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辑:中国寓言故事2

二人学弈

战国时期,齐王拿不出好的办法来治理齐国,使齐国不如以前那么强盛了,有人说:“大概是齐王的天资不够聪明吧?”

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听说了,就从植物生长的规律对这件事情进行分析。他解释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温暖的阳光而害怕寒冷的气候。如果在阳光下晒它一天,在寒冷的空气里一连冻它十天,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也一定长不起来,这就是‘一曝十寒’的道理。”

接着,他又对怀疑齐王不聪明的人说:“你不要怀疑齐王不够聪明。我和齐王见面的次数太少了。我偶然见他一次,等我离开以后,别人就陆续到来。他像植物一样被寒冷的空气包围着,被火热的太阳炙烤着,他虽有成长的希望,结果还是长不成。这不能说他天资不聪明。”

随后,孟子就人的天资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讲了下面一则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秋的下棋能手,人们都称他为弈秋。他的棋艺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非常高超,经过大大小小的比赛,他从来没有输过。久负盛名的弈秋认为如果自己死了,就没有人再掌握这些高超的棋艺的话,实在是太可惜了。于是就招收了两个徒弟,要把自己的高超棋艺传下去。

下棋是一项脑力劳动,需要天资聪明,头脑灵活。在招收徒弟时,弈秋对要来学棋的人进行了智力测验,从计算能力、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应变能力等方方面面考察。考试非常严格,经过层层的筛选,最后选出了两名智商最高的人,收为徒弟,其他的人都被淘汰了。

有幸成为全国闻名棋手弈秋的徒弟,被选上的两个人别提有多高兴了。能选出智商最高的人为徒弟,弈秋也十分高兴。

举行过拜师仪式之后,弈秋开始教两个徒弟学棋。

这两个徒弟的智商旗鼓相当,但是学习态度却是完全不一样。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听弈秋讲课。另一个徒弟虽然也坐在那里听弈秋讲课,可是他的心早就溜走了。他心里惦记着天空飞翔的鸿雁,考虑怎样用弓箭把它射下来,弈秋讲课的内容,他根本没有听进去。

结果,两个人的学习效果也是大不相同:前一个徒弟成了弈秋棋艺的传人,后一个徒弟什么也没学会。

读故事,悟道理:

学习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即使拥有高智商和好老师,但是如果学习三心二意,也是一无所获。

负荆请罪

春秋战国时期的蔺相如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政治家,他出身卑微,原是赵国的一介寒士,赵惠文王时,因秦国向赵国强索“和氏之璧”,蔺相如奉命怀璧入秦,当廷力争,使完璧归赵。

后来在渑池会上,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使赵王免遭屈辱。他的大智大勇,举国钦佩,因此赵王十分器重他,一下子将他提升为上卿,地位与老将廉颇持平。

当时在赵国任大将军的名将廉颇看到赵王对蔺相如如此厚爱,便恼羞成怒,说:“我为赵国攻城略地,征战沙场、出生入死,大小数百战,屡建大功,才做了上卿。而这个蔺相如,出身低贱,什么才能也没有,光凭一条三寸不烂之舌,竟跟我平起平坐,叫我这张老脸搁到哪里去?”他还到处扬言,如果碰到蔺相如,一定得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了,就处处避开廉颇。他怕上朝碰面,就推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在大街上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驰来,他连忙命人掉转车头让进小巷里。

蔺相如的部下看见主人对廉颇一再退让,也觉得面上无光,便相约要告辞而去。蔺相如劝他们不要走,问他们:“廉将军同秦昭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当然是八面威风的秦昭王厉害!”大家异口同声回答。蔺相如微笑着说:“对啊,就是这个威慑天下的秦昭王,我都敢当廷斥骂,羞辱他的满朝王臣。我蔺相如虽不中用,难道独独害怕廉将军吗?”

他目光炯炯环顾众人,又说:“我只是想到,强秦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如果我们两虎相斗,赵国就危险了。我的一再退让,是把国家安危放在前头,把个人恩怨放在后面。”

后来这番话传到廉颇耳中,他又羞又愧,深受感动,于是就脱光上身,背着一条带刺的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他一进门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请求蔺相如狠狠鞭打他这个狂妄无知的人,蔺相如急忙上前扶起廉颇。从此,廉颇和蔺相如建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将相和的故事也成为了千古美谈。

读故事,悟道理:

在危急面前,要识大体,顾大局,放弃个人恩怨,将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马夫之妻

春秋时期,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

有一天他坐着马车外出,经过闹市。俗话说:“宰相家人七品官”,因此给他赶车的马车夫高高地坐在驷马大车上,神气活现地挥着马鞭,扬扬得意地吆喝着。

马车夫的妻子在家门口看到了丈夫的行为,对丈夫大失所望,就关上房门,暗自流泪。等马车夫回到家里,妻子拿起了已经打好的包袱就要走,并说要同他离婚。

马车夫慌了,忙问原因。

妻子说:“晏子虽然身长不到六尺,但却是一国堂堂宰相,名闻诸侯,今天我看他坐在马车上,穿着朴素,低头沉思,态度谦虚;而你呢,虽然身长八尺,不过一个马夫。原本以为你会从晏子身上学到些优点,没想到你在心理上已经感到满足,看你赶车时那副神气和派头,就好像你是宰相!我不愿跟一个骄傲自满的人过日子。”

马车夫听了很惭愧,以后每次赶车,都十分检点自己的言行。

后来晏子无意中发现了这个马车夫的变化,他感到很奇怪,于是便问马车夫是什么原因使他的态度转变得这么快,马车夫如实相告。晏子称赞这个马车夫能够从善如流,后来推荐他当了大夫。

读故事,悟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有志者不自满,自满者无大志。

所树非人

春秋时期,魏文侯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叫子质的人因为做官犯了罪,魏文侯罚他永世不得踏入魏国半步。

于是,他不得不离开魏国北上谋生,辗转来到了赵国。

他觐见赵简子并说:“我算是看明白了,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对别人施恩德了。”

赵简子说:“为什么呢?”

子质愤愤不平地说:“魏国殿堂上的士、卿由我培养提拔的占一半,朝廷里的大夫由我培养提拔的占一半,边境守卫的人由我培养提拔的也占一半。谁料到如今殿堂上的士在君主面前说我的坏话,朝廷里的大夫用法律威吓我,边境守卫的人拿着武器拦击我,我已经心灰意冷了,所以我不再对别人施恩德了。”

赵简子说:“您的话错了。打个比方吧,如果春天栽种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桃李树下乘凉,秋天就可以吃到桃李树的果实。但是如果春天栽种蒺藜,夏天就不可以采摘它的叶子,秋天也只能得到它长成的刺啊。由此看来,结什么样的果实在于栽种什么树。现在是因为您所培养提拔的人不对啊,所以君子应该事先选准对象再培养提拔。”

读故事,悟道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人才的培养提拔应该慎重,就像种树一样,应该先择后种。

愚公之谷

春秋时期,齐桓公很喜欢打猎。

有一天,齐桓公外出打猎。看到一只梅花鹿正在低头吃地上的草,于是就拉弓搭箭向着梅花鹿射了出去,但是没射到,却使梅花鹿受到惊吓,疯狂逃跑。齐桓公紧追不舍,追着追着,追到一个山谷里。梅花鹿不见了,齐桓公也不知道自己来到了什么地方,他知道自己已经迷路了。

齐桓公正在着急之时,看见一个老翁走了过来。

齐桓公便问:“老人家,这个山谷叫什么名字?”

老翁说:“这个山谷叫作愚公之谷。”

齐桓公觉得很有意思,又问他说:“为什么叫作愚公之谷?”

老翁说:“这是以我来命名的。”

齐桓公更不理解了,就问:“看老人家的仪表,并不愚蠢啊,为什么说你是愚公呢?”

老翁就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这个老翁原来喂养了一头母牛,母牛生了一头小牛,小牛逐渐长大了。老翁把长大的小牛卖掉,用这笔钱买了一匹小马驹。一个年轻人看老翁放牧一头母牛,后边还跟着匹小马驹,就强词夺理说:“这匹马是我的,你偷了我的马。”老翁说:“这是我的马,你怎么说是你的呢?”年轻人说:“你前面牵着一头牛,后面跟着的却是一匹马,试问牛怎么会生出马来呢?这马是我的。”说完便把马牵走了。

乡亲们听说这件事以后,都认为老翁愚蠢,小马驹被别人抢走了,为什么不知道向官府去告状?这不是愚蠢是什么?于是,乡亲们都管老翁叫愚公。

老翁讲完了自己的故事说:“又因为我从小就住在这个山谷里,因此乡亲们就把这个山谷命名为愚公之谷。”

齐桓公听后,也说:“老人家你确实有点愚蠢,你为什么就把马白白地给了他呢?”

愚公也不向他解释什么,只是微微一笑,随后便用手给齐桓公指了一条回都城的路。

齐桓公告别了老翁,回到了都城。

第二天,早朝时候,齐桓公把这件新鲜事告诉给相国管仲。

管仲听到这件事后,严肃地整理好衣服,拜了两拜说:“这是我的过错啊。假如在唐尧时代,咎繇当法官,哪里会发生强抢人家马驹子的事情呢?那个时代里,如果被欺侮到这种地步,老翁也一定不会给啊。这位老翁知道今天司法不公正,所以就把小马驹给了那个不讲理的年轻人。让我回去整顿一下政事,使司法公正,保护百姓,严惩恶人。”

读故事,悟道理:

当政者应该思想敏锐,见微知著,从小事中看到关系国家治乱兴衰的大政方针。

后来居上

西汉时,汲黯、公孙弘、张汤三人都是汉武帝的臣子。

当汲黯居高位的时候,公孙弘和张汤还是小官。

后来,公孙弘、张汤都被提拔了,他们的官职和汲黯平起平坐,于是汲黯就处心积虑地在武帝面前去弹劾公孙弘和张汤他们,并且多次以莫须有的罪名毁谤他们。但是武帝不但不听他的话,而且还升公孙弘为相国,封张汤为御史大夫。

汲黯看到他们的官位越来越大,已经超过了自己,这还不算,以前自己手下的属吏们也都和自己并列了,甚至有的还超过了他。

汲黯就觉得很不公平,于是他就上朝去见武帝,见到汉武帝后,就抢步上前说:“陛下用人好像堆积木柴,后来者居上。”

汉武帝听了没有理他。

读故事,悟道理:

在一定的条件下,落后可以转化为先进,后来者可以居上。

望洋兴叹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得扬扬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得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儿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读故事,悟道理: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学问是无穷无尽的,人们永远不应该骄傲自满。

黔驴技穷

相传古时候,贵州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商人从外地买来一头驴子,专门用船运了回来。周围的人听说了,都非常好奇,纷纷前来观看。过了一阵子,观看的人少了,但是贵州多山,驴子派不上用场,那商人只好把驴子放在山下。

有一天,山上下来一只老虎,猛然看见这头驴子,因为它从来没有见过驴子,觉得驴子的个头比自己高,腿比自己长,蹄子比自己硬,不禁大吃一惊:“哎呀,这个庞然大物是什么东西?大概是神灵下凡。”老虎不敢暴露自己,于是慌慌张张躲进茂密的树林,偷偷观察驴子的动静。

第二天,老虎按捺不住好奇心,便试探着走出树林,想悄悄地走近驴子。谁知被驴子瞧见,猛然间“昂--”地大吼一声,吓得老虎拔腿就逃。

老虎拼命地逃了一阵,却发现后面没有动静,于是又小心翼翼地踱了回来,看到那头驴子还照样在那里吃草。老虎逐渐壮着胆子接近驴子,接连几次,老虎逐渐发觉这头怪物并没有多大本事,就连那空洞的叫声也已经听惯了,觉得虽然声音很大,但是并不凶狠。

于是,老虎越靠越近,又试着用脚爪去挑逗驴子,然后再用身子去撞它。驴子对老虎的这种挑衅有些受不了,恼羞成怒,撂起后蹄朝老虎踢去。这一踢可就漏了底,老虎灵活地躲开了,暗自高兴说:“好家伙,原来只有这点本事!”于是,老虎大吼一声,猛扑上来,咬住驴子的喉管。任凭驴子吼呀踢呀都无济于事了。

老虎舔干了最后一滴血,才满意地离开了。

读故事,悟道理:

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早晚都会被强者战败的。要想战胜敌人,就要摸清对方的本领。

滥竽充数

战国时期,齐宣王在位时喜欢音乐。在各类乐器中,他最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他觉得这种乐器古朴典雅,吹奏起来娓娓动听。齐宣王喜欢讲究排场,听竽也不例外。他每次听吹竽,都要组成一支三百人的大乐队。他给竽师的待遇很高,因此很多竽师都想到他那里吹竽。

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人,对于吹竽的本领一窍不通。他听说有这样的事,觉得三百人一起合奏有机可乘,决定也碰碰运气,说不准能够讨点赏金,于是,他就加入到合奏的队伍当中。他本来不会吹竽,每当演奏的时候,他就混在吹竽的人群中凑数,装模作样,鼓起腮帮,嘴唇翕动,做出非常卖力的样子,其实根本没有发出一点儿的声音。就这样,他也得到齐宣王赏给的丰厚薪俸。

就这样,南郭先生混了很多年,一点儿吹竽的技艺也没有掌握。后来,齐宣王驾崩,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受到他父亲的影响,也喜欢听吹竽。但是他的习惯和他父亲不一样,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轮流独奏。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生怕露馅,被齐湣王以欺君之罪刖足,所以挟着铺盖连夜逃走了。

读故事,悟道理:

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装腔作势,弄虚作假,迟早要露出马脚而被淘汰的。

山东公子

明朝时期,山东有个富家子弟,人们都称他为山东公子。山东公子因为家中富有,所以从小娇生惯养,特别好安逸,不喜欢劳作,不喜欢吃苦。即使路途很近,就在乡里之间,没有马骑也不肯走着去。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他到京城去办件事。他挑选了一匹跑得又快又好的马骑乘,同时还挑选了一批又强壮又能干的仆人跟随。

一路上在仆人的精心照料下,他握着马缰绳上马,握着马缰绳下马,握着马缰绳走过险路,淌过河水。由于马跑得快,仆人服侍得好,他每天都能走二百里路,然后住宿,得到舒适又充分的休息。他一路逍遥自在,心里十分满足。

有一天,他正在飘飘然之际,突然在路上蹿出了一伙强盗,抢走了他的马匹,抢走了他随身携带的金钱。身边的仆人一看情形不好,于是也乘机逃走了。他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茫然四顾,却没有一个人来救助他。

这时,山东公子左右为难。对于他来说,马匹、仆人和钱财是他出远门的依靠和资本,一旦失去这些能不痛苦吗?因为平时缺乏锻炼,他的腿脚没别人快,他的力气没别人大,前进不能,后退也不能,向左边看,左边没人帮他;向右边看,右边也没人帮他,难道就甘心死在沟壑里吗?

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心里想:我虽然无马,但我有脚。我的脚虽然没有别人走得快,但不是不能走。我身边虽然没有仆人了,但我身上还有力气。身上的力气虽然小,但还能支持住身子。别人走得快像飞一样地到达,我走得慢像砍断脚的残疾人一点儿一点儿挪动,也可以到达。别人可以在庚时到,我可以在癸时到。一个人只要不怕辛苦,不以落后为耻辱,虽然没有马和仆人的帮助,最后也会到达目的地。他仔细地思考了一阵,振作精神,决定回过头来靠自己了。

他想到这里,咬着牙从地上爬起来试着往前走。他的两腿肿了,脚掌磨出了茧子,他忍住了疼痛,忍住了饥饿,一点儿一点儿往前挪蹭,一直挪蹭了半个月才到达了京城。虽然中间经过了很长时间,晚些到达目的地,但他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到达的。

读故事,悟道理:

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事情,即使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

孔融让梨

东汉末年的时候,在当时的北海郡有一个太守,姓孔名融字文举,他是孔子的后人,后来到朝廷做官,因为对曹操的很多做法不满,被曹操所杀害。他非常好客,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中朋常满,樽中酒不空。”

据说在他孩童时期,他的一个亲戚从很远的地方来到他家看他的父母,并且还带来了他的几个表兄弟,家里别提有多热闹了,妈妈叫他洗几个梨子出来招待客人。

于是孔融就在厨房里洗了几个梨,还分配好,一人一个,然后用盘子拿出来分给大家,可是这梨有大有小啊,怎么办?

只见孔融拿出一个最大的梨给了大表哥,然后按顺序把大梨全都给了比自己大的表哥们,这时候,他那个最小的表弟伸出手来管他要梨,孔融从盘子里又拿出一个大梨给了小表弟,小表弟高兴地跑出去玩了。然后,他自己拿出最小的一个梨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他的叔叔看到后就问:“你为什么把大梨给比你大的表哥呢?”

孔融回答道:“因为他们比我大,我得尊敬他们。”

叔叔接着问道:“那你比小表弟大,为什么你给小表弟也是一个大梨?”

孔融又回答:“因为小表弟比我小,我得让着他。”

这时候,叔叔、父母都齐声笑了起来。叔叔说:“孩子这么小就懂得这么多,长大后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读故事,悟道理:

人要懂礼貌,就要从小开始学习,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邹忌比美

春秋时期,在齐国有一位被公认的美男子,别人都叫他徐公。和徐公家离得不远,有一户人家,那家人的主人叫邹忌。

邹忌也是一个长得还算魁伟漂亮的男子。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对着镜子,问他的妻子说:“你看我和那个徐公比哪个漂亮些?”

妻子答道:“当然是我相公漂亮了,他徐公哪能比得上你呢?”

徐公是闻名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更漂亮,所以又去问他的小妾:“你看,我和徐公比,哪个漂亮些?”

妾也回答:“徐公虽然漂亮,但他离您还差得远呢!他怎么能和您比呢?”

邹忌听到妻妾都这样说,感到很得意,心想:连妻妾都这样说我,那肯定就是我最美了。

过了一天,有个客人来邹忌家拜访他,邹忌就摆下了酒席去招待他,席间,邹忌又顺便问了问客人:“你认为我和徐公比美,哪个更漂亮一点儿呢?”

客人的回答也同样是徐公没有他漂亮。

这句话使得邹忌更加得意了,他现在都不知道自己有多漂亮了。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到了邹忌家里,邹忌就把徐公的面貌、身材、姿态等各方面都仔细打量了一番,又暗中和自己相比,始终看不出他什么地方比徐公漂亮。

徐公走了以后,他又去照了一回镜子,更觉得自己比徐公大有逊色。

邹忌为这事夜晚睡不着觉。他想了又想,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妻子对我有偏爱,当然要说我漂亮;妾呢,她是怕我的,所以也说我漂亮;至于客人当面捧我,那还不是因为他有求于我吗?”

读故事,悟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当权者要广开言路,不要被假话蒙蔽。

按图索骥

伯乐是古代有名的“相马”专家。

当他年老的时候,他的儿子很想将这项专门技能继承下来,以免失传。于是他把伯乐手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

《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垒起的酒药饼。”他就按照这一条,拿着经文出去“相马”,按照书上绘的各种图形,跟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

结果,找到了一只癞蛤蟆,用纸包起来,兴冲冲地回家报告父亲,说:“总算找到了一匹马,额头和双眼同书上说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像垒起的酒药饼。”

伯乐听了,只好哭笑不得地对儿子说:“你倒是找到了一匹好马,但它太会跳,你可驾驭不了啊!”

读故事,悟道理:

一切事情都应该从书本和实际两方面出发才能获得成绩,不能从单方面去衡量某件事物的本质。

造父学驾车

西周时期,有个叫造父的人,他很想学习驾车,当时有个叫泰豆的人,他是国内驾车技术最好的人,于是造父就拜泰豆为老师,向他学习驾车技术。

但是三年过去了,泰豆也没告诉他如何驾车。造父用更加谦虚谨慎的弟子礼节侍奉老师,泰豆这才告诉他:“古诗中说:‘要做个好弓匠,必须先学会编簸箕;要做个好铁匠,必须先学会做皮袄。’你先观看我快步走,你必须走得像我一样快,然后才可以手握六匹马的缰绳,六匹马便可以驾驭了。”

造父说:“谨遵先生的教导。”

泰豆把造父带到院子里,然后就把木桩子埋在院子里的地上,每根大桩的横截面,仅仅能容下一只脚,每隔一步的距离设置下一根木桩,一根根木桩排成一条路。泰豆在木桩路上快步行走,反复走了好几次,一次都没从木桩上跌下来。

泰豆让徒弟也学习在木桩上走,造父跟随着泰豆学在木桩上行走,三天时间,就把泰豆的行走技巧全部学会了。

泰豆感到很惊讶,他说:“你真是很聪明!学习得多么快啊!”

造父说:“学走木桩,与学驾车有什么关系呢?”

泰豆说:“刚才你走木桩,得力于脚,脚又顺应心的指挥。把这个道理推广到驾车上来,使马缰绳和马嚼子协调一致,让车子走得平稳,通过对马嚼子的控制使马车的快慢速度适中。正确的法则在心中,控制马拉车的节奏由手来掌握。这样,内心懂得驾车的法则,对外又能适应马的脾气,因此就能做到进退如同木匠的墨线一样笔直,转弯就能合乎圆规矩尺的要求;上道跑远路,力气也用不完。这样,你就能掌握驾车技术!”

造父问:“这就能成为最好的驾车手了吗?”

泰豆解释说:“你要牢牢记住,马嚼子、马缰绳、手和心之间的关系是:让马嚼子、马缰绳的控制和手的操纵协调一致,手的操纵又顺应着心的指挥,这样就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鞭子赶,心里悠闲自得,身体端正不歪,六匹马的缰绳有条不紊,二十四只马蹄踏在路上不出差错。做到这样,车轮和马蹄不论到达什么样的地方,无论是崎岖的山路还是平坦的原野,都是一样的,也就不觉得有什么危险了。这就是我全部的驾车技术!”

后来,造父果然成了周穆王的最优秀的驾车手。

读故事,悟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只要基本功扎实,做事情便能得心应手,学习知识更是如此。 OU4ASkTrqAdPGTLDPp1xF7o/9/RXENX83aKsf3L5ZLgaEUeozIGaD2TwdAfko3A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