7月13日,光绪皇帝发布上谕:“时至今日,惟有及时……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从此“立宪”口号开始成为当时中国的官方话语。

慈禧太后病危,张之洞请定大计,慈禧太后只是点头。第二天,慈禧太后让奕劻去察看易州陵墓的工期,密召世续及张之洞入内,宣布将立的皇上要继承同治皇帝的位置。将立的皇上,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已经四岁了。世续及张之洞惟恐皇后再出垂帘听政,所以一起上奏慈禧太后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慈禧太后戚然道:“卿言诚是,然不为穆宗立后,终无以对死者。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是公义私情而无所憾也。”张之洞说:“然则宜正其名。”慈禧问:“古有之乎?”张之洞回答道:“前明有监国之号,国初有摄政王之名,皆可援以为例。”慈禧太后说:“善,可两用之。”

1911年(宣统三年)8月19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成立军政府,各省纷纷宣告独立。消息传来,清廷一片慌乱。面对眼前的严峻形势,载沣被迫以皇帝名义下“罪己诏”,试图通过自我责斥摆脱危机的局面。诏书中明显吐露出他对大清王朝可能就此不保的极度忧虑,并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说自己的才干不足,“用人无方,施治寡术”;二是说受小人蒙蔽,官绅只顾谋私,自己对这些“不知”、“不觉”。诏书的最后这样写道:此时财政外交,困难已极,我军民同心一德,犹惧颠危。倘我人民不顾大局,轻听匪徒煽惑,致酿滔天之祸,我中华前途更复何堪设想!朕深忧极虑,夙夜彷徨,惟望天下臣民共喻此意。将此通谕知之。

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以清廷的名义,颁布了宣统皇帝退位诏书。其文曰: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里,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南京政府迎袁专使来北京后,袁世凯命令部下发动“北京兵变”,兵变的第二天,唐绍仪去访问袁世凯,正巧碰上曹锟戎装革履推门而入。曹锟向袁世凯请安后说:“报告大总统,昨夜奉大总统密令,兵变之事已办妥矣!”袁世凯见曹锟说漏了嘴,立刻大骂:“胡说,滚出去!”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宋教仁于1912年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组成内阁第一大党,用来牵制袁世凯的势力。改组后的国民党以“巩固共和,实行贫民政治”为宗旨,以“保持政治统一,发展地方自治,厉行种族同化,采取民生政策,保持国际平和”为纲领。

袁世凯准备用武力消灭南方的国民党,他以中国的盐税作抵押、以监督中国财政作交换条件,与英、法、德、日、俄五国签订了2500万镑的“善后借款合同”。上海《时报》刊出“袁总统前日令人传语国民党人”的谈话,声称:“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之外无本领,左又是捣乱,右又是捣乱。我受四万万人民付托之重,不能以四万万人之财产生命,听人捣乱。自信政治军事经验、外交信用,不下于人。若彼等能力能代我,我亦未尝不愿,但今诚未敢多让。彼等若敢另行组织政府,我即敢兴兵征伐之!国民党诚非尽是莠人,然其莠者,吾力未尝不能平之。”

袁世凯先后罢免了国民党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然后挥兵南下,打算消灭国民党。李烈钧在湖口起义,通电讨袁,列举袁世凯“乘时窃柄,帝制自为,灭绝人道,暗杀元勋,弁髦约法,擅借外债,盛暑兴师”等等罪状,“二次革命”爆发。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迫切地要改临时总统为正式总统,1913年10月6日参众两院进行正式总统的选举。由于袁世凯做贼心虚,担心国会议员不选自己,于是他派出几千名便衣警察、侦探、土匪、流氓等组成所谓的公民团,在选举的这天,把国会围得水泄不通,议员们只许进不许出,并在门外大声叫喊:“今天不选举出我们中意的大总统,你们就休想出来!”两院议员从上午8时进场投票,一直忍饥挨饿,到晚上10时才得恢复自由,经过三次投票选举,袁世凯才被选为正式大总统。

袁世凯致电黎元洪及各都督、民政长,说国民党自恃在国会中居于多数地位,“为虎作伥,危害国家,颠覆政府,事实俱在,无可讳言。”此电一发,袁世凯的心腹干将心领神会,于是,要求解散国会的电报纷至沓来,其中以冯国璋、倪嗣冲、张勋、张镇芳、汤芗铭等北洋军阀叫嚣得最凶。倪嗣冲还说:“似此害群之马不除,天下安有和平之望,拟请通令京外各处,将国民党一律解散。”

袁世凯复辟帝制如火如荼,孙中山发表了讨袁宣言,他在《讨袁檄文》中怒斥袁世凯:“非法攘攫正式总统,而祭天祀孔,议及冕旒,司马之心,路人皆见。”他指出“袁贼妄称天威神武之日,即吾民降作奴隶牛马之时,此仁人志士所为仰天椎天,虽肝胆涂疆场,膏血润原野而不辞也。军府痛宗国之陆沉,愤独夫之肆虐,爰率义旅,誓殄元凶,再奠新邦,期与吾国民更始”。

梁启超等进步党人反对变更国体,他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在社会上风传一时。他还与自己的学生蔡锷面议,在云南举兵讨袁。1915年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成立云南军政府,以唐继尧为都督,并组成护国军。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出兵湘赣;第三军为预备队,唐继尧兼任总司令。

袁世凯帝制失败后,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于无奈之中撤消了帝制,但仍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十九省公民否认袁世凯冒称总统书》痛斥袁“不知有国民,不知有议会,不知有约法,不知有公论”,严正声明:“袁逆不死,大祸不止。”尽管袁世凯为保全自己的总统之位费尽心机,但还是无济于事。而袁世凯的心腹们此时也弃袁不顾。在众叛亲离之中,在全国人民痛骂之下,袁世凯一病不起,死于1916年6月6日。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以副总统身份出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适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提议给中国贷款作经费,要求中国参战。当时,日、美两国都想操纵中国参战,以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日本极力拉拢段祺瑞,美国则支持黎元洪,从而引发了段祺瑞的国务院与黎元洪的总统府之间的斗争,是为“府院之争”。

段祺瑞通过张勋来达到自己掌权的目的,但他坚决反对临时约法和恢复旧国会,想另谋成立由自己操纵的新国会。孙中山把国会和约法看作共和国的真谛,他于1917年7月17日到达广州,正式举起了护法运动的旗帜。他说:“约法为民国命脉,国会为法律本源。国会存,则民国存;国会亡,则民国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许多国人认为中国“能与英、法、美并驾齐驱”,和会是“国人仰手伸眉,理直气壮,求公判于世界各国之会”。许多社会舆论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将来的世界上,弱国小国可以出头了”,从此以后“人道有了光明,民智可以普遍了”。而当美国提出山东归五国共管的建议后,国人的幻想与希望彻底破灭了,“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陈独秀坚定地从事革命活动,已经成为一个有很大影响的社会主义宣传者。他提出:“现在如不能用武,就改用文。”他用革命的宣传活动,启发教育人民,准备革命力量。他认为:“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

在孙中山的奋斗史上,“曾经无数次地向资本主义国家呼吁过援助,结果一切落空,反而遭到无情打击”。苏俄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希望俄国能成为中国革命的真诚盟友。他认识到“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唯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一最新式的共和国”。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领导当地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翌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改北京市为“北平特别市”(简称“平”),并立南京为首都(简称“京”)。国民政府所用之“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取代北洋政府的五色国旗(其后东北易帜),并订于国府的《训政时期约法》中。《约法》相当于宪法。《卿云歌》亦停用,改以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训典礼所撰训辞“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为国歌。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局势日益危急,蒋介石却公开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和对日不抵抗的主张。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电令张学良:“无论日军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6日,张学良电令东北各军:“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当万分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

1931年9月18日,在日本军部法西斯分子的直接策划下,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24小时内攻占沈阳和长春,不到一百天就侵占了相当于日本本土面积2.5倍的整个东北。1932年3月成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日高,从9月下旬开始,各地学生代表纷纷汇集南京,请愿抗日。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的领导下,北平学生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很快得到了各地人民的响应。1936年5月,爱国人士宋庆龄、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许多爱国团体纷纷加入。全国又一次出现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中国共产党自“九一八”事变后,就坚定地举起了抗日的旗帜。1933年初,中共发表宣言,提出在停止进攻红军、给民众以自由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愿同任何进攻红军的国民党军队订立抗日协定。1935年8月1日,在莫斯科的中国代表团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和全国同胞组织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3年,日军发动了对热河、察哈尔的进攻,热河省主席兼第5军团总指挥汤玉麟不战而逃,日军兵不血刃地占领承德。承德沦陷后,日军又分别向长城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处进攻,突破长城防线,进一步向华北扩大侵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几经激战,被迫后撤。日军占领长城各口,打开了进军关内的门户。1935年,日本统治集团根据“征服支那”的既定方针,又相继制造了张北事件、察东事件、河北事件,迫使中国政府签订《秦土协定》、《何梅协定》,据此,中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的主权大部丧失。随后,日本又制造丰台事件、香河事件,唆使河北省政府督察专员殷汝耕在河北东部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在内蒙,日军模仿制造伪“满洲国”的故伎,以内蒙古德王为傀儡,成立了伪蒙古军政府。至此,与东北相邻的内蒙、热河、察哈尔和河北一部都被日军控制了。

1934年蒋介石提出了“不绝交、不宣战、不讲和、不订约”的对日外交方针。在次年的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国民党当局虽然对于中日妥协仍抱有一定幻想,但又声称:“抱定最后牺牲之决心而为和平最大之努力,期达奠定国家复兴民族之目的。”华北危急后,蒋介石开始试探联合苏联的可能并设法与中共谈判。然而,由于国民党单方面的条件变化,提出要红军解除武装,国共两党的秘密谈判没有结果。蒋介石再次准备以武力消灭红军。

蒋介石在南京对全国300多师生代表讲述对日政策,表示:“中国决不签订任何损害国家主权的条约,也不订立秘密条款,如到最后关头,则当不惜一战。”1936年7月13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作《御侮之限度》的报告,对“最后关头”作了解释。他说:“中央对外交所抱的最低限度,就是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任何国家要来侵扰我们领土主权,我们绝对不能容忍,我们绝对不订立任何侵害我们领土主权的协定,并绝对不容忍任何侵害我们领土主权的事实。再明白些,假如有人强迫我们签订承认伪国等损害领土主权的时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后牺牲的时候。”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在捉拿蒋介石的时候,张学良曾焦急地说:“若找不到蒋,我要把自己的头割下来,请虎城兄拿到南京去请罪,了此公案。决不能因为要停止内战,而引起内战。若再引起内战,那我张某人变成了千古罪人!”

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向全国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彻底表明抗战决心:“如果战端一开,那么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平津相继沦陷后,蒋介石发表谈话,他说:“平津失陷为战争开始,为奇耻大辱,绝无与敌谈和余地。”1937年8月8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战士书》。书中说:“这几年来的忍耐,骂了不还口,打了不还手,完全是为了安定内部,完成统一,充实国力,到最后关头来抗战雪耻!现在既然和平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必须全国一致起来,与倭寇拼个你死我活。”

1944年8月27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会议上,发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鼓动知识青年从军入伍。年底,12万知识青年被编为青年远征军,成为抗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的14年中,据初步统计,中国的直接损失约6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5000亿美元。

1945年8月25日,毛泽东一行人到达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在机场,毛泽东发表了简短的演说,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民主、团结”的原则。他说:“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之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望中国一切抗日政党及爱国者志士团结起来,为实现上述任务而共同奋斗。”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凭借其军事优势和美帝国主义的援助,悍然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内战。10月13日蒋介石发出内战密令:“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达成任务。”面对蒋介石的疯狂进攻,中共中央坚决主张抵抗,毛泽东向全党发出指示,号召广大解放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

1947年5月,上海学生走向街头进行反内战反卖国的爱国宣传,他们喊出“要饭吃、要和平、要自由”的口号。

1948年,于右任参加副总统选举。当时的候选人除他以外,还有孙科、程潜、李宗仁等,竞争相当激烈,有的人还大发钞票,请客送礼的贿选情形时有发生。由于于右任两袖清风,既没钱请客,也送不起礼,于是他就提笔为每一个与会代表写了“为万世开太平”的条幅,然后裱好送出。但毕竟是金钱贿选时代,他这种方式毫无作用,所以没有被选上。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国共双方战地主帅都是黄埔学生。这次战役以国民党大败而告终,蒋介石气得大发雷霆:“林彪是四期的,而你们是一期的,全是一期的……教官打不过学生,一期打不过四期!”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于北平,自1949年9月27日起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前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同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群众齐聚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乐队奏国歌。毛泽东开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时,在军乐声中54门礼炮齐鸣28响。56岁的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jYRrmbh+MVbX28UKtGlE7Tr2ZVgH7uzdsk60Eekn6lz3nLVEU1ObVpbB0pS+Ub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