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温嫩登校园枪击案

案件简介

2009年3月11日,案发地点是德国温嫩登的一所高中。共有16人在事件中丧生,包括15名受害者及自杀的凶手本人。

德国时间上午9点半左右,一名持枪者在阿尔贝维尔实科中学(Albertville Realschule)开枪射击无辜人员。目击者称,枪手在教室及走廊里随意开火。据BBC报道,凶手进入多个房间,枪击受害者的头部。

受害者包括9名学生和3名老师。受害学生的年龄为14至15岁,其中8名为女性。

警方于9时33分接到一名学生的报警电话,两分钟后最早的3名警官到达案发现场。枪手对他们射击,然后逃离现场。

枪手逃离过程中,在附近一家精神病研究中心的停车场杀害了一位56岁的管理员。

警方派出大批人员保卫学校建筑,并在整个温嫩登辖区内搜寻枪手,但未成功。

12时04分,枪手在温嫩登劫持一辆轿车,前往40千米外的文德林根。枪手离开轿车后,司机向警方报案。随后,枪手进入一间汽车陈列室,杀害一名销售人员和一名顾客。他在12时30分被警方发现。双方随即展开枪战。枪手射伤了两名警察,后来他被警察射伤,然后自尽。

凶手为17岁男性,一年前从案发学校毕业。名为蒂姆·克雷奇默(Tim Kretschmer),来自邻近的洛伊滕巴赫。凶手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朋友说,克雷奇默是一个安静的学生,并且逐渐和朋友们疏远。凶手是一个乒乓球爱好者,曾经想成为一名职业选手。凶手喜欢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反恐精英》和搜集恐怖片。

警方在10点左右搜查了凶手的家。凶手的父亲是当地一家射击俱乐部的会员,合法拥有15把枪支。经查,有一支9毫米贝瑞塔手枪和数百发子弹失踪。此前,14把枪支存放于枪支保险柜中,而失踪的贝瑞塔手枪则存放于卧室。凶手父亲可能会因未按法律要求恰当地保存枪支而被起诉。

相关链接:他为何成校园杀手?

德国斯图加特市附近小镇温嫩登的艾伯特维尔中学发生惨烈的校园枪击案,已从该校毕业的17岁男孩蒂姆·克雷奇默,持口径为9毫米的贝雷塔手枪枪杀16人后自杀。

据报道,16人中有12人是在校园遇害。并且,这12人中,有8名是女学生,3名是女教师,只有1名是男学生。此外,这12名遇害者全是被克雷奇默击中头部。这显示,克雷奇默是刻意选择女性为目标的。

毫无疑问,克雷奇默行凶时对女性充满仇恨。被他所杀的3名女教师,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而站在了克雷奇默的面前,这种人性的光辉似乎丝毫不能感召他的魔性,他在枪杀她们时没有丝毫的犹豫。

这到底是为什么?几乎每一年,全球范围内都会发生数起校园惨案,这些凶手们为何对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如此仇恨?

目前的报道中,关于克雷奇默制造的惨案,有以下一些细节:

1.克雷奇默曾两次进入一个教室,他第二次进去后大喊:“你们全都死了吗?”

2.在一个网络账号中,克雷奇默的个人说明是:“我喜欢什么?什么也不喜欢。我憎恨什么?什么也不憎恨。”

3.行凶前6小时,他在网络聊天室中宣称:“你们明天将听到我的消息,记住一个叫温嫩登的地名……我已经受够了,我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他们总是嘲笑我,没有人意识到我的存在。”

4.12岁的女孩法比恩·伯姆说,克雷奇默三周前给她看了一封写给他父母的信,“他对父母写道,他正在经历痛苦,无法继续下去。”

这些是可靠的细节,此外还有一些未必可靠的细节。所谓可靠的细节,即是当事人对自己的描绘。所谓未必可靠的细节,是其他人对当事人的说法。做心理分析的话,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因为,理解是很难的。当我们猜测别人的时候,经常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并且会依照自己已有的观点选择一些事实而遗忘另一些事实,更重要的是,我们甚至会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而有意无意地去捏造一些事实。

所以,做心理分析的关键是关注当事人自己的说法,这比什么都重要。当事人自己很多时候也会自欺欺人,但透过这种自欺欺人仍可以看到事实的根本。

譬如,国内媒体在翻译国外的稿件时,引用“知情人士”的话说,克雷奇默行凶前一天晚上向一个女孩求爱而被拒绝,于是彻底陷入绝望,这种细节,就不是足够可靠的细节,尽管它看起来合情合理。

从那些可靠的细节中,可以看到,克雷奇默在行凶前陷入了“痛苦”,以至于他觉得生命“无法继续下去”了。或者说,他再也无法承受了。这又是为什么?他的父亲经营着有20余名雇员的公司,有大奔驰,即便在德国也算是富裕人家。并且,他在校园里也算有过小小的辉煌——他曾拿过全校的乒乓球比赛冠军。

那么,他的“痛苦”是什么?在德国不同中国,学习成绩平平或许不算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1)荒唐的逻辑:我打她,她就不离开我了

克雷奇默在自己网络账号的个人说明中给出了一些答案。他写道,“什么也不喜欢……什么也不憎恨”。仿佛是,尽管只有17岁,但他对生命似乎没有什么热情了。

然而,有一个事情,我们很难没有热情的,那几乎是生命的底线。那就是爱情。并且,致命的一点是,处境越是艰难的人,常常对爱情越容易抱着极大的期望。

这种期望的含义是,我的生命已经不能被其他事情点亮了,我渴望爱情,这种看起来最有魔力的事情把我的生命点亮。

一个男孩对我说,他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但他隐隐有感觉,假若他能追到中意的女孩,他的生命热情就会被点燃起来,他就能对学习和生活投入热情了。

但是,这是一种悖论。通常是,我们首先是在其他地方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然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吸引异性。相反,假若我们在其他地方难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异性的垂青一般也更难降临。

和我聊到最后,那个男孩最后改变了他的逻辑,他说,原来他想通过恋爱来找到自己的价值,现在他要先找到自己的价值再去恋爱。

这是一种相对比较合理的逻辑,然而,很多人会将恋爱视为体现生命价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恋爱,或者说异性的垂青,就更可能成为击垮生命价值感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可能是克雷奇默的生命悲剧所在。

并且,可以明确的是,这正是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校园杀人犯赵承熙和朱海洋的悲剧所在。

对于克雷奇默,目前只能猜测说,他是因为与女性交往遭遇了障碍,所以仇恨女性,而将女性当作了行凶目标,而赵承熙和朱海洋,他们就非常明确,他们都是在与女性交往遇到了障碍后而选择了杀戮。

所不同的是,朱海洋直接杀死了他追求的对象杨欣,而赵承熙在杀掉他追求的对象后还进行了大屠杀,最终导致32人遇害。在这一点上,克雷奇默与赵承熙更相像。

克雷奇默和赵承熙为什么这么做?赵承熙的“崇拜者”给出了答案。当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枪击案发生后,美国多名男子叫嚣向赵承熙学习而被捕,其中波士顿大学一名男生对一名女生宣称:“我要带枪到你们学校,杀死你和你爱的所有人,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发生的一切将重现。”

这句话显示,即便像赵承熙那样看似胡乱开枪也是有道理的,他要杀死他不能得到的所有女孩以及和这些女孩相亲相爱的所有人。

相比之下,克雷奇默稍微好一点,他针对的目标主要是女孩,而且他两次进入同一个教室并且大喊:“你们全都死了吗?”这显示,可能正是这个教室里有他想追求的女孩,以及她所爱的所有人。

克雷奇默们为什么要杀掉他们所追求的对象?这一点,美国连环杀手艾德蒙·其普的一句话或许是答案——“这是唯一让她们属于我的办法,她们躯壳已死,但精神已长留我身。”

很多爱情小说中,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杀死自己所爱的人后,也会说类似的话:“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这种逻辑再轻一点,就会演变成两性之间的暴力。一个男子经常暴打自己的情人,后来迫不得已看心理医生时,他透露了他为什么会这么做,“我打她,是为了让她不离开我。”

这听起来很荒唐,按照正常的逻辑,我们若怕一个人离开自己,就应该对这个人好,把我们的关系变得更亲密,这样对方自然就离不开自己了。

(2)致命的绝望:1000亿次努力换不来友情和爱情

这种逻辑再进一步就会变成很多人的逻辑。很多人会和情人吵闹,一个女子对我说,她之所以总是和丈夫大吵大闹,也是因为怕他离开自己,怕他不爱自己。

很长时间以来,她的这种说法,或者说这种逻辑令我啼笑皆非,我想,渴望和爱人亲近,却总是使用伤害性的办法,这怎么可能呢?

但最近,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无数人会这样做。这种做法是一个维度,克雷奇默们在这个维度的最极端处,用杀死别人的办法来使对方“长留我身”,而我们很多人则处在这个维度的相对轻微的地方,但其根本逻辑是一样的。

这个逻辑,可以用我以前写过的“自恋幻觉的ABC”来解释。自恋幻觉的三部曲是,我做了A,你该回报B,否则我有C。

C最轻微的时候是怨气,是不高兴,再重一些的,是吵闹,更重一些的,是威胁,最重的,则是暴力,重到极致,就是凶杀。

但不管C是什么,其实我们想要的结果都是B。

例如,赵承熙行凶前给电视台寄了一份录像带,他宣称:“你们其实有1000亿次的机会可以阻止今天的事情发生。”

他的意思是,他已付出了1000亿次的努力,这即A。所以,在他看来,“你们”就当回报给他B,所谓B,也即友情和爱情。但是,B没有发生,于是赵承熙实施了C。

渴望友情和爱情而不得,是这些校园枪手们的共同之处。最终,他们在绝望之下发动了屠杀。

这也是马加爵的逻辑。在马加爵看来,他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其程度类似于赵承熙所说“1000亿次的机会”,譬如他为室友们打热水、洗脚,甚至容忍了室友们在他的被子上撒尿。他做这一切,我想,是因为他有非常大的恐惧,他惧怕失去友谊。然而,不管他怎么努力,他眼中的朋友们似乎都仍然不接受他,最终令他绝望。最后,当在一次打牌中,被他认为的最好的朋友嘲笑他作假,这终于令他动了杀机。

具体而言,马加爵的自恋幻觉的游戏便是,我做了A(打热水、洗脚甚至容忍你们在我被子上撒尿等),你们当回报B(即接纳我,把我当朋友),但你们没这么做,我有了C(恨你们)。

我们可以看出,问题首先出在A上。克雷奇默们首先匮乏的,是正常的交往方法。

譬如,赵承熙追女孩的方法是锲而不舍,或许他以为这是爱的表示,但因为他没能顾及到女孩的感受,而被女孩讨厌并被视为性骚扰。

马加爵与朋友相处的方式是讨好和忍让,但他不尊重自己,这最终会导致别人也不尊重他。也即,他无论怎么付出,他所渴望的B都不会出现。

我猜测,朱海洋追杨欣的办法要好一些,他很可能一开始采用的办法看起来还不错,例如非常热心地帮杨欣的忙。

问题在于,一方面,他们看不到对方的存在,另一方面,他们的耐心非常有限,别人的拒绝会让他们特别受不了。

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的ABC游戏非常执著。他认定,他付出了A,对方就必须回报以B,否则,他就会有C产生。

并且,他们会限定对方的方式,对方必须回报以特定的方式,他们才认为这是被认可,否则,他们会不高兴。

深层的动力:他们渴望的,一样是爱与被爱

一个男子给女友电话,而女友正开会,所以在接电话时只说一句“我正在开会”就挂掉了电话。这令这个男子不高兴,等女友再打来电话,他说,如果他是她,就会离开会议厅,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说:“我正在开会,你没有急事吧?我待会儿再打给你好不好?”他会认为,女友必须这么做,这才是他渴望的B,但他没有看到,女友在使用她的方式回报他。

简而言之,在女友看来,公司开会时不能接电话是很正常的,她这样做也很正常。但在他看来,她这样做,就意味着她不尊重他,甚至是不爱他。

他这样做,会让女友有压抑的感觉,因为他在限制她的做法。她感觉,他试图诱导她,放弃自己的做法。同时,她还会有被否定的感觉,她认为,她那样接他的电话,是她爱他的方式,但他觉得她这样做法意味着她不爱她,他是在否定她的爱意。

假若这样的事情只发生一次,那问题不大,但通常如此敏感的人,会在每一个地方都玩同样的游戏。他会在很多很多地方否定女友的做法,而诱导甚至迫使她使用他所希望的方法,这最终会破坏他们的关系,令女孩生出逃离的念头。这时,他就会愤怒,因为他认为,他在付出(A)上是不遗余力的。

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玩这种游戏,但我们多数人不会那么执著,如果对方没有回报以B,我们不会很有怨气。并且,我们很多时候也能看到,对方在用他的方式表达爱与认可。于是,我们接受对方的做法。

这样一来,这就是有你又有我的关系了,我能看见自己,也能看见你,而你也有这种感觉,于是这个关系就成为一个可以不断互动的良性关系。

然而,克雷奇默们是看不到对方的存在的,他们对B非常执著,如果对方不按照他们所渴望的方式给予回报,他们就会觉得,对方不认可自己。

更为极端的是,在家庭中,他们可能还学会了用羞辱女性的方式来和女性建立联系。譬如,他们的父亲可能很粗鲁,经常迫使母亲服从自己或亲近自己。于是,他们会学会最可怕的方式,如果想得到女性的爱与认可(B),他们就当使用粗鲁和暴力(A)。如果爱与认可得不到,那应该是粗鲁和暴力使用得还不够。

不过,这种极端情形极少出现,从克雷奇默和赵承熙的言语中,我想更可能的逻辑是,他们认为他们付出了好的东西A,而对方理应回报以B,但没有,所以他们有了C,而C积攒到极致,最终导致了杀心。

俄罗斯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表达过这种观点“为恶是因为想为善而不能”。他的意思是,很多人想通过好的方式来影响世界,其实就是影响别人,但发现这一点不能实现,于是他们转而使用了坏的方式。

这也是我们那句老话“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的道理所在。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人类的自恋,我感到绝望,觉得我们人太渴求影响别人,于是导致了“他人即地狱”的结果,并且越想爱就越孤独,因为越想爱一个人,就越想影响这个人,结果这种爱意成了强加。

但最近我想,我是被自恋幻觉中的ABC给迷惑了。的确,我们付出A的时候,是在渴望得到B,否则就会有C。但是,形式上的B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形式上的B所蕴含着的意义。

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个男子,他的B,表面上是希望女友以特定的方式接他的电话,但最根本上,是他希望女友爱他。

爱还是根本性的,问题只是,他将特定的方式视为了爱的证明,而假若他能明白,女友自己的方式也是一种爱,那么他就能接受女友的方式了。

也就是说,我们付出A,根本上是想付出爱,我们渴望B,根本上也是渴望爱。假若我们能超脱形式对爱的限制,我们就会变得宽容起来,而不会再那么偏执。

此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优雅的表达你的欲求》,引用了美国催眠治疗师斯蒂芬·吉里根的观点,他说,表面行为常常很有欠缺,但深层动力没有欠缺,问题只是,如何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去表达这个动力。

即便在克雷奇默们身上,这个道理仍然存在。他们内心的动力并不是屠杀,而仍然是渴望与别人建立充满爱的关系。

(3)杀掉别人——影响别人的终极病态方式

几乎没有谁不渴望影响别人。

一个健康人,会通过好的、充满爱的方式影响别人,一个病态的人,会通过糟糕的、充满破坏力的方式影响别人。

18岁的芬兰高中生奥维宁,用一把手枪夺走9人性命并杀伤11人,他用这种最具有破坏性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

既然是追求影响力,那么他不会愿意默默地杀人,于是先在YouTube上发布了预告。YouTube是全球最火爆的视频网站,选择在这个网站上发布消息,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别人知道他的恶行,扩大他的影响力。

这是恶贯满盈者们的共同渴望。

在好莱坞大片《断箭》中,作为反派人物的美军前上尉狄坚启动了核弹爆炸程序,不惜和周围几十万人同归于尽,令同伙目瞪口呆。面对伙伴的质疑,狄坚狞笑着说:“死也要死得伟大。”

他的意思是,剥夺几十万人的性命,对这个几十万人是何等巨大的影响,对这个世界又是何等巨大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也宁愿死去。

这看起来是疯子的逻辑。

然而,许多人选择了这一逻辑。譬如赵承熙和奥维宁,以及那些制造了一系列校园惨案而饮弹自尽的人们。

常有人恶狠狠地说,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显然,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渴望,常常是一回事,都是在追求最大限度地影响别人。

这是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的源头,也是这个世界如此多苦难和混乱的源头。

以影片《蓝白红》、《十诫》和《双面薇娥丽卡》等影片而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人们为恶是因为想为善而不能。他的意思是说,每个人一开始都想通过做好事来影响别人的,然而,有些人发现,他没有做好事的能力,也无从通过行善而影响世界了,于是他就开始选择了做坏事,因为爱与建设很难,而恨与破坏则很容易。你让一个人相信你爱他是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但你要夺走他的性命,却很简单。

知道自己没有做好事的能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会让一个人极其自卑。他忍受不了这种自卑,于是把这自卑转嫁给别人。我能剥夺你的生命,那么你该是多么卑微啊。然而,真正被自卑感折磨的,其实是他自己。

奥维宁说:“作为一个大自然的选择者,我要干掉那些看着不顺眼的人,他们是人类的耻辱,是自然选择的淘汰品。”这句话似乎显得他很强大,但他心中真正以为的“人类的耻辱”和“自然选择的淘汰品”,其实是他自己。

相关链接:爱尔福特校园枪击惨案

2002年4月26日,德国东部城市爱尔福特校园枪击惨案,19岁凶手枪杀16人后自杀,警方在他身旁发现500发子弹,德国举国哀悼。

该名19岁青年Robert Steinhaeuser,数周前被学校开除。

案发当日,他照平常时间离开住所,告知父母当日是他考试的日子。豪尔于学校洗手间换上黑色类似忍者装束,大约于11点开始射击。凶手一间一间走过课室,每次短暂停留在课室门口向教师发射子弹,然后再走到另一间,根据学生所述,他只瞄向老师,不过有两位学生被杀死,可能是非故意的。枪击开始的五分钟后,警察开始到达现场,凶手从窗口瞄准,击中一位警察头部使其立即死亡。在凶手自杀之前,他遇到自己其中一位老师Reiner Heise,该位老师叫住凶手,并说:“扣下扳机!如果你要向我发射,就看着我的眼睛!”凶手其后脱下面罩,并回答:“Heise,今天已经够了。”根据Heise所述,他然后与凶手交谈过一段短时间,引诱他走到一间空置房间的出入口,然后把凶手推入房间并将门锁上,凶手其后很快自杀,其尸体于数小时后被警方发现。

该名青年的家人向警方表示,青年是一家枪会的会员,警方也在向他的家人问话。

警方表示,调查显示,该名青年曾经有过数次,向学校提交假医疗报告,避开考试。

而认识凶手的学生不相信该名青年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爱尔福特市不少市民到校园,摆放鲜花对死者表示哀悼,事件震动全国,德国国会还下半旗对惨剧表示哀悼。

爱尔福特市是图林根州首府,枪击事件令13名老师、1名警察和2名学生死亡,另有6人受重伤,初步怀疑是寻仇。较早前德国方表示有17人遇害,后来点算尸体后,确定16人被杀,连凶手吞枪死亡,共有17条生命失去。德国总理施罗德对事件表示“极度震惊”。

德国爱尔福校园枪击案引起了许多欧洲国家对枪支管理以及与枪支有关的法律的大辩论,欧洲国家政界和社会各界认为,欧洲不能走美国社会枪支泛滥之路,因为“欧洲并不是美国!”

(1)血案两小时后通过新法令

26日下午在德国东部城市爱尔福特发生的血案导致了13名教师、一名学校秘书、两名女学生和一名警察被打死,凶手是一名不久前刚被校方开除的19岁的男学生,这名学生其后自杀。

在这起血案发生两个小时之后,德国议会的下议院议员们立即通过了一项由政府提出的有关收紧武器管制的法律。它与美国国会对有关枪支管理的法案永远没有答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枪支从何而来?

虽然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对枪支的管理一向非常严格,但是,一些社会问题专家说,现在,这个国家充斥着从东欧和巴尔干半岛走私进口的非法武器。与此同时,在德国民间可能拥有数百万支“合法的”枪支。据说,这些武器全部是以“体育运动”和“野外打猎”的名义在有关部门登记后由一些个人或普通家庭“合法”拥有的。

德国内政部长席利在血案发生之后说,这类事情能否避免是没有确定答案的。据悉,目前这名学生从哪里得到的如此威力巨大的枪支现在还是一个谜。席利还警告说,不要对枪击案过早下判断,一定要提出进一步的问题,究竟这个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

(3)全欧洲都要求禁枪

德国这起血案发生之后,几乎全欧洲的国家都开始议论本国的枪械管理问题,特别是与德国相邻的几个国家。奥地利的枪械管制已经很严格,但是维也纳的律师协会26日当天强烈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禁止枪械,并立即从一般平民手中收缴所有武器,同时向欧盟首脑作出了类似的呼吁。维也纳律师协会的声明称,欧洲并不是美国,欧洲不能走美国社会枪支泛滥之路。

在法国,政界上个月已经开始详细研究枪械法律,只是因为选举而暂时搁置了下来,但是随着德国血案的发生,预计它会重新成为法国两位候选人的争辩新话题,因为法国的涉枪犯罪问题已日益严重。在此之前,一个男人手持两支半自动手枪在巴黎市郊南特一口气杀死了8名市政官员。

在苏格兰,1996年邓布兰幼儿园枪杀案遇难者的父母们借这一事件再次强烈要求在全欧范围之内全面禁止枪械。甚至在枪支管理方面在全西欧最宽松的国家瑞士也开始重新考虑本身的枪械法律,因为德国发生的这一血案被认为太可怕了。 BMMHdm93jg9CnM5oRZyA7Zu3nj+Fp9H50Y1HxVf9m2eF3wo6cM9ZDLzkIRjtGi1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