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制度、市场与中国农村发展
陆益龙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表明,唯有改革创新才能促动发展,唯有改革创新才能稳定发展。改革创新实质上就是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过程,通过创新和改革,选择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消除无效或低效率体制机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在这一意义上,制度创新可以说也是一种生产力,因为制度创新过程包含了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先进经济与社会管理技术的成果。

发端于农村的中国改革开放战略,可以说已经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次飞跃,中国人民不仅自己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朝着小康社会快速迈进。在看到中国快速发展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依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不平衡发展问题,即“三农”发展的滞后性问题。因此,如今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着带动中国经济与社会实现第二次飞跃的重任,因为只有农村发展了,才能解决中国发展的瓶颈问题和短板效应问题,才能使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将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中国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呢?关键可能还在于改革创新,一方面需要改革制约或束缚农村发展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需要建设新的制度以激励发展。本书主要从制度、市场发展两个方面探讨农村如何在新时期实现新发展,具体研究的问题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哪些制度因素制约农村市场乃至“三农”的发展;二是怎样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将激励和促进农村市场及农村新发展。

关于农村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从晏阳初倡导乡村建设运动,到吴文藻开创的社区研究,再到费孝通提出“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小城镇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以及黄宗智关于乡村发展第三条道路的观点,都是在探讨和探索中国农村发展的出路问题。

本书之所以选择以制度创新、市场发展为切入点,来探讨新时期中国农村新发展问题,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首先,制度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变量,能够将经济、政治、社会乃至文化的因素统合起来,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制度、社会行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农村发展问题不是单一性的问题,而是涉及多方面的综合问题。通过制度分析,对理解和认识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农村发展的重心和基础是经济发展,在市场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发展经济,核心的问题和关键可能还在于市场的发展。利用好市场这一制度、机制,不仅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解决各种各样的“三农”问题。市场机制虽不是万能的,但如果忽视市场机制在发展中的积极功能,那就等于我们自动放弃“另一只手”的功能,显然会大大削弱经济社会发展效率。

制度和市场虽是经济学中的重要范畴,但在研究农村发展问题之中也通常被引入作为重要分析单位。如施坚雅就曾对中国农村市场体系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进行了考察,林毅夫所主张的新农村建设,其核心也是发展农村市场。在制度分析方面,当代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已有较多研究典范。本书在借鉴和吸收这些重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着重从社会学的视角,通过经验研究从多个方面去探析制度变迁、市场发展与中国农村发展的内在联系及趋势性特征。

在经验研究方面,主要在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和分析了户籍制度与城乡体制的影响、农地征用问题、农民的“闯市场”现象、市场意识和土地使用行为。此外,还根据田野调查,对安徽小岗村、河北定州及京郊农村的市场发展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把握当前中国农村及其市场发展的现实状况究竟如何;二是了解中国农村及其市场发展中遇到哪些突出问题,进而探讨这些问题与制度有何关系。

本书在结构上大体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四章重点讨论农村发展中的“制度”问题。主要探讨了旨在促进农村及市场发展的制度创新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制度建设问题、户籍制度及城乡体制改革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等。

第二部分从第五章 到第十一章 主要考察农村市场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包括如何通过政府引导性制度变迁来促进农村市场发展,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农村新要素市场的成长,农村劳动力是如何“闯市场”的,农民的市场意识如何,农民是如何使用土地的,农村集市是如何变迁和发展的,如何支持农村创业人才的成长等。

第三部分从第十二章 到第十五章 主要探讨中国农村发展问题。其中涉及了对新中国60年农村发展的经验及问题的总结和梳理,对农村社会结构特别是阶层结构变迁的历史考察,对后乡土中国的农村发展困境问题的讨论,以及对新时期农村新发展和农村发展道路问题的探讨。

本书的理论探讨和理论解释基本上是基于经验研究而展开的,其中提出的“一元化”体制改革的观点、关于农村市场发展的“引导性制度变迁”理论、关于农民的“闯市场”机制的观点、关于农村社会变迁的“后乡土社会”理论,以及关于中国农村新发展及农村发展的多元城镇化道路与农村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理论观点,可能还存在较多不够完善之处,但这些观点的提出,都基于本人对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经验的理解和认识。 uxq4Ztdl9DKWaGLvoaEqvfSgvedvn010Xd6aX96QRKkRx+wQyXmM/kcbwc7lmEP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