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1 学会钻在“狼”怀里取暖(1)

在斯坦福大学,除了那些与普通大学相同的课程安排外,它还增添了很多看起来与学生的报选专业在类别上差异很大的学科。这些学科的设置,让学生在掌握到更多应用技能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拓展了思路,而这无疑能对他们日后的创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可以说,创业路上艰险无比,除了要应对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挫折外,还要时时提防商业活动中随时都会出现的“狼”。而在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理念中,对付这种“狼”的最好办法不是如何消灭它,而是如何学习“狼”的本领。所以,学会钻进“狼”的怀里取暖,就成为每一位从斯坦福大学走出去的创业者所要最先学会的技能了。

1.找个强手做对手,你才能走向卓越

--赫伯特·胡佛

建校一百多年以来,斯坦福大学为全世界输送了难以计数的社会尖端人才。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历届校长都非常重视“以强励强”这样一个概念。因为从一方面来说,和真正的高手对决,能够提升一个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只有在强强对话中,才能体会到竞争的快感。

美国上将诺曼·施瓦茨科普夫,曾在海湾战争中取得过前所未有的辉煌战绩;他指挥的多国部队仅仅以阵亡340人的代价,就击杀敌军2万多名,俘虏8万名伊拉克官兵。但是,在创造了这样一个战争奇迹之后,施瓦茨科普夫却闷闷不乐,因为他虽然取得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胜利,但对手的孱弱却让他的成功失去了“含金量”。相对而言,人们更愿意去怀念葬送了12万盟军士兵性命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这就是说,无论是从个人成长角度,还是从社会认可这一方面来讲,和强有力的对手过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一点,也正是斯坦福大学极力宣扬的理念。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就是一个习惯在困境中磨砺自己的人。在他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为联邦百姓的粮食问题而奔波劳累。1919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整个欧洲一片哀鸿,胡佛的工作就是帮助协约国完成战后救济、重建工作。可以说,当时的情况非常严峻,而胡佛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

但是,相对于后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而言,这一次赶赴欧洲为当地解决粮食问题的举动,简直是不值一提。1929年3月4日,胡佛成功地击败了竞争对手,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31任总统。但是,这样的风光并没有持续太久,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就全面爆发了。

1929年下半年,纽约股市开始动荡起来。百姓对联邦政府逐渐丧失了信心,在一阵阵揪心的焦虑当中,不少人开始撤资。结果,这种小打小闹的后退,直接刺痛了每一个股民的内心,于是在一片惊呼声中,纽约股市在一夜之间全盘崩溃,许多人在几小时之内就由百万富翁变成了穷光蛋。而在10月24日当天,纽约股市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瞬间化为乌有。

可以说,经济危机的爆发,就像是开了闸的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尽管胡佛忙得焦头烂额,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应对政策,但最终还是收效甚微。事实证明,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和发酵的,这种长时间积累下来的“顽疾”,也必须要通过毁灭的方式来完成重建。也就是说,原有的旧体制,已经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严重的阻碍作用,如果想要恢复生产,就必须打破陈旧的制度。在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时候,就曾有专家指出:“对于雷曼公司,我觉得任何政府行为的补救和扶助都是不必要的。因为从现在的形式来看,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是伴随着一个帝国的毁灭而消失的;就像是在洪灾面前一样--一次令人痛苦的泄洪,才是解决危机的好办法。”

这样看来,胡佛所面对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因为在这一次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的经济泡沫已经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个时候彻底打破原有的体制,重新分配社会资源,才是最为合理的应对策略。当时的美国经济,已经病变成了一颗恶性肿瘤,咬咬牙将这一颗毒瘤连皮带肉地割掉,其效果要比依靠营养品苟延残喘好得多。

总之一句话,当胡佛一开始站到角斗场上之时,也就注定了他日后的失败。但是,在这个时候,胡佛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毅力却十分惊人--他制定了一系列反经济危机的政策,其中包括扩大公共工程项目、向各大企业贷款等。虽然这些政策事后被证明是无效的,但是胡佛的举动依然值得肯定。

不出所料,在经济危机面前败下阵来的胡佛,随后在1932年的总统大选中败给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而这一次竞选失败之后,胡佛也就此离开了政坛,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事实证明,罗斯福确实是一名优秀的领导者,他制定了一系列针对经济危机的方针政策,使得局面逐渐开始扭转。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当将全部功劳都记在罗斯福一个人身上,因为在他执政时期,可以说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末期,一大批工厂、企业都已经倒闭,这些国民经济的毒瘤,一个接一个地被历史淘汰,而在废墟之上建立起一座新的城堡,其实是大势所趋。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胡佛的失败。但他的失败其实和其个人能力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可以说他从一开始就已经输了。但是毫无疑问,他的勇敢、坚韧的拼搏精神,还是给他带来了非常高的社会评价。虽然在落选的最初几年里,很多人都对胡佛进行了谴责,甚至是谩骂,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认可了胡佛的方针政策,并且对他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在胡佛图书馆和纪念馆成立之后,人们甚至用这样的开场白来评价他:“除了赫伯特·胡佛之外,再没有其他美国人得到过更为激烈的批评,或是受过更为狂热的赞美。”事实上,这个时候,人们早已淡化了胡佛在经济危机面前的束手无策,而是将目光集中在了他人性中的闪光点上。

可以看到,当人们从经济危机的阵痛中清醒过来之后,又开始回头反思自己,并且最终认可了胡佛。时至今日,人们对于胡佛的崇拜甚至有越来越深的趋势;不少专家、学者在描述这位美国前总统时,都会尽量将自己内心的激动掩盖起来:“赫伯特·胡佛,或许他的才华是有限的,但是他对于美利坚的忠诚和热爱,以及为世界人道主义所作的贡献,是绝对真实、同时又不可磨灭的。”

事实上,虽然评论者努力让自己的观点表现得中肯、客观,但是据史实记载,这样的评价同样也“戴上了有色眼镜”。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胡佛前赴欧洲展开救济、战后重建工作的时候,他就借用这一次机会,大力阻挠、破坏欧洲人民的革命活动。而且,胡佛对于苏共的反对也是非常明显的,他对苏俄实施了粮食封锁和武装干涉政策,还拿出大量的物资支持外国干涉者以及苏俄白匪军。这样一种蓄意干涉别国内政、试图颠覆苏共政权的做法,最后往往只会伤害无辜百姓的利益;很多本应该得到人道主义救援的平民百姓,最终被剥夺了这项权利,而这也不得不说是胡佛一生当中的一个“污点”。

胡佛,一个在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同时在一些重大问题面前也犯过严重错误的人,却在最后变成了人们赞美和推崇的偶像,这一点的确值得人们深思。针对这样一种现状,美国著名社会与环境历史学专家、阿肯色大学教授艾略特·韦斯利,将这一切根源归结为“那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他指出:“巨大的灾难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同时也可以起到‘镀金’的作用。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一方面可以说是赫伯特·胡佛的苦主,但同时也是他的福星。如果没有这一次灾难性大危机的洗礼,那么他的执政,就会变得平淡无奇。”

事实上,的确如韦斯特教授所说,和其他总统相比,胡佛的政治才华并不占优势,他也没有机会发动对外战争,因此也就没有“为美利坚创过战功”。但是,这些略显平庸、甚至是无能的个人经历,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之下,最终却被美化升级了。如果没有这一次“重大考验”,胡佛的“上镜率”和个人口碑,自然会降低很多。

所以,拥有一个强劲的对手,是能够帮助一个人走向卓越的。一方面,极端条件下的磨炼,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强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高手之间的较量中,即便是那些最终被击倒的人,也可以昂首挺胸,露出一副坚韧、勇敢的神态。正如胡佛那样,在经济危机之前,他也有过在欧洲主持战后救济、重建的经历,但是这些工作的“难度”太小,对于他的磨炼来说火候不够。而在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当中,他虽然遭遇了完败,但却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个人境界。退隐之后的胡佛,逐渐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感悟,甚至在年逾八十的时候写出了《伍德罗·威尔逊的功过》、《美国通史》这样的经典著作。也就是说,能够遭遇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既是胡佛的不幸,同时却也是他的“万幸”;因为在这一次淬火历练当中,胡佛得到了很多真东西,这也是他能够从一个资质平庸、有着历史污点的人,变成百姓心中值得称赞和尊崇的好总统的原因。而这也正源自于斯坦福大学一直努力向学员们灌输的道理:“不要憎恨你的对手,他才是让你走向成功的最佳引路人!”

2.向你佩服的人“偷才艺”

--埃胡德·巴拉克

在以色列的历任总理中,很多都是出自于部队的职业军人,尤其是埃胡德·巴拉克,他最早参加过特遣部队,所以,很多人都把以色列的特遣部队称为国家领导人的摇篮。特遣部队确实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对很多特别行动的执行,不仅让身在其中的军人练就了矫健的身手,同时也让他们拥有了对特殊情况的超常判断的能力。这一点也恰好符合在以色列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和国际环境下,作为一名政治领导人所应具备的条件。同时,这些早年曾担任过特战队员的职业军人,由于多年的训练早已使他们养成了一种十分善于根据环境需求来改善自身不足的习惯,这也使得他们很快就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政治环境。无论是应对以色列的总理大选,还是应对来自于国内外的各种局势,像埃胡德·巴拉克这类职业军人出身的政治人物,都能够做出果断而正确的决断。

和很多有着军人背景的以色列政治人物一样,埃胡德·巴拉克之所以能够在大选中取得胜利,成为以色列总理,这与他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针对自己的对手而言,巴拉克往往更能迅速地发现对方身上的弱点,因人而异地制定出相应的策略以打败对手,同时也能够从对手身上汲取到更好的经验,以不断地充实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巴拉克思维的形成,虽然和他的特遣部队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同时也是他在斯坦福大学时所学到的技能。虽然巴拉克的专业是物理系,但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理念就是“踩着巨人的肩膀前进”。所以,当时他很快就适应了这种教育理念,经常与那些比自己优秀的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这对于他完成四年的学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真正在巴拉克心里产生重要影响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源于一堂哲学课。可以说,这也正是斯坦福大学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在斯坦福,在攻读本专业必修课的同时,学校规定学生还必须完成其他几门学科,比如科技与实用科学、艺术和文学、哲学和宗教思想等。不仅如此,学生在外语和写作上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样才能被允许毕业。所以,很多从斯坦福大学出来的学生不仅拥有绝对专业的知识,在其他方面也常常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才能。

在斯坦福这种特殊的教育体制之下,巴拉克对哲学突然产生了兴趣。这主要是因为,文学艺术课的老师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所讲述的课,与其他学校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位来自俄罗斯的作家索尔仁尼琴所讲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东西,更多的竟然是童话和寓言。就像当初巴拉克的物理学老师伯顿·理奇得一样,索尔仁尼琴讲的一个故事同样给了巴拉克很大的启发,这对他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步入以色列政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索尔仁尼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头驴正在草地上吃草,忽然看见一头狼正悄悄向它靠近,驴很快就明白了狼的用意。但是,这头聪明的驴并没有跑,因为它明白,以这样的距离自己是跑不过狼的,于是它主动招呼那匹狼过来。等狼走近了,这头驴又装出一副瘸腿的样子。狼觉得有些纳闷,就问:“你这是怎么了?”驴摆出一副很生气的样子说:“别提了,刚才翻越一个小篱笆墙时不小心踩着了一个刺,麻烦你先帮我把脚上的刺拔下来吧。”见狼有些迟疑,驴又说:“狼先生,我知道你现在很饿,想尽早吃了我,可是我的这条腿实在很疼,就是死也请你让我死得舒服些吧,否则,我会死不瞑目的。”狼见驴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心想这头驴还算是有自知之明,于是便将驴的那条腿抬了起来,并且目不转睛地寻找起驴蹄上的刺来。那头驴见狼上了当,便立刻铆足劲,对着狼的嘴巴狠狠踹了一脚,然后腾起四蹄跑了。

狼是凶残狡猾的,但是,面对势力比自己弱且受了伤的对手时,却表现出了轻敌的态度,这种轻敌最终让它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同样,那头驴学会了狼的狡猾,故意在强大的对手面前表现得软弱,而不是与对手做无谓的挣扎,最终打败了对手。可以说,正是驴的聪明唤醒了巴拉克做特遣突击队队员时的记忆,也让他进一步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学到了对手的优点,再去对付对方,那么对方的优点此时便不再是优点,反而会变成致命的缺点。这种思想上的认识给予了巴拉克很大的启发。

巴拉克带着这种思想认知走出了斯坦福。在部队继续服役了几年后,终于像众多以色列政客一样,脱下了他们一生所挚爱的军装,走上了从政之路。因为他明白了,就像爱因斯坦从理论上得出了“在宇宙间的黑洞与白洞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可以相通的‘虫洞’”一样,在中东问题上,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同样应该有一条可以相通的路--中东首脑的政治沟通。但是,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如何才能成为执掌政权的总理呢?巴拉克没有丝毫经验,而他最初一直佩服的人,便是前任总理伊扎克·拉宾--这位同样是职业军人出身的总理几乎就是他心中的偶像。然而,巴拉克与拉宾出生的年代不同,而且拉宾是因为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打通了从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的交通,从而保障了在耶路撒冷的5万名犹太人的供给所闻名的。虽然他后来成为了军队的最高长官,但他主张倡导和平,并确实一直在为之努力。正是拉宾身上的这种对和平始终如一的坚持,才让他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两度当选为以色列总理。直到1995年,拉宾被犹太激进分子刺杀身亡,才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通过对拉宾总理的思考,巴拉克决定扛起拉宾总理生前倡导的和平大旗,继续走比较温和的左翼路线。为此,他特意提出了“土地换取和平”的主张,并很快得到了工党内的一致肯定,当选为工党的主席。随后,在他提出准备让工党重新执掌以色列政府的政治要求的同时,还提出了如果他能够成为以色列的总理,他将接过拉宾总理未完成的重任,继续为推动中东和平做出毕生的努力。巴拉克在竞选总理前推出了在以色列人民中威望极高的拉宾总理,让他在一时之间得到了大量的支持者。事实上,巴拉克在工党的这几年里,也一直按照拉宾总理生前的做法,为实现真正的和平而努力着。

在拉宾总理这样一位好榜样的指引下,支持巴拉克登上总理宝座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巴拉克却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大意,因为当时他所面对的最为强劲的对手,就是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本雅明同样曾在特种部队服役过,是利库德集团的典型代表。虽然他和巴拉克一样一直主张和平,但他的思想比较激进,属于右翼分子的代表。或许是多年从事反恐工作的原因,导致本雅明对待和平的方式既不同于工党巴拉克的过于温和,也不同于利库德集团的过于激进。但是,他反对巴拉克提倡的“土地换和平”原则,尤其是在对待巴基斯坦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强硬的态度和手段。

通过对政治对手本雅明的研究,巴拉克看到了他身上的众多优点,比如做事果断、处事精明,还有他当初竞选总理时曾雇佣美国的右翼政治组织者来策划和组织他在以色列的大选,并提出以美国式总统大选的方式在以色列推行总理大选的做法。当初他的这一行为尽管受到了很多人的强烈反对,但是他却在那次大选中取得了胜利。这说明,本雅明最终运用了他的“狡猾”战胜了对手。

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借鉴,巴拉克并没有像很多美国总统竞选时所展开的口水大战一样,抓住对方的缺点夸夸其谈。事实上,对于在任总理本雅明来说,他的确是存在着不少令公众质疑的地方,比如他在婚姻方面的丑闻,以及公众对他在国外有存款的指责和质疑等。但是,在巴拉克眼里,本雅明就像是一匹狼,而对付狼的办法就是以牙还牙,就像在斯坦福大学里那位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讲的驴和狼的故事一样。巴拉克采取了一个令很多人同样在事后都倍感惊讶的方法,即为了赢得1999年的以色列大选,巴拉克仿照当年的本雅明的做法,特意从美国雇用了比尔·克林顿参加总统大选时的策划顾问詹姆斯·卡维尔,从而轻易地击败了本雅明,最终赢得大选,成为总理。

埃胡德·巴拉克无论是在他的从军路上,还是从政路上,几乎一直都在向他所佩服的人学习着。无论这些人是他心中敬仰的英雄,还是和他处于不同政治立场的对手,巴拉克都能够通过自己持之以恒的学习,真正地“偷到”他们的才艺。

3.跟自己那点“骄傲”说拜拜

--泰格·伍兹

很多人都认为,高尔夫球是有钱人才玩的一种体育项目,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美国的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打破了这一惯例。泰格·伍兹从小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就懂得了如何为家庭分担负担--只要一放学,他便跑到高尔夫球场去帮人捡球。由于他很机灵,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而他也因此学会了打高尔夫。凭借着自己的机灵,他很快地掌握了高尔夫球的球技,不仅在5岁时便登上了《高尔夫文摘》杂志,18岁时还成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高尔夫球业余比赛的冠军。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在泰格眼里似乎都显得很轻松,所以他很快便转入了高尔夫职业赛。由于第一场比赛的失利,泰格以自己的崇拜对象拉夫为榜样,不断地加紧练习,以致他在1997年成为了高尔夫球排名世界第一的球王。从接下来泰格在高尔夫球场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以及他在球场上的表现所引起的轰动效果来看,他成了继高尔夫球王“金熊”尼克劳斯退役后的第一位伟大的球王--正是泰格·伍兹的出现,改变了高尔夫球赛事的收视率--首次超过NBA的赛事直播。

然而,对于泰格·伍兹来说,他的成功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但是,没想到在1998年,他再次遇到了自己职业比赛中的瓶颈--几乎在所有的高尔夫球比赛中,他仅仅赢得了一场比赛,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就是他对自己球技风格的一种调整。对此,很多人都认为,他的这种调整是鲁莽和失败的,让他无形之中错失了好几个冠军奖杯。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泰格球技上的调整,而是泰格心理上的原因。由于短时间之内在身份地位上的突然转变,他在心理上也发生了某种改变。这就像他在5岁时便登上《高尔夫球文摘》杂志,18岁时便夺得全美高尔夫球业余赛的冠军,并在之后的1994-1996年的三年中均神奇地蝉联冠军一样。这种神奇的帽子自然让泰格的心理产生了一种优于他人的骄傲感,而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他在球场上的每一个出杆动作自然也就受到了影响;同时,由于泰格早年对拉夫十分崇拜,又让他联想到了拉夫打比赛时的很多习惯性动作。因此,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后的泰格,也梦想着自己能够有某一方面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出杆前的某个习惯性动作,或是球进洞前那份他人无法企及的微笑,等等。可以说,1998年泰格在打球风格上的转变,只不过是他借以遁身的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他因虚荣心作祟而产生了种种骄傲之举。然而,球场上的比赛是残酷无情的,这一年中几乎所有的比赛,泰格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只有1998年末在泰国举行的一场比赛中,他才终于出人意料地重新站了起来。

谈起泰格在泰国打的这场比赛,虽然也是一场冠军赛,但对于泰格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理挽救赛。因为在这一场比赛当中,两轮比赛过后,埃尔斯比泰格领先了11杆,到第三轮时,泰格名列第18名,埃尔斯位于第一。但接下来,泰格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忽然在赛场上妙杆连出,还在最后一场打出了65杆的好成绩,结果他与埃尔斯并列第一。在延长赛中,泰格最终打败了埃尔斯,夺得了冠军奖杯。

泰格·伍兹之所以能够在比赛中突然超常发挥,以力挽狂澜之势夺得了比赛的胜利,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埃尔斯。在这场比赛中,埃尔斯发挥得并不是特别出色,但埃尔斯的基本功很扎实,而且有着超强的心理素质,所以挥起杆来有板有眼,成绩自然也十分稳定。泰格本来依然按照自己那所谓变化了的技术风格挥舞着球杆,但是在完成前两轮的比赛后,他偶然注视了一下那个当时排在本次比赛首位的南非人,忽然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埃尔斯挥杆时的动作上,泰格仿佛看到了拉夫当年的影子。这一醒悟,让他冷静了良久,到第三场开始时,他便放下了自己一直坚持的所谓技术风格和骄傲之心,就像埃尔斯一样,一杆一杆中规中矩地打起了球。几杆下去之后,泰格便重新找到了当年与拉夫争冠时的感觉,最终妙杆连出,不仅完全战胜了自己,还让观众们观看了一场绝地反击的大翻盘之战。

泰格·伍兹在人生最为关键的两个时期,能够从对手身上看清自己心理上的变化,从而有效地克服自己的骄傲之心,进而成就了自己在世界高尔夫球界无可替代的地位和成就,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khe+b8hZM/5ANcr7/Vsu2h1e3JuA+MOaOhuq3bSWV3l4wWffycOfM7z+Acx6zNq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