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art 01 洒满阳光的心灵2

逃避是种怯懦

恐惧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它会表现为不安、忧虑、嫉妒……当这些负面情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有想逃避的冲动。你要对自己说:“逃不过去的,不妨给那个糟糕的结果迎面痛击。躲着它,你就被它折磨。反过来,主动挑战它,你就会发现它其实没那么可怕。”

研究生考试的结果已经公布好多天了,思安就是不敢上网去查。同学鼓励她说:“你早一天查晚一天查还不是一个样子,是多少分就是多少分,难道拖几天分数就会变?”“你别剥夺我当鸵鸟的权利嘛!”思安愤愤然挂了电话,心里无限忐忑,干脆把自己丢在床上,把脑袋埋进被子里,真的像“鸵鸟”一样躲起来。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思安终于鼓足勇气打开电脑登录分数查询系统,输入自己的准考证号。她几乎是闭着眼睛在心里念佛,鼓足勇气点击了一下“查询”按钮,那短短几秒钟的等待时间在她看来简直是一个世纪。“啊,太好了!”看到结果之后,思安忍不住大叫起来,把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吓了一大跳。考试结果远远好过预期,下一步就是准备面试啦!

和思安一样,很多人在结果揭晓前会有逃避心态,迟迟不愿去问明真相,或者堵着耳朵不愿意知道最终结果。有些人,别人告诉他结果他也不敢面对,不断对自己说“这不是真的”,恨不得缩到地缝里藏起来。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所以,对于这个选择,我们可以理解。当面前出现无力承受的后果时,适时离开是对的,可以转移地点,通过时间的沉淀让心绪波动逐渐趋缓。但是,有句话说得好:躲得了一时,岂能躲得过一世?

离开某处很容易,但你真的能够把心中那份伤痛彻底遗忘吗?地点的转移和时间的变化能够让受伤程度轻微缓解。但是,倘若你受到的打击是肌体伤痛、病症折磨怎么办?你如何逃得过?倘若你面对的那个糟糕的结果是有人故意为之,他的目的就是刁难你,你又如何逃得过?从根本上来说,逃避不能解决问题,还是要修炼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足够强大。

威廉曾是某时尚杂志社的首席编辑,入行三年多就成为社长眼中的大红人,很有“主编接班人”的势头。在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当口儿,威廉本人也难免有些“野心昭著”,表现得锋芒毕露了些。这些都被主编艾伦看在眼里。终于有一次,威廉找了一位大牌明星来给杂志做封面模特,那位明星却临时变卦,艾伦以此为由,客客气气地“请”威廉另谋高就。威廉年轻气盛,果真愤然离开编辑部。

辞职之后,威廉才意识到自己中了艾伦的圈套。不就是怕自己顶替他的位置,才故意挤对自己嘛。可惜威廉醒悟得太晚,再想回去已经没机会了。他只好重新找工作,凭借以往积累的人脉,很快去了另外一家杂志社工作。

然而,重新开始,谈何容易。往日在编辑部呼风唤雨的威廉到了新的工作环境很难适应,同事们也多少会调侃一下:“响当当的主编接班人怎么会到我们这里屈就呢?”在这样的重重压力下,威廉年轻的心很受伤,他申请了办公室最边角的一个位置,每天窝在里面聊天看八卦新闻,完全找不到工作状态。

“鸵鸟”状态持续了将近两个月,主编终于忍不住了。他把威廉喊进自己的办公室里,毫不留情面地说:“我这里不养闲人,要么你就像个战士一样去给我冲锋陷阵,要么你就收拾东西滚蛋!难怪你的老东家要把你轰走,敢情你就是个经不起摔打的花瓶。有点儿成绩的时候比谁都美,稍微有点儿风浪就先蔫巴了。”

主编的话越骂越难听,威廉简直想甩手就走。但是,主编最后一句话说:“你要是走了,就别在时尚界混了,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你是个胆小鬼,连续被两个主编解雇!”当了两个月“缩头乌龟”的威廉终于忍不住了,他凑到主编面前喊道:“我不是胆小鬼了!我做给你看!”

就这样,往日意气风发的威廉又“重生”了。办公室当然还是有风言风语和冷嘲热讽,威廉不再顾及,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己的工作强项。他大脑飞快运转,想出一个又一个好的创意文案,热情地邀约众多大牌明星为自己的杂志做专访。那只逃避现实的“鸵鸟”终于成为一只振翅的“雄鹰”,没用半年的时间就让新同事们对他心服口服。

那时,主编才对威廉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对嘛,年纪轻轻就要敢拼,从哪儿跌倒就要从哪儿爬起来。”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给过我们这样的忠告:“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情况。”他说:“能够接受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谁都不愿意看到糟糕的结果,问题是,它真的发生了,你要怎么面对?闭上眼睛堵起耳朵做个“掩耳盗铃”的傻瓜?可惜,那无法扭转现实。我们必须相信自己能够承受任何灾难和悲剧,直至打败它们。也许你会以为自己办不到,但是你内在的力量却强得惊人,总能给你意外惊喜。

别为现在的贫困而苦闷

生活是好是坏,很大程度是由人的思维决定的。你要把眼前的贫困当成磨炼自己的机会,成就你一身耐磨的本事,它会是你取得财富的原动力。

有一位做水手的父亲,常年在海上漂泊,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很难跟家里的孩子亲近。但是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带着儿子去参观名人故居,给他讲故事。家里并不富有,甚至称得上贫困,旅行这个“奢侈”的爱好却一直坚持下来。

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去参观凡·高故居。孩子看到凡·高睡过的简陋的小木床和穿过的裂了口的皮鞋,疑惑地问爸爸:“这个大画家的画不都是价值连城吗?”父亲说:“是的,但是他生前并不出名,穷得连媳妇都娶不到。”

第二次意义非凡的故居之旅是丹麦安徒生的故居,那是一间非常简易狭窄的阁楼。孩子又问:“难道安徒生不生活在童话般的皇宫里?”父亲回答:“当然不是。他是典型的贫民,父亲是个贫苦的鞋匠。”

两次关于“贫困”的观光给孩子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这个孩子坚持读书,长大后从事新闻工作,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普利策奖获得者。他回忆说:“贫贱的出身让我自卑了很多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不可能有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看到凡·高和安徒生的过往,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这个意思。”

我们不得不客观地承认,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贫困在某些地区、某些人群中间依旧存在着。有些人选择默默忍受,有些人则痛恨自己的“出身”,抱怨自己没有生在锦衣玉食的富有人家里。这都是比较消极的态度。

事实上,贫困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思想——认为自己“注定”就是穷人。一旦被这种思想束缚住,就丧失了斗志,等于向命运投降,也就没有了反败为胜的可能性。

我们应该学习那些与贫困抗争的人。正因为品尝过贫困的滋味,知道穷苦的可怕,才会调动起对财富的欲望,才会用超出常人百倍的毅力去追求财富,你的潜能才会被激发出来,构想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并且具有强大的行动力。

日本有一位著名歌手名叫千昌夫,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从贫困中跋涉出来的孩子。他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他的父亲在他小学三年级时就去世了,全家的经济压力就压在母亲一个人身上。因为实在太穷,他们无力支付电费,常常被停电。母子四人就只能点起蜡烛照明。即便是那样,要强的母亲也没有让孩子荒废学业,硬是要他们一路读书,争取更大的“作为”。千昌夫顺利地念完初中,升入高中,贫困的酸楚一直煎熬着他。高中二年级春假的一天,千昌夫独自一人乘夜间列车离家出走,直奔东京成为“漂一族”。他吃尽各种苦头,辗转拜到作曲家远藤实门下学习声乐,从跑龙套的小歌手开始,慢慢积累,慢慢成长,终于成为风靡全国乃至世界的歌手。

后来,他不但靠唱片销量成为富翁,还有了自己的实业——夏威夷毛伊岛的豪华饭店。即便如此,他心中最大的力量,还是幼年贫困时家中照明的蜡烛。贫困像一根鞭子抽打着他,提醒他努力努力再努力,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跟命运搏斗一番!

霍兰德说过:“在最黑的土地上生长着最娇艳的花朵,那些最伟岸挺拔的树林总是在最陡峭的岩壁中扎根,昂首向天。”高普更是一语道破天机:“与贫困做斗争不仅磨炼了我们的意志,也为日后更为激烈的竞争准备了丰富的经验。”

在现实生活中,我常看到这样的人,把自己一切的不幸都归结到“出身不好”“没有家庭背景”“没有雄厚的财力做支撑”。他们只会说:“要是我有钱的话……”

回头想想,我们的国家富裕起来不过是这几十年的时间,倒退三十年,大家都是贫困者,为什么现在有的人很富裕,而有些人依旧贫困呢?思路很重要。

很多国内的富豪都是苦出身,正因为他们受过苦,所以才发愤图强,从身无分文、白手起家到创立事业,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赶快自贫穷中脱离出来。“希望集团”的老总刘永好曾经坦率地说过:“我小时候家里穷,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每星期能吃上麻婆豆腐和回锅肉。”

与其诅咒贫困,为贫困而苦闷,不如动手跟贫困斗争。人类好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与“贫穷”“困境”誓不两立、水火不容的,例如自信、勇气、乐观、坚韧……如果你一味憎恶贫困却不去改变它,就只能承认自己的软弱和无能。

相反,当你意志坚定地走上奋斗的道路之后,任何不堪和困窘都会在你强大的信心面前退避三舍,“成功”和“财富”会离你越来越近。

修剪你的欲望

苦恼通常不是因为自己拥有的太少,而是因为自己向往的太多。向往本身不是坏事,但向往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又不能达到,就会构成长久的失望与不满。

小时候常有这样的事,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款新上市的玩具,于是羡慕得不得了,自己也渴望拥有,于是吵着闹着跟父母要。软磨硬泡之后,父母终于买下送给你,你欣喜若狂、爱不释手。可是,用不了多久,你又会惦记上其他玩具,那个来之不易的宝贝很快就失宠了。

长大后,你的目标可能不再是玩具,而是其他一些更珍贵、更高级的东西。但是你那种渴望程度丝毫不减,一朝不拥有,一朝心痒痒。

这就是欲望的根苗。自己没有的就想得到,满足了这个还期求更多,甚至为了达到目标采取种种“非正常”手段,不知不觉就成了欲望的奴隶。你想要的不再是玩具,自己却成了欲望的玩具!要想活得自在、舒适,就要学着正确处理欲望。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欲望的存在。真正“无欲无求”的人是很少的,要是对任何东西都没兴趣,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但是,难就难在掌握欲望的“度”。

在农作物的种植中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无论是苹果也好西瓜也好,一个枝蔓上是不能留太多果实的。你需要留下少量的优质的幼果,剪掉劣质的,以保证有限的水分、养料和阳光被那几个存留的果实充分吸收,成为最好的果实。如若都留下,那些果子都长不好。

我们的心灵就像枝蔓,上面挂着各种欲望的幼果。如果你任其自由生长,每一个都想满足,最终很可能一个都满足不了。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满足这个同时又满足那个。所以,我们需要“修剪”欲望,给心灵剪剪枝,确保最有价值的欲望能够实现,确保收获最甜美最丰硕的果实。否则,你的欲望就超越了“度”,就成了贪婪。

话说有个农夫十分渴望得到一块自己的土地,他就向主人哀求。主人想了想说:“这样吧,你明天一早就从家里出发,尽力往远处跑,在终点处插一个标杆,然后往回跑。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来,家门到标杆之间的地就都是你的。”

听到这话,农夫第二天一早就开始不要命地跑,直跑到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想到还要跑回去,只好恋恋不舍地插了标杆,再风一样往回狂奔。他终于在太阳落山前赶到了,只可惜,他用力太猛,精疲力竭,又极度兴奋,心脏再也受不了,摔了个跟头就再也没有起来。

主人吩咐人挖坑把他埋了。站在他坟前,主人摇头叹息:“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呢?其实就这么大。”对于一个农夫来说,渴望拥有自己的土地是再正常不过的欲求,但是他没有掌握“度”,过分贪多,最终成了命短福薄的可怜鬼。

害他的是贪婪,不是欲望——或者说,是未经修剪的欲望。罗马政治家及哲学家塞尼加也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穷鬼和富翁都可以得到这种享受,在这一点上二者没有区别。

要如何“修剪”欲望呢?首先,要懂得一个道理:很多东西不一定要拥有,欣赏就很好。

某珠宝商店橱窗里陈列着许多琳琅满目的戒指、耳环等首饰,都是贵重的钻石、金子等做成的,非常华丽耀眼,引得好多人驻足围观,然后进店一看究竟。

有个穷人站在橱窗前欣赏了好久,他是绝对买不起的。不过,他也走进了珠宝店,找到店主说:“谢谢你!”店主人惊讶:“有什么好谢的?我又没送给你!”

穷人回答:“我光看看就很开心了。虽然我买不起,但是那些买得起的人,买回家去不也只能看着吗?既然这样,在外面看看就很开心了。而且,我还不用担心这些宝贝被偷。”

当你遭受欲望煎熬时,不妨学学这位穷人的豁达。很多人都在为“高攀不上”的目标痛苦不已,进而忽视眼前的幸福。静下心来想想,那些东西真是十分“必需”的吗?没有它们生活还不是照样过?为了“无用”的东西劳心费神,实在不值得。其次,我们还要懂得分辨真假,不要被假象迷住眼睛。

某知名教授在课堂上做一个实验。他准备了两杯液体放在讲台上,一杯是黄色的液体,一杯是白色的液体,然后故作神秘地对学生们说:“你们轮流上来品尝这两杯水,任选其一。尝完了先不要说是什么味道,等实验结束后我再向大家解释。”

随后,班上的同学先后走上前,按照自己的意愿端起杯子尝一口,有人尝黄色的,有人尝白色的。全班五十多个同学都参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选择了黄色的液体。

品尝环节结束,教授问:“黄色的水是什么?”同学们表情痛苦:“是黄连水。”“你们做出选择时是怎么想的?”教授问其中第一个学生。那学生回答:“因为它看起来像果汁。”教授笑了笑,然后问尝过白色液体的同学:“你们喝了什么?”“糖水!”异口同声。“你们做出选择时是怎么想的?”教授问其中第一个学生。

“因为果汁虽然好喝好看,但是并不能解渴!”

教授说道:“绝大多数的同学根据颜色就选择‘果汁’一样的水,结果却喝了很苦的黄连水。只有极少数的同学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了能解渴的水,却喝到了甜的糖水。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不要被表象迷惑,很多欲望都是这样欺骗你的。当你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时候,应该从自己的内心需要出发去取舍,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外表的浮华。”

世间有很多东西都像那杯黄连水一样用假象迷惑你,你被那种欲望牵制着,为它付出很多很多,到头来非但得不到快乐,还让自己吃苦。所以,在诱惑面前要懂得自我节制,当欲望的小树苗生出太多果实的时候,一定要懂得摘掉一些,确保最重要的得以实现。

坚韧是一种力量

现在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通常处于竞争的核心区,这就意味着承受更大的压力、遭受更多挫折。我们必须把自己变得更坚韧,能适应各种环境,应对各种变局。

美国前总统柯立芝在其晚年的人生回忆录中写道:“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取代顽强和坚韧。才能不可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天才也到处可见;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斥着学而无用、学非所用的人。只有顽强和坚韧,才能无往不胜。”这句话也是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洛克最欣赏的格言。

所谓“坚韧”,包括两层意思,坚和韧。

坚者,牢固,结实。用在意志上,就是说你要“铁了心”去做一件事。别人奚落你,你可以泰然处之;命运捉弄你,你可以重整旗鼓再来。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你都要拿出比困难更强势的姿态来压倒它。所谓“困难是弹簧,你弱它就强”。当你自己足够坚定的时候,就会有披荆斩棘的勇气,让你坚持到底。

韧者,本意是“耐割耐划的皮张”,引申一下,就是说在受到外力挤压时可以变形却不折断,不改初衷。人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在遭遇强敌时适时妥协、低头,内心却不改变。这也是一种生存技巧,一种迂回策略。坚和韧放在一起,是刚柔并济,是双管齐下,是铁布衫和绕指柔的双重结合。一个人如若拥有了这样的力量,自然能够心智强大,超越一切。

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风靡全球、掀起世纪文学风潮的同时,它的作者、英国作家J.K.罗琳本人的经历也成了传奇。成名之后,她是坐拥5亿英镑的富婆,谁能想到此书出版之前她的贫困潦倒和情路坎坷?

按时髦的说法,罗琳算是“闪婚族”,她大学毕业之后只身前往葡萄牙发展,在那里结识了一位记者,迅速恋爱、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无奈,这段婚姻结束得很快,罗琳独自带着女儿回到英国。她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栖身于爱丁堡一间没有暖气的小公寓里,靠失业救济金支付房租。那段日子,她甚至想到过自杀。后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她渐渐走出阴影,也找到了一份出版社编辑的工作,主要任务就是给读者写退稿信。很快,聪明的她清楚地知道了出版商喜欢什么样的稿件,这为她写作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哈利·波特的形象也在她的脑海中日益鲜明起来。想到就开始动手!罗琳着手书稿创作。她在简陋狭小的公寓里写书,可是到了冬天,公寓里没有暖气,手冷得根本没法写字,她就推着婴儿车跑到附近一家咖啡馆边取暖边写作,手头拮据的她只能点一杯咖啡。她回忆说:“我的日子就是永远都很难找到时间写作,以前我是单亲妈妈,白天要打工,晚上则要独自一人带小孩。”

罗琳就是这么熬着、挺着,她花了5年才写好第一部。可惜的是,书稿完成后,出版并不顺利,被几家出版社退稿。她差不多花了一年时间才找到出版社。终于让那个“千锤百炼”的小魔法师面向大众了。

这位了不起的母亲不但孕育了哈利·波特,更给广大的“哈迷”树立了做人的榜样。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心里总要有所追求,有所坚持。偶尔的脆弱是允许的,但是要积极地寻求帮助让自己坚强起来。在各种挫折的面前,偶尔软弱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放弃最初的梦想。不难想象,倘若罗琳向苦难的生活低头,让“难产”了5年的作品“流产”,我们的书籍、电影就少了一个强大的魔法偶像了。

吉本写成《罗马帝国衰亡史》,耗时20年;乔治·班克罗夫特写成了《美利坚合众国史》,耗时26年;牛顿写《古代国家编年史》,前后改了15次;乔治·史蒂芬森用15年的时间改进他的火车头;瓦特用20年来改进冷凝机;哈维观察了8年,才出版了揭开血液循环奥秘的著作——当时他被同行们称作精神病患者、骗子。

坚韧可以使人们克服一切困难,它可以使人们成就一切事情。坚韧可以使人们在灾祸来临时不至于覆灭;可以使贫苦的青年男女接受大学教育;可以使纤弱的女子担当起家中的重担,维持家中的生计……人类的整部历史,都得归功于开拓者的坚韧。

以前我们受的教育是要“坚强”,其实,“韧”比“强”更有力。石头碰石头往往会两败俱伤,四两拨千斤则能够取胜。沉重的现实生活可能在不断蹂躏你的心,越是这样,你就越要培养韧性,折不断,压不坏,不管受什么委屈,受什么挫折,你像不倒翁一样辗转腾挪,就能站立到最后,成为赢家。

宽容是淡泊的人情味

做人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真的很简单。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宽容地对待他人,相信你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中国是个讲究人情味的国家,而最能体现“人情”的,莫过于“宽容”两个字。得罪了对方说句对不起,对方若是依旧横眉冷对,你肯定异常难受;对方若是坦然一笑说“没什么大不了”,疙瘩立刻就解开。简单的一来一往,人情就结下了。

宽容,要“宽”,要“容”。凡事往开了想,那叫“宽”;心里装得住人或事,那叫“容”。能宽能容,自己的心情会很好,与周围人的关系也会很融洽。尤其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只有宽容才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才能够更好地与人合作。

古往今来,但凡成大事者,都有宽广的胸襟和容人的雅量。气度宽大,才能使众人归心;胸怀无边,才能得他人尊敬。舜的母亲和弟弟曾试图害死他,他却不计前嫌原谅他们,得到尧的欣赏,才能继位;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反而任他为相,终而成就霸业;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化戾气为祥和的故事至今传作美谈……这一个个生动的事例都说明了胸怀宽广的重要性。《红楼梦》中最懂得做人之道的“宝姐姐”,经常被伶牙俐齿的林黛玉打趣,可是她并不气恼,仍旧“颦儿,颦儿”叫个亲热,这广阔的胸怀就是她在贾府上上下下获得好口碑的重要法宝。

此类“人情味”绝非中国才有,乃是世界通行的法宝。服装业巨子施瓦茨的成功,就与他宽广的胸怀和容人的雅量密不可分。

从业初期的某天,施瓦茨拿着样品经过一家小店,无缘无故地被讥讽嘲笑了一番。那店主阴阳怪气地说:“你的衣服只能堆在仓库里,再过几年也卖不出去。”

施瓦茨并没有反唇相讥,而是诚恳地问:“请问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那位店主果然列出了很多合理建议,头头是道,让施瓦茨大为吃惊。施瓦茨提出高薪聘用他,那店主却不领情,还说他“想得美”,语气颇为狂妄。

如此无礼,换作旁人早就不理他了。施瓦茨却不放弃。他认定店主是个人才,一定要拉他做自己的帮手。

施瓦茨多方打听,才知道这位小店主原本是一位极其杰出的服装设计师。只因他性情怪僻、不懂为人处世,在原来的公司里得罪了很多上司,才一气之下辞职出来自己开店的。

施瓦茨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后,拿出“三顾茅庐”的劲头来,三番五次去找那位设计师,悉心请他指点。起初,设计师并不买账,甚至劈头盖脸地骂他,俨然把他跟其他不近人情的老板混为一谈。施瓦茨并不生气,就当没听见一样,改天仍旧去拜会他,跟他聊天,问他开店有没有困难,是否需要帮助。

时间一长,那位设计师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终于答应出山,但是条件非常苛刻。他要求自由自在地上下班不受约束,还提出,他一旦不满意便要更改设计图。非但如此,在实际工作中,那位设计师完全不顾及施瓦茨老板的身份,经常当众顶撞他,让他难堪。

施瓦茨从无怨言,包容他这些“乖张”。后来,那位设计师为施瓦茨创造了巨大效益,协助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服装帝国。

施瓦茨的做法生动印证了那句古语:“高山不辞土壤,才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才能成其大。”他网罗人才不光是用高薪和高职位,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宽容传达出来人情味。

我们在工作、交友、恋爱中时常会遇到此类情形:自己的功劳被别人抢走了,自己的风头被别人压住了,或者恋人不明白自己的用心良苦害你受委屈……你都是怎么处理的呢?有人会“一哭二闹三上吊”,要么满世界发通牢骚,说些狠话。但是这些根本就于事无补,不会对既成事实有任何帮助。背后嚼舌头就能把被抢走的风头抢回来吗?当然不能。

倒不如,眉间放一字宽,由它去。何必把自己弄得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你的对手看你气得哆嗦成一团,如筛糠一般,高兴还来不及呢!周瑜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他是被自己的小心眼儿累死的。

将心比心地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优点与缺点、美丽与丑陋共存。当这些小毛病在我们身上暴露出来时,身边的人也是在容忍我们的。认识到这一点,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别人。

苏律师在工作之余担任着电台一档节目的嘉宾主持人,为听众提供一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援助。很多人得到他的帮助之后都会表达深深的谢意。然而,有一天,一位听众打进电话来,不但不道谢,还骂骂咧咧地发牢骚。苏律师提醒了他几次,这位听众毫不领情,依旧口不择言。主持人示意,可以切断这个电话。苏律师却保持了良好的风度,没有生气,也没有挂断电话,只是嬉笑着讲了几个笑话,掩盖那个听众的声音。

假设苏律师挂掉电话,不明就里的听众肯定会觉得他没有礼貌,不近人情,其他打电话的听众就会觉得受到了伤害。那位听众究竟为什么在节目中骂人,苏律师不得而知,但是他觉得他不是坏人,只是个需要发泄情绪的听众。或许他受到了什么不公正的待遇,或许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援助,是个值得同情的人。所以,苏律师原谅了他的无礼,既顾及了他的感受,也顺利化解了风波,妥善保证了节目播出的质量。

我们在受到外来的误解和委屈时,需要一点儿使自己心胸宽阔的功夫。否则,心胸狭窄,受到一点儿刺激就受不了,承受不了委屈,喜怒都挂在脸上,这样的人自然成不了什么大事,也很难受到周围人的欢迎。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没有大到“不共戴天”的地步,只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不同罢了。生活中有许多事当忍则忍,能让则让。忍让和宽容不是怯懦胆小,而是关怀体谅。忍让和宽容是给予,是奉献,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这就是弥勒佛宽广的胸怀,宽容和笑脸是弥勒佛的最大特征。有了宽容的胸怀,就会有容天容地容江海的崇高和博大,更有来自心底的、真正的快乐。

抱怨要适度

想抱怨的时候,深吸一口气,尽量延长呼出去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氧气与血液中的红细胞充分接触,会使你原本躁动的心情趋向平静。当你这口气差不多“出”了,先前的抱怨也就没了。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把“怨气”变成“深呼吸”吧。

当今的生活,让人产生抱怨的事情太多了:工作任务多到让人绝望;三更半夜还手脚冰冷地加班;说好的年终奖金都打了水漂儿;老板整天拿裁员吓唬人;房价居高不下说降不降;物价一路飙升,涨上去的一点点工资根本不够花……怨气简直无孔不入,抱怨几乎成为每天的必修课,不知不觉就“怨不离口”。

抱怨专家要小心了!恐怖片里,女鬼可都是怨念化成的!

不能不抱怨,也没有人能够做到不抱怨。我们需要注意的就是个“度”。度掌握好了,抱怨就成为缓解压力、释放心灵的好方法;若是抱怨过度,则是一种病态,不但危及个人形象、心灵健康,还会把这种病蔓延到周围其他人的身上。

我们先看个反面的例子,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怨妇”故事。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爱上了一位女伯爵依琴尼·迪芭,认为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大臣们对这份相思之情表达了不满:“迪芭仅是西班牙一个并不重要的伯爵的女儿。”言外之意,她并不能在政治上辅佐拿破仑三世,也无法成为他才貌双全的贤内助。

可是,拿破仑三世偏偏“鬼迷心窍”,认定她是“真命天女”。她的优雅、她的青春、她的美丽都使拿破仑三世感到幸福,他兴奋地向全国宣布:“我已挑选了一位我所敬爱的女人做我的妻子。”

就这样,两个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客观来看,他们具有一桩美满婚姻所必须具备的所有条件——权力、财富、地位、声望,郎才女貌、郎情妾意。重要的是,他们彼此真挚地相爱。这不是百分之百的完美婚姻吗?还有什么生活可以超越这甜美的童话?

然而,迪芭小姐成为皇后,拥有了其他女人羡慕的一切,并没有感恩命运的馈赠,而是对生活有诸多不满。她担心自己的男人会爱上其他女人,担心他忙于政务忽视了她。她会为一点点小事就妒忌猜疑,每天都闹些小脾气,就是为吸引他的注意力。她会在丈夫正处理国家大事时闯进他的办公室,也会在他与大臣们正在开会时不请自来,她绝对不允许他单独一个人,更不让他有接近其他女人的机会。

抱怨夹杂着无理取闹,皇后的做法日渐升级。她会闯进拿破仑三世的书房,暴跳如雷,恶言谩骂。后来,她全然不顾“家丑外扬”,跑到自己的姐姐那里抱怨自己的丈夫,她诉苦,哭泣,喋喋不休。她从全世界都羡慕的皇后变成十足的“怨妇”一个。

抱怨真的把那个如花似玉的女人变成了“女鬼”。拿破仑三世再也不喜欢她、娇宠她,甚至想方设法躲着她。有人记载:“拿破仑三世时常在晚间,从宫殿一扇小门潜出。用软帽遮住眼,只带一个亲信侍从,去与正期待着他的一个美丽女人幽会。”皇后则放声哭诉说:“我最害怕的事,终于降临到我身上。”

没有人同情她。人们都认为她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一个“怨妇”就该有怨妇的下场,往日的美丽童话被她过度的抱怨牢骚粉碎了。

适可而止的抱怨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情绪宣泄,不怨就憋得慌,怨完心里会宽敞些。从这个角度说,抱怨是一剂心理镇痛药。然而,过度的抱怨影响心情,让人无法冷静下来思考问题,导致理性丧失、判断失误,所以会破坏工作、摧毁婚姻、颠覆生活。

我们人类是具有思维和感情的,情绪的波动在所难免。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客观地认识到,很多场合、很多时间里是不容许我们随便发泄情绪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情绪,倘若大家都任意发泄,那就会乱成一团了。即便是在家庭或者朋友圈子里,任怨气毫无保留地“释放”也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所以,学着自我控制就十分必要了。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忍”。很多人会不屑地说:“忍字头上一把刀,有什么好忍的,忍来忍去还不是自己难过?”这样抱怨的人,恰恰尚未领略忍的要诀。想想看,当你做一件喜欢的事时,是不是总有欲罢不能、忍不住的感觉?那是因为正在做的事让你心情愉悦。反过来,一件烦人的工作,或者一顿批评,总让你“忍不住”。这是因为它让你难受。你不妨试着把“忍”当成一种策略,一种涵养,一个过渡。有道是“小不忍则乱大谋”,你忍过眼前小小的不平等、不平衡、不平静,就可以期待日后更好的崛起和飞跃。吃点儿眼前亏,以后图个大便宜。这才是聪明的“忍”,是深谋远虑的“忍”。

在生活中,有许多无谓的争端都是源于在小事上不能忍耐,很多痛心的失去都是因为无法忍受微小的损失。一时不能忍,常常会铸成大错,不仅伤人,而且害己。凡事都能够容忍,就算不是英雄,也是个能成大事的人。至少,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多几分豁达和澄明。

不公平是你奋发的契机

用宽广的胸怀去接受客观存在的“不公平”,用灵活的头脑和卓越的胆识去改变你无法接受的“不公平”。那些让你心理失衡的“错位”就是你激发潜能的动力。

据说,上帝在创造万事万物时也有“百密一疏”的错误。

鱼类被创造之后,上帝担心它们在大海深处会受不了强大的压力而被压死,于是,赠给它们一件礼物——鱼鳔。这个东西就像气囊,鱼类可以通过缩小或者增大气囊来控制自己的浮沉,那样就可以轻松自在地在海中遨游。

然而,在上帝颁发“礼物”时,鲨鱼不见了。上帝担心这对于鲨鱼来说太不公平,可是他花了好大的工夫也没找到那些家伙。他想,算了,怪它们运气不好,让它们自生自灭吧。

亿万年很快就过去了,上帝很好奇,当年没有得到鱼鳔的鲨鱼活得怎么样,会不会早就被大海的压力压得种族灭绝,或者被其他鱼类吃掉。他召集所有海洋生物聚会,想看看鲨鱼的情况。不料,一群威猛强壮、凶悍无比的“怪兽”冲上来说,它们就是当年的鲨鱼。

上帝觉得不可思议,它们非但没死,反而变得更加强大。鲨鱼说:“您没有给我们鱼鳔,这太不公平了。我们时刻面临大海压力的困扰,只有不停游动才能保证自己不沉入海底。恰恰是因为不停地游动,使我们有了更强壮的身体、更威猛的身躯,成为海中霸王。”

不公平,反而成为弱者发奋的动力!

“这世界有些人一无所有,有些人却得到太多……”二十年前就有歌词这样感慨世间的不公平。可见这样的客观事实从来都有,日后也将继续存在。

这么说并不武断,比尔·盖茨在母校哈佛大学做演讲时也说过:“我离开哈佛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多么不平等。人类在健康、财富和机遇上的不平等,差距大得可怕,使得无数的人们被迫生活在绝望之中……我花了几十年才明白了这些事情。”

用脚指头想想也能想明白,“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职场中,本科生跟研究生的待遇不一样;有本地户口的人跟没有本地户口的人面临的门槛不一样;你能力很强,好的工作机会却轮不到你,反倒被一个专业技能不如你的人抢了先,只因他是老板的亲戚;明明是你克服万难,披荆斩棘攻克一项大难关,上司却一马当先抢了你的功劳……

职场是这副德行,生活中的“不公平”就更多了:你喜欢的姑娘偏偏靠在别人肩上;学校里大家追求不到的校花最终嫁给一个“糟老头”;万里挑一、相貌堂堂的“钻石王老五”偏就娶了个毫不起眼的“灰姑娘”;你头一天才咬牙吐血买了一款新手机,第二天同事再买就打了八折……

不公平,简直就像空气一般无处不在。有句话说得好,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不能接受的。如果你对眼前不公平的事情心存怨恨,不妨想办法改变它。

有个自以为很有才华的建筑设计师,整天抱怨怀才不遇,异常苦闷。有一天,他在工地上跟一位搞装修的同事谈及时运不济,慨叹说:“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

那位同事笑笑,随手在工地上捡起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并把它扔到乱石堆中,说:“你能找回我刚才扔掉的那个石子吗?”那位设计师狐疑地看他一眼,低头找了半天,找不到。

同事把自己手上的戒指摘下来,往石子堆里一丢,“你能找到它吗?”

“当然啊,太容易了!”设计师随手就捡起了那枚金灿灿的戒指。

“道理很简单嘛,如果你还只是一颗石子,而不是一块金光闪闪的金子,就永远不要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同事笑道。

事实上,那位同事连大学都没有上过,只有一个中专学历。他也曾经慨叹过“不公平”,但是他凭借自己的本领和智慧扭转了那种“不公”。

当年,他中专毕业,到城里的一家装饰材料店做了一名学徒工,老板给他很少的一点儿零花钱,生活很苦。但是,他很快就学会了鉴别各种装饰材料的优劣。他还利用闲暇时间看书,补习有关家居装饰的知识。他甚至用攒下的钱报名上了夜校,学习电脑设计。

后来,他去全市最大的一家装饰公司应聘。到了现场一看,他就有些心灰意冷。招聘方只要本科生,连大专生的简历都投不进去,更不要提他这个中专生了。他感慨着“不公平”,打算离开,可是转念一想,既然来了,为什么不能试一试呢?自己有好几年的从业经验,而且学过专业的知识,只是缺少一纸文凭而已。想到这里,他决定等到最后。

终于轮到他进去面试了,他对面试官说:“先别问我的学历好不好?我绝对能胜任这份工作。不信,我演示给你看。”

说着,他就随手指着面试官办公室的地板砖说出了它的材质、价位等,又指出他办公室的装修不够环保,有甲醛的味道,甚至提出他办公桌的材质并不是实木而是高密度板。

负责招聘的人很惊讶,但是很快就说:“看得出来你经验丰富,但是我们需要的是有专业知识的高学历人才,你能操作电脑做装饰图吗?”

他信心满满地说:“能。”然后,他打开自己带来的简历,里面有很多他的设计作品。他终于赢得了招聘方的信赖,在众多大学生中脱颖而出,拿到了那份工作。

其实,“不公平”不一定是坏事,它让你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找到你与其他人之间的差距,并且迎头赶上。也许你跟其他人不在同样的起跑线上,但是你付出十倍二十倍的努力,拿出龟兔赛跑的信心和毅力来,终究能够改写那个“不公平”。

感谢折磨你的人和事

无论周围人、事对你如何不利,你都应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再苦也要笑一笑。若是你哭了,对方也就达到了目的。你笑出来,对方反而自讨没趣。

现实生活中总有“讨厌鬼”以折磨他人为乐,即便是在童话世界里,也有这样黑心肝的人。比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魔法学院里,那些平民出身的小魔法师就被魔法师家庭出身的孩子嘲笑为“泥巴种”。

事实证明,“泥巴种”并不见得就低下。来自平民家庭的赫敏聪明机智,成绩最好,学习最认真,总能在关键时刻协助哈利·波特完成重大任务。别人越是嘲笑她,她越要向他们证明自己是优秀的魔法师。

真实世界中没有魔法学院,却有“魔鬼教授”。

某作家于女士年轻时就喜欢文艺,爱读小说写小说,一心想考入名牌大学的中文系。然而,天公不作美,她偏偏在高考时分数不理想,被调剂到了历史系。第二学期,她申请转到中文系,就拿着自己的成绩单去见负责相关事宜的教授。那位教授看了看她的成绩单,带着满脸不屑的表情说:“这样的成绩还想进我们中文系?”这还不算,教授竟然把成绩单直接丢给她。成绩单飘落到地面,小于的脸色异常难看。

她心里满是委屈、难堪、羞辱和愤怒。她暗暗发誓,有朝一日,她一定到顶级学府的中文系深造,还要学好英文,成为双语写作名家。她要让那位老师后悔自己当初有眼无珠!

后来,小于发奋努力,成为历史系成绩最优异的学生,并且得到保送读研究生的机会。让同学和老师费解的是,她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大好机会,选择出国留学,攻读文学硕士。

再后来,她不但在美国拿到了英美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还回到了当年曾经“受辱”的学校任教,并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女作家。

曾经鄙薄过她的那位教授早已不记得当年的事了,曾经的小于、现在的于作家也没有向他提起过。但是她已经不再怨恨他,相反,对他心存感激。如果他当年顺利给她办理了转换专业的手续,说不定就没有她日后的成就了。

有人说,命运要给你一件厚礼时,通常不会有好的包装;外表过于美好的东西,里面反而可能是害你的毒药。看来,“折磨”这东西就是外表邪恶、内在贤良的一份大礼了。

不管谁伤害了你,不管你遭遇了怎样的不幸,若是你能从中磨炼意志激发自己,就能反败为胜,让它成为你由弱变强的转化契机。

科西嘉出生的拿破仑家境并不是很好,他的父亲却坚持把他送进贝列思贵族学校读书。身边的同学非富即贵,都有显赫的出身,所以恃富而骄,经常讽刺家境清寒的同学。拿破仑就是他们“羞辱”的对象之一,总是遭到侮辱和嘲弄。拿破仑受不了这样的折磨,恳求父亲给他办理转学手续,他极力要求逃离这恐怖的环境,找一个跟他的家境相当的学校上学。可是,父亲固执倔强,坚持要他留在那里。父亲说:“没错,我们家穷,没钱,但是你必须留在那里接受最好的教育。”

窘迫的处境煎熬着他。同学们的捉弄撕扯着他的心。可是,他不得不一一忍受下去。这样的苦日子他一熬就是五年。纨绔子弟们一直没有停止侮辱他,但是他越来越懂得沉住气、耐住性子,他的意志越发坚定,信心更加强大。

十六岁那年,拿破仑已经成为少尉,开始领取微薄的薪俸,经济状况稍稍好了一点儿,然而,打击突然降临,他父亲去世了。他必须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赡养母亲。

那时,他接到了任务,要长途跋涉到凡朗斯的部队里。那里的环境简直比原先的学校还要糟糕。同伴们都不求上进,虚掷光阴,把钱和精力都用来吃喝嫖赌,大肆挥霍着青春。拿破仑没有钱,没有挥霍的资本。他身材矮小,想去交女朋友都无人理睬。他只好把所有闲暇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他泡在图书馆看各种军事方面的书籍。有同伴揶揄他是一个迂腐的书呆子,还骂他是个没出息的“可怜虫”,他都置之不理。他不怕孤独,不怕辛苦,意志坚定,进步飞快。他在那几年中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后来出版印刷时足足有四大箱子。

渐渐地,这个相貌并不出众的小个子开始崭露头角。他绘制了科西嘉岛地图,并且在上面设置了防御工事。他的计算精确,布阵严谨,深受上级长官赏识。他开始被委任重要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年那个被羞辱、被嘲弄的穷孩子终于苦尽甘来。

拿破仑的成功固然跟他的天才和学识有关,还与他不怕逆境折磨、敢与环境抗衡的精神有关。假若他少年时期在一所普通的学校上课,无忧无虑地度过,不受冷酷无情的折磨,他可能就不会成为世界上人人皆知的拿破仑皇帝。

佛家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折磨你的人和事在你身上起到怎样的作用,也就是“一念之间”。一个在磨难面前咬牙切齿的人无法摆脱磨难,一个懂得坦然应对一笑了之的人却能够尽快渡过难关。一个动不动就怒发冲冠对伤害自己的人加以报复的人,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困境;一个能够知耻后勇、奋发图强的人,才能笑傲江湖无对手。

那些折磨你的人和事就像魔鬼,恣意横行,闯进你的内心世界,目的就是把你的心智扰乱,让你发怒、发狂、发疯。如果你真的那么做了,它们就得逞了,你被它们打败,自己的生活也会一团乱。相反,如果你能不为所动,甚至感谢它们、利用它们、降服它们,它们就会成为你前进路上最好的陪练。

从想不开到想得开

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以后作铺垫。如果你能够用这样的态度看待眼前的不愉快,那你就不会被“想不开”的氤氲蒙上双眼了。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在星期一莫名其妙地挨了一顿暴打,他会在星期二去向周边朋友哭诉。到了星期三的时候,也许他被郁闷的心情整得不想见任何人,可是到了星期四,他就会压抑不住怒火去四处找碴儿打架,发泄心中的抑郁。

这个例子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虽然你受过一次肉体上的伤害,但是精神上的折磨令你在每一天都不得不接受心灵的“暴打”,相当于事件过去后你每天都在继续挨打。

这个精辟的例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愚蠢的人会用“想不开”来反复折磨自己,而聪明的人懂得用“想得开”放过自己,继续优哉游哉地过着幸福的小日子。

有一个女人深深爱着她的丈夫,可是步入婚姻殿堂几年后,丈夫背叛了她,房子和财产都可以不要,只要离婚。

被丈夫狠心抛弃的女人悲伤至极,到处向别人哭诉她的遭遇,并且用尽尖锐刻薄的话攻击她曾深爱过的男人。起初,朋友亲戚都是同情她、心疼她的,听她倾诉,给她安慰。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女人丝毫没有振作的迹象,仍旧祥林嫂一般喋喋不休地纠缠往事、咒骂前夫。大家都开始有意疏远她、躲避她。

女人意识到了大家的冷漠,无奈之余,终于在家人的劝说下走进了心理诊所。

如同往常一样,她向心理医生诉说着自己感情中的不幸,用重复了千百遍的恶毒语言对前夫及他的情人进行了攻击。她还对医生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我遭遇这样的不幸,亲戚朋友还抛弃我,我实在太绝望了。”

医生冷静地听她说了很多,然后对她说:“人人都愿意跟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观赏美丽的风景,没有人愿意一直守着衰败不堪的烂摊子。”听罢医生的话,女人愣住了。

医生继续说道:“你的朋友、亲戚远离你,是因为他们害怕你,不敢和你继续来往。”

女人大呼冤枉:“不可能,不可能。我是受过伤害的人,我不可能再去伤害别人,更何况那些人都是我的好友,我可以信任依赖的人。怎么能说我要伤害他们呢?”

心理医生默默地打开身后的音响,放了些舒缓情绪的音乐,待女人渐渐平静下来,医生说:“你的遭遇确实很不幸,朋友们也都替你惋惜。但是,你对过往的痛恨和对前夫的诅咒让你从一个令人同情的弱者变成了一个面目狰狞的恶人。想想看,一个被仇恨笼罩的人怎能不让人害怕?”

女人若有所思。

医生继续:“丈夫离开你,是他的过错。你除了委屈、哭泣、咒骂,还应该在这次失败的婚姻中学到东西。至少要学会释怀、宽容,将心灵的尺度适当放宽。反之,你钻进感情的死胡同执拗地不肯出来,受伤的只有你自己。而当你用刻薄的话语攻击前夫时,你的举动已经在无意中伤害到你的朋友,让他们对你产生恐惧,对你敬而远之。”

女人听到医生的分析后如同醍醐灌顶一般,这么长时间以来她都不肯走出感情的沼泽,将自己置身于泥沼中苦苦挣扎。离婚一事对她的伤害太深了,她每天都在用悲痛给淌血的伤口加压,以至于久久不能痊愈。

经过医生的点拨,她开始尝试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离婚这件事。她审视这几年的婚姻,分析丈夫为什么宁愿“净身出户”也要离开她。她从没有这么客观地看待自己以往的生活,她甚至找前夫面对面地谈了一次,问他究竟是怎么想的。

那次谈话之后,女人意识到在过去的几年中自己确实有很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丈夫的背叛不完全是他一个人的错。她对婚姻有了新的认识。虽然丈夫的离开对她造成的影响依旧存在,她却不再像以前那样喋喋不休地抱怨、狠狠地诅咒。她的脸上又有了笑容,心中又有了期盼,她相信这次“失败”之后,她会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从“想不开”到“想得开”,关键的转折点就在于从痛苦中总结教训。想不开的往往都是消极的事,我们沉溺在消极中不可自拔,就像陷进一片漆黑。非但如此,你还拒绝外界透进来的亮光,任由自己沉沦下去。

相反,你要主动寻找光明,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这件事。老话说得好:“聪明人把经历当成老师,傻瓜把经历当成敌人。”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没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也就无从存在。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一点,就更容易接受现实。那个让你“气结”的点,很快就“通畅”了。

你能退而求其次吗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很多事不值得你浪费有限的时间去追。适时地放手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退而求其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退化”,而是剑走偏锋,特意为自己留下一点周旋余地,以求“东山再起”。

儿时受的教育里,印象最深的一条就是“锲而不舍”。如果认定你的目标就大胆去追吧,不要放弃,不要怕失败……这当然是没有错的,但是这是战略问题,是大方向的问题。在战术上,我们要学一招:退而求其次。简单说,以目前的力量无法直达目标时,先锁定一个较近的目标。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迟早都会有发现自己能力不足的时候,你会被巨大的无力感笼罩,产生严重的挫败感,甚至因此困顿、无助、绝望。比如,你十分渴望得到一组研究数据,做了无数次实验之后仍旧得不到。比如,你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一单生意上,尽了最大的努力,客户还是不肯在合同上签字。比如,经过几番谈判、讨论、妥协、提价,你还是无法用合理的价格收购渴望已久的项目。比如,你已经从事某种职业很多年,却无法得到你想要的职位,并且业绩没有一点点起色,你是否还要继续坚持下去?

……

这不是你的错,仅仅因为你的力量暂时还不够。或许,是你锁定的目标有问题,或许,是你找错了途径。所以,你需要停下来,“知难而退”,选择另外一个途径和方法。

我们常常形容一些顽固不化的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你真的要撞得头破血流才愿意放弃吗?这时你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以自己的目标、能力来说,自己是否走错了路?因为有些人一开始的方向就可能是错误的。如果走错了路,就应该及早回头,去寻找一条适合自己、更有希望的路。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如果一开始没有成功,再试一次,仍不成功就应该放弃。愚蠢的坚持毫无益处。”

古人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见,“求索”原本就分“上”“下”。有时我们追求的东西太高了,在远远的天上够不着,不妨退而求其次,转为向下。当你饥肠辘辘的时候,不必一味追求饕餮大餐,只要寻着一口馒头已然很好——至少可以保证不饿死,留得命在,才能为日后享用大餐奋斗。西方对此也有共识,谚语说:“后退所以前跃。”换句话说,深深蹲下,是为了跳得更高更远。

文萱大学毕业之后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涯,在广告公司做了两年文案之后,信誓旦旦要成立自己的策划公司。她联合了另外两个同道中人,把辛辛苦苦积攒的几万块钱全用来当作启动资金,一副“破釜沉舟”的样子。

当时,家人和朋友几乎异口同声反对她的做法,认为三个女孩子做不成什么“大事”,还是稳稳当当找个靠谱的工作比较好。但是文萱三人决定坚持自己的选择,她们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信心十足,决意要在五年之内成为业内都认可的“行业明星”。

为了实现那个宏伟梦想,三个女孩开足马力,把休闲娱乐和谈恋爱的时间都用来谈业务、做文案、拜访客户。她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经营难题,学着跟工商、税务等部门打交道,学着跟各类客户交流沟通。不幸的是她们遇到很难缠的客户,到期不付款,不履行合同。三个人被巨大的挫折感打败。她们怀疑自己是自作自受,甚至痛恨那些没有商业道德的人。

遭受一番精神的巨大折磨之后,她们险些关闭公司。可是,后来文萱说:“我们是不是把目标定得太高了?是不是太急于求成了?如果我们接一些小公司的订单,即便价格低廉,只要他们付款及时,能保证我们资金周转正常,就不会这么狼狈了。”

三人商量之后,决定照着这个路子再做一段时间。事实证明,她们暂时放弃结款慢的大客户、多与结款快的小公司合作的决策是正确的。虽然这样收入有限,但是保障了她们公司运营的基础资金,账面上不至于长期亏损了。时间长了,手头资金宽裕了,她们也能接一些回款慢的大单,公司境况竟渐渐好了起来。

三位元老终于摆正了心态:“没有必要在大客户这一棵树上吊死。小客户也是我们的财神!”文萱的策划公司已经开了四年,虽然没有赚到巨大的利润,却也渐入佳境,没有资金上的麻烦和困扰,文萱和她的伙伴们都觉得很知足。

在这个诱惑无穷多的社会里,渴望工作、生活、爱情都一步到位是很难的。大多数人都事与愿违。明明你想要一,命运偏偏给了你二,你不得不面对三的结果,最后四又挡在你面前……百转千回的事情多着呢,你不退,命运会逼着你退。所以,不妨识相点儿,适当妥协,退而求其次。

也许,你为了职业理想,孤身到某个陌生的大城市去打工,那你就得忍受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和痛苦,不要抱怨没有父母照顾你。

也许,你痴心苦等了多年的人偏就不爱你,你用尽一切方法也没法赢得对方的爱慕,那就不妨大方放手,成全她的幸福,也让自己的感情另谋出路。

也许,你忙于工作和应酬,没有大段的时间去看你喜爱的书籍或电影,那就不妨抓住坐车、等车、如厕的零散时间瞄上几眼,聊胜于无。

也许,你公务缠身,没有时间放假,更无暇到郊外大自然里散心养心,倒是可以在家里养几盆盆栽,在阳台上浇灌植物。把一片葱茏的绿意收进自己的小屋,也算是种补偿。

……

退而求其次,看似是一种“无奈”,却也是一种豁达的智慧。让你不至于在牛角尖中把自己逼得生不如死,也不至于为了强求某种东西而痛心疾首。若是目标太远,不妨分段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积累起来,一步步退让过去,说不定就有了另一番更好的景致。

把坏事当好事办

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生意场上也没有永不失手的绝对“操盘手”。你要学会面对“花落别家”的现实,换个角度看,那花明年就会开在你的庭院。

如果我们把世间的事截然分成“好事”和“坏事”,快乐就会少很多了。如果我们把结果截然分成“成功”和“失败”,成就感就会少很多了。要知道,这世界上很多事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很多时候,“好事”和“坏事”、“成功”和“失败”就是纠缠在一起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可以互相转化。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坏事”看作“好事”,当成“好事”去办。

苏先生在广告公司做文案,资历颇深。有朋友拉他一同跳槽出去创业,他没有同意。因为他有房屋贷款要还,每个月要有固定的收入才行。创业前期投入很大,收入却没有保障,他不敢轻易冒险。

没想到,转过年来,他所在的广告公司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破产了。苏先生和其他员工一同成为“失业人员”。他到其他大公司求职,渴望再拿到与先前同等水平的薪酬,却很难实现。一气之下,他找到那位朋友,终究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起初确实很艰难,收入不固定,作息时间也完全被打乱。自己当了老板根本就没有休息时间。再加上经济危机影响巨大,连经营多年的公司都破产了,他们这种新生的小公司要发展谈何容易?他一度怀疑自己办了一件愚蠢的事。

但是朋友劝他:“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你投入了时间、精力和金钱,不争取一下岂不是很可惜?况且,你去其他公司又拿不到太高的薪水。”无奈之下,苏先生只好跟朋友一起咬牙撑下去,尽量让自己的“背水一战”有个满意的结果。或许是天道酬勤,苏先生以前上班时打过交道的一位客户无意中找到他,问及他的境况。他说自己在创业,苦于缺乏客户资源。那位客户果断答应把手头广告交给他做,并且主动介绍客户给他。由此,苏先生的生意打开了局面,逐渐走上正轨。即便是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里,他们的小公司也挣扎着生存下来,并且日益壮大。

你在做一件事之前,必定会对它的结果有所期待。当结果令你满意时,你就觉得是“好事”。当结果令人失望时,你就觉得是“坏事”。所以你的情绪才会受到结果的影响。

倒不如,把结果稍稍看淡一些,看看这个过程给你留下了什么启发。拿发明大王爱迪生来说,他为了寻找一种适合做电灯灯丝的材料,失败了不下一千次,真真够“倒霉”的了。他却乐观地说:“我现在知道有一千种材料不能做成灯丝了。”坏事,轻而易举就被他说成了好事,电灯发展史中少不了这漂亮的一段佳话。当我们去做某件事时,结果的“好”和“坏”总是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当“坏”的一半不可避免地出现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心态,看看有哪些是含有“好”的因素的。要记住,“永远不要说永远”“绝对不要说绝对”,好与坏都不是百分之百的。

三十二岁的时候,周敏的丈夫有了外遇,提出跟她离婚。他们是大学同学,结婚八年,孩子已经上小学,丈夫却背叛了她。她在最初有种五雷轰顶、天塌地陷的绝望感。

她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整理情绪,调整思路,审视自己的婚姻。丈夫的事业开展得不错,周敏自己也是杂志社的副主编,夫妻俩都是职场精英,但是渐行渐远,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她早听说过丈夫在外花心,以为他早晚能够改邪归正,却没想到他会做出抛弃妻子的愚蠢选择。这样的人,挽留他有什么用?倒不如接受离婚,给对方,也让自己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于是,周敏很爽快地跟丈夫离了婚,自己抚养孩子。她的决定甚至让丈夫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这确实是真的。

离婚之后,周敏用前夫赔偿的钱买了新的房子,跟孩子一起住。她每天照常勤奋地工作,照顾孩子饮食起居。以前,她总是花更多的心思在孩子和丈夫身上,反倒亏待了自己。现在好了,她为自己置办新衣新首饰,打扮得神采奕奕、光鲜靓丽。不知道的人,根本想象不到她已年过三十,还离过婚,追求她的小伙子几乎排队。

周敏的单身生活过得越来越有声有色,前夫的日子倒不好过了。他满以为离了婚之后可以跟情人过得开心,没想到那小情人根本不是过日子的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会享受,根本不会照顾他,更不愿意给他生孩子。前夫找到周敏诉苦,周敏淡然一笑:“不好意思,我跟男朋友有约会,我不听你说了。”

“被抛弃”简直是所有女人的噩梦,特别是对已婚女人来说。但是周敏就能够把“坏事”当成“好事”做,不让自己陷入悲伤的泥沼,更不去扮演苦情戏里悲惨的女主角。

事情就是这样,好坏往往取决于你看待它的角度。把自己当成失败者,你就永远是失败者。鼓励自己去做个在失败中找出路的勇士,你就有迎来胜利的那一天。所有的“坏事”都是“纸老虎”,当你拿出乐观的心态去对抗它,它立刻败下阵来!

担心是最差的祈祷

你可以努力地去做其他事情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用忙碌来冲抵担忧和恐慌。当你专注地做一件事的时候,就没有心思去忧虑别的了,担心也就停止了。

很多人遭遇着“我的未来在哪里”的迷茫和困惑。

有些人有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但因为压力太大,离职的念头几乎从没断过,只是碍于家庭需要这份收入才不得不咬牙苦撑着;有些人已经撑到了极限,走上了离职一途,却不知下一份工作做什么;还有些人嫌薪水低离了职,可在找工作时因屡屡失败而灰心不已,进而影响到了身心……这些人都在不同程度地担心着自己的前途。

为生计担心还算有“理由”,可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很多人感到不快乐,不是因为他们此刻正受着什么事情的折磨,也不是他们有什么样的病痛,而是他们在反思过去的某件让他们心情不好的事情,或者是担心将会发生的事情而引起的情绪不稳定——有些事情都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或者根本就不会发生,他们却一直耿耿于怀。

这就像我们熟知的“杞人忧天”。

话说古时候杞国有个人,他整天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而自己无处存身,所以他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有人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空气无处不在。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反问:“天若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了吗?”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真的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问道:“那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它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对方的反复解释,杞国人终于放下心来,又开始正常生活。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天可以“掉”下来,而且杀伤力也够巨大,比如巨大的流星袭击地球;而地也真的会陷下去,比如地震的时候。可是,无论是怎样巨大的天灾,那都实在是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倘若真的来了,只能等着末日审判。所以我们更没有必要为此担心。

世界上最客观的词莫过于“无能为力”了。若是没有办法阻止它的发生,没有能力挽回已有损失,没有可能规避任何风险,何必去担心呢?何不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细细品味当下的生活!

曾看到一个笑话说,有个酒鬼疑心自己酒醉时吞了一个酒瓶子。为此他整天忧虑不已,最后到医院要求开刀取出它。医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给他开刀,然后拿出一个预先准备好的酒瓶子骗他。不料他说他吞下的啤酒瓶不是那个牌子的,医生只好再开刀骗他一次。

笑过之后不妨对照一下,我们有没有犯过类似的可笑的错误?担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担心自己嫁不出去或者娶不到媳妇,担心买不起房子,担心上次跟老板吵架之后自己再没有出头之日……担心我们陷入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该做的事情做不好,做事的节奏逐渐放慢,说话时的思维和反应都变得十分迟钝,对其他人也渐渐疏远——这又会进一步加剧担心。

韩总是某连锁酒店创始人,打拼十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庞大事业,他的身体则每况愈下,特别是胃出血的毛病非常严重。他总是以“饮食不规律”安慰自己,觉得好好吃饭就可以了。可是生意忙起来,他顾不上吃饭,应酬又多,病得似乎更严重了。

终于,他同意去国内最好的医院做检查,请来很多专家会诊。每天,他被勒令住在医院里做各种测试,不能正常饮食,只能吃苏打粉,每个小时还要喝下一碗怪怪的流质东西,那是帮他洗胃的。韩总痛苦不已,对医生说:“我要回去工作!”

医生不客气地说:“实不相瞒,您的病很严重。在没有确诊之前,您哪儿都不能去!”

“难道要我在这里等死吗?”

“如果您再拼命工作,不注意休息,可就真危险了。”

听到医生这样说,韩总真的紧张了。他被困在医院一个月,每天焦虑担忧,医生那边却出不来任何有效的建议。他再也不想在凭空猜度中过日子了。

“如果我真得了绝症,也要在死之前完成环游世界的心愿!”韩总执意离开医院,出去旅行。他大半生都在打拼事业,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呢。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周游世界,这一个月的时间都在医院担惊受怕,还不如出去玩!他决定马上行动,当然被医生们极力阻拦。韩总说:“我已经想好了,与其这么提心吊胆,还不如顺其自然。我要出去旅游了,死也要死得开心。万一我在半路发病死了,你们就把我海葬好了!”

就这样,韩总踏上了旅程。他不再过问酒店的管理,专心致志享受生活。旅途中,他完全不去想病痛的事,除了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他几乎不接医生的电话。他也不吃医院开的药物,尽情地享受美食。有趣的是,原本疼痛难忍的胃慢慢好了,以前吃了就不消化的海鲜也能稍微吃一点儿了,他甚至还能喝酒、抽烟。

出发之前,他的酒店遇到了一点儿财务上的小麻烦,副手问他怎么办。他说:“交给你了,万一我死了,你就是接班人,到时候还不是要由你拿主意?”出乎意料的是,韩总在旅途中接到副手的电话:“酒店的财务问题解决了!”韩总高兴地说:“哈哈,看来我什么都不用担心嘛,船到桥头自然直。”

这一趟远程旅行持续了二十天,韩总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几乎没有病痛了。他回来之后去医院又做一次体检,医生说,他原本有严重的胃溃疡,并不是特别致命的病,经过这一番休养,状况已经改善多了。简直无法想象,若是韩总一直在医院里“等死”,担心忧虑再加操劳,说不定他真会生出什么恶性肿瘤来。

事情往往是这样,该来的你躲不掉,不该来的更不用去想。所以,你只要高高兴兴朝着好的一面去想就是了。不要为尚未到来的苦闷而烦忧。

接受生活的不完美

世界上没有什么人和什么事可以达到“完美”的境地。为此,你不必为你和你的行为设定一个十分荒谬的所谓完美标准,我们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干好每件事就可以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畅谈“完美”。他们对于一些已然十分美好的事物挑三拣四、吹毛求疵,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为此,他们总是陷入无端的苦恼之中。

曾经有位画家,他发誓要完成一部“最完美”“最壮丽”“最无与伦比”的作品。他渴望超越以往的所有伟大画家,达到人类艺术史的极致。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把自己关在画室里,与世隔绝。有人问他“进展如何”,他不屑告知,只说“还不够好,还不够好”。一年又一年,画家的作品始终没有问世,他却生了重病,最终贫病交加离开了人世。人们清理他的画室时,有人好奇地查看他的作品。他的画架被一幅巨大的布遮住,人们猜那是画家的“完美之作”,于是抢着看。

不料,布揭开的瞬间,人们都惊呆了。哪里有什么完美画作,那不过是一张被各色颜料涂抹得一塌糊涂的画布,没有线条,没有配色,没有草稿,简直是块调色板。

后来,人们找到了画家的遗书,才清楚个中原委。他说,他一直渴望完美,不断否定自己,画稿反反复复涂改多遍,直到面目全非。他再也没有勇气改下去了,他几乎是耗尽一生精力,什么都没得到。

这就是“完美主义”思维对我们的危害。总有些人向往尽善尽美,渴望把手头的工作做到完美,渴望恋情完美,渴望恋人完美,渴望生活中的一切都百分之百完美……事实上,那实在是个不可能达到的标准。“完美”这个概念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实现性”,吸引人们去追求。就像一个美好的梦境,人们可以努力去追逐它、靠近它,却终究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它。

我们常常慨叹身边诸多不完美:工资不够花,物价太高,房价太高,路上会堵车,汽油价格不合理,同事关系不和谐,饭菜不合口味,噪音太多,城市空气不好,周围没有绿化……总之,认为自己生活很“完美”的人少而又少,更多人为了那份“残缺”而苦恼。

艾菲原本是个开朗活泼大大咧咧的女孩,说话嗓门大,不拘小节,但是她人缘特别好,在学校时朋友就多,工作之后很多同事也喜欢与她打交道。忽然有一天,她不开心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竟然是那么“不完美”。

她觉得,自己不够瘦,不够白皙,穿衣不够淑女,男朋友不够帅气,婚房不够大,自己开的是奇瑞QQ,而同事们很多都开大众宝来……她空前不满,渴望改变这种状态,渴望把“残缺”的部分都补回来。

于是,她开始发疯一般地减肥,以前喜欢吃的东西统统忌口,有“美食家”之称的她变成一个“厌食症患者”。她又大肆添置新衣,花了很多钱不说,还把自己打扮得面目全非,走进办公室时同事险些认不出她。因为嫌男友不够帅不够瘦,还逼着男友去健身甚至整容。艾菲还提出,必须把原先的小房子卖掉换套大的,否则不结婚……胡闹了一阵子之后,朋友们都不爱跟艾菲玩了,男朋友气急了险些跟她分手。

后来还是男友的一番好言相劝把艾菲“惊醒”了。他说:“艾菲,你觉得现在快乐吗?以前不完美,不是很开心吗?如果为了追求完美,把手边的幸福都弄丢了,完美有什么意义呢?一味向完美看齐,对自己求全责备,反倒让自己活得沉重。”一席话点醒梦中人,艾菲终于意识到自己“走火入魔”了。

如果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身边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美”的,每个人多少带了一些遗憾,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人夫妻恩爱、月入数十万,却有严重的不孕症;有人才貌双全、能干多财,情路上却是坎坷难行;有人家财万贯,却子孙不孝;有人看似好命,却一辈子脑袋空空……

我们都是一个缺失的圆,生活中注定缺少某个角。宗教里把这叫作“原罪”。为此,我们需要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不要为“求不得”而过分苛责自己。

当然了,为自己设定更高的标准,工作、感情上都认真对待,这没什么不好。但是,当这种高标准让你无比痛苦或让你无法产生幸福感时,那就是苛求自己,就是错误了。

世上万事万物的差别是很大的,没有必要强求一个标准、一种模式。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完美标准,过分地追求完美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要拥有更轻松的生活,就必须学会不苛求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不追求完美,因为我们的确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越是及早地接受这一事实,就越能及早地拥有轻松的心态。

回馈是下一个幸福的前奏

欧文梅说:“一个人能用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的心灵活动,永远也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借鉴这句话,我们做事时适当站在对方的角度,体谅一下对方的心情,用对方的观点来看待事情,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和谐。

传说,有位著名寺院的老住持给院里众僧立下了一条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里的每个和尚都要对住持说两个字,说什么都可以。有个新入寺的小和尚对这条规矩充满好奇心。

第一年年底,小和尚对住持说的两个字是:“床硬。”第二年年底,小和尚又说了两个字:“食劣。”第三年年底,小和尚年纪并不小了,又轮到他说话了,他说了两个字:“告辞。”就拜别了师父离开寺院。

住持望着他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

住持所说的“魔”,就是不思感恩、一味索取的价值观。那个小和尚在一年又一年的修行中,只考虑自己得到了什么、没得到什么,却从不思考回馈给师父、师兄们什么。他每天吃穿都在寺院里,并没有提到半个谢字,最后又干脆地一走了之,所以“难成正果”。

这个“小和尚”其实是我们很多人的缩影。现在社会生存压力比较大,大家都不同程度地做着“房奴”“车奴”“孩奴”,总觉得社会欠着我们的,别人都欠着我们的,特别是那些“富人”抢夺了穷人的资源,所以“仇富”之心比比皆是。好多人恨不得把别人手中的东西抢夺过来,当然想不到给予、感恩,也就无法品尝回馈带来的幸福。

相反,当你把自己看作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每得到一样东西时就感激命运的垂青,你就会心存感动,生出满足,心里也就会有无限喜乐。命运往往会把幸福推向这样的人。

在美国,有一位名叫勃姆的农夫。他常年种植玉米,不断摸索,研究,实验,最终改良了玉米品种。新的品种能够减少病虫害,产量也大幅提高了。他的研发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和奖励,并最终获得了美国农业界的最高荣誉——蓝带奖。

得奖的勃姆兴高采烈,毕竟是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得到了权威的认可嘛。他怀抱沉甸甸的奖杯回到故乡,迫不及待地把新的玉米种子分给乡亲们,还大方地传授他们种植的秘诀,以及种植过程中的相关事项。他要让周边的人掌握更先进的玉米种植技术。

亲戚朋友们都为勃姆获奖感到兴奋,却认为他免费为别人提供种子和技术是件傻事。一位多年的老友说:“老朋友,你怎么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你应该拿着获奖的玉米新品种去申请专利,那些想要拥有新品种的农夫们必须付出相当的权利金来购这项专利。这样你才能得到更多的钱,你多年的研究成果也算是得到了良好回报嘛!”

勃姆当然明白,那样做可以为自己带来一笔可观的财富。但是他婉拒了朋友的建议,莞尔一笑说:“卖专利固然可以赚钱,可是我想靠卖玉米赚钱,就不能卖专利。”朋友被他弄得一头雾水,追问是什么意思。

勃姆继续解释说:“植物是靠着蜜蜂、蝴蝶等昆虫的传粉来繁殖下一代,我的玉米也是通过它们传粉的。如果我的农田附近种的都是产量不高、防病虫能力不强的品种,经过昆虫的频繁传粉,我的新玉米种子也很难长出好的果实,依旧被同化成低劣的品种。所以,我需要把新玉米的种子分给左邻右舍的农户们,让方圆几千公顷的玉米农田都种上新品种玉米,如此一来,我的农田才会大丰收,大家都会大丰收!”这位聪明的农民,不但是科研高手,还是人情世故的高手啊!他的话看似从科学角度出发,更为我们揭示出一条做人处世的哲学:回馈才会更幸福。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乐于助人”“助人为快乐之本”“感恩”“回馈”……却没人给我们解释究竟为什么这么做。勃姆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善意付出的东西,终究会回报到我们的身上;我们对他人的回馈,正孕育着以后更加丰盛的获得。 grrjr1xsT4C5whaVjzIyDRtG3qDCNQ6+hF6sXRApUp3f6ckxg+Z+QG8OrHqd5PU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