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和映雪
晋朝的时候,有个穷书生名叫车胤,家贫买不起灯油,夜里读书,就捉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照明。还有一个人名叫孙康,冬天常常站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读书。
于是,这两个人苦学的名声被人们到处传颂,大家都将囊萤和映雪作为学习的典范。
有一天,孙康去拜访车胤,正好车胤不在。
孙康问家人:“主人到哪儿去了?”
家人回答:“到河边捉萤火虫去了。”
过了几天,车胤回拜孙康,只见孙康背着双手闲站在庭院中。车胤问:“你怎么不读书呢?”
孙康仰头看天说:“我看今日这个天色,不像要下雪的光景。”
读故事,悟道理:
名和实应该是统一的。但有些人做出了某种成绩以后,在名誉面前飘飘然,变得只图虚名,不务实际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夸氏国的老师
从前,有一个国家名叫夸氏国。
这个国家里有一个道德、学识都出类拔萃的人,国内的很多读书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拿着书本去问他,他经常为这些读书人解答难题,没有不知道的;还有人向他请教琴棋书画等技艺,他没有不娴熟的。
从古至今的郡县设置与废弃、国势的兴衰、政策的对错等等,他没有不通晓其中缘故的。诸子百家的学说和各种离奇古怪的传说,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可见他是个博学多才、见解不凡的人。
有一天,他的邻居对他说:“您这么有学问,为什么不去别的国家走走?去教别的国家的人一些知识,说不定你会很出名。”
他心想:也有道理,出去又能见世面,而且说不准可以收很多的徒弟,让全天下都知道自己的名字,这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好事。
于是,他就离开了夸氏国,到各地周游。他到一县,一县尊敬他;他到一州,一州都把他当作奇才;他到天下,天下的读书人都深感惭愧地说:“我们见到这个人,都感到自己枉为读书人了啊!”
这些读书人跟他到北方游历,愿意做他的弟子。这个夸氏国的人便当上了他们的老师。
这位老师出门坐着舒适的车子,平时坐在讲堂上。众多弟子来听他讲学,他坐着给大家讲授。
他对弟子们说:“我对于学问,也不是万事万物都精通,但我掌握了做学问的要领。大家如果想学习我做学问的要领,可以向我来提问。”弟子们纷纷提出问题,他都一一予以回答。
众多弟子得到了他的学问和他的书,课后都认真阅读老师的书,勤学苦问,深入研究其中道理。
不到一年时间,弟子们全都把老师的学问学到手了。可是他的学问只是向外传授,却没有自我补充和更新,他的才能只有对外付出,却没有增长。他的学生中不乏有非常出色的人才,甚至有些大有超过老师的势头。处在这种境地,他不但没有危机感,反而心中暗想:“我既然成为天下人的老师了,还辛辛苦苦地学习干什么?”
从此以后,他苟且偷安,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只图享乐。后来,弟子又回来向他请教,他的解答也没有超过从前的见解。弟子们很失望,都纷纷离他而去。没有了弟子,他也没法混饭吃了,只好回到夸氏国,国内的人见他灰溜溜的样子,也都不再对他以礼相待了。
读故事,悟道理:
人在事业和求知上不能有满足,因为满足已有成绩,就会不思进取,必然会被社会淘汰。
哲思篇
偷金
从前齐国有一个人,由于从小家里就很穷,所以整天想着能够得到一块金子。
一天清早起来,他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欲望,就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赶到集市上,看到一家金店,于是就走了进去,伸手拿了一块金子回头就跑。
店里的老板见到他在光天化日并且有很多人围观的情况下,竟敢伸手拿金,便喊了起来,店铺里的人很多所以没费什么劲就把他给拿下了。
把他捉住后,金店老板责问他说:“当着这么多人,你竟敢偷金子?你的胆子可真够大的。”
那个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只看见金子,没有看见人!”
读故事,悟道理:
头脑里充满了极端的个人主义,看问题总是片面的,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方法和他的立场、观点是分不开的。
争雁
从前,在一个很高的山上生活着两个猎人,他们的狩猎技术都很高明。
有一次,两个猎人正在狩猎的途中聊天,忽然抬头看见头顶的天空中有一群大雁飞过,于是就张弓搭箭,准备把它们射下来。
忽然,一个猎人说:“这群大雁肥得很,打下来煮了吃,滋味一定不错。”
“还是烤了吃好,烤了吃又香又酥。”另一个猎人固执地说。
两人各持各的理由,争论不休。后来请人出来评理,那人提出来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射下来的大雁,一半煮,一半烤。
他们觉得这种办法不错,于是就同意了。
但是,等到他们再去射大雁的时候,那群大雁早已飞得不知去向了。
读故事,悟道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做一切事情都应该抓住时机,当机立断,说干就干。
相剑者
鉴定宝剑的人说:“呈白颜色表示剑是坚硬的,呈黄颜色表示剑是柔韧的,黄色白色相混杂,那就表示既坚又韧,这就是好剑。”
有人反驳说:“白色表示不柔韧,黄色表示不坚硬,黄色白色相混杂,就表示既不坚又不韧。而且柔软就容易卷刃,坚硬容易折断,既容易折断又容易卷刃,怎么能说是利剑?”
剑的情况没有变化,但有的人认为它好,有的人认为它坏,这都是人为的议论所造成的。所以,用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识别力去判断各种议论,那么,那些胡说乱道的人就得住口;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识别能力去判断各种议论,那么,连尧和桀的好坏,你都会分辨不清的。
读故事,悟道理:
众说纷纭,扰乱人们的视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种杨树
杨树横着栽种能活,倒着栽种也能活,折断杨树枝干再栽种,它还是能成活。
然而让十个人栽树,一个人拔它,就没有活的杨树了。用十个人的力量种容易成活的东西,却抵不过一个人的破坏。
为什么呢?栽种困难,毁坏容易。
读故事,悟道理:
所谓“百功不抵一过”,就是说一个人经过艰辛努力,建立了功勋业绩,常常可能因一件小事,或是行动失误,或是遭谗言中伤,而毁于一旦,前功尽弃。
乌龟训子
在一个贫瘠而偏僻的山沟里住着一群小乌龟。
这群小乌龟不安分守己,非常淘气,总想爬到山沟外边,寻找富饶的池沼去游玩寻食。老乌龟常常警告它们说:“小心,不要到那儿去!池沼旁边有猎人等候着,一旦捉到你们,就会用刀把你们砍成五瓣。”
但是有的小乌龟却把妈妈的话当作耳边风。
有一天,它们偷偷相约着,爬出山沟,来到明亮而肥美的池沼旁边,高高兴兴地玩耍起来。
猎人早就埋伏在树丛里,用绳钩一只一只地把乌龟套住了。只有几只小乌龟藏在石块后边,侥幸逃了回来。
老乌龟一见只剩下几只小龟跌跌爬爬地回来,又惊又急地问:“你们上池沼去了吗?是不是碰见猎人啦?”
“猎人倒没有碰见,”小乌龟喘着气回答,“只看见一根根的长绳子追在我们屁股后面。”
“小傻瓜!”老乌龟气恼地说,“就是这根长绳子,早先你们的外公和爷爷也是因为有它才丢掉性命的!”
读故事,悟道理:
有些人也是这样,看不见事物之间的联系,孤立地看问题,往往犯了错误还不自知。
皮为之灾
丰狐长着一身火红色、丰满而高贵的软毛,文豹呢,也有一张黑黄相间、十分美丽的花皮。它们栖息在幽静的山林,潜伏在深邃的石洞里,时时刻刻警觉而多疑。
白天,它们总是一声不响地躲在洞中,夜深人静时分才外出觅食。再饥再渴的时候,它们也不敢到村庄附近去觅食,只是悄悄跑到人迹罕至的深山里,寻些小鼠,捉个野兔充饥。但是,尽管它们如此时时防范,处处小心,却还是常常被猎人追捕,不是落进专门为它们设下的陷阱里,就是被卡在铁夹上。
丰狐和文豹总是想不通,自己到底有什么罪过,使得人类要这样仇恨它们呢?当然,它们不会想到,那完全是由于它们一身美丽的皮毛所带来的灾难。
读故事,悟道理:
匹夫无罪,怀璧有罪。身上有很贵重的东西,容易惹祸上身。
黎丘老人
战国时期,魏国北部有座山,名字叫黎丘山。山上有个奇怪的鬼,名字叫黎丘鬼。这个黎丘鬼的最大的特点是最喜欢装作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或什么人的模样,去捉弄人。
城中有位老人叫黎丘老人。有一天,黎丘老人到市场上的酒馆去喝酒,他看到了老朋友,分外高兴,不知不觉间喝了很多,等他喝得酩酊大醉后往家走。黎丘鬼看见之后,便摇身一变,装成他儿子的模样,前来搀扶他回家。
这个黎丘鬼十分顽皮,借搀扶老人之机,在道上百般地折磨他。黎丘鬼一会儿把老人推倒,一会儿在老人脚下使绊,一会儿捅老人的腰,一会儿抓老人的背。老人感到十分难受,但因喝醉了酒,浑身疲乏无力,也只好默默地忍受了。
这位老人终于回到了家里,迷迷糊糊地倒在了床上,酣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酒醒之后老人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作为你的父亲,难道对你不够慈爱吗?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吗?我昨天喝醉了酒,在回家的路上你那样折磨我,究竟是为什么呀?”
儿子听了一愣,自己并没有这样做却遭到父亲的责怪。于是感到非常委屈,跪在地上一边磕头一边哭着说:“这是从何说起呢?我真的没有做过此事。昨天我到城东去要债了,怎么会在路上折磨你呢?如果你不相信,就问问家里人。再不相信,就去问问借债的人。”
家里人看见这种情况都纷纷做证,又把收来的债款给老人看,老人相信了。但是老人依然十分困惑,经过仔细的思索,终于恍然大悟地说:“哦!我明白了,一定是黎丘山上那鬼在捉弄我。过去我常听说有这样的事。明天我特意到市上去喝酒,如果他再来,我一定杀了他。”
第二天,老人准备好了一把剑放在腰里,又到市上的酒馆里去喝酒。当他喝得大醉往家走时,他的儿子因为前一天的遭遇,担心父亲再遇上黎丘鬼,受到捉弄,就急忙跑到半路上去迎接他。
老人看见儿子上来搀扶他,又以为是黎丘鬼前来捣乱。便趁其不备,拔出剑来,一剑将儿子刺死。这位自以为聪明的黎丘老人,因为被狡猾的黎丘鬼的假象所迷惑,结果误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读故事,悟道理:
对于表面很相似的事物,一定要详察。如果粗心大意,就会铸成无可挽回的大错。
一叶障目
楚国有个人家境破落,生活贫困。妻妾都劝他读书考取功名,但是他嫌读书太累,不想读;妻妾又劝他去地里干活,秋后丰收也可以用来赚钱,可是他又害怕辛苦,不去好好劳动,整天就躺在床上想着能发一笔横财。
有一天,他闲来无事,就拿起一本叫《淮南方》的书看。据说那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它可以让人成仙,他翻着翻着,就在书里翻到这样一段话:螳螂捕蝉,全靠有树叶给它遮身,人要是得到那片树叶,就可以用来隐蔽身形,谁都看不见你。
这短短几句话就很让他心动,他心想:如果真的让我找到这片树叶的话,那我就可以去偷银子,而且别人也发现不了我,到时候,我就能发大财了。
于是,他丢下书,跑到树林里仰头张望,想要找到一片能使螳螂隐身的树叶。找了好半天,总算给他发现有一只大螳螂躲在一片树叶背后,举起双臂朝蝉扑去。他急忙攀上树杈,伸手去摘那片树叶。可是由于心慌,树叶落到地上。地上原来就铺着厚厚一层落叶,他无法分辨,只好干脆把地上的树叶统统扫回家,竟装了满满几大斗。
他回到家以后一片一片地试验。他举起一片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的妻子说:“你看得见我吗?”
妻子正忙着织布,回头说:“看得见。你这是干吗?”妻子被他这奇怪的举动搞得莫明其妙。
“不要你多管,”他换了一片树叶又问,“还看得见我吗?”
“看得见。”
从正午一直到日头偏西,楚人不停地拾起树叶问妻子。到最后,妻子实在厌倦不堪了,只好随口回答:“看不见了。”
这一下,楚人信以为真,认为自己真的找到了使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高兴极了,连忙拿着这片树叶,径直朝市场跑去。市场上车水马龙,十分热闹,各种各样的货物,应有尽有。他一手举着树叶挡住自己的眼睛,一手在店铺上挑好东西,伸手就抓。手还没有来得及缩回来,别人就怒喊着朝他扑来,将他扭送到县衙门去了。
读故事,悟道理:
人的目光如果为眼前细小的事物所遮蔽,就会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盲人摸象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国王命令大臣牵来一头白象,让八个盲人用手去摸,然后分别叫他们说出大象是什么模样的。
七手八脚地摸了一阵后,八个盲人都争先恐后地报告。摸到大象牙齿的盲人说大象形如长长的萝卜根;摸到象耳的盲人说大象仿佛一只簸箕;摸到象头的盲人说象如一块大石头;抓到象鼻子的盲人说象不过是一根木杵;抱着象脚的盲人嚷道大象明明是一只舂米用的石臼;摸到象脊背的盲人说它是一张床;摸到象肚皮的盲人说象是只大水缸。
最后一位盲人说道:“哈哈,你们都不对!”只见他扯着象尾巴说,“告诉你们,大象细细长长,就像一根绳子!”
读故事,悟道理:
人们往往在感性认识上只能见到或接触到事物的某些表面或局部。要全面地、深刻地认识事物,这就需要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郑人逃暑
郑国地处中原,既不如北方凉爽,又不如南方多雨,每到夏季,天气闷热闷热的。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身体很胖,最怕天气热,一到暑天就浑身大汗淋漓,喘不上气来。炎热的夏季,折磨他好多年了。
有一年的夏天,他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躲避炎热的办法,他家院里有一棵老槐树,根深叶茂,树荫能遮盖很大的地方。早晨起来,他把一张席子铺在树荫下,躺在席子上乘凉,觉得舒服极了,他很为自己能想出这样聪明的好办法而感到得意。
结果从早到晚,太阳在空中移动,树荫也随着移动,他就随着树荫不断移动席子。一天过去了,他觉得很开心。他认为这种逃避炎热的办法很聪明,决定晚上还用这个办法躲避炎热。
到了晚上,月亮出来了,老槐树下又铺上了一片阴影。他仍然把席子铺在树下,月亮在天空移动,树影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影不断移动着席子,折腾得半宿没有合眼。
夜深了,他身上沾满了露水,又湿又凉,难受极了。他不明白为什么用同样的办法,白天过得那样舒服,夜间却过得这么难受。
他打了个哈欠,自言自语地说:“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什么道理呢?”
他老婆出来说:“天都快亮了,你一个人在这里唠叨什么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对老婆说了。
老婆听了,笑着说:“你真笨,晚上到屋子里睡,不就没有露水了吗!”
他不服气地说:“你才笨呢!我白天怕热,难道晚上就不怕热了吗?”
老婆说:“白天热是因为有太阳,晚上太阳落山了,还会热吗?”
他说:“虽然说太阳落山了,可是月亮不是又出来了吗?”
老婆摇摇头说:“你真是愚笨到家了,不可救药。”
老婆回屋以后,他实在太困了,就在大槐树下睡着了。一阵痛痒把他搅醒了,他终因受潮着凉大病了一场。
读故事,悟道理:
时过境迁,老经验不适用,情况有了变化,思想也要跟上形势的发展。
二人相马
春秋时期,有位相马专家名叫伯乐。他鉴别马匹优劣的能力,天下闻名,举世无双。
为了把相马的技术传承下去,伯乐还教了一些徒弟。其中有两个徒弟专门向伯乐学习鉴别踶(di)马(踶马,是一种常用后蹄踢人的烈马)的技术。
伯乐把鉴别踶马的原理和要领全部传授给这两个徒弟了。这两个徒弟也不辜负师父的一片苦心,学习非常用功。两个人还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遇到疑难问题,就共同去请教师父。伯乐就给他们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判断等等。
伯乐对这两个徒弟的学习成绩很满意,在他们出师之前,伯乐决定带他们去实践,准备检验一下他们的学习成果。
伯乐带领两个徒弟来到赵简子的马棚。赵简子官高位显,家中的马匹很多,各种类型的马都有,当然也少不了踶马。
两个徒弟来到马棚里,把所有的马看了一遍。师兄经过仔细的鉴别,挑选出一匹踶马。师弟从后面去抚摸它,三次抚摸那匹马的屁股,可是那匹马却不踢人。
师兄看到这种情形,十分疑惑,心里顿时没底了,认为自己选错了马。他想:不踢人的马怎么能算是踶马呢?于是转头对伯乐说:“师父,我可能选错了。”
伯乐没有马上表明态度。
师弟这时开口说:“师兄,你并没有选错。这匹马前腿的筋骨受了伤,前腿的膝盖肿大。凡是踢人的烈马,抬起后腿要靠前腿支撑身体的重量。现在这匹马前腿膝盖肿大,不能承受全身的重量,所以后腿不能抬起来踢人。师兄,你善于鉴别踶马,但是不善于研究它前膝肿大而抬不起后腿的道理。”
伯乐听到这里笑了,说:“你们都学会了鉴别踶马,但是师兄还应该向师弟学习啊!”
读故事,悟道理:
事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聪明人善于分析事物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姓叶的员外,他在镇里很有人缘,很爱帮助穷苦的百姓,于是镇里的人们也非常尊敬他,大家都叫他叶公。
叶公有个奇怪的嗜好--喜欢龙,他认为龙这种动物是杰出人才的象征,它能呼风唤雨,上天入地,变幻无穷。叶公特意请来了各地的能工巧匠,在他的房屋里,所有梁、柱、门、窗都雕上了龙的花纹,墙壁上绘着龙的生动形象,甚至衣服和被帐上也都绣上了龙。总之,他家里到处都是龙。
叶公好龙远近闻名,最后被天上的龙知道了,大为感动。龙想:世界上从来没有如此喜欢我的人。他既然这么喜欢我,那我就真的现身去见见他。
于是有一天,天上的真龙便下降到叶公家里。真龙可不像柱子上雕刻得那般渺小,而是一个庞然大物。龙头从窗口伸进来,龙尾巴拖在客堂里,摇头摆尾,吞云吐雾。叶公一看见是真龙,登时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拼命往外逃跑了。
真龙见到这种情况非常失望,才知道叶公喜欢的并不是真龙,而是假龙。
读故事,悟道理:
有的人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爱好。做人要表里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