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卢刚事件

案情简介

1991年11月1日下午三点半左右,卢刚进入了正在进行专题研讨会的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Van Allen Hall)三楼的309室,在旁听约五分钟后,他突然拔出左轮手枪开枪射击,他首先击中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47岁的戈尔咨教授,并在戈尔咨教授倒下之后,又在教授脑后补了一枪;然后,他又朝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助理史密斯(Robert Alan Smith)副教授身上开了两枪。此时,在场的众多人士刚刚有所醒悟,纷纷逃离现场,这时卢刚又瞄准了当时在场的另一位中国留学生,27岁山林华博士,接连向山林华的的脑部和胸膛连开数枪。随后,卢刚离开了第一现场到达二楼208室系主任办公室,一枪射杀了44岁的系主任尼克森(Dwight R.Nicholson)。在确认尼克森死亡之后,卢刚又返回第一现场,发现几个学生正在抢救奄奄一息的史密斯教授,于是又朝史密斯的脑部补发了致命的一枪。

然后卢刚持枪离开物理系大楼到达生物系大楼,由一楼走到四楼,似乎在寻找一名女性目标(有目击者见他进入女厕所寻人),其间遇到师生多人,但卢刚并未开枪滥杀。

在未找到射击目标之后,卢刚又进入了行政大楼,冲入一楼111室的校长办公室,向副校长安妮·克黎利(T.Anne Cleary,也译作安·柯莱瑞)前胸和太阳穴连开两枪,又朝办公室内的学生秘书茜尔森(Miya Sioson)开了一枪。

随后,卢刚到达二楼的203室,饮弹自尽。

相关链接:卢刚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卢刚绝对聪明。

他是北大物理系的高材生,也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从小极为聪明,学习上一帆风顺。在北大物理系毕业后他参加了李政道主持的严格考试,在数百名佼佼者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顺利考取由中国政府出资的公派生来到美国留学。以学业成绩相比,卢刚和山林华的水平不相上下。卢刚参加博土资格考试时与山林华同时并列第一,各门科目全都是“A”,他所获得的高分打破物理系历届记录。要给卢刚和山林华分高下的话,乃是后者的博士论文更受学术界的首肯与赞扬,并因此被系方推荐获得DCS学术荣誉奖,而前者却落空。

卢刚和山林华都是爱荷华大学天文物理系1991年新出炉的博士。山林华比卢刚小一岁,比卢刚晚两年来到爱荷华大学,拿到学位的时间却比卢刚早上半年。毕业后,成绩优异、研究成果丰硕的山林华被系里留下来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并按照Research Investigator(调研员)的职位领取薪水。而卢刚则没有那么幸运,当他今年5月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找工作的事始终没有着落。全美各大学的研究经费都受到削减,根本没有什么机会,几位教授为他推荐也无任何结果。他认为是教授们冷淡的原因。卢刚曾对人表示,尽管是“公派”,他也不愿返回大陆工作。卢刚的研究工作一直不太顺利,他的博士论文口试没能当场通过,相反山林华不仅提前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而且他的博士论文还得论文奖,并有一份安定的工作。这些都是卢刚最不能忍受的,亦为他最气愤而对山林华下毒手的原因之一。

卢刚是一个受过中美两国高等教育,有理智,具有分析和思辨能力的人。卢刚也并无精神失常或任何变态表现。他感情从不错乱,爱憎分明,也无酗酒、吸毒的习惯。因而他的行动决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冷静地思考,多次权衡的结果,是按照他所奉行的人生信念行事的结果。

据曾经与卢刚同住一室的爱荷华大学教育系博土生赤旭明回忆说:卢刚这种冷血杀人行为,不仅是由于妒恨,而且是因为他天性中潜伏着一种可怕的“杀机”,“性格决定命运”。

在同学们眼中,卢刚是一个刚愎自负、目中无人、时而埋头研究、时而放浪形骸的人。他十分孤独,没有什么人愿意和他来往。他在北京市汽车配件厂当工人的父亲说:“卢刚有两个姐姐,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儿。”卢刚出国前个性很强,孤僻,不合群;与父母亲也很少交谈,只有和二姐关系密切些。他通过越洋电话对记者说:“卢刚赴美后经常给二姐写信,在出事前两天,卢刚曾与他在北京的二姐通过电话,聊了很久。”卢父说,几个月前,卢刚曾在家书中提及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工作。家人表示,打算为他在国内设法安排工作,但遭卢刚拒绝。赤旭明说他在1987年夏天与卢刚、山林华合租一个一房一厅,他与小山住卧房,卢刚住客厅。卢刚从不打扫屋子卫生,喝牛奶从不用杯子,打开盖对着嘴咕噜咕噜喝完就随手扔在地上。赤旭明比他大十岁,以长辈的口气告诫他,结果卢刚“目露凶光”,表现得非常凶恶。他形容卢刚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自视甚高,经常以“物理尖子”自居。说话喜欢揭别人短处,以嘲弄别人为快乐,时常“出口伤人”。他说卢刚不仅人品素质极差,而且十分好色。他曾幻想所有的女孩子都拜倒在他这个“天之骄子”的脚下,也费了不少工夫追了许多女孩子,但屡遭挫折。他经常入酒吧,把自己打扮得很“美国化”,以示与其他中国同学的“风度不同”。有一次他去拉斯维加斯赌城,想用90美元嫖妓,结果被拒绝。这使他恼羞成怒,耿耿于怀。另一位物理系的学生说,卢刚与人合住一个公寓,夏天天热,他睡在客厅里,经常把冰箱打开一整夜,根本不顾别人存放在冰箱里的东西酸馊腐败。卢刚在很多留学生口中,是一个攻击性很强,让人下不了台,又十分自私的人。久而久之,几乎没有人愿意再和他来往。

即使你不断地试图想发现卢刚在个性上有何可取之处,却没有一个人予以肯定的答复。物理系的一位学生对卢刚的评语是最客气的:“他是个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一般人截然不同的人,凡事都想到阴暗面,喜欢走极端。”

纽约《世界日报》刊登了卢刚喜欢走极端,不给人余地的性格的一个例子。和卢刚同属“空间物理理论小组”在杀人现场昏迷的李新说,近来因为美国经济萧条,政府裁减预算的缘故,系里在毕业生中发起募捐。卢刚用支票开了一张捐款,面额是一分钱。

“卢刚是一个自恋型的人物,”一位熟悉他的教授说,“自恋性格的人会怨恨他们认为伤害他们感情的人。他们看人,并不是看人的本身,并不看人的本质,而是根据自己的解释看这些人怎么伤害他。”这位教授说,“拿着一支枪连续射杀六人,他只把这个视为消灭对他的伤害,而不是杀害其他活生生的同类。”

相关链接:山林华

“一个人要是没有在生活的韶光中看见过天使,在生活的灾难中看见过恶魔,他的心就永远不会开窍,也永远不会有情感。”

听爱荷华大学的同学谈卢刚以及被卢刚杀死的山林华,就像听人谈论白天与黑夜的差异一样。一位美国记者说,他们的叙述给人的感觉是:山林华似乎是上帝刻意制造出来,故意要向世人显示善与恶、美与丑、正与邪、光明与黑暗的强烈的对比。

山林华在爱荷华大学知名度颇高,是前任中国学生联谊会会长。而卢刚则由于性情孤僻,连中国学生联谊会也没有加入。山林华今年27岁,浙江省嘉兴人,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四年前通过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在大陆主持的考试,进入爱荷华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由于他成绩极为优异,在博士资格考试时与卢刚并列第一名。他人缘很好,系里教授对他大为赞扬。

卢刚的父亲是工人,山林华的父亲是农民,他来自浙江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的弟弟山雪良在得到这个噩耗时在电话中失声痛哭:“我哥哥是苦孩子出身,好不容易才熬到今天,我们全家以他为骄傲,那个人为什么要杀他这样好的一个人!”山雪良说他在农村种地务农的父母身体不好,家中还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奶奶,视山林华如同命根子。他至今也不敢告知家人他哥哥的死讯。为到美国料理后事,他只好撒谎,说哥哥在美国生病需要人照料,才得以让家人放心,赶赴美国。

山雪良说山林华自幼就刻苦耐劳。由于家里穷,身为长子,吃了很多苦,但他一直自强上进。1981年,16岁就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87年赴美留学后,为了接济大陆农村亲人,他长期省吃俭用,每次攒下一二百美元即往家乡寄。两个月前,家中父老还收到他一张200美元的汇票。他每次写信,都是“报喜不报忧”,以免让老奶奶及父母挂心。经常劝父母用他寄回的钱吃好些,补养身体。在他们那个村子里,山林华是个出名的好孩子,没想到会突遭惨祸。

山林华的岳父是安徽合肥的一位学者。在山林华被杀害前48小时刚刚抵达爱荷华市作访问,却不幸看见女婿身亡,女儿年纪轻轻成孤孀。

曾经同山林华、卢刚住一个公寓的赤旭明说,小山出身农民家庭,家里很穷,全凭个人努力奋斗登上大陆一流学府中国科技大学的殿堂,并以优异成绩赴美深造,非常不容易。当他听说小山遇害的消息时,他难过得哭了好几场,因为他在与小山共住一室的日子里,发现了他身上许多美德。他举例说:小山为了帮助仍在安徽老家的弟弟筹措结婚费用,省吃俭用,相当长一段时间天天喝牛奶,吃面包果腹。因为这两样东西在美国都很便宜。

爱荷华大学电脑博土研究生华欣说,山林华为人非常好,聪明能干,勤奋好学,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获最佳论文奖学金是实至名归的,卢刚不应因妒生恨将他杀害。作为山林华的朋友,他非常难过,很多同学听到这个消息,都难过得失声痛哭,对凶手暴行十分气愤。

受访的学生在谈到山林华时,没有人不是充满了感情与怀念的。几乎大家都不太能接受他就这样与中国同学们天人永隔的事实。在大伙心目中,与卢刚尖锐的个性相对的是山林华的宽宏。经常挂着微笑的山林华总是替别人着想,愿意对人伸出援手。与山林华一同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雪山在谈到他时几度哽咽不止。她说,只要同学开口,即使山林华自己已经买好了菜,他还是高高兴兴地开车送没车的同学去超级市场。许多到爱荷华大学念书的新同学,都是山林华到20多公里外的Cedar Rapds机场接来的。作为中国学生联谊会主席,他热情地帮新的同学找房子,买便宜生活必需晶。哪个同学要搬家换房子借他的车,他也总是一句话:“没问题!”质朴诚恳的个性,使他在爱荷华大学的340多名中国大陆留学生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大家都习惯亲切地叫他“小山”。

物理系的冯炜说:中西部大学与大城市学校不同,因为没有地方可以走动,中国留学生之间的来往十分密切,学生联谊会办的活动大家都踊跃参加。小山于1988年至1989年担任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会长,把联谊会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李新说,博士生课业都很忙,山林华自己做学问极为认真,但没有什么恃才傲物、高人一等的态度,没有学究气。凭着他的纯朴与义气吸引了一群“哥儿们”,大家同心协力为联谊会做事,举办各种活动,深得人心。

物理系几位比较熟悉山林华及卢刚研究工作的人都表尔,山林华在事业上比卢刚得心应手,并不只是运气较好的缘故。一般人只能从山林华与卢刚截然不同的个性与作风去了解他们:山林华人缘好,常微笑,伸援手;卢刚则独来独往,作风怪异,脸上永远是阴霾笼罩。物理系的同学则进一步从个人专业去探讨两人之间的分野。他们说山林华的研究工作不仅在系里,即使在整个太空科学领域中都是十分出色。山林华的论文至少已有三四篇刊登在他们那一行最权威的、由戈尔咨教授所主编的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JGR)刊物中。

山林华的毕业论文是他与戈尔咨教授共同研究的成果。他们率先从理论上解释土星的光环结构,并进而分析光环的年龄。这篇论文经系主任及其他教授们的推荐,获得了全校最佳论文奖Spriesterback Dissertation Prize(DCS荣誉奖),奖金2 500美元,享有很高的荣誉。

系里的同学说卢刚对山林华得奖很不是滋味,几度向系里和校方提出抗议及申诉,但毫无结果,没有人认为他有道理。李新同学表示:其实这个奖是由教授直接选拔推荐的,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申请。

天文物理系的同学们说,山林华在得奖之后还不断“出活儿”。又与戈尔咨教授及史密斯教授共同在JC只上发表论文,对能够阻碍通讯的“地球磁暴”现象提出解释和预测。冯炜认为:这个题目比土星光环更重要、更受学术界的重视。

以学业成绩相比,卢刚和山林华的水平不相上下。在博士资格考试时,两位来自大陆的“天才生”并列第一名,可是,以研究能力而论,山林华做出的成果显然更受学术界肯定。“独行侠客”卢刚不肯下苦功做研究,与教授隔阂很深,却偏偏死心眼要和山林华争最佳论文奖,结果越搞越往牛角尖里钻,终于滋生杀机,选择一条玉石俱焚的毁灭道路。

l1月7日在山林华的追悼会上,杰逊成牧师用哀痛语气说:

“山林华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运动是他仅次于物理的第二所爱,他尤其喜爱看美式足球即橄榄球。而且他恐怕是唯一真正懂得规则的中国学生。他不但懂而且乐于向人讲解,不会让人弄糊涂。”这句话让参加追悼会的人难得地笑出声来,好像小山就在眼前一样。

爱荷华市立公园旁的Park Lawn学生宿舍里,小山家的灯光只能映出山林华的妻子杨宜玲哀伤的面容。从11月1日以来她眼泪已经哭干,精神状态也有些恍惚。山林华连一声叫喊都来不及发出,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就这样骤然而逝。

伤逝啊!伤逝!那个喜欢朋友,喜欢在周末打篮球、踢足球、打桥牌,喜欢在电视机前向朋友们大声解释美国橄榄球规则和赛情的小山,那个喜欢与朋友说宇宙苍穹和地球经纬奥秘的小山;孤寂地躺在阳光永远也照不到的角落,等候着浙江老家的弟弟前来见上无言的最后一面。

他的父母,他的年逾古稀的老奶奶,还在浙江农村的田地里盼望着他的来信,他们对着遥远的望不见的美国,呼唤着:“小山啊……小山!”

相关链接:卢刚事件的反思

血案发生之后,中国留学生们无不惊惧惶恐,人人自危,既忧虑求学求职的前途受到不利影响,更担心美国民众会如何看待我们,尤其受害者的家人亲友,怎能不仇恨中国人。有的学生甚至紧张到将重要家当都装入汽车后箱,准备一有排华暴动就驾车逃离。就在这如履薄冰的时刻,羁难者之一,副校长安妮克莱瑞(Anne Cleary)博士的三位兄弟发表了致卢刚家人的一封信,使大家受到极大震撼。

安妮出生在中国上海,父母是美国传教士。这段经历使她特别喜爱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待他们如同自己的孩子,学业上谆谆教导,生活上体贴照顾。每年感恩节、圣诞节,她总是邀请中国学生到家中做客。安妮终生未婚,有三位手足情深的兄弟。他们在面临丧失亲人的极大悲痛之时,想到的是处境艰困的国际留学生,以及哀恸绝望之中的卢刚家人。他们用安妮的遗产,设立了一笔帮助国际学生的奖学金;在安妮遗体前,写就了这封致卢刚家人的信:

我们刚刚经历了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悲痛,我们在姐姐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候失去了她。我们深以姐姐为荣,她有很大的影响力,受到每一个接触她的人的尊敬和热爱——她的家庭、邻居、她遍及各国学术界的同事、学生和亲属。

我们一家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不但和姐姐众多朋友一同承担悲痛,也一起分享着姐姐在世时留下的美好回忆。在我们伤痛缅怀安妮的时刻,我们的思绪和祈祷一起飞向你们——卢刚的家人,因为你们也在经历同样的震惊与哀哭。

安妮最相信爱和宽恕。我们在你们悲痛时写这封信,为的是要分担你们的悲伤,也盼你们和我们一起祈祷彼此相爱。在这痛苦的时候,安是会希望我们大家的心都充满同情,宽容和爱的。我们知道,在此时比我们更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这样,我们就能从中一起得到安慰和支持。安也会这样希望的。

诚挚的安·柯莱瑞博士的兄弟们 弗兰克/麦克/保罗·克莱瑞

卢刚事件震惊了中美两国乃及全世界,在海内外华人圈中激起了历时经久的深切反思和探讨。但是克莱瑞兄弟这封信,似乎并未在国内得到应有的传播。

华人学者们大多对卢刚进行了严厉谴责。有的联系到大陆国情和教育制度的弊端,指出多年来以斗争为纲,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宽容和爱;经过“文革”浩劫,相当一部分青年信念失落,道德薄弱,除了自私自利和拜金主义之外,不再相信世界上有其他真理。有人分析卢刚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由于从小到大学业优异,备受呵护,养成了自我中心,目无他人的心态。国内的教育体制又是功利主义,精英至上,只重智育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的建设。有人剖析独生子女的通病(卢刚有两个姐姐,是家中唯一的儿子)缺乏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低下,对人欠缺同理心和同情心,遇事易走极端,成为人际关系的弱者。

很多人遗憾卢刚个性中的过度自负与怀恨倾向,造成他无法对人和事做出正确分析,缺乏对环境的应变能力,“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一条是首先承认人都是有弱点的。因此当受到不公允待遇时,可以发脾气,砸桌子,但千万不要记仇,因为你如果处在对方的位置上很可能也会无意伤害别人。”其实当初导师和系里对卢刚确也十分赏识与器重,还资助他去欧洲开会、学习及游览。直到后来他的论文方向与导师的意图发生抵触,而新来的山林华却与导师合作融洽且频出成果,事情才逐渐变化。他因专业冷僻,毕业后迟迟未找到工作。有华人教授指出,当时“各校经费都紧缩,大学工作机会减少,并非卢一个人找不到工作,他毕业才5个月,拿到博士后一年两年才找到工作的也有的是,即使美国白人也不例外”。其实卢刚完全可以像许多同学一样改换跑道,转学电脑或其他工程专业,照样会有光明前途,可惜他却选择了“吾与汝俱亡”的惨烈手段,粉碎了多少人的美好家庭,包括他自己亲爱的父母和姐姐。

也有人以同命相怜的伤感“为卢刚说几句公道话,这是一次偶然事件中的必然事件,诸多问题的一个极端表现形式……卢刚是一个既没有家,又没有一群人,又无法改变自我的人”,面对外国留学生遭遇的学业艰苦,就业竞争,精神孤独的多重压力,崩溃是迟早的事。

还有人汲取教训,今后对于为人古怪,孤僻不群的同胞要主动伸出援手。

美国人一般将此事件作为个案看待,其后大陆留学生的学业和工作并未受到影响。爱荷华大学新任的物理系主任表示,他感到愤怒的是枪支(指美国松散的枪械管理法)而不是卢刚本人。2007年中美两国的名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刘烨合演的获奖电影“暗物质”(Dark Matter),从悲天悯人的角度演绎了这一事件。

海内外华人对卢刚悲剧的关注持续至今。国内一些教育机构如“新东方”集团,多年来不断用卢的故事教育即将踏上求学征途的莘莘学子,培养他们在面临人生艰难困境时,必须具备的正确思维方法和健全心理结构。

然而沉重的现实是,社会的日趋功利和物质至上,导致是非观念淡薄,道德底线退守,青年一代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虽然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但无可否认在我们大陆学生中,极端事件的发生率要高得多。有人在做过查证后痛心地自问:“为什么在美国来自台湾和香港的中国人,早期留学和工作的中国人当中,没有发生过类似惨案?”近年来在美国有过多次大陆华人的凶杀、情杀案件,最近的一起是2010年4月王立山医生被医院解雇两年后,枪杀他当年的上司印度裔医生图尔。在英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最近是瑞典)等地的留学生中,也发生了各种犯罪事件。

卢刚们的悲剧在重复,反思在持续。 XLqKg0tkzX1KYudl8rbJD1NGzrhkCaN4HcVtHsq3hvU4wIEdkLHePT0B+gslQEB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