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董家绣庄中途败落,小宛化身秦淮名妓

“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这首《绿窗偶成》,体现了作者无限的情愁,可见作者是一个诗情画意、痴情绵绵的人,而这个人就是董小宛。

写成这首诗之后,董小宛的名字也被人们牢牢地记住了。字如其人,怀婉娩之柔情,只是这样一个具有诗意的女子,到头来命运却是非常悲惨和凄凉。自古红颜多薄命,董小宛的一生最终也落得凄凄惨惨。

江南的那些名妓大都是满腹经纶,只因战乱或家道败落才落入风尘。董小宛本是出生在江南苏州一家小有名气的苏绣世家,祖上在江南一带颇受好评。董家上下充满着书香气息,男女主人都是非常儒雅的商人。这年,女主人白氏为董家生了一个招人喜爱的千金,因仰慕唐代浪漫诗人李白故取名为白,号青莲。董白不但长相甜美俊秀,而且十分灵慧,父母把她视为珍宝一般,时常教她琴棋书画、针线女红等。

可是老天总是喜欢捉弄人,在董白十三岁那年,父亲染上了重病,不久便离开了人世。自此,生意上的事情全都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母亲不想触景伤情,于是料理完后事之后便在苏州半塘河边建造了一所幽僻的住所,带着女儿住了进来。从此母女两人过着一种与世隔绝、别致典雅的恬淡生活,生意上的事都交给了管家去打理。

董小宛的传奇故事就从这个半塘河边的幽僻住所开始了。苏州城外的半塘河,风景秀丽,处处充满了江南的诗情雅调。董白和母亲整日不闻天下事,醉心于山水之间,看尽流水落花,弹琴品诗,饮茗对弈。最终,这种闲情雅致和绵绵情意便永远地刻在了董小宛的骨子里,成就了她那独特的诗意情怀。

苏州河畔的女子虽大都带有些闲情雅致,但在担当方面却绝不亚于男子。董白与母亲的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两年后的一天戛然而止。明末清初,天下处于混乱之中,苏州城内外遭受了战火的侵袭,原本悠闲的人们也加快了自己的脚步,纷纷走上了逃亡之路。这时候董白的母亲白氏打算停止绣庄的生意往来,收回钱财随时准备逃亡。但是绣庄的伙计和管家却串通一气,将钱财全部占为己有,早已逃之夭夭。

不仅如此,董家绣庄还欠下了上千两的外债。白氏听闻,经不住这番打击,当时就晕倒在地,并且一病不起,从此家庭的重任就全部压在了年仅十五岁的董白身上。对于一个普通的十五岁女孩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但是对于董白而言,这就是一种责任。庞大的债务、母亲昂贵的医药费、家庭的开支使得董白开始为生活而四处奔波,但从小孤傲清丽的性格却使她不肯低头向别人借钱。

董白整日愁情苦楚,每次从外面回来脸上都充满了丝丝倦意。在这倦容之下,其实董白的心是非常坚强的,但看着病榻上的母亲,想起父亲生前的情景,她还是不禁泪眼朦胧。董白时常坐在母亲的床前叹息,她那孤傲的性格让自己无法面对向人低头借钱的情形。这可能与她天生就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个性有关,而像她这样的一位女子,其实是不应该整日纠缠在这种情况之中的。

一日,董白外出的时候遇到了一位中年女子,对方自称是从金陵而来,说是在金陵有一处别院能够一解心头之愁。看眼前这位中年女子的打扮,虽然不似街头那些花枝招展的女子,但是也绝非素雅风情,从她口里说出来的话也非常肤浅。虽然董白涉世未深,但却自然明白这定是人们常说的风尘女子。依照董白的性格,她是断然不会去那种是非之地的,于是她干脆地拒绝了这位女子,快步来到了一条繁华的街市之中。

董白气质脱俗,仪容典雅,面目聪慧灵巧,俊秀柔美。这样的一名脱俗女子走在这繁华的市井之中不免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而董白自然是看到了这些人的眼光,但她全然不理,阔步向前走去。这一切都被一名叫做柳天向的人尽收眼底,于是他派人请董白来到了茶楼的雅间。柳天向也是一家绣庄的老板,董白听父亲说过,柳氏绣庄与董家绣庄自来就不和,生意的销售地也不一样,明处是和谐相处,暗地里却相互较劲。在董家败落之后,柳氏更是得意忘形,成为了董家最大的债主,处处咄咄逼人。对此,董白并不害怕,她料想大白天的他们也不会把自己怎么样,于是就跟随着来人到了茶楼之上。

柳天向年过四十,家里妻妾成群,见到董白之后却依然是想纳为己有。于是他对董白说:“董家小姐真是出落得脱俗雅致,几年前见到的时候还是小孩子,如今已是亭亭玉立,甚是娇美。”董白听后并没搭话,柳天向这时候道出了心声:“如若你肯答应嫁给我,我便将你家的债务一笔勾销,你看如何?”

董白哪里肯听得进去这番话,于是对他说:“与其嫁于你,不如去做那勾栏之人!”说完便蹭蹭下楼去了。这一走,似乎是一种绝别,但是这种绝别不是与楼上那无耻小人柳天向的绝别,而是与那清白之身和还没有好好享受的青春年华告别,因为她走到巷子口,转身便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金陵风尘。

董白在别人的引荐之下来到了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开始卖艺,后又辗转到了金陵的青楼。自此,董白真正踏上了金陵这片土地,成为了金陵的一名名妓,遂改名为董小宛。

董小宛心想:“就算是进入青楼,我也要做一个非同寻常的风尘女子,因为我是董小宛。”

初入风尘,名震秦淮河

在秦淮河畔,像董小宛这样超凡脱俗的女子并不多见,她那素雅的气质和俊美容貌很快便吸引了众多的宾客。人们开始慕名而来,有钱的人可以花钱买董小宛的笑,没钱的便最多只能是看一两眼罢了。董小宛初入风月场所,就声名鹊起,在整个金陵也是人尽皆知,作为一介风尘女子,这种气势,在秦淮河畔是少有的。

本来这种场合在董小宛的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但是造化弄人,偏偏她就注定要在这样的风月场所中度过她最美好的年华。渐渐地,董小宛孤傲的秉性渐渐显露,她开始不受宾客的摆布。这样的秉性虽然被一些高雅之士所欣赏,但是却得罪了大部分的客人。

众所周知,客人去青楼无非是想找乐子,寻欢作乐罢了,但是像董小宛这样的人却偏偏不任人摆布,这让客人们非常懊恼,而董小宛在他们的眼中就像是那天上的明月一样,想要摘,却怎么也够不着。

董小宛的清高自然是惹恼了不少人,有一个叫做梁锦时的官宦弟子在金陵一带也算得上是比较有名望的,打他第一眼见到董小宛的时候便对她非常倾心,曾经下过很多帖子去请董小宛到他的庭院中品茶。起初董小宛以为他是高洁之士,就去应酬了,但是没想到他是一个十足的色鬼,期间对董小宛时不时的动手动脚,这让董小宛十分生气,她全然不顾老鸨子的脸面,站起来就要走。梁锦时的府宅哪里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董小宛自知用强硬的方法是走不出去的,于是她便想出一个计策,她对梁锦时说:“梁大人既然要留我在这,也好,但是小宛素来喜欢饮酒作诗,不知大人可否赏脸一起对诗?”梁锦时虽然对诗词歌赋并不精通,但是听闻小宛有这样的请求,出于面子和男人的尊严于是就欣然答应。而董小宛这时候又笑着说:“梁大人,对不出来可是要罚喝酒的。”梁锦时爽快地答应了。

董小宛从小便对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而且在苏州半塘之时也经常与母亲一起对饮,酒量自然是不在话下。果然,几个时辰之后,梁锦时就趴在桌子上不省人事了。这时候面对着天空那一弯明月,董小宛不禁百感交集,于是便作了一首诗:“小庭如水月明秋,天远窗虚人自愁。多少深思书不尽,要知都在我心头。”董小宛的愁苦似乎全部都表达在这首诗里面了,才女的气息也逐渐得到绽放。在这月下湖畔,董小宛不禁想起了父亲在世的时候,那时候他们一家三口也有过在月下对诗饮酒的情景。可是那时候的董小宛却是快乐的,也是无忧无虑的,如今却物是人非,董小宛想着想着便泪流满面。但很快她便擦干了泪水,走到梁锦时的身边,从他腰上摘下了一块玉佩拿在手里,径直且顺利地出了梁府。而走出梁府的大门之后,董小宛便将那玉佩丢在了薄情湖中。

董小宛半夜回到了望月阁,众人都十分惊讶,因为能够从梁锦时的手中顺利脱险对于一个女子来说还是头一回。一时间这件事情便传开了,董小宛的名字彻底地成为了秦淮河畔的一轮明月。当然董小宛的这种脾气和性格虽然让那些得不到她的宾客们又气又恼,但是却得到了高洁之士的欣赏和垂怜。时间长了,望月阁的生意就显得冷清了许多,因为往日大部分的宾客都是冲着董小宛而来的,毕竟高洁之士还是少有的。所以,董小宛的鸨母月姨也经常对她冷嘲热讽,但更多时候,她还是得恳求董小宛出来接客。然而越是这样,董小宛越是倔强,她一怒之下离开了金陵,回到了苏州半塘。

回到家后,董小宛看到母亲躺在床上愈发消瘦和憔悴,家中的女婢也大都离开了,只有两个还留在家中打点家务,苏州的债主听说董小宛回来了,便前来催债。在这种情形下,董小宛再次离开了家门,重回望月阁。

这次董小宛决定要看淡人生,为了生存她只能继续留在这里,卖笑、陪客人出游等这些事董小宛样样都做得十分出色。秦淮河畔的董小宛又回来了,她抑制起了自己的那份清高和孤傲,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的媚笑卖给宾客们。在这期间其实有一类宾客是深得董小宛欣赏的,那就是喜欢游山玩水的公子或者是老爷,这些人家境殷实,出手大方,有万般的闲情雅致和时间。他们喜欢在出游的时候带上一名多才多艺的青楼女子,董小宛便非常受这类人的喜爱,而董小宛也寄情于这山水之中,和这些有文人气息的儒雅之士一起造访山川名流。往往在这些人的身边,董小宛是真心的对他们笑,为他们起舞歌唱。

董小宛宁愿跟随这些人游太湖,登黄山,游走于山川江流之间,就算很累也不愿意在望月阁虚情假意的卖笑。

一年中秋节,董小宛在泛舟西湖的时候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多么想化身成这西湖的一叶扁舟,自由自在地泛波湖上,自由自在地漂流!”董小宛的这种感慨,整个秦淮河畔都没有人听到,却飘到了远方多情公子的耳边。

痴情公子冒辟疆,三次慕名赢真心

沦落风尘以后,董小宛已经不再奢求爱情的出现,尽管不少宾客曾提出想要纳她为妾的想法,但是却都被董小宛婉言拒绝了。并非无情,只是董小宛是一个性情中人,她把爱情看得太过美好,不想让那些俗尘事物惊扰了她心中纯美的爱情。如果董小宛心中的爱情一生不出现,那么她宁愿一世不嫁。这是江南女子独有的情怀,也是董小宛执著的一面。

董小宛习惯了整日笑脸陪在宾客的身边游山玩水,从这一点也看得出董小宛早已经看破红尘。

“红尘渺渺,你我都只不过是浮萍,何须太过牵强?”

董小宛时常这样警惕自己,不让自己深陷于凡尘俗世中。虽在她眼中,一切都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但与那些宾客们饮酒作诗,弹琴对弈倒也过得去。

在秦淮一带,董小宛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具诗意的女子,众多宾客都纷纷慕名而来,希望与她切磋一番。

有一次,董小宛受金陵文员外的邀请去游太湖,这一去就是半月之久。就在董小宛刚离开秦淮河之后,有一位名叫冒辟疆的公子便慕名前去寻访董小宛。这位冒公子出身官宦世家,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才子,在江南一带与陈贞慧、方密之及侯方域合称为“江南四公子”。冒辟疆虽然博学多才,但是却因为魏忠贤从中作梗,在功名上屡试屡败,但是好在这位冒公子并不因此郁郁寡欢,依然寄情于山水之中。冒辟疆早就听闻秦淮河畔来了位才女名唤董小宛,性格孤傲,别具一格,于是他这次在南京参加完乡试之后便慕名前去拜访。

当时董小宛正巧外出,所以冒辟疆未能如愿。失落之余,冒辟疆回到家中处理了一些事务,便匆匆离开了。后来冒辟疆再次去金陵进行乡试,这次他依然是考完试就赶去见董小宛,但是那天董小宛依然不在。虽然这次的失望甚至要比第一次还要让冒辟疆感到惆怅,然而这依然不能改变他渴求见董小宛一面的愿望。

辗转多次之后,冒辟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见到了董小宛。那日董小宛与友人一起饮酒到深夜才回到住所,当时天气已然是非常寒冷了,江南的深秋更是阴冷潮湿。董小宛参加完宴会回来,带着些许的醉意斜倚在床上,侍婢将床上的幔帘放下,董小宛就这样睡着了。这时候有客人来到,此人正是冒辟疆。

董小宛听闻来了客人,于是挣扎着起身相迎,但是浓浓的醉意还是让她看上去摇摇晃晃的。冒辟疆看到这番情景,自是怜香惜玉,于是他连忙上前搀住董小宛,并且轻声说道:“小姐,不必多礼,赶紧躺着歇息吧。”

这时候两人四目相接,冒辟疆第一次看见如此美丽的女子。虽然冒辟疆是一副倦容,但是他眼神中的些许情意却是掩饰不住的。而董小宛却也像是失魂了似的,竟然心中豁然明朗--如此儒雅的男子,她还是头一回见到,对方待人有礼,说话虽轻柔,眉宇间却透着一股正气。冒辟疆赶紧扶董小宛到床上去,侍婢搬了凳子让他坐在床前。冒辟疆自我介绍说:“在下姓冒,字辟疆,江苏如皋人,听闻董小姐才貌双全,冒昧前来拜访,还望小姐见谅。”董小宛暗暗称赞起冒辟疆的礼数和斯文来,并说道:“小宛也已听闻‘四公子’的名号,心中亦是敬佩。”冒辟疆心想,此女子不光是才情动人,更是见多识广,不由得心中更是对董小宛产生了仰慕。

在与董小宛的聊天过程中冒辟疆发现,董小宛虽然是青楼女子,但却是超凡脱俗,就是在谈论国家大事的时候董小宛也依然思路清晰。要不是因为董小宛已经十分疲惫,冒辟疆恨不得聊上整整一晚。出于怜香惜玉,冒辟疆只逗留了半个时辰便匆忙赶回去了,但也就是这短短的半个时辰,董小宛对这个冒家的公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内心十分欣赏对方,而就在这样的冥想之中,董小宛伴着些许倦意沉沉地睡去了。

第二天,冒辟疆差人送来了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半夜寒风起,月缺尚有情。西湖泛扁舟,碧波生音容。”诗中表达了冒辟疆对董小宛的爱慕之情和相见恨晚之意。而董小宛看后也同样回予一首诗:“残柳凋荷绿未沉,一池清水澈如心。楼前几日无人到,满地槐花秋正深。”就这样,两人分别用诗词来传达情意。渐渐地,董小宛被这位浪漫多情的冒公子深深地吸引了,同时两人的爱情也正在萌生着。

后来,冒辟疆因为家中有些事情需要处理,因此用一封书信匆匆道别了董小宛。这一去不知是何年月才能够回来,况且冒辟疆的信中并没有表明要董小宛等他,也没有提出期许,只是简单的道别。董小宛心中虽然有些悲伤,但是却也只是淡淡一笑,继续与那些高洁之士巡游四方。

再说那冒辟疆虽然是回到了家中,心中却十分眷恋着董小宛。冒辟疆是一个多情的男子,但却也是痴情的人,在处理完家事之后的第二年春天,他便立刻赶到了金陵去找董小宛。但是这时候的董小宛却恰巧又不在金陵,听人说随钱谦益游览西湖去了,这一去又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所以冒辟疆只好失落地离开了金陵。

虽然董小宛与冒辟疆心心相印,但却还是经常错过。这种错过似乎是老天弄人,注定了董小宛与冒辟疆的爱情之路走得坎坎坷坷。

黄山一游遇事端,母逝卧床泪眼藏

董小宛在望月阁也结识了不少的达官贵人和高洁之士,钱谦益便是其中的一个。董小宛与钱谦益的相识还要从柳如是说起,这柳如是也是“秦淮八艳”之一,她比董小宛年长几岁,后来偶遇礼部侍郎钱谦益,两人一见如故,相知相许。后来钱谦益娶了柳如是过门,之后两人经常携手游览各地,柳如是与董小宛也是难得的知己,于是便经常一起携游太湖、黄山等美景,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了两位才女的诗篇。钱谦益也是豁达开明之人,与两位才女经常饮酒作诗。董小宛与他们在一起出游的时间总是比其他人要长很多,只要是钱谦益的帖子到望月阁,那么董小宛就会像囚居已久的小鸟被放出了鸟笼一样欢快。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董小宛常常喜欢多待些时日,这也是冒辟疆之前几次错过的原因之一。

一年春天,董小宛又随钱谦益一起出游,这是继游太湖之后的第三次出游了,此次他们的目的地是黄山。黄山自古被人们称为灵秀之山,董小宛第一次来,不禁大开眼界。在黄山游玩之际他们也不忘作诗,董小宛的那首备受推崇的《咏黄山》便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独坐枫林下,云峰映落辉。松径丹霞染,幽壑白云归。

就在他们饶有兴致的作诗赏景之时,一位衣冠楚楚,看上去斯文儒雅的男子款款朝董小宛这边走来。此男子身后跟着一个随从,突然男子开口说道:“没想到如此美景,竟然能够遇到两位红颜美人,真是山美,人更美啊。”众人并没搭话,董小宛和柳如是更是转向了另一边的夹道中,欣赏美景去了。

男子看两位女子不搭理自己,于是拱手向钱谦益作揖说道:“在下姓冯,安徽本地人,见两位姑娘实在是俊俏多情,才不忍多看了两眼,还请老先生见谅啊。”钱谦益看到这人之后便觉此人定是家财万贯的富家子弟,便上前相迎。因为这次是私自出游,所以他也不便讲出自己的真实姓名,于是说道:“不必多礼,两位姑娘其中一位是在下的内人,另一位是知己好友,两人见如此美景,便忘记了礼数,还望冯公子多海涵。”

冯公子道:“哪里哪里,不知哪位是老先生说的知己?”钱谦益于是指向董小宛说:“那位身着黄衣的便是我的好友。”冯公子上下打量一番,只觉得此人是万里挑一的绝世美人,步伐轻盈,身姿曼妙,光是背影就让人过目不忘,只是这个背影他似乎在哪里见过。在董小宛回头的时候他忽然记起来了,此人正是董小宛!原来一年前这位冯公子因为家事在金陵小住,无意在望月阁见过董小宛一次,那个背影他断然是忘不掉的。于是他赶忙问钱谦益:“此女子可是金陵秦淮河畔的董小宛?”

钱谦益闻此人认识董小宛,忙说:“是,此人正是秦淮董小宛,冯公子可曾认识?”

冯公子道:“见过一面,只是一年前,惊鸿一瞥,便过目不忘,还未来得及说上只言片语。”

钱谦益便唤了董小宛与柳如是过来闲聊,冯公子看见董小宛之后,眼睛之中便显露出爱慕之情。这冯公子是安徽冯氏茶庄的少庄主冯慈,自古徽商遍布大江南北,徽州人的头脑想来也是最精明的。冯慈年纪轻轻便接手了整个冯氏茶庄的生意,在全国各地的买卖也是打点得非常顺利,而且冯慈至今未娶,身边也不曾见得有哪位女子相伴,人们也都十分好奇:有谁能够攀得上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男子呢?

董小宛见到冯慈之后便心想,这人生得秀美,定是个富家公子。董小宛见惯了富家子弟的劣行,心想冯慈定也是那样的人。冯慈提出与几位一同随行,钱谦益答应了,于是这一路上的黄山之游便多了几个人。由于冯慈是本地人,因此对黄山的一些地方和路途都比较熟悉,于是就给大家做了向导。

一路上,这一行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美女才子,还有成熟稳重的年长者,这样的队伍在黄山上也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闲来便围坐在一起饮酒作诗,冯慈却唯独对董小宛十分钟情,每每都会替董小宛喝下几杯酒,而董小宛自然是能够领悟到这种情意,但是她并不为这种邂逅的短暂情意所动容。

夜晚,这一行人便在黄山脚下的一家客栈落脚,钱谦益花钱包下了整个二楼的所有客房,好让大家都安稳地入住,但是正是这样的举动让一些贼寇摸到了线索。

当天半夜,贼寇便开始了行动。他们一共四人,分别进入四间房,手中都带有短刀,其中一人进入了董小宛的房间。这个时候人们都已入睡,但董小宛却没有合眼,因为此时的她想起了那个深秋寒夜造访的冒辟疆。她听见有动静,心中甚是惧怕,不敢吱声,随后又看见窗下有人在翻她的包裹,这时她才知是遇到了贼寇,于是高喊“抓贼”。谁知那贼寇转头一看是一名女子,情急之下便上前捂住董小宛的嘴。

就在这个时间,隔壁的冯慈也没有入睡,他心中想的正是只有一墙之隔的董小宛,忽然听闻有人喊捉贼,于是赶紧下床点灯。之后,冯慈迅速赶到董小宛的房间,见董小宛与贼寇正在搏斗,于是上前从贼寇手中救出董小宛,而那贼寇见已惊动众人,于是慌忙逃脱。

董小宛发现,冯慈的胳膊被贼寇用短刀划了一道深深的口子,血正不停地往外流。董小宛见状感激地说道:“公子何必为奴身挡这一刀,叫奴身何以报答。”冯慈慌忙说道:“董小姐何苦这样说,难不成我要让一柔弱女子为我这堂堂七尺男儿挡刀不成?”

这一晚的遭遇,钱谦益夫妇和董小宛的钱财均被洗劫一空,还连累冯慈受了伤,尤其是对冯慈的伤,董小宛更是过意不去。冯慈总是说:“董小姐切莫挂念,在下也是做了常人应做之事,不必言谢。”董小宛顿时觉得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但是她的心中却十分矛盾,冯慈的这种舍生相救和冒辟疆的杳无音信,让她心中十分忐忑,只是有个声音却一直在心底呼唤她回到秦淮,回到她的旧地。冯慈对于自己或者是自己对于冯慈来说,都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一年前是匆匆的一瞥,一年后这一刀便是他们曾经相识的最好见证。至此,董小宛的决定已然明了。

冯慈知道了董小宛的心思之后也没有任何的不快,他说道:“姑娘何须多虑,在下自知配不上姑娘的高洁和素雅,不过,以后我会时常来黄山的,因为这里有一段美好的记忆。”而且他还从当地的钱庄中取出钱来给钱谦益一行人充做路费。董小宛临别前赠予了冯慈一首诗:“空壁凝望尽是空,满山唯含枯草风。青松稀枝繁多意,雾中落花忆山中。”

离开黄山之后,董小宛并没有立刻回到秦淮,而是坐船来到了苏州半塘的家中。她身在秦淮不能时常回家,家中母亲的病也不知是否已痊愈,于是董小宛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中。谁料,母亲的病愈发的严重,侍婢玲儿边哭边对董小宛说:“小姐,您不知道,夫人这几日一直咳嗽,不断地咳血,请来的大夫尽是摇头,让我们及早准备后事。夫人至今留着一口气就是想等小姐回来,好看小姐最后一眼才安心上路。”说完,玲儿就在一边抹眼泪。董小宛听闻玲儿这番话后,险些站不住脚跟。她来到母亲的床前,看着母亲病入膏肓的样子,不禁泪如雨下,嘴上一直说着:“娘亲,女儿来了。”

母亲在一个雨夜走了,董小宛在那一夜也病倒了。

母亲走后,董小宛便卧病在床,整日以泪相伴。期间有人到访,董小宛便收起泪眼,从容相待,显得十分大方得体。后来由于病情加重,董小宛不得不闭门谢客,精心在家调养。

董小宛想要再享受这片刻的安静,想要从秦淮河畔的喧嚣中走入一个安静的梦乡,但是这样小小的祈求对于董小宛来说仍然是一个奢望,因为俗世的喧闹和突如其来的搅扰已让她筋疲力尽。

田弘遇抢夺佳丽,小宛惊吓染重病

母亲过世之后,董小宛便闭门不出,在家静养。期间,她经常想起冒辟疆,便拿出冒辟疆先前与自己互相递交的诗词来回味往事。每每这个时候,小宛就觉得冒公子定能前来与自己相会,但是转眼间却又回到这无奈的现实和孤苦伶仃的家境中,不禁心中更添了几分愁苦。

小宛本想调养好身体之后回到望月阁继续过那种她已经习惯了的生活。其实,这并不是因为董小宛习惯了风月之所,而是董小宛想要给自己找一个等待冒辟疆出现的借口而已。然而事情的进展却并非像董小宛想的一样。

一日,玲儿突然来到董小宛的房间,迅速关上门说:“小姐还是赶紧避一避吧,晚了就来不及了。”说着便要帮董小宛收拾行囊。这让董小宛感到非常的奇怪,便止住玲儿,问道:“发生什么事情了,把你慌成这样?”玲儿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道:“我刚刚在外面听到有官兵在抓人,而且抓的都是非常秀美的姑娘。我打听了一下,说是朝廷的大将军田弘遇在抢夺佳丽,进献皇上,就急忙赶来和你说,好让小姐赶紧躲开这个是非。”董小宛觉得,自己要是被那奸臣田弘遇掳了去,后半辈子岂不是要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吗?于是她也急忙收拾行装,想要暂避一下。

田弘遇是当时的锦衣卫指挥官,也是明思宗最宠爱的田妃的父亲,因此在朝中非常有势力。然而这一年,田妃因病去世了,田弘遇也随之失了宠,于是他便回到江南抢夺当地的美女来进献给皇帝,以博得恩宠。而之前他便对秦淮名妓赞赏有加,尤其是“秦淮八艳”,更是让他心中充满欣喜。在他看来,只要把这几位绝色的女子献给皇上,那么自己也就能够继续得宠了。对于董小宛这个人他其实一开始并不了解,但是后来在苏州听到当地一家绣庄的老板说起来,便在心中敲定了主意,而这个绣庄的老板正是几年前被董小宛拒绝过的柳天向。

田弘遇听到柳天向的说辞之后马上赶到了董小宛的住所,这时候董小宛还没来得及走出住所的大门,便听到了急切的敲门声,于是她更加六神无主,竟然晕倒在地。玲儿见此情景也是异常慌张,但是毕竟保护小姐要紧,于是她将小姐藏于书房的暗室内,然后自己又简单粗略地“描画”了一下,当然是有意把自己弄得丑一些,这样就不至于被官军抓去充数。之后,玲儿跑去开了门。只见一彪形大汉带领几名随从踏门而入,进门就问董小宛在哪里,然后让官军一通搜查,但最终这几人并没有搜查到董小宛。

田弘遇没有抓到董小宛自然是心情不爽,他转眼望向玲儿,谁知这仔细一看,玲儿竟然是个“丑八怪”!田弘遇心想这董家的丫鬟怎会生得如此丑陋,要是这样的女子交到上边去,皇上还不得砍了他的脑袋?

于是田弘遇便问道:“你家小姐呢?”玲儿哭着说:“可怜我们家小姐十五岁的时候就入风月场所,肩负起养家的重担……”话还未说完,玲儿的眼泪就往下掉。

田弘遇哪里想听这些话,于是又问:“你家小姐在哪家青楼?”玲儿道:“我家小姐主要在秦淮一带,但辗转几个场所,我做丫鬟的也不清楚。”田弘遇听后,只好撇下玲儿,去了金陵。

玲儿见这几人走后,赶紧关上大门,跑进书房打开暗室,只见董小宛已经满头大汗,朱颜发白,十分憔悴。玲儿扶小姐躺在床榻上,并端来热水给她擦汗。看来董小宛是被田弘遇的抢妃行为惊吓过度,导致了一时的眩晕,以致后来还大病了一场。

田弘遇带着一些随从前往金陵方向,所到之处凡是遇见有姿色的女子都不放过。在去秦淮的路上他遇到了陈圆圆,而陈圆圆也是当时“秦淮八艳”之一,姿色可谓是倾国倾城。田弘遇见到陈圆圆之后便觉得此人定能让皇上高兴,于是就把陈圆圆抓了来。

田弘遇在心里一盘算,上边规定的日期也差不多要到了,而他也认定这个陈圆圆断然是要比那个生意人口中的董小宛漂亮得多,于是他便取消了去金陵的行程。就这样,董小宛躲过了这一抢妃劫难。

由于董小宛在抢夺佳丽一事中受到过度惊吓,病得十分严重,面容也变得憔悴起来,而且还要整日为躲避那些债主而烦心,日子过得很不好。另一方面,冒辟疆这个人作的诗还时常出现在董小宛的脑海中。于是,闲暇之际,董小宛便研墨作诗,其中那首著名的《绿窗偶成》便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这期间她还写下一首表达对冒辟疆的思念之情的诗:独坐红窗闷检书,双眉终日未能舒。芳容销减何人觉,空费朝朝油壁车。

董小宛心中还对冒辟疆存在着希望和期许,正是这种期许让董小宛在这乱世之中变得更加憔悴。董小宛是多么希望冒公子能够来到她的身边,给他一个温暖的依靠,哪怕只是浅浅的关心。但董小宛知道自己是奢望了,于是轻轻地闭上眼睛,昏昏沉沉地睡去。

冒公子偶遇小宛,互诉相思,情定今生

冒辟疆在离开金陵之后的两年,也曾几次到金陵去寻董小宛,可不巧的是每次董小宛都不在,这也让冒辟疆心中有些闷闷不乐。后来无意之中他遇到了陈圆圆。陈圆圆能歌善舞,诗词歌赋也都样样精通。当时冒辟疆因为没有寻到董小宛而心情失落,而陈圆圆也因一些凡尘俗事而极为惆怅,但两人却相谈甚欢,成为了知己,经常相约聊天、出游。

后来冒辟疆因为家中有事离开了金陵,第二年再想来寻陈圆圆叙旧,但是此时陈圆圆已经被田弘遇给抢了去,进献到京城。面对着楼宇亭台,孤船单月,冒辟疆心中十分失落,心想自己的红颜知己一个接一个的离自己而去,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这一天冒辟疆依然是怅然若失,怀着一种极其伤感的心情只身乘船前往苏州游玩,而他所乘坐的这艘船不知不觉便来到了半塘河边。半塘沿岸的风景别有一番情趣,但是由于冒辟疆的心情极其失落,所以这些风景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他就无精打采地欣赏着两岸的风景。

过了一段时间,船经过一座石桥,来到了一片绿柳林前,冒辟疆抬眼望去竟然发现远处隐约有一幢楼宇。在青山绿水的陪衬下,这座楼宇显得格外美轮美奂,他不禁好奇是哪里的人家在这里搭起了仙阁楼台。这时冒辟疆打起了精神想要一探究竟,于是命船夫停船靠岸,他自己径直向那楼宇走去。

这幢楼宇并不大,但是却十分别致。此时大门紧闭,里面也没有动静。门楼上挂着两个大大的白灯笼,看来是有丧事。在这种情况下,冒辟疆本来不便打扰,但是出于好奇还是敲响了大门上的门栓。有一丫鬟出来开门,冒辟疆便告明了来意,但这丫鬟却对冒辟疆说:“我们家小姐身体病弱,不宜见客,公子还是请回吧。”

冒辟疆听闻后,心想也罢,本不该叨扰人家的伤心往事,正欲回头之时,却看到前边房间上的牌匾,上面赫然写着“水菊台”三个字。冒辟疆突然想起,董小宛在望月阁的房门上的牌匾也是“水菊”。这董小宛是一个爱菊之人,在与冒辟疆相聊之时曾经常说起晚菊的美丽,于是冒辟疆肯定这即是董小宛在半塘的居所。他问玲儿:“你家小姐可是董小宛?”玲儿听后说:“公子怎知我家小姐姓名,您认识我家小姐吗?”冒辟疆欣喜地说道:“劳烦你去与你们家小姐说一声,就说是冒辟疆前来拜访。”玲儿听后来到董小宛的房间,当时董小宛正卧病在床,十分憔悴,也无力起身,听闻玲儿说是冒公子,于是她恍惚地对玲儿说道:“哪个冒公子,他可曾到来?”玲儿说:“他说他叫冒辟疆。”董小宛听后确定无疑,心想,他终于还是来了,于是赶紧叫玲儿把冒辟疆带到房里来。

冒辟疆快步走进房间,看到病榻上憔悴不堪的董小宛,心中满是怜惜和心疼,不禁双眼泛红。董小宛看见日夜思念的人就在眼前,于是勉强支撑着身体起身。此时,冒辟疆连忙过去扶住董小宛。董小宛牵着他的手深情地说道:“我十八天来昏沉如梦,日夜期盼,今日一见,便觉神清气爽,病已好了一大半。”这几句话中不知包含了董小宛多少愁情苦楚,听得冒辟疆的心都碎了。冒辟疆紧紧握住董小宛的手说:“小宛,这几年来我日夜期盼着能与你重逢,每次到金陵时,你都不在,今日终于如愿,让我又见到了你。”两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相思之情,玲儿见状,掩上门去准备酒席了。

在与董小宛吃饭的时候,冒辟疆说起自己曾经几次前往金陵,但是都没有见到董小宛,董小宛不禁显露出自己的一丝歉意。但是董小宛心中也有丝丝的欣慰,因为冒辟疆并不是那种薄情寡义之人。想到这里,她不禁心中清爽了许多。饭毕,冒辟疆见董小宛病体虚弱,几次提出先行离去,但董小宛却主动挽留。

董小宛的心思其实冒辟疆是深有体会的,小宛是怕自己这一走又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这种离别的感受实在是让人如饮苦酒,冒辟疆也不愿离去,他还有很多话要跟眼前的人诉说。于是,这一夜,冒公子在董小宛的床前一直陪到天亮。

这一夜是苏州半塘最美好的一晚,月亮倒映在湖水中衬托出半塘的柔情羞涩,杨柳在晚风中轻轻摇摆,似乎是在舞蹈,又像是在向谁诉说着无尽的情谊。这半塘的美景也只有有情人能够体会吧。

接下来的几天,冒辟疆每天都乘船前来与董小宛相见,小宛每次都笑盈盈地站在门外相迎,身上的病也已好了一大半。冒辟疆在与董小宛相处的这几日,心中也已经对董小宛的心意很明了了。两人在半塘度过了最美好的几日,有一天,董小宛在与冒辟疆饮茶时道:“此次公子前来,奴家的病竟然不医而愈,想必奴身与公子是有前世的宿缘,今生还望公子不可弃之。”冒辟疆听到此番话之后心中很是欢喜,但是转念一想,只怕是董小宛一时兴起,并无真意,于是边喝茶边试探地问道:“在下与姑娘相识时间不长,姑娘不后悔吗?”董小宛坚定地说:“奴身在风月场所也有些年头了,见过的形形色色的人也是不少,有情有义之人也并非没有。但是公子的为人,奴身是记在心里的,如公子不嫌弃,奴身算是跟定公子了!”

冒辟疆听到这等肺腑之言,心中一下子畅怀,他也知道那些风月姑娘的秉性,没有几人是真情实意的。而董小宛则不同,她虽然是江南女子,但是性格却十分刚强,骨子中有着平常女子不曾有的高洁和素雅。而且,董小宛敢爱敢恨,从容果断,却又不乏才情诗意,实在是少有的奇女子。冒辟疆想到自己曾让这位痴情女子苦等数年,实在是于心不忍,既然小宛有情有义,自己又怎么能做那薄情寡义之人,于是,冒辟疆一把搂过小宛的肩,说道:“我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能够遇见你这样的女子啊!”小宛听闻此话,在冒辟疆的怀中细声抽泣起来,但是心里却是暖暖的。

就这样,两人私定了终身。冒辟疆在半塘因董小宛而逗留了数日之后,不得不返回金陵参加乡试。临走之前,冒辟疆拉着董小宛的手说:“小宛,我参加完考试之后回到家中,定去金陵帮你赎身,然后相伴回到如皋!”但离别总是叫人伤心,小宛早已经泣不成声,她点头应允着,最后在泪眼中送走了冒辟疆。 l3HSRTq4pxTHhncPGYIn8rlQJTxnqToZVfAv7S47YCwRTe2tFYsUghoEaqZU85N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