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应该知道的2000个万事由来
赵子仪

第一辑:节日1

元旦的由来

元旦是一年的第一天,因此每年的1月1日称之为元旦。按单个字来讲,“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意思。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我国古人说的元旦,是阴历的正月初一,也叫做元日。因为在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之中,每个皇帝每个朝代都有单独的纪年,而且用的是阴历纪年。现在所说的公元纪年,是以耶稣基督诞生为公元1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把这一天叫做新年,也就是今天的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小年的由来

民间称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当天晚上称“小年夜”。这一天,民间有祭灶、扫尘、采办年货的习俗。小年意味一年的结束,从这一天起,人们开始准备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祭灶,民间很早就有关于灶神的传说。旧时,灶神每家必供,它同门神、井神、厕神、中霤神一起被称为五位家堂神,职责是保护家宅安宁,不使闲神野鬼骚扰,称为“五祀”。每到腊月二十四日,灶君上天朝玉帝,前一天晚上,人们就在锅台边摆上糖果、年糕等供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焚香膜拜。

扫尘,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北方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则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扫尘的习俗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这种古代先民祛除病疫的宗教仪式。唐代扫年之风盛行,以祈新岁平安。由于是迎接新的一年,又有清洁卫生、除疫灭病的良好习俗,便流传至今而不衰。

除夕的由来

除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年三十,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本意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的意思;“夕”的本意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除夕全家要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以示合家团圆,美满幸福。北方大多吃饺子,有辞旧迎新、祥和美满之意;而南方,年夜饭中少不了一道全鱼菜,取“年年有余”之意。全国各地几乎都有用江米面或黍子面做年糕的习俗,寓意“年年高”。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的习俗,象征除旧迎新。除夕夜讲究灯明火旺,少不了烟花鞭炮。俗语道:“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儿头戴顶新毡帽,最重要。”

现在,每到除夕,人们大多守在电视机旁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等待零点的钟声敲响,鞭炮声就会响彻整个夜空,也象征了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的开始。

春节的由来

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其主调是庆丰收,去邪气,求得来年吉祥如意。春节的时间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古时称元旦或元日。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时间较长,一般是从腊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一般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贴门神和春联,燃放爆竹。祭祖和拜年是重要的活动。小孩子还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春节期间,各地还有多种娱乐活动,如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元宵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天是新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家人团聚,共度良宵,所以古人又称其为上元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扫除了吕后势力。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这一天要吃“元宵”,已成为全国各地的传统习俗。“元宵”别名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包各种甜馅的“圆子”,以清水煮熟而食。元宵节有举行灯会观灯的习俗,因而又叫灯节。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高挂千万盏琳琅满目的花灯,在北方寒冷的地区,还要制作千姿百态的冰灯。人们在元宵节除了观灯、赏灯和猜灯谜外,还要进行放歌、舞龙、耍狮、扭秧歌等一系列活动,因此我们常说“闹元宵”。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在古代,家家户户都要严禁烟火,吃冰冷的食物。据传说,这个节日是春秋时为纪念介之推而传下来的。

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计毒杀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灾祸,流亡出走。在重耳流亡19年期间之中,身边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有一个人叫介之推。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之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后来晋国内部稳定,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掌握了军政大权,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忠于自己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忘记了介之推。此时,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之推都叫屈,晋文公猛然想起那个“割股奉君”的忠臣,心里非常愧疚,便马上差人去请介之推上朝受封。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之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之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原来介之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隐居起来了。

晋文公知道后,马上派人去山上搜寻,可是草木丛生,道路险阻,却寻不到丝毫的踪迹。一位臣子献计说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逃出山来,如此一来就能见到他了。于是,晋文公命令放火烧山。面临着大火,介之推依旧没有下山,他背着年迈的老母紧靠着一棵大树,被活活烧死了。

晋文公十分懊悔,下令厚葬介之推,并把绵山封给他,改为介山,还规定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严禁烟火,一律吃冷食。所以,这天称做“寒食节”。

清明节的由来

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中,农历三月上旬被称为清明,按农历计算,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来说就是每年的4月5日或6日作为清明节。

“清明”二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道:“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岁时百问》一书也曾作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清明节前后天气转暖,风和日丽,大地披上绿装,所以称为清明。清明时节是踏青旅游的好时节,人们放风筝、荡秋千。与此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墓,《梦粱录》中记载,在古代清明节当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许多人准备好礼物、果品,到已故亲友的墓前祭拜。这种习俗早在周朝就已形成。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名端阳节、端五节、重午节。古人在这天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道教则称此日为“地腊节”。明清时的北京人又称端午节为“女儿节”、“五月节”。端午是中国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它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熟知的就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支离破碎,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这一天,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人们每年在屈原投江这天,往江里投粽子喂鱼,据说黏米可以粘住鱼嘴,使鱼不吃屈原的尸体,久而久之,形成了风俗。后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乞巧节的由来

农历七月七日晚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乞巧节,也有人称之为七夕或女儿节,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民间还流传“七月里来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的话语。中国北方农村有这样的风俗:七月初七这一天,摆上瓜果,向织女乞巧。就是说,希望织女把一手巧艺传给人间。早在汉代就已有了乞巧风俗。《西京杂记》上记载:“汉宫中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缕。”

关于乞巧节的由来,还得从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开始。牛郎幼时父母早亡,便随哥哥嫂子一起生活,怎奈嫂子对他却是百般刁难。及至牛郎成年,嫂子便提出分家,只把一头老牛分给牛郎。一天,老牛告诉牛郎说天上的织女在碧莲池洗澡,你去把她的衣裳拿来,她就是你的妻子。后来牛郎和织女就结婚了,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并有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可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被天帝知道了,便下令让王母娘娘把织女带回天庭。

王母娘娘把织女带走后,牛郎上天无路,放声大哭。老牛告诉牛郎把自己的牛皮披在身上就可以追赶织女,说完老牛就死了。牛郎遂披上牛皮,挑着自己的孩子去追赶。眼见就要追到织女,岂知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往身后一挥,天空出现一道天河。牛郎与织女只能隔岸相望,日夜哭泣。后来,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天帝,答应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鸟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中元节的由来

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叫“鬼节”。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怀念亡灵。每到此日,寺庙里有盂兰盆会,超度亡魂。市场上可买到明菜花、油饼、乳糕、丰糕之类。用以祭祀祖宗,并预报秋收。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度孤魂野鬼。

这一天也是佛教的盂兰盆会,盂兰盆是梵文的音译,是“救倒悬”的意思。据佛教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有一个弟子名叫目连,他的母亲因为生性贪婪恶毒,死后在地狱受苦,被倒悬着,于是目连便恳求佛祖救母亲脱离苦海。佛祖告诉目连,让他在七月十五日准备百味饮食,供奉十方僧众,便能使其母亲得到解脱。于是目连在七月十五日广造盂兰盆会,为母亲赎罪。

后来每到七月十五这一天,佛家就会做盂兰盆会,以五果供奉佛、僧,解救在阴间受苦的祖先,渐渐形成了习俗流传了下来。

中秋节的由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怀人的名篇,也是中秋的佳作,历来是被人们争相传唱的。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一家人围在一起赏月、吃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以庆贺为主的节日,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中秋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源于秋祭,因为此时庄稼成熟,人们祭祀土地神,以谢神庆丰收。有说源于古代的拜月习俗。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不管怎样说,中秋习俗都与月亮有关,如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相传源于唐明皇。唐明皇游月宫后,每年中秋与杨贵妃赏月。赏月时,一边品尝形如秋月的甜饼,一面欣赏歌舞,月饼大概由此源起。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月饼,都象征团圆之意。中秋节亲人团圆是相沿已久的习俗,故俗称“团圆节”。

重阳节的由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王维写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在重阳这天登高怀念故乡及亲人的。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什么九月九日这天又叫做重阳呢?是因为我国古代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月日并阳,故名重阳,又称重九。重阳节到了汉代渐渐盛行起来,唐代时正式定为节日。古人在这一天要进行登高、赏菊花、喝菊花酒、头上插戴茱萸、吃重阳糕等习俗活动。

关于重阳节还有一个故事,据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一书记载: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声遍布。有个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到山中拜费长房为师,以求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并告诉他:“那天登高,再用红布袋装上茱萸,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消灭瘟魔,免除灾殃。”桓景回乡,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因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熏心,被桓景斩杀于山下。傍晚,人们下山返回家园,只见牲畜都暴死,而人们却安然无恙。从此,重阳登高避难的风俗就世代相传了。

腊八节的由来

“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即一年风调雨顺,喜获丰收,到了年底举行的一种对天地神灵的答谢祭。古代中国人多在十二月腊祭先祖百神,因而把十二月称做腊月。《礼记·郊特牲》中记载说:“腊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祭万物而索乡之也。”后来这个腊祭的日子就选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即称腊八。到了南北朝时期,腊八就成为祭祀节日了。腊八节主要是供献天帝、祭祀神灵、祭奠祖先等,后来又增加了“赤豆打鬼”和吃“腊八粥”等食俗。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关于吃腊八粥还有一个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在给地主家放牛时,不小心丢失一头牛,回来后被财主关在一间屋子里,三天三夜没给饭吃。朱元璋饥饿难耐,便在屋子里到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于是他向下挖掘,从中挖出豆子、稻谷等各种粮食,于是他生起火来把这些东西放进锅里熬成粥,等到粥熟之后,他吃起来觉得异常可口。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时候吃那顿粥的味道,就命御膳房用各种粮食煮了一锅粥,欢宴群臣,后来传入民间,遂成了一种习俗。因为朱元璋大宴群臣这一天是腊月初八,后来人们就管这粥叫“腊八粥”了。

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1919年1月,英、法、美、日、意等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北洋政府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遭到帝国主义国家拒绝。会议竟决定由日本接管德国在华的各种特权。对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代表居然准备签字承认。消息传来,举国震怒,群情激愤。

1919年5月4日下午1时许,北京12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前。他们手持小旗、条幅,上面写着“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抵制日货”等口号。这一运动得到工人和各阶层人士的声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罢工或示威游行。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并指令在巴黎参加会议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为了使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青年节。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笑开颜。娃哈哈,娃哈哈……”

一首熟悉的歌谣带我们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大家都知道每年的“六一”是国际儿童节,但这个节日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让我们来熟知它的由来。

1942年6月,纳粹德国侵占了捷克,并枪杀了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然后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规定6月1日为新中国的儿童节,同时宣布废除国民党政府于1931年起实行的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对国民党的大屠杀实行武装抵抗。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的领导下,三万余名受共产党影响的北伐军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歼灭国民党三个多师。次年4月起义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这次武装起义,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的旗帜,为伟大的人民军队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3年6月26日,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作出了以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决定。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命令。命令指出:“本委会为纪念南昌暴动与红军成立,特决定自1933年起,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组成后,仍以8月1日为建军节。

教师节的由来

早在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上,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不久,国民党政府又将教师节改为孔子的生日--8月27日。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国家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教育工会商定,废除了6月6日这个旧教师节,并在1951年规定:教师节和“五一”劳动节合并在一起。可是实践证明,“五一”节并没有教师节的特点,时间一长,人们只知道“五一”节是国际劳动人民的节日而逐渐把教师节忘记了,特别是青年人很少知道“五一”节是劳动节和教师节合并在一起的。为了提高教师的地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体现教师节的特点,1985年1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定在这一天,是考虑到新学期刚刚开始,学校在新学期将要出现新的气象。再者,一年四季只有9月份没有全国性的节日,把教师节定在这个月更有利于组织大型活动和宣传报道。

情人节的由来

在西方,情人节不但是表达情意的最佳时刻,也是向自己心爱的人求婚的最佳时刻。

在古罗马时期,二月十四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二月十五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统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

在古罗马,小伙子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直配对,而且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为情人节。关于情人节,还有一个故事。

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离暴君的宫殿不远,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修士瓦伦丁就住在这里。罗马人非常尊敬他,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聆听瓦伦丁的祈祷。

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年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人们怨声载道。男人们不愿意离开家庭,小伙子们不忍与情人分开。克劳多斯暴跳如雷,他传令人们不许举行婚礼,甚至连所有已订了婚的也要马上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悲愤地走向战场。年轻的姑娘们也由于失去爱侣,抑郁神伤。

瓦伦丁对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他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

消息终于传进了宫殿,传到了暴君的耳朵里。克劳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们苦苦哀求暴君的赦免,但都徒劳而返。瓦伦丁终于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

愚人节的由来

每年的4月1日是愚人节,又称万愚节,这一天,也许有人会向你开一个善意的玩笑,或者发布一个假的消息。这已经成为一种风俗。

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就是把原来实行的4月1日为岁首改为每年的1月1日。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

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聪明滑稽的人就在4月1日给守旧者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并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流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愚人节时,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在聚会上,有一种做假菜的风俗:先是一道“沙拉”,莴苣叶上撒满了绿胡椒,但是把叶子揭开后,才发现下面原来是牡蛎鸡尾酒;第二道菜是“烤土豆”,其实下面是面包屑和鲜蘑;此后上的菜还有用蟹肉作伪装的烧鸡和埋藏在西红柿沙拉下面的覆盆子冰淇淋等等。

这一天,任何人可以采用任何方式来愚弄别人,在这一天里人们的欺骗是不负法律和道德上的责任的,因此大家在这一天都会尽情地开着玩笑,捉弄别人。

感恩节的由来

感恩节是每一个美国人不论何种信仰、何种民族共同庆祝的传统节日,具体时间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感恩节是美国特有的一个古老节日,在这一天,全家欢聚在一起,吃着烤火鸡和南瓜馅饼。还有一些苹果、橘子、栗子、胡桃和葡萄,以及碎肉馅饼、小红莓酱等精美的食品。

说起感恩节的由来,这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开端。1620年,英国一批清教徒因不堪忍受英国国内的宗教迫害,搭乘“五月花”号船逃往美洲,于当年11月21日到达美国马萨诸塞州东南部的普利茅斯。到达目的地的清教徒们在一个空荡的村落落脚,但时值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中的102人在冬天过去后,只活下来50人。这时,当地的印第安人在认识这些人、弄清楚原因后,慷慨地送给移民们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

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移民们为了感谢上帝,并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决定在11月底的一天,邀请印第安人一起庆祝。他们点起篝火举行了盛大宴会,并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此后,这个庆祝活动一直保留到今天。最初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只是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感恩节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1863年,林肯总统把感恩节定为全国性节假日。到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令,把感恩节定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凡,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都有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分开了一年的亲人也会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团圆圆,品尝美味的感恩节火鸡。

母亲节的由来

母亲节的日期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在这一天,儿女要为母亲送上一束康乃馨,以报答母亲为自己的操劳。

母亲节的起源来自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格拉夫顿城的一家教会学校。1876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安娜·查维斯夫人还在礼拜堂兼职讲授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当她讲到在战役中捐躯的英雄故事时,她感慨万分,认为应该创立一个母亲节,用来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

查维斯夫人逝世后,她的女儿安娜立志创立一个母亲节,来实现母亲多年前的心愿。于是安娜先后写信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向各界呼吁创立母亲节。

1907年5月12日,安德烈卫理教堂应安娜之邀为母亲们举行一个礼拜仪式。隔年,此仪式在费城举行,反应热烈,终于获得州长支持,并于1910年宣布在该州设立母亲节。接着,美国多个州和加拿大、墨西哥等先后对母亲节给予认可,举行庆祝仪式。

到了1914年,美国参、众议院终于通过决议草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在安娜的推动下,一共有43个国家公认这一伟大的母亲节,并“公开表示我们对母亲的敬爱”。世界各地相继仿效,遂成为“国际母亲节”。

父亲节的由来

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国际“父亲节”,是1910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多德夫人发起的。她在1909年的母亲节时心里有一点感触,她想到为什么没有一个“父亲节”呢?因为她对父亲的爱是那样深厚。

多德夫人13岁那年,母亲突然离开了人世,留下六个儿女。自此生活的负担都落到她的父亲的身上,身兼父职与母职的父亲辛辛苦苦地把儿女们带大。多德夫人是家中唯一的女孩,所以更能体会父亲的辛劳,白天要出门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孩子们和做一些家务等。十多年后,孩子们长大了,可是父亲却因操劳过度而病倒,不久即逝世。

于是多德夫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教会的瑞玛士牧师,牧师听了很是感动,并赞许多德夫人创立“父亲节”的构想。她就在第二年的春天写信给“牧师联合会”的会长,得到了积极的响应;随后她写信给华盛顿州政府,最后州长也表示赞成,并决定在该年的6月举行第一次“父亲节”聚会。到了1924年,柯立芝总统正式签署设立父亲节的决定,自此父亲节正式成为美国全国性纪念日。

圣诞节的由来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它是西方国家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我国的春节。圣诞节的英文意思是基督、弥撒,因此人们在这天要到教堂举行礼拜,以庆祝基督的降生。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是平安夜,这一天每个家庭都会扎好圣诞树,在圣诞树上装扮美丽的彩灯,然后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在睡觉前把一只长筒袜挂在床头,等待圣诞老人往里面装礼物。

关于圣诞节的由来,和基督耶稣的出生有关,耶稣是圣母马利亚因圣灵感孕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务必到伯利恒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前往。

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晴,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住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于是马利亚只好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

在圣诞节,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灯火通明、颜色各异的圣诞树,通过扮演圣诞老人分发礼品、唱圣诞歌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祝福。

黎族“三月三”的由来

农历“三月三”是黎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每一年的这一天,黎族人民都要进行纪念先祖、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有两个美丽的传说:

第一个传说是,在上古时期,洪水泛滥,淹没了村庄和天地,在这次洪水中只剩下一对兄妹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等到洪水退却之后,兄妹二人开始寻找其他的人。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在某一地点会合。结果当兄妹再次见面的时候,发现就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于是妹妹就想了一个法子,她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的色素将花纹染上颜色,这样哥哥就无法认出自己来,于是二人得以结成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这就是黎族“三月三”节的传说,从此,三月三也就成了青年男女定情的日子。

第二种说法是,很久以前,黎族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痛苦不堪。一个名叫亚银的年轻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山顶的鼻箫诱捕它。于是亚银勇敢地登上顶峰,吹起山顶的鼻箫。等到第三天时,一只百灵鸟在他的头顶盘旋,亚银停止吹鼻箫,开始追捕百灵鸟。眼见他快抓住百灵鸟时,百灵鸟突然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姑娘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旱灾解除了,但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去抓捕百灵和亚银,得到消息的百灵和亚银躲进一个山洞里,峒主命令家丁火烧山洞。就在大火蔓延时,天空大雨倾盆而泻,山洪暴发,把峒主和家丁全冲走了。此时,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跳起舞向他们祝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为了纪念亚银和百灵,黎族人民便把这一天作为一个传统节日。

节日到来的时候,通常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声望最高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 PWkJqLdAANOHzmR4NwNO2FKYDWJofAEAsmfuLh35B2qB8en5jqeUbq2u7+kkKI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