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袖珍馆2:和珅传
刘淑霞

第一章家世渊源--懵懂少年路坎坷

1.一个不平凡的姓氏--“钮祜禄氏”

满族是中华民族中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根据记载,女真族是满族的祖先,他们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到明朝初期,女真族开始划分为建州、野人、海西三大部落。其中建州女真人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部落,主要分布在长白山的北部至牡丹江、绥芬河一带,由于靠近汉族的居住地区,所以他们受到了汉文化极深的影响。到了明朝中期,建州女真人为了躲避其他落后部落的侵扰而不断地往南迁移,一度迁移到浑河、苏子河上游附近,后来在以“费阿拉”与“赫图阿拉”为中心的地方定居。

明朝政府主要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对待女真族,在女真族中间制造矛盾,使其互相争斗,冲突不断,即使这样,女真族还是迅速地发展了起来。明政府感觉到女真族崛起的威胁,将女真族分成三大部,勉强维持住了对女真族的统治,一直持续到明朝后期。

在东北的长白山附近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有一个美丽的湖泊叫布勒霍里湖,里面住着三位漂亮的仙女,她们分别是佛库仑、恩库仑和哲库仑。一天傍晚,仙女们在湖里沐浴的时候,有一只喜鹊叼来一个果子,放在了最美丽大方的小仙女佛库仑的口袋里。三位仙女沐浴完毕后上岸,小仙女发现了这颗果子,不小心咽了下去,结果怀孕产下了一个小男孩,她给小男孩取名为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生下来就会讲话,美丽的佛库伦微笑着告诉他:“是上天把你带来的,命令你去拯救国家,治国安邦。”并且给了布库里雍顺一只小独木舟,让他乘着布勒霍里湖的湖水顺流而下。布库里雍顺就是努尔哈赤的先祖,虽然传说终归是传说,不过也从侧面反映了努尔哈赤的先祖布库里雍顺不平凡的身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出生于建州左卫的一个头领之家,他是后金的创始者。十岁那年,努尔哈赤的母亲去世,后母对他极其不好,每天冷眼相待。失去了母爱又饱受煎熬的努尔哈赤,在十九岁那年毅然决定离开这个家。为了生活,他带着当地的土特产到抚顺和汉人交易,后来在李成梁部下当差,这些经历使得努尔哈赤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他读过《三国演义》,并被其吸引从而受到影响,他对汉族习俗以及明朝在辽东的情况也非常了解。明万历十一年(1582年),李成梁接到命令协助建州卫苏克素浒河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攻打建州右卫酋长阿台时,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即便明政府立刻让努尔哈赤承袭建州左卫都指挥使、都督佥事,并加封龙虎将军,也不能减轻努尔哈赤心中的怒火。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让努尔哈赤怎么也不能抹去心中的恨意,这也成了他后来反明的导火索。

努尔哈赤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以他父亲留下的十三套盔甲起兵,率领大军讨伐尼堪外兰,踏上了统一女真的征途。二十年后,女真族统一,并在统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八旗制度”。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金国建立,对明政府宣战,并且在萨尔浒之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将明军各个击破,最终以少胜多,大败明军。经过这次战役后,金国的力量得以增强,努尔哈赤的政治野心和掠夺财富的欲望也随之增长,这之后金兵由防守转入了进攻。

“八旗制度”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最早的女真人在打猎、生产和打仗的时候,把十个人分为一组,作为一个基本单位,称为“牛录”。后来人越来越多,就改变成每三百人一“牛录”,五个“牛录”为一“甲喇”,五个“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就是我们所说的“旗”,每一“旗”为七千五百人,“旗”的头目称之为“固山额真”,相当于汉族“都统”一职。

钮祜禄氏就属于满洲八旗氏族中的一个望族,在清朝,钮祜禄氏是一个大姓,这一点在《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有记载。钮祜禄,在满语中是“狼”的意思,它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地区。因为狼是女真族最崇拜的动物之一,所以女真族把狼作为自己的图腾和姓氏。

在历史的长河中,钮祜禄氏也历经了多次改变。钮祜禄氏家族人丁兴旺,在清代满洲八旗中每个旗下都有钮祜禄氏,不单属于任何一旗。清代很多名人以及文武百官都有姓钮祜禄氏的。比如,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雍正帝的孝圣宪皇后、咸丰帝的母亲孝全成皇后等等。和家族的钮祜禄氏起源于英额地区,英额是指在辽宁省东部的“英峪”这个地方,现在叫“英门”,是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境内的一个乡镇。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很小的军事、交通战略要地,设有“英门”,离后金的都城“赫图阿拉”和当时比较重要的城市“费阿拉”很近,所以这个地方的战略地位很高。

英额地区的钮祜禄氏原来都生活在长白山地区,后来也是跟随着建州女真部迁移到这个地方的,清朝的开国元勋额亦都就是其中一位。额亦都家族是满族的一个大家族,家庭非常富裕,人丁兴旺。可这一境况在额亦都童年时期就被破坏了,额亦都的父母被仇家杀害,额亦都在友人的帮助下才大难不死,逃过一劫。自此之后,他发誓一定要替父母报仇雪恨。

在额亦都十三岁那年,他终于亲手替父母报了仇。此后额亦都投靠姑父家避难,正巧努尔哈赤是他姑父的朋友。明万历八年(1580年),额亦都与努尔哈赤第一次见面,初次见面额亦都就被努尔哈赤传奇的冒险、渊博的知识和广阔的心胸所折服,于是额亦都决定追随努尔哈赤,与他一起打天下。从此额亦都跟随努尔哈赤驰骋疆场,勇往直前,深得努尔哈赤信任,同时也为后金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和家族虽然同额亦都没有什么亲戚关系,但是他们老家都在英峪,又是同姓,凭着老乡的面子,和家族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2.出生驴肉胡同的“富家儿”

根据《御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一书记载,和的先祖是一个叫噶哈察鸾的满洲“正红旗”人士。在噶哈察鸾的后代当中,有一个叫尼雅哈纳的人,跟随清军入关后四处征战。清军在攻打河间府的时候,英勇的尼雅哈纳第一个登上了河间府的城墙,因此被赐予了“勇士”称号(这个称号用满洲话说就是“巴图鲁”的意思),并且还获得了“三等轻车都尉”这个世袭制职务。

经过世世代代的沿袭,尼雅哈纳的四世孙常保世袭到这个职位。常保,即和的父亲,继承了先祖的职位,也是一名勇士。常保的堂叔阿哈顿色在跟随康熙皇帝出征准噶尔的时候英勇阵亡,康熙皇帝为了表彰阿哈顿色的英勇,特赐常保为一等云骑尉。乾隆年间,常保又因多次在战场上立下战功而不断进阶,最后当上了福建副都统,他死后由其长子善保(即和)承袭其职。

和,字致斋,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和是满语的音译,其汉语意思乃是“三纲之纲”。

顺治元年(1644年),和家族和其他八旗军民一起入关,进入了北京城。当时的规定是由八旗军民居住原来汉人的房屋,汉人全部离开内城,又根据“旗分制”的规定,八旗军民严格按照旗分不同划分住处。在清朝前期,北京的内城就设有二十四个都统衙门,各旗有各旗的活动范围,拥有领地、马场、学校等基础设施。军民的住宅也是按等级划分,分别住在不同的地方。当时由皇上亲自统领的镶黄旗住在安定门内,正黄旗住在德胜门内,正白旗住在东直门内,这三旗称之为“上三旗”;朝阳门内的镶白旗,西直门内的正红旗,阜成门内的镶红旗,崇文门内的正蓝旗,宣武门内的镶蓝旗,这五旗为“下五旗”。

关于和家的具体住址,根据和诗集《嘉乐堂诗集》中记载,他家隶属于满洲正红旗二甲喇,原来的宅第坐落在西直门内驴肉胡同的东头、著名古刹“广济寺”的后面。和的弟弟和琳也出生在这里,他们一直住到旗籍被抬入正黄旗,才搬到正黄旗的领地德胜门内什刹海畔的宅邸,也就是现在的恭王府。由此可见,和是名副其实的名门之后,和的家族有着历史悠久的显赫背景和不同寻常的身份地位。

有些人不认同这个说法,他们认为和出身低贱,觉得和以前做过“拜阿堂”,给皇帝抬过轿子,因此看不起和。但是以这种情况来妄加断定身份贫贱与高贵,就未免太过草率了,“拜阿堂”实际上是“上虞备用处”管辖下的一个低级别武官。“上虞备用处”的人都是在八旗子弟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皆是八旗子弟中的佼佼者,每一个“拜阿堂”都非常优秀。皇帝把他们挑选出来,供自己使唤,给予“拜阿堂”良好的锻炼环境,和被皇上选中,也说明了他必有其过人之处。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和的父亲常保去世,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十岁的和承袭了父亲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尽管这是一个世袭的功名,但是由于满清已经入主中原很久,官职已经不再似以前那般难以取得,因此在乾隆时期,三等轻车都尉的官职已经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位了。不过常保所担任的福建副都统一职却是有职权的高级武官,在清朝的官职中,它属于正二品,与现在的“中将”职位相当。并且皇帝还曾赏给和家“一等云骑尉”的官职,这个不是八旗军民轻易可以得到的官职。从这些官职就可以看出,和出身于贫寒之家的说法确是无稽之谈。

俗话说:“皇帝身边无小官”,因此,和虽然不是出自显贵之家,但是也毕竟出生在满洲封建统治阶级的中上层武官家庭,说他出身贫寒是有些捕风捉影了。

3.少年丧母丧父,和历经磨难

和的父亲叫钮祜禄常保,是一个性情温和,公正廉明的人。常保世袭了三等轻车都尉后在战场上指挥有佳,战功不断,一步步坐到了福建副都统这个位置上。都统这个职位,在清朝可算得上是一个很有身份的官了。在清朝,都统是驻防八旗的最高军政长官之一,在边疆以及个别重要的地区都会派驻都统,用来管制监视八旗驻防军的一举一动,有的时候还监管绿营等一些偏重于军事事务的内容。都统在边疆权力很大,是代表皇帝来全权负责处理事务的,除了在军事上,都统在行政和外交上也有一定的职责范围。都统和将军是一样的官职,都属于一品。副都统和副将军低一品,均为二品封疆大吏。

和的父亲当这么大的官,却从未贪图半点钱财,在位期间是一位难得的清官。家中没有其他的产业,更没有其他的收入,一家老小全靠父亲一个人的俸禄生活,不过即便如此,童年的和还是能够衣食无忧。但是这种生活在和三岁那年就戛然而止了,和的母亲在生和弟弟的时候因难产去世,年仅三岁的和和刚出生的弟弟从那时起就失去了母爱。常保虽然家中还有妻妾,可和并不是她们的亲生孩子,没有人会花费太多的心思来疼爱和兄弟,两兄弟从小就在后母们的脸色中生活。到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和的父亲钮祜禄常保也在任期去世,这一变故对和兄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那些后母只是顾着瓜分家业,争夺财产,没有人考虑这兄弟的死活,和最悲惨的生活由此开始。那一年,和仅仅九岁,他的弟弟和琳只有六岁,这是一个最渴望得到家人关爱、保护、疼爱的年龄。可父母已经不在了,并且和兄弟二人还要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这种磨难,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难承受的,可是和咬紧牙关做到了。他在逆境中成长,懂得了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这种困苦的生活;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把自己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会永远告别这种无奈的生活。

和的父亲常保并未为子孙留下什么家产,因此,虽然和出生于官宦之家,却并不能保证日常生活。再加上早年丧母的沉痛记忆,使年幼的和在心理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没有了父亲,和与弟弟相依为命。为了生存,他们只得向周围的亲戚朋友借钱,开始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借,不过随着和借钱的次数增多,这些人也不愿意再与和往来。他们有的是担心和借钱以后还不起钱,钱财有去无回;有的是看不起和这样的穷亲戚,怕辱没了身份。所谓是“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此时和的心再次深切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在中国,长兄为父,和尽量在弟弟面前充当大人的角色,竭尽所能地为自己和弟弟筹钱。在一次次的求助过程中他历经艰辛,并且很快地成长起来,这些挫折和苦难都极大地激发了他奋发向上的勇气。

和小时候的这段由盛而衰、四处借钱度日的经历,使他磨砺出了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从此以后,他逐渐变得坚忍而又深藏不露、老成持重起来。和就像一棵破土而出的嫩芽,在经历了无尽的苦楚之后,终于茁壮成长起来,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肯定得经历一些磨难,和早年的这些磨难绝不是他想要的,但是他无法回避。但和早年经历的不幸对于他而言也是一种催化剂,促使他尽早地成熟、稳重起来。 11IFC8U+WcWsoHk1wGUX0ijGVkpft/XoizSkxTZbAHxeYV86/FD5mQk20Widvw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