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成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0世纪社会主义的崛起,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它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埋葬了野蛮的殖民体系,改变了世界格局。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今天的世界。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会有对世界的巨大改变。
批判和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经这样说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精髓,它突出了实践的决定作用和基础地位,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形而上哲学的革命性超越。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与到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活动中,总结出博大深邃的科学理论,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对马克思恩格斯来说,首要的是解决社会历史观问题。在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改造并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把辩证法规律从唯心主义泥潭中解救出来,重新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包括社会历史和人类思维在内的一切领域,从而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物质生产力决定人们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引起社会的变革,推动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等一系列全新的观点,从而把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驱除了出去。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开创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
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恩格斯改造和汲取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因素,批判了蒲鲁东等人的经济观点,实现了经济学史上的革命。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的贫困》、《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异化的分析,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与劳动产品、劳动、类本质相异化的状况,提出了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变异化劳动为自由自觉的人的劳动的必然途径的论断。针对蒲鲁东把平等看做是人的至高无上的理性原则,认为经济学范畴是永恒的平等观念的体现等观点,马克思指出,蒲鲁东根本颠倒了经济关系与经济范畴的关系,公平、平等只是一种主观的尺度和标准,衡量历史进步的根本尺度应该是历史规律,核心是看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还从资本主义最常见的商品入手进行分析,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交换、分配进行了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秘密,从而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必然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取代的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还改造和汲取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思想,批判了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奠基在科学的基础上。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其他挂着各种招牌的社会主义从不同角度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道德观念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种种美好设想,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它们只能在头脑中构想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其学说难免陷入空想甚至反动的境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唯物史观揭示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力量和变革道路,解决了如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它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明确地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些重要原则,成为指导无产阶级解放全世界和解放自身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不仅为批判旧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也为创立新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在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的。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在未来社会中,全社会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未来社会将会消灭商品和货币,实行计划经济;未来社会的实现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前提;未来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未来社会首先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然后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最终消灭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未来社会中的全体成员都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品质;等等。但在同时,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又强调自己是不断发展论者,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提出那些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如果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开辟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提供了最强大的理论武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世界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兴起,并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1848年,欧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革命,革命风暴席卷了欧洲大陆,波及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诸多国家。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地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他们参加群众革命组织,创办革命机关报《新莱茵报》,指导德国和欧洲革命,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1848年革命虽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但它毕竟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了道路。法、德等国的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显示了独立作用。革命进入低潮后,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等著作,总结革命经验教训,在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工农联盟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准备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
1871年的法国巴黎公社,是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巴黎公社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公布和实施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措施,如废除资产阶级常备军,代之以人民武装;废除资产阶级议会制,摒弃三权分立的政权形式,由立法、行政统一的公社行使权力;公社的公职人员由普选选出,可以随时撤换;取消高薪;实行兼职不兼薪的制度;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成立救济贫民的专门机构;设立劳动就业登记处;实行政教分离,没收教会所有的财产;等等。尽管巴黎公社最后被反动势力所绞杀,但它首创了一个新世界,并用自己的光辉实践有力证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旧世界的掘墓人和新世界的创造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因巴黎公社而揭开了新篇章。
巴黎公社迈出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而俄国苏维埃政权完成了第二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大致设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到20世纪40年代,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电气化、农业的集体化和机械化。1936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已经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强国,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否认,苏联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着一些缺点和失误,但与同时期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比,苏联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它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相比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这一时期苏联综合国力的大幅度增强,也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的空前浩劫,但它的胜利又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共产党团结和组织民众积极开展斗争,力量不断壮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还互相合作,互相支援。到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越出一国的范围,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获得了迅猛发展。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中国、朝鲜、古巴等15个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不仅迅速改变了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面貌,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而且改变了19世纪末以来帝国主义主宰世界的局面,形成了足以与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力量。社会主义国家高举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的旗帜,与国际上一切主持正义的国家和爱好和平的人民共同努力和斗争,反对单极世界,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扩张,改变了世界格局。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社会主义力量的不断增长,还有力推动了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最终埋葬了野蛮的世界殖民体系。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即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此,西方无产阶级和东方被压迫民族汇合成一股震撼世界的革命洪流,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二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进一步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一百多个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民族独立,持续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独立之后的经济落后国家,摆脱了任帝国主义宰割的命运,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人类文明在20世纪的这一重大进步,显然是与马克思主义分不开的。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不断胜利,也给资本主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资本主义面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等的阐释,不仅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也撞响了资本主义的警钟。面对不断爆发的资本主义危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以及社会主义实践呈现出的巨大优越性,资产阶级不得不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从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实践过程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经验教训,以挽救自己的统治。如在所有制方面,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曾纷纷推行国有化政策,将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企业收归国有;在经济运行方面,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计划调节、由国家对公共服务进行直接投资、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等措施干预经济,克服资本主义的一些弊端。这些改良或改革尽管是资产阶级在民主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等名义下进行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无疑是采纳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处。从历史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资本主义面貌,从而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当然,资本主义的各种调整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身范围内的调整,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剥削劳动的本质,更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趋同”。
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到空前的大挫折。一时间,“马克思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灭亡论”等喧嚣四起。面对形形色色的对马克思主义大肆诋毁的观点,一些人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但也有一些人依然对马克思主义充满信心,提出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资本主义存在一天,马克思的武器就不会消亡等观点,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变革世界的力量仍旧发挥着作用。21世纪以来历史的发展为这种认识作出了最好的注脚。面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许多人重新捧起了《资本论》,试图从中找到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大学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变得受欢迎,一些被西方理论界所鄙视、否认或回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如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经济全球化冲突与实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等,也正在被重视和重新认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正在复兴。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变革世界力量的另一重要体现,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使得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综合国力急剧增强,一个和平的中国开始在世界崛起。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华民族将以更加伟岸的身姿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对近百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科学总结。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种种努力和探索。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劳动人民成为新中国的主人;它在一个人口占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等任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实现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巨大飞跃。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我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毛泽东曾经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但在中国这样的落后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毕竟是个新鲜事物,由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经验不多以及“左”倾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也出现了一些失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针对“中国要补资本主义的课”、“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等观点,邓小平反复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个命题,提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了年均9.8%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科学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并正在逐步解决;等等。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在理论层面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摈弃了许多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或错误的理解,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理论认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各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如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革命党与执政党的理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建设一个民主、和谐、公正、包容的和谐世界的理论;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把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结合起来;注意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衔接;充分发挥改革的正效应和尽量减少改革的负效应;等等。在实践的层面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进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形势发展变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打破了原来由超级大国支配的世界政治格局,推动着世界格局逐渐从单极向多极发展,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总之,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全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