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熬住了就能赢A

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必须要有一个梦想。同样,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必须有一个远大的梦想。有了梦想之后,必须坚持下去。在最困难的时候,还要熬得住。只有坚持梦想不放弃,熬住了,当机会来临,成功才会随之而来。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阿里巴巴最困难的时候,马云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不动摇,勇往直前。最终,阿里巴巴熬住了,活了下来,并且成了全球最大的企业电子商务网站。

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梦想

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时,那三十几家公司,我记得现在全部关门了,只有我们一家还活着。我们是坚持初恋的人,我们是坚持梦想的人,所以能走到今天。

-马云

投资过阿里巴巴的软银董事长孙正义曾说他的成功是缘于“一个梦想和毫无根据的自信”。他说:“三十年前,我创建软银公司时,与许多青年创业者一样,除了拥有激情和梦想外,没钱、没经验、没有人脉。我就是想成为日本,甚至是全球知名的成功人士,想做一件改变世界的事情。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我常常思考要做什么,一共想出了50个创业方案,然后逐个删减,砍到25个,再进行一轮精挑细选。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杂志上看到了微型电脑的图片,认定它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将改写人类历史。所以,我决定将一生的赌注压在微型电脑上。”

马云也曾说过他成功创业的原因,其中第一个就是“梦想”。因为梦想,因为坚持,最终他取得了成功。

首先要有一个梦想

创业者首先要有一个梦想,这点很重要。

1995年,马云第一次在西雅图上互联网,登陆一个搜索网站,他输入“Chinese”的关键词,但是当时的搜索答案是“no data”(没有数据),因为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接入Internet,所以在现在看来浩瀚无比的互联网世界里偌大的中国也只是空白。

马云对互联网感到神奇的同时也十分沮丧,于是他就叫朋友做了一个他的海博翻译社的网页并挂到网上。虽然网页十分简陋,只有一些介绍的文字和一个临时注册的邮箱。但到了晚上,他居然收到了5个人的回信。当时马云特别激动,尽管他并不懂网络,但嗅觉灵敏的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直觉,他觉得互联网这东西将来肯定有戏,互联网将改变世界!马云意识到这是一口很深的井,这里有一座富矿。

不安分的马云随即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这个梦想促使马云开始下海创业,创办了“中国黄页”。

1997年,马云离开“中国黄页”后,受外经贸部邀请,加盟外经贸部新成立的公司--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中心由马云组建、管理,马云占30%的股份,参与开发了外经贸部的官方站点以及后来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在这个过程中,马云的B2B思路渐渐成熟,即“用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服务”。

1999年,35岁的马云受够了在政府企业做事条条框框的束缚、磕绊与畏首畏尾,不甘心受制于人的马云推辞了新浪和雅虎的邀请决心南归杭州创业,团队成员全部放弃其他机会决心跟随。

1999年1月15日,马云和他的团队悄然南归。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家园马云的家中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18位创业成员或坐或站,神情肃穆地围绕着慷慨激昂的马云,马云快速而疯狂地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讲:“黑暗中一起摸索,一起喊,我喊叫着往前冲的时候,你们都不会慌了。你们拿着大刀,一直往前冲,十几个人往前冲,有什么好慌的?”在这次“起事”的会议上,马云和伙伴共筹了50万元本钱。

在这次会议上马云说:“我们要办的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的目标有三个: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80年的公司;第二,我们要建立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第三,我们要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从这天开始,马云开始铁下心来做电子商务,这就是他认定的梦想。

尽管只有50万创业资金,但马云首先花了3000美元从一个加拿大人手里购买了阿里巴巴的域名。他们没有租写字楼,就在马云家里办公,最多的时候一个房间里坐了35个人。他们每天16-18个小时野兽一般在马云家里疯狂工作,日夜不停地设计网页,讨论网页和构思,困了就席地而卧。马云不断地鼓动员工,“发令枪一响,你不可能有时间去看对手是怎么跑的,你只有一路狂奔”;又告诫员工“最大的失败是放弃,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对手是时间”,阿里巴巴就这样孕育、诞生在马云家中。

1999年3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逐渐为媒体、风险投资者关注。马云在拒绝了38家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投资商之后于1999年8月接受了以高盛基金为主的500万美元投资,又于2000年第一季度接受了软银的2000万美元的投入。从而由横空出世、锋芒初露,到气贯长虹、势不可当,直至成为全球最大网上贸易市场、全球电子商务第一品牌,并逐步发展壮大为阿里巴巴集团,成就了阿里巴巴帝国。

与那些有着光鲜背景的互联网神话制造者不一样,马云太普通了,他没有上过名牌大学,他不懂电脑,不懂网络,对软件、硬件一窍不通;他没有钱,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社会关系,没有名牌大学的出身,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没有MBA学位。但他有梦想,他用自己的梦想吸引和团结了一帮有梦想的人,他们的梦想和实干又带来了资本的青睐,并在资本的支持下逐步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坚持梦想不动摇

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一个远大的梦想。即使在阿里巴巴最困难的时候,马云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不动摇,勇往直前。

2001年的网络泡沫破灭之后,是无情的现实,但是马云仍然觉得契合中国国情的电子商务事业是主导未来的新网络经济体系。这种经营理念使马云具有精神动力面对严峻的商业环境,也正是这种简约模式使阿里巴巴度过了特殊时期。从2001年起,互联网遭受了人们的质疑和排斥,一改往昔那种狂热的追捧,主要原因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不规范运作。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大跌,加上美国“9·11事件”的影响,整个市值蒸发了60%以上。

2002年底,互联网世界开始回暖。新浪、搜狐等相继实现盈利,而一些颇有市场前景的互联网项目也初露端倪,阿里巴巴的用户已经超过400万,马云又在面临新的诱惑。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阿里巴巴拥有那么多有价值的注册客户,具备了开拓任何领域的最佳条件。

马云回忆说,当时摆在自己面前的有3条路:第一是发展短信业务,以搜狐、网易为代表的门户网站都在这个聚宝盆里淘到了“黄金”,阿里巴巴完全有抢夺“蛋糕”的实力;第二条是进入网络游戏领域,当时中国还没有一家大型网络游戏公司,陈天桥的盛大才刚刚起步,如果阿里巴巴进入网络游戏,应当会大有作为;第三条是继续在尚未成熟的电子商务的“老路”上走下来。

马云是一个“一条路走到黑”的人,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己原来的路线,拒绝了摆在自己面前的种种诱惑。他给阿里巴巴制定了一个“宏伟”目标:全年只赚一块钱!

2002年12月,阿里巴巴赚到了第一元钱;到2003年底,阿里巴巴的赢利便冲破了600万元。今天,阿里巴巴没有成为另一家网易,马云也失去了被称为“中国首富”的机遇。但在电子商务领域,阿里巴巴无人可比。

马云曾这样说道:“大家知道我的合作伙伴孙正义,日本软银公司的孙正义,他跟我在1999年认识,2001年互联网冬天,也就是互联网的形势非常残酷的时候,我们在上海有一次会议,孙正义的日本软银公司投资的七八十家公司都来了,每家公司的负责人都要在上面做演讲。我是最后一个讲的,我上去讲了三句话:第一,孙正义你投资我的时候,我做电子商务。第二,今天我还是做电子商务。第三,今天和你投资的时候唯一区别就是往前挺进了一步,我没有改变。我那时候发现,七八十家被投资的公司,有80%都把梦想换掉了,我没有换掉自己的梦想,直到今天为止我还是没有换掉自己的梦想。我有一个梦想,要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去帮助自己的客户成功,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帮助更多的创业者,这个梦想不改变的时候,你坚持地走下去,走十年,走二十年,你一定能走出去。那天孙正义听了以后说,初恋是最美好的,但是绝大多数人把初恋忘掉了。所以创业者永远要回忆一下自己的‘初恋’,你为什么要做?你想做多久?你要做多久?用这些问题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成功的时候,你要想这些问题,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你仍然要想这些问题,你才有可能会成功。”

马云不是网络的幸存者,他是一位坚守者。我们可以用“骑士”来形容马云,因为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是那位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而当一切好转的时候,马云便成了新的英雄。

傻坚持强于不坚持

有的时候傻坚持要比不坚持好很多,如果空有理想,没有坚持,理想将变成一种痛苦。

-马云

安德鲁·格鲁夫说: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对马云而言,也大致如此。马云曾对媒体说:“很多人比我们聪明,很多人比我们努力,为什么我们成功了,我们拥有了财富,而别人没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坚持下来了。”

在创办阿里巴巴之前,马云曾创办过两个公司--海博翻译社和“中国黄页”。在当时,遇到很多困难,资金的匮乏、客户的不信任,但这一切都没有打倒身材瘦弱的马云,他秉持自己理想的信念,以一股“傻”劲硬是坚持下来,最终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马云成了“倒爷”?

1992年,马云的身份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文及国际贸易的讲师。凭借着出色的英语水平和社会活动能力,马云已经成为该学院一名十分优秀的青年教师。但是,马云觉得,“年纪太轻当老师不好,没有生活经验”。

而此时,浙江一些做外贸生意的民营企业经常特邀马云做他们的专职翻译。请马云的人很多,有时他一天能接到很多“订单”。渐渐地,马云感觉自己一个人根本做不过来,而同时他又发现一个现象:自己身边的同事,尤其是一些退休的老教师,在家里闲着没事可干。

马云对自己的老师(有些也是老同事)很有感情,他们退休了之后,整日赋闲在家,不仅心理上感到莫大的寂寞和失落,而且经济上也很拮据,马云那时每月的工资还不到100元,相信他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于是,细心的马云开始思考一个事情:能不能在杭州市成立一个专业的翻译机构呢?如此一来,既能减轻自己的负担,也让那些老师赚点外快补贴家用。

这种想法闪现在马云的脑海之后,他开始感到兴奋,犹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难能可贵的是,马云不像中国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对马云而言,很多想法是灵光一现,但不是昙花一现。马云一旦想做一件事,那是一定要做成了才肯罢休的。

1992年,马云和朋友一起在杭州注册成立了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海博翻译社,这是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历程中,不是最光辉、最灿烂的一页,却是马云试水商海迈出的第一步。

海博翻译社的主要员工,除了马云和他的创业伙伴之外,主要由一些退休的英语老师兼职来做。

仍然是全职教师的马云平时要在学校给学生们上课,只有在课余时间他才有空打理这个翻译社。于是,在课余时间,马云四处活动,尽可能接更多的翻译业务。

然而,这个新成立的翻译机构并没有迅速为市场所接受。虽然很多场合都需要翻译,精通英语的人也确实有限,但这毕竟是杭州第一家翻译机构,精明的商人是不愿为不了解的公司埋单的。因此,成立之初的海博翻译社经营举步维艰。成立后的第一个月,海博的全部收入为700元,而当时仅一个月的房租就是2400元。

这时候,周围好心的同事、朋友又开始劝马云“回头是岸”了。有人说:“马云,你真是犯傻了,安安稳稳地当大学老师多好,瞎折腾什么啊?”也有人讥讽和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更要命的是,当初一起合伙创办翻译社的几个朋友这时也开始动摇了,他们甚至开始考虑让翻译社趁早“关门大吉”了。

马云却偏不信这个邪,在内心深处,有一种信念在召唤他,那是一种无比强烈的内心呐喊:一定要继续做下去,一定不能放弃,一定能熬过去,光明一定会来临的……

为了继续生存下去,马云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就在那大热天里,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出发,从杭州跑到义乌、广州,四处批些小工艺品、小礼品,再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背回杭州……

混在一群小商贩中间,没人能看得出,眼前这个头发凌乱、瘦弱的年轻“小老板”,竟然是一名堂堂的大学教师,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 WdwA/zZup3j8kQoDwJf6Bt1ON2xRYuTX+FfqoTAicEYucEM7Cm4UKNKV1IeghE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