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创造前传,农村小子打造摩托车王国2

4.失意于海南房地产泡沫

不论是“野照相”、开照相馆,还是开冰箱配件厂、冰箱厂,抑或开办黄岩吉利装潢材料厂,李书福做生意可谓是无往不利,几乎没有一样是赔钱的。可以说,李书福的创业史是相当辉煌。然而,就在这辉煌的创业史上,有一个小插曲。它在这段辉煌的旋律中插入了别有滋味的一节。这就是李书福南下海南炒房的失败经历。

房地产市场一直是一个热门投资领域,很多人在房地产市场一夜暴富,也有很多人因为炒房而倾家荡产。李书福总是不愿意多谈这次失败的经历,他在回忆过往人生时多次都请求跳过这一段。我们可以理解,没有多少人愿意与他人分享失败的苦涩。然而,这又是李书福人生中永远都不可能磨灭的经历,哪怕它是痛苦的,不堪回首的。

1992年,远在浙江台州的李书福听到了海南大开发的响亮口号。他早就听说过房地产市场很容易赚到巨额财富,很多人因此而一夜暴富。此前生意上的多次成功,让李书福对自己的商业头脑充满了信心。满脑子都是暴富梦想的李书福,带着此前几次做生意赚来的几千万元钱只身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海南,准备投身到炒房的洪流之中。然而,他没有想到,这次贸然涉足完全不懂的房地产业,会给他带来惨痛的教训。

早在1988年,海南省就已经被设为全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很多人都是冲着这个名号,从天南地北聚集到我国南部边陲的这个孤岛,甚至有“十万人才下海南”之说。如此多的人聚集到这个海岛上,当然就需要为他们提供大量的住房、办公楼等等。

1992年,邓小平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南方谈话,这次谈话使得海南经济特区效应得到全面释放。全国住房制度改革步伐不断地加快,这无疑给海南省的房价注入了一剂兴奋剂,给早已蓄势待发的房地产业加足了马力。

有亲历当时海南炒房“盛况”的人回忆道:“当时海南的别墅造价成本大概是2000元/平方米,一般开发商给出的开盘售价是4500元/平方米。然而,即使是开发商将售价提高了一倍多,仍然有无数的炒房者蜂拥而至,新开楼盘销售的第一天就会被他们全部买去,一套不剩。看到炒房者们的热情,开发商当然不会放过赚钱的大好时机,仅仅几天之后,新开盘别墅的标价已经疯涨到8000元/平方米,炒房者们还是抢得头破血流。”

当时加入这批海南炒房团中的,除了李书福,其实还有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海马汽车集团董事长景柱、地产大鳄冯仑和潘石屹。然而,潘石屹毕竟有过经验,他敏锐地觉察到海南房地产市场中的种种不正常现象,预感到海南房地产市场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崩盘,于是立马从海南折回了北京。

潘石屹是全身而退了,可是李书福却没有那么幸运。他还不明白,千变万化的房地产市场暗藏杀机,一不留神就会被它吞没。

有人评价说海南当时正处在一个疯狂的年代、泡沫的年代。高峰时期,海南全岛总人数不过655.8万,却有着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如此多的房地产公司,其中有很多都不是为了盖房子,而更像是房地产中介商,主要业务就是不断地买进和卖出房产。一个个炒房者就像在玩着同一个类似于“击鼓传花”的游戏,房价在他们手中不断地周转、传递,越来越高。

然而,“击鼓传花”这个游戏不可能永远玩下去,鼓声终究会停下来。而李书福就好似在鼓声骤停的那一瞬间接到了传过来的花--进入了海南的房地产市场。

1991年,海南省房地产平均价格还只是处于1400元/平方米的低位,而到1992年,它却猛增至5000元/平方米,而在1993年上半年,更是飙升到了顶峰,高达7500元/平方米。炒房团中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是银行的债务人,大批大批的贷款直接从银行贷出来,甚至都不用审核,这也就形成了泡沫经济。而海南房地产市场上,也筑就了一栋又一栋的“泡沫大厦”。

既然是泡沫,就会有破灭的时刻。这个泡沫的破灭对李书福来说可谓是刻骨铭心,他带去的几千万元也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碎而化为乌有,他的暴富梦想也跟着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1993年底,鼓声停止得毫无征兆,这让李书福在孤岛海南无比焦虑,他没有办法收回投进去的那几千万元钱。这一次的失败,让他的心灵很受伤。身处远在家乡千里之外的海南岛,一向不给自己留后路的他赔光了身上所有的钱,甚至连回老家的钱都没有了。

此时的海南岛上正经历着楼市垮塌带来的阵痛。数千家开发商完全不顾投资者的利益,卷款逃离海南岛,而留下来的则是遍地数不清的烂尾楼。当时,有当地人对这一现象抱以冷笑:“海南岛有数不清的高楼大厦,在这些高楼大厦中,每一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悲壮的故事,每一根桩基下都深埋着一个哭泣的灵魂。”甚至有好事之徒这样评价海南岛的三大景观:天涯、海角和烂尾楼。

即使知道开发商卷款逃走,李书福也没有能力去追回那些被卷走的钱财,是他自愿将这些钱投入到自己一窍不通的房地产市场的。当初要不是自己被暴富的幻想冲昏了头脑,也不至于血本无归。

然而,李书福绝不会轻易认输,一次失败打不倒这个从台州山村走出来的男人。这次投身房地产的失败并没有带走他的全部,至少李书福从这次失败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并且,他顽强不屈的精神没有被摧毁。经历过这次失败之后,他发现自己并不善于投机,还是应该回归到实业中去。

5.与摩托车结下不解之缘

1993年,李书福的吉利装潢材料厂收入节节攀升,赢利也越来越多,逐渐稳定了下来。虽然装潢生意做得不错,赚取了不少财富,但这并没有让李书福满足。事实上,他不愿意将自己的事业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装潢材料厂。一直以来,他都有干一番大事业的梦想。在继续努力经营装潢材料厂的同时,李书福也在注意寻找新的商机。

那年春节,似乎比以往过年的氛围要更浓厚一些。李书福请几名装潢材料厂的骨干员工去当地酒楼共度佳节。觥筹交错之间,李书福不仅与员工们增进了感情,也从中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商机。

李书福在与员工聊天时,有意透露自己想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的愿望。没想到,这还收到了奇效。一名员工说:“老板,您看投资摩托车市场怎么样?我每天骑的那辆摩托车,性能真是差得没法说,又大又笨重而且感觉不是特别安全。我看电视上播的那些摩托车广告,特别是美国产的摩托车,不仅性能一流,而且外形也很酷很炫。”

当时,李书福并没有明确地回答那名员工,只是说自己要考虑考虑。其实,他觉得摩托车这个行业确实有前途,于是,立马就开始调研摩托车的销售市场。他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活跃,摩托车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货物的运输已经不仅仅是大批量的长途运输可以满足的了,短距离的运输也越来越频繁。而且,不仅仅是货物的运输,摩托车代步也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往人们的代步工具大多是自行车,但是自行车毕竟速度有限,运载重量也有限,而摩托车的灵活性丝毫不比自行车差,速度是自行车的几倍,且能够运载不少的东西。李书福看到了摩托车这些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商贩和农户用摩托车将货品运到市场上卖,比肩扛手提和自行车携带都要高效得多。

李书福觉得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个体户和做小本生意的商户会越来越多,而摩托车将会是这类人最好的交通运输工具。于是,他暗暗地告诉自己摩托车行业确实有利可图。

但是,李书福并没有在看到巨大利益的时候就盲目地一头扎进摩托车领域。他吸取了之前房地产投资失败的教训,切实考察了摩托车的生产制造环节。李书福发现,前几年,摩托车的价格还十分昂贵,那是因为当时的摩托车是由国有大厂与国外厂商合资制造的;而在他进行调研时,摩托车的价格已经降了下来,李书福分析说,国内已经有厂家可以独立生产了。

既然国内已经有厂家能够独立生产,为什么自己就不能生产呢?李书福这样想着。他走在台州的街道上,时不时被耳边呼啸而过的摩托车所吸引,因此李书福告诉自己一定要生产出自己的摩托车。

很显然,李书福在当时就看到台州街边已经有生产摩托车配件的工厂了。生产配件对李书福这个制造奇才来说,根本不算什么难事。只是,他并不想生产那些普通的配件,而是要生产摩托车中一个比较关键的零件--轮毂。然而,如何才能够生产出合格的轮毂呢?这让李书福感到很头疼,因为他当时并不知道轮毂的工作原理,也就无从设计、制造和生产了。

为了能够生产出轮毂,李书福来到台州的几家生产摩托车配件的工厂,找厂里的老板取经。可是台州当时的大型国有工厂并没有与国外摩托车制造商合作,那些小工厂的老板只不过是制造一些基本的、普通的零件,像轮毂这种专业的部件他们也不会做。因此,李书福更加坚信,如果自己能够生产轮毂这种关键部件,肯定能在台州立于不败之地。之前生产电冰箱零件时,李书福也是主动规避了普普通通的元器件,而选择了上蒸发器这种关键元器件,这让他在冰箱配件领域拔得头筹,并最终生产出了自己的北极花电冰箱。于是,李书福对生产轮毂更增添了几分渴望。

他满怀期望地远赴四川,因为那里的国有大厂与外商合作生产过摩托车。李书福找到一家生产摩托车的工厂,向厂长提出承包该厂摩托车所需的所有轮毂,并许诺给他们一个较低的价格。但即使是这样,厂长也不同意,并且还嘲笑他是一个外行,根本就不可能生产出轮毂,很快就打发李书福离开了。

然而,李书福并不是一个经不起拍打的人,越是受到他人的嘲笑,他越是要做出一番事业给别人看看。从四川回去之后,李书福生产摩托车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

李书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身边的人,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但是,他们都劝李书福放弃制造摩托车整车的念头,因为摩托车毕竟是要疾驰在大街小巷的交通工具,万一有个差池,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惨剧。而且摩托车的生产工艺与电冰箱和镁铝曲面板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行当,如果放弃运营良好的装潢材料厂,显然承担的风险过高,实在是不划算。

对于这些,李书福何曾没有想过呢!但是他不害怕自己再次变成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他相信自己既然能在电冰箱和装潢材料这两个不同类型的行业中获得成功,就没有理由在摩托车这个领域内失败。即使周围的人百般阻挠,甚至有人恐吓他“你生产出来的摩托车要是让人丢了性命,你就等着蹲监狱吧”,李书福也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摩托车之梦。

虽然没有人理解李书福,但是他并不感到害怕。这一年,他只身南下广东,在那里有比台州更多的摩托车配件生产厂家,而且各种配件应有尽有。李书福在广州的摩托车配件市场里苦苦寻找各种零部件,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身边没有人能够帮着他拿主意,于是,他只能看完这一家又去看另一家,与那家老板商量不成又回到这家继续商量。李书福不惜来来回回地折腾,只为能够找到最合适、最齐全、价格最低的摩托车零部件。

俗话说:“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忙碌之后,李书福终于高高兴兴地从广州运回了几车的摩托车零部件。很多人都说李书福肯定要做赔本生意,但是李书福不信。他将运来的各种配件一件件地拆开来仔细研究,又一件件地安装回去。李书福相信,在这一拆一装、来来回回地拆分与安装的过程中,一定会找到摩托车整机组装的秘密。

李书福并没有将自己关闭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他认为,这样闷头苦想即使能够将部件安装成一个整车,也肯定是耗时又费事,最好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一辆现成的整车仿制。要仿制当然要找好的车型仿制,李书福对这个毫不吝啬,买了一辆当时市面上性能、口碑都相当不错的摩托车--本田摩托。

有了本田摩托,李书福就只需照葫芦画瓢了,这对他来说完全不是难事。李书福边仿照本田摩托,边融入自己的设计。就这样与请来的专家余挺一起联合鼓捣了7个月之后,一辆崭新的摩托车出现在了李书福的眼前。这辆摩托车完完全全属于李书福个人所有。他将这辆车展示给员工们看,给街坊四邻们看,他们都惊得目瞪口呆,无不对李书福的韧劲儿、聪明劲儿心生佩服。大伙儿都高兴地问李书福会给自己的摩托车起什么名,李书福不假思索地说:“华田。”这大概也是根据“本田”仿拟的吧。

看到大家都对自己的摩托车相当满意,李书福想尽快将“华田”推向市场。于是,他主动到国家机械部申请生产摩托车。但是由于当时国家的产业政策规定,民营企业不允许生产摩托车这一类产品,李书福只好悻悻而归。

但是,这一次他没有被政策打败。他一直对当初放弃北极花电冰箱厂耿耿于怀,抱怨自己当时年少不懂变通。现在要生产摩托车又受到了政策的限制,李书福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想到“协作生产”的办法。

几年之前,李书福原本是有机会找到青岛红星厂做自己的“靠山”的,但是他最终选择了放弃;现在,他做的是摩托车生意,自打当初决定投身这一行业,他就从没想过退缩。即使是要将自己的摩托车挂靠在其他厂牌下,他也心甘情愿。

就这样,李书福四处打听合适的摩托车厂。当时很多厂都知道摩托车制造是一个赚钱的生意,纷纷想将李书福的摩托车收归自己所有,其实也就是想借机吞并。而李书福只是想找到一家能够生产摩托车的厂商,借他们的品牌生产摩托车,而并不想将自己苦心钻研出来的“华田”拱手让给其他人。于是,他接连拒绝了多家对他的摩托车有非分之想的大厂。

最后,李书福终于找到了一家因为技术研发落后而苦苦支撑、濒临倒闭的摩托车厂。它原本是一家国有摩托车制造厂,但是由于资金周转的问题,造成人才外流,迟迟开发不出摩托车制造的新工艺。而老式的摩托车又越来越不受欢迎,因此它才在很红火的摩托车生产领域步履维艰。李书福找到这家摩托车厂的负责人,他说自己有能力让它重新恢复生机。对方问李书福有什么好办法,李书福提出了“借鸡生蛋”的办法。因为李书福给出的条件优厚,对方很乐意地接受了。

于是,李书福将自己的摩托车命名为“吉利”,意为大吉大利。借着国有摩托车厂的牌子,李书福的摩托车终于顺利面市。李书福的摩托车一经推出,就极大地改善了原国有摩托车厂的经营状况。李书福得到了厂里面所有员工的称赞,因为是他让他们免于下岗。李书福鼓励员工们继续努力、好好工作,同时李书福也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

很快,在所有人的齐心协力下,李书福率领着大家制造出了四冲程的摩托车。这种摩托车内的四个冲程功能明晰,互不干扰,汽油燃烧得较完全,而且污染排放量小,润滑和冷却条件都比之前的摩托车更好,因而使用寿命也较长。这种四冲程的摩托车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欢迎。李书福说当时他们的摩托车“简直是卖疯了”。

李书福看到自己的吉利摩托车在市场上卖得很火,心里当然很高兴。但是他知道,这种火爆现象持续不了很长时间,自己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看到台州当地当时并不是摩托车生产制造的集中地,因此技术人员并不是很多,自己要想不断创新、研发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就不得不想更多的办法。摩托车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原理不是他们的强项,于是,李书福决定从改造摩托车的外形着手。他想通过不断翻新外形,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台州离台湾并不是很远,能够从那里吸收更多的外来经验,李书福决定认真调研台湾的摩托车市场状况。李书福看到当时台湾一家名叫光阳的摩托车厂在生产一种踏板式摩托车,这在当时的大陆市场上并不多见。李书福认为生产踏板式摩托车可以作为自己事业发展的契机,于是很快就将踏板式摩托车引进到大陆。

李书福的吉利摩托车厂推出了大陆的第一批踏板式摩托车。只不过,与台湾的光阳摩托相比,吉利摩托车的功率更小一些。之所以要将吉利摩托车的功率设计得更小,是因为李书福发现大功率、高油耗、重机型的摩托车并不适合中国老百姓。中国消费者希望用更轻便、更灵活、更节省的摩托车作为自己的代步工具。李书福生产的这批小巧的踏板式摩托车推出之后,受到了极大的热捧。一直作为主流代步工具的自行车变得越来越稀少,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精致小巧、灵活机动的摩托车。

吉利摩托车在市场上销售火爆的热潮一直在延续,李书福终于摸索到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带领着吉利在这条大道上高速前进。到1998年,吉利集团摩托车产量已经高达35万辆。吉利摩托车不但在国内市场风头强劲,而且还出口到了世界上其他22个国家和地区。这证明当年李书福做摩托车生意的决定是多么正确,李书福的商业头脑再一次得到了市场的肯定。 Vixv81lTf2ueYPN78NLa+nmJeFEJuXmdjF6YWJpVoi4zd+UIkCAbuWEseKlmC4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