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我们来谈谈有关问候别人的礼仪。
熟人相见,自然少不了相互打一个招呼。写信或打电话,怎么也免不了首先向对方问好。在社交场合,陌生人之间的第一次直接接触,往往也是以向对方主动招呼一声作为开场白的。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问候。所谓问候,也就是向他人问好。我们问候别人,往往是想以此表示热情与友好。显然,它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青刚刚进入一家外企的写字间工作,承蒙顶头上司吴俪小姐的关照,她的一切都非常顺利,因此文青打心底里感激吴小姐。只是她隐隐约约地觉察到,每逢她向吴小姐主动问候之时,对方的反应不仅不热情,反而还有一点儿勉强的意思。她不明白,对自己关心得无微不至的吴小姐,干吗在这儿同自己“过不去”?
问题原来出在文青的问候语上。按照老习惯,每逢她见到吴小姐,总是这样问候对方的:“大姐,您忙什么呢?”有时,她还进一步地在问候语中表示出对对方的关心:“大姐,您身体怎么样?”然而文青的这种问候方式实在叫吴小姐“承受”不起。
来自香港的吴小姐虽说也是中国人,但自小接受的却是西方式的教育,在年龄上喜少忌老,在个人生活上崇尚尊重隐私权。所以,你完全能够想象到,每当文青以尊敬、亲近的口吻称其为“大姐”时,在吴小姐看来却如同一种嘲讽:你不太年轻了。“您忙什么呢?”这句问候语在内地仅仅是问候语而已,被问候者完全不必当真,更不用“从实招来”,来点儿“所答非所问”,甚至“全盘照搬”用以“回敬”对方,都是许可的。可吴小姐的理解就不同了,她认定:文青品味不高,热情过度,要不为什么想管不归她管的事情呢?
至于“您身体怎么样”这句问候语,在内地体现的是挚友之间的真诚关怀,然而在海外它却万万使不得,因为它不吉利。如此这般去关照一位海外来客,是会让对方非常“难过”的。
以上这一事例表明,要想使自己对他人的问候,恰到好处地传达出真心实意的友好与尊重,还有不少窍门值得推敲。
根据社交礼仪的惯例和规范,要让自己对他人的问候得体而合“礼”,需要注意问候语的选择、问候时的称呼,以及问候时的神态表情等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问候语的具体选择。
选择问候语,最重要的是要看场合与对象。任何一声问候,都是在特定的情景、场合中发出的。要想使之发挥功效,就必须与特定的情景、场合相符合。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你总不会在洗手间里问候别人:“你吃饭了吗”?或者,你也不会在好友新婚大喜之日去问她:“你真的感觉幸福吗”?
只有当你的问候语合乎此时此刻具体的、特定的场景之时,才会使你的好意被被问候者理解和接受。
对一个刚刚结束长途旅行的人,或是一个刚考完试的学生,问一声“累坏了吧?”显然合情合理。可是对一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当然就不能这样去“骂”他。
对一个来去匆匆的上班族,问候一声“您很忙吧?”既表示了对对方的关心和理解,还能够引出适当的话题。然而同是这么一句话,却让“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离退休人员“受用不起”。
对来自海外的人士,在正式场合问候一声“你好!”或“见到你很高兴”,是符合国际惯例的。而对于同自己工作在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则无此必要。对后者而言,问候语还是“具体”一些为好。要是对天天照面的同事说“见到你很高兴”,不是没话找话,就是有意拉开“距离”,甚至还会显得很滑稽。
选择问候语,还应当视被问候的对象而定,即应根据被问候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问候一个久未谋面而关系普通的朋友,可选择“您一向可好”这一类泛泛的问候语。
问候一位至交老友或是自己的家人,从对方的身体、工作,到对方配偶、孩子,几乎不存在任何问候的“禁区”。
问候在校生:“学习忙吗?”问候热恋之中的朋友:“你朋友好吧?”问候刚刚生育不久的年轻母亲:“孩子乖不乖?”不但做得恰如其分,还有助于让对方心甘情愿地主动打开话匣子。
问候外国朋友,照样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问候一位国外的异性朋友,不要忘了同时问候其配偶或恋人。这是一种礼貌,也是暗示对方自己别无他意。
在涉外交往中,互致问候的双方可以使用相同的问候语。比如,被问候“你好”时,可答以“你好!”而对方的问候是“见到你很高兴”时,则可以“见到你也很高兴”作答。
我们对于这类问候通常不必从字面上深究,只要理解其含有吉祥、祝福之意就行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交场合,你对所有与自己会面的人都不应该略去问候,不论远近亲疏都是如此。同时在问候他人时宜显得庄重虔诚,不应该打哈哈,或是一见面就乱开玩笑。像“你还认识我吗”、“你能猜出来我叫什么名字吗”等等一类的问候,都是很不礼貌的。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问候他人时的具体称呼。
问候他人之际,少不了要以适当的方式称呼对方。在问候中省掉称呼,或是直接以“哎”来代替称呼,均不大合适。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他人尊重的愿望,而称呼是否得体往往与对他人尊重与否紧紧联系在一起。
有些年轻朋友,为了对他人表示特别亲热,喜欢以“哥们儿”、“姐们儿”之类粗俗的称呼相称。还有人爱给熟人起外号,用“唐老鸭”、“柴禾妞”、“小眼镜”相称。其实,这样做的人,不仅有可能得罪被称呼者,还有可能被他人视为品位不高。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他人,应当坚持因人而异。例如,在一般情况下,对彼此之间较为生疏的人,不论其年龄、性别、职业、地位如何,均可以“同志”相称。与对方稍稍熟悉一点,在“同志”之前加上对方姓氏作为称呼,也是可以的。
在商务往来中,应以“先生”、“小姐”或是被称呼者的职务作为称呼。对于从事宾馆、餐厅、商店、银行、邮局、娱乐场所的工作人员,也应以“先生”或“小姐”相称。
对知识界、教育界人士,如教授、医生、律师、法官、博士等等,可直接以此类头衔相称,也可以在它的前面冠以被称呼者的姓氏。对军界人士,则以称其具体的职务、军衔为宜。
对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或是令人钦佩的师长,称其为“先生”,是比较习惯的一种做法。
有时遇到才结识不久的朋友,而且对方年长于己,并学有所长,要是不知道怎样称呼对方才恰当的话,可以“老师”相称。对文艺界人士尤其可以这么做。
同事之间,可在姓氏前面加上“老”、“小”,作为称呼。如对年长于己者称“老陈”,对年幼于己者称“小何”。在平辈之间,有时候也可以沿用此法相称。
关系极好者之间,有时为了表示亲密无间,可以不称其姓,而直呼其名。长辈对晚辈经常这样称呼;但关系普通者,特别是关系普通的异性之间,直呼其名,甚至叫小名,是不合适的。
遇到外宾时,问候中的称呼应合乎礼仪,体现尊重与友好。
在正式场合,称呼外宾可选用其职务,或是对方引以为荣的头衔,如“部长先生”、“尊敬的教授”。在日常生活中,对男子应称“先生”,对未婚女子应称“小姐”,对已婚女子应称“夫人”,以上称呼可以连同姓名一起使用。要是遇上不了解其婚姻状况的女子,应根据外国女士“崇尚年少”的特点,称其为“小姐”。
外国人姓名的构成比较复杂,称呼哪一部分才合乎礼仪,是有不少讲究的。在一般情况下,唯有在十分正式的场合,才称呼其姓名的全称,即连姓带名一起称呼。平常以姓相称,是常规做法。除非得到对方允许,或是与对方是至交或亲属关系,否则不宜直呼其名或爱称。
如同其他许多事物一样,人们在其日常交往时所使用的称呼,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曾经有一段时间,社会上流行以“师傅”称呼所有行业、所有阶层的人士。现在看来,这种称呼亲热有余,文雅不足,已不再广泛使用。
“战友”这一称呼也曾广为流行,现在除了军人之外,用的人也不多了。你要是管不太熟的人叫“战友”,弄不好对方还会怀疑你想“套近乎”了。
过去女士们把自己的配偶叫什么的都有,“外子”、“老头”、“老公”、“掌柜的”、“当家的”、“孩子他爹”等等,不一而足。城里的女士把配偶叫作“爱人”,曾被当作有文化的表现。不过现在“爱人”这种称呼在年轻人中间已不再流行。因为“爱人”一词在海外被理解为“情人”,即“第三者”。现在人们见多识广,跟外宾打交道的机会也不少。谁愿意因为用词不当,而使自己被人误解为“不正派”呢!现在称配偶为“先生”,在已婚女士中是一种时髦。
在问候语中,特别是在称呼被问候者时,适当地使用一些谦辞和敬语,能够体现出问候者本身的文明修养,因而是必要的。
其一,谦辞。它是向他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词语,有时也叫作谦语。它的一种最常见的用法,是在他人面前谦称自己以及自己的亲属。例如:可以称自己为“愚”、“在下”、“不才”、“鄙人”,等等。
称辈分或年龄高于自己的亲属时,可在其称呼前加以“家”字,如“家父”、“家婶”、“家兄”、“家姐”,等等。
称辈分或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时,可在其称呼前冠以“舍”字,如“舍妹”、“舍侄”,等等。
称自己的子女及其配偶时,则可在其称呼前加上“小”字,如“小女”、“小婿”,等等。
其二,敬语。它是用来对他人表示尊敬与礼貌的专用词语,被广泛地运用于公务场合与较为正规的社交场合,特别适用于会晤师长、上司、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之际。
与谦辞书面化程度较高恰好相反,敬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屡见不鲜。例如,我们称赞他人的见解称为“高见”,委托他人代劳称为“拜托”,因故麻烦他人称为“打扰”,感谢他人给予方便称为“劳驾”,初次与人会面寒暄称为“久仰”,等等,都是常用的敬语。
在称呼他人的亲属时,使用敬语也是一种惯常做法。例如,对他人的长辈,宜在其称呼前加以“尊”字,称之为:“尊父”、“尊母”,等等。
对他人的平辈或晚辈,应在其称呼前加以“贤”字,称之为“贤弟”、“贤妹”、“贤侄”、“贤侄媳”,等等。
唯有对他人的配偶称呼时,“尊”、“贤”方可通用。对友人的夫人,既可以称之为“尊夫人”,也可以称之为“贤嫂”。
另外,对他人的亲属,还可以不分辈分、长幼,在其称呼前冠以“令”字,称其父为“令尊”,称其母为“令堂”,称其子为“令郎”,称其女为“令爱”,等等。
在问候他人以及日常交谈中,有意识地使用谦辞与敬语,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我们的自谦与敬人,是一个人文明礼貌的充分写照。然而凡事都有一个限度,过犹不及,使用谦辞与敬语也不可“过分铺张”。假设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在社交场合刚被引见给他人,马上就献给对方一连串敬语,诸如“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幸会,幸会……”之类,恐怕不大合乎时宜吧?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在对他人表示问候时自己具体的神态表情。
问候他人时,我们必须尽可能地使之显得真心实意、专心致志,并且充分地向被问候者表达出我们的关怀与敬重之意。
其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词简单、准确,而不要罗列词句,过分罗唆。像“你好”、“忙吗”、“最近怎么样”等一类的问候语言简意赅,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它们比用一连串问候语去“砌墙”,肯定要强得多。
其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问候他人时一心一意,面带微笑,显得专注认真、和蔼可亲。如果在问候他人时面无表情,勉为其难,或是嘻皮笑脸,左顾右盼,即使使用的问候语无与伦比,恐怕也会令人怀疑其诚意吧?
其三,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在他人向自己表达任何问候时给予热情的回应。只要对方的问候出自善意,就该有所应答,而不可显得事不关己,毫无任何反应。在一般情况之下,与人见面时最好首先问候对方。要是对方率先问候了自己,应立刻问候对方,必要时还应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谢意,并具体答复一下对方在问候自己时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