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以食为天--古色古香的玉盘珍肴(二)

8.呼儿将出换美酒

(杯中的历史沉淀)

中国可谓酒之大国、酿酒古国,自古就产美酒佳酿,而且销量非常大。提起酒,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煮酒论英雄的曹操,温酒斩华雄的关羽,景阳冈打虎的武松,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还会想起“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名诗佳句。酒,从古至今都是文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文人学士不仅爱饮酒,而且还为酒起了许多的雅名,如“杜康”“琼苏”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酒从一出生的那天起,就扛起了“浸润中华文明发展”的重任。我们不难从中国酒文化的发展中看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于中国的酿酒历史有三种传说。其一是“古猿造酒”,据说人类的祖先猿猴在“石洼”中储藏了大量的水果,由于这些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发酵,于是便在石洼中“酿”出了史上的“第一杯酒”。其二是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术。《战国策》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禹帝的女儿让仪狄制作美酒,并献给自己的父皇禹帝。禹帝喝后就睡着了,等醒来之后,对仪狄说:“将来一定有因为酒而亡其国的国君。”说罢,便下令不得再生产酒。这就是“仪狄造酒”的故事。其三是说夏朝的第六代国君杜康(也叫少康),发明了酿酒术,也就是“杜康造酒”,这是民间最流行的说法。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可以证明我国的酿酒文化已经延续四千年了,当今许多考古人员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约在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自然发酵的果酒。到了商代,人们已经掌握并利用谷物的糖化再酒化的原理,那时的柜鬯(一种古代祭祀时用的酒)就是当时酒中的极品,它是用当时的黑黍(shu)加香草鬯酿成,通常这种“国窖”为王室所特有。而一般普通百姓所用的酒叫做“醴”。

先秦时期人们发现了一种通过谷物或其副产品所培养出来的“曲”,它是一种可直接用来发酵的微生物,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曲酿酒的国家。汉代,先秦时的制曲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曲的种类增加了,酒的品种自然也增加了。东汉时,张骞从西域引进了葡萄酒的生产技术。魏晋时期,出现一种所谓的魏晋风度,也就是文人喝酒成风的状态。

唐宋时期,造酒业继续发展,除了酿造普通的粮食酒外,还开始研究酿造果酒和药酒,并且,唐宋两代的文人也都是“文中仙,酒中圣”。李白、杜甫、苏东坡、白居易、杜牧等都是中华酒文化中的佼佼者。自元代开始,蒸馏法标志着中国白酒正式诞生。而明清时期,伴随着酒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较高度数的“牛二”也渐渐地被人们所接受。自此之后,中国“牛二”深入百姓生活,成为家中必需品。

总而言之,中国的酿酒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酒的种类也在不断丰富。从白酒、黄酒、米酒、药酒到外传来的葡萄酒、啤酒应有尽有,其中的名品也是数不胜数。

酒已经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可以说是无所不在。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满月酒”“接风酒”“饯行酒”“庆功酒”等等,同时,民间生活与酒文化的一些相关显现也越来越丰富。譬如绍兴的“女儿红”,也称为“花雕”,民间习俗当有女孩降生后,家里会酿造一坛好酒,用带有花纹的酒坛盛好,并用红纸封严,窖藏到这个女孩长大出嫁的时侯用。

酒除了作为一种成人饮品外,还可以调节人们的人际关系。从古到今,中国人无论是久别重逢,还是应邀赴会,都会在酒中加入丰富的情感,喝个痛快。在饮酒时,中国人还非常追求意境,所谓喝酒的最佳状态就是似醉非醉,似醒非醒,在这个阶段,人处于最快乐、最兴奋的状态,这时的人们不仅话多,而且兴致大发,妙语连珠。也正是因为酒进入了社会生活,所以酒才有了社会精蕴,最终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中国酒文化。

9.油锅里炸的是“谁”?

(油条的来历)

“老板,来一斤油条,打包。”

“好嘞,您慢走。”

这样的场景相信人们在早点摊上经常看到。接下来我就要发问了,大家整天吃油条,可有谁知道油条的来历?既然没人回答,那么我们就一起穿越到宋朝,看看宋朝的油锅里炸的是“谁”。

相传,在南宋年间,奸臣宰相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因贪婪嫉妒,通敌卖国,在自家东窗下定了一条毒计,把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岳飞在风波亭害死了。这个震惊国人的消息传开之后,老百姓们愤愤不平,全国各地的茶馆、酒楼,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着这件事。

那个时候,在从安桥下有两家食品店,一家是卖烧饼的,另一家是卖油炸糯米团的。一天,刚刚散了早市,做烧饼的王二整理好炉中没有卖出去的几个烧饼,看看没有买主,便坐在自家的板凳上休息。这时,做糯米团的李四也坐在那里抽着自己的老烟袋。

二人彼此打过招呼,便一起聊了起来,谈天谈地的就谈到忠臣岳飞被奸臣秦桧害死的这件事上来了。两人对这件事非常愤慨,都想用某种方式发泄心中的愤恨。于是,王二从他的面板上弄了两个面疙瘩,揉揉捏捏,不一会儿,便捏成了两个面人,一个是吊眉的无赖,而另外一个是歪着嘴的妇女。他还觉得不解气,顺势拿起了切面的刀,在那无赖的脖子处和妇女的肚子上均切了一刀。

李四看到后,认为这样还是不解气,于是将那两个切断的面人重新捏好,把他们背对背地绕在一起,然后丢到滚烫的油锅中去炸。他们一边炸面人,一边喊着:“大家来看油炸桧喽!大家来看油炸桧喽!”

过往的行人听见“油炸桧”感到非常新鲜,便都围了过来。大家看到油锅中正炸着两个丑陋的面人,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也跟着一起喊:“大家来看看,这里油炸桧喽!”

此时,恰巧秦桧坐着八抬大轿经过从安桥。在轿子中的秦桧听到外面嘈杂的喊声,觉得这声音如针一样直刺入自己的心口,便令轿子停下,立刻去抓人。官兵把王二和李四抓了起来,并且把那个油锅也一并带到了秦桧的大轿前,秦桧看到油锅中那两个被炸的黑乎乎的面人,气得连胡子都朝天了,走出大轿对着王李二人大喊:“你们好大的胆子,想造反呀?”

王二平静地回答道:“我们都是做小买卖的,对造反的事不感兴趣。”

秦桧问道:“既然这样,你们怎么敢乱用本官的名讳?”

王二答道:“啊呀,宰相大人,您大名所用的‘桧’是木字旁的,而我所用的是火字旁的‘烩’呀。”这时,在旁围观的群众都喊道:“对呀,音同字不同呀,怎么说的就是你的大名呢?”秦桧无话可说,他看看锅中那两个在油中浮动的面人,怒道:“不要嗦,这炸成黑炭一样的东西,还怎么吃,分明就是两个刁民在这里聚众生事。”

听秦桧这么一说,从人群中走出了两个人,一边把锅中的面人捞出来放到嘴中,一边说:“就要这样炸才好吃,我越吃越觉得自己的牙齿畅快。”秦桧听后,脸气得如同鸭血一般,只好钻回大轿,灰溜溜地回家了。

奸臣秦桧被当众羞辱这件事,一下子轰动了整个临安城。人们纷纷从各地赶到从安桥来,都想一品“油炸桧”的滋味,后来人越来越多,王二和李四索性就合伙开了一家专做“油炸桧”生意的小店。

后来,由于捏面人很费功夫,顾客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因此,王二和李四两人想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他们把一大团面摊开,用刀切成等分的小条,从中拿两根出来,一根代表秦桧,另一个则代表了他的妻子王氏,然后用擀面杖一压,相互缠绕在一起,放到油锅里去炸,但人们依旧把它叫做“油炸桧”。

当时老百姓吃“油炸桧”的时候,都是为了一解心头恨,但经过品尝,感觉味道还不错,价钱也比较便宜,于是,吃的人越来越多。一时间红遍临安城,很多小餐馆也都学着做了起来。以后逐渐地传到了全国各地,日久天长,人们就把这根长长的“油炸桧”称作了“油条”。

10.美女私房菜

(中国古代六大美女厨神)

性感的英国美女奈吉拉劳森在现今的饮食界大名鼎鼎。她所主持的电视节目《吃定奈吉拉》,让千万男人百看不厌。特别是她在做菜时的招牌动作:用手指尝菜,放在嘴里吮吸,更引起百万男人的惊呼一片,她也由此被誉为“美丽女厨神”和“性感厨娘”。

国内的饮食节目近几年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各种饮食节目纷纷登上了电视荧屏,走进了千家万户,但至今还没有能与奈吉拉劳森所主持的《吃定奈吉拉》一决高下的节目。不过说到可以达到厨神级别的美女,在中国古代还真出现过那么几位。

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里,精通技艺的大厨往往是男人,因为做菜也是一项体力活,需要经常操刀杀生,忍受烟熏火燎,这些根本就不是一个柔弱女性所能胜任的,特别还是美女。可是,在我国记录的历史十大名厨中,居然有六位是女性,其中甚至还包括秦淮名妓董小宛,这实在是让我们深感意外。

在我国古代六大美女厨神中,首屈一指的是唐代的膳祖。我们光看名字,就可想而知她做菜有多么牛了。膳祖是唐代宰相段文昌的家厨,对菜肴从选料、加工到制作等各步骤都非常精通。段文昌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写成了他的传世之作《食经》五十章。

段文昌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但他的儿子段成式可在历史上非常出名。一本堪称奇书的《酉阳杂俎》让段成式广为人知,更被历代文人所推崇。《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很多美食,其中的绝大多数是膳祖所创的平民百姓家都可做的家常菜。

六大美女厨神中,排名第二的是梵正。梵正是一个尼姑,“梵正”自然是她出家时的法号,既然已遁入空门,为何还如此热衷于美食,这也许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一定关系吧。史书中并没有介绍梵正的长相,但想来应是一位面目清秀的美女。宋代陶谷曾在《清异录》中记载过关于梵正根据王维晚年隐居之地“辋川别墅”的画面所做的一道菜:“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炸、脍、脯、腌、酱、瓜、蔬、黄、赤杂色,斗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图小样。”

仅凭《清异录》所记载的这一道菜,梵正就可占据十大名厨的一席之地了。这道根据王维画图所做的拼盘,真可算得上是色、形、意具备,做这道拼盘不但需要精湛的手艺,更需要对王维所作诗画的深刻理解,在做之前需要很好的艺术构思,以达到“菜上有山水,盘中有诗歌”的境界。梵正可以说是一个才女型的厨师,只可惜遁入空门,不问世事了,难道她已经看破红尘,不堪尘世的羁绊?

宋代的刘娘子也可算是六大美女厨神中的一员。刘娘子原是宋高宗赵构的御用家厨,在赵构未登基之前,掌管赵构府中大小膳食。高宗登基后,便任命其为御厨,这实际上在当时是有些违背规矩的。按当时的制度,女人不能担任御厨。但是高宗就认准了刘娘子做的菜,也没有办法。得到高宗如此青睐的“御厨”,想必模样也不会差。

排名第四位的是宋五嫂。宋五嫂本是山东人,后随宋朝南迁至杭州,并在杭州城外开了一家小餐馆,她所做的鱼羹,名扬京城。宋五嫂所做的鱼羹一直传到今天,成为浙江名菜,名为“宋嫂鱼羹”。

“宋嫂鱼羹”是以鳜鱼为材料,味道鲜美,又名“赛鱼羹”。据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记载:“杭城市肆各家有名者,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如今,宋五嫂被尊称为“烩鱼之祖”。

明末清初的名妓董小宛在六大美女厨神中位列第五。董小宛身为“秦淮八艳”之一,想必没有人怀疑她的美貌。大家都知道她与名士冒辟疆之间的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董小宛其实在美食上的造诣也非同小可,烹制糕点更是不在话下。她所做的桃糕、菊花糕均名满江南。当时人们争相模仿。

在史料中有所记录的美女厨神排名最后一位的是清朝的萧美人。萧夫人名叫仪征,居住在江苏,她最拿手的就属做点心了。清代著名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单独有一篇《萧美人》,其中这样记载道:“仪征南门外,萧美人擅制点心,凡馒头、糕、饺之类,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袁枚对萧美人所做的点心已经达到了一种痴狂的程度,当然,是对人痴狂还是对点心痴狂,我们无从知晓。乾隆五十七年,袁枚在重阳节时曾托人专门到南门外仪征处订购了三千点心,并将其中的一千点心送给了当时江苏巡抚奇丰额。

有了这些文人雅士、达官显贵的宣传,想必萧美人不出名都难。现如今在扬州还有许多号称得到萧夫人真传的点心店,但是,恐怕已经不是当年的“萧夫人味道”了吧。

11.“臭名远扬”的美食

(王致和臭豆腐传奇)

很多人都吃过那个把味觉两个极端融于一体的臭豆腐,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探究臭豆腐到底是王致和如何发明出来的,关于王致和臭豆腐的“横空出世”,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求王致和与臭豆腐的“柔情蜜意”吧,准备好了么?Let’s Go!

在清代康熙八年的时候,来自安徽省仙源县的一个叫做王致和的举人进京赶考。他一心想要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可是他却没有想到,刚上战场,就被“敌人”给“秒杀”了。退出考场后,王致和想要继续攻读,准备再次应战,可是身上的盘缠所剩无几,距下一科考试的时间又非常长。无奈之下,只能留在京城谋生计。

王致和的老家并不富裕,他爸爸在家乡开设了一个小的豆腐坊,王致和年幼的时候,曾经跟父亲学过做豆腐,于是,王致和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了几间单居室,并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就得出去卖一回。时值夏季,有时卖不出去而剩下的豆腐,很快都会发霉,根本无法食用,王致和不忍心将这么好的东西扔掉,苦想之下,他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晒晾,再找到一个小缸,用盐水腌制起来。之后紧关大门,一心攻读,渐渐地,王致和就忘记了此事。

秋风送爽,一转眼到了秋天,王致和想重操旧业,突然,想起了那坛腌制已久的豆腐,急忙打开缸盖,呵!一股恶臭席卷而来,王致和不由地倒退三步。王致和定了定神,取出一看,这哪还是豆腐呀,都已经成了青灰色,他心里好奇,竟用筷子挑出一点尝了尝。嘿!味道别有一番滋味,竟然又鲜又香。虽然不是什么美味佳肴,但是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邻里先是被这股恶臭弄得望而却步,听了王致和的说法后,又对这个奇怪的东西感到好奇,于是,邻里们尝试着吃了一口,都反映不错。大家称赞道:“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可真算得上是外臭内香啊!”

王致和由此受到了启发,干脆就把豆腐店的招牌换成“专门经营臭豆腐”。人们对这个“新有名词”感到好奇,在这好奇心地驱使下,几个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次吃到了“臭豆腐”,并且感到不错。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用多长时间,王致和连同他的臭豆腐闻名遐迩,在京城中,只要一提起臭豆腐,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主人就是城南的王致和。

这件事传到了宫中,宫中的一个太监好奇地买了一些回去品尝,果然名不虚传,与民间的说法一致,好吃极了!于是,他立即奉给皇上。皇上品尝后,顿时胃口大开,随即传旨将“臭豆腐”列为“御膳坊”的小菜之一,并赐名曰“青方”。这下,王致和可是捡到一个大便宜,不用自己费心宣传,自己的臭豆腐就已名声大振,生意很是兴隆。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致和索性就在延寿寺街的路西口建立了自己的作坊“王致和南酱园”,并且招徒雇师,臭豆腐的生意越做越大,代代相传。

据说,清朝的慈禧太后对臭豆腐的喜爱无人能及。每天她都要吃一小碟用炸好的花椒油过几遍的臭豆腐,而且必须是从王致和那里买回来的当天的臭豆腐。而在“王致和南酱园”休业整顿期间,侍奉慈禧的太监只好用剩下的臭豆腐顶替,可是,这怎能够瞒得了慈禧的“火眼金睛”。慈禧刚尝第一口,就起了疑心,于是便在用膳时,将一粒花椒藏到了臭豆腐中。第二天进膳时,慈禧见自己放的那粒花椒果然还在,不禁大怒。从这以后,太监们再也不敢欺瞒她了,只得天天跑到城南王致和处,购买新鲜的臭豆腐了。 KGnC2k2vZ9b9MuACj0Y4TFq+7heiWKJcT0Hu6+9kkhx2+NpBH+wE8ZmhXWI+Oy0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