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本书主要是通过对社区研究理论、社区治理理论以及我国社区建设原则和目标的全面把握,在对不同类型的社区进行调查的经验材料基础上,考察我国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治理结构,以及主要由这些不同的治理结构影响的社区居民参与、社会资本培育等主要问题。

本研究首先指出了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实践和学术意义,回顾了与社区治理有关的国内外的研究,并对国内的有关研究进行了归纳。

研究的理论视角主要是治理理论,同时还涉及社会资本、理性选择等理论。书中回顾了治理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指出了治理理论包括全球、民族国家、地方治理,以及社区治理和公司治理等多种理论。以往有关治理的研究从未有过对这些不同的治理理论的区别,而往往是笼而统之地使用。本书对这些不同的治理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各种治理理论的异同点,并创新性地论述了社区治理理论的特点。

书中还系统地叙述了近几年来发达国家社区研究的最新理论进展,即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资本理论。

在总结了各种治理理论的共同点之后,本研究提出了社区治理的内容、特点和定义,并且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即界定了主要的理论概念,明确了本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研究假设和分析思路。

本书扼要论述了我国社区建设的历史发展,指出了街居制向社区制变革的历史背景或社会原因,特别是比较了街居制与社区制的不同,强调指出我国的社区制已经完全取代了街居制,形成了社区内多种组织并存的局面,这些组织初步形成了合作共治的机制。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的,又由于绝大部分社会资源是由上而下地分配的,所以,社区制既承担着政府的管理任务,也承担着居民和社会的自治诉求。而社区居委会也就具有“行政组织”和“自治组织”的双重性,而这种双重性也决定了当前我国城市大部分社区治理结构的双重性,即管理或控制与自治的双重性。我们还认为,居委会不是真正的居民自治组织,而基本上应当被看作政府在社区的派出组织。

本书的大部分篇幅是社区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从第五章至第十章共六章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进行分析和考察,即政府主导型的社区治理结构模式、社区自治型的社区治理结构模式、政府与社区合作型的社区治理结构模式。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三种社区由于治理结构的不同,造成的居民社区在参与情况方面的重要区别。书中还本书对政府主导型的社区和自治型的社区中各种不同社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对于合作型的社区则重点讨论了居民参与对社会资本培育的重要意义。

本书对政府主导型、社区自治型与合作型的三种社区治理模式进行的分析表明:从居民参与的角度看,政府主导型的社区居民参与最不积极。而单位型社区由于与以前街居制下的家属委员会模式没有太大的区别,单位作为政府的管理机构,控制着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包括权力资源,所以,社区内几乎所有的事务都没有居民可以过问的空间,而居委会等社区组织也基本上是眼睛盯着上级政府的喜怒好恶,不大关心普通居民的需要和利益诉求。所以,居民没有参与的动力,也没有参与的必要。自治型社区中的居民由于有与房产权相联系的经济利益,制度上可以形成业主的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在该种社区治理结构中,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最高,居民通过参与初步得到了社区组织的经验,并且也品尝到了自治带来的好处。由此,他们进一步开始了对社会事务和政治活动的参与。合作型社区中,由于居委会等社区组织能够积极支持居民的社团活动,社区内横向结构的居民兴趣团体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居民的参与同样相当积极,参与形式和活动的丰富多彩,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治型社区。

本研究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

1第一次对治理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第一次指出了社区治理的必要性,社区治理的定义、主体、目的和方式等。

我们认为:

(1)社区能够做到市场和政府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因为,社区拥有社区成员行为、能力和需求的信息,社区治理利用这些分散的私人信息,并根据其成员是否遵守社会规范进行奖励和惩罚。与国家和市场相比,社区能更有效地培育和利用人们传统上形成的规范自己共同行为的激励机制:信任、团结、互惠、名誉、尊敬等社会资本。

(2)社区治理就是在接近居民生活的多层次复合的社区内,依托政府组织、民营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以及个人等各种网络体系,应对社区内的公共问题,共同完成和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过程。这里讲的“多层次复合”的社区,主要指的是居委会的辖区和商品房小区等多种层次复合的居民社区,而不是某种单一类型的社区。

(3)治理的目的是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这些公共产品包括物资的和非物资的两方面,前者指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设施建设等,而后者更重要,主要是社会资本。治理的方式是:合作、自治、参与,以及建立更多的横向结构的居民组织。

2本研究提出了目前我国社区治理结构存在的三种模式,即政府主导型的社区治理结构模式、社区自治型的社区治理结构模式、政府与社区合作型的社区治理结构模式,并且分别对这三种类型的社区进行了考察,指出了它们在居民参与和治理结构上的不同。回顾此前我国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我们将学者的观点概括为三种社区治理结构模式,即政府主导型的强政府、强社会的治理结构,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的小政府、大社会的自治型的治理结构,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的治理结构。这说明我们提出的这三种模式应当是有学术界共同认知基础的。

不过,我们在此考察的三种模式仍然与我们概括的三种模式有所区别:政府主导型的社区治理结构不是强政府、强社会的模式,而是一种强政府、弱社会的模式;合作型的社区治理结构则是一种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和基层组织与居民社团组织、自愿者组织互相合作、相互支持的模式;自治型的社区治理结构是居民成立真正的社区自治组织,通过民主自治的制度来管理自己的社区,目前来看,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在其中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三种社区治理结构是我们根据调查材料分析归纳出来的,其中,只有合作型的社区治理结构与前人的研究基本相同。

3本研究特别强调了社会资本对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并且专门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本研究认为,社区治理的主要目的是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这些公共产品包括物资的和非物资的两方面,前者指的是满足社区居民对基本设施建设等的要求,而后者更重要,主要是社会资本,也就是著名学者青木昌彦指出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最主要的意义也许不在于提供公共产品本身,而是……成员所创造的独特的社会资本,从而……形成对公共产品供应大有作用的市民规范和职业伦理”([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56页,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实现社区治理和培育社会资本的主要途径是合作、自治、参与,以及建立更多的横向结构居民组织。

4本研究还指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目前的特点是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政府统治型向社区治理型的转变,形成了社区内多种组织并存的局面,开始初步形成了合作共治的机制。但是,转型的程度不一,因此存在三种不同的社区治理结构。而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与社区合作型的治理结构与社区自治型的治理结构应当是主要的两种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发展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来培育社区的社会资本。

5我们认为,社区应当更多地建立横向结构的社区居民组织,尽可能拒绝和减少纵向结构的社区组织。因为,只有前者才可能形成社区治理主体的平等合作关系,居民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才乐于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而纵向的领导与被领导的科层制结构,只能产生上级政府的权威和行政命令,形成下级对上级的服从,而无法形成自愿参与基础上的网络联系和互惠基础上的信任循环。

6本书还从治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出发,解析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微观机制,提出如下观点:参与行为是行动者为追逐个人利益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参与程度取决于治理主体被激励的程度。因此,将个人利益嵌入社区利益,使社区成为真正的居民利益共同体,是促动居民参与、重构居民与社区组织互动关系的根本举措。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

(1)将个案研究、定量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特别是第一次对不同类型的社区进行了调查,这些社区包括传统性社区、单位社区、商品房社区等,所研究的社区类型比较全面。

(2)研究还运用了比较研究方法,即利用在国外进行学术研究的机会,对发达国家社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比较详细和深入的考察,用这些最新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同时,将考察的国外有关商品房社区的管理制度列在本课题的最终成果中。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人是该项目的主持人,项目的主要承担者还有张宝锋和姜振华,张宝锋协助主持人做了许多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姜振华承担了第九章、第十章的撰写工作;项目组成员还包括焦若水、阎臻和张菊枝,焦、阎二人参与了本书第二章第二节的撰写;张菊枝对本书的参考文献进行了整理。

最后,谨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潘宇博士以及为此书付出辛勤劳动的责任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

夏建中2010年8月于中国人民大学 IqWszwMut0DQtA1E/BdVLzyLtB9Eqas8da7UK9TOmgMjPRn6sDdNXdj4e5n44KY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