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爱的教育.小故事版
胡杰卿

第一辑:引导求知1

人与猴

一天,汉森正在与邦德就孩子爱提问题这个话题进行讨论,邦德说:“小孩子有时真的很烦。他那张嘴整天都没有停过,叽叽喳喳不停地问这问那,我的头都快要被他吵炸了。”

就在此时,汉森的儿子走了过来。他手里拿了一本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少儿读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调描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并且配有极为有趣的插图。

“爸爸,进化论中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这是对的吗?”儿子问道。

“我不知道是否完全对,但达尔文的理论是有道理的。”

“可是既然人是由猴子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人是人,猴子仍然是猴子?”儿子问。

“你没有看见书是这样写的吗?猴子之中的一群进化成了人类,而另一群却没有得到进化,所以它们仍然是猴子。”汉森说道。

“这恐怕有问题。”儿子怀疑地说。

“什么问题?”

“既然是进化论,那么猴子们都应该进化,而不光是只有一群进化。”

“为什么这样说?”

“我觉得另一群猴子也应该得到进化,变成一群能够上树的人。”

这时,坐在一旁的朋友脸上流露出极不以为然的神色,他的眼光似乎是在说:“看你有多大的耐心。”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是猴子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得到进化……”汉森说。

“为什么?”儿子仍然不放过这个问题。

于是,汉森只能尽自己所知向他讲明其中的原因:“据我所知,一群猴子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在地面上生存,它们的攀缘能力逐渐退化,而又学会了直立行走,经过漫长的进化变成了人类;另一群猴子仍然生活在树上,所以没有得到进化。”

“我明白了。可是为什么要进化呢?如果人能够像猴子那样灵活不是更好吗?”儿子又开始了另一个问题。

“虽然在身体和四肢上猴子比人灵活,但人的大脑是最灵活的。”汉森说道。

“大脑灵活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像猴子那样可以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儿子说道。

“身体灵活固然好,但只有身体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大脑的灵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文明。”

“为什么要创造文明?”儿子问道。

“因为文明代表着人类的进步。”汉森说道。

……

就这样,儿子的问题一个又一个地如潮水般涌来。他的很多问题在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并且毫无根据,但即使这样,汉森也尽力不让他失望。

“我真佩服你的耐心。”邦德笑着说道。

汉森说:“其实也并非我的耐心比其他人好,只不过我认识到认真回答孩子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他的究理精神,而不是将这宝贵的品质抹杀掉。”

教育哲理: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应该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神奇的音乐

有一天,母亲正在教小塞德兹学习一些形容词,当她讲到“快乐、兴奋、幸福”这些词时,小塞德兹流露出了不理解的表情。他觉得这几个词都差不多,在多次讲解之后仍然不能领会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时,母亲拿起了那把可爱的吉他。

她轻松地弹奏了一连串音符,并且主要是在吉他的一弦(E)上演奏的。

“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快乐的感觉。快乐是一个形容词,快乐就像在一弦上弹奏出来的音符。”母亲演奏完后对小塞德兹说道。

“哇,原来是这样。”小塞德兹似乎明白了一些,“那么兴奋和幸福又是什么样的呢?”

于是,母亲又以极快的速度演奏了几段和弦,又在吉他的二弦(B)和三弦(G)上演奏了一小段乐曲。

“这个和声就是兴奋的感觉,而二弦和三弦上的这几个音就是幸福。”母亲一边演奏一边对小塞德兹说道。

这时,小塞德兹的眼中充满兴奋的目光。“妈妈,我明白这几个词的意思了。”说着,他从母亲的手中抢过了吉他并有力地弹奏了几个和声,“我现在很兴奋。”

教育哲理:通常,人们总认为让孩子学习音乐仅仅是为了使他们多一种爱好,或者陶冶性情,或者消磨时光。而事实上,学习音乐正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有效手段。

参照物

在一次旅行中,刘淘毫不费力地掌握了一个物理学原理。

坐在火车车厢里的刘淘指着窗外说道:“那些树木在飞快地向后面跑,爸爸。”

“不,那不是树木在向后跑,而是我们坐的火车在向前跑。”父亲笑着对儿子说。

“不,我认为我们坐的火车并没有动,而是窗外的树动。”儿子天真地说,“因为我在这儿坐了很久了,但并没有发现火车有什么变化,反而发现外面的东西都变了。这不是说明窗外的东西在动还能说明什么?”

“那么,假如现在你不在火车上而是在窗外的话,你会怎么想呢?”

“这个嘛……”刘淘想了想说,“一定是我也在向后跑,就像那些树木一样。”

“你能够跑那么快吗?”

“是呀,我能跑那么快吗?这可有些奇怪了。”刘淘充满疑问地说。

“虽然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贺。”

“什么?祝贺我什么?”

“你今天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当然应该祝贺啦。”

“我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儿子不解。

“你刚才发现的,正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于是,父亲耐心给他讲解,“你之所以说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跑,是因为你把火车当成了参照物,也就是说相对于火车来说,树木的确是向后移动了。反过来,如果把树木当成参照物,火车就是向前跑了。”

“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我会认为火车没有动呢!这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参照物。火车带着我向前行驶,我们一起在运动,当然就不会感到它也在动!”刘淘说道。

“那么,把你放在窗外会有什么效果呢?”父亲问道。

“嗯,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面上并以我自己作为参照物的话,火车就是运动的了。”刘淘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车作为参照物的话,我就是和树木一样在向后飞跑了。”

“那么,你能跑那么快吗?”父亲又一次问道。

“当然能,因为这是相对的,火车能跑多快我就会有多快。”

教育哲理:要善于用实实在在的例子启发孩子,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

长短线

一位搏击高手参加锦标赛,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

出人意料的是,在最后的决赛中,他遇到了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竭尽全力出招攻击。当对打到了中途,搏击高手意识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招数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找到自己的防守漏洞。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搏击高手惨败在对方手下,也失去了冠军。

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父,将对方和他搏击的过程演练给师父看,并请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招数中的破绽。他决心根据这些破绽,苦练出足以攻克对方的新招,并决心在下次比赛时打倒对方,夺回冠军。

师父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搏击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有像师父所说的办法,能使地上的线变短呢?最后,他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思考,转向师父请教。

师父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比较,原先的那道线,看来变得短了许多。

师父开口道:“夺得冠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条线一样,在相比之下变得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你需要苦练的根本。”

教育哲理: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找出原因,让他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生命的价值

一个孤独的孩子,常常悲观地问年长的智者:“像我这样没人看得起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生命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有一天,智者将男孩叫到眼前,递了块色彩斑斓的石头给男孩,并对他说:“明早,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男孩满腹狐疑,心想:这块石头虽然不错,但怎么会有人肯花钱买呢?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回到院子内,男孩兴奋地向智者报告:“想不到一块石头值那么多钱。”

智者笑笑说:“明天你拿到黄金市场去,记住,不论人家出多少钱都不能卖。”

在黄金市场中,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这令男孩大为惊讶。

第三天,智者叫男孩拿石头到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10倍,更由于男孩怎么也不卖的缘故,石头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大惑不解,智者说:“人的生命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你明白吗?”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热爱自己,生命就会有意义,有价值。

教育哲理: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去珍惜它。

可怕的经验

有一位母亲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

一天,她带着5岁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想了解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功之路的。知道来意后,化学家没有向他们历数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成功经验,而是要求他们随他一起去实验室。来到实验室,化学家将一瓶黄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面前。

孩子好奇地看着它,显得既兴奋又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他终于试探性地将手伸向瓶子。这时,他的背后传来了一声急切的断喝,母亲快步走到孩子旁边,孩子吓得赶忙缩回了手。

化学家哈哈笑了起来,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母亲疑惑地望了望化学家。化学家漫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手放入溶液里,笑着说:“其实这不过是一杯染过色的水而已。你的一声呵斥出自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个天才。”

教育哲理:不要扼杀孩子探索知识的天性,因为生存的技巧就在于你敢不敢去探索知识,去探索未来。

磁铁的奥秘

约翰今年8岁了,一次,他独自一人在院子里玩耍。他喜欢玩“开火车”的游戏,就是把一些木块连成一串,充当车厢,他在前面拉着“车厢”冒充火车头。他做这个游戏非常认真,不光要像火车那样发出“呜呜”和“哐啷哐啷”的声音,还要负责在到站时报站名,招呼想象中的“旅客”上下车。

这天约翰突然想到要增加几节车厢,使这个“火车头”能带动更长的火车。可是带钩子的小方木块都用完了,怎么办呢?约翰想到了刚刚买回来的磁铁块,用绳子拴在最后面,刚刚合适。

他拴好一块磁铁,又拿来另一块。可是,好像突然着了魔一样,那块磁铁怎么也不肯乖乖地跟在第一块的后面。他一把它放到第一块磁铁的后面,就有一股力量将他的手弹开。约翰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可是那两块磁铁怎么也不肯吸在一起。

约翰呆呆地看着手中的两块磁铁,好一会儿,他忽然大叫起来:“爸爸,爸爸,快来看呀,这两块磁铁里住着两个小精灵!它们不愿意在一起。它们闹别扭了,谁也不理谁。”

父亲忍住笑说:“傻儿子,这可不是什么精灵,这是磁力的一个重要原理,磁铁分为正极和负极,而且‘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你手上这两块磁铁都是正极,当然会因为相斥而弹开啦。”

“真的吗?”约翰怀疑地说。

“不信?你拿那块磁铁过来,对,就是缺了角的那块。这块磁铁是负极的,你再试试看,它们会吸到一起的。”

“真的!”约翰觉得有趣极了,他的问题立即成串地出来了,“正极和负极是什么东西?磁铁为什么要分成正极和负极?为什么正极和负极就要吸在一起呢?”

父亲趁机教了他很多地质学上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都是与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约翰学习起来毫不费劲。

教育哲理:孩子在游戏中能学到多少知识、发挥出什么样的能力,是怎么想象都不过分的。在游戏中,孩子的各种潜藏的能力会一一被激发出来。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达·芬奇与父亲

达·芬奇9岁那年进入学校读书,他的第一个老师是神父。所学的课程,除了拉丁文,就是经书之类,教学模式呆板,孩子们每天除了读就是背,毫无生机可言。对此,达·芬奇一点兴趣也没有。

有一次,神父训斥他说:“你这小东西,将来肯定不会有出息!每天只知道瞎涂乱画,成天幻想着当一个艺术家,这不是做梦吗?”当时,达·芬奇正在全神贯注地思考一道数学题,根本就没听见他在说什么。神父的话音还没落,他便问起那道题应当如何做。神父非常恼怒,抡起手打了他一巴掌,之后又到他的父亲面前去告状。父亲并没有为此而训斥儿子,他知道儿子并没有错。

达·芬奇的父亲皮耶罗一向善于逻辑推理,是位很有名气的公证人。在案卷和诉讼方面,他能够以无懈可击的论述击倒对方。在儿子的择业问题上,他也想了好一阵子。按他的意愿,他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最好成为一个法学家。但是,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成就事业的好帮手。

依据他的兴趣发展,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事半功倍。根据儿子的一贯表现,他喜欢数学,但数学家通常只是待在家里想问题,很少与外界联系,儿子朝这方面发展可能不太适合。他喜欢音乐,但在自家的社交圈中,并没有非常优秀的人可以充当他的老师;而绘画与雕刻,正是他的长处,而且在自己现有的好友中,有一个叫维罗奇奥的著名画家、雕塑家,正好可以当他的老师。如果让儿子拜在他的门下,说不定以后会有一番大作为!想到此,他把儿子叫到身边征求他的意见,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他把儿子带到维罗奇奥那里,拜他为师。从此,达·芬奇专心致志地学起画画来。

教育哲理:一个人只有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父母教育孩子也应该投其所好,因势利导,这样孩子一定会竭尽全力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业。

从画蛋开始

达·芬奇是意大利著名画家,从小爱好绘画。他14岁的时候进入著名画师和雕塑家维罗奇奥主持的艺术工场学习绘画。

维罗奇奥对学生要求很严,训练的方法也非同一般。他在开始指导达·芬奇画画时,说:“我先不给你讲绘画理论,也不让你临摹古人名画,而是给你一个鸡蛋,先照着它画,你看如何?”

“我一定按老师的指导,好好画。”达·芬奇望着老师点着头说道。

达·芬奇开始很有兴趣,照着鸡蛋非常认真地画着。但是一段时间过后,老师仍然叫他画鸡蛋,达·芬奇有些厌倦,不耐烦了。他边画边想:“鸡蛋这么容易画,为什么老让我画它呢?这样怎么能够提高?”

一天,达·芬奇感到实在没意思,便鼓足了勇气去向老师请教,说:“绘画的对象是复杂的,技巧是多样的,老师为什么只是叫我画一个简单的鸡蛋?”

维罗奇奥耐心地对他说:“我早就料到你会有这种情绪和想法。孩子,你知道吗,鸡蛋虽然简单,但在1000个蛋中,却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将它变换一下位置,它的形状也会有所不同。”

达·芬奇听了之后,仍不解地问道:“老师,即使把这些不同的蛋画得再好,把这些蛋从不同角度画得再准再形象,不就是只会画一个蛋吗?”

维罗奇奥笑了笑说:“要知道你能在画纸上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得具有怎样的基本功啊!我之所以叫你反反复复地画蛋,首先是训练你细心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形象的能力,再就是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眼手一致,能够随心所欲地表现事物。有了这种基本功,那么无论画什么东西,不就都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了吗?”

达·芬奇听了,点了点头,说:“老师,我明白了,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后来,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

教育哲理:教育孩子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给孩子打好基础,这样经过不断努力,孩子一定会有大的进步。

歌德的文学之路

歌德是德国和欧洲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父亲是法兰克福地区一位有名的律师,母亲是一位市长的女儿,修养很高。父亲既清高又自负,让人有些捉摸不透。他总认为当时德国的初等教育水平不高,不能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才。因此他请来了一位很有学问的人给歌德当家庭教师。就这样,歌德被束缚在家里,应付着父亲为他准备的所有学习计划。父亲给他开了一张全能的课程表,囊括了文学、艺术、理工等各方面的内容,并且从早到晚规定了严格的时间表,歌德必须在家庭教师的监督下一步步严格执行。

尽管歌德非常聪明,但自懂事以来,这种类繁多的学习项目和紧密的时间表,对他而言简直是一种奴役,压得他几乎透不过气来。母亲看了有些心痛。她并不反对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但她反对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尤其对儿童,她认为应该根据他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启发和引导,不能一味求多,而应循序渐进,时间也不应该安排得太死,否则会压制孩子的成长。然而她知道自己是无法说服丈夫改变他的教育方式的,于是,她就暗暗用慈母的温柔体贴和火一样的爱,去温暖、安慰儿子那颗幼小的心灵,减轻他的精神负担,她经常给歌德讲故事,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父亲的威严,使歌德时时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让他难以入眠,这时妈妈就会悄悄地来到他的身边陪伴他,给他讲故事,鼓励他,安慰他。母亲的话很有深意,她的语言是那样富有感染力,像春天的细雨滋润着歌德的心,每当同妈妈在一起,小歌德的心里就充满了幸福,充满了希望和勇气。所以他后来曾说道:“从父亲那里我得到一副强壮的体魄和做一个正直的人的世界观。从母亲那儿,我继承了她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她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够温暖我的心,给我前进的动力。”

母亲发现歌德对语言文字非常感兴趣,而且在这方面表现出特有的天赋,于是就更加留心培养他这方面的特长。

法军曾一度占领了歌德的家乡法兰克福。一些法国剧团经常前来慰问法军,上演了一些世界名剧,歌德的眼界开阔了,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大量接触法国的文学作品,看到儿子的举动,母亲感到很高兴。歌德十三岁那年的圣诞节,母亲送给他的圣诞礼物是一些小木偶。他如获至宝,马上在全家和邻居的一些孩子面前,亲自导演了一场又一场的木偶戏。从那以后,他常常自己编戏和小伙伴们一起演出,并且开始动手写剧本了!

歌德的这种做法可违背了父亲的意愿。他严厉地斥责了儿子,并禁止歌德看戏,也不许他再研究文学,尤其是他讨厌的一些作品,更不许儿子接触,甚至连这些作家的名字都不能够提到!而母亲却恰恰相反,她理解文学,爱好文学。她虽然没有公开反对丈夫固执的做法,却继续主动地培养儿子对戏剧和文学的兴趣,经常和儿子一起研究文学问题,并介绍儿子看一些世界名著。有时两人还私下里热烈地讨论读书心得。这样,歌德的文学天赋不仅没有被扼杀,而且暗中得到妈妈的浇灌和培育。

教育哲理: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因素,同时也离不开关爱、理解。

慈母苦心育良才

雨果是法国著名诗人,他出生在一个职业军人家庭,从小就喜爱演戏和创作。在母亲的支持和培育下,他不断致力于文学创作,终于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雨果在校读书时就爱写诗,他的老师心胸特别狭窄,不让他写,并经常给他布置大量的习题,想用这种方式压他。

一天,雨果放学回家,坐在书桌前面对着作业本发愣。母亲看到孩子的神情,问道:“怎么啦,是作业不会做了吗?要多动脑筋嘛!”

雨果显得很不耐烦,将作业本推到一边,然后说:“不是被难住了,是老师不让我写诗,特意给我布置这一大堆习题。这么多题,我什么时候才能够做完呀!”

母亲一时没有答话,沉思了片刻说:“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我认为你爱读诗写诗没有错,正当兴趣爱好,做父母的应当支持。那些习题如果是老师故意留给你的,你可以不予理会,继续去从事你喜爱的诗歌创作。”

雨果欣喜地望着妈妈说:“好妈妈,您最理解我!”

此后,母亲还经常帮助儿子寻找诗题,提出建议。同时为了让儿子集中精力,发展他的才能,母亲对他各方面要求都很严,即使是节日、生日,没有得到母亲的同意,他也决不能出门,把时间都用在学业上。

有一次,雨果看到别的同学穿漂亮的衣服,心里很羡慕。母亲看出了雨果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学,而不在于他的衣饰。”

这件小事深深地教育了雨果,使他进一步把兴趣、爱好、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到写作上。

雨果十七岁那年,法兰西学院举行诗歌创作比赛。母亲认为这是锻炼儿子的一个好机会,就鼓励他参加。正当他准备提笔创作时,母亲突然患了肺炎。雨果日夜看护照料她,耽误了写作。当母亲从昏迷中醒来的时候,第一句话就问雨果的诗写完了没有。雨果红着脸告诉母亲说没有写。

母亲知道后,为自己耽误了儿子的时间而感到难过。雨果理解母亲此刻的心情,当她睡着了以后,他便在母亲的病床边写起诗来。清晨,母亲醒来以后,看到诗稿已放在床头上,便心满意足地笑了。

没过多久,这篇在母亲病床边写的诗稿,得到法兰西学院的褒奖。至此,雨果的名字就在巴黎传开了。

雨果成名以后,时刻不忘母亲对他的苦心培育。每逢节假日,或是母亲的生日,雨果都要给母亲献上几行诗。

后来,母亲因患肺炎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时,雨果刚满十九岁,他心里十分悲痛。

他牢记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勤奋耐劳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经过不断努力,他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教育哲理:勤奋是一所成功之人必须进入学习的高贵的学校。在这里你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培养独立的精神,养成坚韧不拔的习惯。

牛顿与祖母

牛顿是英国的著名科学家,是近代力学、光谱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前两个月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时改嫁,祖母承担起抚养教育他的责任。

童年时代的牛顿学习成绩不太好,性格孤僻。但他爱动脑筋,总喜欢提出一些十分古怪的问题,祖母总是倾其所能地给予答复。她想:“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什么东西都是陌生的、新奇的,喜欢发问是正常的。”

一天,小牛顿问祖母:“那风车没人推,为什么会转动呢?”

“孩子,风吹动风车,是风力推着它转动的。”祖母笑着回答。

小牛顿又问:“那风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祖母耐心地对他说:“你注意过没有,天气是变幻莫测的,有时是晴天,有时是阴天。晴天,人往往觉得呼吸畅快,那是因为气压高;阴天,人往往感到沉闷,那是由于气压低。气压高的地方空气浓重,气压低的地方空气稀薄,空气浓重的地方的气流就向空气稀薄的地方流动,这一流动,就形成了风!”

牛顿听了祖母的回答,不住地点着头,表示已经领悟了,他高兴地对祖母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童年时期的牛顿,不仅喜欢问,而且还喜欢制作各种机械玩具。他制作的玩具很有创造性,看起来与众不同。

一次,祖母发现他连续几天放学后很晚才回来,手里总是拿着一些小木片、小铁钉,细铁丝。吃过晚饭后,一个人独自在灯下认真地刻呀,削呀,有时在屋里到处搜寻,有时又用铁锤不停敲打,弄得人不得安宁。祖母从没责备他,心想:“这孩子又在搞什么小发明了!”

果然,没过几天,他便做成了一架小水车。

祖母一看,满脸皱纹展开了,夸赞他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孩子。

第二天放学后,牛顿拿着自制的小水车,后边跟着一些同学,他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一条小溪边,准备试验他的小水车。一试,小水车居然转动起来,而且非常灵巧。牛顿望着那转动的小水车,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突然,他的小水车被一个顽皮的同学踢坏了。牛顿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他的小水车,心里难过极了。他悻悻地回到家中,把这件事告诉了祖母。祖母满怀深情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不要难过,奶奶和你一起再做一个。”

在祖母的教育和关怀下,牛顿对科学越来越感兴趣。后来,他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

教育哲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不要老是埋头做笔记”

巴甫洛夫正在给学生上课。他的讲演精彩动人,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听着,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他们的思路被老师带到了一个神秘的科学王国。他从动物神经讲述到人的大脑,从医学解剖又引发到条件反射学说。教室里,不时地响起热烈的掌声。老师的讲演,使学生们漫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从而对新兴的科学学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巴甫洛夫尽心尽责地向学生们传播知识,同时还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避免他们走进误区。巴甫洛夫一边进行着精彩的讲演,一边在黑板上不停地写着。课讲到一半的时候,偌大的一块黑板上已经写满了字。学生们端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着教授说的每一句话。

忽然间,巴甫洛夫像觉察到了什么,他放下手中的粉笔,停止了讲演,从讲台上下来,一直向后面走去。学生们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巴甫洛夫走到教室的最后面停住了脚步,他注视着一位正在埋头做笔记的学生。这位学生的精力非常集中,根本没有注意老师就站在他跟前,等到他抬起头来,见老师站在自己身旁时,禁不住大吃一惊,他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能把你做的笔记给我看一下吗?”巴甫洛夫问道。

学生点了点头,双手奉上自己的笔记本。他立刻变得不安起来,也许老师是在抽查学生的笔记。可是,又一想,自己写得一手漂亮流利的俄文,笔记也做得十分详细,老师看了笔记后,一定会赞扬自己的。

巴甫洛夫翻阅了一下笔记本,然后对这位学生说:“你的笔记记得非常详细,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内容也几乎全都记下了,让人一目了然,字也写得不错。”

这位学生听到老师的表扬后,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神情。

巴甫洛夫继续说:“但是,在我讲课的过程中,你似乎总是在埋头做笔记,不知我讲的内容你听懂了没有。”接着,巴甫洛夫向他提了一些课上讲到的问题,果然,这位学生有许多答不上来。见此情景,巴甫洛夫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在上课的时候,主要在于听,其次才是记。你把老师讲的内容都记在笔记本上,并不能说明你已经理解了。而你只有认真听讲,将内容理解以后才能够更好地记住它。所以,你可不能老是埋头做笔记啊。”

老师语气诚恳,面容和蔼,使这位学生深受感动,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惭愧之余,他深深地明白了老师的一片苦心。全班同学听了老师的教诲,也都深受启发,他们对如何听好一堂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教育哲理:在求学的过程中,只有理解了知识的内容,才能够将它掌握、吸收。 yeVpTsyFEWaoGs0qoj4okWEyiXLMZgiEnnI28Ev4rdrEM2eQgChMIkn807t+2s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