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纠正不良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2

孩子乱花零钱与父母教育有关

妈妈在打扫小豪房间的时候,着实吓了一大跳。原来看似有条不紊的房间,竟然在床下和衣柜里翻出一堆东西:玩具、小人书、水彩笔……那么多的东西,小豪妈妈根本没见小豪用过,也不知道小豪在什么时候买了这么多东西。

下午小豪放学回家后,看到桌子上自己的“宝贝”堆了一大堆,就知道自己的秘密被发现了。妈妈严厉地问小豪:“你这孩子怎么乱花钱呢?这些东西都是什么时候买的?为什么没有向爸爸妈妈请示就擅自做主?”小豪低着头,嘟嘟囔囔地说:“我花的是自己的零用钱,想买什么是我的自由……”

小豪妈妈一听他不但不认错,还这么振振有词,简直气坏了,她大声地冲小豪喊道:“以后不许你再乱花钱买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零用钱从这个月开始不给你了!以后你买什么必须得经过我的同意,否则一律不准买!”小豪妈妈本以为断了小豪的零用钱,他就没机会再胡乱地花钱了。可是,小豪总是缠着妈妈给他买这买那的,要是不同意给他买,他就理直气壮地“责问”妈妈:“别的同学都有,我为什么不能有?”

如果妈妈坚持不满足小豪的要求,他就会悄悄地去求爷爷奶奶、阿姨、舅舅,让他们带他去买。这下弄得小豪妈妈实在是进退两难了,对于小豪胡乱花钱的毛病,小豪妈妈真的是没办法了。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孩子消费心理陷入“棘轮效应”,妈妈要循序渐进改变

当下生活中,像小豪这样喜欢胡乱花钱的孩子可是不少。“众星捧月”式的家庭环境、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使得这些孩子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渐渐也让他们养成了胡乱花钱的习惯。当然,有的父母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却发现改变孩子的这种习惯非常困难,因此索性就由他们去了,这为孩子以后的不良消费习惯的养成埋下了隐患。

孩子步入小学阶段后,开始初步接触和了解社会,对于金钱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意识到了金钱的诸多“好处”,胡乱花钱的现象也更加频繁,而且越来越大手大脚。由于不良消费习惯由来已久,所以家长希望孩子短期内改正过来是不切实际的。老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其实,孩子胡乱花钱,而且越花越大手大脚的行为与“棘轮效应”是一致的。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

孩子的消费习惯也是如此,平时大手大脚惯了,期望他一下子变得节俭起来,那是违背心理学原理的。这样的事情对于成人来说,尚且困难,更何况是对自制力不佳的孩子呢?所以,家长针对孩子乱花钱的行为,一定不要火冒三丈地斥责孩子,也不要期望孩子一下子做出改变,而应当循序渐进地培养他好的消费习惯,让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及时发现,追根溯源,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有些情况下,孩子形成不良的消费习惯是从某一件事情开始的,如果这件事情没有得到父母的及时关注,孩子可能就慢慢形成一种习惯。等到这种习惯成为一种自然之后,再想帮助孩子纠正就比较困难了,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消费行为就陷入了棘轮效应。

因此,对父母而言,要及时了解和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动向,追根溯源,把孩子的不良消费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鹏鹏爸爸怒气冲冲地跟鹏鹏妈妈抱怨:“最近鹏鹏怎么总是在回家的路上借机买东西呢?而且每次都是买些乱七八糟的小玩意儿,一点儿也不实用。这才到月中,他的零用钱就用光了。”鹏鹏妈妈很诧异地说:“鹏鹏以前没有这个习惯啊,我都没有注意到!肯定是咱们有什么疏忽的地方,才让鹏鹏养成了乱花零钱的毛病,咱们还是问问他吧。”爸爸也觉得妈妈的话有道理,于是强压怒气,把鹏鹏叫进房间。

妈妈很严肃地对鹏鹏说:“鹏鹏,最近爸爸妈妈发现你好像多了点儿不好的习惯!”鹏鹏看妈妈表情那么严肃,心里很是不安。爸爸也趁机说道:“最近你总是在回家的路上买很多用不上的东西,虽然是用你自己的零用钱买,但是爸爸妈妈希望你能把钱用在学习或者生活上。我们相信你有能力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用钱,而不是把钱用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鹏鹏没想到爸爸妈妈不但没有批评自己,反而那么相信自己,于是他红着脸说:“这学期开学,我发现班里的同学都特别迷恋一部动画片,几乎所有同学都有动画片里的挂件。每天到学校大家都会把新买到的挂件放在一起,比比看谁的最新颖。每当我拿出我买的最好的挂件时,同学们都会用特崇拜的眼神看着我……爸爸妈妈,我错了,我今后一定改!”爸爸妈妈看着郑重其事的鹏鹏会心一笑,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儿子!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够改掉这个坏习惯的!”

例子中鹏鹏的不良消费行为就是从一件小事开始的,幸好他的爸爸妈妈发现及时,并以正确的方式教育了他,避免了他不良消费习惯的养成。

值得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鹏鹏的爸爸妈妈发现他不正常的消费行为后,并没有厉声斥责他,而是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这使得鹏鹏能够顺利地接受爸爸妈妈的教育,而没有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值得家长借鉴。

方法二:家长教育方式要统一,避免“步调不一致”造成孩子的不良消费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方式步调要统一,这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十分重要。由于两代人的教育观念不同,或者隔代亲等因素的影响,己辈和父辈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不同。但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不应该娇惯孩子,不能纵容孩子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

小玉妈妈是个很节俭的人,所以她特别注重培养小玉勤俭节约的习惯。一次,由于要出差两个月,小玉妈妈不得不让小玉暂时和住在附近的爷爷奶奶生活一段时间。很快地,两个月过去了,小玉妈妈又把小玉接回了家。

最初,小玉妈妈还沉浸在与小玉久别重逢的喜悦之中。渐渐地,妈妈发现小玉和从前不大一样了。最近,小玉总是要求妈妈给她买这买那的,明明是前两天刚买的削笔器,她却又向妈妈要钱再买一个。妈妈没有答应她,她就用自己的零用钱悄悄地买了另一种削笔器,最后让妈妈发现了,简单批评了她几句。诸如此类的情况又发生了几次,妈妈没有特别在意。两个月后,妈妈发现小玉的零钱罐里的零用钱所剩无几了,妈妈这时才开始警觉了,她问小玉:“以前玉儿是个很节俭的孩子呀,可是零钱罐里的钱怎么这么快就没了?最近你是不是总喜欢乱花钱啊?”小玉低着头,不说话。妈妈一看小玉什么也不说,心里的火一下子就上来了,她怒气冲冲地对小玉说:“以后你再也没有零用钱了,看你改不改得了。”小玉听了妈妈的训斥,“哇”地一声就哭了,她哭喊着非要找爷爷。小玉妈妈没办法只得又把小玉送回爷爷家。

到了爷爷家,小玉妈妈才了解:原来平时爷爷不经常见小玉,这次为了弥补平时的缺憾,只要看到什么好东西,爷爷都会买给小玉。两个姑姑更是变着法儿地给小玉买漂亮的文具和衣服。小玉在这两个月中,几乎每天都会收到爷爷和姑姑买来的礼物。小玉妈妈明白了:原来小玉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呀。

对此,妈妈耐心地做了小玉爷爷和姑姑的思想工作,家长们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决定共同帮助小玉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明显地看出:导致小玉出现不良消费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爷爷和姑姑对小玉“爱的补偿”。在现代的家庭中,类似于这种长辈对孩子“爱的补偿”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平时没能照顾孩子,因此只要有机会就会加倍地补偿孩子,但是以这种方式爱孩子,有时候会害了孩子。正像小玉的爷爷和姑姑对小玉“爱的补偿”那样,反而让小玉养成了爱胡乱花钱的毛病。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方式一定要统一。家长之间不能各按各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这样不但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而且还会影响孩子对是非的判断能力。

方法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的家长在发现孩子胡乱花零钱的行为后,决然地停止给孩子零用钱,希望以此达到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的目的。然而,实际上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孩子胡乱花零钱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只不过暂时被掩盖起来罢了。一旦孩子忍受不了不良习惯的驱使,他就会背着父母“想办法”去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偷拿家里的钱,向同学借钱,等等。这种情况下,可能还会引发其他不良行为。因此,不给孩子零用钱并不是解决孩子胡乱花钱的好办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不爱收拾整理是家长娇惯出来的

叛逆期案例

小萌今年七岁了,正在读小学二年级,在大家的眼里她是一个聪明、乖巧的小姑娘,非常讨人喜爱。可是妈妈却对她不太满意,原因就是她有一个大毛病--不爱收拾和整理。

尽管已经上二年级了,小萌从来没有收拾过自己的房间,每天都是妈妈等她上学以后替她收拾,这在小萌家几乎成了一个惯例。这事儿也不能完全怪小萌,从小萌出生以后,妈妈就从来没有让她收拾、整理过东西,而现在妈妈也懒得让她收拾了。当然,妈妈也曾经试着让小萌整理过自己的东西,每次小萌都娇嗔地说:“妈妈帮我收拾嘛,妈妈收拾得干净,我不会收拾。”每次妈妈听到这话,都会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自己又去默默地收拾了。

有一次,妈妈由于工作原因出差几天,等回来后打开家门却看到屋里零乱不堪,就像经历了一场入室盗窃,东西扔得到处都是:书本、文具横七竖八地躺满了沙发,垃圾也被扔得遍地都是,桌子上还摆满了饮料瓶子和方便面桶……而小萌的卧室更是一片狼藉:衣服、袜子扔得满地都是,零食的包装袋到处散落着,被褥皱缩在一起似乎一真没有整理过……看到这些妈妈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小萌放学回家后,妈妈忍不住怒气,责备起小萌来:“你这个丫头,怎么就这么懒!妈妈才出差几天,你就把家里搞成了这个样子,你就不知道收拾一下吗?”“你平时都没有教我,我怎么知道怎么收拾?再说了,爸爸也在家呢,他怎么也不收拾?”小萌似乎颇有理由,而妈妈听到这话也一时哑口无言。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不爱收拾、整理是一种惰性和习惯,妈妈需要耐心培养孩子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了,但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懒了。也可能正是这优越的生活条件,养尊处优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变得懒惰和不爱收拾整理了。总体而言,孩子不爱收拾整理既出自于他们本身的一种惰性,也是一种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主要表现在不愿意付出劳动上,而收拾整理不仅要付出体力劳动,还要不断地总结思考付出脑力劳动,而孩子在没有直接从收拾整理中得到“实惠”时,他们往往会对此表现出懒惰的样子。试想,零食可以满足孩子的食欲和口味,而没有哪个孩子是懒于吃零食的。正是因为收拾整理没有给孩子带来具体而直接的实惠,所以他们才懒于收拾整理,这是孩子不愿意收拾整理的根本原因。

此外,不爱收拾整理还源于孩子从小形成的一种习惯。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没有形成让孩子收拾整理的习惯,而孩子自然也没有养成收拾整理的习惯,所以很多孩子都上小学了却连自己的书包都不会整理也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单纯地就能力而言,孩子四五岁就应该会收拾整理自己的东西了,只不过家长没有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而已。以小萌为例,自她出生后妈妈就一直没有让她收拾整理过自己的东西,她长大后不会收拾整理自己的东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个责任在于她的妈妈而不在于小萌。当然,收拾整理的习惯既在于家长的培养,也在于父母共同做出榜样。例子中,小萌的妈妈自然是一把收拾整理的好手,但小萌的爸爸做得就不合格了。通过阅读例子,可以从侧面看出,小萌的爸爸也是一个不爱收拾的人,本来自己的爱人出差,他应该帮助孩子收拾房间,这样就会给孩子一个有效的示范,也会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小萌不仅从他身上找到了借口,也找到了依赖妈妈的“榜样”,这种反面的示范效应对小萌的负面影响很大。

所以,让孩子养成爱收拾整理的习惯,不仅需要培养,更需要做出正面的示范。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让孩子意识到整理的必要性

前面我们分析了,孩子不喜欢收拾和整理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收拾整理中得到实惠,如果能够让孩子得到这种实惠或者意识到这种实惠,那么应当会有收拾整理的动力。简而言之,就是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收拾整理的必要性。

志辉是一个二年级的男孩,他活泼好动,而且喜欢搞小制作,但却不爱收拾东西,书包、文具、玩具等到处乱扔。当然,他自己的衣物及其他用品也是到处扔,害得妈妈每天都得帮他收拾,帮他找。妈妈认为不能再让志辉这样下去,这种坏习惯会破坏他做事的条理性,妈妈决定找机会让他意识到整理的必要性。

一个周末上午,志辉在家里搞手工制作,很多材料都找齐了,却发现主要的工具--螺丝刀不见了,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抽屉里、工具箱里、书包里又找个了遍,还是不见螺丝刀的踪影,他几乎要抓狂了。妈妈劝他好好想想,上次用完螺丝刀放哪儿了,或者上次在哪里用过螺丝刀。志辉终于想起来,上次可能是在卧室用过螺丝刀,他于是急忙跑进卧室找起螺丝刀来,可是找来找去还是不见螺丝刀的影子,他几乎对找到螺丝刀不抱什么希望了。正在这时妈妈走进来,妈妈帮他找了找也没有找到,于是拉开床垫子看看螺丝刀是否掉在了床与墙壁之间的缝隙里,结果在这里终于发现了螺丝刀。找到了螺丝刀,志辉高兴地跳起来,狠狠地在妈妈脸上亲了一口。

原来,上次志辉搞完小制作时顺手把螺丝刀扔在了床上,而妈妈帮他收拾床铺时无意中把螺丝刀掉在了床和墙之间的缝隙里,这才导致了上述情况的发生。妈妈等志辉做好小制作后,趁机劝志辉把所有的工具放回工具箱里,把制作材料放入一个专用的小盒子里,小辉这次干脆地答应了,因为这样做方便他下次使用,经过这次的事情他是深有体会了。

孩子随时收拾东西的好习惯,一定要让他从小养成。如果孩子不收拾东西,或者东西用过后随便乱扔,下次再找时就会非常困难,也很不方便;即便是最后找到了,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这样做是没必要的。让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或者亲身体会到了这样做的不便,他渐渐就会养成收拾和整理的习惯。

方法二:培养孩子的条理性和整理的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娇宠,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什么都不用管不用问,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收拾自己的东西了,反正自己不收拾也有人收拾。其实,孩子不会收拾和整理倒不是什么大事,关键是孩子在这个坏习惯的影响下会失去做事的条理性。所以,无论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来讲,还是从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情考虑,都应当让孩子养成收拾和整理的好习惯。当然,培养孩子爱收拾的习惯应当从小事入手,让孩子渐渐养成习惯。

小雷今年刚入小学一年级,非常聪明,成绩不错,但就是喜欢依赖人。平时在家,衣食住行,大事小事,都喜欢依赖妈妈,连他自己的书包、文具都要妈妈帮他整理好。眼看着孩子已经上小学了,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依赖自己,小雷的妈妈心里非常着急,她决定从一些小事入手来培养小雷收拾整理的习惯。

周日下午小雷写完作业后,刚准备去看动画片,妈妈拉住了他,说要教他整理书包和文具。刚开始小雷不乐意,妈妈耐心地给他讲了一番道理,告诉他学会整理的必要性,然后以有趣的提问方式一点一滴地教小雷整理书包和文具。比如,课本怎样放更方便取用,作业本怎样放不容易磨损,水彩笔怎样放不容易弄脏文具盒等。小雷在妈妈的启发下,几乎都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妈妈直夸他聪明,他也乐得手舞足蹈。就这样,小雷学会了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文具,渐渐地妈妈又教他过渡到整理其他日常用品,而小雷也从中感受到了实惠。不到一个学期,小雷基本上养成了自己收拾整理东西的习惯。

其实,让孩子学会收拾和整理并不难,大多数妈妈从来不把这事当回事儿,认为没必要在这些小事上和孩子较真,有费口舌让孩子整理的时间,还不如自己动手效率高呢。其实,妈妈这样想是错误的,自己这样做等于包办了本该属于孩子做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也剥夺了他做事本该具备的条理性。

方法三: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一点不假,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父母在家中不爱收拾,那么孩子也很难养成爱收拾整理的习惯,因为孩子没有好的榜样可以学习。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爱收拾整理的习惯,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如果父母有乱扔、乱放东西的习惯,那么当父母要求孩子收拾整理时,孩子可能就会反驳说:“你连自己的东西都不收拾,干吗要求我这样做呀?”这个时候无论你怎么回答孩子,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最好的说服就是以身作则。

孩子拖拉、磨蹭是可以改变的

叛逆期案例

小雯是一个二年级女孩,她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在学校里不怎么说话,每天都在埋头做自己的事情,似乎周围的一切都与她无关。当然,她也很少违犯学校纪律,总体而言她是一个令家长和老师放心的孩子。但是,她却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不紧不慢,有时候甚至是拖拖拉拉,对此,妈妈不止一次地说过她,但都没有什么效果。

比如,早晨她一般起床比较早,但很晚才能到学校。从她起床开始穿衣服,到洗脸刷牙吃早点,再到找着书包换上鞋,整个过程都是慢慢吞吞的,一分钟能做完的事儿,她非得要三分钟做完。妈妈催促她很多次,甚至训斥她,但她总是快不起来。结果每天不是最后一个来到学校,就是迟到。

不仅如此,她平时写作业也是慢慢吞吞的。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作业,其他同学很快就写完了,可是小雯却迟迟没写完。没办法,老师只好让她把作业拿回家去做。可是在家里写作业,她的效率也不高,一直磨磨蹭蹭到夜里12点才写完。

据老师反映,小雯在学校做事也一直磨磨蹭蹭,她几乎没有什么时间观念,做事的动作也总比别人慢半拍,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一点不着急的样子。

对于老师和妈妈的反复教育,小雯好像听不进去一样,你说你的,她做她的,没有丝毫改变。时间长了,老师和妈妈都对她有些失望了,只好听之任之。可是长此这样下去,孩子长大后怎么能适应社会的快节奏呢?这是妈妈最头疼,也是最担心的问题。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孩子做事拖拉主要是缺乏时间观念,妈妈要耐心引导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的现象十分常见,尤其对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这种事情最常见。三四岁的孩子,很多事情由父母来替他们做,显不出来磨蹭;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时间观念,他们做事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正是七八岁这个阶段,相对独立而又不能完全独立做事的时候,最容易犯做事拖拉的毛病,这也成了这个年龄段孩子家长的一大心事。那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做事如此拖拉呢?

造成孩子拖拉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受孩子自身性格的影响,二是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养了拖拉的习惯。在性格方面,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内向,做事情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不太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或者考虑别人的感受,喜欢按照自己不紧不慢的方式做事。这样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很难通过批评教育改变他们,如果批评不当甚至还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对于这类的孩子只能慢慢地提高他们的做事效率,急不得。例子中的小雯做事拖拉就属于这种情况,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她性格比较内向,做事拖拉跟她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最终也没有改变她的做事方式。对于这类孩子,家长要做好长期培养和影响的思想准备,不要试图通过简单的批评教育来改变他们,也不能对他们听之任之,毕竟这不是一种好习惯。在习惯方面,大多数孩子做事拖拉、磨蹭主要是一种习惯,甚至是自幼形成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造成的拖拉现象比较容易改变。改变这种习惯,要从根本上培养和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因为有这种习惯的孩子大多都不具备时间观念,他们意识不到时间的重要性,更认识不到高效率做事对他们自身的价值。所以,针对这类孩子,家长应当从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开始,逐渐地让他们养成高效做事的习惯。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指导方法。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改掉拖拉的习惯

除了性格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孩子做事拖拉、磨蹭,主要是由于缺乏时间观念造成的。一些孩子对时间没什么概念,对多长时间应该做完多少事情也没有什么计划和想法,他们做事大多“顺己自然”,也就是说,自己能什么时候做完就什么时候做完,想什么时候做完就什么时候做完。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不可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尤其是别人要求的事情,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规定的任务等。当这些任务迟迟不能完成时,孩子在心理上就会产生焦虑,为了完成任务甚至不惜熬夜,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所以,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帮助孩子改掉拖拉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家长应当让孩子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及不可逆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孩子,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一定不能拖到明天,今天这一天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如果把这些时间浪费掉了就等于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讲,这些道理他们应当能够明白一些,要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较强的时间观念。另外,还要让孩子养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的习惯,如果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到家后一定要让孩子先完成作业再玩儿,对此不要迁就和放纵他,渐渐地就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方法二:适当地让孩子承受拖延带来的惩罚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的习惯之所以难改,主要是他们并没有为自己的拖拉、磨蹭的行为而承担过相应的责任,每次妈妈都对他们迁就、纵容,或者替他们埋单,这使得他们更加有恃无恐。想要让孩子改掉这种坏习惯,就要适当地让他们来承受拖延所带来的后果。

小敏是一个做事拖拉的小女孩,早晨起床拖拖拉拉,中午吃饭拖拖拉拉,晚上写家庭作业还是拖拖拉拉,妈妈多次教育她都没什么效果。她现在已经读三年级了,如果这种坏习惯一直持续下去,对她的性格塑造以及成长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妈妈考虑再三,决定给她一些小小的惩罚,让她为自己的拖拉承担后果。

早晨起床时,小敏拖拖拉拉,妈妈不再像从前那样催促她了,而是顺其自然,结果有一次小敏上课迟到了,结结实实地挨了老师一顿批评。中午吃饭时,小敏边吃边玩,妈妈给了她20分钟时间,但是她并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20分钟过去了,小敏还没有吃完饭,妈妈毫不留情地端走了饭菜,这么多年来小敏第一次没吃饱饭。晚上吃完晚饭,小敏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看动画片,竟然连写作业的事儿都忘了,妈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提醒她,而是任由她看下去。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天老师点名批评了小敏……

经受了这几次挫折,小敏总算尝到了做事拖拉的滋味,从这以后她渐渐地改掉了这种坏习惯。

其实让孩子改掉一个坏习惯,方法也比较简单,那就是让他为此承担相应的后果。当他承坦了坏习惯所带来的后果时,他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改掉这种坏习惯。而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停止包办,给他一个接受惩罚的机会。

方法三:为孩子制定做事的规则,让他变被动为主动

很多情况下,孩子做事拖拉、磨蹭也是因为没有人给他制定一个做事的标准,比如多长时间内要完成某件事,并且要保质保量。如果给孩子制定了这样的一个标准,他就会在潜意识中自己督促自己,按规定完成某件事,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孩子拖拉、磨蹭的恶习。

小彬已经上二年级了,可是他还是没有改掉做事拖拉的毛病。早晨起床穿衣总是磨磨蹭蹭,好不容易穿好了衣服,又找不着鞋子在哪儿了,找到鞋子穿在脚上又要磨蹭一会儿。直到妈妈催促他去洗脸刷牙,他才懒洋洋地走进卫生间,急得妈妈在一边直嚷他。

放学后,他从来不会主动去写作业,总是先吃些零食,看会儿电视。直到吃完晚饭,妈妈催促他多次,他才悻悻地去写作业。但是,即便是写作业他也总是分神,不是抠抠手指甲,就是咬咬铅笔,玩玩橡皮,一道数学题半天也算不出来,一篇生字得写一个钟头。就这样,每天的家庭作业都会做到很晚,结果头天睡眠不足,第二天又磨磨蹭蹭不起床。

受这种不良习惯的影响,小彬的学习效率一点也不高,而妈妈每天陪在身边督促他,也烦不胜烦。妈妈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针对小彬喜欢磨蹭的那些事,为他制定一个相应的时间表,比如:10分钟穿好衣服、鞋袜,5分钟洗漱完毕,20分钟吃完午饭等。针对这些基本的事情列出了时间表,小彬做事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实改变孩子做事拖拉的习惯,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之所以感觉到事情难做,主要是我们陷入了一种定式思维,或者说是恶性循环。我们总是在孩子做事拖拉时用一成不变的腔调来批评孩子、指责孩子,很少换个角度或换种方法来引导孩子。事实上,只要我们的方法稍作改变,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ra/6gu7GXzDV7E6ASac7h2nslCsqiYFISgPVpdyL5incZqoh8oSzICsHZ5fcIoI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