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原始章第一

注曰:道不可以无始。

王氏曰:原者,根。原始者,初始。章者,篇章。此章之内,先说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之根本,立身成名的道理。

成事的五种基本品质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注曰: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白话: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种范畴是一体的。

解读:这一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作为一个道德人格健全的人,是可以同时具备这五种范畴的道德品质的。因为道是宇宙的终极,有道者的一举一动必然符合天道自然的规律,如此,自然不逆天,不违人,心中充溢仁爱、行为符合公理,举止符合规范了。而一旦做到了这些,就是一个有德之人。所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大道无亲,唯德是与”,有德之人,老天爷都会帮他,他能不成功吗?就算他想不成功,老天爷也不会答应的。因此,这五种范畴看似很有区别,实质上却是一体的,缺少一个都不可能真正做到其他的四个方面。这五种范畴虽然抽象,但却是立身立事的根本,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刻刻能感受到,引导你的行为。它们是人心深处的东西,是人性,更是天性。

道可道

【道者,人之所蹈【1】,使万物不知其所由【2】。】

【1】蹈:原意为踩、踏,此处为践行,遵循的意思。

【2】由:自、从。

注曰: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之间)。大而八纮【1】之表,小而芒(纤)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故知道鲜矣!)

【1】八纮[hong]:八方极远之地,四方四隅统称为八纮。纮,犹维,指天地的周界。

王氏曰: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白话:所谓道,就是人们平时所践行,所遵守的各种自然法则;虽然如此,人们并不能知道道来自何方,将归何处。

解读:打个比方,道就像水,人就是水中的鱼。鱼生于水中,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吐个泡泡,翻个浪花,都是在体现着道。虽然如此,鱼永远也不可能看清水到底是什么,因为身在其中,不可能观其全貌,当然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样子。如此,人只能感受道,体悟道,却不可能知道道。道就是在冥冥之中主宰你的一种无形,但它又是随和的,让你亲近,却又不能不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一个统治者若能顺应天道,顺应民心,必然能使政治清明,百姓安乐,让国家长治久安,让自己流芳百世。若违道逆天,必然暴虐臣民,祸乱朝纲,弄得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也会让自己陷入身死国灭的境地,留下千古骂名。

秦、隋短命

秦朝与隋朝都曾盛极一时,但都非常短命。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建立了千秋功勋,在政治上也颇多建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以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一人犯法,全家全族都要被诛灭;一家犯罪,乡里四邻都要被连坐。官吏如狼似虎,老百姓动辄得咎,犯人多到了“赭衣塞路(赭衣为罪犯所穿红褐色的衣服),囹圄(监狱)成市”的程度。不但如此,秦朝的刑罚还花样繁多,而且十分的严酷,死刑就有车裂(五马分尸)、腰斩、烹醢(烹就是把犯人扔进大鼎里煮死,醢则是把犯人剁成肉酱)、磔(千刀万剐),犯人死的时候非常痛苦。死刑之外,还有肉刑,如墨(在犯人的脸上刺字)、劓(割掉犯人的鼻子)、刖(砍掉犯人的脚)、宫(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等,百姓都无法忍受,痛苦不堪。

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大兴土木,百姓的徭役、兵役负担都十分的沉重。他让蒙恬率兵攻打匈奴,统一中原地区后又派尉屠睢攻打越人,每次征伐,人数都是几十万。他穷奢极欲,修建十分豪华的阿房宫、骊山陵墓,倾天下的财力来奉一人之欲,不管百姓的死活。丁男不足,又征发妇女进行运输,全国百姓都被沉重的徭役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由于征伐、修建大量的宫殿耗费巨大,秦始皇又加重盘剥百姓,当时的赋税负担异常沉重,百姓的一年的收入大部分都上交给官府。长期的徭役征发,使得全国的精壮劳动力都在当兵和充当民工,土地无人耕种,百姓都无法生存,官府却仍严厉地催缴赋税,百姓卖儿鬻女仍无法支撑,走投无路而吊死在路边的比比皆是。

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在赵高的怂恿下,继续加重对百姓的压迫。百姓无法忍受,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不到三年时间,盛极一时的秦王朝便土崩瓦解,嬴氏王族也被杀灭殆尽。

隋朝一度十分强盛,南平陈朝,北击突厥,四夷朝贺。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诛杀贤臣,高颎、贺若弼、薛道衡等功臣名将都被隋炀帝无故杀死。他营建东都洛阳,穷奢极欲,工程规模浩大,而用时却只有一个月,征发的百万劳工,死亡十之六七。他又开凿大运河,急于求成,劳工死伤无数。他穷兵黩武、三征高丽,派出的百万大兵,只有几千人活着回来。大量的劳动力被征发运输粮饷,修造战船。山东一带的百姓因为修建战船而被迫日夜浸泡在水中,下半身被泡烂,活活生蛆。隋炀帝的罪恶恰如农民起义军在讨伐他的檄文中所写的那样:“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人民不堪忍受,纷纷揭竿起义,强大的隋朝也在数年之内宣告灭亡。隋炀帝自知作恶多端、众叛亲离,对左右很不信任,常把毒药带在身上,以防一旦情况突变自己落个全尸。结果,还是被部下缢杀在江都(扬州),萧后后来也被人当着礼物送给匈奴可汗。

无道亡国,秦二世、隋炀帝是最典型的例子,足为后世鉴戒。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少有的明君,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强盛局面,其功绩也只有汉武帝能与之相提并论,其统治的时代也是中国人一直为之扬眉吐气的时代。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后,深刻戒鉴隋朝的亡国教训,顺应天道,勤政爱民。他认为百姓是国之大本:“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他十分爱惜民力,很少兴修宫殿,尽量避免烦扰百姓。唐太宗患有气疾,但他长期居住在潮湿低矮的宫殿里,不允许大臣为他修建豪华的宫殿。突厥侵入边地,大臣奏请太宗征发百姓,修建堡垒以抵御突厥的骑兵,太宗却自信地说:“突厥连年发生灾祸,颉利(突厥可汗)不想着安抚百姓,却自相残杀,他的死期不远了。我应该为百姓扫清突厥的贼寇,哪里用得着烦劳百姓去修建堡垒呢?”

一年,都城长安发生蝗灾。太宗在自己的花园中看见了蝗虫,立即捉住几只,向上天祈祷:“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你们(蝗虫)却把它吃掉。我宁愿你们吃掉我的五脏六腑。”说完就把蝗虫放进嘴里,要吞下去,左右大臣认为不可,说蝗虫是一种邪恶的东西,吞下去可能会引起疾病。太宗则说:“我替百姓受灾,还怕什么疾病呢?”说完就把蝗虫吞了下去。史书上记载,太宗吞下蝗虫后,当年的蝗灾就消失了。虽然记载比较离奇,但太宗的一番爱民之心却表露无疑。

他还经常和大臣们探讨隋朝灭亡的教训,引以为戒。一次,他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开皇十四年(594年)发生大旱,隋文帝却不许开放官仓的粮食赈济百姓,让百姓迁移到山东(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寻求活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当时官仓的粮食仍然可以维持十五年。隋炀帝依仗国家富饶而穷奢极欲,尽情挥霍,导致身死国灭。所以啊,官仓里的粮食就是为了在灾荒时期赈济百姓的,再多了就没什么用。”

贞观初年,盗贼很多,其中大多是穷苦的百姓。太宗和大臣商议消除盗贼的方法,有的大臣建议采用严刑峻法,太宗嘲笑他说:“老百姓之所以沦为盗贼,主要是由于赋税徭役太过繁重,官吏贪污催逼,他们生活不下去了,才会铤而走险。我应该戒除奢欲,节省费用,减轻徭役赋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提拔任用清廉的官吏。这样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自然不会去做盗贼了,哪里还用得着去施行严刑峻法呢?”唐太宗说到做到,几年之后国家便安定下来,百姓生活富足,社会秩序稳定,人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出门做生意的商人甚至敢携带巨款露宿在野外。

太宗还对侍臣说:“君主依赖国家而存在,国家依赖百姓而存在。剥削压榨百姓来满足君主的奢欲,就像是割掉自己身上的肉来缓解饥饿,肚子饱了,命也就没了。国君一个人暴富,但国家灭亡了,钱再多也没有用。因此,国君的危险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欲望。一个君王的欲望太多,耗费也就多,耗费一多,就会去想着去搜刮百姓。百姓困苦,国家就危险了,国家危险了,君主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我常常考虑这个问题,因此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太宗选贤任能,知人善任。贞观时期的名臣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岑文本、马周、王珪、张玄素等,名将有李靖、李勣、侯君集、尉迟敬德、薛万彻、李大亮、契苾何力、阿史那舍尔、薛仁贵、苏定方等。在这些文臣武将的共同辅佐下,唐太宗虚怀纳谏,励精图治,厉行节约,完善各项政治制度,使得贞观年间国内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殷富,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对外关系上,攻灭突厥,俘虏颉利可汗,妥善安置其人众;攻灭吐谷浑,保持了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的领土一度扩展至咸海,安西四镇尽入大唐版图,中亚九国俯首称臣,年年朝贡。新罗、日本更是对中国文化仰慕得五体投地,日本的大化改新具有浓重的唐朝色彩。中国的军事、政治的影响力在贞观年间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太宗以博大的胸怀与恢弘的气度处理与各民族、各国的关系,中国的声望达到历史的顶点,各族人民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世界称中国人为“唐人”,唐太宗功莫大焉。

总之,唐太宗顺应天道,扶绥万方,中国达到历史上最强盛,最荣耀的时期。唐太宗因此而流芳百世,贞观时期也是后世最为称颂的时代。

以德服人是完美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注曰: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求(至)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者)也。

王氏曰: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万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讲明圣人经书,通晓古今事理。安居养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白话:所谓德,就是人有所得,让万事万物顺应天道的安排而各得其所。

解读:以德服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修德,便会赢得周围人们的尊敬;一个国家修德,这个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四夷宾服。一个单位里,领导若能修德,必然能赢得下属的尊敬,进而上下一心,共成大业。小人可能凭借自己的奸诈逞凶于一时,但必犯众怒,因而不能长久。君子修身明德,泽被众人,不但自身受人景仰,而且还能惠及子孙,千古流芳。儒家追求三不朽,立德是排在第一位的。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万世师表,孔子的后代之所以一直享受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就因为孔子的道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达到了大成至圣的境界。

江山在德不在险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魏国在魏文侯的励精图治下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第一强国。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承了魏文侯的霸业,继续称雄于诸侯。他任用吴起为将,夺取了秦国的西河之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区)。一天,魏武侯到西河视察,沿着西河顺流而下,船行至中流,魏武侯忽然感慨地对吴起说:“西河的地形如此险要,真是太好了!这可是魏国的最宝贵的东西啊!”不料吴起正色说道:“一个国家最贵重的东西不是地形险要、而是一个国君的仁德啊。”接着,吴起便举出例子:三苗氏所处的位置险要,西面是洞庭湖,东边是鄱阳湖,不行德政,结果被大禹消灭。夏朝国都所处的位置险要,东边是黄河、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区西北,俗称大清河。济水在古时独流入海,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华夏“四渎”),西面就是华山,南面为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北面为羊肠山(今山西太原西北),但夏桀残酷暴虐,不修仁德,结果被商汤流放囚禁。商纣的都城险要,西面是孟门(在今山西柳林西北)险塞,东面是太行山,北面是常山(即恒山),南面是黄河,然而不修德政,结果被周武王砍了脑袋。由此看来,一个国君若不修德政,坐在同一条船上的人都将成为他的敌人。

吴起的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作为国君必须意识到实行德政的重要性。不修德行,就会人心不服,就会众叛亲离,人民不为所用,亡国灭身是很自然的事。

北风与太阳

北风呼啸怒吼,飞沙走石,天地昏暗。看着人们瑟瑟发抖的可怜相,北风为自己力量之强大而洋洋得意。有人说:“北风,你的力量虽然强大,但还是比不过太阳。”北风一听这话,便火冒三丈,它狂躁地像太阳挑战。

太阳和蔼地看着这个年轻气盛的家伙,决定好好开导开导它。就指着路上的一个行人说:“好吧,我们谁能将那个人的衣服脱掉,就算谁赢,怎么样?”

北风一想自己的威力,便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北风说:“我先来!”。

刚说完,北风便张开大口,拼命地扯那个人的围巾,把冷风往那个人脖子里灌,想一鼓作气扒掉他的衣服。结果那个人感到太冷了,就用围巾和衣服把自己裹得更加严实了。北风越是用劲,那个人越把自己裹得紧。北风劳而无功,垂头丧气地去见太阳。

太阳仍然和蔼地看着北风,默默地把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天渐渐地暖和起来,人们走得汗流浃背,都纷纷脱掉自己的外套。

北风看到后,羞愧难当,悄悄地走了,大地在太阳的照耀下,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仁者无敌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1】恻隐【2】之心,以遂其生成。】

【1】慈惠:仁爱的意思。

【2】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心中不忍。

注曰: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慧恻隐,所以用仁者也。非(有心以)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曰:“鸟、兽、鱼、鳖咸若【1】。”《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

【1】咸若:语出《尚书·皋陶谟》:“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后遂以“咸若”称颂帝王之教化。此处谓万物皆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

王氏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之生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白话:所谓仁,就是人对别人的亲爱之心,胸中充满慈惠恻隐之心,帮助别人实现愿望、获得成功。

解读:仁,就是要爱人,爱别人。孔子所谓“仁者爱人”就是这个意思。对别人困难感同身受,对别人的快乐真心祝福,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与人方便。有时一个小小的善举,就是对一个身处穷厄、进退维谷的人的莫大帮助。点亮一颗爱心,就能照亮一片黑暗;传递一颗爱心,就能温暖一路旅程。

孟子所谓“仁者无敌于天下”,一个人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天下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难得住他。做人做事,抱着一颗仁爱之心,体贴别人的难处,关心别人的痛苦,不但能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更为以后进一步的发展积累下深厚的资源与福泽。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周总理之所以获得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爱戴与尊敬,不仅仅因为他的智慧和才干,更因为他是一个仁人。

仁君汉文帝

汉文帝开创的“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汉文帝因此作为一位明君而名垂千古。实际上,汉文帝作为仁君更受后世尊敬。

汉文帝刘恒在作为藩王时,就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对母亲薄太后非常孝顺。因此,周勃、陈平在铲除吕后家族的势力后,都极其赞同拥立刘恒为帝。

刘恒即位后,首先就废除了秦朝遗留下的连坐之法。他还将农民的赋税由十五税一减轻为三十税一。他体恤孤老,下诏让地方长官每月从府库里拨出钱粮布帛按时加以抚恤。

秦朝时有一种惯例:国内如果发生了重大灾害,皇帝就会在大臣中寻找一个替罪羊加以惩治。汉文帝认为即使灾祸由民怨引起,那也是皇帝的德行不够所导致,果断地取消了这一惯例。

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国内局势还很不稳定。割据岭南一带的南越王赵佗趁机称帝,欲与汉朝分庭抗礼。面对赵佗的公然挑衅,汉文帝非常理智,他不愿再起干戈使得生灵涂炭。文帝不但没有迫害赵佗留在中原的亲族,反而派人修缮赵佗的祖坟,安抚其兄弟亲属,赐予高官厚禄。然后再客客气气地修书一封,讲明大义,派遣使者陆贾前往南越抚慰赵佗。赵佗被汉文帝大度仁慈所慑服,马上取消帝号,甘愿俯首称臣。

齐地的名医淳于意犯了罪,依法应该被处以肉刑。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上书救父,认为肉刑太过残酷,一旦施行了肉刑,犯人再想改过自新也不行了。汉文帝知道后。立即废除了肉刑,改用笞刑代替。

汉文帝对任何人都很仁慈,哪怕自己的兄弟谋反,他也很少大加诛戮。淮南王刘长横行不法,甚至犯上,汉文帝念及兄弟之情,多次宽宥。济北王刘兴居趁文帝赴太原征讨匈奴之时造反,兵败自杀后,汉文帝赦免了与其有牵连的人。

部将贪污受贿,汉文帝发现后并未加以严厉惩治,反而赐予钱财以愧其心。

汉文帝非常体恤百姓,克己安民。他在位二十三年,衣食住行都很简朴,很少添置新衣服。只要是对百姓有利的措施,他都积极地推行。

有人向汉文帝进献千里马,汉文帝就说:“我平时出门,前后的仪仗队都走得很慢,我骑着千里马,要独自一人飞奔而去吗?”立刻送还马匹,付给费用,并禁止再有人向他进献珍奇异物。

有一次,文帝想建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计算了一下,估计要花费上百两黄金。汉文帝说:“一百两黄金就是十户小康人家的全部家产啊。我当皇帝没有什么功德,常常为此而感到羞愧,哪里还敢再建造露台呢?”说完,立即下令禁止。

文帝所宠爱的慎夫人,衣着非常简朴,裙子都不拖到地面。他自己的蚊帐很朴素,连个装饰的花纹都没有。汉文帝的陵墓霸陵修建的很简朴,顺着山势的走向,减少工程量。陪葬都用瓦器,不用金银铜等贵金属。

王莽失败后,赤眉军攻入长安,几乎挖掘了汉朝所有皇帝的陵墓,唯独汉文帝的霸陵安然无恙。除了文帝的陵墓没有珍宝、缺乏挖掘价值外,恐怕百姓感激其恩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史书评价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这是很中肯的。

仁心与待遇

战国初年,乐羊担任魏国将军,率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把乐羊的儿子吊在城楼上,向乐羊发出警告:如继续攻打,就要杀掉你的儿子。乐羊看到后,并不为所动,进攻得更加猛烈。中山国就烹杀乐羊的儿子,并把肉汤送给他。乐羊竟然当着使者的面,若无其事地喝下一碗。中山国见乐羊如此刚猛残忍,都不敢与他作战,所以败退了。中山国攻下以后,魏文侯奖赏乐羊的功劳,但认为他的做法太不近人情,怀疑他的野心,不敢再加以重用。

孟孙射到一只小鹿,交给秦巴西带回去。母鹿看到小鹿被捉,一直跟着秦巴西哀鸣不止。秦巴西听后非常难过,不忍鹿母失子,就把小鹿放掉。孟孙大怒,就把秦巴西给放逐了。过了一年,孟孙却把秦巴西召回,让其担任太子太傅。手下之人不解,就问孟孙:“秦巴西是有罪之人,现在您却让他担任太子太傅,是什么原因呢?”孟孙说:“一只小鹿都不忍心让它母子分离,他能忍心不管我的孩子吗?”

俗话说:‘巧诈不如拙诚。’乐羊子有大功却被怀疑其用心,秦巴西有罪反而更受重用,这是有仁心与没有仁心的差别啊!

无大义,难成功

【义者,人之所宜【1】,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1】宜:合适,适宜。

注曰: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王氏曰:量宽容众,志广安人;弃金玉如粪土,爱贤善如思亲;常行谦下恭敬之心,是义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赏,多人见之,也学行好;有罪歹人刑罚惩治,多人看见,不敢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白话:所谓义,就是人们做事要合符道理、合符时宜,奖励善的行为,惩罚恶的行为,从而建立功绩,成就事业。

解读:做事要合符公道,合符人心,才会让别人感到心服口服。如此,就能得到人们的拥护,进而建立其自己的威信,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唐太宗处事重大义

若要成就一番事业,处事一定要大义为先,不能偏私。太唐宗在这方面是个杰出的榜样。

唐太宗打下天下后,对众功臣论功行赏。很多武将争功,闹得不可开交,太宗的叔叔李神通尤其不满。他对太宗说:“臣当初在长安附近起兵,最先举起反隋的大旗。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只是抄抄写写,从未参加战阵,功劳却在我的前面,我不服。”太宗就说:“我们起兵反隋的时候,叔叔你虽然率先带兵起义,但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窦建德攻占函谷关以东时,叔父您被打得全军覆没;刘黑闼再次举兵反叛时,叔父又被打得大败。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虽然从来不参加战阵,但他们的奇谋妙计都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论功行赏,他们的功劳当然要在叔父的前面了。叔父你虽然是我最亲的人,但我也不能徇私,让你和功臣并驾齐驱。”那些争功的大将看到李世民毫无偏私,就相互劝慰说:“皇上真是太公正了,对淮安王尚且不存在一点偏私,我们哪里敢不安分呢?”大家都心服口服。

房玄龄曾对唐太宗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得到升迁的,都抱怨说:‘我们侍奉皇上好多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皇上任命官职,我们的职位反不如以前太子、齐王的人!’”太宗就说:“作为一个帝王,只有大公无私才能让天下人心服。我和你们身上的衣服和口中的粮食都取自百姓,所以就应该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因此,国家的官职都应该选用贤人来担任,哪里能用与我的关系远近来安排呢?如果那些与我关系远的人很有才干,与我关系近的人没有才能,我能舍弃新人而任用旧人吗?现在选任官职若是不论有没有才能,而只考虑有没有怨言,那岂是治理国家的道理?”有的大臣建议让秦王府的老兵都授以武职,全部提升为皇帝的侍卫。太宗就对他说:“我以天下为家,只能任用贤才。难道除了秦王府的老兵,天下就没有值得朕信任的人吗?你的意见,不是治理天下的良策。”

李靖率军攻灭突厥,俘虏颉利可汗后,御史大夫萧瑀在太宗面前进谗言,说李靖在攻破颉利可汗的牙帐时治兵无方,致使突厥的珍宝都被士兵掳掠殆尽,奏请太宗依法治李靖的罪过。太宗很理智,让相关部门先不要轻举妄动。等到李靖还师回朝时,太宗特别召见李靖,狠狠地批评了他,李靖也不辩解,只是叩头谢罪。过了许久,太宗对李靖说:“隋朝时,史万岁大破突厥达头可汗,建立了大功,不但没有封赏,反而被治罪杀头。我不会这样,记着你的功劳,赦免你的罪过。”然后给李靖加官进爵。不久,谗言不攻自破,太宗就对李靖说:“以前有人说你的坏话,我没有明察,让你受委屈了。现在我明白了,请你不要见怪。”又对李靖加以赏赐。

岷州都督、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耽误了行军日期,李靖就按律处罚了他。高甄生为此而对李靖怀恨在心,就诬告李靖谋反。后来查出谋反之说完全是子虚乌有,高甄生被治罪流放边疆。有人对太宗求情说:“甄生是秦王府的老部下,又建立了很多功劳,请宽恕他的罪过。”太宗就说:“甄生违反了李靖的节制,又诬告李靖谋反,这要是能够宽恕的话,法律也就难以推行了。自晋阳起兵,国家的功臣很多,要是甄生能够获得赦免,那犯法的人就多了,法律还有什么作用?我从来不敢忘记大家的功劳,但也不敢因此而赦免甄生。”

正是靠着公正,以大义为先的精神,唐太宗才能顺利地推行他的各项政治措施,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强盛局面。

为人处世要得体

【礼者,人之所履【1】,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1】履:践行,躬行。

注曰: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1】必于是,放、僻、邪、侈【2】,从何而生乎?

【1】造次:片刻,须臾。

【2】放、僻、邪、侈: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这里指肆意放纵及作恶。

王氏曰:大抵事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须要谦让。恭敬侍奉之礼,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白话:所谓礼,就是人们在做事时所要遵守、躬行的规范,只有勤奋地践行,才能够保持各种关系的和谐,维持社会的稳定。

解读:做人、做事,都要遵循人们长久推崇的行为规范,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这种谦谨的心态。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既要随和,又要显得有君子之风,从而使自己与周围的人们和谐有序地相处,让自己的身心都处于一种安宁、顺畅的氛围之中。如此,无论对自己的事业,还是对自己的生活,都是大有帮助的。 MzvggXeFt0RU6ThzNto6gPbo4/XYk1HK/yU2d3IDjtHPaQAbs3MoDCbb5ZKQ5Zo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