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改造中国与世界”2

毛泽东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中外文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学习很有长进,写得一手好文章,受到校长和教员们特别是国文教员的喜欢。他写的《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等作文,全校有名。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期间,毛泽东经常到学堂的藏书楼借阅中外历史、地理书籍,了解到中国古代尧、舜、秦始皇、汉武帝等的事迹,对他们表示仰慕。他从一本世界英杰传里,读到拿破仑、叶卡特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灵顿、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和林肯的事迹,对他们的历史功绩深表钦佩,盼望中国也有类似的人物出现,以拯救民族危亡。他曾对同学萧子暲(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的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这里,毛泽东还读了从表兄文运昌那里借的关于康梁变法的书报,并且很喜欢这些书报。他反复阅读,有的可以背诵出来。他崇拜康有为、梁启超。他在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中连载的梁启超的《新民说》一文时,写了一些批语。对该文“论国家思想”一节说到两种君主制国家所写的批语:“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也,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这时期,毛泽东并不反对君主制度,认为皇帝像大多数官吏一样都是诚实、善良和聪明的人,只是需要由康有为、梁启超那样的维新派帮助他变法改革。

1911年春,经东山高等小学堂的老师推荐,毛泽东第一次来到省城长沙,考入驻省湘乡中学。在湘乡驻省中学,他第一次看到了报纸--《民立报》,从此,读报成了毛泽东终生的爱好。《民立报》是著名的同盟会会员宋教仁、于右任主编的。从这份报纸上,毛泽东了解到他来长沙后不久,在广州由黄兴领导的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的消息,读到了这次起义中英勇殉难的七十二烈士的事迹。从这份报纸上,他还知道了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开始拥护孙中山等革命党人。

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的政策,强夺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改为官办,并把筑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换取帝国主义的借款。这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保路风潮首先从湖南掀起,四川、湖北、广东也都立即发动了保路运动。毛泽东和同学们一起投入这场斗争。他倡议并和另一位同学带头剪掉自己的辫子,还强制十几个人也剪掉辫子,用此来表示对清王朝的不满情绪。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爆发。距武昌不远的长沙城受到强烈的震动,形势变得异常紧张,湖南巡抚宣布长沙全城戒严。已经树立了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的毛泽东决心投笔从戎,参加革命军。他决定和其他几位同学到汉口去,并积极地做着行前的准备。

10月22日,湖南新军在焦达峰、陈作新的率领下,在长沙起义成功,建立了湖南军政府。许多学生投入军中,很快,一支学生军就组织起来。毛泽东不必到汉口去了,但他不喜欢这支学生军,认为它的基础太复杂,于是就决定参加正规军,为完成革命而尽力。

毛泽东被编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一名列兵。后来,他还劝说两位同学参了军。他同排长和大多数士兵交上了朋友,尤其喜欢湖南籍的一个矿工和一个铁匠。

由于毛泽东能写字、作文章,可以帮助别人写信,而且有些书本知识,因此,大家都敬佩他的“大学问”。在新军中,毛泽东认真地接受军事训练,并且仍然十分重视研究时事和一些社会问题。他每月7元的饷银,除用于伙食2元和买水花去一点外,剩下的都用在订购报纸上。从当时鼓吹革命并正在讨论社会主义的《湘江新闻》上,他第一次看到了“社会主义”这个新名词。他还读了江亢虎写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原理的小册子,对社会主义问题产生了兴趣,并热情地写信给他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同时也同士兵展开讨论。

革命形势在急剧地发展、变化。1911年11月,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逼迫清政府取消皇族内阁,由他任内阁总理大臣,组织内阁。袁世凯用革命来吓唬清政府,但更以暴力压制革命。1912年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协议。清政府也被迫接受了中华民国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溥仪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这时,毛泽东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了军队,决定继续求学。

当时,长沙城内有许多学校,各个学校都通过报纸广告来招徕新生。可是,这时的毛泽东对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却没有明确的主见,在专业的选择上举棋不定,犹豫再三。

他先后在六所学校报名投考。先是看到一个警察学堂的广告,就去报了名。但在考试之前,他又被一所肥皂制造学校的广告所打动。这则广告说,该校不收学费,供给膳宿,并有津贴,还说,制造肥皂对社会大有好处,可以富国利民。毛泽东改变了投考警察学堂的念头,决定去做一个肥皂制造家,于是又付了一元钱的报名费,投考肥皂制造学校。后来,他的一个在法政学堂学习的朋友不断地劝他进法政学堂。这所学堂在广告上许下诺言,答应在三年内教完全部法律课程,并且保证期满之后马上可以当法官。毛泽东第三次付出了一元钱的报名费,报考法政学堂。毛泽东报考的第四所学校是一所商业学堂。这是受到另一位朋友劝告,说国家现在处于经济战争之中,当前最需要的人才是能建设国家经济的经济学家。毛泽东动心了,付了报名费,参加考试并被录取了。可是,他并没有专心下来,还是继续注意广告。一则把一所公立高级商业学校说得天花乱坠的广告,促使毛泽东决定要去那里学成一个商业专家。他写信把这一决定告诉了父亲,使父亲着实高兴了一场,因为父亲是最理解善于经商的好处的。毛泽东报名报考的第五所学校就是这所公立高级商业学校,并在这里学习了一个月。由于这所学校的课程大多数是用英语讲授,毛泽东不懂英语,而学校也没有用汉语教课的教师,所以他很快又退学了。

最后,毛泽东报考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为省立第一中学),并参加了入学考试。张榜结果,他名列第一。他进了这所学校学习。这所学校很大,学生也多。由于毛泽东爱好历史和文学,国文老师很喜欢他,并热心地帮助他,主动借给他《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阅读。但是,他并不喜欢这所学校,因为学校的课程有限,校规也非常烦琐呆板。他读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以后,得出结论,在校学习不如自学更好。于是,毛泽东在省立第一中学学习了半年后,于1912年便退学了。

毛泽东离开省立第一中学后,寄居在长沙城新安巷的湘乡会馆,开始了定王台的自修生活。

定王台,位于长沙城东南角。相传西汉的时候,有一个长沙定王为了怀念他死去的母亲,就在这里修筑了一个土台子,经常登台向北方的长安眺望。后来长沙的老百姓就把这个台子叫定王台。清朝末年,这个土台已荡然无存,在这里盖起了一栋两层楼的洋房。辛亥革命后,省政当局接受一些学者的意见,利用这栋房子办起湖南图书馆,馆里购置了不少新书。

这里比较偏僻,周围树木葱茏,环境幽静,是一个难得的读书场所。毛泽东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定王台来阅读。无论酷暑寒冬,都持之以恒,雪雨无阻,从未间断。每天,图书馆开门,他总是第一个进去,闭馆时,又是最后一个出来,中午休息片刻,到街上买两块米糕作午饭。

在这里,他广泛涉猎18、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穆勒的《名学》,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还认真研读了一些俄、美、英、法等国的历史、地理书籍,同时,也阅读一些诗歌、小说、古代希腊、罗马的故事。

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并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一番:原来世界有这样大!在这个地图上,中国只占这么小的一部分,湖南更小,湘潭县没标出来,韶山更没影子了……世界既这样大,人就一定特别多,人多问题就多……

毛泽东在定王台省图书馆的自修生活已过半年。这时,住在湘乡会馆里的士兵和学生发生了冲突,会馆被士兵占了去,毛泽东被迫离开了这里。也就在这前后,父亲来信不赞成他自修,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并拒绝提供费用。就这样,毛泽东结束了他后来认为是“极为有价值”的半年自修生活。

在湖南一师

毛泽东被迫停止在定王台的自修生活后,开始认真思索自己的前程。他认为自己最适合于教书。在费用已无保障的情况下,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登出的一则有不收学费、膳食费低廉内容的广告,自然引起他的兴趣。两个朋友也鼓励他报考这所学校,于是,他投考并被录取。同时,他还很讲“义气”地帮助那两个鼓励他报考的朋友准备了入学考试的作文,使得他俩也进入第四师范。毛泽东进入第四师范后,抵住了后来一切广告的引诱,在第四师范预科一班学习了一年。1914年2月,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第一师范学校,他又随之转入第一师范,共学习了4年半,至1918年6月毕业。

第四师范合并于第一师范后,毛泽东被编入预科第三班。由于同四师的春季招生不同,一师是秋季招生,因此,他同四师转来的同学一样,重读了半年的预科。1914年秋,他被编入本科第八班。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坐落在长沙南区书院坪。这里以前叫城南书院,是南宋理学家张木式讲学的地方,与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隔湘江相望。辛亥革命后,在这城南书院早已荡然无存的书院坪,创办了第一师范学校。一师是一所比较民主开明的学校。在这里,毛泽东受到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谦、黎锦熙、方维夏、王季范等教员的影响,尤其是杨昌济对他的影响最深。1936年,毛泽东回答斯诺谁是他最尊敬的老师时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1918年8月,毛泽东来到北京,同萧子升等驻京主持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工作。在北京,毛泽东经杨昌济介绍,认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并被安排在图书馆当助理员。在杨昌济的赞许下,毛泽东和杨昌济的爱女杨开慧建立起真诚的友谊和恋爱关系。

在四师、一师学习的5年半时间,是毛泽东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因此,他的学习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学习掌握救国救民的本领。他认为:“今之天下纷纷,就一面而言,本为变革应有事情,就他而言,今之纷纷,毋亦诸人本身本领之不足,无术以救天下之难,徒以肤末之见治其偏而不足者,猥曰吾有以治天下之全邪!此无他,无内省之明,无外观之识而已矣。己之本领何在,此应自知也。以己之材,欲为栋梁之任,其胸中茫然无有,徒欲学古代奸雄意气之为,以手腕智计为牢笼一世之具,如此秋潦无源,浮萍无根,如何能久?”要求得真本领,必须刻苦学习,“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不厚,时惧倾圮。”

为了认识真理和追求真理,毛泽东决心学习“颜子之箪瓢与范公之画粥”的精神,“将全副功夫,向大本大源探讨”。他提出“文明其精神”,要刻苦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与同学约定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只在一起谈论大事,即“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毛泽东学习十分认真、刻苦。他听课时做有大量的课堂笔记,课后自修时写有读书录,还全文抄录过一些他喜爱的书籍。这些课堂笔记、读书笔记等累积下来有几网篮之多。后来毛泽东把它们送回了韶山。1929年,国民党军队到韶山要抄毛泽东的家,附近的族人听到风声后,将这些本子和书籍搬到后山焚毁。一位曾教过毛泽东的私塾老先生,从火堆中抢出一个笔记本和两册教科书,保存了下来。《讲堂录》就是抢出来的那本笔记,是现存下来的毛泽东的唯一的课堂笔记。1917年下半年到1918年上半年,一师本科毕业班开设了修身课,所用教材是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毛泽东读了这本约10万字的著作后,写了1.5万余字的批语,留下了用红、墨笔打记的圈点、单杠、三角、叉等符号。批语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对书中一些哲学、伦理学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强调个人价值,主张唯我论,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传统观念和专制主义的束缚和压抑。

毛泽东喜欢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不十分感兴趣,反对将自然科学列为学校的必修课。因此,他将功夫多数都花在社会科学上,专心于哲学、史地、文学等。他博览群书,凡是能搜集到的古今中外的各种名著,如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稗官小说、近人文集以及翻译成中文的外国名著等,无不浏览。他经济拮据,没有钱买书,只是有时买些折价书,大量的还是向老师同学借阅,并对一些他喜爱的内容,认真地抄录下来。《讲堂录》中就有他手抄的《离骚》、《九歌》。他一师的同班同学罗学瓒在1917年9月26日的日记中记载:“余借毛君泽东手录《西洋伦理学》七本,自旧历六月底阅起于今日阅毕。”手录西洋伦理学七本,足见毛泽东学习之认真、刻苦。

毛泽东很注重自学。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他精心安排自学计划,读书不倦。晚上熄灯后,他就捧着书本坐在走廊的路灯下,或者茶炉房里,借着微弱的灯光苦读,经常读到深夜,有时通宵不眠。为了锻炼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和思考的本领,有时他只身到学校后面的妙峰山顶学习,为“静中求学”;有时则来到车水马龙的长沙城南门口读书,要在“闹中求静”,磨炼意志。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毛泽东读书学习的突出特点。他每天“从早到晚,读书不止”。早晨很早就起床,做冷水浴或其他运动,然后进教室自习。上课时,静心听讲,认真笔记,课余时间或是进图书馆、阅览室阅读,或是找同学、老师交谈学问。晚上熄灯后,还要夜读。

在学习上,毛泽东广泛而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他认为,“学问”两个字组成一词是很有道理的。既要虚心好学,独立思考,又要好问,与人交谈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学问。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的住处是毛泽东常去求学问教的地方。1915年上半年,杨昌济指导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组织了一个哲学研究小组,每逢周末,这些人就到长沙郊外板仓杨先生家中,由先生介绍和推荐读物,大家一起讨论读书心得。据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记载,毛泽东从4月4日到8月29日这段时间里,在星期六或星期日到芋园黎锦熙住处拜访求教近20次,交谈内容包括“读书方法”、“研究科学之术”、“改造社会事”、“学与政”等。毛泽东从黎锦熙那里受益匪浅。1915年9月黎锦熙到北京工作后,毛泽东在给他的信中还表示:“甚愿日日趋前求教。”黎锦熙对毛泽东十分赏识,他在日记中曾写道:“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即陈昌,后成为著名的革命烈士--引者注),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宜示之以方也”。

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毛泽东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追求改造世界的知识,他刻苦攻读,勤于思考,持之以恒,同时,广泛而虚心地拜师访友,求学问教,与他人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是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时热衷提倡的一个口号。他认为:“德智所寓,不外于身。”虽然“有甚高之德与智,一旦身不存,德智则随之而隳矣!”因此,他为了强壮身体,磨砺意志,同时也为了保持学习时的旺盛精力,刻苦地进行体育锻炼,并且持之以恒。

毛泽东进行锻炼的项目很多,主要有冷水浴、游泳、野游、爬山、露宿等。

冷水浴,这是杨昌济老师常年进行的锻炼项目。开始时,毛泽东只是模仿杨先生进行,通过实践,他认为冷水浴有两大好处,第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并能强壮筋骨;第二,可以培养勇猛无畏的气魄和战胜困难的精神。因此,他从模仿转为长年坚持不懈地进行。

一师浴室旁有一口水井,每天清晨天蒙蒙亮,毛泽东就起床来到这里进行冷水浴。他脱光上身衣服,吊上一桶桶的井水往身上浇,然后擦,擦了又浇,浇了又擦,这样反复十几分钟,直到全身发红发热为止。冬季坚持冷水浴不容易,可毛泽东却很习惯自然。有同学问他为什么能坚持,他回答说,只要下定决心,难关是可以突破的。

毛泽东从小就酷爱游泳。8岁时他从师邹春培读私塾,一次邹有事外出,嘱咐学生温书。当书读熟后,毛泽东就和几个学生到私塾前的池塘里戏水。邹先生回校见到后,非常生气,要学生对对子,对不出就要用楠竹板打手心。对子出的是“濯足”。取意孟子中“沧浪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毛泽东不假思索就对以“修身”。取意于《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邹先生不禁连连点头。不敢说毛泽东8岁时就把游泳同修身联系起来了,但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他就一直把游泳作为锻炼体魄、砥砺意志的一项重要手段。长沙的橘子洲是他在一师求学时常来游泳的地方。夏天水涨时,湘江水面宽三四里,他能从东岸游到西岸;秋冬之间,行人已经穿上棉衣,他还能在江中游上几十分钟。他的同学张昆弟、罗学瓒曾在日记中记述了他们当年一起畅游湘江的情景。1917年9月23日张昆弟日记记载:“昨日下午与毛君润之游泳。游泳后至麓山蔡和森君居,时将黄昏,遂宿于此,夜谈颇久”。罗学瓒在1917年9月20日的日记中也写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游,人多言西北风过大,天气太冷,余等全行不顾,下水亦不觉冷,上岸也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力气,不得不谓运动中最有益者。人言固足信哉!”他在10月8日的日记中又写道:“余前数日,因浴冷水,致身痛头昏。休养数日,少饮食,多运动,今日已痊愈,复与毛君泽东等往河中洗擦身体一番,大好快畅。”

爬山、露宿、风浴、雨浴等也是毛泽东锻炼身体常用的方法。与一师隔湘江相望的岳麓山,是毛泽东常去锻炼的地方。除爬山外,还在这里进行过风浴、雨浴等活动。张昆弟1917年9月23日的日记中还写道:“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大风浴,胸襟洞散,旷然有远俗之概。归时八点钟矣。”有一次在一个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晚上,毛泽东独自一人,顶风冒雨爬上岳麓山顶,然后又从山顶跑下,来到蔡和森家。蔡母问他怎么回事,他回答说,是为了体验《诗经》上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这句话的情味。

一师校园里的君子亭和岳麓山的爱晚亭、白鹤泉以及橘子洲等地,是毛泽东经常露宿的地方。在寒霜时节,当夜幕降临时,他就邀请一些同学来到这里高谈阔论,直到夜深人静,然后各自找个地方,露宿至天明。

毛泽东经常进行锻炼的项目还有运动体操等,他曾自编过一套“六段运动”体操。毛泽东在刻苦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对体育理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他写了一篇长达7000余字的《体育之研究》,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在1917年4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3卷第2号上。

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对他在一师的体育锻炼作了回忆:“我们也热心于体育锻炼。在寒假中,我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声叫嚷,说这是叫做‘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就露天睡觉,甚至到十一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这一切都是在‘体格锻炼’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于增强我的体格大概很有帮助,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

在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不仅刻苦攻读死的书本,而且还善于读“活”的书本。他常说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他在课堂笔记《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他倡导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周知社会”。他从《民报》上读到一则消息,说有两名中国学生旅行全国,一直走到西藏边境的打箭炉。这使他受到很大的鼓舞。他想效法他们的榜样,由于没有钱,便决定采用“游学”的方式,先游湖南。所谓游学,本是旧社会一些读书人,利用“游学”写字作对联送人,变相行乞。毛泽东用这种形式,深入农村,接近农民,得到了许多教益。 ScKfHggmmvhqfHs3//n8qwMzpsGPoW7IG7KeYDv5Kf9Esr758kdSvHW7SLjh604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