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善良--沁入灵魂的清香2

感恩星期四

那天是感恩星期四,一个人为制造的行善节日。杰希卡和两个女儿多年前就有这个传统,它已经成了她们专门用来行善的日子。在这个特别的星期四,她们并不特别清楚将要做些什么善事。

她们沿着繁忙的休斯顿大道行驶,祈祷着会有让她们去做善事的事情出现。可是中午时间已经到了,杰希卡的两个女儿的胃已经不由自主地“咕咕”叫起来。她们已经等不及杰希卡自己发现,而是大声叫起来:“麦当劳,麦当劳,麦当劳!”杰希卡暂时放松下来,开始寻找最近的麦当劳。突然,她意识到刚刚路过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几乎都有一个乞丐。是的,就是它了!

找到一家麦当劳,杰希卡为两个女儿订了两份快乐套餐。然后,又另外要了15份套餐,马上出发开始分发。这真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她们将会经过每一个乞丐身边,送出一份午餐。她们会说希望一切会越来越好。然后说:“哦,这是你的午餐。”接着,她们会马上离开,到下一个十字路口。

这应该是赠予的最佳方式了。不会有足够的时间让她们做自我介绍,或者解释将要干什么,他们也不会有时间说什么感谢的话。杰希卡爱上了从汽车后视镜看到的一切:一个惊讶但令人兴奋的人,拎着他的午餐袋,在她们离去的时候还远远望着车的背影。这真是太令人激动了!

她们一个接一个地分发,到了她们行程的尽头时,看到一个小个子的女人站在那里,向路人索取零钱。她们把最后一份午餐连着装午餐的袋子一齐送给她,然后迅速转了一个“U”字形,驶向相反的方向,准备回家去。可这时亮了红灯,杰希卡不得不停下,就在那个十字路口,那个小个子女人站立的地方。她感到很窘迫,也不知道该如何表现。杰希卡并不希望她说什么或者做些什么。

她走到她们的车前。杰希卡摇下车窗,以便听清她所说的话。“以前从来没人像你这样对待过我。”她的言语充满了惊奇。杰希卡答道:“嗯,我很高兴我们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因为觉得别扭,杰希卡希望赶快转移话题,于是她问道:“那么,你打算什么时候吃这顿午餐呢?”

她用她那大大的、疲惫的灰色眼睛看了看杰希卡,说道:“哦,亲爱的,我并不打算吃这份午餐。”杰希卡疑惑地看着她,可是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她继续道:“你瞧,我家里还有个小女儿,她也很喜欢吃麦当劳,可是我从来没能买给她,因为我们没那么多钱。但是你看,今天晚上,她终于可以吃麦当劳了!”

杰希卡不知道她的两个孩子是否注意到了她眼里的泪水。杰希卡曾多次问自己:她们的善行是否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以至于根本无法带来改变。在这一刻,她突然意识到特丽莎修女所说的那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做不了什么伟大的事情--而只能怀着伟大的爱心去做一些小事。”

不因善小而不为。要知道,善意的表达旨在拂去心灵的氤氲。在你是一次微不足道的举动,或许会对他人的生活产生意义重大的改变。

一碗汤和一盘面条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美丽的小姐买了一碗汤,在餐桌前坐下,突然想起忘记取面包。她起身取回面包,又重返回餐桌。然而令她惊讶的是,自己的座位上坐着一位黑人男子,正在喝着自己的那碗汤。

“这个无赖,他无权喝我的汤!”美丽的小姐气呼呼地寻思。“可是,也许他太穷了,太饿了。我还是一声不吭算了,不过,也不能让他一个人把汤全喝了。”

于是美丽的小姐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与黑人同桌,面对面地坐下,拿起了汤匙,不声不响地喝起了汤。就这样,一碗汤被两个人共同喝着,你喝一口,我喝一口。两个人互相看看,都默默无语。

这时,黑人突然站起身,端来一大盘面条,放在她面前,面条上插着两把叉子。两个人继续吃着。吃完后,各自站起身,准备离去。

“再见!”美丽的小姐友好地说。

“再见!”黑人热情地回答。他显得特别愉快、感到非常欣慰。因为他自认为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帮助了一位穷困而又美丽的小姐。

黑人走后,美丽的小姐这才发现,旁边的一张饭桌上,放着一碗无人喝的汤,正是她自己的那一碗。

这是个很美的故事,也是一个很美的误会。正因为彼此的误解才让彼此都有个美丽的心情。假若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够心存善念,不去计较那些琐事,即使误会,也会因此而变得美丽璀璨。试想:如果双方都以自己的理解去理论,估计谁也喝不到汤,吃不到面。生活中能与人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漫画1)

苏珊的帽子

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可是,当她念一年级的时候,医生却发现她那小小的身体里面竟长了一个肿瘤,必须住院接受3个月的化学治疗。出院后,她显得更瘦小了,神情也不如往常那样活泼了。更可怕的是,原先她那一头美丽的金发,现在都快掉光了。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死神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落下的功课。但是,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去学校上课,对于她这样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件非常残酷的事情。

老师非常理解小苏珊的痛苦。在苏珊返校上课前,她热情而郑重地在班上宣布:“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到了,离开学校3个月的苏珊第一次回到她所熟悉的教室。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然而,使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普通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现在,苏珊常常忘了自己还戴着一顶帽子,而同学们呢?似乎也忘了……

善良就像火光,能够驱散黑暗,也能温暖他人。即使小苏珊所面对的病魔再强大,老师和同学的善良之光,也能够为她照亮眼前的路,让她不再孤单、不再害怕。小小一顶帽子,代替了千言万语,代表了千千万万颗善良的心。很多时候,渺小的举动也能带给人们最大的爱与感动!

珍贵的遗产

琳达永远不能忘记1965年夏季,她的母亲当时只有36岁,却突然病故。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了她家,问爸爸是否同意献出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这使她非常惊惧。他们想解剖母亲的遗体,切取她的部分器官。想到这儿,琳达难过极了,哭着跑进了房间。

那时,琳达才14岁。她爱妈妈,她不理解人们要妈妈的器官干什么。然而,最使她不能理解的是爸爸的回答,他对警官说:“我同意。”

琳达对着父亲大叫道:“我不许他们那样干,妈妈是完完整整地来到这个世上的,现在应当让她完完整整地离去。”

父亲用双臂将她搂在怀里,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琳达,你要知道,一个人死后,所能奉献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她的器官。我和你妈妈认为,如果我们死后奉献的器官能改善别人的生存状况,那么我们就没有白死。我和你妈妈,早就决定要做器官捐献者。”

父亲的话,对琳达的一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后来,琳达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1980年,父亲患了严重的肺气肿,生活不便,于是搬来同她生活在一起。这以后的6年里,她和父亲谈论过许多有关生与死的话题。

父亲对琳达说,他想死后把他所有完好的内脏都捐献出来,尤其是他的眼睛,他说:“一个人所能给予别人的莫过于光明。没有什么能比赐给一个孩子光明,让他们也能像琳达的女儿望迪那样画马更美好了。”

望迪最喜欢画马,她的画获了很多奖。父亲又说:“想一想,当那些盲人的父母看到孩子重现光明,并且像望迪一样画画时,他们的父母该是多么的自豪啊!再想想,如果你看到,我的眼睛在我死后能使一个失明的孩子重见光明,并且还能像望迪一样画画,你也一定会感到自豪的。”

琳达把父亲的话告诉了望迪,她显得异常激动,紧紧地拥抱着她的外公。她只有14岁,和琳达当年首次接受捐赠器官教育时同龄。然而她们两代人的思想境界却是多么的不同啊。

1986年4月11日,父亲去世了。她们遵照他的遗愿把他的眼睛捐献出来。三天后,望迪对琳达说:“妈妈,我为你感到骄傲,因为你帮助外公实现了他的心愿。”

琳达有些不理解地问:“这使你感到骄傲?”

望迪说:“是的,妈妈。你能想象得出看不见万物的滋味吗?等我死后,我也要像外公那样把眼睛捐献出来。”

从那时起,琳达开始真正懂得了,父亲捐献出的不仅仅是他的眼睛,还有女儿那双大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骄傲。

琳达紧紧地抱住了女儿,思绪万千。然而,琳达万万没有想到,两个星期后的一天,她竟然又一次在捐赠器官书上签了字。望迪在路边骑马时,被一辆卡车夺去了生命。她签了字,这时女儿稚气而又认真的话语在她的耳边响起,“你能想象得出看不见万物的滋味吗?”

望迪死后第三个星期,琳达收到了一封俄勒冈州眼库的来信:

“亲家的里弗先生及夫人:

报告你们一个好消息,移植手术非常成功。一位盲人又重见了光明。他们就是对你们的女儿活着的纪念,你的女儿在九泉之下也一定能分享到这份快乐。”

琳达想,今后在她生活的国家里,如果那个接受过眼睛移植的人有了一个新的爱好,爱马和画马的话,那就是女儿仍在不停地画着。

善良与信念在家庭中的传承,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真正树立起来,仅仅是观念上的教导、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家人实际的做法远比说教有效得多。

枕头与毛毯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

一天晚上,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女孩,正准备上床睡觉。当女孩做睡前祷告的时候,她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压抑的哭声。女孩有一点害怕,于是走到窗边,探出身子察看。她看到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无家可归的女孩,正站在她家房子外面的小巷里哭泣。她的心一下子抽紧了,因为这是一个冬天的死寂的夜晚,而窗外的女孩衣衫单薄,她没有毛毯御寒,身上只披着几张别人扔掉的旧报纸。

有钱的女孩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叫住那个女孩:“嗨,你到我家门前去,好吗?”

无家可归的女孩吓了一跳,慌乱之中只是胡乱的点了点头。

有钱人家的小女孩以最快的速度穿过走廊,从母亲的壁橱里取出一条老棉被和一只破旧的枕头。抱着被子和枕头,她走不了刚才那么快,因为被子从手中垂下来拖在地上,她要格外小心才能不让它给绊倒。她终于走到门口,放下这两样东西,打开了门。那个无家可归的女孩站在门口,看上去很瑟缩的样子。有钱人家的女孩热情地朝她笑笑,将被子和枕头递给她。当她看到对方接过东西时,她的笑意更深了--无家可归的女孩脸上洋溢出吃惊的神情,欢乐在瞬间燃亮了她的眸子。

那天晚上有钱人家的女孩睡得心满意足。

第二天上午,门外响起了敲门声。有钱人家的女孩飞奔到门口,她希望敲门的人是昨晚的女孩。她拉开大门往外望,果然是她。那个小女孩快乐地笑着说:“我猜你会把两样东西都收回去吧?”有钱人家的女孩正要说她可以把它们留下,这时一个念头在脑子里冒出来:“对,我要收回去。”

无家可归的女孩脸突然变得苍白。这不是她希望得到的回答。她有些不情愿地放下手中破旧的被子和枕头,然后转身离开,这时有钱人家的女孩朝她大喊:“等等!先别走!”她一转身,看到有钱人家的女孩跑上楼梯,跑进了一条长长的过道,但这个可怜的女孩认定,不管这个有钱人家的女孩做什么,她都不值得自己等。于是她重新转身离开。就在她迈出第一步的瞬间,她感觉到有人拍她的肩膀,回头一看,是那个有钱的小女孩,将一条新毛毯和一只新枕头塞进她的怀里。

“拿着。”她平静地说。

那是她自己睡觉的枕头,面子是丝绸,里子是羽绒。

等到两个女孩长大一些,她们不常见面,但她们在彼此的心中从未分开。

当年那个有钱的女孩,现在是有钱的妇人了。一天,她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一个律师打来的,说有要事告知。她去到律师办公室,律师将整件事情告诉了她:

四十年前,当她还是个九岁的小女孩,她帮助过另一个需要帮助的小女孩。后者长大后进入中产阶级的行列,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前不久她去世了,在她的遗嘱中,她将一些东西留给了她童年的朋友。

“不过,”律师说:“那是我见过的最奇特的东西。她留给你一只枕头和一条毛毯。”

爱心就是融化冰雪的春风,它在顷刻间吹暖了心里最纯真的感谢;爱心是一缕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每个人之间传递的桥梁。爱是彼此之间的包容,爱是无私的奉献,爱是雨后的彩虹。

漫画2

善有善报

大家叫他傻子、白痴。他的真名是安托希·苏钦斯基,是个乌克兰农民。因为他对有生命的万物都敬之惜之,连一只苍蝇都不忍心打死。所以,在,波兰与乌克兰边境上的扎布罗夫村的全村人都嘲笑他。

1941年,希特勒的军队攻入该村,把村子里的犹太人一车一车地运到灭绝人性的集中营去。傻子苏钦斯基在这个时候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

他仅凭两只手,在自己的农舍下面掘了个地洞,在地洞里把一家人掩藏了两年。这家人姓蔡格,有一对夫妇和两个儿子。

一次,苏钦斯基听说纳粹分子将要带接受过寻人训练的狗到农庄搜查,他便整夜不睡,把户外厕所的粪便铺在地上,又撒上胡椒,使狗嗅不出人的气息。德国人来了,但他们没有找到蔡格一家。

1944年,蔡格一家人得到解放后,在德国的失所人士居留营住了3年,然后移民到美国。

此后多年,蔡格一家经常给在苏联的苏钦斯基寄去食物及衣服。苏钦斯基既不识字,更不会写,只好画朵花请邻居寄给蔡格家,表示东西收到,他很感谢。但是到五十年代末,就不再有这些表示感谢的信息了。蔡格的家人去打听,苏联官员告诉他们,扎布罗夫村没有安托希·苏钦斯基这个人。

直到1987年初,蔡格的儿子雪莱已成为新泽西成功的商人,这才获悉苏钦斯基与他家联系中断的原因。原来苏钦斯基得了一场大病,患病时搬到了邻镇,由镇上一个侄儿照应。他恢复健康后才回到扎布罗夫。

一位苏联音乐家,因为雪莱·蔡格帮他解决了访问美国的签证,答应回国后帮忙打听苏钦斯基的下落。但是好几个月过去了,音信全无。

后来到了1987年年底,雪莱·蔡格因为商务去了莫斯科。那位音乐家拿出一张近照给他看,照片是他与一位85岁的老人站在一所破旧不堪的农舍前的合影,那位老人就是苏钦斯基。

“我一下子愣住了,”雪莱·蔡格回忆说,“我当时不知如何才能向那些舍己救人的人表达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心意。”

他寄了一张短笺给苏钦斯基,苏钦斯基通过朋友回复了信,仅仅一行字:“你无法想象我多么渴望见到你。”

雪莱·蔡格回到美国后,打电话给母亲和弟弟,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接着便着手策划一次欢愉的团聚。

去年6月,蔡格一家人44年来第一次回到扎布罗夫。全村的人手持鲜花在街上列队欢迎。他们由镇长带领,驱车前往他们当年靠甜菜和一点点面包活了两年的那个地洞。

苏钦斯基手捧着一条面包,上面覆盖着一块传统的乌克兰布,迎接蔡格一家人。雪莱·蔡格遵照风俗习惯亲吻了面包。村民们齐声欢呼,场面热闹非凡。

“从他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雪莱·蔡格回忆,“安托希·苏钦斯基,这个傻瓜,村里的白痴,现在经是公认的英雄人物了。因为在这些人当中,是他做了应该做的事。”

蔡格一家离开扎布罗夫前,给苏钦斯基买了一台电视机,这在小村子里是件宝物。他们还满足了他唯一的要求:给他一本《圣经》和一本英文词典。

蔡格一家继续按月寄生活津贴给他,苏钦斯基许愿,他们一家下次探访他时,他会用英语迎接他们。

“他的恩情,我们是永远报答不完的。”雪莱·蔡格说。他已经采取行动,把苏钦斯基的名字放在以色列的600万死于大屠杀的犹太人的纪念碑上--把他列为曾冒生命危险救过犹太人的一个正义的异教徒。

“不过最重要的是,”雪莱·蔡格说,“这些事给世人以启示,就是善有善报,为善者将使人永志不忘。”

撒下爱的种子,必然得到爱的回报;播下恶的种子,必然得到恶的果实。这不是一种宿命,而是我们思想和行为的必然性里所蕴含的偶然性。

永恒的百合

平静的加利福尼亚海湾褪去了先前的浮躁,海面上波澜不惊,这异常沉寂的氛围给人一种无比的压抑之情。只是水面上漂浮着的许多白色花朵,给这沉寂压抑的环境带来了些许亮色和温暖。

有一位高挑身材、碧眼金发的女郎,她美丽而忧伤的眼睛满蓄泪水。她是“雅典娜”号沉船上22位幸存者中的两位女性之一。她的名字叫玛丽·琏,来自意大利。她是独自一人去加州游玩的。

当警铃第一次拉响时,玛丽·琏吓坏了。她平生头一次乘船在大海上游玩,根本不知道怎么穿救生衣。面对茫茫无边的大海和汹涌澎湃的巨浪,玛丽·琏吓懵了,泪水止不住地从她美丽的面庞上滑落下来。这时有两位男子走过来,帮她穿上了救生衣。

玛丽·琏看到轮船的通道上乱作一团,立即清楚了事情的严重性。她手足无措地向人群跑去,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了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经过数小时的挣扎,“雅典娜”号终于湮没了。同舱的几名男子用头颅、手脚等各种手段,终于击碎了钢化玻璃,第一个逃出船舱的是玛丽·琏,男人们再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她。

出了船舱后,玛丽·琏也只能在大海中任凭狂涛巨浪的摆布。突然,她看见一条橡皮救生筏,上面已经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爬上救生筏。此时一个巨浪扑来,一名男子被卷到了玛丽·琏的身边,那位男子毫不犹豫地把她推上了救生筏,而当玛丽·琏向这位男子伸手时,他却被巨浪卷入了海底,再也找不到一点痕迹……

玛丽·琏惊呆了,那位老人更是热泪四溅……筏子依然在怒涛之巅摇荡。玛丽·琏放声痛哭起来,老人抚摩着她的头说:“孩子,不要怕!无论结局如何,我都会尽力帮助你,因为你还年轻。”玛丽·琏止住了哭声。猛然间,一个巨浪将筏子打翻,玛丽·琏死死抓住筏绳,而那位老人转眼间就消失在大海的深渊之中。

过了很久,玛丽·琏发现自己和筏子已靠近了海岸,岸边的波涛也异常凶猛,有人想拉她但没能拉住,她被反弹得离开了海岸。危急中,她赶忙解开筏绳,一阵海浪扑来将她送到了岸上。她终于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幸运地活了下来。可是,与她同舟共济的280位同胞却永远地消逝在大海的深渊之中!

爱能考验一切,在爱的魔力下,一切都会回归到最真实和本色的一面。只有人间真爱才能真正经受住考验,无论是生死存亡还是富贵贫贱,在它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诚恳的收获

在美国的费城,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那是一个满天阴霾的午后,倾盆大雨瞬间落下,行人纷纷就近跑到店铺里躲雨。一位浑身湿淋淋的老妇人,蹒跚地走进了费城百货公司。许多售货员看到她狼狈的样子、简朴的衣裙,都漠然地视而不见。这时,一个叫菲利的年轻人走过来,诚恳地对老妇人说:“夫人,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她莞尔一笑:“不用了,我在这儿躲会儿雨,马上就走。”

老妇人随即又不安起来:不买人家的东西,却在人家的屋檐下躲雨。她在百货公司转起来,心想哪怕买件头发上的小饰物呢,也算是个光明正大的躲雨理由。

正当老妇人神色迷茫的时候,菲利又走过来说:“夫人,您不必为难,我给您搬了一把椅子放在门口,您坐着休息就是了。”

两个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菲利道过谢,要了他一张名片,然后颤巍巍地走进了雨后的彩虹里。

几个月后,这家百货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收到一封信。原来,这封信就是那位老妇人写的,她竟是当时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信中要求将菲利派往苏格兰,去收取装潢一整座城堡的订单,还让他承包下一季办公用品的采购,采购单都是卡内基家族所属的几家大公司。詹姆斯震惊不已,匆匆一算,只这一封信带来的利益,就相当于百货公司两年利润的总和。詹姆斯马上把菲利推荐到公司董事会上。当他打起行装飞往苏格兰时,这位22岁的年轻人已经是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

在随后的几年里,菲利以自己一贯的踏实和诚恳,成了卡内基的左膀右臂。菲利功成名就,向全国近100所图书馆捐赠了800万美元的图书,用知识帮助更多的年轻人走向了成功。

这个故事颇具传奇色彩,但是它却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生活道理:当你为别人提供帮助,使别人得到方便时,反过来别人也会回馈给你谢意,它与你的付出甚至完全不对等,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别走,约瑟

华利·普林那年才9岁,上2年级。城里很多人都知道他学习很吃力。他长得又高又笨,无论是动作还是思维都很迟缓。

班上的孩子们嬉闹时,常设法把他排斥在外,但华利总是在一旁等着,找机会帮个忙。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整天笑嘻嘻的,有着保护弱者的天性。每当大孩子追打小孩子时,华利总是说:“为什么不停下来?他们没有哥哥。”

华利希望能在那一年的圣诞庆典中扮演拿着长笛的牧羊人。但该剧的导演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不能交给华利。不过客店老板倒没有多少事情好做,华利只需要狠狠地拒绝约瑟住下就行了。

同往时一样,大批观众聚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耶稣诞生的再现。华利站在舞台的幕后,出神地望着什么。

这时,约瑟出现了,慢慢地走着,温柔地保护着玛丽亚,使劲地敲着装在背景上的木门。

“你要干什么?”华利,这个“客店老板”粗声粗气地问,并打开了门。

“我们找店住。”

“到别处去找吧,”华利直盯着前方,用力说道,“这个店已经住满了。”

“先生,我们到处都问过了,都不行。我们已经走了很远,而且很累了。”

“这个店里没有屋子给你。”华利看起来很严厉。

“行行好吧,好心的老板。这是我的妻子,玛丽亚。她怀着孩子,你肯定会有一个小角落给她歇歇脚。”

这时,客店老板先看了看玛丽亚,然后停了很长时间没有说话,长得叫观众焦急。

“不行!滚开!”提示人在幕后小声地说。

“不行!”华利重复道,“滚开!”

约瑟凄惨地扶着玛丽亚,玛丽亚把头枕着她丈夫的肩上,两个人开始离去。

华利站在门口,望着这对不幸的夫妻。他张着嘴,忧愁地皱着眉头,眼里显然充满了泪水。

突然,这历史的再现出现了与众不同的结局。

“别走,约瑟!”华利喊道,“带玛丽亚回来。你们可以住在我屋里!”

一些人觉得这次表演演砸了;但绝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他们所看过的最好的演出。

总有些被人忽视的孩子在默默注视着,执著的等待站在重要的位置上,大声说出自己想法的一天。孩子天性善良的心,是不随着大人的客观世界要求而改变的,只要遵照自己的真心,管它是戏里还是戏外,都足以令人感动。 pPPkR7OSscoX+ns0n49KzSCxqLemBvTy5IUQ4/mkzpBygri+mlpLXg9mMhdnOr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