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叔孙通定礼朝堂安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认为秦朝的礼仪太过繁苛,就大大地简化君臣之间的礼仪,和部下的关系仍然像以前一样随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问题很快就出来了。

皇帝设宴,大臣们喝醉了就争功,都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吵闹不休;有的还在大殿上耍酒疯,大喊大叫。有些武将更不像话,兴致来了拔剑狂砍殿中的柱子,还像军营一样。刘邦受不了,对功臣们逐渐厌恶起来。这很危险。

曾在秦朝执掌礼仪、当过博士的叔孙通就对汉高祖建议:“书生虽然不能打天下建立功业,但善于守成。我愿意找来鲁地(孔子的故乡,礼仪兴盛)的儒生和我一起制定朝堂的礼仪。”汉高祖就说:“复杂不?”叔孙通就说:“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礼仪,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决定其繁简。我准备以古代的礼仪为基础,参考秦朝的礼仪加以制订。”汉高祖说:“那就试试吧!但要简单,我能亲身施行才行。”

叔孙通就请来鲁地的儒生连同自己的学生共百十来号人制订出了一套朝仪制度,并在野外排练了一个多月。准备得差不多了,叔孙通就对汉高祖说:“陛下,可以了。您可以观摩指导一下,看合不合适。”汉高祖看了,觉得并不繁琐,就说:“行吧,我能做。”然后让大臣整天练习。

当年十月,雄壮华丽的长乐宫建成,诸侯和大臣们都前来朝贺。礼官就让大家排好队,按次序鱼贯进入殿门。然后在东边排好队,恭敬地朝西肃立。皇帝左右的侍卫都笔直地站立在大殿的两侧,手执兵器,撑着旗帜,表情肃穆威严。然后皇帝左右高喊:“皇上驾到!”接着汉高祖乘着龙辇徐徐驶出,威严地看着大家,一点都不像过去那样随便,看来这次是玩真的了。礼官带着诸侯王和朝中百官依次向皇帝祝贺,都毕恭毕敬、诚惶诚恐。

大臣行礼毕,皇帝设宴款待大家。这一次,大家都不能随意倒酒灌下去了。大臣们先都匍匐在大殿上,头深深地埋在双手之间。然后按照尊卑次序依次向皇帝敬酒,说些“陛下万寿无疆”之类的客套话。喝到一定程度,执法官就将那些行为举止不合礼仪的大臣赶出大殿。大臣们都恭恭敬敬地喝酒,酒喝完了,也没有敢大声喧哗失礼的。

看着大臣们恭敬规矩的模样,汉高祖高兴地对左右说:“今天我才知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刘邦就让叔孙通担任太常,掌管朝廷礼仪。以后大臣们朝见皇帝,都是按照礼仪进行,朝堂顿时井然有序。

韩嫣无礼招祸

韩嫣是弓高侯韩当的孙子。汉武帝刘彻受封为胶东王时,韩嫣曾和刘彻一起读书,关系非常好。等到刘彻被立为太子时,对韩嫣愈发亲近。韩嫣很聪明,又善于骑马射箭。汉武帝即位后,一心要破灭匈奴,为此而不断加强军事。韩嫣因为通晓军事,更被武帝所尊崇亲信,让其担任上大夫,对其赏赐之丰厚与文帝的幸臣邓通不相上下。

开始的时候,韩嫣经常与武帝同床共枕。江都王(刘非,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入京朝见武帝,跟随汉武帝在上林苑中狩猎。当时武帝没有出发,让韩嫣先乘副车入上林苑察看野兽的情况。韩嫣乘坐副车(皇帝的从车,规制与皇帝的御车相同,因此张良的刺客在博浪沙只是击中秦始皇的副车)带领百十号人骑马从江都王面前疾驰而过,非常拉风。江都王以为是汉武帝,就屏退侍从,匍匐在路边拜谒。韩嫣乘车直接跑了过去,根本没有搭理江都王。江都王事后知道是韩嫣,认为是奇耻大辱,就在皇太后面前哭泣,请求舍弃封国而入朝留在武帝身边侍卫,并要求与韩嫣取得同样的待遇。太后很生气,从此对韩嫣心怀不满。

韩嫣入宫侍卫,可以随意出入后宫,奸状被太后知道。太后大怒,立即派遣使者赐韩嫣死。武帝亲自求情,太后不允许,韩嫣最终没能逃过一死。

有所立必有所恃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注曰: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者,散也。道散而为德,德散而为仁,仁散而为义,义散而为礼。五者未尝不相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体,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黄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无一焉。”

王氏曰: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合行好事;若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不可无一焉。

白话: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拥有立身之本,这五种范畴的道德品质必须要同时具备,一样都不能少。

解读:道、德、仁、义、礼这五种品质,一个人要是一样都不具备,自然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因为这样的人是没法与之打交道的。不管一个人有多坏,他必定有自己的优点,但这并不够,若想在社会上获得长久的幸福,没有一颗高尚的心灵是绝对做不到的。

看清形势很重要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1】抱道【2】,以待其时。】

注曰: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道犹舟也,时犹水也;有舟楫之利而无江河以行之,亦莫见其利涉也。

王氏曰: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国昌盛,尽心而行;君若无道,不听良言,其国衰败,可以退隐闲居。若贪爱名禄,不知进退,必遭祸于身也。能审理乱之势,行藏必以其道,若达去就之理,进退必有其时。参详国家盛衰模样,君若圣明,肯听良言,虽无贤辅,其国可治;君不圣明,不纳良言,俦远【3】贤能,其国难理。见可治,则就其国,竭力而行;若难理,则退其位,隐身闲居。有见识贤人,要省理乱道理、去就动静。君不圣明,不能进谏、直言,其国衰败。事不能行其政,隐身闲居,躲避衰乱之亡;抱养道德,以待兴盛之时。

【1】潜居:隐居。

【2】抱道:持守正道。

【3】俦[chou]远:疏远。

白话:贤人君子都能掌握盛衰成败的规律,认清治世乱世的形势,通晓出仕退隐的道理。因此在世乱时退隐山林,持守正道,等待时机。

解读:具有大才大智的贤人君子都能看清当时的社会形势,从而对自己的前途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国君有道,国家兴盛,自然注重人才,入仕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国君无道,政治上则小人当道,贤才自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强行入仕就有可能招来祸患,此时就会选择归隐,静观时变,等待机遇。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懂得抓住时机,往往能在历史上有一番作为,也才有资格被称为贤人君子。时机不到,就要耐心地等待。能成大事的人,必然善于等待,必然善于忍耐,也必然善于抓住时机。

孔明潜居南阳遇先主

抱道待时而成大业的,最典型的莫过于诸葛亮了。

诸葛亮是山东琅琊人。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十常侍弄权,天下大乱,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避难于荆州。诸葛亮志向远大,经常自比管仲、乐毅。管仲协助齐桓公治理齐国,齐国迅速富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乐毅曾协助燕昭王治理弱小的燕国,并率领燕国的军队连续攻下齐国七十座城池(齐国共有七十二座城池)。二人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以此自比,足见其志向之大之高。诸葛亮不是眼高手低、空有志向的腐儒,而是有着杰出才能的豪杰。一般人都嘲笑诸葛亮狂妄,对其嗤之以鼻,只有他的好友崔州平、徐庶深以为然。

然而经黄巾军起义的打击之后,当时的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全国军阀割据,彼此混战,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诸葛亮的抱负就是要安定天下、兴复汉室。要实现这样的抱负,非真英雄不行,而当时的军阀绝大多数都目光短浅、难成大事,而能成大业的只有寥寥数人。曹操虽然英明神武,还统一了北方,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和诸葛亮的立场就是对立的。孙权虽然也是英雄,而且也邀请过诸葛亮,但诸葛亮知道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难以全部施展自己的抱负。再有一个英雄刘备,才干远远不及曹操,势力也小的可怜,而且屡战屡败,还寄住在刘表的地盘上。但刘备托名皇叔,也立志兴复汉室,而且他亟需诸葛亮这样的经天纬地之才,加上刘备个人才干不高,绝对能让诸葛亮全力施展才干。

诸葛亮就这样耐心地、从容地等待着,等待着机遇的到来。果然,当刘备三顾茅庐,诚恳地邀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与之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白手起家,硬生生地从魏、吴两家手里夺得益州,打下了蜀汉四十多年的江山。刘备也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放手任用,使得诸葛亮的才干得以完全施展。虽然诸葛亮没有辅佐刘备统一中国,但他的名气却远远地超过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萧何与辅佐李世民建立唐朝的房玄龄、杜如晦,这在很大程度上跟他完全施展开自己的抱负,让人谋的力量得以最辉煌地闪耀有关。

诸葛亮明于盛衰之道,善于抓住时机,终于建立了不世之功。他在生前位极人臣,是蜀汉的摄政王,被刘禅尊为相父;身后也被后世广泛地称颂与景仰,凡是中国人不能不知道诸葛亮,不能不敬佩诸葛亮。因此,虽然壮志未酬,但诸葛亮做事做人都是非常成功的,足以值得后世效法。

王猛扪虱而谈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宰相王猛,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卖畚箕为生。但他相貌堂堂,博学多闻,尤其喜欢钻研兵法。为人深沉、刚毅、威严,不喜欢考虑琐碎的事情,不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根本不去搭理。因此世俗之人往往嘲笑他,但王猛不以为意,悠闲自得。

王猛年轻的时候曾去过邺城,但并没有受到达官贵人的重视,只有徐统对他的才干非常赏识,要聘请他为功曹(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选署功劳)。王猛知道时机还不成熟,就逃跑了,隐居在华阴山中。他胸怀济世安民的志向,渴盼能够辅佐英明神武的帝王,施展自身的抱负。他静观时变,耐心地等待着。

东晋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率军北伐,征讨前秦。桓温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霸上,进逼长安。当时的人们仍奉东晋为中原正朔,当地百姓纷纷前来慰劳桓温,一些老人都激动地流泪,说:“想不到这辈子还能再次见到官军啊!”

王猛觉得机会来了,就去拜见桓温。桓温和他聊天,王猛虽然穿得破破烂烂,但神色自如,一边侃侃而谈,一边在身上捉虱子,旁若无人。桓温看到王猛气度非凡,就向他询问:“我奉天子之命,率领精锐部队十万,秉持正义,讨伐逆贼,为百姓消灭凶恶的贼寇。但秦地豪杰到现在也没有来归附我的,这是怎么回事?”王猛对答:“明公不远千里,深入敌境,长安就近在眼前,而您却按兵不动,黎民百姓还不清楚您的心意啊!(意思就是:人们不知道桓温是真的北伐,还是借北伐来图谋个人野心。)”王猛一语就道破了桓温的心迹,桓温无言以对。后来东晋军队粮秣用尽,抢收关中麦子来补充军粮的计划也被前秦君主苻健识破,被迫撤军。撤军前,桓温觉得王猛是个人才,就想把他收入麾下,任命他为高官督护,让他和自己一起回到东晋去。王猛回到山中,征求老师的意见,老师说:“你和桓温都是当世英雄,恐怕一山难容二虎!留在这里同样可以获得富贵,哪里用得着跑到东晋去呢?”王猛就打消了投奔桓温的念头,继续潜居抱时,耐心等待。

苻坚将要发动政变,听说王猛具有将相之才,就让自己的亲信吕婆楼请他过来。两人一见如故。苻坚雄才大略(当时还是藩王,找王猛来就是为了策划政变),是南北朝最有作为的君主。英雄惺惺相惜,苻坚和王猛对天下形势的见解非常一致,就像刘备遇到诸葛亮一样。

等到政变成功,苻坚即位,对王猛加以重用,并对群臣说:“王景略就是管仲、子产这样的贤人啊!”他一年之内给王猛升了五次官,使其权倾朝野。苻坚对王猛的大力尊宠,使得苻氏的宗室老臣都非常嫉妒王猛的权势,让人说王猛的坏话。苻坚听后勃然大怒,立即将说坏话的人加以重罚。从那以后,国内再也没有说王猛坏话的了。不久,苻坚又让王猛担任宰相,全力委用,史载:“军国内外万机之务,事无巨细,莫不归之。”

在苻坚的支持下,王猛全力施展自己的才干。他选贤任能,裁汰冗官,劝课农桑、兴修儒学,最后达到“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的政治极其清明的局面;他整顿军队,准备统一北方。在王猛的努力下,前秦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先后攻灭前燕、前凉,统一了北方,并对偏安于江南的东晋形成了泰山压顶之势。史载:“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

王猛作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才能在当时罕有其匹。他生前荣宠备至,苻坚对其极其信赖,倚为左右手,不但担任“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等显职,还同时兼任持节、常侍、将军、侯等军职、爵位。苻坚对王猛极其尊敬,把他比作自己的姜太公,常对自己儿子说:“你对待王公,要像对我一样。”王猛五十一岁时病死,苻坚痛哭不已,说:“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等到王猛入殓时,苻坚又三次到王猛的棺前痛哭。王猛的葬礼的规格非常之高,比照西汉的霍光(霍光的规格就比皇帝差那么一丁点)。王猛下葬之后,满朝文武及百姓又聚在巷子里大哭三天。

成功的人善于把握机遇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1】而已。】

【1】没身:不出仕,不做官。

注曰:养之有素,及时而动;机不容发,岂容拟议者哉?

王氏曰:君臣相遇,各有其时。若遇其时,言听事从;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如魏征初事李密之时,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听事从,身居相位,名香万古,此乃时至而成功。事理安危,明之得失;临时而动,遇机会而行。辅佐明君,必施恩布德;理治国事,当以恤军、爱民;其功足高,同于前代贤臣。不遇明君,隐迹埋名,守分闲居;若是强行谏诤,必伤其身。

白话:(贤人君子)假若能得到时机而施展自身的抱负,就能位极人臣,建立不世之功;假若不能得到机遇,那也没办法,不出来做官,简简单单了此一生罢了。

解读:抓住机遇,施展自身的才能,自然能建立丰功伟业。假如没有这个机遇,那最多是不能兼济天下了,但还可以独善其身。所以,一个人要善于等待,同时要善于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怕自己被埋没。

韩世忠不用则隐

绍兴和议以后,秦桧立即收回了韩世忠、岳飞和张俊三位大将的兵权,韩世忠被任为枢密使,岳飞和张俊任为枢密副使。韩世忠一直不赞成与金国讲和,很为秦桧所忌,一直被其压抑。

后来魏良臣出使金国求和,韩世忠又极力上奏说:“从此以后人心将会为此而沦丧,国势也会因此而萎靡,还有谁能振兴我们的国家呢?假若金国的使者过来,请允许我跟他面谈。”高宗不许,韩世忠非常生气,就直言上疏痛斥秦桧误国。秦桧唆使言官弹劾韩世忠,高宗留住言官的奏折不下发。

韩世忠痛恨秦桧专权误国、嫉贤妒能,但感到自己也无力回天,非常失望,遂上疏请求解除权柄,告老还乡。不久,韩世忠就被任为醴泉观使、奉朝请,进封福国公。

韩世忠从此闭门谢客,不提军国之事。常常骑驴携酒,带领一两个小奴仆,以畅游西湖为乐。即使是过去的亲信部下也很难见其一面。韩世忠自从罢官归家,深居简出共十年,恬淡清静,就像普通百姓一样。晚年喜好佛老,自号清凉居士。

道高修名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注曰:道高则名垂于后而重矣。

王氏曰:识时务、晓进退,远保全身,好名传于后世。

白话:能够明达天道,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同样可以流芳百世。

解读:真是不能兼济天下了,独善其身也未尝不可,古人不是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吗?不能立功,还可以立德立言啊,只要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同样可以让自己的声名不朽。这就启发我们,天下事并非像华山上的一条道。一条路走不通,不妨走其他的路试试,说不定前面就是一条康庄大道。

正道章第二

注曰:道不可以非正。

王氏曰:不偏其中,谓之正;人行之履,谓之道。此章之内,显明英俊、豪杰,明事顺理,各尽其道,所行忠、孝、义的道理。

真正令人感动的是德行

【德足以怀远【1】。】

【1】怀远:安抚边远之人。

注曰:怀者,中心悦而诚服之谓也。

王氏曰:善政安民,四海无事;以德治国,远近咸服。圣德明君,贤能良相,修德行政,礼贤爱士,屈已于人,好名散于四方。豪杰若闻如此贤义,自然归集。此是德行齐足,威声伏远道理。

白话: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可以使远方的人前来归附。

解读:以德服人,不但周围的人服气,甚至远方的人都对其心悦诚服。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舜帝之时,南方的有苗氏不服,禹请率兵讨伐。舜说不行,是我们的德行还不够高。然后修德三年,再让军队舞动干戚(干是盾牌,戚为大斧)向有苗示威,有苗马上服气。为什么江湖上的大佬一听说“宋公明”三个字就纳头便拜,甘愿为之赴汤蹈火,都是因为宋江修仁德,讲义气,名动四方啊。

诚信是成事之本

【信足以一异【1】,义足以得众。】

注曰: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诚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有得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心。一异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门别户。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己;喜乐共用,患难相恤。如汉先主结义于桃园,立功名于三国;唐太宗集义于太原,成事于隋末,此是义足以得众道理。

【1】一异:使持不同意见的人的观点得以统一,达成共识。

白话:为人诚信能够使众人的意见得以统一,做事合符道义能够获得众人的拥护。

解读:一个人为人诚信,一诺千金,他就是众人的榜样,大家对他会是全力的信赖,自然能统一众人的口径了。做人讲义气,处事公正,跟着你自然不会吃亏,众人就乐意跟着你混。道理非常明显,关键在于拥有一颗真诚的心,不被私利所诱惑。政府诚信,老百姓就会全力拥护;政府缺乏公信力,首先失掉的就是民心,民心一散,这个政府离下台也就不远了,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尤为重要,因为企业生产的产品直接面对大众,一旦产品质量有问题,首先损害的就是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这样必然要失去市场,失掉市场的企业必然难以生存。

种世衡守信

种世衡在镇守西北的时候,当地少数民族有一个牛氏部族,其首领牛奴讹向来倔强,从来不出帐拜见郡守。

当时种世衡威震西北,牛奴讹听说种世衡前来,赶紧到郊外迎接。两人交谈得很是投机,种世衡就约定明天前往牛奴讹部族中犒劳他们的人众。已经约好了,孰料当晚大雪纷飞,平地厚三尺。

第二天,种世衡仍然坚持去牛奴讹族中。他的部属纷纷劝阻:“那个地方地势险峻,现在又下这么大的雪,前往恐怕不安全。”种世衡却说:“我正要以诚信结好羌族诸部,不可以负约。”说完,种世衡就出发了,沿着险路前进,直往牛奴讹族中。牛奴讹当时正在帐中睡觉,心想下这么大雪,路又那么险,种世衡肯定不会来。种世衡到了牛奴讹的帐中,用脚踢醒他。牛奴讹惊讶地说:“以前从来没有当官的到我的部族中,您对我们真是没有一点疑心啊!”遂率领全族人众俯首听命。

魏文侯冒雨见虞人

魏文侯和大臣们一起喝酒,喝得很愉快。不久,天上忽然哗哗地下起了大雨。这时,魏文侯忽然中止饮酒,让车驾驶向城外。

大臣们就很纳闷,以为国家发生了什么大事。有人就问:“我们今天喝酒喝得很愉快,现在天又下起大雨,什么事情这么紧急,让您现在出去呢?”魏文侯就说:“我和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职官)约好了要去打猎,虽然大家喝得很高兴,但还是不能失约。”说完就中止酒宴,驾车而去。

正是靠这种重诺守信的品质,魏文侯深得人心,使得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称霸。

齐桓公不负盟

齐桓公攻打鲁国,三战三胜,鲁国被迫割地求和。齐桓公答应同鲁国和解并与鲁庄公举行会盟。

正当齐桓公与鲁庄公在祭坛上会盟时,鲁国的大将曹沫却用匕首将齐桓公给劫持了。曹沫要求齐桓公归还齐国侵占的鲁国土地,齐桓公被迫答应了,曹沫就放了齐桓公。

齐桓公走下祭坛后非常生气,很想毁约。管仲就说:“不行。我们要是贪图小利来逞一时之快,就会失信于诸侯,这样就会丧失所有诸侯的帮助。与其这样,倒不如归还鲁国的土地。”齐桓公就归还了鲁国的土地。

虽然齐桓公这一次没有占到便宜,还被别人挟持了一把,丢了面子,但他信守许诺,取信于天下诸侯,最终建立了齐国的霸业。

成功的人善于总结

【才足以鉴古【1】,明足以照下【2】,此人之俊【3】也。】

注曰:嫌疑之际,非智不决。

王氏曰:古之成败,无才智,不能通晓今时得失;不聪明,难以分辨是非。才智齐足,必能通晓时务;聪明广览,可以详辨兴衰。若能参审古今成败之事,便有鉴其得失。天运日月,照耀于昼夜之中,无所不明;人聪耳目,听鉴于声色之势,无所不辨。居人之上,如镜高悬,一般人之善恶,自然照见。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恶,别辨贤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为非。能行此五件,便是聪明俊毅之人。德行存之于心,仁义行之于外。但凡动静其间,若有威仪,是形端表正之礼。人若见之,动静安详,行止威仪,自然心生恭敬之礼,上下不敢怠慢。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可以鉴察自己之善恶,智可以详决他人之嫌疑。聪明之人,事奉君王,必要省晓嫌疑道理。若是嫌疑时分却近前,行必惹祸患怪怨,其间管领勾当,身必不安。若识嫌疑,便识进退,自然身无祸也。

【1】鉴古:以过去的得失兴衰为戒鉴。

【2】照下:辨别是非嫌疑。

【3】俊:才智出众的人。《说文解字》中解释:俊,材千人也。《春秋繁露·爵国》中解释: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冠子·能天》中解释:德万人者谓之俊。

白话:才能能够通达古今兴衰成败之理,智慧能够明辨是非嫌疑,这样的人就是人中的俊才。

解读:一个聪明智慧的人往往都能够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经验,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以求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就是人要用心总结过去,从而预测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一个人能做到通达古今,见微知著,就能神机妙算,占据先机。一个人能够做到明察秋毫,任何人都欺瞒他不得,自然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得心应手。作为一个领导,如果能做到博古通今、善于总结,自然会精明干练,久而久之就能达到明察秋毫的境界。 CdX9lhsfqaaLu9J905wNG0kISReraNTUEc31swRe6JkmruZ1e67ytFI4CJev3lr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