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杭州城的差等生

我从小是一个傻孩子,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如果谁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除了英语,我是个最差的学生。

一、“黑五类子弟”

一份西方的报纸曾这样描述马云:“这只丑小鸭的奋斗是从零开始的。他的简历比留级生比尔·盖茨的还要平庸。在一个崇尚学历的国家中,马云在高考中蒙受了三门考试不及格的耻辱,因此他必须服从调剂上二级学院。”

如今,当人们早已习惯了头顶多项光环的马云时,其“黑五类子弟”7的身份又是如何蜕变的呢?

1.会打架的孩子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这是清代词人田庶为杭州西湖留下的一首词,尽显出了西湖天堂美景。

1964年9月10日,马云出身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一个普通的家庭,姊妹三人。也许是受到父母从事过苏州评弹工作的影响,马云自小就跟着父母讲苏州话,也因此对苏州充满了感情。更让他难忘的是年幼时见到不少来杭州游玩的演员演出时站在舞台中央的那份荣耀和光彩。

不过,在那个年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使得人们对家庭出身十分在意。对于马云来说,有一个国民党保长的爷爷实在是他的不幸,使他成为“黑五类子弟”。

人们常说,苏杭有两种人,一种是特能说,另一种是特能听。不过,儿时的马云并不喜欢玩弄“嘴皮子”,他和许多同龄的男孩一样,叛逆、倔犟、爱打架、逞强、顽皮淘气屡教不改。

除此之外,幼年的马云十分酷爱武侠小说,他对书中的大侠形象很是崇拜,也从里面读到了很多行侠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故事。受此影响,小时候的马云也常常做着“侠士”的梦,也渐渐养成了一种侠气。

在这种侠气的驱使下,为了朋友、为了义气,马云的架越打越多,经常受到处分,甚至曾多次被迫转学。于是,从家长到老师,再到邻居,都视这个孩子为典型的差等生。

每每回忆起这些,马云总是如此描述自己儿时的性格:“我小时候很瘦小,但是很会打架。”的确,即使是从今天的马云来看,其小时候的样子也可窥见一斑。

瘦弱的身材并没有影响马云的“骁勇善战”,而马云打架从来不哭。赢就是赢,输就是输,不骂娘,更不向家人告状。那时的马云有一点倔犟,他从不害怕比他高大的对手。

为此,那时的马云没有少吃苦头。有一次,他为了一些事情和一个高大的年轻人打架。别人都以为身材矮小的马云会不战而退,可是马云却越打越勇,虽然还是以失败告终,但马云的气势却让对方颇感震惊。

此时的马云,在老师和家长眼里已经“没有希望”,而在朋友们眼里,却充满了“侠气”。

中国自古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马云自小养成的这种性格注定了他绝不是一辈子甘于平庸的人。马云自己对于这一段童年历史的回忆,是“常打架,但绝不是爱打架”。而马云更多的是为了朋友而打架。可见,儿时的马云就已经很看重朋友间的友谊了。

2.1分的高考

如今,每一个见到马云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西子湖山水的滋养,给了马云举手投足间的机灵。然而,在当年老师和周围人眼里已没有什么希望的小马云,能交出来的学习成绩的确叫人脸红。

有一次,马云又和别人打了起来,结果闹得警察到家里来,很多同学也趴在窗户上看热闹。警察当面大声呵斥:“只许你老老实实,不许你乱说乱动。”当时,这句话很经典。更巧的是,那一年他的语文课本里也有这句话。

后来当老师在课堂上念到这句话时,一个孩子扭过头看了马云一眼,马云则随手把课本扔了过去。随后,那个孩子把整个书包猛掷过来。马云躲闪不及,书包里的铁文具盒撞破了他的额角。

这种状态对学习的影响是显然的,尤其是数学。转眼到了初中升高中的时候,由于成绩不佳,马云考了两次,其中一次数学得了31分。至于高考,更是考了三次。这是后话。

数学如此寒酸的马云,却在英语科目上表现抢眼。

“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说起自己的英语天赋,马云依然抑制不住那种骄傲。

其实,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到杭州旅游的外国人多了起来。只有12岁的马云一有机会,就在西湖边逮着人家练习英语。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在马云内心里隐藏着那个年代特有的一份纯情(后文另述)。尽管开始时他的英语很差,但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马云竟然可以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了,这也无意之中为他日后的创业打造了一件利器。也正是这样的锻炼,让马云在拥有一门语言利器的同时,还使自己跟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大大提高。

时间不长,当马云13岁的时候,就能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外满杭州跑了,他凭借英语特长早早地做起了外国人的导游。这一出乎周围所有人意料的举动,也使得马云开始成为不少同龄人羡慕的对象。

随着高考的来临,马云的短板又开始全面暴露出来。

第一次高考,马云的数学成绩令人大跌眼镜,只有1分。第二次高考,他的数学成绩也仅仅为19分。对此,马云表示:“我从小是一个傻孩子,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如果谁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

对于只考了1分的成绩,马云解释:“1982年第一次高考,我是考外语科,不计数学科成绩。所以进了数学考场后,我就AB瞎填。15分钟到了,我们就走了,所以只考了1分。”

3.捡来的本科生

大学梦奔腾着动人的浪花,有了目标的马云日益向往着象牙塔内的那一方净土。只是与许多当今功成名就的同龄精英不同,马云的大学之旅从一开始就显得异常艰辛。

第一次高考失利后,马云当过三轮车夫、做过小生意。他甚至和又高又帅的表弟去一家宾馆应聘保安,结果宾馆录用了表弟,而他却因身高不够遭到拒绝。当现实与梦想正面冲突后,马云选择了后者,决定重新参加高考,但第二次依旧失败。

在连续两次高考期间,马云开始尝到了人生的苦辣酸甜。正规学校的高三年级不要他,没有办法,他就白天打工,蹬三轮车为山海经、江南、东海三家杂志社运送杂志,晚上到夜校复习功课。在礼拜天的时候,马云还要去图书馆抢位子,因为在图书馆里面是不用交费用的。

连续的高考失利和现实生活的失意,一度使得马云几乎想要放弃。成功后的马云,每每回忆起那段经历,还想着自己能够有一天写一本“高考是如何难”的书。经历了这些事情,马云深深地懂得,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千万不要放弃,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这一道理。

有一天,马云偶然在火车站捡到了一本《人生》。这是我国已故著名作家路遥的成名作,曾影响过无数人。读过《人生》这部小说或者看过同名影片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从小说主人公--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路中获得过感悟。即便笔者属70后生人,也曾深深地被这本小说吸引过。

小说中,高加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知识青年,他对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只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每靠近一步就会有一种阻力横在他的面前,使他得不到真正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甚至不得不面对一次次重回原点的窘境。

如今,也许就是冥冥中命运的安排,意外捡得的《人生》犹如一个引导者,在很短的时间里改变了马云的思想,也改变了马云的未来人生之路。

尤其是书中著名作家柳青的一段话,给了马云深深的触动:“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就在那一刻,马云下定决心:参加第三次高考。

然而,就在第三次参加高考前,马云的老师还没忘打击他说:“你要是考上的话,我的名字倒过来写。”

1984年夏天,这一次,经过努力,马云一度惨不忍睹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改观,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但用他自己的话说,主要还是靠了运气。因为,按成绩马云此次只能是专科,离本科线还差5分。然而,幸运之神有时就偏爱眷顾独特的人。这一年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候补上了本科。后来,马云曾诙谐地回忆:“我当时的成绩只能选择杭州师范,因为那时师范没人念嘛!”

二、神童的故事

2001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推选马云为一百名世界未来领袖之一。从此,马云年年参加世界领袖分会,与来自世界的各类精英交流。如果把时光倒回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年仅13岁的马云就已经主动结交多国来者了,只是当年的他不是什么“未来领袖”,而是为了学英语“厚着脸皮”跟老外套话的中国小男孩而已……

1.课堂上的天使

据说马云对英语的痴迷跟一位“天使”有关。虽说马云小时候的功课似乎从未好过,从小学读到高中,“甲A”的学习成绩对马云来说从未有过,但一位天使的到来,却为马云亮点不多的学习打开了一扇意外之窗。

13岁那年,马云还在读初中。一天,班里来了位教地理的女老师。“这位女老师,人长得美若天仙,学生们看得赏心悦目;课讲得生动有趣,学生们听得如沐春风。”

如此赏心悦目的好老师,不仅彻底震住了同学们,也着实让少年的马云眼前一亮。就像后来一些记述马云的文字所说,在马云懵懂少年的心中,讲台上的女老师已不仅仅是一位为人师表的园丁,更是一位完美无瑕的天使。

有一天,这位教地理的女老师在课堂上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

一次她在西湖边上欣赏风景的时候,来了几个外国游客问路。了解杭州地理的她便利用自己掌握的英文详细地向外国游客做了讲解,这让外国游客非常高兴,对她赞不绝口。

小故事讲完后,这位天使般的女老师总结道:“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学好地理,不然人家问咱们的时候,如果答不上来,多给中国人丢脸哪!”

谁都知道,这位女老师的小故事本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说者无意,闻者有心。女老师看似闲话的小故事,却让少年的马云产生了少有的深思:学不好地理就会给中国人丢脸,可如果光学好地理却不会说英语,那不也是没用吗?

正是有了天使故事带来的此次深思,马云决定发奋图强,苦学英语。

回到家的马云便开始了行动。他用自己的“小金库”买了个袖珍型的纸收音机,并确定了伟大的目标--苦练英语,成为“杭州英语第一人”!

从此,每天听英文广播成了马云必须做的功课,那位天使老师常去的西湖,也成了马云最爱的地方,被他当作学习英语的一块“宝地”。

适逢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华大地吸引了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游客,享有“人间天堂”的杭州更是外国游客必去之地。于是,在西子湖边,每当遇到外国游客,马云就主动凑上前去,用自己掌握的英语和他们说上几句。

那时到杭州的外国游客,很多都住在香格里拉饭店。而每天清晨5点左右,一个十二三岁的杭州男孩都会来到香格里拉门口,但他不是来看外国人新鲜的,他就是希望能给外国游客免费当导游的马云。

后来马云回忆说,中国人学英语最大的障碍就在于不敢说,自己的优点恰恰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脸皮厚”,不怕出丑,不怕被人嘲讽,也不怕遭人白眼。那时的他似乎只有一个信念:“只要给我机会说英语,别人怎么看我都不重要!”

正是凭着这种“厚脸皮”精神,短短两三年后,马云这个昔日的“差等生”竟然成了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英语奇才。而此时的马云已经不再是一个靠“厚脸皮”主动搭讪外国游客的英语爱好者了,他成就了杭州城中独特的一道风景--骑着自行车给外国游客当导游。

2.叫Jack的中国男孩

那时的马云很是瘦小,他当导游不收费,却收获了地道的英语口语。

马云每天蹬着一辆破自行车,请老外在后车座上落座。老外们坐上这样的免费旅游车,耳边听着一个从没出过国的中国学生用尚显孩子稚气的英语介绍着西湖和杭州城,很是令他们惊讶。

更出人意料的是,当一些老外第二年再来杭州时,清晨起来在香格里拉饭店门口还能看到上一年那个免费导游的中国小男孩。甚至一些与马云比较熟悉的老外第三次来时,还能在这里见到依旧执著的马云。

由于经常带着外国游客满杭州城地跑,马云一度被人视为从欧美归来的“小华侨”。让马云做过导游的很多外国游客,也都在内心里认为“马云是个有出息的中国男孩”。

这样的生活学习经历,不仅让马云练就了过硬的英语“真功夫”,更让他在很小的年纪就打下了广泛的人脉基础。

1979年的一天,已经15岁的马云又站在杭州香格里拉大酒店门口--他在寻找下一位“游客”。

这一天,马云结识了一对从澳大利亚来杭州旅游的夫妇。这对夫妇非常喜欢经常骑着自行车带他们跑遍杭州城的马云。在他们看来,马云有韧劲,乐观且很刻苦。自那以后,马云和这对夫妇成了忘年之交,他们一直保持通信往来,“几乎每个礼拜通一次信”。

甚至在阿里巴巴宣布收购雅虎中国后,一位马云曾给导游过的外国朋友还跑到了北京。忙碌的马云分身无术,只好叫妻子陪这位老友逛北京了。另一位因同样机缘结识的澳大利亚朋友去世时,马云还亲身赶到了澳大利亚。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与外国人接触时间的增多,马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受到冲击。

这其中,一对西方夫妇对马云的思维影响很深,他们带给马云一套完整的西方式思维。这种思维逻辑带来的帮助,不仅仅推动了马云的语言学习,它还尽可能早地帮助少年马云懂得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人生和世界,以及人与人间的交往。

据马云后来回忆,“在和这些外国人互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外国人的想法和我受到的教育有很大不同,让我了解到外面还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成功之后,有人曾问马云,十二三岁时天天5点跑去等老外学英语,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劲头呢?马云狠狠地想了想,最终也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是很性情地说:“不知道,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喜欢英语。”

也正是这种不经意的喜欢,让马云拥有了自己的英文名字。

有一次,马云在给一位外国老太太当导游时,她看着马云瘦削的脸、圆圆的眼睛,还有那饱满的天庭,说:“可以给你取个英文名字吗?”

马云眼睛亮亮地流淌着笑意:“好啊!”

“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想把我丈夫的名字给你,他叫Jack。”外国老太太慈祥地说。

马云接受了。

从此,马云这个中国男孩便有了一个响亮又简单的英文名字--Jack Ma。直到成功后的今天,这一英文名字始终陪着马云,走向世界各地,登上达沃斯论坛。就连著名的财经杂志《福布斯》介绍今天的马云时,也不忘补上一句“顽童模样的杰克·马”。

三、差等生的奇迹

连续高考皆名落孙山的经历,“爱好”打架的“差等生”印象,都没能阻止马云成名后创造一系列辉煌。然而,如果把时光倒转回大学年代,马云的人生奇迹其实已经开始了……

1.大学里的蜕变

成功后的马云曾回忆自己最后一次高考前的心路历程,他特别强调了《人生》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尤其是对书中高加林的印象极为深刻。正是高加林那种向上不放弃的精神影响了马云,使他再次坚定了自己要上大学的愿望。

马云自己也认为,从概率上讲,如果考上了大学,认认真真地学习四年,一个人成功的概率就可能远远大于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

所以,进入大学后的马云,仿佛完全变了个人,他表现得非常用功。由于有着从小就在西子湖畔苦修英文,陪外国人做导游的实践底子,进入杭州师范外语系以后,马云在课业上显得驾轻就熟,成绩优秀。

尤其是马云那一口地道的英语,使马云在外语系如鱼得水。甚至有人披露说,他几乎不用怎么努力,就可以稳得年级前五名。也许是这种轻松的学习状态,让马云有了一种“清闲”的感觉,有时会觉得无事可做。

学习的压力小了,马云开始将更多的空闲时间用在了个人交际上,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和各种学生社团。他甚至一反小时候的习惯,将昔日打架的劲头也转到了学生会的工作上。

在大学里,许多事情已经不需要告状打架去解决了,而这也似乎符合了马云后天练就的个人特性。再加上他所掌握的语言专业优势,马云转变成了一个喜欢说话,且滔滔不绝的人物。

正是凭着这种转变,在大学的四年里,马云充分发挥了少年时期练就的本领:不轻言放弃,厚脸皮,侠义之心。于是,马云自己也发现,一个有理的舌头很多时候比有力的拳头管用得多。

很快,往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马云,凭借自己的侠义气魄,在学生会中竟也名气大涨。以至于临近的学校里,一些活跃的男生都认识他。而曾经的“差等生”形象,也终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马云在自己的大学里开始了人生的真正蜕变。

同时,虽然觉得学业很是轻松,马云仍然坚持着自己独特的英语学习。在学校里,由于口语水平相当流利,使得马云很难在周围的同学中找到顺畅交流的“对手”,于是马云仍然经常跑到宾馆门口,像几年前那样寻找老外对话。

不久,拥有语言的优势和善于交际的性格,使马云不由自主地走到了自己大学生活的前台,他顺利地拥有了人生的一个光环--校学生会主席!

就这样,一个曾经“爱好”打架的少年“差等生”,完全转变成了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回忆这一段时光,马云曾总结认为,一个人一定要有理想考上大学,一定要有理想在大学里待4年;在大学一个人最需要学习的其实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而马云觉得,自己的大学四年学到了他所说的最重要的能力。

如今来看,马云和当代的许多青年一样,正是以上大学为契机,开始了追求自我卓越的人生历程。马云的这种自我转变,也使得命运之神开始眷顾他了。

2.双“主席”的创造

1985年,马云结识的一对澳大利亚夫妇邀请他去休假。回来之后,马云开始了自己的大学二年级生活。

一天,马云所在系的团总支书记找到他,希望马云能当系学生会副主席。据马云自己披露,那个时候他连班长都没当过。马云后来甚至开玩笑地说,之所以希望他来当系学生会副主席,可能就是因为他的年龄要大些。

第二个礼拜,马云被告知,他成为校学生会副主席的候选人。又过了一个礼拜,马云又得到通知说,原来的学生会主席人选已放弃,自己又被推选为正主席。“在两个礼拜内,从一个普通学生变成学生会主席,这是运气!”马云后来在一次演讲中如此评论自己的“主席”身份。

成为学生会主席后的马云,对学生会的工作更是热心了。但他也明白,要想把学生会主席长期当下去,光靠自己的舌头功夫是不行的。

那个时候,马云所在学校的学生会活动经费全年不到200元。就是这不到200元的经费,竟被马云发挥到了极致,举办了很多次活动,使学生会的工作内容显得很丰富。

很多时候,马云正是凭借自己的特长,从附近的学校借来音响设备,举办大规模舞会,以及各种演讲比赛。马云的这些努力和热心,不仅让学校看在了眼里,更让同学们记在了心里。而马云自己也收获了一个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所能获得的成就。

对此,马云曾有感言:“其实是一个很平凡的学生,但你后来为什么会越做越好,因为你抓住了一个机会,你真正地去服务别人,帮助别人,然后越做越好。”

有一次,系里有个同学因犯了一个小错误被取消了研究生考试的资格,很是苦恼。本属一般朋友的马云听说,这个同学的专业成绩相当不错,如果不能参加研究生考试,就意味着有可能被分到家乡的农村去教物理或别的课程,应用专业的机会很是渺茫。

在为这个同学惋惜的同时,马云的侠义情结也闪现了出来。他找到了班主任老师,找到了系领导,甚至找到了院领导,最终凭借自己的热心肠为该同学重新争得了机会。马云的热心没有白费,这个同学的研究生考试顺利通过。

多年后,早已忘了此事的马云来到深圳。一天,突然有客人意外造访,见面后来人便紧握马云的手说:“我听朋友说你到了深圳,所以专门从广州来看你。”此时马云才发现,他正是当年那位自己热心帮助过考研的同学,他已成为一家著名的外资公司高层的管理人员。

每每想起这些,马云都能感觉到一颗真诚热心的可贵和价值。他曾不无得意地表示:一颗善良宽容的心总能交上一大把真诚的朋友,现在不定什么时间,就会突然有朋友打电话过来说:“现在怎么样?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事我们给你扛着!”

不久,马云在校学生会主席任上的表现,为自己赢得了又一个机会,他也创造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个光环。

1986年恢复了学联,需要一个学联主席。当时身为杭州市最大学校学生会主席的马云,“像挂职一样地就挂上去了”。马云的这两次人生突破,被后来的舆论评价为“一个二流高校的学生创造的奇迹”。

于是,马云在大学四年里,当了三年学生会主席,两年杭州市学联主席。

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在评论或分析马云创造的辉煌业绩时,总会不时地提及他在大学阶段的生活。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大学生活锻炼了马云善于经营和协调的本领,为他日后与国际精英们的交往塑造了优良的个人魅力,也为他打造出今天的阿里巴巴奠定了基础。 HRfqX1pmzpfxecAswRmi3YYPpKSsrhleo5GngyfCsMyGgZTioxl8cRzYawNEjhz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