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吃好睡好老偏方,精神超级爽,日子不寻常

13.经常失眠,赶紧用交泰丸敷肚脐

症状:中老年失眠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将黄连、肉桂均磨成粉末,另准备蜂蜜若干,将黄连粉、肉桂粉、蜂蜜按重量比例为10:1:10,共混调匀成膏状,装瓶密封备用。每晚睡前洗净肚脐,取膏药5克置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次日早晨取下。2周为一疗程,一般连用1~2个疗程。

常言道“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中老年人失眠,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对于很多刚退休的长辈来说,退休前的“胜友如云”,退休后的门庭冷落,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更是令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我朋友的一位大伯,就是这种情况。他今年62岁,半年前退居二线,一开始还乐得清闲,早上泡茶读报,不亦乐乎。可是慢慢地,心里就不踏实了,尤其到睡觉的时候,就开始思如潮涌,百感交集。刚开始睁眼半个小时左右,还可以入睡;可到了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几乎彻夜难眠。后来他吃起了安眠药,刚开始每次吃一片,就可以入睡。可后来就算吃两三片,也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由于夜晚失眠,白天就变得很困倦,但就是如此,仍然是难以睡眠。朋友知道这种情况后,就带大伯来找我,看我有没有什么办法。

我仔细听完情况后,就对他们说,中医认为,失眠是“阴阳失调”造成的结果。大伯年事已高,容易肾气亏虚,体内阴虚,又加上思虑过度,心火亢盛,这样一来,就会阴虚阳亢,阴阳失调,自然容易失眠了。

大伯一听,就忧心忡忡地说,他现在吃安眠药,已经不管用了,接下来几十年,该如何是好?

我安慰他不用担心,他现在已经退休,时间充裕,最适合以中医中药来调理身体,治疗失眠。说着,我就告诉他一条偏方:交泰丸敷肚脐。具体操作为:将黄连、肉桂均磨成粉末,另准备蜂蜜若干,将黄连粉、肉桂粉、蜂蜜按重量比例为10:1:10,共混调匀成膏状,装瓶密封备用。每晚睡前洗净肚脐,取膏药5克置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次日早晨取下。2周为一疗程,一般连用1~2个疗程。

从阴阳理论来看,人清醒、活动的时候属阳,睡眠、静止的时候属阴。五脏六腑当中,心居于上方,属火,可视为“阳”;肾居于下部,属水,可视为“阴”。老年人随着年纪的增长,肾精亏虚,就容易导致体内阴气虚弱。现代学者对患有各种疾病且年过40岁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也发现以阴虚证为多。医家徐东皋曾云:“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火独亢,不得眠者。”当阴虚不能制约阳气,阴阳不调和,就可能出现失眠症状。因此,调和阴阳,就成了中医治疗失眠的根本思维准则。

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等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而成,始见于明代韩懋写的《韩氏医通》。黄连苦寒入心经,清降心火以下交肾水;肉桂辛热入肾经,温升肾水以上济心火。二者一寒一热,一阴一阳,清心除烦,引火归源,交通心肾,调和阴阳,自然就能起到治疗老年人失眠之效了。

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黄连、肉桂单独使用的话,其镇静、安眠的效果并不强,但配合使用后,却能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镇静的神经物质产生协调作用,达到显著的镇静、安定效果。

在古代,交泰丸是作为口服的药物。但是交泰丸口服的口感并不好,且老年人失眠的治疗疗程较长,所以在这里把它改为脐敷,更容易为患者接受。

朋友的大伯一听,觉得这个方法不错,可以试一下,当天回家就去准备了。后来朋友告诉我,大伯使用的第一晚,不吃安眠药,就可以安稳睡眠4个小时。使用一个星期后,每晚大概能睡5个小时,虽然睡得比较浅,但白天的精力比以前好多了。一个月后,睡眠时间可以达到每晚6~7个小时,早上精力充沛,心情舒畅,已经是一个健康的老人家了。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失眠常常以心肾阴阳不调和为主要原因,但亦兼有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的可能,如采用此方效果不佳,还需要辨证分清原因,以进一步提高效果。

14.脾胃虚弱肚子胀,喝喝特制人参汤

症状:腹胀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厚朴15克,法半夏10克,人参10克,炙甘草10克,鲜生姜15克(拍碎放入),水煎取汤,每日一次。

刘大叔是一位退休工人,半年前急性腹泻住院两周,腹泻虽治愈了,却落下了腹胀的毛病。他曾在各医院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一般,时轻时重。后来经人介绍,他来了我的门诊看病。接诊时临床表现为胃脘及腹部胀满,吃饭后及夜间尤其严重,胃口很差,全身乏力,大便难解,诊脉虚弱无力。

在临床上,经常可见到因为腹胀而前来就诊的患者,这类患者往往进行各项检查如胃镜、肠镜也并无发现异常。西医学将之称为“功能性腹胀”,通常使用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莫沙必利等治疗。功能性腹胀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学的“痞满”相似。根据临床观察,脾胃气虚型比较常见,尤其是老年人年老体衰,脾胃功能本身已经偏弱,更是常见于此证型。

刘大叔的腹胀问题是腹泻的后遗症,也就是说,患者腹泻过后损伤了脾胃之气,导致腹胀症状出现。他目前的胃口差、全身乏力、大便难解等症状,也是脾胃虚弱的征象。因此,我给他开了个经典的古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具体做法:厚朴15克,法半夏10克,人参10克,炙甘草10克,鲜生姜15克(拍碎放入)。三碗水煎成一碗水即可,每日一次。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出自《伤寒论》六十六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原方是用来治疗“发汗后,腹胀满者”。因为发汗不当,或发汗太过而伤害脾气,脾主管运化转输而主腹,结果导致汗后脾虚,运输无权,或生痰湿,使气机壅滞,则腹胀满。因此此方正是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型腹胀、痞满的好方子。

脾虚气滞引起的腹满,治疗时若单用补益剂,则有助满生湿的弊端;单用行气散结法,又恐怕更伤脾气,不利转输,所以宜消补兼施。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中,厚朴味苦、性温,善于下气行散,除胃中滞气而燥脾,泄满消胀最宜;生姜、半夏两药,前者宣散通阳,行胃中滞气,后者开结豁痰,除胃中逆气;两者与厚朴配伍,辛开苦降,消胀除满。配合人参、甘草为佐,既可补气益脾又可防理气药伤了正气。

刘大叔回去按方服用,三天后过来复诊,说吃了一剂药后开始排气,肚子觉得挺舒服的,两剂服完排气更多,待三剂服完,胃口也好了,腹胀的问题基本消失了。由于病程较久,我给他诊过舌脉后又以原方开了6剂药给他巩固治疗,服完这些药后刘大叔的腹胀问题彻底痊愈了。另外,值得提醒的是,上述方子主要治疗脾气受伤转运失常所引起的腹胀,并不能通治其他腹胀症状,其他证型的功能性腹胀须应用其他方法治疗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如嫌上方过于繁琐,还可以尝试另一个更简单的方子--陈皮姜枣汤,做法是:陈皮10克、生姜30克,剁成碎末,大枣5~10枚。一起入锅,加水500毫升,煮沸后改文火,再煎3~5分钟即可。趁热饮用最佳,可稍加红糖以调味。此方中陈皮可理气行气,用于调理脾胃气滞,大枣与生姜则是暖胃益脾之品。所以此方同样是消、补兼施,与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的思路一致。不过这三样食材一般家庭都有,随手可取,非常方便取材。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弱者适用,其他证型的用此方就不合适了。

15.消化不良,《伤寒论》中有妙方

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法半夏12克,黄芩10克,干姜、党参各9克,黄连3克,大枣10枚,甘草6克。三碗水煎成一碗水,每天1剂,分3次口服,两周为一疗程。

我单位附近有很多间大学,楚阿姨是一间学校饭堂里的煮饭工。一天她来找我,说自己近一年多来总是一吃完饭就腹胀难受,甚至还有恶心、想呕、嗳气的不适症状,弄得她自己虽然天天对着各种美食,却总吃不下饭,人也越来越瘦。她曾去医院做过胃镜检查,未发现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服用多种促胃肠动力西药,效果不佳。后来听学校里其他来找我看过病的同事说起,就来找我看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内科常见病之一,它不是器质性病变,而是一种功能性疾病。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涉及胃肠道的运动、分泌、吸收以及血液供应、神经感觉障碍等多个环节,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在其发病中也有一定的作用,以上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导致胃肠运动障碍,其中胃动力障碍是其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从中医看来,此病属中医“痞满”“胃脘病”“嘈杂”“呕吐”等范畴。这个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逸失常、外邪侵袭等引起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所以会导致腹胀、呕吐、嗳气等症状。

针对楚阿姨的情况,我向她推荐了一个有针对性的方子:取法半夏12克,黄芩10克,干姜、党参各9克,黄连3克,大枣10枚,甘草6克,三碗水煎成一碗水。每天一剂,分3次口服,两周为一疗程。

此方名为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治疗痞证的经典代表方,它以调节脾胃气机为立法组方的要点,主治脾胃功能受损、升降紊乱引起的气机痞塞、心下痞满证。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体五脏气机升降出入又是以中焦脾胃为中枢的,所以半夏泻心汤实有调畅全身气机的功效。

方中黄芩、黄连苦寒降泄,用来清中焦之热;干姜、法半夏辛温燥热,用来除中焦之湿;党参、甘草、大枣补养脾胃,用来补中焦之虚。如此寒热互用,可以共补阴阳,苦辛并进可以恢复身体的升降功能,补泻兼施可以调理身体的虚实,使脾胃功能复常,那么腹胀、呕吐、嗳气等症状就自然会痊愈。

现代学者对半夏泻心汤进行了大量的药理研究,发现它对胃肠运动有良性调节作用。不过,如果只是这样的作用,那么西药的促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之类的也能做到。但研究还初步发现,半夏泻心汤另有一个妙处,就是对胃肠激素有积极的调控作用。目前已知的胃肠激素共有10族60余种,这些都是胃肠运动调控的重要因素。而对胃肠激素的调节方面,则是吗丁啉之类的西药无法做到的。

楚阿姨回家后就按方服用6剂后,症状减轻了不少,也敢吃饭了,再持续服用至两周,她症状就基本消失了。有了食欲,慢慢地人就开始长胖起来。她很感谢我,多次请我去她们学校里吃饭,说要专门给我开小灶,可惜我工作繁忙,至今还没去成。

16.肾阳不足五更泻,自制四神丸来巧治

症状:五更泻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补骨脂15克、肉豆蔻15克、吴茱萸10克、五味子10克,上述药材加水煎煮,三碗水煎成一碗水,每天晚上服用一次即可。两周为一疗程。另外,也可到药店买四神丸按说明服用。

白天拉肚子很常见,但是天没亮就拉肚子的老人也不少见。有一次大清早,一位老人在家属的陪同下来找我看病。这位患者姓冯,七十多岁了,样子看起来有点虚弱无力。原来他有腹泻的毛病几年了,特点是每天黎明时分醒来,肚子里就会咕噜噜串上一阵气,然后隐隐约约地痛起来,不得不去蹲厕所,拉出来的大便稀薄如水,拉完后肚子疼就消失了。这一天里基本上也就不会再去厕所了。他自己曾经吃过好些止泻药,像黄连素、益生菌等都试过,总是不能解决,听说我经常看些疑难杂症,就过来了。

我马上给老人家诊脉,发现他的肾脉很虚弱,细问之下,发现他还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的症状。我告诉他,他这种情况在中医叫做“五更泻”,或者叫做“鸡鸣泻”,意思是天亮时鸡叫的时候出现腹泻。这种腹泻不是由于吃错东西、肠道感染等引起的,如果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很难找到明确原因,一般只会下个“胃肠功能紊乱”的诊断,也没有太好的处理方法。

而从中医学角度看,五更泻与肾阳虚有很大关系。多由于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年老体弱,肾气不足,因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从而导致泄泻、腹痛。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泄泻》中说:“肾中真阳虚而泄泻者,每于五更时,或天将明时,即洞泄数次。此由丹田不暖,所以尾间不固,或先肠鸣,或脐下痛,或经月不止,或暂愈复作,此为肾泄。盖肾为胃关,肾阳衰,则阴寒甚,故于五更后,阳气未复,即洞泄难忍。”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泄泻》指出:“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生,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延期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这些先贤名医的观点翻译一下,意思是肾开窍于二阴,肾气控制着大便的排出,在每天凌晨时,人体的阴气开始向阳气转化,此时肾阳气处于最微弱的时候,对大便的控制能力最差,就会导致五更泻泄的发生。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肾阳虚导致五更泻的理论进行了发展,认为脾阳虚也同样重要,现在一般的观点均认为,这种病与脾肾阳虚有密切关系。

在治疗上,则有一个名方可以使用,那就是四神丸。这种药在药店里有出售,按药品说明书服用即可。不过由于利润小,现在不太容易买得到。我叫老人家可以考虑自行配制,具体方法:补骨脂15克,肉豆蔻15克,吴茱萸10克,五味子10克,上药加水煎煮,三碗水煎成一碗水,每天晚上服用一次即可,两周为一疗程。

我又嘱咐老人家,如果同时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效果更佳。具体方法:取熟附子、丁香、吴茱萸、胡椒粉、肉桂、小茴香各10克,共研细末,每次8克,用醋调成糊状,贴敷在腹部的神阙穴(即肚脐)及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的命门穴,上盖敷料块,用胶布固定,每天贴敷时间为4~6小时,每天一次。

四神丸方中补骨脂是主药,善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阳,肉豆蔻暖脾涩肠、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敛酸固涩,这几味药合用,成为温肾暖脾、固肠止涩的方剂,用来治疗五更泻,临床上多次有良效。再配合敷贴神阙、命门穴,通过以上辛温药粉糊贴敷,可渗透药力刺激以上两穴,更能调动人体的阳气,温煦命门之火,从而温补肾阳,达到止泻的目的。

老人家服用上述方子一周后,五更泻开始减少,虽然仍需要起床上厕所,但大便开始渐渐成形,连服三周,五更泻消失,人也精神了不少。有此病症的朋友,不妨试试这个偏方,会得到不错的疗效。

17.云南白药配蜂蜜,对付褥疮就是好

症状:褥疮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先用碘酒冲洗清洁疮面,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擦净疮面及周围皮肤。再用云南白药1~3克,加蜂蜜3.5倍量调成糊状,用棉签蘸糊,涂在患处,外用干净的纱布覆盖一层,最后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褥疮是长期卧床、坐轮椅以及术后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是机体组织由于遭受外部压力而出现的局部缺血性损害,现多称压力性溃疡,在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广泛称之为压迫性溃疡。

两个月前,我就碰到过这么一位70岁的褥疮女患者曾大妈。曾大妈因患类风湿关节病,四肢关节已变形,失去活动能力,瘫痪卧床三年,家属请陪护工在家中照料,可这位阿姨对业务不太熟悉,没有经常给曾大妈翻身、按摩,结果曾大妈的屁股上长了个褥疮,一翻身就叫痛,试了很多药,但那个褥疮始终长不好,总是流水流脓的,不见好转。

曾大妈的女儿为自己没有照料好妈妈很是愧疚,她过去在我门诊看过病,于是又专门来找我咨询,看有没有治褥疮的方法。我叫她别着急,褥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而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致使组织血脉淤阻、溃烂、坏死。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局部组织细胞的缺血、缺氧以致坏死。治疗应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为主。

听说曾大妈已经用过了很多药物,我估计常规的方法对她应该没效了,就推荐了一个偏方,但叮嘱曾大妈女儿,这个方子需要精心照料,每天实施才行。具体方法:先用碘酒冲洗清洁疮面,再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擦净疮面及周围皮肤。然后用云南白药1~3克,加上3.5倍量的蜂蜜,调成糊状,用棉签蘸糊,涂在患处,外用干净的纱布覆盖一层,最后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云南白药为黄色或浅棕黄色粉末,主要成分为三七、冰片、麝香等。三七通脉行淤,和营止血,行淤血而敛新血;麝香可活血通经、止痛;冰片清热止痛,也能生肌。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三七抗炎、耐缺氧;麝香有抗炎、抗菌的作用;冰片具有一定的止痛及温和的防腐作用。临床实验证实云南白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等细菌引发的炎症具有抑制作用,且还可以明显促成纤维成长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加速血管的生长及结缔组织的增生,以达到促进伤口愈合之效。

蜂蜜在这方子里的地位可能比云南白药还重要。《本草纲目》记载:“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而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润,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临床实验证明,蜂蜜对链球菌、葡萄球菌、白喉等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减少渗出、减轻疼痛,防止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及组织再生。因其富含果糖、葡萄糖、蔗糖、有机酸、烟酸、乙酰胆碱及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可提高血浆蛋白量,加强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率,加速了褥疮的恢复。

用蜂蜜还有一个好处。现在流行的创伤“湿性环境”理论认为,应该为缺血的溃疡面创造一个湿性环境,此环境要有透气性能,同时还应具有抗渗出、防止创面组织浸泡及杀菌等作用,而蜂蜜湿敷,正好符合“创面湿性愈合”理论。

曾大妈的女儿听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回去给母亲试用。一周后,她打电话给我,说上药后挺有效,如今褥疮已开始好转,有新鲜的肉芽长出。我叫她继续坚持用,她给母亲连续使用一月后,褥疮完全长好了。看着折磨妈妈的痛苦减少了,曾大妈的女儿终于松了一口气。

18.总是早醒睡不好,刮痧一觉到天亮

症状:早醒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一块刮痧板,或一个1元钱硬币(消毒过的),蘸少量清凉油或温热水,先从鱼际穴开始,沿手臂内侧、桡侧的肺经走向刮痧,以刮出局部有痧点为佳,手臂的肺经刮完后,再在锁骨下,沿着锁骨刮痧,刮痧一次待痧点消失后,方可再行第二次刮痧。效果好的话,可一次见效。一般治疗五次为一疗程。

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了老家邻居老太太打来的电话。她今年67岁,说自己近半年来老是睡不好觉,总会早醒,一般在凌晨三点多时醒来,醒后就很难再睡着了,每晚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因睡眠不足,白天常感头痛头昏、疲乏、记忆减退、胸闷气短等不适。服用安定类药物可改善,但又担心产生药物依赖性,不敢长期服用。

由于老人家身在外地,我也没法给她诊脉看病,但她这个早醒有显著的固定时间规律,都是在3点多醒来,倒是可以考虑按照“子午流注理论”来进行治疗。在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中,凌晨3点多这个时候是肺经当旺之时,每天均于此时醒来,可认为是肺经气血失调所致,应该调肺经。

怎么调肺经呢?我建议她自行在肺经刮痧。具体操作是用一块刮痧板,或者一个1元钱硬币(消过毒的),蘸取少量清凉油或温热水,然后先从大拇指根部的肌肉厚块中央,找到鱼际穴,从这里开始,沿着手臂内侧、桡侧的肺经走向刮痧,以刮出局部有痧点为佳,手臂的肺经刮完后,再在锁骨下,沿着锁骨刮痧,因为此处亦是肺经所过区域。刮痧一次后,待三至五天痧点消失后,方可再行第二次刮痧。我告诉老人家,如果反应灵敏的话,一次就可能见效。反应慢者,刮上三五次应该也总会有反应了。

约两周后老人家再次打电话来,说第一次刮痧后当晚果然就有改善,睡到凌晨五点多才醒来,目前她已进行了两次刮痧,近期都是凌晨五点多醒来,睡眠时间长了,整个人觉得舒服多了,但她还想再睡得久些,觉得五点多醒来还是有些早了,问我有什么继续改善的办法。我告诉她,从子午流注理论看,五点多是大肠经当旺之时,既然她上次刮痧反应不错,这次可以再刮一下大肠经,具体是从食指开始,沿着大肠经走向,在手臂的外侧、桡侧处刮痧,要求跟上次一样。

一个多月后,又接到老太太的电话,这次她是来表示感谢的,说刮过两次大肠经后,睡到差不多七点钟才醒,每天睡眠充足,整个人神清气爽。

子午流注理论是源于《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和“脏气法时”的思想,早在《灵枢?卫气行》篇有“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之说。子午流注学说认为,经络气血运行各有其盛衰,以一天十二时辰流注十二经,即寅时(凌晨3~5点)从肺经开始,依次流注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而终于丑时(凌晨1~3点)肝经。

对于老太太来说,她长期在凌晨3点多时醒来,由于3~5点是肺经流注之时,所以治疗时以调整肺经为原则,后来又一直在5点多醒来,由于5~7点为大肠经流注之时,所以调整大肠经后,也有明显疗效。我也曾看过不少凌晨一两点醒来的患者,由于1~3点是肝经流注之时,于是给予调肝经治疗,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子午流注理论虽然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但与现代的时间医学却有着相同的理念,一些研究发现它的理论确实有可取之处。如有研究发现,人的尿量往往在酉时(下午5~7点)达到最高,这时候正是肾经当旺之时。经过统计,按死亡病种心、肝、脾、肺、肾划分,结果发现,在相应脏腑经气旺的时辰,患者因此脏腑疾病死亡的概率要远远低于其他时辰,比如11~13点是心经当旺,这个时间段因心脏病而死亡的人数就明显少于其他时段。这些现代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子午流注理论的科学性。

不过客观地说,子午流注理论至今在学术界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起码在失眠早醒方面,这个理论是可以尝试使用的,运用时往往会有其他方法达不到的效果。

19.三叉神经痛太愁人,疏通经络缓解快

症状:三叉神经痛

偏方:将白芷、细辛、辛夷花、鸡血藤,按照2:2:1:2的比例,洗净、晒干、粉碎、除去残渣和纤维状物后,再混合1份冰片,磨成细粉,置于密封玻璃瓶中,放冰箱冷藏室中保存。使用时用棉签蘸少量此药物,置入患者患侧鼻孔内轻轻吸入即可。每日1~2次,5天为一个疗程。

老张是我一个亲戚的邻居,今年72岁。我过年走亲戚时也会去他家坐坐,跟他下下棋,喝喝茶,跟他关系也算不错。

可我去年见到他时,发现他没精打采的,眉眼低垂,好像没睡够一样,呵欠连天。我见状问他怎么回事。他告诉我,他是因为三叉神经痛,在服用西药卡马西平,整天想睡,觉得很累,没有精神。

后来我了解到,老张的三叉神经痛已经三年了,为了这个,他可没少吃苦头。刚开始的时候,他试过局部封闭,针灸,针眼扎了不少,效果却没有什么。又服过几个月的中药,但一停药又复发了。而且这半年病情越发严重,说话,刷牙,甚至是吃饭都可能引起像刀子割一样的疼痛。后来就去看了西医,开始服用卡马西平,方才缓解了疼痛的发作。

看着老张痛苦低迷的样子,我很能理解他的痛苦。要知道三叉神经痛有个外号叫“天下第一痛”,发作时会在三叉神经感觉支配范围内(如眉弓上方、眼眶下方、颧部、上唇、下唇等处)突然发生电击般、刀割般、撕裂般或针刺似的剧烈疼痛,持续数秒或数分钟,此病会经常反复发作,且好发于中老年人身上,多数患者仅发生在面部一侧,也有双侧同时发生。

我告诉老张,他这样长期吃卡马西平也只是权宜之计,不如考虑用一个偏方试试:将白芷、细辛、辛夷花、鸡血藤,按照2:2:1:2的比例,洗净、晒干、粉碎,除去残渣和纤维状物后,再混合1份冰片,磨成细粉,置于密封玻璃瓶中,放冰箱冷藏室中保存。使用时用棉签蘸少量此药物,置入患者患侧鼻孔内轻轻吸入即可。每日1~2次,5天为一个疗程。

老张因为患病,平时也看些医书,加上犯病之初也吃过中药,没见效果。因此他半信半疑地看着我。

我告诉他三叉神经痛在数百年前已被发现,但至今对其发病机制仍缺乏足够认识,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常用方法主要有手术、伽马刀、射频术、封闭、激光、口服西药等等。这些方法多通过抑制神经、阻滞神经、破坏神经,致使三叉神经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效果。部分患者虽然通过手术可以达到彻底治愈的效果,但由于手术一般目的是破坏三叉神经,使之丧失感觉功能,一方面费用较高,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导致其他神经组织损伤的副作用,况且即便是手术也不敢保证肯定有效,所以大部分患者往往不敢接受。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方法是口服西药卡马西平,控制效果较好,但一停药即会迅速复发。且由于该药本质上是一种神经功能抑制药,通过抑制神经的兴奋性,除用于三叉神经痛之外,还往往用于治疗癫痫病,因此长期服用对大脑神经亦有抑制作用,故会产生老张这样的嗜睡、疲倦、没精神的副反应。

这个方子是前几年开学术会议时我从一位山西同行处学来的。据该同行所云,此方乃出自于当地一位民间中医之家传秘方,他学会后在临床上已试用过几百例,有效率在八成左右。我虽然看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不算太多,但用过后发现也有六七成的有效率,所以推荐给老张试试。这个方子的原理是这样的:那位民间老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本质上是经脉阻滞,络脉不通,不通则痛,为“淤”为“阻”。根据通则不痛的中医理论,针对淤阻的病理,就应该以活血化淤,通经活络的治疗原则。简单来说,就是要“通”。方中辛夷花性温,味辛微苦,具有祛风通窍的作用;白芷性温,味辛微苦,具有祛风、通窍、止痛的作用;鸡血藤味苦涩微甘,具有活血化淤之效;冰片性微寒,味辛苦,具有通诸窍,散郁火,消肿止痛的作用;细辛味苦辛,具有祛风散寒止痛之效。诸药合用,整方诸药均有“通”之特性,且细研成粉,经鼻吸入,药力能够快速直接地进入面部经脉,迅速疏通三叉神经疼痛区域的淤阻,从而达到疗效。相比之下,西药卡马西平虽然控制疼痛发作的效果不错,但原理上是抑制、阻滞神经传导,可以说是“堵”的思维,这样就很难去根。相反,这个方子以“通”为原则,就像古代大禹治水采用宜通不宜堵的方案一样,反倒有可能起到去根之效。

老张听我这样解释,有点信服,又问我用这个偏方的时候,还吃不吃卡马西平,我告诉他可以先停用一下,无效的话再吃回去就行了。老张于是很快就准备好了药粉,并按照我的建议停服了卡马西平,没过两天,三叉神经痛发作了,他立刻把药粉吸入鼻孔,不到半分钟,疼痛迅速消失,当天也没有再发作,他有了信心,接着连用5天,居然后面整整一个月都没有发作。第二个月又发病,他连忙再次连服5天,接下来一年,三叉神经痛都没有再发作了。第二年的春节,他还专门登门来拜访我,对我表示感谢呢。

20.糖尿病胃轻瘫,试试古方四磨汤

症状: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胃麻痹)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乌药10克,槟榔10克,沉香5克(后下),党参1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早晚温服。2周为一疗程。或采用市面所售的四磨汤口服液,按药物说明书服用。

赵叔是我们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成员,虽然还有几年就退休了,但他工作很热心,经常在小区里到处忙碌,和大家也很熟。前几天因为新一届业委会选举的事,他上门来家访,聊完正事,他请我顺便帮他看看病。

原来赵叔有多年的糖尿病,一直在服用降糖药,由于之前血糖控制比较理想,他很久都没有再去做检测复查。几个月前,他吃饭开始出现问题,本来他为了控制血糖,吃得就不多,但最近吃完饭后肚子就会饱胀得难受,胃脘部觉得挺不舒服,好像有一团气堵在那里,要过一两个小时才算消失。他去医院看病,医生给他做了一番检查,最后告诉赵叔他的血糖用之前的药控制得不理想,血糖偏高,结果引起了“糖尿病胃轻瘫”,医生给他调整了降糖药,并开了些吗丁啉治他的胃胀。赵叔用了两个星期的药,再去检测血糖正常了,胃胀也基本消失,他以为胃胀算是治好,于是停了吗丁啉,结果不到一周,又开始犯了。今天他正好来做家访,就想请我给他开条中药方子来试试。另外也想请教一下,糖尿病怎么就会引起胃瘫了?以后还会不会引起脑瘫、肢体瘫呢?

我笑着告诉赵叔,糖尿病胃轻瘫其实只是个形象的说法,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它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糖尿病胃麻痹,是糖尿病常见的消化道慢性并发症,是继发于糖尿病的以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的胃动力低下为特点的疾病,临床常表现为腹胀,餐后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等。其原理一般认为是高血糖导致全胃活动尤其是远端胃活动减弱,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所致,但具体机制还不是太明确。西医一般是采用如吗丁啉之类的促胃动力药。但由于此病牵涉到胃肠道激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多方面机制,所以可能单用促胃动力药效果也不甚理想,而中药治疗本病,一般认为可能从多方面机制综合调整,效果往往更为理想。比如有个古方叫“四磨汤”就经常在临床上应用。此方组成很简单,只有四味药:乌药10克,槟榔10克,沉香5克(后下),党参1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早晚温服,2周为一疗程。而且现在市面上还有制成成品的四磨汤口服液出售,服用更为方便。

糖尿病胃轻瘫属中医“胃缓”范畴,病因为消渴病(糖尿病)日久,三焦受损,气机失调,脾胃运化失常致中虚气滞、通降无力而致。四磨汤出自《济生方》,是理气消胀的传统名方。方中的木香能行气止痛,健胃消食;枳壳能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乌药能顺气畅中,散寒止痛;槟榔能导滞利水。四药合用共奏和胃降逆,理气行滞之功,恰合本病病机。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木香等理气药具有明显地促进胃排空、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胃肠动力的作用。枳壳可增强小肠平滑肌紧张度及收缩功能,抑制肠道非生理性收缩。乌药对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与抑制的双重良性调节作用,并可增强消化腺的分泌。槟榔亦可升高胃肠平滑肌的张力,增强胃蠕动,亦可促进消化腺分泌功能而增加食欲。

赵叔听完我说的,很是高兴,第二天就去药店买了药回来服用。一个月后业委会选举,我去投票时见到他,赵叔告诉我他按照我说的服了两个星期的药,现在胃胀、嗳气的情况已经没有再出现了。

21.自制固齿神方,牙齿松动再不担心

症状:中老年人牙齿松动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食盐5份、石膏5份、补骨脂4份、去籽花椒1.5份、白芷1.5份、薄荷1.5份、旱莲草2.5份、防风2.5份、细辛l.5份。以上药一起研成细末,用密封瓶子装好,早上洗脸后将牙刷蘸取适量,用来擦牙,擦3~5次后,频繁漱口,1个月为一疗程,连用1~3个疗程。

王大爷是我门诊的老病号,一天我快下班时他才来找我,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来,他告诉我刚才去看了牙科,才看完就赶过来了。原来王大爷十年前牙齿就开始不好,早就被诊断为慢性牙周炎,现在他有一大半牙已摇摇晃晃,像快掉了一样,刚才去看了牙科,医生告诉他可能得拔掉装假牙,王大爷心痛那一口陪伴他几十年的牙,表示回家考虑考虑,先婉拒了医生的建议。

中老年人的牙齿松动,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与慢性牙周炎有很大的关系。慢性牙周炎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高且对口腔危害大。由于牙周支持组织尤其是牙槽骨吸收后再生能力差,一旦发生病变,就很难使其再生,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中医称慢性牙周炎为牙宣,对其论述颇多。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牙宣论述较详,并专列“齿动摇候”,明确记载:“手阳明之支脉人于齿,足阳明之脉又遍于齿,齿为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故令摇动。”论述了牙宣的病机基础。明代《医方考》强调牙宣与肾虚的关系,指出“肾主骨,骨虚则髓弱,髓弱则骨枯,骨枯则不能固齿故令齿长而动。”清代《血症论》也说:“齿虽属肾,而满口之中皆属于胃……牙床尤为胃经脉所绕,故凡衄血(牙龈出血),皆是胃火上炎”,认为胃火上炎是导致牙宣的主要原因。总之,古代医家认为,肾虚及胃火是牙周炎、牙齿松动的重要原因。

了解了王大爷的情况,我告诉他,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牙周炎传统治疗多采用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由于口服抗生素副作用较大且不能长期使用,之后便出现了局部使用抗生素的缓释剂,但这种剂型往往需要医生来为患者实施,需要患者反复前往医院。

王大爷听了,显然不太乐意,问我有没有什么好偏方给他回家治疗。于是我告诉他有个方子可以试一试,每天用一次,坚持3个月,也许会使他的牙重新变牢固,免去装假牙之苦。具体方法:食盐5份、石膏5份、补骨脂4份、去籽花椒1.5份、白芷1.5份、薄荷1.5份、旱莲草2.5份、防风2.5份、细辛l.5份。以上药一起研成细末,用密封瓶子装好,早上洗脸后将牙刷蘸取适量,用来擦牙,擦3~5次后,频繁漱口,1个月为一疗程,连用1~3个疗程。

本方出自于清代名医陈修园所著《陈修园医书》中,名为“固齿神方”。方中的盐原文记载为青盐,但现代青盐已比较难找,可用食盐来替代。盐味咸,属肾,有补肾之效。补骨脂、旱莲草亦为补肾之品。而石膏、花椒、白芷、薄荷、防风、细辛均有不同程度的清胃热、泻火清热的功效。正好能针对中老年人牙齿松动的肾虚、胃火两个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从现代药理学来看,此方中的盐、花椒、细辛、薄荷、白芷、补骨脂能促进细胞生长,防风、旱莲草具有消炎、止痛之效。总之,这个方子通过多种药物的配伍,能够起到抗菌、消炎、促进细胞组织再生的协同作用,这显然比西药单纯抗菌的效果更佳,而且这个固齿方可通过刷牙的方法由患者自行长期实施。患者不仅能很好地实施,又能避免经常来医院由医生亲自上药带来的不便。

王大爷如获至宝,回家用了三个月,果然牙齿变坚固了,不再松动了,后来他坚持每周刷上几次,现在有五六年过去了,王大爷已经过80岁,仍然是满口白牙,一直未受牙病之苦。 kedUPK4YepxWfBh+05RDyxj5MKA0GN923EZmarA4NQGyehlWs0UeBTFVknNXL2j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