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乐崩坏,群雄并起,竞相争霸,“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与这种战火和血腥形成对比的是,学术思想界出现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揭开中国古典文明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为古代中国人类精神的觉醒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社会的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各自的见解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文化的交流、冲突和渗透,使文化的重组和融合成为可能。百家争鸣始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时期。这时各家学派通过批判辩论,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孔子与儒家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年轻时曾做过管理仓廪的“委吏”与看管放牧牛羊的“乘田”。他勤奋好学,乡人赞其博学。后来鲁国内乱,孔子避祸到齐国;返回到鲁国时,政局动乱,只好从事教育和整理典籍的工作。直到年过50,他才被任用为中都宰,官至大司寇。后由于与鲁国执政者季氏发生矛盾而弃官,遂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但都未能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他晚年归鲁后,继续整理文献,授徒讲学。

关于儒的含义,东汉郑玄注释《周礼·太宰》“儒以德民”时指出:“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可见,儒就是用六艺(即诗、书、易、礼、乐、春秋)教育贵族子弟的王官。春秋时期学术下移,官学变为私学,便将从事教育的人也称为儒。鲁是周公的旧封,长期保留着丰富的商周文化传统。

“周礼尽在鲁矣”,诸侯的礼乐制度都要到鲁国去学习。因此,鲁国的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绝非偶然。

孔子的学说就是士阶层思想的结晶。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公室卑弱,宗族制度逐渐瓦解,社会正酝酿着巨变。当时“士”处在社会的中间,是统治阶级的最下层。但士阶层是军事上的作战骨干,政治上的下级官吏,文化上的知识群体,经济上也拥有私有田宅产业。

应当说士的社会作用非常重要,但地位不高,必须依附把持国政的世卿贵族。当他想求仕闻达时,便表现出迎合上层贵族利益的保守思想,而在穷困不得志的情况下,就表现出同情庶民的进步观念。

孔子的学说全部贯注着“中立而不倚”的中庸思想。他赞叹中庸是至高极难的美德,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是儒家学说最重要的方法论。所谓中庸就是“叩其两端而竭焉”,即对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弄清事物的两个极端,再“允执其中”,“中”是恰到好处、最为合理的意思。

所以说,孔子“中庸”方法论具有辩证法因素。但它对矛盾双方的斗争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容易被后世的统治者歪曲为折中、调和,使它长期起着消极的历史作用。

孔子的政治观和伦理观是互相关涉的。孔子政治主张的主要内容是“礼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孔子最高的政治思想。“德”指仁义,“礼”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是礼的根本。依据这些固定不可变的根本,制定出无数的礼节,用以区别人与人相互间复杂的关系,确定每个人应受的约束,使其各守本分,不得逾越。“礼”以外还有“乐”,“乐”是从感情上求得人与人相互间的妥协中和。“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的等级;“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的矛盾。

礼乐的基础是“仁”。“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如果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只是空谈。“仁者人也”,“仁”就是爱或同情心,是做人的道理。爱父母叫做孝,爱兄长叫做悌,爱君上叫做忠。但爱或同情心并非兼爱,必须有等次,称为“义”。“义者宜也”,“义”即适宜、合礼。要按照尊卑、贵贱、亲疏、长幼、男女的差别,表现出各种轻重不等的爱或同情,与礼相适应。所以说“仁近于乐,义近于礼”。礼、乐在外,仁、义在内。

孔子主张仁政,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论语·先进》载,弟子冉求替季氏聚敛,孔子愤怒将其逐出师门。他主张举贤才,慎刑罚,薄赋敛,重教化,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里已经反映出孔子的统一思想,体现出当时社会要求消灭混乱局面,形成有序社会思想。

可是他的思想并不符合春秋末期的历史实际。但只要统一的政权出现后,这种思想便能迎合统治者的心理,所以受到后世的极力提倡。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各个王朝都积极利用孔子的这种思想,维护现行政权的稳固。

孔子创造的儒学,形成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核心。他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从西汉开始,孔子学说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随时调整变化,但总是处于显学独尊的地位。孔子在世的时候,就有人尊奉他为“圣人”,死后更是为人所景仰,将其视为万世师表。他是封建社会集大成的“圣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代表。

孟子和荀子

孟子(约前370~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继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后世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以孔子的继承人自任,认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号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主张效法先王,实行“仁政”和“王道”,反对当时部分国君的虐政和霸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竭力鼓吹尧舜,说: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他把政治体制,分为“霸道”和“王道”两种,“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所谓的“王道”,实质就是他的政治理想,即“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为民制产,“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这样就能使人民归心,“无敌于天下”。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这是他“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的性情本来是善的,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4端,这是天生的仁、义、礼、智的根苗。只要不为物欲所累而满心向善,“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约前330~前238),名况,也称荀卿,赵国人,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齐威、宣时期,荀子游学稷下,曾三为祭酒。后至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子退居著书数万言而卒。就学派而言,荀子属于儒家,但他的思想与孔孟有许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地方。

比如说荀子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而兼称霸力,法后王,则与孟子异。荀子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批判地吸收春秋战国时期各家的理论,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荀子否定天命论,宣传朴素的自然观,主张“法后王”,以“礼”、“法”、“术”实行有效统治,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教育和隆礼重法的作用。荀子的礼治思想,已经兼有法治的观念。后来,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墨子与墨家

墨子(约前480~前420),名翟,宋国人,或说鲁国人,年代略后于孔子。关于墨翟的生平,司马迁《史记》并未作专门记叙,仅在《孟子荀卿列传》末尾简单提及。可见到尊儒的汉代后,墨家学派已被冷落。

墨子出身贫贱,自称“贱人”。

他生活相当俭朴,“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与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活态度明显不同。为实行自己的主张,他四处奔走。墨子曾经为阻止楚国攻宋,从齐国出发,步行10个昼夜赶到楚都,和儒士驾马驱车、冠冕堂皇地游历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信奉墨子学说的人称为墨者,墨者集团是个带有宗教性质的、组织严密的集团,其最高领袖称为钜子。

钜子的职位是由前任的钜子传给他所认可的贤者。墨者集团有严明的纪律,“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所有的墨者都必须服从钜子的指挥。据说墨者非常勇敢,并且善于防御战,富有“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死士精神。

墨子的政治主张,既企图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又想符合当时“王公大人”的政治要求。墨子认为当时人民最大的问题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称为“三患”。他同时认为当时“王公大人”的政治要求是“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称为“三务”。墨子想通过上说下教找出解决“三患”和“三务”的途径,以解决当时社会上统治与被统治阶级间尖锐对立的矛盾。墨子的政治思想和行动,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首先,墨子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针对战国初年“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的祸乱现实,提出“兼爱”和“非攻”的思想,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有相应能力的人要用力助人,用财分人,用道教人,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表达出人民的要求和渴望。但这只是从主观愿望出发,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墨子提出三项促进生产和限制消费的原则:一是“使各从事其所能”,要求各尽所能;二是“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主张所有生活资料只供给到够用为止;三是“诸加费不加利于民者弗为”,建议凡是对于人民物质生活没有好处的事情都应禁止。基于这样的原则,墨子还提出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的主张。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民的“三患”,实现“三务”。

再次,墨子主张选贤来管理政治,即“尚贤”政治。墨子反对贵族的世袭特权,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甚至觉得应该选举天下最贤的人立为天子,按次选二公、国君、卿、宰、乡长、里长,所有的臣民都得无条件服从上级统治,各级长官对下层臣民具有绝对的统治权。

另外,墨子非常重视劳动生产,强调人类必须从事耕织才能取得衣食财物,“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严厉批判“不与其劳,获其实”的行为。

墨子熟悉原来出身的阶层,注重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并能对当时统治集团的奢侈荒唐行为进行尖锐的抨击,这是其思想的进步性。但他过分强调节约,忽视精神生活,过于要求“非乐”,这有违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儒墨之争

继孔子创建儒家后,墨家也在鲁国建立起来。两家形成“显学”,互相论争,揭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序幕。墨子最初师从儒者,但后来他发现儒家的礼节太过繁琐,便背离儒家,另创墨派。墨家兴起后,发展迅速,人数众多,有极大的活动能力。据《吕氏春秋·当染》载,孔子、墨子死后,“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由于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不同,以及由此形成的学术观点的差异,儒墨两家经常互相诘难指责。

儒墨两家的争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仁爱”和“兼爱”分别是儒墨两家的代表性理论和核心范畴。

儒家的“仁爱”是有差等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的爱为圆心,逐层外推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则是无差等的爱,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等级差别的观念,爱人如己。其二,儒家“罕言利”,把重利者视为“小人”,所谓“小人喻于利”。墨家则认为义和利是密切联系的,“兼相爱”的同时也要“交相利”。这显然是两种对立的义利观。其三,孔子讲“天命”,认为自然界和人的命运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所谓“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人顺天命而行。但他也认为要尽力去做该做的事,无论成败,“知其不可而为之,尽人事然后听其自然”。墨子主张“非命”,否认儒家的天命论。但也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即“天志”。“天志”能根据人的行为赏善罚恶,它已不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而变为实现理想的理论工具,其实就是借天言志。

这种从“天上”到“人间”的转化是明显高于前人的地方。因此,墨子比孔子更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四,孔子对鬼神既没有明确肯定,也没有明确否定。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基本是采取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态度。墨子主张“明鬼”,肯定鬼神的存在。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墨子所明的鬼也具有赏善罚恶的能力,其性质与“天志”雷同。墨子这种借鬼言志行为,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小生产者力量的薄弱,难免会有借助超自然的力量的空想。其五,儒家讲究礼仪,重视“厚葬”、“久丧(三年)”。墨家认为“厚葬”、“久丧”劳民伤财,提倡“薄葬”,不能因丧葬影响社会生产。其六,儒家维护和提倡礼乐制度,前文已经提到,墨子主张“非乐”,反对物质享受,生活只要求能吃饱穿暖,礼仪、艺术等精神生活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老子与道家

道家学派的始祖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担任周王室守藏室的官职,掌管国家图书,晚年西出函谷关退隐,著《老子》一书。《老子》亦称《道德经》,成书略晚于《论语》,共81章。《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书中以“道”来说明宇宙万物演变生息的规律,包含着朴素的辨证法思想,主张“绝圣弃智”、“无为而治”的政治观点和忘情寡欲的修身方式,这些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老子是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他深入观察自然万物变化的情状,以及古往今来社会发展的关系与因果,所发现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古代哲学家都更为广泛和深刻。老子提出“道”是万物的本源,它先于天地而生,最终归于静止,无声无形无味,是不可认识的精神性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还将“道”说成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老子认为“道”是混沌的原始的未分化的物质,有物、有象、有精,还循环往复地运动着,这就包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老子的哲学本体论是矛盾的,所以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家都有影响。

老子的认识论基本属于先验论的范畴。他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相反“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所以他主张“塞其兑,闭其门”,完全与实践脱离,只要“致虚极,守静笃”,就能获得认识,并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的这种思想是其愚民政策的依据。

老子已经认识矛盾的辩证性,特别是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法则,成为老子学说的精髓。他认为有无、难易、长短、美丑、刚柔、强弱、福祸、生死、智愚等都是互相依存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同时这些矛盾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认为“物极必反”,提出“反者道之动”的著名命题,这是对《易经》辩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作为没落贵族的代表,老子学说的精神,不是解决矛盾,向前推进,而是要阻止发展,保持原状甚至向后倒退。他消极地防止事物的充分发展,保持柔弱的地位,避免转化到反面去。“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就是老子以柔弱胜刚强的理论,也反映出他所代表阶级日趋没落和畏惧斗争的心理。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他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因此要采取“无为”的策略来治理国民。其具体内容包括:

反对“法治”,反对“尚贤”,反对“礼治”,反对战争,反对多征地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剧烈,人民迫切希望安静休息,老子的“无为”、“清虚”和“静止”思想,也反映出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为达到“无为而治”,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设想。他要“使民无知无欲”,“复归于婴儿”状态,企图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去。有器械不用,有舟车不乘,有甲兵不战,废除文字,结绳记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

庄子是继老子后,道家学派最著名的人物,世人将他与老子合称“老庄”。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曾经做过蒙漆园吏。

庄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两点,即“天道无为”和人生的绝对自由。庄子继承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并对其消极面加以发挥。庄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无始无终,实有却无形,自然而永恒的,是神秘莫测的。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界的作用,强调“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他把“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等人世与自然现象混淆,认为“天”、“命”乃是决定万物的主宰,只可消极顺应,听天由命,最终走向宗教宿命论。庄子的认识论否认事物差别、是非标准和客观真理,宣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虚无主义、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论的泥沼。老子主张“任自然”和“无为”,目的在于效法自然规律来治国处世,最终实现“有为”。庄子则以“物不胜天”为中心思想,把“无为”说成无是非、无成败、无梦醒、无生死、无空时,世间所有皆归于无;把“任自然”说成不视、不听、不食、不呼吸,弃绝世事,彻底超脱,回到无人类的世界。他的学说思想,集中表现出战国社会的消极面。

从政治观点看,孔子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则提出“不为”。庄子从老子“无为”思想出发,得出“无所用天下为”的“出世”结论。但庄子并未真正忘怀政治,他的著述对于黑暗现实的揭露与批判是非常严厉的。可能正是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无比厌恨,庄子才会选择消极逃避的道路。

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他以齐物我、齐生死的观念为基础,虚构出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而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声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他把这种理想的超然物外的“真人”,称为“大宗师”。然而现实毕竟不能超脱,精神更无绝对自由,所以他也主张“安时而处顺”,“随俗浮沉”,使哀乐得失无动于心,以追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获得现实性的解脱。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并驾齐驱的重要学术流派,两家的学术观点也存在许多对立的地方。

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对家国的责任,道家醉心对社会世俗的超脱。但两家的精神并非全然对立,而是有可以衔接的因素。后世文人就是从儒家的“独善”思想出发找到与道家合流的门径。儒道两家是中国古代社会不可偏废的两个重要学说。儒家是明流,它拥护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使统治者安富尊荣;道家是暗流,它阐明无为而治的政治法术,使统治者加强权力。

同时,儒经和道经也为历朝士人所必读,成为学术思想的主要源泉,灌溉着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

法家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和郑国的子产,他们主张“法治”,严明律令,使民“畏威如疾”。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相继提出和发展“法”(政令)、“术”(策略)、“势”(权势)的思想,至韩非集大成,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

韩非(约前280~前232)出身韩国的贵族,口吃但善写文章,与李斯同学于荀子。秦王嬴政见其书,极为欣赏,举兵攻韩,设法将韩非带回秦国。

但不久,因受李斯的诬陷,韩非下狱自杀。

韩非的政治学说基本上是前期法家思想的结合。韩非观往者得失变化,认为必须综合“法”、“术”、“势”三派的精华,才能完成帝王霸业。任法派讲究法律条文的制定和赏罚的执行。用术派注重对官吏的选拔任用、监督考核、奖赏处罚和驾驭的方法手段。重势派强调保持和运用国君的权势地位。韩非主张取长补短,将三者结合使用。他提出要剪除私门势力,加强君主专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的这种君主专制理论是受墨家“尚同”思想的启示。同时,韩非主张禁止私学,百姓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另外他还要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他说,“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不亡之术也”。

韩非具有进步的历史观。他坚决反对儒家的复古思想,主张因时制宜,“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认为用先王的方法来治理当今的国家,就如同是“守株待兔”,荒唐可笑。但韩非没有注意到人民的历史作用,主张对下层百姓实行残酷镇压。

韩非适应着历史的发展趋势,完成专制集权的法治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君主专制的重要政治思想工具。法学是战国时期的“显学”,后来秦始皇几乎全部采用他的上述主张,成为秦王朝统治天下的政治理论。

他的学说对整个中国古代统治和传统文化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其历史进化论观念、严刑峻法的主张,成为历代君主励精图治、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具有进步意义,但他的理论重暴力而轻怀柔,任法术而尚功利,信赏必罚,排斥仁爱,容易激化社会矛盾。西汉以后,儒学独尊,成为正统思想,但法家学说始终被历代统治者或隐或显地重用着。“儒法并用”或者说“阳儒阴法”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统治方术。

兵家

先秦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战国400余年间,战乱四起,出现许多名将,例如乐毅、赵奢、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创造出许多新的战术和军事思想,且被总结写成兵书。例如吴起的《吴子》、司马穰苴的《司马法》、尉缭的《尉缭子》、托名姜尚的《六韬》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孙武的《孙子兵法》。

孙武(约前547~前485),齐国人,他出身贵族,因齐国内乱,随父亲流亡吴国,隐居郊外躬耕,潜心钻研兵书。吴王阖闾即位后,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称霸天下。孙武经伍子胥推荐,把自己撰写的兵法13篇呈献给吴王,受到吴王器重。他曾率3万士兵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进楚国都城。

从此,吴国“北威齐晋,显名诸侯”。此后不久,他就辞官归隐。

《孙子兵法》内容丰富,其核心是对战略战术的论述。全书结构严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形成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

孙武对战争采取慎重的态度。他说:“兵者,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君王和将领不能轻易兴兵,要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正是由于持这种重兵慎战的态度,孙武主张要认真全面的研究战争的各种因素,“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孙武认为战争必须是正义的,方可取胜,他主张战争应该“唯民是保”。战争不能以灭国杀人为目的,要设法通过战争达到和平。《谋攻篇》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孙武的军事哲学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战争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驻军要选择避免背阳潮湿的地方,防止疾病;同时要善于利用水、火等形式进攻敌人。战争绝不能依赖任何迷信,只能相信众人的力量。“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

他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优秀的将帅要能够“因敌变化而取胜”,因此将在外可“君命有所不受”。治乱、勇怯、强弱的矛盾对立都是可以转化的,“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他提出许多带有辩证色彩的作战原则和方法。如“因利而制权”、“与敌变化”、“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等。

春秋战国时期,作战重信义、讲礼节的传统已被破坏,“诡诈”或者说“智谋”成为用兵的核心。孙武说,“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他的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谓的“诡道十二法”中,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是对春秋战国军事谋略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思想异常活跃、学术空前繁荣的时代,诸子百家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就天道人事、礼法伦理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诘难辩论,形成学派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比如说,孟子就对他以前的诸家学说多有批判,他既批判杨朱的利己主义,也批判墨子的利他思想,而盛赞儒家的中庸哲学。墨子也严厉批判其他各派,而抨击最激烈的便是儒学,这集中反映在“节用”、“节葬”、“非乐”、“非命”、“非儒”等篇。崇尚无为的道家同样与别家展开旗帜鲜明的争辩。《庄子·天下》推崇庄周学派的理论是当时学术的高峰,并且由远及近地列举墨子、宋、尹文、彭蒙、田骄、慎到、关尹、老聃诸家学说,在肯定诸家的某些方面后,均对其加以必要的批判,甚至苛刻地指出惠施学派的理论是最片面狭隘、违背大道的奇谈怪论。正是由于百家在争鸣中相互影响,重新解构,共同发展,才营造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繁荣景象,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古代文化学术的发展。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引发古代中国思想界认识领域的空前的、全面的活跃,并且开拓许多新的认识领域,开启前所未有的新思路,将长期积累起来的思想认识上升为理论,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百家”思想对后来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和社会生活有着深刻影响。直到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以前,这些学派的思想不断地为后来者所继承和发展。

综观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除佛学外,鲜有能够超出“百家”思想体系的范畴而创立新的学术体系。可以说,百家争鸣时期思想家的认识总合,奠定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基本精神。文化史家常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mZN+ZAiWlz/ajHPdJ6OfKLRJVDT+KkZPqlUUdaCBV9Z85USqPhQ5q9ZQa8loeau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