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教养:“受人欢迎”的孩子更有优势

“有教之养”养出贵族之气

现在的小孩,将来会面对比我们开阔得多的社会,他们将会在更多层次上与更多的人接触、交流。那么,教养就是一个展示他们能力的利器。

一个有教养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能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处处受到欢迎。受过教育只是在技术层面让孩子有了知识,而教养则是一种内在的品德涵养,远远不只是受过教育这么简单。让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需要从基础做起。

一些欧洲国家,比如英国、德国、法国,从小就注意孩子们的穿着,让他们养成注意整洁的习惯。

我有个梦想,我很想在中国办一个贵族学校,十几年来都在想,等我有一天,差不多有5000万元的存款余额时,我就可以办一个贵族学校了。我认为贵族学校不是因为钱很多就叫做贵族学校,而是能替国家打造一流的贵族。一个人如果在学校是一个贵族的样子,他出去之后当人家的领导,肯定非常有职业化的形象。英国的伊顿公学,是有名的贵族学校,英国的王子都在里面读书。贵族学校本身并不是指封建,而是指素养。香港学校要求孩子们穿西装,其实是要打造一种贵族的情操。我觉得能够把一流学生的素质在学校里面培养出来的,就叫做贵族学校。

还有个小细节,进电梯不要靠着。很多中国人都有个坏习惯,一进电梯就靠着。有树就靠着,有墙就靠着,没有东西靠就蹲着,这其实是没有自信心的动作。老外进电梯都站着,这叫做习惯。任何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

英国查尔斯王子去拜访加拿大的一个女省长,因为女人要先上楼,这是国际礼节,而那个女省长上楼时刚好有只高跟鞋掉了,查尔斯王子马上弯腰去捡那只高跟鞋。这就是他的教养和习惯,自然而然的动作,这也是一种礼貌。

贵族之贵不在于有钱,而在于精神品格之贵。英国的贵族学校,睡的是硬板床,穿的是校服,吃的非常简单,而涵盖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礼仪规范,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在这样严格的要求下才有了贵族的绅士礼仪,才有了不遗余力坚持到底的品性,才有了爱国奉献精神。

贵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教养极其好”,这种教养好带来举止有礼,带来风度翩翩,带来学识志气。其实,教养最先来自于家庭,学校起到的只是深化巩固的作用。培养贵族也当如此。

“养不教,父之过”,这说明合格的家庭教育必须是“有教之养”。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认为,孩子要出落为有出息和有教养的人得按照这样的程序发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在《蒙童须知》中说:“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孩子只有从小在家庭中做到“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长大以后,才能通达事务、有所作为。

《童子礼》则把修身养性的微言大义,化作可操作性较强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行为,盥栉、整服、叉手、肃揖、拜起、跪、立、坐、行、出入、邂逅、朔望、晨昏等二十三目,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所有大事小事。可见,塑造有教养的孩子是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开始的。

用餐时,应该保持地面、桌面的清洁卫生。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吃饭的时候,前面摆一个碟子,这个碟子用来放鱼骨头和肉骨头。在中国,有这种习惯的人比较少。另外,这个碟子是用来放骨头的,不要对着碟子噗噗噗地吐,而是把骨头夹到碟子里,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注意到。

也许你会说这是小事,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小事,什么事情放大了都是大事。

我在威尼斯待过一段时间,在这个欧洲水城上,最受欢迎的便是贡多拉船夫。游客到了威尼斯,肯定是要乘坐贡多拉船的。这种船是很早以前就流传下来的,有中世纪欧洲的风情。他们有着标准的制服、统一的站位。贡多拉船是狭长的不对称的船,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贡多拉船从来不跟别的船相撞,也不会撞上桥墩。他们职业性地划船是水城历史的见证,也是威尼斯河上最美的风景。

类似于贡多拉船夫的还有西班牙的斗牛士。西班牙斗牛最先是贵族专利,后来才发展至民间,即使是成为民间项目,斗牛士一样穿着华丽的服装,有着优雅的姿势。因此,斗牛士被称为“生死边缘上的优雅贵族”。西班牙斗牛士的地位高出一般的社会名流和演艺界人士,这个独特的人群具备高雅、勇敢的灵魂,他们将技术和体力、柔美和勇猛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

不管是贡多拉船夫还是斗牛士,他们的礼仪规范都是从家庭中一代人一代人传下来的,只是到了近代,才出现专门的学校和训练机构加以辅助。

我们的父母总是期望学校承担一切责任,把小孩推到学校,自己落得轻松,只想验收成果。成果不好、教养不好,便怪到了学校以及老师头上。殊不知,教养好坏的决定因素在自己身上,在家庭身上。

教养是几代人共同的事情,要想培养出教养好的有贵族风范的子女,就要给他们一个“教养好”的家庭环境。

不能熟不拘礼,尊重从家庭开始

有一回我在北京首都机场等飞机,有个小孩在那边哭闹,妈妈哄孩子:“宝宝,不要哭了,不要闹了。”那孩子还是一直哭闹,妈妈竟然想出这样一个办法,她说:“宝宝啊,妈妈不好,那你打妈妈吧。”

那个小孩不理他妈妈,还在那里哭,妈妈最后竟然拿着孩子的手打起自己来:“打妈妈,打妈妈。”

也许,在机场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抓住孩子吸引力的东西并不多,但是看到这样的母亲,我真是不知说什么好。妈妈怎么能打呢?我在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都待过,几乎从来没有听过妈妈叫孩子打自己的。孩子小的时候敢打妈妈,长大了之后就敢用绳子把妈妈勒死;小的时候敢打爸爸,长大后稍不如意就会一个耳光扇上去。所以,在社会和成年人不断地批评孩子越来越不讲礼节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反思过,是谁首先破坏了尊敬父母这个传统。我们从小就引导孩子不尊敬父母,他们长大之后又怎么会对他人施以有教养的行为。

礼是家教好的表现。很多父母都没有深入考虑过,为什么孩子在外面总是不知礼节,没有表现出良好的教养,殊不知礼节要从家庭开始,尊重要从家庭开始。一个小孩能够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照顾自己的兄弟姐妹,那么他也会尊敬别人的父母,照顾别人的兄弟姐妹。只有这样的小孩,才会让长辈们欢喜,才会得到长辈们的尊重。但是,现在很多孩子都做不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的女儿们对长辈们都是很有礼貌的,我和我太太从小就教导她们“不能熟不拘礼”。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保姆。但是,保姆进门的时候,很多孩子连个招呼都不打,继续看电视或者玩游戏。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也不懂得向客人表达欢迎之情。孩子这样的表现让别人皱眉头,也让父母觉得脸红。

我们家也请有保姆,保姆大姐的年龄已经不小了,比我小两岁,比我太太大两岁,她在我家工作了18年,几乎没有看过我太太躺在床上,因为保姆大姐一进来,我太太都会起床站立以示尊敬的。我太太这样做,也要求我的两个女儿这样做。女儿们见到保姆总是很尊重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所以,家里如果来了客人,我是不会担心女儿的教养会让自己丢脸的。

孩子的教养要从家庭生活中开始培养,从小就要求孩子做到有礼貌,而且必须严格执行。不仅要求孩子严格执行,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己不正,何以正人”。否则,孩子看到父母不做,也会慢慢不做的。同时,对待小孩子不礼貌的不良行为,比如缺乏爱心、顶撞人、脾气大、摔东西等,父母一定要严格管教,及时予以纠正,决不能姑息。

孩子不可能只和家庭内部的成员打交道,慢慢长大后,他们会与越来越多的外人接触,而他们和外人接触的方式都是在家中和亲人打交道形成的。

小时候不懂礼节,长大了对待妻子任意打骂,对待孩子粗暴相加,家庭生活不和谐;对待同事极其无礼,工作关系不融洽;在接见客户时,对客户指指点点,自以为是,客户肯定也接受不了这样的合作对手。所以,不知礼节的人最终将是孤家寡人,家庭没了,朋友没有,客户丢了,穷途末路。

我听人说过这样一个对比现象:一个美国参议员带着同事到家中,一打开门,参议员的儿子马上过去与爸爸的同事握手;而同样年龄的中国小男孩都是继续坐在那里看电视。可见,美国的小孩和陌生人打交道很有礼节,而中国的青少年则缺乏这方面的教育。

每个家庭都会有客人,客人来了之后不要只是大人去招待,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在适合的时间也应该打声招呼,如果时间方便的话还要作陪。待客之道是家教的一方面,家里来了客人都不会接待,将来如何带队伍抢市场作营销?如何照顾自己的下属和员工?又如何接待老板与客户?因此,待客之道是最起码的教育,从小就要培养。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孩子们应该到门口迎接,打招呼,请客人进门,端茶端水果,这一套工作父母应该让孩子来完成。寒暄之后,孩子应该懂得留给父母和客人一个安静的谈话环境。倘若客人留下来吃饭,孩子要学会请客人入席,让客人先坐,要明白第一个动筷子的应该是客人,然后是父母,最后才是自己。客人要离开时,在门口开门欢送的,也应该是孩子。

当孩子参与到整个待客过程中并逐渐熟悉、掌握时,他会产生一种主人翁感,产生一种责任感,并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人,因此才会像大人一样成熟地思考问题。中国的父母总是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小孩挡在身后,这样的孩子要么扭扭捏捏,要么目中无人,长大之后,肯定带不了团队,干不成大事。

孩子在家庭中不尊重父母、不尊重长辈,往往是因为没有彻底了解父母、长辈的艰辛,没有体会到父母、长辈的辛苦。

如果问孩子,你们家的卫生谁做?你们家的衣服谁洗?你们家的饭谁做?孩子肯定说妈妈。如果问孩子,你们的电器谁修理?你们的草坪谁修剪?孩子肯定说爸爸。如果问孩子,你们家的花谁浇?孩子会回答是爷爷奶奶。

那么,小孩在做什么?小孩不用自己做,就能睡在干净的房间,穿上漂亮的衣服,吃上可口的饭菜,能看电视,能在草坪上玩。他总是轻易地得到一切,轻易地享受一切,他不知道要享受到这些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的。看不到这些艰辛,孩子就很难对父母尊敬起来。

所以,应该让孩子多从事一些家务劳动,这样,孩子体会到父母维系家庭生活的不易,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自然对父母长辈就会有更深的敬意和尊重。

当孩子会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就会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也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孩子形成尊重的想法和感觉时,就一定会在其他方面做得更好。

不论得失,不要让孩子失礼

诸葛亮是我们在戏剧和图画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他代表冷静、睿智,总是一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可是,他为什么不论冬夏都手持鹅毛扇呢?这里有一个故事。

传说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前,妻子黄氏送给诸葛亮一把鹅毛扇,扇柄上画着八阵图,要诸葛亮随身携带,一则不忘夫妻恩爱,二则对行军作战大有裨益,三则告诫他息怒。

黄氏对诸葛亮说:“你与家父畅谈天下大事时,我发现当你说到胸中的大志,就气宇轩昂;谈到刘备先生想请你出山,就眉飞色舞;一讲到曹操,就眉头深锁;一提到孙权,就忧戚于心。大丈夫要想成就事业一定要沉得住气,这样才不至于在得失之间失去分寸,我送你这把扇子就是给你用来遮面,挡你的脸的。”

诸葛亮拿起鹅毛扇试着一摇,头脑很快就冷静下来。因此,诸葛亮离开草庐后,一直手不离鹅毛扇。原来,“遮面”的意思是说先要沉得住气,然后才能处之泰然、保持冷静。

成功者身上要具有镇定气质。一个人如果总是慌慌张张,当领导派遣任务时,连笔都拿不住了,领导怎么可能信任你,肯定就没有下一次了;即使领导仍将任务给你,慌慌张张的个性也绝对会让你在工作中出现纰漏。

俗话说,叫唤的鸟儿没肉吃。在东北的山野森林里,那些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鸟儿,一般个头儿都比较小,身上没有几两肉,而大鸟儿则恰恰相反。比如,麻雀一天到晚叽叽喳喳,力气都花费在了叫唤上面,而不是花在飞翔锻炼上面,所以成不了大器;而雄鹰偶尔叫唤一声,平时都在空中翱翔展翅,总是能够引起瞩目。想成为雄鹰的,必须要有安静、镇定的气质。

走路和说话会给别人直接的印象,如果走路、说话不慌乱,就会给人以沉稳的感觉。有的孩子走路经常这儿碰一下、那儿磕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也是如此,我建议你稍微注意一下,并帮助他努力克制自己,因为一个人一旦习惯慌乱,就显得不沉稳,就会做错事情。利用一些活动和娱乐项目来培养孩子沉稳的个性,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下围棋。

参加工作后,镇定、安静的气质是竞争力强的表现,而在小时候,它又是家教好的表现。有了镇定的气质,孩子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公共场合,都会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彬彬有礼。

要想让孩子获得这种气质,父母平时要格外注意孩子的言行。首先,不要让孩子在家里慌慌张张地跑来跑去。

有的父母说,每当下班前想到回家要应对孩子的种种鬼马行为就头疼,因为孩子在家里总是跑来跑去。叫他拿个碗,他嗖嗖地跑去厨房,然后“啪”的一声,碗就被打碎了;接他放学回家,他一路上手舞足蹈,连自己都跟着气喘吁吁。孩子总是奔跑着,连颠带跑转得父母头疼。其实,这就是孩子表现出来的不沉稳。此外,开门、关门总是很大声,起立时总会碰到桌子,打电话总是把茶水打翻,拿茶杯杯盖总是掉到地上,下楼梯总是会摔一跤之类的行为也属于不沉稳的行为。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都好动,有这样的表现不足为奇,因此没有对孩子进行管教。而我要告诉你,孩子这样的行为不仅可能导致做事沉不住气,甚至还会造成更大的隐患。

北京举行过一个中日儿童多米诺骨牌游戏,日本小孩20个,中国小孩20个,一共40个小孩一起排多米诺骨牌。日本小孩和中国小孩分成两组,每组先自己排,然后从中间串联,最后整个排起来。日本小孩在排的时候,中国的小孩也开始排。三分钟后情况发生了,中国小孩站起来发飙:“我不要排了,不要排了,我不要,我不要!”说着就把骨牌踢开了。日本小孩立刻把骨牌放下,冲过来说:“不要这样,不要这样,大家排吧。”日本小孩跪下去帮中国小孩重新排,然后中国小孩才开始慢慢地排。

可见,中国小孩很情绪化,总把自己的情绪摆在脸上,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就是EQ训练的一种缺失。而日本小孩面对多米诺骨牌这个困难复杂的游戏,就表现出了镇定与耐心,这种镇定与耐心既能让他们好好思考,也能让他们在做事的时候更为谨慎。

其次,对小事情不要反应过度。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餐厅里面如果有盘子、杯子掉到地上,马上就会有人回头看。这就是对小事情反应过度。这不仅会让当事人感到尴尬,同时也反映了自己非常紧张,沉不住气。类似的现象还有,飞机刚一降落就马上站起来把行李拿在手上,站在过道上准备下去;公交车还没到站就往前冲;两车一剐蹭马上就有人吵起来,然后有人围观。其实,出了事情自然会有解决的办法,根本不需要过度激动,一点小事就焦躁起来往往会让事情变得更为复杂,让情势更加危急。

这都是我们做父母的行为,这样的行为被孩子看在眼里,他们会怎样模仿呢?

当面对小事不会亢奋、激动和焦躁时,面对大事时才能沉得住气。

还有一点是父母需要注意的。有时候孩子表现出惊慌失措的行为,尤其是一些手脚动作时,很可能是父母自己的得失心过重造成的,比如父母喜欢问“儿子你这次小测验考了第几名”。据我观察,相当一部分父母并不是真的关心孩子的学习能力,而是在想:我们的孩子和同事、邻居的孩子在同一个学校,我们认为孩子的功课不好会丢了自己的脸。这时,我们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孩子的分数更为重要。如果听说同事的儿子是第2名,而自己的儿子是第20名,我们就开始受不了了。

父母的紧张必然造成孩子的紧张,孩子一旦考不好就会局促不安,就开始抠手、卷裙子、跷腿。父母一方面要注意孩子这样的手脚动作,另一方面也要好好检讨自己的得失心。

公德为孩子的言行加分

行走了这么多国家和城市,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有很多感慨。新加坡,街道是那么整齐干净;俄罗斯,在地下通道或电梯里,所有的人都靠在右边,会在左边留出一条道;日本的图书馆、医院中,大家都是安安静静的,不会大声喧哗。

这就是公德心。其一,公民的公德心可以造就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话,更容易获得幸福和满足感。其二,有公德心的孩子更能获得他人的好感。父母更多地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处处便利他人,这样会使得孩子在人际关系上受到更多的欢迎,很多人都愿意亲近他,愿意给他无私的帮助。这样,孩子能很快地成长起来。

培养孩子的公德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父母要做好,注重公德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注重公德的好孩子。公德心最重要的是传承,不管是新加坡、俄罗斯还是日本,都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在很多小区,经常有人拖欠物业费,于是小区没人整理了,电梯没人打扫了,暖气也不供了。我和我太太忙起来时会到处飞,有时一个月在家中待不了几天,因此没有看到电费通知单,但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电费补上。一次没有看到可以原谅,三次看不到就不能原谅了。我想我和我太太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很多人只会埋怨政府的公共事业做不好,殊不知往往是我们在一些事情上没有做好才加重了政府做事的难度。我们两三个月忘了交电费,就是没有遵守秩序。如果政府两三个月忘了给我们送电,我们肯定不愿意了,其实只要断电两个小时我们就会吵起来。

北京有很多过街天桥,但还是有很多人横穿马路,因为大家都嫌天桥麻烦,为了少走一些路,少上一些台阶,少下一些台阶,从马路中间就穿过去了。有的地方为了防止横穿马路,在中间设置了护栏,就这样还是有很多青年男女跨栏杆过去。这种现象在一些小县城格外明显。这样做是有安全隐患的,容易出交通事故。

不管是拖欠物业费、拖欠电费,还是横穿马路,都是缺乏公德心的表现。

其次,让孩子时常注意不要打扰到别人,尤其是注意说话音量不要太大。打电话时,尽量让孩子学会到人少的地方去。

我女儿刚读研究生时,自己买了一部手机。回到家时如果有客人在,女儿总是到外面接电话或打电话。她的这个习惯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她在国外养成的。不过,尽管这个习惯不是我教的,但我教女儿从小就用正确的音量说话。

中国的餐馆,通常是人声鼎沸,说个话都听不清楚。外国的餐馆却没有这种现象。有的人说中国工厂太多,噪音太大,于是造成了中国人吼的习惯。我认为这个理由不是很充分,真正的理由是父母没有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训练他要小声说话。我们要训练孩子这样做: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把声音放低,比如看电视、打电话、洗衣服等。日本人晚上12点后是不洗澡、不洗衣服的,不是因为他们太累,而是害怕会吵到别人。我们也要让孩子这样约束自己。这样,孩子长大之后,才会形成好的教养和为别人着想的公德心。

要怎么约束孩子呢?这就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言传是非常重要的。言传主要是时刻提醒孩子,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是孩子的责任就要讲给他听。

“放学回到家自行车应该摆在哪里?”

“你的衣服要什么时候洗,谁来洗?”

“你的课本要放在哪里?废纸要放在哪里?”

“在公交车上、在图书馆里应该怎么做?”

“花瓶是谁打破的?”

……

踩踏草坪、攀枝摘花、破坏小区设施,这些都是错误的,父母应该重视这些事情,多教育孩子应该怎样做,孩子才能重视起来,养成好习惯。

此外,身教也很重要。这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言传”更厉害。父母身教做得好,就会让“言传”发挥作用;父母身教做得不好甚至做错了,一方面会让孩子困惑,到底怎么样才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耍小聪明,表面上做一做,一没人就不做了。

因此,父母买东西时、等车时要注意排队,遵守交通规则,打电话时要注意音量,乘扶梯时要靠右边……在这些小事情上父母做得好,孩子才会跟着做得好。

纠正孩子的小家子气行为

我曾经和朋友谈到过国际学校问题。国际学校的课本和一般学校的课本是差不多的,课时也是差不多的,因此同等年龄的孩子的学问水平也是差不多的。但是,国际学校出来的孩子总是教养更好一些,他们普遍都很大气。我认为,这是国际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优势,国际学校的民族交流融合的大环境让孩子学会了包容和分享,孩子因此更加成熟,表现出良好的教养。

国际学校汇集了各个人种、各个国家的孩子,这样,孩子们很容易了解各个族群之间的不同。通过了解,孩子们眼中不再只有自己,他们会发现,日本孩子矢野君真爱干净,美国孩子汤姆特幽默,中国香港孩子卢卡斯很有创意,中国台湾孩子伟民很和气,非洲孩子罗伯特运动真好。大家一起下棋、玩球、表演,合作很愉快,也学会了谦虚和包容。

国际学校问题启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就是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有包容心、会分享的孩子,注意纠正孩子的小家子气行为。

关于什么是小家子气行为,很多父母可能并不是很明白。下面这件事足以说明。

有一次吃完晚饭,我在小区里面遛弯,广场上有很多妈妈带着孩子在玩。我看见两个五六岁的孩子一起哭闹。听了一会儿后,我才知道原来是其中一个小孩子非要玩另外一个孩子的玩具车,另外一个不给,那小孩便来抢,被抢的小孩就哭了起来。前一个孩子的妈妈就对后一个孩子的妈妈说:“把你家的玩具车给我儿子玩玩吧!”后一个孩子的妈妈很为难,自己的孩子玩得好好的,不愿意拿出来。于是,两个小孩就一起哭闹起来。

我在一旁看了,忍不住就说了两位妈妈:“你们这两个妈妈教育方法都有问题。你的儿子非要玩对方的玩具,别人不给便抢,这已经是不对了,而你当妈妈的,不仅不教育孩子,还要求对方拿出玩具。还有你,平时教育得也不对,你儿子怎么没有学会与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

没想到,两位妈妈本来相互不服气,我这一说反而将矛头一致都对准了我,说我好管闲事。听两位妈妈这样说,我心中顿时生出一种悲哀。

有如此小家子气的妈妈,教养出小家子气的孩子也是不足为奇的。

很多父母都喜欢袒护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吝啬、计较和嫉妒的小家子气行为不加以纠正,就会导致孩子个性封闭或是自以为是。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处理不好,就无法适应团队生活,更无法带领一个团队。

分享玩具可以说是小孩子生长过程中第一个重要阶段要学会的。分享玩具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仁爱与包容、分工与协作、协商与交往等。因此,父母必须重视这件事。一个小孩到了六七岁还不会分享和包容,那是会出问题的。

一流的父母在分享玩具上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呢?首先,平时给孩子灌输“与人分享”这个观念。玩具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面包要分给小伙伴们一些,等等。其次,父母也要学会与孩子分享。中国的父母很喜欢逗孩子,“把冰激凌给爸爸吃点吧”,当孩子把冰激凌给爸爸的时候,爸爸赶紧说“不吃不吃”。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会造成孩子的困惑,模糊孩子分享的概念。所以,平时的分享训练应该是严肃的、正式的。

此外,从小就要训练孩子的协商意识。在这方面,抢别人玩具的那个小孩就没有协商意识,他的妈妈当然有责任。

妈妈要先与自己的孩子协商:

“你要玩小强的玩具车,那你的玩具熊是不是应该给小强玩一下?”

“我不给。”

“你的玩具熊小强不能玩,那小强的玩具车你也是不能玩的。”

千万不要担心孩子的逻辑思维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其实两岁的孩子就能明白其中的逻辑。这时,如果父母纵容,孩子就会有下一次的无赖行为。

我朋友的小女儿刚刚两岁,不久前才学会作揖。那天,她四岁的小表哥拿来一个新奇玩具,小女孩非常想玩,但是她的词汇还不是太多,要了几次,小表哥没有给,小女孩便对小表哥作揖。我朋友说这件事时,内心是有着一丝骄傲的,因为他平时就用大人的方式与女儿相处,女儿要求一件东西时,朋友就会反问女儿:“那你要给爸爸什么呢?”

我想,小女孩既然能够这样做,即使最后没有和小表哥协商成功,也是不会抢表哥玩具的。

这就是协商意识的培养。

想要孩子在为人处世中做到大气,摆脱小家子气,要坚持三项原则。

第一,要多欣赏而不是嘲讽。有教养的人在与他人沟通时多是欣赏而不是嘲讽。欣赏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与活力,还能够增进人缘;嘲讽则相反,嘲讽、挖苦别人,不仅显得自己缺乏教养,而且特别伤人,所以没有人喜欢被嘲讽、挖苦。

第二,批评要对事不对人。批评别人的方式往往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教养水平。有教养的批评是就事论事,只批评错事,不羞辱其人。当然,在批评错事的时候,也不要直接指责对方或夸大表达,避免用“这就是你的错……”、“你总是……”这样的句式。这样的批评不仅不利于对方认识、承认过错,而且易激起其反感的心理。一定要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觉,比如,“我感觉这个方案整体给人的感觉不够大气,是不是可以……”,或者“你把这么一大摞文件堆在我旁边,我觉得很麻烦”。

第三,面对冲突时要力求双赢。人际交往中有冲突是难免的。解决冲突时应避免两败俱伤,尽量避免用“好了,都是我的错”或“反正你总是对的”这样的话语。用这种方式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很没有教养,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而要用“也许你是对的……”或“也许是我错了……”这样真诚的表达,以达到双赢的目标和结果。

引导孩子在为人处世上做到以上三点,孩子处理问题就会大方得体,不会偏激,也不会让人觉得小家子气。

秩序和伦理是大国家教最显著的标志

我第一次去俄罗斯的时候,在俄罗斯的一些见闻给我很大的感触。俄罗斯的地铁是全世界最深的地铁,电梯长达百米,所有俄罗斯人通通靠右边站,左边一个人也没有,那么长的队伍,整整齐齐的,我真是被震撼了。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综合国力属于世界八强之一。其实,俄罗斯的人均收入跟中国差不多,GDP也不是特别高。但是那几天,我了解到了俄罗斯为什么会被称为大国。

在俄罗斯大街上,我没有看到过俄罗斯人闯红灯、随地吐痰,他们开汽车几乎不按喇叭,行人都走斑马线;在俄罗斯的公园里,没有人坐在草坪上吃东西;在公共场合中,没有人抽烟。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俄罗斯的机场,我要从莫斯科飞到圣彼得堡,当时我要去贵宾室里面休息,发现里面坐着的几乎都是女人和小孩,原来只要有女人或是小孩进来,就一定会有男人站起来,让座给她们。

在俄罗斯我也参加过婚宴,赴婚宴的人一定会穿得正式和干净,女人都是穿高跟鞋和礼服,男人都是西装革履。俄罗斯婚宴上吃得很简单,就是一些三明治、鸡尾酒、点心等。俄罗斯的秩序和伦理让我非常敬佩。在中国,我不是很愿意参加婚宴,因为太混乱了,而且那种铺张浪费也是我无法苟同的。中国人参加婚宴进去先想的是今天吃什么,新娘新郎跟我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交了1000元、500元、200元,能吃回来吗?吃不回来我就带我的儿子、女儿、孙子去,一大家子租车去。

俄罗斯能形成这样的伦理和秩序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几代的传承和教育。因此,俄罗斯的教育也就成了大国教育。

秩序和伦理是大国教育最显著的标志。

其实,中国人对秩序和伦理并不陌生,我们的秩序和伦理比美国、俄罗斯、英国甚至都要源远流长,到了近几十年却有了断流。西周时确立的周礼、孔子“礼、仁”的思想内核,在古代都是重点教育内容,而到了近现代,这些在我们教育中反倒成了考察科目。我们的父母也是,从来都是询问孩子数学考多少分,英语考多少分,很少有人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多少分,社会实践多少分。

朝鲜族的孩子不穿传统服装的时候,跟汉族的孩子长得一样,一般是看不出来的。我在大连的时候,有一次要过一个很窄的过道,遇见了两个小孩,他们一看到我,就靠边让路。我说:“好乖的小朋友,你们姓什么呀?”“姓金,大叔。”我说:“你们是朝鲜族吧?”他们纷纷点头:“是。”我为什么认为他们是朝鲜族的呢?一是因为他们的姓,朝鲜族中姓金的人很多;二是因为见到大人(尤其是小孩见到长辈)就靠边让路的行为,在朝鲜族中比较普遍。因此,虽然这两个孩子长得跟汉族孩子没什么区别,但我一猜就知道他们是朝鲜族孩子。

这两个朝鲜族小孩的表现反映出了朝鲜族家庭教育的特点。他们长幼尊卑的界限特别明显,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听师长的话,不能有所违逆。

韩国从小就注意家庭伦理教育,经过一二十年的熏陶,等孩子长大了,孩子的团队精神自然就养成了。

我们国家是个非常重视伦理的国家,对家教也非常重视,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之后却没有团队精神呢?我认为这和父母的管教有很大关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玉不琢不成器。小时候就让孩子习惯规矩伦理的存在,在为人处世上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孩子长大了才能严于律己,不做出格以及违背道德的事情。

这就是我们与一些大国家教的差距。所以,中国人应该苏醒过来,从下一代的培养做起,培养好孩子,让孩子们奋起直追。 4XsZ/KHPK+GUMUePyf/TSe1CHnZTAcwow5fGdu7d7sbNeKNSfumrXPQUBR6JkI2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