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初蒙圣宠--天遂人愿多波折

1.和的第一份差事:上虞备用处

当和还准备以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时,太岳父英廉的一席话让和幡然醒悟,英廉告诉和:“满洲人和汉人在做官上有很大的区别,汉人如果不通过科举考试,是当不了官的。而满洲人自古能骑善射,很多满族人都是以侍卫身份慢慢混上官职的。我在皇宫里给你找了一个差事,虽然职位不高,但可以经常看见皇上。你世袭的虽然是个武官,但如今皇上喜爱有才华的年轻人,你文武双全,只要有机会,应该很快被皇上重用。”和认为英廉分析得很有道理,于是先去宫中做了銮仪卫。在和二十三岁那年,和当上了三等侍卫,主要负责皇上的出行及仪仗等事宜。

满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受传统影响,清朝时期侍卫的社会地位和权势都很高,所以仕途相对比较平坦。正是因为这种尚武的风俗,宫中侍卫对文学修养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再后来,迂腐的生活使他们在骑马射箭方面的才能也慢慢荒废下去,更不要说读书了。有些八旗子弟的侍卫甚至连满、蒙文字都有不知道的,见面的时候互相问好,竟然还有人不知道怎么以礼数回答,半天不出声音。偶尔能碰到个别能念几句小说、背两句诗词的人,就会被周围的人大为吹捧,觉得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更有极少数做事的人,连字都不认识,也不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关系才混进侍卫里面来。在这种情况下,和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了,并且他有着向上的心、进取的心,他坚信只要不松懈,总会遇到机会。

和具有非常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他坚信只要努力地锤炼自己,就总会有崭露头角的一天。并且,他充分地利用侍卫职务比较清闲的机会,努力地提高自己,从而积累了不少知识。和从来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梦想,随着他不断地积极努力,终于得到了皇上的赏识。

2.小心翼翼,和终于近身乾隆帝

和小心翼翼地伺候了皇帝三年,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二十六岁的和终于等到了在乾隆皇帝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

有一天,乾隆帝在外出行,一名侍卫请奏,乾隆看完后眉头紧缩,问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这到底是谁的原因?”周围所有人都一句话不说,唯恐一句话不合适惹来杀身之祸。而和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这正是让皇上正视自己的机会,只要说一句话,不惹得皇上生气,就会得到皇上的抬举,于是朗声道:“看守者与保管者难逃其责。”乾隆没想到竟然有人能正确回答,对和大感兴趣,问道:“你一个小小的侍卫,也读过《论语》?”和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曾经在咸安宫官学求学,皇帝就更加感兴趣了,他见这个年轻人风度不凡,于是决定试探一下和,就问道:“《季氏将伐颛臾》是什么意思?”这正是和所擅长的,他苦读十余年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完完整整地翻译了讲给乾隆听。乾隆听后大为喜悦,说想不到如此才华横溢之人竟在我手下当一个区区侍卫,真是埋没人才,由此和开始得到重用。

3.圣上恩宠,飞黄腾达的升迁之路

和在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和认可后,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中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就如同那展翅翱翔的雄鹰一样直冲云霄。

地位的不断攀升让和还没适应,乾隆皇帝又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五月下旨,令和同英廉、梁国治、刘墉等人一起修改《明史》,特别是《本纪》,凡是带“明”字的书籍一律修改。

一个月后,乾隆任命和为吏部左侍郎兼右侍郎,负责官员的使用、调度、任命、检查、考核等。到了十月份,又任命和兼九门提督。在幸运光环的笼罩下,和出了一些差错,乾隆帝也不放在心上,他看准了和是可重用之人。即便个别官员抓到把柄来状告和,乾隆帝也基本都给搪塞过去了事,最多表示性地让和官降两级,用不了多久,就又提拔上去。

此后,和又被委任兼崇文门税务监督,这是一个肥缺。当时的崇文门是四大税官之一,等于是一个钱仓,以前这个职位基本都是交由一些王公贵族或者有很大功勋的人来做,现在却放心交给了和,这更加说明了乾隆帝对和的喜爱。当时只要不是愚蠢的人都看出了皇帝对和的宠信,也就都对和避让三分,这也使和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随后,和又兼任镶蓝旗的满洲都统。同一年的六月份,再次被追任正白旗都统以及领侍卫内大臣。到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和被委任御前大臣见习。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被正式提为御前大臣、户部尚书。同年十月份被任命为《四库全书》总裁,全权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和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和再次被授予轻车都尉世职,并正式担任吏部尚书,还监管户部的一些事务。同一年九月,乾隆帝授和为一等男爵。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和被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和被封为三等忠襄伯爵。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兼任殿试读卷官,同一年五月,担任教习庶吉士,也叫做领教习事。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又被乾隆帝任命为篆刻“石经”的总负责人。

这一个个的官职,也使得和的地位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朝堂上,和的地位仅次于军机大臣、内阁首辅、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阿桂。阿桂是阿克敦唯一的儿子,出生在满洲的一个贵族世家,乾隆四年(1738年)中举后开始踏入仕途,他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阿桂虽然为朝中第一人,但是会经常奉旨执行外出巡查、办案等公务,这期间朝中的事务就都交给了和来处理,军机处也是和管辖。阿桂只是有一个名义上的权力,实际的负责人已经换成和了。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和又被任命监管御药房与太医院。至此,吏部、户部、侍卫、都统等职务和没有一个不涉及到。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皇帝把皇位让给了琰,继位后的嘉庆帝并没有获得多少实权,大权仍然掌握在乾隆的手中。因此嘉庆面前的和还是可以依仗太上皇的旗号兴风作浪,威风不减。嘉庆元年(1796年),和被任命正黄旗侍卫内大臣,随后兼任镶黄旗满洲都统。这时候,朝中大臣阿桂已经年过八十,体弱多病的阿桂请求离开宫廷,回家安享晚年,得到了乾隆帝批准。不久后阿桂去世,这时候的和,才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群臣之首。嘉庆二年(1797年),和又被任命监管刑部。嘉庆三年(1798年)和奉命出任参赞机政,并同时监管各部,还被追封为一等嘉勇公。至此,朝中的大权几乎全部握在和一个人手中,一直到乾隆去世,和的官路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和为官期间,担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其中兼任大学士、步军统领、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等多个重要职务也长达十五年,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在和不断晋升的同时,他的社会地位也水涨船高,从一个小小的三等轻车都尉最后晋封为一等嘉勇公。他的影响力遍及朝廷内外,权力几乎覆盖天下,可以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总之,和的发迹是通过他自身不断努力再加上对机遇的把握而逐渐得来的。他在乾隆身边时,与乾隆接触的机会很多,这是他与别人相比最大的优势,并且他才华横溢、能力出众,更是让乾隆刮目相看。和办事机灵、善于察言观色,因此很得乾隆皇帝的青睐。

和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被乾隆发现、赏识后,就成为了乾隆身边贴身随从,经常陪伴在乾隆左右。和除了精心地侍奉皇帝外,更是注意皇帝的饮食起居,并小心翼翼地揣摩乾隆皇帝的心理,这样长久下去终于了解了皇帝的脾气与性格。乾隆皇帝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和基本上都能知道,以至于许多事情还未等乾隆开口,和已经操办妥当了,并且做得干净利索、漂漂亮亮。由于和把乾隆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因此乾隆对他更是宠爱有加。

4.揣测上意,扳倒李侍尧

我们知道乾隆皇帝从开始知道和就非常看重他,觉得他是个可用之才。不过看好归看好,如果就这么提拔和,不找出点理由,很难让群臣接受,只会认为和是凭借皇帝的宠幸才得以做官,并无半点才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乾隆皇帝很快就给和找了块非常好的跳板,只要和能把握住,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拔他。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新任命的沈阳奉天府尹海宁来向乾隆述职,趁机上奏李侍尧在云南贪污受贿,并且还拿出了李侍尧受贿的记录和证据。和也在一旁煽风点火,乾隆帝龙颜大怒,于是马上派和前去云南查办李侍尧贪污一案。

李侍尧的祖籍在辽东铁岭,原来是汉军正蓝旗人,后来转至汉军镶黄旗。明朝末年,李侍尧的四世祖李永芳负责镇守抚顺,后来努尔哈赤率兵攻打抚顺时归降于努尔哈赤,他是第一个投降的明朝看守边关的将领。努尔哈赤授予他三等总兵官一职,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李永芳。此后李永芳在攻打辽阳、沈阳、清河时均有立功表现,一直到李侍尧的父亲李元亮,更是做到了户部尚书这一官职。综上可以看出,李侍尧也是名将之后。

据史书上记载,李侍尧并不高大,却非常精明,过目成篇,识人才能也异常精准,往往通过几句对话,就能看清这个人的才干。乾隆帝还是非常器重他的,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先后委任多项官职。而李侍尧也是聪明人,他在二十年间累计进贡一百多次,乾隆帝对他也是非常喜欢。久而久之,李侍尧觉得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自己在两广的根基也稳固了,周围的官员几乎都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没什么好担忧的,便逐渐染上了恶习,对地位比他低下的人不放在眼里,在朝中当然也没给过和什么好脸色,这却被和记在了心上。

和等人赶到云南昆明府后向李侍尧公布了圣旨,依旨将他停职查办,随后就去游览云南的美景了。并不是和贪恋美景,而是他深知这是在李侍尧的管辖区内,几乎遍地都是他的耳目,而且李侍尧在当地的地位很高,没有足够的证据,是扳不倒他的。所以和把自己一行装成软弱无能,贪图享乐之辈四处游山玩水。李侍尧信以为真逐渐放松了警惕,而和派人暗中查访,果然找到了李侍尧的罪证。

和认为要想彻底扳倒李侍尧,证据不充足是没什么作用的,只有从李侍尧的管家赵一恒那里打开突破口,才会有大的收获。赵一恒身为大管家,对所有财物的来龙去脉自然非常清楚。于是和派人把赵一恒绑了过来,连夜严刑逼供。赵一恒开始还死命抵抗,拒不承认,后来实在受不了刑罚的折磨,把李侍尧的贪污过程一五一十地招了出来。

和得到了足够的证据,心里就踏实多了,他命人把李侍尧手下的那些官员全都召集起来,并且把赵一恒的供述念给他们听。那些原来效忠李侍尧的官员遇到这种情况,知道大局已定,不如临阵倒戈,也好保全自己。于是纷纷澄清自己,将李侍尧的各种罪行一一交代,并称李侍尧权力重大,各自也是被逼无奈,将全部责任都推到李侍尧一个人头上。和掌握了足够的证据以后,才开始审问李侍尧。在声势浩大的公堂前,开始李侍尧还胸有成竹地大声狡辩,在和把各种证据拿出来后,李侍尧再也无力回天,最后放弃了抵抗,一一招认。

李侍尧在职期间单贪污纹银就三万余两,乾隆收到和的奏折后,大发雷霆,命令把李侍尧押回京城治罪。和把李侍尧押回京城后,上奏乾隆帝建议对李侍尧“斩立决”。乾隆念及旧情,说:“李侍尧在职期间也算是立下不少战功,才华横溢,虽然贪污受贿,倒也忠心耿耿,罪不致死,定罪之事你们再商量商量。”和也知道李侍尧的所作所为也受到进贡制度的影响,所贪污的钱财最后大部分都到了乾隆的手中,而且此人确实有真才实学,皇帝还是很惋惜他的。既然皇帝的言下之意要放过李侍尧,那这个事情就不能判罚得太过严重,但又要起到警示百官、杀一儆百的作用。三思之后,和与懂得乾隆心思的其他几名官员上奏为李侍尧求情,乾隆帝最后定李侍尧“斩监候”。

“斩监候”和现在的“死刑缓期执行”差不多,可以通过“秋审”或“朝审”赦免其死刑。李侍尧后来就被“朝审”所赦免,并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被任命为陕甘总督镇压回民,协助阿桂处理各项事务。重获新生的李侍尧感慨万千,他认为这一切都源自于皇恩浩荡,对乾隆帝更加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李侍尧被转任闽浙总督,并且参与了镇压林爽文领导的天地会起义,主要负责粮草以及各种军需品的供给。一心报主隆恩的李侍尧精明能干、处事游刃有余,很快得到了乾隆帝的嘉奖,恢复了其原来的伯爵爵位。战事结束以后,李侍尧被列为二十功臣之一,并将他的画像悬挂在紫光阁。之后没过多长时间李侍尧患病,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病逝。

李侍尧是一个才高八斗的旷世奇才,从有关于他的记载可以看出乾隆帝还是非常欣赏他的。李侍尧去世后乾隆帝还赐其银祭葬,赐谥号为“恭毅”,这足以证明李侍尧的不同凡响。和在处理李侍尧一案时不仅展示了其出色的办事能力,更是将揣摩乾隆帝心理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李侍尧被和所扳倒并不冤枉,只能说技不如人。这件事之后乾隆帝对和更加地宠信,也可以凭借此案名正言顺地封予和官职。

和凭借李侍尧一案显示了自己卓越的办事能力,他与乾隆皇帝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在仕途上更是飞黄腾达。

5.官场风云变幻,军机处历经艰险

和很会讨得乾隆的喜欢,因此在乾隆的提拔下,和很快地进入了军机处。升官的速度之快,连和自己都不敢想象,他心中的得意可想而知。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和担任户部右侍郎的官职,同年的三月份,和又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处大臣。

年纪轻轻的和被任命为军机大臣,这标志着他走上了大权在握的道路。不过,和的官场得意只是表面的,因为官场风云变幻,稍有不慎便会引火上身,即使受皇帝宠信,和也必须步步小心,并且和的第一次官场历险就发生在军机处。

自从和进入军机处后,原本朴实好学、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已经消失不见。俗话说“三年清知府,百万雪花银”,少年得志的和由于皇帝的宠信和大臣们的讨好,内心深处那种贪婪的本性逐渐地表现出来,他也难逃金钱的诱惑,开始私下里以权谋私,收受贿赂。

不过和是一个很谨慎小心的人,虽然他阅历不深,但是他在办事之时十分小心。如果有哪个官员要求和帮忙办事,和总要先仔细去调查这位官员的底细。对于那些交往不深、不明底细的人,和总会努力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洁,绝不收受这些人的贿赂。于是一时之间,军机处的和拒绝多位官员贿赂的事情也传入乾隆耳中。乾隆一向讨厌那些贪污纳贿的官员,如今听到自己提拔的和刚正不阿、清正廉明,心理是非常高兴和欣慰的。乾隆因此赏赐和五千两白银,并恩赐和在什刹海北岸筹建豪华的府邸。

不过,无论和装得多么清正廉明,只要想收受贿赂,总会有人想尽办法送上钱来。第一位给和送钱的是户部笔帖式安明,此时的和是户部右侍郎,算得上是安明的直接领导。不过,由于安明之案的影响,和差点在官场之中走向末路。

安明是一个不思进取、只想多捞钱的人,和还未进入户部时,他担任的职务是户部司务。由于新尚书到任,当时的左右侍郎根本不把新来的尚书放在眼里,甚至想尽办法想要架空尚书的权力,而安明也加入了这个队伍之中。不过新来的尚书却不是省油的灯,他经过缜密的调查后,最终得到了两位侍郎在职期间所犯下的罪证。上奏皇帝后,两位侍郎被调走,安明也由此降职为笔帖式。此时的安明想要巴结新尚书,可是尚书已经看清了安明的丑恶嘴脸,因此对他不理不睬。不久,和就被乾隆任命为户部右侍郎,又过了几个月,升为军机大臣。安明对和刮目相看,并在一旁拼命地等待机会巴结和。

为了讨好和,安明又是帮和采办石料,又是帮助置办石狮子,和被人如此巴结,也不禁飘飘然。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和收受了安明的好处,焉有不帮安明出力之理?因此,和就问安明为什么在户部只是一个小小的笔帖式,安明一听知道有戏,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请求和务必要给他做主,给他在新来的尚书面前美言几句,让他官复原职。和心中有数,原本作为军机大臣,他处理这件事情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和心机颇深,他告诉安明要耐心地等待,其实和这样是为了做到万无一失。

不久,当乾隆皇帝审查京官之时,和就趁机举荐了安明,安明也得以官复原职。正当安明准备在任内大捞一把之时,很不凑巧的是他的父亲在老家一命呜呼,安明心中悔恨不已,这几年为了让和帮助自己,安明已将家里的积蓄消耗殆尽,假如此时自己不做官,三年后就更不知道这个官职还能否被自己担任了。因为清朝礼制规定:“若官吏父母去世,官吏本人应居家居丧三年。在三年守丧期内,若无皇上特许,不能为官。”安明思前想后,最终决定秘不发丧,准备奋力一搏。于是,安明将父亲病死之事刻意隐瞒了下来。不过,官场险恶,任何官职都有无数双眼睛死死地盯着,安明父亲病死而他不回去“发丧”的事情很快就被人发现了。在清朝,如果为了保住官位而将家人的丧事隐瞒不报并且不回家守孝,就是犯下了“大不孝”的杀头大罪。安明“秘不发丧”的事情很快就被户部的同僚揭发,最终吏部尚书永贵知道了这件事。

永贵连年征战在外,军功显赫,是乾隆十分信任的大臣,再加上他一向看不起靠溜须拍马而升职的和,因此听说此事后,气得拍案而起。为了调查此事,永贵特地派人前往安明老家探访,最终经过几番明察暗访,证明确有此事。永贵信心满满,于是写了一份奏折弹劾安明与和,并说和与安明狼狈为奸。不过,永贵的儿子伊江阿却将父亲要弹劾和之事提前告诉了和,并让和做好准备。和立即想到了他提携的安明,于是急忙叫来安明进行询问,安明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自己已经性命不保,于是跪下来向和求情,让他看在自己忠心耿耿的分儿上,帮忙照看妻儿,还献计给和让他揭发自己。和积极思考补救的办法,最后他决定先发制人,连夜写了一份奏折揭发安明父死而秘不发丧之事。

第二天早朝,永贵果然弹劾了和和安明,奏折上说安明丧尽天良,父死匿而不报,而和作为军机大臣却居然举荐安明这样的无耻小人。永贵一向做事小心谨慎,这次又是有备而来,证据确凿,他认为即使和受到皇上的恩宠,在事实面前,其渎职之罪也是在所难免,而其他反对和的大臣也纷纷附和,永贵胜券在握,内心也不禁有些得意。

乾隆最讨厌的就是安明这种不孝之人,因此一听完永贵的弹劾,立即龙颜大怒,他质问和是否确有此事。和毫不慌张,拿出自己昨夜已经写好的奏折,呈递给乾隆,并说自己也正想启奏,没有想到永贵先他一步。永贵心想和果然狡诈,而自己的儿子伊江阿也实在不孝,但是好不容易才找到机会弹劾和,永贵又怎会放弃?于是乘胜追击,说安明父亲病故,秘不发丧,户部上下都已经知道了这个事情,而和作为户部右侍郎,却说刚刚才知道,是不足以相信的。安明乃不忠不孝之人,和居然保举他,分明是有意包庇,犯了欺君之罪,因此恳请皇上给和治罪。

此时的和是由于乾隆的提拔才得以在军机处做事,地位还不牢固,与永贵相比,自己远远不够分量。而永贵也是乾隆心中的股肱大臣,因为乾隆曾经说过:“天开朕衷,让朕悉知永贵忠心”。文武大臣们都认为和这次在劫难逃,于是纷纷站在永贵这一边,就连平时对和阿谀奉承的那些大臣们也站起来反对和。和内心里恨得牙痒痒,背脊上也是冷汗淋漓,但是他在表面上还是不动声色,静静地等待乾隆的裁决。

乾隆心中已有包庇和之意,因此假借和已经写有奏折一事为其开脱,对群臣说道:“和应是受安明所蒙蔽,若尔存心瞻徇,岂能亲自劾他?现和与尔等奏折同时呈上,和无故意消弭己罪之嫌,但此事诚如众爱卿所言,和罪无旁贷,朕即降和二级留用”。永贵明知和包庇安明,但是却又没有真凭实据,见乾隆有心放过和,自己也只好不再坚持。最终,安明被凌迟处死,和却大事化小,只落得个失察之罪,被降两级留任。永贵明白,这是皇上特意给自己留了几分面子,而以后想要扳倒和更是不可能了。

经过军机处的这次凶险,和在心里暗暗地感激永贵父子,因为正是永贵的弹劾才让他看清了朝臣的心之所向,哪些人对自己忠心耿耿,哪些人对自己虚与委蛇,心里终于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伊江阿对自己的帮助和更是没齿难忘,如果不是他,和真的不敢想象事情的严重性,因此他后来对伊江阿大力提拔。机灵聪明的和,在这次事件后变得更加老成与稳重。

对于那些在朝廷之上帮着永贵指责自己的那帮朝臣,和也并没有马上与他们翻脸,他只是与他们虚与委蛇,笑脸相迎。他知道,面对这些骑墙派,只有两种方法对付:其一为应付敷衍;其二为一棒子打死让其永远翻身不得。不过此时的和羽翼未丰,他知道自己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因此静静地等待时机,培植自己的党羽。于是,和确立了以自己为中心、弟弟和琳与福长安为左右手的辅佐体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官僚势力。

6.官场如战场,和得罪福康安

福康安,字瑶林,富察氏,清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之子,傅恒是孝贤皇后的弟弟,曾出任过总管内务大臣、户部尚书、汇典馆总裁、保和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等,是乾隆帝非常看重的人。

福康安从出生就有很高的地位,不过他还是从侍卫开始做起,曾担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后来随阿桂出兵金川等地时建功无数,被封为一等嘉勇公,并获“嘉勇巴图鲁”称号。福康安曾经还被授予三眼顶戴花翎,三眼为顶戴花翎中最尊贵的一种,在清朝的历史中,获得这种殊荣的人仅仅只有七个,这足以见得福康安的身份之高贵。与福康安比起来,和就差得远了,所以福康安是打心底看不起和的。

有一次,福康安又立军功,得到乾隆帝的封赏。和知道自己的仕途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如果能够结交到像福康安这样的贵人,对自己的地位以及以后的路都会有很多的帮助。于是,退朝后,和早早在殿门口等候福康安,与他搭讪。福康安走出大殿以后,和恭敬地对其行礼,面带和善,略带恭维地说:“恭喜福帅又获得赏封,福帅战无不胜,实在是我大清国的福分啊。今日天色尚早,不知福帅可否有空到我府上一叙?定能蓬荜生辉,实在是我所盼。”福康安当然知道和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本来他就看不起和,看到和这副嘴脸,心中更是反感,于是面无表情地说:“和大人是尊贵的大学士,我何德何能能接到和大人的邀请。早就听说和府华丽至极,恐怕我是没有那个机会享受啊,实在是高攀不起,还是改日再说吧。”说完撇下和,扬长而去。和虽然气得直跺脚,可拿福康安没什么办法,也只得忍气吞声。

和兼任的崇文门关税是很高的,所有进进出出的官员都要交取税金,可外省的官员有一些是不知道这个规矩的。有一次山东的一个官员大老远跑来见皇上,过崇文门时不知道规矩,没有准备足够的银两,万般无奈之际,只得把随身携带的行李留在京城之外,只带一侍从进城。后来向好友借的被褥、衣服才得以住下,实在是狼狈得很。后来这件事情被福康安知道了,福康安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他看不惯这种事,于是跑到皇上那里告了和一状。乾隆帝知道福康安说的都是实话,崇文门关税高百官几乎都知道,这也是经过乾隆自己同意的。后来和自然是没有受到什么处罚,不过却在心里更加怨恨福康安了,一直在等机会想好好报复一下福康安。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福康安京城的宅院打算重新翻修一遍。翻修自然就需要大量的木材,那时候福康安常年在外四处征战,抽不出身置办此事,就托付自己的老下属李天培来代办此事。李天培是福康安一手提拔上来的,收到福康安的托付自然义不容辞,立即在湖北汉口一带挑选了一批上好的木材。为了节约花费,李天培打算将这些木材用朝廷运粮的船给运进去,于是调来湖广的漕运粮船,装上木材运往京城。可没想到天公不作美,李天培调来的这艘船导致航道堵塞。这件事被和的弟弟和琳发现了,和琳当时担任湖广道御史,负责监督官员。他发现李天培假公济私后,一时心里犹豫不决。根据当时大清朝的法律规定,假公济私是大罪,理应严惩。可那样就会牵扯到福康安,福康安是当今皇帝面前的红人,和琳哪得罪得起!但是如果这个事情不往上汇报,如果被别人告发了,自己也将受到牵连。这让和琳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考虑再三,和琳决定还是先与哥哥和商量一下,再做打算。

和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说:“不用担心,乾隆帝最近本来就打算整顿吏治。福康安这个人又数次给我难堪,此事正是给他一个下马威的机会。你只需利用御史的身份向皇帝上奏,就说李天培私自借调漕运船只、假公济私就行了,不要提到福康安。如果钦差大臣追查此案,牵扯上福康安,那棘手的是查办此案的人,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可谓是一石二鸟。”

于是,和琳根据和所说,向乾隆帝上奏了此事。乾隆听后大发雷霆,当即命令阿桂调查这件事情,并且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阿桂虽为官多年,可接到这么一个“烫手山芋”,也是左右为难。据实秉报,肯定就把福康安给得罪了,帮其隐瞒吧,和又岂会善罢甘休?考虑再三,阿桂还是决定把这件事给压下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于是对乾隆帝禀奏:“李天培假公济私,应该重罚。虽然他是帮福康安购置木材,但是福康安可没让他调用公家的船,这完全是李天培自己的主意,所以此事和福康安没什么直接关系,直接治罪李天培就可以了。”

和一听心里不乐意了,连忙对乾隆帝上奏:“假公济私是当今大罪,既然触犯就理应受到应有的惩治,如果仅仅是因为福康安而姑息此事,那以后何以服众?假公济私的事情还会接连不断地发生。”

乾隆听后觉得有理,应该拿此事严办,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当即判决:“湖北按察使李天培私自调用官船,导致航道阻塞,则令革去其身上所有职务,发配边疆。福康安对手下管制不严,造成如此大错难逃其责,扣罚十年俸禄、养廉银三年。”除此之外,阿桂奉旨办事,身为钦差大臣,却包庇福康安,这是无视大清国的法律,同样也受到了处罚。

可叹福康安在外辛苦作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却换来一道扣除自己俸禄的圣旨。他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福康安知道是和做的手脚之后,知道了他的能力,才对和另眼相看。

和在出了一口恶气之后也没再找福康安的麻烦,毕竟福康安乃皇帝看重之人,就凭福康安的赫赫战功,和明白自己就不能与他相比,只要打击一下他的嚣张气焰,让他对自己心存忌惮就可以,如果过于针锋相对,势必两败俱伤,对两人都没有任何好处。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和也有意地拉拢福康安,福康安也不愿意与和这样的小人逞意气之争,于是在表面上也与和交好,特别对和的弟弟和琳,福康安与他的关系亲密,形同好友。

和琳也一直作为副手追随在福康安左右,随他南征北战。福康安打仗经验丰富,每次都能凯旋而归,和琳和福康安一起也立下了不少军功。后来,福康安病死军中,接替福康安挂帅的就是和的弟弟和琳,从此以后,七省的军队由和琳一人指挥。试想如果当初和只知道与福康安针锋相对,那么和琳是难有挂帅之日的。

7.再展才华,贪官查办贪官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和和阿桂奉旨在甘肃督军。时间长了,官兵的军饷没能及时补充,粮草也将耗尽,一时间找不到什么好的对策。这时候甘肃布政使王廷赞怕乾隆帝怪罪下来,于是自献殷勤把多年来贪污的四万两纹银充当了军饷,解决了粮草不足的大问题。

王廷赞本以为会得到乾隆帝的赏封,没想到画蛇添足,引起了乾隆帝的怀疑:王廷赞如此大方之举实在少见,甘肃又不是什么富裕的地方,哪里来的这么多银两?况且他还上报朝廷说甘肃大旱请求拨款救灾,而和和阿桂却上奏说甘肃连降大雨。乾隆认定王廷赞有贪污的嫌疑,于是命和暗中调查这件事情。

和身为一个大贪官对查办贪官一事还是很有心得的,他知道有些事情明着查肯定没有什么结果。于是让手下刘全等人乔装成外地商人的模样,打听甘肃最近是不是连续干旱,调查的结果是:甘肃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没有什么干旱。同时还打听到当地的规定,把所上交的粮食全部换成银两,每年不收粮食,每人只需缴纳纹银五十五两即可。这些银两名义上是用来赈灾,但是既然风调雨顺没有灾情,那么具体用在了哪里,自然查不清楚。

和知道后感觉非常不可思议,这么大的一件事情,甘肃的官员竟然能如此保密。于是当即写奏折禀报皇上,建议先从各地监粮的账目上查起。其实在此之前,乾隆曾派过刑部尚书袁守侗调查过存粮的相关问题。不过袁守侗基本上就是去走一个过场,只顾吃喝玩乐。甘肃当地官员把粮仓外面堆满几层粮食,里面实际上都是空的。袁守侗开仓查粮的时候发现门口堆得满满的,也就回京潦草复命,称粮仓全部存满,余下的粮食多得没有地方存放,还需要加盖仓房以备储粮。袁守侗这一做法实在是荒谬至极。

和知道清查粮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布政使的配合才能顺利进行。由于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去参见乾隆帝,和紧急召见了兰州知府蒋全迪,要求他配合清查粮仓的储备情况。蒋全迪看出了和的意图,企图拖延时间。没想到和有备而来,和以皇帝让其尽快赶回京城为理由,要求第二天就去粮仓。这种说法蒙蔽了蒋全迪,他先答应下来,之后立刻派人回去准备粮食,打算用以前的方法蒙混过关。

当天晚上,和秘密来到阿桂大营中借了一百名精兵,次日和带着这些精兵来到粮仓。蒋全迪一看这阵势立刻心里没了底,在和的要求下不得不打开仓门接受检查。粮仓的门口堆满了粮食,看上去粮仓是满的。和下令把门口的粮食搬开检查,不久得到报告--粮仓里面是空的,只有外面这一层是粮食。被揭穿的蒋全迪当即下跪磕头求饶,和把他带回军中连夜审问,蒋全迪就一五一十地全招了出来。和拿着充足的证据,将蒋全迪押到热河,并去禀报皇上。

乾隆帝听后大为愤怒,一时竟然无法相信。竟然集体联合起来贪污,简直就丢尽了大清朝的脸,于是吩咐和继续调查此事,务必要水落石出。

掌握了相关证据的和,在案情后段的进展就相对顺利了,王廷赞很快招认了贪污一事。阿桂也把审查的结果写了一本奏折报给了皇上。盛怒下的乾隆帝大开杀戒,共处死省、道、府、州、县等各级官员六十余人,抄家一百多人。

至此,甘肃省贪污调查一案结束,和记为头等功,被追任兵部尚书,同年追加兼职管理户部三库。在这次事件中,和赢得了乾隆帝的极大信任,也从被斩首的官员中吸取了教训:要想做贪官,就要做一个没有弱点的贪官。

和这次前往甘肃为朝廷立了大功,乾隆皇帝也借此对他大加封赏。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和被乾隆任命为兼任兵部尚书;同年十二月,乾隆任命和兼职管理户部三库,由于和查办甘肃贪官十分得力,因此以后的仕途之路更是顺风顺水了。 QfGZdn0g+L4VwEdaW+IpPwPuk/ePvfUI2TYvIYJ28C4/PnwvRvrN6gPxjxxOKGB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