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滴水不漏

说服他人的高手懂得何时寒暄冷暖,何时甜言蜜语,何时谦虚退让,何时慷慨激昂;说服他人的高手知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因时因地因人而运用不同的说话方法。只要你能掌握好谈判家与说服高手们那滴水不漏的说话技巧,你也可以把话说得左右逢源、春光明媚、八面来风。

1.江湖人士的口才

能够把话说得滴水不漏的,不但有居庙堂之高的大人物,还有居江湖之远的普通老百姓。比如,我们在市集里经常能见得到的江湖术士。

江湖术士的口才是很高超的,江湖术士的说服能力是很强大的。

“来啊!来啊!来看一看啦!来看一看啦!不买也来看一看啦!”

面对着川流不息的行人,鼓其如簧之舌来吸引别人,最后终于让他们自动地打开腰包,来买自己推销的东西。这就是做小买卖的江湖术士,以及街头推销员的说话本领。那么,他们的话为何如此吸引人呢?

原来,他们的说话术有一大秘诀,那就是先引起路人的注意,接着引发他们产生兴趣,最后再把你捆起而不放松。我们研究跑江湖的人的口才,就会知道他们的话中一定有吸引顾客的妙语。

江湖术士所争取的对象,并非像一般讲演那样,所有听众都是专门来听讲的,江湖术士要说服的对象,全是那些与他不相干的普通路人,而要想说服这些人就更为艰难。

利用心理诱导来说服听众,是说服大众的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段。为了使听众注意倾听我们的讲演,有观察听众对自己有如何反应的必要。

如果你想把你的话说得毫无破绽,你想很快就说服听众,你就很有必要学会利用心理诱导和善于观察听众的反应。这样,你就很容易达到自己的目标。

2.向左转向右转

能够把话说得滴水不漏者,往往能够进退自如,能屈能伸,处处受人欢迎,在复杂的、紧张的或者危急的局势和场面下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迅速培养亲切感

初次见面,以及虽然见过几次面,但彼此仍然了解不深的人,如何消除对方的陌生感以期获得对方的信赖,使他乐意和你亲近呢?这的确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自古以来,很多政治家都具备这最基本的功夫。他们往往能利用人类心理上的弱点,很具技巧性地使大家心悦诚服,几乎无条件地相信他,跟他走。

河野一郎是日本的一位政治家,曾和首相佐藤荣作等分实力。河野最会利用人们的这种微妙心理,请看下面这则小故事:

1959年,他在欧美旅行,在纽约遇到了多年不见的好友米仓近先生,两人互道近况,留下了在国内的住址和电话,知道彼此都已成了家。当晚,河野一郎回到旅馆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了个长途电话给米仓近太太:“我是米仓近的老朋友,我叫河野一郎,我们在纽约碰面了,他一切都很好。”

米仓近太太感激莫名,一时热泪盈盈,米仓近后来知道了,特地专程去向他致谢。

任何人总是关心着自己最亲近的人,如果一旦发现了别人也在关心着自己所关心的人(情敌自然另当别论),大多都会涌起一种亲近的感觉。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共同的心理倾向,使人产生亲切感,从而增进人际关系。

再举一个日本名人的例子。昭和初期,武人政治家田中义一先生有一次在北海道演说。很多人夹道欢迎,田中义一赶忙下车,趋前走向一位面目庄重的男士面前,伸手相握,诚恳地问:“令尊近来好吗?”这位男士受宠若惊,只是面带遗憾地说:“家父去年过世了!”田中义一立刻说:“啊,很抱歉,我很难过!”

事后,有位随从问田中义一:“那位先生是谁?”“我也不认识,但是谁没有父母呢?就是过世了,你问问也不打紧的哟。”

这种做法当然失之于假,但总是说之成声,听之成音,岂不俨然成真吗?三国时代,刘玄德的江山是如何得来的呢?比智慧赶不上诸葛孔明,说武功远不及赵子龙,讲义气更不能与关云长并论;刘备是怎样使他们三位在他面前背后都能服服贴贴呢?其故无他,刘皇叔使得他自己在他们三人心理上灌溉了“亲切感”的长青树,其枝也盛,其叶也茂。

称呼名字有神奇作用

上面这两个例子,都使用了同一原则:使别人产生亲切感。使用流行语或当地的地方语汇,也能激起强烈的亲切感,使人产生同是一个团体的归属感,造成“同伴“同伙”等伙属意识。这样,别人自然乐于跟你交往,因为你已经“入乡随俗”,已经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

欧美人在讲话时,有一个和东方人显然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常常喜欢提到对方的名字。我们东方人则不是,而是喜欢喊对方的官衔或职名,在私人间,也以称谓为主,不习惯喊对方名字。前几天有一则有趣的新闻:在一个国际性的会议中,一位日本人在介绍自己时,只说出了自己所属公司的名字和职称,忘了说自己的姓名,后来,有人一见到他,便称他叫“某某公司先生”。

能够连续不断地喊出对方的名字,是产生亲切感的必要条件之一,也容易获得自己和对方的情感交流。想想看,花前月下,枕畔椅前,你和她,或他和你,不是彼此叫着彼此的名字而越叫越热乎吗?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薛斯基教授特别注意到,称呼名字有神奇作用。他认为,今天各大都市的交通问题已成了一场游击战:“车子当然不是人,却成了叫人头痛的大问题。”他主张每辆车子要和每艘轮船一样,都应该有个名字,以替代那冷冰冰、麻木不仁的数字牌照。他强调,这种数字牌照像是一封没有发信地址的匿名信,大大地削减了人类的感情和判断力,残忍地认定车辆是无生命的怪物,它当然会把人类推进它的爪牙下,因为人车既不同属,当然互相排斥,游击战当然无止无休了。

我们常常为宠爱的动物取一个名字,为什么不替能“动”的车辆也起个名字呢?有了名字才有了个性,才能发生彼此的同属感。称呼对方名字,不以地位、官衔、职位等人为面具冠在前面,一定会缩短彼此间的心理差距,人际关系无形中也会密切很多。朋友们,请多称呼称呼他或她的名字吧!

注意听者的身份

语言的威力是极其巨大的。说话行为,不但能影响说话者,也能影响倾听者,从而影响说者与听者关系的发展。若注意听者的身份,做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话话,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令听者轻易听懂,乐意接受。然而,不考虑听者的实际情况,一味对牛弹琴,见到鸡却说鸭语,说话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甚至劳而无功。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不但脸形不同,性格嗜好也不一样。由于生活环境与所处立场的不同,理解与接受程度也会不同。听到同样一句话,有的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的人却无论如何说明,都难以明白其中真义。

如果你面对着一位美人,赞扬她天生丽质,魅力无限,她心里会非常高兴。而你若是称赞一位奇丑无比的女子生得很漂亮,她就算修养再好,心中亦难免怒火中烧。

即使是跟同一个人说话,由于场合不同环境变化,说出来的同一句话,在对方心里所产生的反应也会不同。须知,一个人身心俱疲、头晕脑胀时的心理变化与其心情舒爽、头脑清醒时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人在伤心时与高兴时的感受也大相径庭。因此,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说话,要注意听者的身份。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交谈和谈判也是这样。说话一定要注意对象是谁,明确说话的目的,这样,才能正确运用说话技巧,更好地把自己说话的意思完全迅速地传达给对方。

照顾听者的感受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接触和交谈,加强相互间的亲密感。倘若这种亲密感,能够通过交谈而得以强化,使对方乐意倾听我们的说话,那样对谈判和说服活动将大有帮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与他人交谈时,往往是讲一些自己喜欢讲的内容,却并没有考虑到交谈的目的与倾听者的兴趣与心情,结果,倾听者由期待到失去倾听的兴趣,直至失望而渐渐使双方的亲密感产生距离。

要使交谈双方,特别是倾听者愿意主动向讲述者产生心灵上的靠拢,使相互间的亲密感渐渐加强,说话者就必须照顾到倾听者的感受,从听者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结合自己要传达的内容,使对方在倾听中越来越对话题感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你的主张。

讲述者千万不能让倾听者产生反感、厌恶和倦怠之类的感受。因为这些都会造成交流的障碍,从而为你带来不好的结果。只有你照顾到对方的感受,对方才会乐意听你的话。而这,不但要求你在说话内容上打动倾听者,而且,在你的态度和动作上,也要让对方感觉到可亲。

在总结杰出的说服高手和优秀的谈判家们的成功经验时,我们发现,那些优秀的业务人员,往往在照顾听者感受方面做得特别好。他们往往在说话上做到滴水不漏,在肢体语言上做得恰到好处,在态度上十分的诚恳亲切。例如,日本非常有名的保险业务员原一平先生,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原一平十分擅长用亲切的微笑待人接物,而且,他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而非强颜欢笑,因此,每个与他接触的人都感觉到了一种亲切感,都被他的迷人魅力所吸引,都乐于倾听他的话。于是,原一平介绍给自己的险种,往往很快自己就接受了。后来,有人认为原一平的微笑,是百万美元的微笑,因为他的微笑,已经为他带来了数百万美元的收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以为别人很乐意听自己说话,因此往往短话长说。殊不知,很多倾听者是迫不得已才去听这种没完没了、内容空洞的讲话的。在很多公司里,有些老板、经理或主管就属于这样的令下属员工感到无可奈何但又不得不听的人。如果领导们在说话前,可以考虑一下听者的感受,那么该团队的凝聚力一定会越来越好。

因此,我们跟别人讲话前,要尽可能地照顾一下听者的感受,用听者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来表达。这样,我们一定能收到说话不多却收效甚大的喜人结果。

考虑好说话的后果

一群母亲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母亲当着众人指责自己的儿子说:“你们的孩子功课都那么好,真是令人羡慕啊。我这个孩子功课可就差劲多了,不用功,头脑又笨,真不知道我怎会生下这样的孩子,简直是作孽……”

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孩子,听到母亲这样的话后,心情会怎样呢?绝大多数人心情会变得很糟糕。批评教育孩子,最好还是在没有第三人在场的时候。要知道,一对一说话的情形与有第三者在场,听到指责后的感受完全两样。

这位母亲如果只在母子两人的情况下说道:“你必须要再用功一点,免得妈妈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只要你肯用功,就会有好成绩……”她的儿子也许就能接受。

又如,当妻子没把事情做好时,丈夫当着客人的面说:“这就是我太太的杰作。”

试想,这时妻子心里的感受又如何呢?绝大多数妻子听到这种话后,就算当场没发火,事后肯定也会对丈夫非常怨恨。

这些,都是说话者不考虑外在条件,只顾自己逞一时口舌之快所结下的恶果。其结果,往往会在听者的心灵上深深的“刀”痕。

对说话者来说,如果想要让别人高高兴兴地接受自己的意见,就一定要考虑讲话的场合和后果。说话时,要仔细想一想:“现在这种场合能不能说这种话呢?或应在其他场合说吗?”

只有考虑好自己说话的后果,才能减少说话错误的可能性。

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有一位钓鱼专家说:“我很爱吃草莓,但我绝不会用草莓作饵去钓鱼。”

他的意思是说,我很喜欢吃草莓,但不见得鱼也喜欢吃草莓,因此,我在钓鱼时,绝对不会用草莓作鱼饵去钓鱼。

这是很浅显的道理,然而,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却往往会犯了“我很爱吃草莓,于是我便用草莓作饵来钓鱼”的错误。

例如,很多人在与他人交谈过程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凡是自己觉得有兴趣的话,也想当然地认为对方必定个感兴趣,不料,对方其实感到无聊得很,根本就没把话听进去。

若要别人愿意听你说话,你就必须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否则,对方不但没兴趣听,也听不懂。

在本章里,笔者已不止一次提到,说话者要不断考虑对方的立场,说话中,一面推测对方的看法与想法,一面观察倾听者对自己的话有何反应,同时根据这种变化来改变自己说话内容。

倾听者对诉说者的话一定会有反应。若能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种微妙变化。我们要注意到听者在听讲时是频频点头,是否认的面孔,是困惑的表情,还是……

这种情形就如同钓鱼。在钓鱼时,要不要拿起鱼竿,得依浮标变化而定,决不能任意活动鱼竿。善钓者能由浮标细微的变化,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到鱼的活动情况。

说话者如同钓鱼人,要使听者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话语,就要注意对方的变化。只顾自己说话,决不会收到预期效果。跟人说话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不断注意倾听者的反应。

要想抓住听众的兴趣点,就必须努力掌握对方的性格,和话题变化,否则就得不到良好效果。

3.最聪明的说话人

当你听到别人在背地里说你坏话时,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当别人在背地里赞美你时,你的心情又会如何?

事实上,任何人都对“雪中送炭”、在自己失意时还在意自己的人加倍感激;而绝大为数人都会对趁火打劫、在自己最落魄时还想占自己便宜的人无比痛恨。

最聪明的说话人,往往懂得什么时候赞美别人什么场合恭维别人什么方式奉承别人,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最聪明的说话人,通常很善于把批评指责的话,用对方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达到位,让对方听进心里,还会感激你。

最聪明的说话人,其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把“赞美”与“关怀”作为说话的基本原则,指导自己的说话内容,从而让听者听着舒心,而且还尊重和感谢你。

顾左右而言他

在朋友聚会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些人,他们通过高谈阔论,不但成为了会场的焦点,而且还表现了其学识渊博,甚至因此得到异性的青睐。这些人真的渊博吗?并不尽然,他们表现得说话聪明,往往是他们比别人更会带动话题,他们把大家的话题,主动地“引领”到了其最内行的东西上了。

这些在聚会中受到众人欢迎的人所使用的说话方式,叫做“顾左右而言他”。

此方法的本质,就是“转移焦点”,使人们放弃原来的东西,转而注意另外的东西。事实上,转移焦点是我们说话时最常用的技巧之一。首先,它可以避免尴尬的场面。

例如大家正在大骂“911”恐怖分子全是中东人时,你抬头,看见有个中东籍的朋友正好进来。于是,你就把话锋一转:“唉!昨天股市好像涨了,老王啊!你消息最灵通了,你有没有听新闻,每股涨多少?”聪明的人听到你突然转移焦点,一定能立刻意会到情况有变化,接着看见中东的朋友进来,于是心领神会地帮你把话题带开。

这里,你用了“爆炸案”“股市”和“老王”这三个“环扣”的东西,把骂中东人的话题转到了老王身上。短短几句话间,你已经把焦点转了三次,使尴尬的场面能够立刻“不知不觉”地化解。

相对的,如果你走进办公室,发现大家正背地里骂你朋友的时候。你不高兴,又不愿意跟同事扯破脸,也可以主动把话题带开。你可以用一个很普通的话题,比如说:“唉,老白呢?老白在哪儿?我找他找半天也找不到。”聪明的同事,自然会住口,因为他们知道你希望把话题带开。

当然,你也可以直说:“哎呀!事情都过了,各有各的理,咱们不谈这个好不好?”你这么说,有个好处,就是除了可以转移话题,还暗示了“你的立场”。

我们发现,那些直销高手,管你今天谈的是发射火箭、总统大选、旅行、嫁女儿,甚至只是买包卫生纸,他都能左转右转,没几下,就转到他要推销的东西上:“买卫生纸啊!千万要买那种处女纸浆的,免得擦伤屁股,尤其有痔疮的人,不过痔疮这毛病主要是出在身体里有火气。你有火气,下面长痔疮,上面就长暗疮,只是你不一定感觉到,那暗疮在脸上潜伏,就造成提早老化,你最好用我这产品,一方面内服调理,一方面外搽保养……”他这番话,由屁股一下子就能跳到脸上,到头来则是要你掏钱买他的东西。这就叫“三句不离本行”啊!

我们在生活中,有必要小心那些“顾左右而言他”的人。当然,我们如果能学会“顾左右而言他”的说话技巧,对自己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说话要挑“吉时”

中国人在筹办嫁娶开张乔迁等喜庆之事时,喜欢挑喜利的时辰。其实,说话办事更得挑个好时辰,择“吉时”。

什么是“挑吉时”?挑吉时就是找最恰当、对自己最有利的时间去“进一言”,当然也就是避开“凶时”。

如果你还是个孩子,想找爸爸妈妈谈事情,你会找爸爸正生气或妈妈忙得头昏脑胀的时候吗?如果你是员工,你有了一肚子火气和委屈,但你能在主管才进办公室,堆了一桌文件要急着处理,或急着要去开会的时候,去跟他急吗?如果你要讨价还价,跟人理论,你会在对方肚子正饿,急着要去吃饭的中午十二点的时候打电话去吗?如果你想找人“调头寸”,你会在他家里正高朋满座、大宴宾客,或居丧开吊、满面戚容的时候去伸手吗?甚至,你想向女朋友求婚,你再急,又能急到冲进她办公室,在她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下跪”吗?

可见,说话也是要择个好时辰,挑个“吉时”的。

说话要挑地方

谈到环境,懂得说话办事的人,不但要挑吉时,更要挑环境。

为什么有许多人明明不爱运动,却要去打高尔夫球?因为打球的时候,山清水绿,徜徉其间,是最好说话的时候。

为什么有些人谈事,要在对方出差时追到国外,因为他知道对方出国,总比在办公室多些“自己的时间”。有些人甚至为此大破费,跟对方一起买头等舱机票。为的是在这长程飞行中,“他”要躲也躲不掉,正可以借机会攀谈哪!

有一个外交官,明明忙得不可开交,居然还接受邀请,要坐四个小时飞机,去参加一个民间社团的晚宴。只是临上飞机,他又突然不去了,原因是另一位宾客不能到。别人不到,干他什么事?当然有关系!因为他接受晚宴的目的,只是想借机会跟那位平常见不到的官员同桌攀谈攀谈。那官员不去,他当然也不必去了。但是,那位官员不去,也许就是因为他知道“外交官”要来,所以回避了呢。

最聪明的说话人,非常善于挑吉时和挑地方,把一般人都办不成的事情给圆满完成。这就是非常高明的说服之道。

4.把话说得滴水不漏

如果细心观察生活,我们会发现,那些说话滴水不漏、处处受大家欢迎的人,那些很容易就为大家所信服的人,总是很善于说话的人。他们总能根据不同的情形,说出恰如其分的话,使严峻的形势很快转变为喜人的局面。

请看对某次金融事件的整顿。竞选时宣称要打倒过去一切腐败的新政府上台了。面对旧政府贿选、贪污、利益输送、官商勾结所造成的许多问题,新上台的经济部长发表讲话。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宣示新政府的决心和魄力:“对于那些体制不健全的企业,该倒的就让它倒掉!”

此言一出,民心倒是大快,但商界一片哗然。同时,股市连着狂泻,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看到如此危机,新总统迅速出来讲话:“经济部长说得很对,政府要努力帮助企业,不该倒的,就不要让它倒!”

总统的一句话,让不断下滑的股市立即反弹。

当出现危机时,如何迅速处理掉,很考你的实力和智慧。你要说服别人,就必须懂得在不同情况下,做出相应的举动,说出恰如其分的话。

有话要好好说

同一件事,你可以硬说,也可以软说;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反着说”。这当中的运用,就是滴水不漏的说话技巧。例如,有一天你赶时间,又不好对开车送你的朋友直说,你可以一上车就问:“走哪条路最不堵车?”他如果稍为懂点为人处世,自然就会回问你:“你是不是赶时间?”

反话正着说

如果你是位商人,你跟一个朋友做生意,因为是朋友,而且初次交易,觉得话不能说得太硬,但是又怕他不准时交货,于是你说:“只要您准时交货,我绝不会少您一毛钱。”

对方自然能会意,因为你的言下之意是:“只要你不准时交货,我一定扣钱。”

不便明说暗着说

有个出版社向某名作家约稿,而且急如星火,作家准时交件了,书也出版了,而且上了畅销书排行榜,但是出版社不但没有如约定的付作家稿费,连书都没寄给他。他实在有点不高兴了,就想打电话骂出版社:“书早出版,都上排行榜了,为什么却没给我寄一本来呢?”

但是转念间他就想,如果那样说的话,实在是有伤情面,还是换个说法吧。所以,作家打电话到出版社,先问问对方好不好,再问书出了没有。那书的宣传大极了,作家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出版社又怎能认为作家不知道呢?只不过是彼此心照不宣而已。

结果没过几天,作家收到了一个挂号邮包,稿费也打入了作家的银行账号。

三思然后再说

有时候,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环境里,你不但要三思,而且还应该想三种说法,选择出那句最适合的话来说。例如,你觉得你的另一半脸色太苍白应该化化妆了,你是直说“你脸太苍白”呢?还是问“你为什么不化妆”呢?还是用正面的讲法:“你可以化化妆。”

当然,你也可以更技巧一点地说:“太大啊!如果你再化点淡妆,一定会更美。”

同样的道理,你的孩子不用功,你是劈头就骂“你太不用功”,还是用问句:“你为什么不努力一点?”

其实,更有技巧、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其实你只要稍稍加把劲,成绩一定就会上去。”

不同的说法,效果肯定不一样。如何选择,就看你自己了。

对比着说

如果想把话得让人乐意接受,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用“对比法”。

例如,你觉得你爱人最近实在像“吹气”似的,越来越胖,却又怕伤了她的自尊心,不敢直说“你太胖了!该节食了”。

这时,你可以换个方法说:“跟今年比起来,你去年瘦多了。”

她听了自然心里有数,你是说她今年胖得多,恐怕成汽油桶,该减肥了。

对比着说话,能够更容易让听者接受。“对比法”是很有效的说服方法。

学会旁敲侧击

很多时候,我们在人际交往里,说话不能说得太直,而需要旁敲侧击。否则,很容易惹起矛盾。

老马到新马泰旅游,什么都觉得新鲜、什么都觉得好玩,于是归期一延再延,一副乐不思蜀的样子。他太太一个人在家里管着公司的生意,火气大极了,对着婆婆抱怨道:“他也不想想家里有多忙,这次说5号回来,今天都2号了,他还没确定,我要打个电话去问他,到底准不准时回来?我一个人扛那么大的公司,快扛不住了!”

婆婆一笑:“我也急,但是何必那么问呢?你可以换个方法啊!”

于是那太太照婆婆教的,打了个电话过去,语气非但不硬,还十分温柔:“我真是怕你买太多东西,行李太多,要不要5号晚上七点,安排一辆大一点的车去接你?因为公司忙得我晕头转向,得早点安排这事。”

你看,这句话说得多么高明啊!她把要问的事全问了、要说的事也全说了,而说完了,却还让丈夫感觉那么的舒心。

所以把话说到心窝里,把话说得滴水不漏,真的不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关怀代替质问,以建议代替责难,以暗示代替直言。

5.让语言行之有效

一个人说话,就是要确实地把自己的目的或意思传达给对方,使对方的了解与认同。只有这样,才会获得圆满的结果。融洽明快的人际关系,只能建立在互相信赖的基础上。所以,我们一定要设法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语言行之有效呢?就要注意语言的长度、速度和深度。

说话的长度

法国大思想家孟德斯鸠有句名言:“人类的思考越少,讲演时的废话就越多。”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也曾说:“不可以因狗善叫而为一良狗,不可以人之善言而为贤人。”

不论古今中外,也不论东洋西洋,凡是冗长的讲演都会被人讨厌。尤其是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紧张,冗长的讲演,更会受人讨厌。所以在那些应邀去讲演的人之中,只有那些发表简短谈话的人才会受到听众的欢迎。

究竟要以多少的时间为最适当呢?无数事实证明:只要有三分种左右就足够了。

三分钟?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呢?能抽一支香烟,去一次洗手间,能……反正三分钟很快就能过去。

然而,如果你能在三分钟里,用自己的话题,抓住听众的内心,让他们每个人都对你留下深刻印象,那么,你将取得很大的成功。

这本来是简单易做的事,但却有很多人没有充分利用这种机会,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有效果的讲演。

现在介绍一个很有名的短时间讲演,它就是在众多长时间历史性的讲演中,高人一等而大放异彩的“林肯盖特茨堡讲演词”。这篇讲演词,直到今天,还被人们当作模范讲演词。1863年11月19日,当时美国南北战争仍在激烈进行中,在盖特茨堡纪念碑举行致敬仪式时,林肯总统在国务卿艾佛雷的陪同之下走入了会场。

当时被认为第一流大雄辩家的艾佛雷,经过两个小时之久的慷慨激昂的雄辩后,全场听众都被他的热烈谈话所陶醉。而林肯则只讲了五分钟就结束了。当时的听众只是在礼貌上略为鼓了鼓掌。原因何在?道理很简单,就如同一个人在吃完大鱼大肉之后,喝上一杯恰到好处解过油腻的清茶一般。

然而,当时没有受到热烈欢迎的演讲并不一定不会名留青史。

据载,事后艾佛雷对林肯说:“今天我的讲演在表面上看来很成功,但是以后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只有阁下这五分钟的讲演词。我随着年事的增高,说起话来丢三拉四,可是阁下的演说,将能永垂青史。”

果然,艾佛雷一语道中,因为第二天的报纸刊出林肯的讲演辞后,博得全美国人民的热烈反应。在这不足三百字的简短的讲演稿中,林肯说到:“八十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大陆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国家,她在自由之中成长,并为人人生而平等的主张而献身。”

这是这篇讲演辞的开场白,接着林肯又继续说:“现在我们国家在从事一项大规模的内战,考验这个国家,或任何如此成长和如此献身的国家,能够长期忍受。”

“我们在这战争的广大战场上聚会,我们来奉献战场的一部分,作为那些为国家生存而捐躯人的最后安息之所,这全然是必须而正当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林肯赞美完了在这里壮烈为国牺牲的将士们之后,就又继续向祭奠的人们呼吁:“世人很少注意也不会长久记忆,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在这里所做的一切。”

林肯如此一再强调后,更进一步要求军民效忠国家:“我们面对这些光荣为国家而奋勇牺牲的人,我们更应该发挥我们的爱国热忱。换句话说,我们绝对不能让这些爱国者白白牲,我们要祈求我们的国家在神的保护下,能获得更新更大的自由。”

最后林肯便说出他永垂不朽的历史名言:“我们只要能树立起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政治,我们的国家就不会从地球上灭亡。”

英国的一位文学家,特别赞赏林肯的这篇讲演辞:“美国有一篇举世无双的好文章,那就是林肯的盖特茨堡讲演辞。因为不论任何大文豪,也不能在这篇名文上增减一词。”

说话的速度

高速公路上经常会发生大车祸,往往都是由于司机爱打瞌睡所造成的。原因是高速公路非常直,而且中间很少有停车的机会,司机一直用相同的速度在一条直线上跑,由于行程过分单调,时间一长,自然就睡着了,这是经常造成大车祸的唯一原因。

讲演也是如此,如果一直用同一速度一直往下讲,讲着讲着,你的话就变成了催眠曲,听众一个个就会打起瞌睡来,所以最成功的演说家,往往懂得随时变更讲话的速度。

当我们讲演时,必须配合会场的情况,听众的理解力,以及听众的反应等等,来控制自己谈话速度的快慢,凡是一直用慢速度讲,或一直用快速度讲话的方式,都最容易引起听众的沉闷。

著名演说理论家费登和汤姆森,在他们所著的《讲演的基本经验》一书中说道:“关于讲演速度,应该遵守的主要原则,就是随时注意变化。”

对于什么是最理想的说话速度,这两位专家认为应该掌握好如下几点:

1、何时该加速:任何人都知道的事情,不太重要的事情,精采故事进入高潮时,以及无法控制的感情等等。

2、何时该减速:需要特别强调的事情,想让听众特别注意的事情,极为严肃的事情,勉强控制的感情,容易招致疑惑的事情,以及数字、人名、地名等等。

总之,如果你想要当一名成功的演说家,如果你希望掌握环境,很容易地今听你讲演的人折服,那么,你就有必要学会如何来控制你谈话的速度,也就是学会该快就快该慢就慢的方法。

什么是该快就快该慢就慢呢?例如,当你叙述统计表的内容时,如果你把介绍的速度加快,就只能给听众概括的印象,假如你把说话的速度放慢,一项一项来介绍内容,就可以使听众知道很多重要东西。例如你先用快速说完:“现在我就把以上三点说明如下”以后,就立刻再改变成慢速度说:第一--是如此--如此,第二--是如此--如此,第三--是如此--如此。”这样自然会给听众以极深刻的印象。

不过在调节说话速度的方法中,还有下面一种的情形:

当你说“由于你说我可以慢慢去,所以我就很放心的大睡特睡起来”时,你就必须把说话速度放慢;但是当你说“突然在三更半夜,听到一阵激烈的枪声,我立刻从床上跳起来”时,就必须要把说话速度变快。

由此可见,在讲演或说话时,必须充分利用讲演或说话的内容,也就是配合内容来调整说话速度,这几句适合加快就加快,那几句适合减慢就减慢。凡是演说时使听众打瞌睡的人,都是由于说话速度太呆板所造成,也就是没有节度韵律的缘故。而且要把整个讲演稿作一通盘划分,也就是随着讲演内容的进行,比如开场白的客套、内容的展开、讲演的结论、完了的结尾等等,都必须事先规定好速度。

语言的深度

莎士比亚曾说过:当语言无效时,一阵诚恳真挚的沉默,往往能收到说服对方的实效。

日本大正年间,爱因斯坦博士到日本访问时,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由于爱因斯坦是“相对论”的发明人,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所以日本学术界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这时某大学校长,由于身份地位的关系,必须在这个欢迎会上登台致词。但是,这位校长根本就不善于说话,一直把演说视为一大难关,所以当他登上讲台以后,竟然紧张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后,他好不容易才迸出一句话:“爱因斯坦博士万岁!”

哪知道,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起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因为这一句话胜过了千言万语,它对远道而来的爱因斯坦来讲,是一件最受感动的礼物。

具有真实感情和内容的话,根本不必多,有时候几句即可。能做到这种地步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先把你所要说的很多内容,全部浓缩为一点以后再说。只要内容充实丰富,自然会流露于外。只这种经过浓缩的谈话,才是最精彩的讲词。瑞士思想家皮卡特说:“假如说话时没有沉默的背景,那将会丧失说话的深度。”

在说话之前有沉默的深度,在说话之后就会有沉默的重量。凡是不懂得沉默的人,就是不懂何为有效讲演和有效说话的人。

有位母亲不断埋怨说:“这个孩子真是莫名其妙,不知为何这样不懂事……”其实,这位母亲的表达能力也许才是大有问题。

人们在尚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时,通常都习惯把责任推给对方。殊不知,这也是逃避责任的方法之一。

我们既然想研究正确的说话方法,那么,无论后果如何,我们都得负起一切失败的责任。我们在心里要明白,并非对方缺乏理解能力,而是自己缺乏正确的表达能力,倘若不明白这个观点,我们说话的能力显然很难获得进步。

不论碰到什么程度的人,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话让别人听明白,如果让别人困惑,自然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若想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就一定要对自己的说话能力负责到底,注意语言的深度。

消除障碍达到效果

由此看来,如果想让语言行之有效,获得好的结果,就必须注意语言的长度、速度和深度。而归根到底,我们还应该懂得如何让对方喜欢你的说话。只要考虑到相反的情况,就很容易明白。我们说话为何会招致恶果呢?通常是令对方感到厌恶,或令对方没有好感。这些情况如:我们不太愿意或坦诚地倾听自己厌恶的人说话,总觉得那些讨厌者所说的话都不中听。因此,只要一听到对方说话,自然就起反感。

这确实是很可怕的,只要对方不喜欢我们,不论我们谈论多伟大的事,对方也听不进去。而且还会把我们尽量往坏的方面想,如果不设法消除对方的这种心理障碍,对方就会完全否定我们宝贵的意见,总会认为我们口是心非,居心叵测。

由此可见,我们若想得到说话的正确效果,一定要先得到对方的欢喜。换句话说,被倾听者厌恶,是因为对方本来就存在成见,所以,才会曲解一切好意,只要被对方讨厌,在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说话都难以得到好结果。

反之,如果深受对方的喜欢,对方自然会很开心,并善意地聆听我们说话。所以,掌握良好说话效果的绝对条件,就是要得到对方的喜欢。

6.学会“找借口”

学生写作文,开头不知道怎么写,往往喜欢翻开《智慧语录》,照抄一段--“孔子说、庄子说、凯撒大帝说、林肯说、拿破仑说……”好像古人、名人一说,自己跟下来说,就言之成理了。

当你引用别人的话的时候,首先,它就使你不孤立,表示不但你说,别人也同意;或别人这么说,你只是加以发挥。其次,你引用别人的话,有个好处,就是把那些人拉在你的同一阵线。在一群人竞选,谁也不让谁的情况下,你可以用“同意别人说法”的方式来减少对手、拉拢人心。

例如,在一个“大学社团负责人研习会”里,选举领导人的时候,每个人都代表他的学校,都希望能选上,都鼓如簧之舌,说自己有多能干,当选之后会如何努力。只有其中一人,他最后发言,没有多说他自己的想法,反而不断提到前面别人的“政见”,说他很同意,如果自己当选,一定要照着去做。

最后要投票了,大多数人把票投给自己,但是也有些人看看情势,心想自己表现不如别人,绝对当选不了,于是把票投给别人。

投给谁?投给那政见与他相左的吗?使他被压在下面?还是投给同意他政见,当选之后还可能向他请益、成为合作者的人?当然是后者!

“借口”还有个好处,就是明明是你说的,你却说“有人这么说”。你是把话当面说了,但是听话的如果不同意,要发怒,也不会发到你头上。你可以不认账,说“别人这么说”,你只是提出来供他参考。

“借口”更可以借“公正第三者”的口说出。比如你丈夫总出差,不在家,你自己不抱怨,只淡淡地说:“今天孩子说了,爸爸好像家里的客人,家好像成了旅馆。”又如你的同事,一喝酒,就乱说话,你想劝他,而不直说,借你太大的口:“我太太说,小张好可爱哟,平常不苟言笑,三杯下肚,就变得好亲切,什么都说,好多她原来不知道的,一下子,她全知道了。”

还有,最常见的--太太把莱端上桌,她还在厨房忙,你和孩子先吃了。天哪!菜一入口,吓一跳,怎么这么咸?你和孩子都龇牙咧觜,但是你不说,等着孩子说。

“好咸呀!”孩子先喊起来了。你却尝一尝说:“还好嘛!可能对孩子咸了点。”

这也是一种借口,你等着,等着必定会开口,却又不会引她冒火的那个人说话,然后打个圆场。相反地,如果你先开口:“咸了!”然后孩子跟着喊咸。试想,太太会怎么反应?

由上可见,学会“找借口”,对我们追求美好生活事业发展上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xFRbByuQo4vr2Ckrgh64WXS7hDQ744jJrRuRCvyPJmy/Tjpn9giK0JBTCFxrtq8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