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部 女人心经一:勇敢女人2

可以错但不可以自卑

伊能静由于演唱时的口误,将成语“羽扇纶巾”的“纶”(音guan)念成“伦”(lun),“才女”伊能静的“中文水平”遭到了网友的质疑。出了这么一件“不光彩”的事,伊能静就此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过道歉声明,没想到有媒体还是不依不饶,揪住她这点残缺不放,依然“接二连三”的提及此事,并以此大作文章。就在最近的一次媒体采访中,伊能静无奈地自嘲自己是“蠢材”,但是有记者并不罢休,继而又问伊能静“是否清楚自己演唱的歌曲出自于哪首诗词”,好脾气的伊能静终于忍无可忍,当场与记者翻脸,愤然离场。此后的当晚,伊能静在自己的博客上以“士可杀不可辱”为题,谴责当时“羞辱”她的记者:“我认为我可以被指责却不能被你侮辱,你可以说我笨但是你不能侮辱我。”,“善意的指正与建议我一定接受,但是请不要逼迫一个人。”

伊能静即便把成语“羽扇纶巾”的“纶”字读错了又怎么样?如果要我说,“纶”(音guan)念成“伦”(lun)音有什么大不了?这本身就是一个多音字,也读“lun”音,不过在这个成语中读“guan”这个音罢了,其实这两个不同的读音,意思却是一样的,伊能静在自己的作品中如果高兴,完全可以在“guan”与“lun”这两个读音中任何选择一种读法,如果她是为了配合音乐旋律的“协调”,就算是故意为之也是可以理解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个成语出自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人们理解它的本义就行了,何必对一个艺人苛求它的读音。伊能静的口误难道真的就不可理解么?大文豪余秋雨都有念错字的时候,一个艺人偶尔念错了字又何妨?媒体记者如此没完没了地“刁难”伊能静,确实是对她人格的侮辱。要知道,作品是可以被多元化阐释的意义复杂的符号系统,跟一个人的态度和人格了无关涉,尽管人们的确可以举出很多人文错位、名实不副的例子,但是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歌星都会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成为自己人格的投影和心灵的镜像;所以她们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尊严,何况人家都已经道歉了,也“赔罪”了,还自嘲了,知错就改了,还要怎么样?一个人不能靠牺牲高贵的尊严,来获得别人的肯定。谁说过伊能静必须经由几个媒体记者或几个自以为是“语言学家”的人的同意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收获的快乐?谁人有这个权利这么做?

是谁在这么咄咄逼人?又是谁在对一个艺人如此刻薄?真不明白这位记者自己有多少渊博的知识,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刁难别人?真让我怀疑这个人的品行。我认为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要比十个巧言令色的“智者”好的多,所以者何?因为没有仁爱和德行,我们就不可能有和谐的共同生活,即使勉强生活在一起那也不可能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和温暖。其实在这个被权利荼毒,被金钱败坏的社会,多的是乜斜着眼睛睥睨一切的自大狂,是游谈无根或言不及义的伪才子,是见风使舵或世故圆滑的投机主义分子,尤其是作为媒体记者,试图通过羞辱别人而小题大作,推波助澜以制造媒体“轰动”效应,真是媒介的悲哀。

看到这起事件真让人寒心,看来大家是义无反顾的撕破脸皮了,其间的混乱与乖异,令我目瞪口呆,我看到了“一个也不饶恕”的记者的狞厉心态,这不仅反映出了有些媒体记者视野的狭窄和心灵的幽闭,而且还有情感上的冷漠和自私,他们身上的利己主义倾向是不道德的,这种不道德的后果必然导致别人的内心的封闭和心灵的麻木,导致别人的快乐和幸福的减少甚至丧失,所以伊能静在博客上说:“一个有知识的人却不善良比一个笨人要可怕多了。”她谴责很有必要,其实那些媒体记者对他人的快乐和痛苦是没有直接兴趣的,别人的欢乐和悲哀甚至别人的存在,他们都一律漠不关心。伊能静把这样的记者也说成是“有知识”的人,这似乎有点抬举他了。一个认真负责的媒体记者,这种对别人可以漫不经心的随意和凌空蹈虚的自由,是不是有点过火了?有一种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作为一个记者对别人的那种过于自信而随意的态度,显得“大胆”和“尖锐有余”,而少有“客观公正”或“冷静不足”,故多有忮苛诬枉之论,而少有中肯见道之语。抓住别人的辫子不放,试图通过别人的一点点失误置别人于死地,反复强调,直到达到羞辱别人的目的,这难道是一个记者应该做的事吗?

作为媒体记者缺乏对受访人的尊重和同情,这是当今新闻界的一个严重而普遍的问题。如今很多媒体或记者总是乐意任性而随意地“采写”人物,强迫他们说自己不想说的话或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仅如此,他们还有一种令人无法理解的共同爱好,那就是把受访人置于尴尬的情境中进行羞辱,他们缺少纯洁而健康的道德性,他们不知道尊重别人,甚至不拿他们当人看,变着法儿虐待、羞辱别人,直到把别人身上最后一点人格尊严剥夺得干干净净,直到把别人激怒;而一个具有纯洁的道德性的媒体记者是善良的,他知道怎么去理解和同情别人,一定有善意地帮助有“缺点”的人摆脱“尴尬境地”或“困境”的诚意。

伊能静,你为什么要道歉?你为什么只知道哭?你应该回击那些记者,让他们往后长点记性:“我很尊重你,但是请你也尊重我。”

勇敢一步就成功一步

那一年我实在在那个学校读不下去了,我想转学。

那是一所初中,高中就剩下我们一个班。没有配套的老师,也没有配套的教学设备。才一年,班上的人数就由70多减到20多个,有的自知升学无望回家了,有的转学进了市内的重点高中。剩下的20多人,有将近一半是为招工混文凭的街镇“调皮鬼”。

人少了,我每日都感到有冷风从背后吹来。

我要转学。父亲愁苦不堪:“孩子,这个学校是你自己找的,当时能进去已经不容易了。家里的情况你都知道,不然,中考时只差2分,你怎么会没地方读书呢?”

但我还是想转学。我要读大学。我揣着平时省吃俭用余下的10元钱在县一中大门外徘徊。放学的时候,进进出出的学生从我身边飘过,满脸的自豪满脸的信心,我觉得自己像个没有归宿的弃儿。我几乎没有勇气迈进那道神圣威严的门槛。

我找到一位在一中读书的同学打听情况,因为我连校长姓啥叫啥都不知道。我知道不是举一块“转学”的牌子门在办公室门口就会有人理我的。

“很难。”那位同学说:“前几天我们班还转来一个人,听说是什么局长的女儿,请客送礼花了1000多元,校长才勉强答应试读半年。这年头,你知道的,无‘礼’寸步难行。”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出校门的。捏着那10元钱,我在十字街头徘徊,茫然无助而又不甘心就那样回去。来来往往的人都春风满面,唯有我,一副落魄的样子。

在候车室坐了很久很久,耳畔老是回响着“无‘礼’寸步难行”这句话。我想我该试试,买一份礼物送给校长,不然就这样“打道回府”我不甘心。

可是除了车票,我只有10元钱!

铃声早已响过。我在候车室坐不住了。转来转去,又到了那道门前。里面传出阵阵读书声和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我想进去,然而我知道,空着两手再进去也只是瞎转悠。

街边摆满了水果摊,最诱人的是红透的苹果。我漫无目的地走着,不时看看那些生意人对顾客谦和的笑。

“买点苹果吧!”

我抬头看时,一位年轻的阿姨正冲我甜甜地笑:“看,又红又大,自己吃,香脆可口;送人,美观大方。”

“送人?”我的心忽然一动:“对,就送苹果,10元钱的苹果,该是很大的一袋呢!”

用那汗津津的10元钱,我换了10斤鲜红诱人的苹果。满满的一塑料袋,很沉很沉,然而我却像拿到通行证般地有了勇气与信心。

又看见那块威严无比的门牌了。我抑制住兴奋,加快了脚步。突然,“嘶”的一声,袋子涨破了,早已挤得透不过气来的满袋苹果争先恐后地滚了出来,爬得满街满地……

红紫麻木的指头轻松了,我的泪水却止不住涌了出来。来不及停下的车辆呼啸而过,满街苹果汁水四溅。

我懒得去看去捡,只是呆呆地站着,任泪水“哗、哗”地流淌。

我真的一无所有了。站在街口,17岁的我,第一次觉得好累好累。

太阳快落山了,我擦干泪水,平静下来。反正我已一无所有了,无论如何,我得去试试。丢了一袋苹果,倒让我陡生一种豁出去的勇气。

照着同学给的地址,我敲开了校长的门。按捺住“咚咚”乱跳的心,我说明来意。校长盯着我看了足足10秒钟,然后问:“就你一个人来的?”

我点点头,想解释什么,但找不到合适的言辞。

“嗯,有勇气。”校长把我让进屋里,“能吃得了苦吗?”

“怕吃苦我就不会来了。”我想对他说那袋沉沉的苹果,但是最终还是没说出来。

“今年的会考都通过了吗?”

我拿出会考成绩单,那上面赫然写着四个“A”。

“好,来吧,我就偏爱刻苦聪明的孩子。”

我的心欢跳起来,那一瞬间,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敢相信事情会这么顺利,不敢相信校长对什么局长的女儿那么苛求而对我这么大度。

走出校长家门的时候,我暗暗庆幸刚才没提那袋沉沉的苹果。

美丽的背后是努力

章子怡在美国人眼中是中国的一位演员,而不是一位娱乐明星,她是“亚洲第一美女”、“中国第一打女”。据报道,以权威和品位著称的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名为《章子怡》的片长60分钟的纪录片中将章子怡定位为“美貌和动作兼而有之的功夫女星”,章子怡总是写满一脸的微笑,一脸的从容,一身的爽净,一身的甜意。她们美得并不炫目,但不传统,在她身上具有亲切、家常的性质,具有亲人一般温暖、朴素的气质,你看不到任何居高临下或盛气凌人的东西,相反你感受到的永远是诚恳而谦虚的态度,还有忧郁而善良的情思。

自出任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女主角以来,灵心慧性的章子怡疾风迅雷般走红,风头一时寡二少双,再看《卧虎藏龙》让全世界影迷认识了这位刚柔并济、负气含灵的中国女孩。人走红了往往紧跟着就是蜚短流长传闻,这位在国际电影界制造了神话了女演员同样遭受了种种负面的传闻,但是她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她在表演艺术上体现出了成熟的个人风格,达到了近乎完美的高度,并且包含着令人陶醉的魅力,具有令人赞叹的人性深度,所以28岁的她已成为电影界举世瞩目的人物。

在北京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章子怡成长日志》中看到这么一句话:“她的聪明并非在于琢磨怎样红得更快爬得更高,绝对不是,仅仅在于她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还不够好,而她在此之上暗下的苦功,必然不会有很多人知晓。”这恰好吻合了章子怡所说:“从小就生活在压力之中。”章子怡10岁-16岁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舞蹈,她说自己学习舞蹈的动机并非要成为舞蹈家,而是因为父母想让她通过学习舞蹈来强身健体,以此来改变她瘦弱的体质。

没有高不可攀的山峰,既然有山峰就会有人攀。要说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征服的困难,就是自己的自卑和懒惰。因为自卑所以我们无力争取,望洋兴叹;因为无力争取,所以会更自卑,据说章子怡刚刚进入中戏时条件并不好,加上她性格内向,所以常常有一种自卑的心理,比如“那时学生都要自己排演作品,她总是躲在一边,不到最后关头是绝不上场表演”,“那个时候她天天夜里都会梦到编段子,做小品”,章子怡说:“我一直挺害怕,一年级时甚至想退学!”她甚至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总是陷入彷徨、郁闷。可是她还是坚持了下来。章子怡说:“那时偷偷在教室练……躺着压腿,一躺就是40分钟,我都麻木了,等把腿收回来时,我就觉得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往下掉,但是没有声音。”当时16岁的章子怡参加了桃李杯舞蹈比赛并取得了名次,成功地迈出第一步,艰难减少了,动力增加了,章子怡表示在舞蹈学院最大的收获是锻炼了她的意志,锻炼了她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实主义是艺术固有的一个永恒的特点,一个演员倘若想让他的演艺持久而普遍地感动观众的心灵,她就必须与外部的现实生活发生深刻的关联,并且要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沉重的问题,摆脱病态的自恋倾向,继而将温柔的目光投向那些需要阳光和温暖的人们,要看得见他们眼中的泪影,听得见他们内心的哭泣。好的演员不但善良而且富有同情心、亲切,不拿架子,什么时候都把自己饰演的人物和观众都当作自己的朋友,把电影当作电影,当作必须塑造人、叙述故事的一种电影样式,并且当作与观众沟通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便努力把人物扮演得生动可爱,把故事情节表演得有趣可信,这些道理章子怡都懂都明白,而且她还努力去做。她在电影中的表现就是她心灵和精神的镜像,从中映照出的是她的心性和人格,是肫挚之情和仁爱之心,她用仁爱之心感受世界,用仁爱之眼观察世界,用仁爱心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察,这些我们不仅可以在她的《我的父亲母亲》、《茉莉花开》等。

催人泪下的电影强烈地感受到。

“章子怡偷师学艺的对象是学校周围胡同里的人们,她仔细观察大妈们怎么洗衣做饭,商贩们怎么吆喝买卖,甚至去看男人跟男人是怎么告别的,女人跟女人的道别方式又有什么不同”,“一年级上的课是观察生活,章子怡渐渐发现这门课对她的改变很大,她经常跑到北京火车站、妇产科、居委会、农贸市场去观察各种人物”。平民的出身使她更关心的是世俗的现实生活,使她对生活中的残缺和苦难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对人性中的庸俗和丑陋的一面有深入的观察和认识。

她多以身边的世俗生活中的人生世相作为参照表演的资料,却能赋予它们以丰富的诗意和人情味,她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在电影表演艺术通过切实的手段,改变现实生活中那些“小人物”的教养和气质。人物的爱恨与悲欢、离合与生死的情感历程和命运遭遇紧紧地吸引着观众,为了演好戏,练就一身真功夫,章子怡总是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她都不忘记细心入微的观察,所以当她谈论起这些人物时,就像谈论自己的朋友、邻居或者自己的亲人。

为了演好《我的父亲母亲》,章子怡下乡体验生活,吃了不少苦:“《我的父亲母亲》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章子怡不断地‘跑’,对‘父亲’一见钟情地跑;为了多看‘父亲’几眼跟着‘父亲’背影跑;‘父亲’当右派回城时拎着饭盒猛追着跑……影片中表现出的那种‘跑’和‘摔’,全是真跑、真摔,有一天章子怡跑了三千多米,两条大腿的肌肉都拉伤了……后期配音时因为连续配那种喘息的声音,有一次她竟晕倒在现场。”在表演中章子怡的态度诚恳,情感强烈,由于有了这样的主观心象,她表演下的各种人物或人生场景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同时,还给人带来丰富而美好的内在体验。她以饱含爱意的心灵去表演人物,体贴入微地叙述她们内心的感受,在平淡简单的形式里表达着善良、责任、尊严、坚毅和挚爱等丰富而美好的情感和品质,表现出一种诗意的道德情调和温暖的伦理精神。看章子怡的电影,发现她的表演里有底层人的苦难和眼泪、辛酸和无奈,但是没有廉价的自恋和空洞的牢骚,也没有恶毒的诅咒,我们更没有听到她的宣言,但我们从她的表演中可以看出她是作为老百姓并为了老百姓而表演的人。

李安的《卧虎藏龙》开拍前,章子怡在十几天的集中训练后,靠自己敢于吃苦的劲头征服了导演,赢得了这个角色。“章子怡为这部片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瘦到了90斤不到”,影片获得大奖后,“章子怡终于在最后盼来了导演的明确喜爱与最大肯定,她‘哇’地大哭起来”,正如章子怡所说,她的一生充满了意外,被张艺谋发现后她因《我的父亲母亲》而出名,随后又因李安的《卧虎藏龙》而一夜走红。知己而又能省己,有勇气冲破枷琐的人才是自由鸟,远方的诱惑战胜了天性的怠惰,使自己翅膀在风雪中接受大自然的洗礼,身心在跌打中刚强,在品味到一种美好的过程后就会迈向希望的高峰,她成功了。

看过很多电影,我觉得在许多声闻过情的演员的名不副实的电影表演中,多数都很矫揉造作,很难看到会呼吸的人物,很难看到合理有趣的情节,很难看到朴实温暖的情感,很难看到深刻丰富的主题;很多演员把电影中的人物涂画得面目模糊,因为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演员的表演态度任性而草率,很少考虑人物性格的规定性,很少用心推敲情节发展的合理性,只管一味地凭着自己的缺乏事实感的消极想象随意地表演,导致人物失真,无视情节的合理性,于是情节被搅弄得支离破碎;无视人物的情感的复杂性,情感也被扭曲得畸形变态;她们的表演夸张而虚假,幼稚而粗糙,不仅令人难以置信,也不能引发人的积极的道德反应和审美感受,而且在很多时候还能引起观众极其别扭恶心的生理反应,更糟糕的是,连带着将主题也变得苍白而晦涩。

看章子怡的电影表演,我的心底会滋生出一种心疼和心酸的纯洁与纯粹,同时从她的眼神中读到了一种充满了甜蜜的梦意和幼稚的倔强的情感;真诚的情感和思想的自然流露,在电影中它意味着章子怡的倾向、愿望、立场和价值观。她演得很投入,很逼真,她的演技深入到自己心灵的渊然深处,真实而细致地表达着人物情感发展和心灵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纯真给她的表演艺术带来一种温柔而纯粹的品质,充满浪漫气质和诗性意味的抒情性是章子怡的演艺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特点和品质。

章子怡被封为“亚洲第一美女”是对她演艺事业的肯定,这个“美女”,不单纯指她容貌上的美丽,而是她的个人人格魅力和她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在美国人眼里,这个一个普通百姓家庭的女孩,能通过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获得了演艺事业上的成就,那是多么不容易。不光是在美国人眼里,就是在全世界人眼里,章子怡也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美女”!

成为女强人绝非偶然

央视美丽的女主播,她们的生活遥远而神秘。曾经看到过一本由董卿、王小丫、和晶、沈冰、柴静等12位央视女主播联手书写的“自白书”《魅力制造》,由北京出版集团出版。在书中,董卿自曝“好想好想谈恋爱”,而王小丫则透露当年为了当记者,她曾承诺不生孩子。

也许有人会认为董卿自曝“好想好想谈恋爱”是故意矫揉造作,会认为王小丫透露当年“为了当记者不生孩子”是另有隐情。有个媒介的朋友,就在电话里问过我,你说董卿在书中自曝好想谈恋爱是不是在向大众“暗送秋波”?那王小丫透露当年为了当记者承诺不生孩子,是不是也是向大众在表明她还是“女儿身”?……听到这种质疑的声音,我十有八九就明白都是当下娱乐圈里的“搅屎棍”惹的祸。我严正地告诉朋友,看待人或事要一分为儿,目光不要太狭隘,万不可拿小人之心去揣度君子。董卿和王小丫的表白,恰恰是她们发自内心的真心话。

董卿自曝“好想好想谈恋爱”是内心的释放出的呐喊,是一种在高度工作压力之下的情感宣泄。作为央视的主播,虽夜有三思,但尽在工作,无暇去张罗自己的情感私事,这也在情理之中。也许有人怀疑,就算你再忙,难道还没有谈恋爱的时间?当然,一个敬业的人或者说堪称“工作狂”的人是没有多少时间去谈情说爱的,董卿亦然属此例。对于王小丫更是实话实说,当年为了当好记者,承诺不生孩子是确有其事。作为记者,整日东奔西跑十分辛苦,这要求记者必须轻装上阵,最忌讳的就是拖泥带水。有些新闻单位就怕女士们进了单位,工作没多久就要结婚生子,影响工作。所以当初王小丫的承诺不无道理,当初是她所进的单位就有这样的顾虑,这是她给单位的承诺,目的就是为了谋得这份记者的工作。

当然,王小丫给单位的承诺并不仅仅限于此,要想做好记者,做名记者,就必须要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为了事业几乎都舍弃了生命。尤其是王小丫,她认为真正成熟的女人应该是个懂得博爱的女人,对许多人和事都心存关爱,这种爱中包含了她们对人生和世界的好奇、有她们不泯的纯真和宽容的胸怀,所以王小丫的当初的承诺并不过分,她们认同传统的美德,赞美利他的牺牲精神,在她们看来,克己利他的仁爱之心和道德善良,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进步密切相关。

有人说董卿和王小丫的“自曝”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开招标”,也想找一个身价亿万的“钻石大王”……这简直就是小人的龌龊的想法和丑陋的心态。董卿说出自己想谈难道就是公开“招情人”?王小丫说当年为了工作不生孩子就是为了表明自己还是“女儿身”?她们这样做是为了给那些大款大腕看的?作为董卿和王小丫,她们更懂得物质上的富有并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惟一目标,因为,金钱和财富带给人的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满足;金钱像权力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缺乏人情味的东西。

如果我们的时代想“感受到生活的真正美好”,那就必须使自己的生活人性化、人情化、道德化,就必须满足人的心灵对于尊严、体面、优雅的渴望,尤其必须满足人们对于更为内在的幸福感的渴望。董卿和王小丫的“自曝”恰恰说明了她们对自己的职业的满足,她们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崇高的职业,她们本身也有着崇高的内在品质,崇高意味着自由,意味着对命运和异化性及异己性力量的抗争,意味着人性的高贵和尊严,意味着高尚的道德和伟大的心灵,意味着直面死亡和毁灭的献身和牺牲,而这些所有的意味,都体现在她们的身上,她们是值得尊敬的人。

从生理上讲,每个人都属于四种气质类型中的一种:要么属于热情、愉快的多血质,要么属于迟缓、沉静的粘液质,要么属于忧郁、脆弱的抑郁质,要么属于急躁、冲动的胆汁质。新闻工作者的精神气质也许与人身上的生理气质有着潜在而神秘的关联,但是,我们似乎还找不到充分的依据,说哪种生理气质的人最适合做新闻工作者,或者不适合做新闻工作者。

我倒是倾向于认为,人们通过自觉的努力,可以深刻地改变自己的精神气质和行为模式,从而完成对自我精神生活的文化变革,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工作者。总之,新闻工作是一种非常重要又极其高级的精神创造活动,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搞的,至少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搞好的。新闻工作才能是一种稀有的、因而受到崇高评价的才能;如果说多多少少天生有一些美学感觉、能够感受美文学印象的人是寥寥可数的,她们极度拥有这种美学感觉和这种美学感受力的人,又该是多么少呢?……有人认为批评这一门行业是轻而易举的,大家或多或少都能做到的,那就大错特错:新闻工作者的才能是稀有的,他的道路是滑脚的和危险的。

事实上,从一方面说来,该有多少条件汇合在这个才能卓越的人的身上:深刻的感觉,对艺术的热爱和严格的多方面的研究,才智的客观性,这是公正无私的态度的源泉,她们不受外界诱引的本领;从另一方面说来,他们担当的责任又是多么崇高。不错,一个人倘若想成为真正的新闻工作者,他就应该使自己具备“稀有的才能”,应该将多种条件“汇合”在自己身上。但是,在我看来这些“才能”和“条件”只有在一些特殊的精神气质的推激下,才能最终成为一种生产性的巨大力量。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多的是招摇撞骗的乞乞可夫,多的是自私虚荣的蓓基-夏泼,多的是野心勃勃的于连-索黑尔,多的是心灵冰结的伏脱冷,多的是耽于沉思怯于行动的哈姆雷特,但是缺少唐吉诃德,缺少唐吉诃德身上的那种可敬的品质与脱俗的气质。董卿和王小丫在《魅力制造》中的表白,我个人认为,她们首先是一个最卓越、最高尚的人,是一个真正见义勇为的骑士,不仅如此,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她们所“表白”的正是这种各人具备的那些伟大的精神价值和精神气质:首先是信仰;对她们所从事的新闻工作的永恒的、不可动摇的信仰,对真理的信仰,总之,对存在于个人之外,但又不易把握的真理的信仰,这真理要求她们为它服务,并作出牺牲,但是只要奉行真理并持之以恒,而且甘愿为真理牺牲,这真理也是可以把握的。

董卿和王小丫整个人都充满了对于真理的忠诚,为了这理想,他甘愿忍受一切艰难困苦,甘愿牺牲生命;他珍视自己生命的程度,视其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体现理想,在人间确立真理和正义的手段而定。……他相信真理,坚信不疑,而且义无反顾。因此他才无所畏惧,坚忍不拔,才会有董卿自曝“好想好想谈恋爱”;才会有王小丫透露当年“为了当记者不生孩子”,其实在她们的眼中,她们无暇顾及这些“小事”。

她们心地善良,但精神伟大,为人勇敢;她们那感人的虔诚并没有束缚他的自由;她们毫无虚荣心,但她们并不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使命,她们的意志百折不挠。

董卿和王小丫的表白是个人人格的表白,是个人职业风格的表白,是内心世界最虔诚最直白的表白,不容我们瞪着眼睛去怀疑,更不容我们以肮脏的心理去猜疑,我要把掌声送给这两位在新闻行业中奋发图强的、最可敬最可爱的人。 BJ+6206TRz0h/b9ndmG4ogUdMCoQ3gu+ksWw0nXIcPaS/erdtinSWZS0u9cMO6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