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原因之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是在思想理论领域和现实政治生活中,最具有真理性和最具有影响力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的变革,它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马克思主义给予人们理论思维的逻辑力量,给予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会有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就没有马克思主义。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时代发生了深刻变革,产业革命的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了统治地位,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进入了较为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并得到深刻的暴露。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无产阶级已经开始作为一支有组织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究竟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了回答时代提出的这些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60年代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创立了后来人们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一生是在科学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亲密合作者和朋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马克思逝世后,他将马克思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且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众望所归的领袖。

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曾经信仰过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也接受过那个时代风行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但是,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以及投身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和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使他们能够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从而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正因为如此,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伟大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极其彻底而严整的指导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学说。面对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马克思恩格斯不是用怜悯、眼泪、同情来抚慰他们,而是用科学的理论来揭示无产阶级的处境,指出无产阶级获得自身解放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它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客观唯心主义者,资产阶级思想家,他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到19世纪前半期由康德开始、在黑格尔达到顶峰、到费尔巴哈那里宣告终结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一些合理因素,例如关于运动、发展、变化的观念,关于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观念,关于逻辑和历史统一的观念,关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观念等等,同时也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即把绝对观念作为运动的主体,把运动和运动着的物质割裂开来。对于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他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吸收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客观实在性、人与自然统一的唯物主义观念,批判了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新的理论高度,把辩证法建立在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从17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期从威廉·配第开始,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李嘉图结束的学说。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古典政治经济学以科学的态度批判封建经济制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规律,取得了有科学价值的成果,如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内在矛盾和运行机制,构筑了包括一系列重要经济范畴、理论、规律在内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空想社会主义是指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关于改造人类社会的思想体系。它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独立运动的理论表现,是一种不现实的关于改造人类社会的思想体系。空想社会主义也称“乌托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如批判了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勾画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等,但是,他们却不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无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向未来社会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现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不等于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条件。19世纪中期,英、法、德等国的产业革命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发展起来。产业革命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地发展,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日益掌握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频爆发。自1825年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以生产相对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开始,大约每隔10年就会周期性地爆发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开始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量转变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产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的变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逐步发展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占据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采取各种方式剥削和欺压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反抗和斗争风起云涌。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一系列工人运动,揭开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的序幕。例如,1831年、1834年在法国里昂爆发了两次工人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持续10多年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即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工人运动的爆发意味着无产阶级已经觉醒,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与资产阶级展开了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反对私有制的斗争。随着工人运动的兴起,相继也出现了工人组织。1836年“正义者同盟”创立,1837年布朗基建立“四季社”,1840年英国成立了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即宪章派全国协会,也称宪章党,1843年德国流亡者的第一个秘密组织“被压迫者同盟”成立。工人组织的出现,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开始由以前的分散性转向有组织性,说明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已经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因此,科学地总结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阐明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历史使命,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是时代提出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创立的,也根植于社会经济实践之中。一切真正的科学体系都是具体时代的产物,而不是哪个天才头脑的主观臆造。马克思恩格斯从青年时代就积极投身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践。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直到19世纪90年代前半期恩格斯晚年领导第二国际的革命活动,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他们始终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沿。正是这样的社会实践过程,奠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使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根植于社会经济实践之中。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关心工人运动,积极参加并领导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进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关注资本主义现实,考察并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和大量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统计资料,关注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动向和新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资本主义实践的考察、研究紧密联系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任何一种思想理论体系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而任何一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思想理论体系都有历史局限性。恩格斯认为,他和马克思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其历史局限性就在于,他们只能在那个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他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而他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将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他们的理论还会为后人所纠正。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根据现存条件来阐明和发挥。各国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各国实践的主题也是在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像一切科学一样,通常都会包含着对前人理论的重要突破。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的结合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可见,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还包括了后人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时代发展变化、对新的实际进行总结所揭示的普遍真理。

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列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根据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列宁主义。20世纪上半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产生了毛泽东思想。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它主要阐明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和整体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全部天才,就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对客观世界的整体反映,这一整体反映是对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研究。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能够反映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立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理论,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是对包含着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产生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不仅符合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和根本利益,而且也是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历史使命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产生也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它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发展的规定性,这不仅包含着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规定性,而且也包含着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历史环境和新的历史条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以发展的规定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原则决定着它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普遍真理作为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在它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要不断吸收同时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任何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它是从发展着的世界中不断丰富自身并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阐发出新的原理的科学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与时代发展、新的实际的结合,是实践之树的奇葩,是进行实践探索的科学。研究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献资料和经典著作,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内涵、体系和精神实质的重要前提。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可以帮助人们深刻认识和更好地掌握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破除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又不能仅限于文本,必须走向现实,把文本研究与时代变化、与新的实际结合起来。既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评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提炼新的观点,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要和人们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及其规律,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模式,开创新的政治教育局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性、创造性,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智慧的结晶,它在知识占有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平。马克思主义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中,在对科学真理的阐释中,都体现了理论逻辑的力量和学术价值的魅力。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为无产阶级提供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它具有鼓舞无产阶级斗志、引导无产阶级沿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去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

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首先,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想理论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关于客观世界、人的发展的阐述,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关于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阐述,从根本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一般规律,科学地预测了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

其次,它不仅在于教会我们去认识世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指导我们去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就一直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在亿万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升华。

最后,它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马克思主义在它所走过的生命途程中,每前进一步都得经过战斗。一方面,它要反击来自资产阶级营垒的日趋频繁和剧烈的攻击;另一方面,它又要与来自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因此,反击来自资产阶级营垒的攻击和反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从来都不拒绝任何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和学说,也从来不放弃同一切反科学、伪科学进行不调和的斗争。 /oWxPj73cJlztWJCOKdc5gFXrNNIdFmKNGHcMFg90hvQd7koIXINLiSGceU2Jf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