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名师的燥动

在大学教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东西,我爱教书。但是我想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二十年以后,我马云是否还能继续站在讲台上教书?因为大学生的学习不光是学书本的知识,还有社会实践。不论我创业成功与否,将来我再回到讲台的时候,至少我会比大学里其他老师多了一些经验。

一、象牙塔下修六年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舆论甚至称老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大学毕业后,马云成为500个毕业生中唯一被分到高校任教的一个。但是,马云的骨子里似乎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觉得“年纪太轻当老师不好,没有生活经验”。而如果从本质上看,马云也似乎不愿意一辈子安于三尺讲台。

所以,尽管年纪轻轻就拥有着“名师”的光环,但他还是令人不安地躁动起来……

1.为了一个约定

人生何其短,弹指一挥间。

很快,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此时的马云,经过了大学四年的修炼,双主席身份的个人锻造,脱胎换骨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好学生。与其他同学相比,马云的英语优势依然十分突出。不过,跟其他同学一样,他也同样面临着毕业之后出路在哪里的问题。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88年,24岁的马云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顺利毕业。就在此时,幸运之神再次慷慨地照顾了马云。他接到了一个无比意外的通知:拟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

马云任教的电子工业学院,在当时是以理工科为主要特色的大学,并不缺电子、控制、机械等专业的优秀教师,但在商务、贸易、外语等学科上师资贫乏。而这正是马云的特长,尤其马云所具有的“杭州英语最好的”口碑。

考虑到马云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活跃心思,学院领导估计老师这个职业马云可能做得不会长久,就亲自找到他谈话。院领导诚恳地强调,这是学院第一次有学生分配到大学教书,一定要做满五年,不然以后的毕业生就别想进了。据披露,当年与马云一起毕业的500名学生中,只有马云进了大学任教,其余的全都分进了中学或小学。学院领导甚至跟马云说:“你能不能做五年的英语老师?”

其实,那时候马云身边已有一些朋友和同学或经商,或出国,但为了老领导的这句话,马云答应了,同意五年不出来。

就这样,刚走出杭州师范大学校门的马云,直接由一个24岁的大学学生升级成了一个大学的教师,成为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英语讲师。马云也自此开始了象牙塔下的潜心修炼。

这是马云的第一份工作,工资大约每月110元。多年之后,马云回忆说,当时他很不喜欢当老师,直到离开学校以后,他又想当老师了。

2.门庭若市的课堂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与那些被分配到地方中学教书的同学相比,能留在省会一级的城市任教,拿着一份稳定的薪水,马云的确是相当令人羡慕了。所以,刚参加工作的马云虽然每月只拿着百元左右的工资,但他或许真的没觉得有什么委屈。

更重要地,与领导有了“五年之约”的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在已经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所教的英语课很是精彩,且极富个性。于是,当年的电子工业学院便成了马云的人生支点,而出色的外语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则是他撬动自己人生之旅的那根“撬棍”了。

在这所学校,马云工作了六年半,直到他被选为专职翻译远赴美国,进而上演出了自己人生中的一幕逃亡之旅。这是后话。

6年多的时间里,马云送走了几届学生。每当马云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张张求知的面孔时,“看到的都是一双双犹如盯着外星人般的眼睛”。因为,学生们眼前的马云不仅有着拿破仑般的身材和酷似外星智者般的长相,更有着与他们自己相仿的年龄,尤其是马云一张口就能让人陶醉的课程!

课堂上,马云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英语天赋和与人交际的才能。他不搞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而是让学生都能互动起来,在全英语式的教学模式中欢歌笑语地完成了课业,收获着知识。

马云的教学方式很独特,上课不看教材。他的全英式的课程让他的学生们非常受用,课堂上的互动气氛让所有的师生都真正投入。据一些曾听过马云课的人回忆说,他经常会坐到桌子上讲,用马云自己的话说,“我跟学生年龄差不多,我觉得教学生,不要教语法,不要教单词,连续五年我班上的学生在我们学校成绩最好。前10名一般都在我们班上,直到第六年我被邀请到美国参加一次翻译。”

当然,也有一些不理解的学生,这主要是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但时间不长,这些学生们就都迷恋上了马云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了。

马云在课堂上还有一个特点,经常会给学生们讲一些课堂之外的东西。用一些人的话说,由于他讲得绘声绘色,以至于学校有很多学生为了听他的演讲而逃课。所以,当时马云无意中“伤害”了一些同事的自尊,大家也多少对他有了意见,甚至私下里纷纷调课,以避开与马云在同一时间上课。“你那边门庭若市、熙熙攘攘,我们这里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那些被“伤害”了自尊的同事们曾如此跟马云诉苦。

马云成了组里课时最多的老师。而一位后来成为马云创业伙伴的同学回忆说:“当时马老师讲课从来不按书本,而是海阔天空跟大家侃一些海外奇闻。而且当时同学们在大一时就开始报考英语四级,完全就是为了马老师而考的,因为大家觉得考不过就没脸见他了……”

而当有人提起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时,已成为全球互联网焦点人物的马云则回应说:“我研究过李阳的疯狂英语,要是我加入进来,风头会盖过他,我的秘籍是真能叫人脱口讲英语。”

的确,成功之后的马云,如今可以随时随地轻松地在欧美政经场合精彩演讲,“水平丝毫不差于国内演讲”。“这两下子主要是当年教书的时候练出来的,现在上台从来不备草稿,一开口收都收不住。”马云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

还有一点必须特别提到,马云对待那些“差生”的态度。

与很多教师截然相反,马云对待所谓的“差生”全无轻视之举,反而格外“照顾”。借用一些评论文字,“因为他很清楚地记得,当年读小学、中学时,就被他的大多数老师当作一个无可救药的‘差生’。那种被歧视的滋味是不堪回首的。”或许是真的有过类似的心灵之感,马云对待自己的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

事实上,马云的细心之举也得到了相应回报。那些在其他老师眼中的“差生”,经过他的用心调教后,也都能像其他学生一样,张嘴便满口洋文了。

笔者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2012年5月被曝光的雷人之师,他也同样给了国人震惊。

这个就职于北京某中学的老师,在面对所谓的“捣乱学生”时,不仅抛弃了师者的应有师德,甚至高调地发出了“你家无权无钱无户口,可以随时滚蛋”的恶言。如此之师者,真该常读马云的一句话:没有弱智的学生,只有无能的老师!果真无能的话,该滚蛋的是不是他自己了呢?

3.收获罗汉团队

勇创独特的教学模式,交出硬实的教学业绩,马云成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青年优秀教师,外办主任(副处级干部)。即便这样,马云仍不甘寂寞,他找了不少兼职,并利用课余时间继续为来杭州观光的外国游客担任导游。

20世纪90年代,西湖边诞生了一个有名的“英语角”,发起者正是马云。据说,当年慕名而来的除了很多学生,还有各类在职人员。这其间,就产生了不少阿里早期的打拼者。如当时望湖宾馆的一位大堂副理,便是崇拜马云的学问,进而成为了马云的学生。多年之后,这位当年的学生也加入了阿里巴巴,又成为了马云的得力助手。

如果说马云英语好跟他“西湖边垂炼”有着直接关系,他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专长则更多是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之后自我修炼起来的。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不久的马云,还到过杭州一家夜校兼职教外语。由于讲课异常精彩,同样诱惑了各路学子,也让他结识了一批从事外贸的经营者,这为马云日后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人脉加了很多分。

马云的魅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坊间久久相传的阿里创业“十八罗汉”开始初现。据披露,在后来的阿里巴巴创业元老“十八罗汉”核心成员中,竟然有一大半是马云的学生,“这在全世界的创业案例中也是极其罕见的。”

这其中,有马云的同事,有在夜校认识的生意人,更有崇拜马老师的学生。正是这些坚定的“罗汉”,跟随着马云征战北京,撤守杭州,不管面对的是旭阳高歌,还是冷雨低吟,他们没有怀疑过,更没有相背相离。如昔日的同事、现任阿里巴巴副总裁的彭蕾,昔日的学生周悦红、韩敏、戴珊、蒋芳等,都因为脑子里的钦佩和崇拜,没有周密的思考就跟着马云闯荡商海了。另有一位叫周宝宝的,更是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崇拜马云,最后也脑子一热追随马云创业,直至今天依然可以笑谈当年往事。

如今,当阿里巴巴成长为全球最主要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后,管理学家们纷纷认为,马云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做老师的那几年,奠定了阿里巴巴创业路上最核心、最忠诚的创业团队。正是这些伙伴和记忆,成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积累和财富。

马云对此给出了富有马氏特色的回应。他曾无比自豪地站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里,面对亿万观众底气十足地说:天下没人能挖走我的团队!

而当他回到自己的母校杭州师范学院,面对曾经熟悉的老师和不熟悉的师弟师妹时,则颇为动情地说:

“很多人认为创业就是为了赚钱,可是我创建阿里巴巴却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自己以后有更多的经验教给学生。在大学教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东西,我爱教书。但是我想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20年以后,我马云是否还能继续站在讲台上教书?因为大学生的学习不光是学书本的知识,还有社会实践。不论我创业成功与否,将来我再回到讲台的时候,至少我会比大学里其他老师多一些经验。”

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六年的教师生涯,给了马云最诚挚的友情,为他日后的创业和成功之路积累了最宝贵的财富;六年的教师生涯,给了马云最纯美的爱情,实现了他日后为人称颂的“人生伴侣+创业伙伴”之美丽梦想;六年的教师生涯,更给了马云可以享用一生的人生信条--永不放弃……

1.马云也炒房

马云性格里有着“敢为人先”的基因。而他工作后的“第一先”便是在大学教书期间就买了房子。

当时,马云的月薪百元左右,与其他教师一样,他并没有过多的闲钱。然而,马云毕竟是马云,他东借西凑,愣是靠从朋友和家人那儿借的钱买了一套相对比较大的房子。

马云买房,在当时人们看来,不仅是一个令人惊异的举动,而且显露出了马云拥有的巨大“财富”。而几年后,随着教师福利的改善,当同事们都居者有其屋的时候,马云却又把自己先买的那套房子卖了,再次为先,拥有了西湖区文华路一套200平方米的别墅。这就是今天常被人们提到的阿里巴巴创业基地--湖畔花园。也就是在这里,诞生了后来的阿里巴巴,还有沸沸扬扬的“淘宝”,以及阿里人引以为傲的“湖畔精神”。

其实“湖畔花园”原本是马云的新家,只是后来的情势发展需要,马云还未来得及住就拿来当作阿里巴巴的办公地点了。

如今,舆论赋予了这个“湖畔花园”特殊的意义,甚至说它是马云创业精神的源头之一--“湖畔精神”。所谓的“湖畔精神”,即代表着阿里巴巴“艰苦奋斗”、“与众不同”和“小公司精神”。

后来的阿里巴巴大多分公司也都基本上先开在居民楼里,或许正是这一“湖畔花园精神”的延续。而所谓的与众不同,则是马云一直强调的“真正的创业者一定要另眼看世界”。马云自己曾说:“我给人家感觉怪怪的……但与众不同不是我做出来的,而是我的本能。”与众不同是创业者的必备气质,甚至是创业者的本能之一。一个人只有以与众不同的视角看世界,才能发现全新的商业机会。

至于“小公司精神”,其背后是一种追求速度、灵活、创新的精神。即使在阿里巴巴上市后,马云仍把阿里巴巴定位为一家小公司。他曾在内部强调过:“我的定位是,我们是一家高速发展的小公司,但是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首先要明白我们是小公司,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如果将自己定位为跨国公司,定位为非常厉害的公司,我们真的是越走越狭窄。”

多年后,当面对媒体谈起当年的购房心得时,马云颇有感触。他甚至用他那富有鲜明个性的话语总结了自己的买房心得:如果要投资房产,不会投资那些流行的房型。比如一室一厅、两室一厅。相反,会选择一些比现在流行的面积大一点的房子,比如当时的湖畔花园,那是比三室一厅要大一点的别墅,这样就可以永远站在时代前面。如果有机会,我还会把现在的这套抛掉,去买个更好的。

难怪一些评论性的文章如此写道:“精明的马云似乎天生就有种敏锐的商业嗅觉,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人会有在房子上‘做文章’的想法,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骤然升温之前,马云却独具慧眼地做了一次不动产投资。”

如果联系到马云后来创办阿里,直至成为今天全球互联网业界的巨人,似乎都可以从他的买房之先中找到某种因果关系--超前地想问题,超前地去做。而马云对买房的总结,也正透露出了他内心深处早就在思维立体上为后来的阿里帝国进行了必要的准备。

2.师大的爱情

敢为人先的马云的确很不安分,教师的身份也没能让他抑制住内心深处的躁动。创办英语角,做外国人的导游,在夜校兼职讲课,直至创办自己的经济实体……

当人们都在强调,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为他牺牲的女人的时候,马云似乎也是这样。细心的读者也许还能记得,马云几年前在一次面对媒体时曾动情地说:“这几年来,张英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朋友圈子,天天都在公司。”马云深情所指的张英就是他的妻子,曾经的同学。

在马云眼里,张英不仅聪明伶俐、漂亮可爱,还是个会念魔咒施展魔法的“仙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总能变着法儿地让一切顺利起来。“她对我的帮助是全方位的,无论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都是全力的理解和支持。”

张英是浙江嵊州人,身材高挑,漂亮端庄,大学时,被同学们称为“系花”。交际中认识张英以后,马云即被她深深地吸引。可是,马云的相貌平平开始并没能吸引张英。但是,马云出色的英语课业,极强的活动组织能力,尤其是成功当选学生会主席后,张英也渐渐地像其他女生那样,开始留意起马云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云选择了一个成熟的时机,鼓起勇气向张英表白了:“我不帅,但男人的外貌和智商成反比。我相信自己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看法。”一句诙谐但充满自信的话语,征服了“系花”张英。

马云工作后不久,他们步入了婚姻殿堂。后来在学院因表现出色,马云被任命为外办主任,继而又被评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此时的他们工作稳定,家庭美满。

当马云不甘于平静地过一辈子,与朋友创办翻译社时,张英曾有过担心;而当马云步入而立之年准备真正下海创业时,妻子张英给予了支持。说起那时的场景,有一幕依然令成功后的马云感慨不已。

马云正式下海准备投资于互联网时,由于国内懂互联网的人很少,马云特意邀请了二十余个朋友来家里征求意见。虽然他用尽心思讲了两个小时,但朋友们依然听得稀里糊涂。最后,被请来的朋友除了一人外,其他的都只给了马云“算了吧”的意见。

看着有些失落的丈夫,妻子张英对马云说:“你去闯一闯,不行还可以掉头。你如果不动手做,就像晚上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切都是空谈。”

正是妻子的支持,给了马云放手一搏的决心。而当马云在京城落魄之时,也是妻子张英的一句话,不仅给了马云再次站起来的力量,也让这个男人一时眼眶潮湿。“不行你就回杭州吧。至少这里还有我,我不会离开你。”妻子的话让带着创业伤痛回到杭州的马云感觉到了家的温暖。而马云也在心底里暗下决心,一定要用成功证明妻子的眼光没错。

回到杭州的马云认准了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他一门心思地想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在妻子张英“想好了就做,大不了回家有我”的鼓励下,马云四处找人筹钱,亲戚、朋友、曾经的同事都借了个遍。最后,他拿着筹到的50万元,对着被拉来一起创业的人说准备做电子商务网站,“公司很可能失败,但如果成功了,回报将是无法想象的。”然而,仍然有人质疑他的投资方向。

此时又是妻子张英站了出来。她告诉大家:“虽然我不太懂你们嘴里的‘B2B’,但我认为电子商务是个有前景的行业,我打算辞职,和你们一起干。”马云惊呆了,可他完全明白,这是张英为了稳定人心、支持自己的破釜沉舟之举。

看着马云吃惊的样子,张英坚定地说:“我相信你能行。”张英还为马云他们创办的网站取名为“阿里巴巴”。她解释说,“阿里巴巴有座宝库,能变出无穷财富,我们的商务网站就是为国内商人提供交易平台,为他们带来财富。”

正是张英的举动彻底打消了创业同伴们心底里仅存的一点质疑,也鼓舞了马云的创业团队,更给了马云无穷的动力。

而若干年后,当阿里巴巴终于唱响全球互联网业界时,又是妻子张英,主动激流勇退,给了阿里巴巴锻造现代企业机制的莫大空间。于是,当阿里终成电商巨人后的今天,马云有理由深情地赞誉自己的妻子:阿里巴巴的崛起,张英立了大功。而舆论界也用了一句话来评论这一对夫妻--张英的宽容和能干,搭配马云的勇敢和内敛,成为阿里巴巴一面无坚不摧的大旗。

当然,这其间的点点滴滴,还是后话。

3.想到就做到

教师生涯让自己懂得了怎样去沉静下来,怎样跟同学良性沟通,怎样有效地传授知识,怎样与人建立信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段时间里老师的眼神里面跟同学的眼神里面都是信任的。”马云如是说。

的确,后来的马云把这种人际间的真诚和信任也输入进了阿里巴巴,“我跟同事之间也是这样一种关系,不像老总与下属的关系。”而当有人尊称他马总时,他甚至还有些不习惯,赶紧纠正,“别叫我马总,叫马云!”所以,当你听到马云的员工直呼其名时,也就没必要惊奇了。

这里说的“想到”,指的是马云一方面兢兢业业履行教师之责,内心却又经常不安分;而“做到”,则是马云为人处世表露出来的又一种天性。

身负“君子协定”,以及“在其位,谋其政”的基本使命,让马云在教师的职位上成绩斐然。然而,正像马云后来说的那样,教师并不是他内心所喜欢的工作。于是,本就不安分的马云又开始想“折腾”了。

20世纪90年代初始,新一轮的改革强音吹响,中国经济再次加速,中外贸易迅猛发展,位居沿海开放之地的杭州更是一片繁华景象。产业的增多,中外交往的迅速扩大,使得马云这样懂英语的人很是紧俏。

尤其是浙江本就外贸企业众多,而企业老板们都希望能有一个得力的专职翻译。由于马云早就在杭州拥有了“英语天才”的美名,自然就成为那些外贸企业老板们常邀的对象。但是,马云却只能兼职。而随着时间的继续,马云渐渐地感觉到自己一个人根本无法应付过来。

细心准备的人总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当马云已经无法应付兼职翻译的业务量时,他有了一个发现:自己身边的同事,尤其是一些退休的老教师,在家里却闲着没事可干。马云灵机一动:既然自己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何不组织身边闲着的人办个翻译社呢?这样,既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也能让那些老师赚点外快增加点收入。

为此,马云感到了兴奋,犹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他开始认真考虑了。

他想到了三个因素:一是杭州有很多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二是自己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三是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

想到了就应该去做,这是马云的性格。但是马云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没有创业资金。

1992年时,尽管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每月百元的工资依然让马云感觉囊中羞涩。此时,有了想法就要有所行动的马云,想到了借力,寻找合作伙伴一起创业。此时的马云刚步入而立之年,但他并不安于像同事们一样,每月拿着固定工资、白天站在三尺讲台上的稳定生活,他再一次显现出了“敢为人先”的个性。

很快,杭州第一家专业翻译机构--海博翻译社--风风火火地成立了。

在海博翻译社里,除了马云和他的创业伙伴之外,主要员工就是那些退休的英语老师。由于依然有着全职教师的身份,马云平时要在学校给学生们上课,只有课余时间才能用心搞这个翻译社。

纵然有着万般激情,但创业之路很少会一帆风顺。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实践中,大多数创业者都要经历起步阶段的艰难,而困境也随时可能出现,且多在创业者不经意之间。

海博翻译社刚开始营业的第一个月,就遇到了困难,严重地入不敷出。那时翻译社每个月的房租是2400元,平时的业务是聘请兼职的英语老师来完成。但由于人员有限,又没有什么社会口碑,虽然有马云支撑,翻译社第一月仅仅收入700元。这一收益与2400元的房租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

好心的朋友和同事开始劝马云:“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不要折腾了……”也有人说:“马云,你真是犯傻了,安安稳稳地当大学老师多好,瞎折腾什么啊?”当然,也有讥讽和嘲笑者,说马云不知天高地厚。

更让马云始料不及的是,当初一起合伙创办翻译社的朋友似乎也有些动摇,有的甚至开始考虑“关门大吉”。

关键时刻,马云表现出了自己的信念,他坚定着自己的判断和想法。“因为是刚开业,况且翻译社是个新生事物,人们接受总需要一定的过程。运营的过程需要知名度再扩大,并且取得商家的信任。”马云甚至退一步做出了变通,翻译社自身翻译业务赚来的钱尚不够养活自己时,为了渡过这段最困难的时期,就需要其他业务进行补充了。

其他什么业务呢?除了马云自己,似乎没有谁能想到他所想的。

贩卖小商品!

马云贩卖的小商品中,有工艺品、医疗器械、鲜花、袜子、内衣等等,凡是可以为翻译社赢得利润的东西,马云都愿意去尝试。他甚至像杭州城内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杂货,因此也遭遇了无数白眼,受尽了莫大的委屈。

有着大学教师身份的马云变成了一个小商品推销员。他在内心品尝着劳累与苦涩的同时,却又受着某种信念的驱使:光明一定会到来的!

4.最大的翻译社

就这样,马云用“倒爷”的方式,依靠卖小商品、推销医药赚来的钱,足足养了海博翻译社三年,终于让这个被别人判了“死刑”的翻译社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不仅如此,靠着永不言弃的精神,在马云的带领下,海博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据马云披露,翻译社1994年就达到了收支基本平衡,1995年开始了首次赢利。

在实现赢利、业务开展走上正轨之后,马云就再也没管过它,交给那些老师来打理了。日后,凭着这股不怕吃亏、不怕吃苦的“傻”劲,马云的翻译社不仅活了下来,还逐渐成长为杭州最大的翻译社。

时隔十几年以后,如今的海博翻译社用马云的话说“赢利很高”。如果打开它的网站,有一段文字依然能透示出它的骄傲:

“杭州海博翻译社由马云先生创立,是一家经工商局正式注册成立的专业翻译机构,也是杭州最早成立的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成立之初即成为杭州市公证处指定的翻译社,多年来我们以快捷、准确、保密、周到的服务,深得各公证处的信赖,并被浙江省司法厅确定为翻译合作单位。”

如今,海博翻译社的人每每回顾走过的风雨历程时,都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开始大家都还没想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当大家都还没有看到这个商机的时候,马云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是具有前瞻性的。那时我们杭州没有翻译社,我们是第一家独立存在的这样一个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开始也不赚钱,但马云坚持下来了,没有放弃。”“所以,我们很佩服马云,他说的话会让你振奋,没有希望的东西在他看来也充满生机,他能给他身边的人带来生活的激情。”

至于马云自己,面对媒体对翻译社的询问,也会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自豪:“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

难怪西班牙《国家报》记者费德里格·拉蒙比尼曾这样描述马云:“这只丑小鸭的奋斗是从零开始的。他的简历比留级生比尔·盖茨的还要平庸。”

有人说,相对于今天阿里巴巴的大红大紫,创办翻译社时的马云肯定称不上功成名就。即便这样,对以往点点滴滴的总结,正是一个富有时间历史的人给后来者留下的宝贵财富。而初次下海的经历,则使马云所说更多了些实践意义:“经营翻译社的过程让我明白成功者至少需要兼备两种品质:一是大胆执著的性格;二是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不仅如此,马云那种不轻言放弃的魅力个性,也就理所当然地被今天的海博翻译社当作一种伟大的企业精神传承着--永不放弃。

三、惊魂美利坚

大诗人苏轼在《晁错论》中有这样的句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而后人马云乃平民出身却能开创伟业,靠的不是超世之才,正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毕竟,只有活下去才会拥有可能,也才会拥有无限希望……

1.一个复杂的故事

这个复杂的故事,不仅让马云亲身体验了一回好莱坞大片式的惊魂之旅,也让他无意中碰撞了未来之梦。

1995年的时候,马云的海博翻译社虽然实现了赢利,但赚到的钱并不多。然而,凭着自己的超强活动能力和坚守诚信的个人魅力,马云还是积累了不少人脉,也拓展了自己的业务范围。此时,除了一般的翻译业务之外,马云开始接到一些“更富挑战性的业务”。

其中,与杭州市某单位的一项任务,使得1995年成了马云人生中不同寻常的年份。

这一年,杭州通往安徽阜阳的高速公路开始修建。其中有一家美国的投资者参与谈判了一年,但投资却一直没有到位。这时,马云被邀请作为翻译,急于推动相关工作进展的该单位,很是信任这位号称“杭州英语最好的”人。

拥有英语优势的马云还被认为比较熟悉国外情况,便被授权在双方间开展协调工作。

随着对过程了解的深入,马云似乎感到了自己当初接受此项任务的轻率。因为,双方间的关系很是复杂,在马云看来“是特别复杂的一个故事”。

根据后来马云及了解事情原委的人讲述,马云协调的双方合作事宜大体如下:

根据相关规划,杭州至安徽阜阳的高速公路修建同意所谓的美国投资者参与投资。这种方式在当时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并不少见。

然而,公路修了一年多后,参与建设的上千民工到年底了却还没能领到一分钱工资。杭州市相关部门开始了密集的协调工作,但美国投资者却以存在沟通障碍为由拒绝配合。于是,马云上场了。

此时,美国投资者给马云的解释是“香港董事会不同意”。于是,马云受托来到了香港做协调工作,但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美国投资客在撒谎。

回到杭州后,所谓的美国投资客再次搬出了董事会,只不过这次说的是美国。无奈之下,马云受托跟美国人再去大洋彼岸的美国,继续协调美国人所说的“美国董事会”。

肩负重托的马云来到了洛杉矶。美方对马云的到来表现得非常热情,安排四处游览,甚至别有用心地把马云安排住进了一幢别墅里,好酒好肉款待着,却绝口不提合同金的问题。

在此期间,利用间隙马云接触到了网络。那时随着万维网和浏览器的推出,网络技术和条件大为改善,网络的使用在美国开始迅速扩展。而在此之前,马云已经对所谓的网络有了一丝印象,因为一个外教曾经和他谈起过。

那是在1994年,马云还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的时候,担任外办主任的他结识了外籍教师Bill。这一年寒假的时候Bill回到美国过圣诞节,回来之后,他对马云讲了一个神奇的东西--因特网,而Bill的女婿就在美国西雅图当时仅有的一家网络公司工作。按马云后来的回忆,Bill本人对网络也是知之甚少,马云更是对电脑一窍不通。但是,Bill讲得很激动,马云则听得十分认真。

再一次接触互联网的马云,也并没有太过于在意,因为他很清楚自己身负的重托。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马云彻底看穿了美国商人的品质,并就此开始了一个月的悲惨之旅。

用马云后来的话说,“所有稀奇古怪的事情都发生了”,“简直就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风格的好莱坞大片,特别是后来我到了美国被黑社会追杀,我的箱子现在还在好莱坞呢”。

2.好莱坞大片

几天游览之后,美方负责接待马云的一个大个子,见马云对游山玩水没有了什么兴致,就把他带到了世界赌城拉斯维加斯,让马云玩起了老虎机的“电子游戏”。

从没玩过这玩意儿的马云虽然手气不好,却玩得兴致盎然。这也许是创新者的共性之一吧。玩了几把之后,陪同马云的大个子美国人,又带着他一起观看起了赌场里各式各样的表演秀。

就在马云看得兴致勃勃的时候,无意间他瞥见了身边大个子腰间别着的一把枪。马云浑身一惊,他瞬间意识到了某种凶险……

从拉斯维加斯回来之后,马云通过进一步调查彻底发现,美国商人的精心安排和布置其实是个大骗局。与此同时,杭州市政府也展开了对那家美国投资公司的深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方原来是家地道的国际诈骗集团。

见骗局败露,所谓的美国投资公司董事长向马云摊牌了:要么跟我们合作,要么去见上帝。他们想威胁马云加入他们的诈骗组织,联合起来继续诈骗,并允诺了马云丰厚的报酬。

马云拒绝了。美国商人恼怒之下,就把马云给软禁了起来,并实行一套严密的监禁措施。据一些知情人披露,马云几次脱逃都失败了。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马云深深感到生命和自由的可贵,他必须先活下来。于是,他告诉美国商人,如果要继续骗中国方面,还得开发些新的投资项目,如“网络”。所以,他需要去西雅图见一位朋友。而此时的美国商人似乎也累了,想赶快扔掉马云这个烫手山芋。

美国人同意释放马云了,而此时的马云恨不得立刻坐上飞机返回中国。他把最后的一些给了那个大个子美国人,请他帮忙订一张机票。大个子美国人拿着钱去了,回来后告诉马云:机票已经订好,到了机场售票处,你跟里面的人说你是来自中国的Jack Ma,他们就会把机票给你。

毫无戒备的马云到了机场售票处,依言对着里面的人喊:我是中国的Jack Ma,请把票给我。售票处的人很是惊讶,他们看着这个陌生的中国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

马云明白了,美国人又一次骗了他。而此时的马云身上只剩下25美分,根本不够买一张回国的机票,他仿佛陷入了绝境。

正在徘徊无助的时候,马云突然发现候机厅里有个老虎机。他想起了在拉斯维加斯玩老虎机的经历,不如赌上一把吧。

马云开始按那个老虎机,可连按24次却一次也没中。只剩下了1美分,放弃吗?但马云毕竟有着自己的个性,他最后一次按下了老虎机。

奇迹总是发生在最后!马云获得了一个大满贯,赢了600美元。

没有人能体会马云那个时候的心理,本能驱使着他连忙向售票处走去,买一张回国的机票。

就在排队的当儿,马云瞬间感觉到了不甘心。他想起自己受政府委托来美国办事,却被骗得团团转,真是太窝囊了。越想越气的他走出了买票的队伍。

不轻言放弃的马云忽然想到了网络这个东西,也想起了那个曾给他讲过网络的西雅图外教。既然来了美国,为什么不去看看那个叫“网络”的东西呢?

于是,马云转身买了去西雅图的机票,正式结束了他那凶险异常的日子。

对于马云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曾有评论文章如此写道:在金钱面前,人性贪婪的本质并无地域国籍的不同,而且还是如此的顽固难以改变。而马云谈及此事时,人们都能感觉到他对自己的庆幸,不但脱离了危险,还就势演绎出了化危机为转机的一幕大戏。

3.意外的火种

心的方向引导眼的方向,眼的方向激发心的方向。创业之路漫漫,上下求索的众生需擦亮眼睛,涤荡心胸,方有成就伟业的可能。

虽然美国的前半程对于马云来说很是惊险,但到了西雅图后,马云受到了朋友的真诚接待。也就是在这里,马云第一次真实地跟“互联网”打了交道,也自此写下了他辉煌人生的第一个符号。

为了解释马云所问的“网络”问题,西雅图朋友带着他去了一家叫“VBN”的ISP公司。公司很小,两间很简陋、小得不能再小的办公室,只有五个对着屏幕不停敲键盘的年轻人。

坐在电脑前,朋友对马云说,“Jack,这就是Internet网络,你试试,非常好的东西,不管你想找什么东西,基本都可以搜索出来。”

看着键盘,马云似乎没有了勇气,因为他几乎是个电脑盲。“怕敲坏了,赔不起。”马云自嘲地说。马云还记得当时那个浏览器叫作Mosaic。而西班牙《国家报》后来则生动地描述了马云当时的心情:“我甚至害怕触摸电脑的按键,我当时想,谁知道这玩艺儿多少钱呢?我要是把它弄坏能赔得起吗?”

热心的朋友打开了yahoo(雅虎)网页,鼓励马云。此时的yahoo还很弱小,全球的网站也没有多少,所以能搜索到的东西也非常少。

在越来越强烈的欲望驱动下,马云终于小心翼翼地在Yahoo的搜索栏里输入了“beer(啤酒)”一词,眨眼便跳出了五家公司,有美国的、日本的、德国的,却没有中国的。

好奇的马云又键入“China beer”,还是没东西,接着又键入“Chinese”,过了一会儿荧幕出现了“no data.”。马云还是要找找关于中国的东西,接着又键入了China history,结果只找到一个短短五十余字的介绍。

精通英语的马云,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上网的方法,他甚至已经无法停止自己的好奇心了,觉得非常有意思。尽管搜到的结果数量并不多,但被朋友称为“Internet”的巨大能量却让马云目瞪口呆,也让他心潮澎湃。

没有人能精准地猜出马云内心当时的真实感受,但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却第一次给了他实实在在的感受。见此情景,朋友告诉马云可以试着做个自己的网页。

马云想到了他的海博翻译社,他要通过网络把翻译社介绍给世界,他想知道是否真的如朋友所说的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惊喜”。于是他就动手写海博翻译社的英文介绍、服务报价、电话及信箱,然后交给了朋友。

早上9点30分,马云的网页开始上传,到中午12点,马云就收到了数个反馈。这其中有德国的、日本的、美国的,还有一个是华侨。

读着这些回复,马云激动无比,他的第一次实际触网,就仿佛体验到某种神奇与威力。“我很激动啊!这真的是天上掉馅饼啊!”即使是现在,每每谈起与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马云仍然眉飞色舞。而他让朋友帮忙做的海博翻译社网页,也就创造历史地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个网页。

“这就是我想要的,这里有大大的生意可做!”马云要抓住这股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打开一座无法估量的人间宝藏。

结束本章,笔者不由得想起了老子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分析事物的存在就会发现,首先必须要“有”,而后才能出现事物。一个人能从“非有”看到“有”,才能最终出现“万有”。而对于创业者来说,从“无”到“有”,从“无”中发现希望,看到前景,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OlHHvstRqV09gLzAwchRddPW2Uu+T78ThnLbbr1Cg99UQhZYdWRnZ6ORVRm0b5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